1 ) 12月27《生命宛如惡疾》選擇死亡并非是絕望
★★★★☆
片名就是最好的詮釋,顯然,這部影片是深沉嚴肅而富有哲學意味的,卻又不乏導演真切的對生命的關懷,這也正是波蘭大師級導演的特點,同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樣,扎努西擅長觀察,并且身臨其境的體會普通人最原始的痛苦和孤獨。而這部片子也一樣,頑疾成為主人公生命的終結點,也是他最后的對世間一切包括自己的思考,在他忍受著痛苦和身為垂死之人的孤獨感之時,他已經觸摸到了死亡,而他是否是悲觀的?或許并不能這么說,在他和很多人對白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一種赴死的觀念,這也是很多老人遲暮之年所面臨的困境,只是在這部片子中,這種觀念被病痛折磨的更為沉重。
他已明確感覺到了死亡,他已經做好了迎接塵土和未知天堂的準備。甚至可以說,死亡,是他在完成了對生與死思考之后自己選擇的結果。
影片中用了大量的象征性事物來隱喻生命和情感。病榻旁日漸枯萎的白色花朵。午夜窗外意外飄起的幾片雪。在夢境和虛幻中見到的修道士身影。以及最后一個非??少F的細節(jié),清晨,在主人公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忍受了一整夜病痛過后,一只麻雀意外地從窗戶闖入病房,導演通過鏡頭切換和視覺位置的關系讓我們看到,這只雛鳥在高處振翅著與主人公目光相對,(導演有意的讓這個畫面持續(xù)了相當長的時間)然后又飛出窗外,這個時候,護士打開房門,主人公立刻要求關掉窗戶?;蛟S正是這個細節(jié)暗示了我們影片的結局,這位孤苦的老人已經做出了最后的選擇,他已經無法和這些新鮮的生命共同存在,等待他的,是造物主對人類的懲罰結果(影片中提到,上帝為了懲罰亞當而給人類安排了疾病和死亡),只需接受這個結果一切皆可結束。
但這并非是一種絕對的悲觀。死亡并非是絕望的選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成就的一對年輕戀人讓他再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他的思考也終于抵達了最后的寧靜。
2 ) 十段對白完整演繹《生命宛如致命惡疾》
十段對白演繹了波蘭最偉大導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作品,《生命宛如致命惡疾》
1、醫(yī)生:你對被你處死的盜馬賊說了什么?他突然就不反抗了。
主教:我告訴他,死亡是生命的開始。
2、病人:給我這么多嗎啡,醫(yī)生,你真的是善解人意?
醫(yī)生:英國有句諺語,我們都在一條船上。
3、院長:你怎么能夠給一個終末期的病人開那么多嗎啡?
醫(yī)生:所以,無論他到天堂或地獄,他都沒有痛苦了。
4、實習生:醫(yī)生,你被解職了?犯錯了嗎?
醫(yī)生:沒有,是上帝造人的時候出了差錯。
5、前女友:罹患重疾,怎么才告訴我,有什么可以幫你嗎?
醫(yī)生:沒什么,人一出生就是奔著墳墓去的,只不過我步伐快了點。
6、醫(yī)生:可不可以把主教叫來,我有事問他。
實習生:他去了華沙,那邊有一個電影首映式,現在電影需要教民支持。
7、學生:你和上帝和解了嗎?需要找什么人聽你懺悔嗎?
醫(yī)生:不用了。他就在這里,昨天晚上開始上帝就在這里。
8、院長:學生們,這是我同事伯格醫(yī)生的遺體,獻給科學,應當得到尊敬的處理。誰來第一刀?
3 ) 生命宛如致命惡疾
《愛在山的那一邊》(2002年,扎努西)
扎努西,也是波蘭的老資格導演,地位不低于瓦依達。可惜過去從沒看過他的電影,這次一氣看了兩個。說這是姊妹篇都不很恰當,兩部電影重復的段落非常多,合起來大約要有半小時,所以建議這兩個電影一定要一起看,因為這兩個電影本就是互相補充,互相包含,彼此說明的。也可以這么理解,其實這本就是一個電影,只是被導演給分成了兩半,借以分別突出主題。至于這種分割到底是取巧還是別有妙意,那也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生命宛如致命惡疾》,說的是一個老醫(yī)生在經歷了無數別人的死亡之后終于要面對自己的死亡了,于是在他生命最后一段時間里的掙扎和思考。主要是強調死亡的不可避免及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稅墼谏降哪且贿叀氛f的是一個醫(yī)學院的學生,也是在經歷了多次生離死別后,變得迷茫和空虛,他不知該如何解脫,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于是他求助于上第,但神學與科學及感情的問題使他更加困惑,最終他受到將死的老醫(yī)生的啟發(fā),找到了方向。這主要是在講生命的意義,即我們既然無法避免死亡,我們英國如何在活著的時候更好的實現生命的意義。
兩部電影雖然重復的地方很多,但側重點又各有不同。
一、死亡
《生命宛如致命惡疾》主要是在講死亡的問題。跳出電影外,我們有沒有很認真的考慮過這個問題呢,人死了之后會是什么樣子呢,如神學所說的步入永生,還是如科學所說的化為土灰,其實我們一般很少去考慮這個問題,總覺得那還是太遠的事。而導演在這個電影里卻在反復強調死亡的不可避免,反復強調的目的我將在后面討論。他強調的方法本就很有意思,一個盜馬賊被抓要被處死,他強烈的求生欲望讓他瘋狂的逃,但卻只是徒勞,只能去接受這個可怕的結果,不過故事一轉,原來這是電影片場,剛才只是電影里的一幕,而不在那個電影里的老醫(yī)生卻要真真切切的面對死亡了。導演很巧妙的設計了這么一個故事,很有移覺的意味,也正是這個目的。開始,我們和老醫(yī)生一樣,在電影之外,我們只是個死亡的觀察者,這總有些不痛不癢。不過老醫(yī)生從一個觀察者瞬間變成了體驗者,這種角色的轉變,也正是一種暗示,現在我們只是坐在電視前觀察別人的生死,但我們遲早也會稱為體驗者的,這個角色轉變是無法避免的,誰也逃不掉,。于是我們開始跟著那個老醫(yī)生一起,開始更真切的感受死亡,并開始思考死亡。
作為一名多年的老內科醫(yī)生,每天都和各種病人打交道,看慣了生離死別,早已麻木了,而對人體的反復解剖,也使自己成為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不過對無神論者來說,死亡代表者一切的消失,于是他的心里承受著更多的恐懼和痛苦,。正是這樣,老醫(yī)生才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生欲望,他要去巴黎做手術,他不惜厚著臉皮去前妻那里要錢治病,。不夠一切都已經太晚了,他即將面臨的只有死亡。沮喪悲痛之后,也只能默默接受。老醫(yī)生在之后也在販毒強調死亡的不可避免。死亡早晚都會來,不是多晚來,而是多早來。導演正是借老醫(yī)生之口,反復強調這一不可避免的可怕事實,讓觀者真正意識到死亡的存在。
二、愛
如果這個電影只是在說死亡的不可避免的話,那也就沒什么意義了,導演更想說的是當我們真正認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之后,應該如何活得更好,更有意義,也就是如何真正實現生命的意義。
關于生命的意義,《愛在山的那一邊》明顯比《生命宛如致命惡疾》探討的更深,這也正是兩個電影的不同側重點,他們正是這樣互相補充的,一個提出問題,一個解決問題。
如我小標題所說,這里生命的意義上升為愛。
《愛在山的那一邊》的主角,一個醫(yī)學院的學生,也見慣了生死,不過他也變得迷茫。這里的這個學生,正像是看完了《生命宛如致命惡疾》的我們,那個電影開始使我們重視死亡,開始思考,而這個學生在醫(yī)院也是天天和生老病死打交道,他很清楚的知道死亡的必然性,所以他想活的更有質量,把有限的生命更好的利用起來,。他的探索之路正是我們的一條探索之路。神學和科學本是相互對立的??伤粋€醫(yī)學院的學生卻開始考慮依靠神學獲得救贖和解脫。不過他內心還是充滿矛盾的,所以在電影的開頭他不斷的用鞭子抽打自己,借以考驗自己是否能真正的忍受修道院的苦修,并渴望獲得上帝的召喚。
矛盾中的他開始疏遠關心自己的哥哥和愛自己的女朋友。另外,他開始求助于《生命宛如致命惡疾》里那個偶遇的老醫(yī)生,但老醫(yī)生也并沒有直接給他任何指導。不過,后面出現的一件事卻間接的改變了他,這個事情稍后討論,??傊ㄟ^這個事他認識到了愛,明白了自己活著的意義,愛。
生命的意義是愛,那我們該怎么愛,愛誰呢?
三、愛自己?愛他人?
一直覺得這才是兩部影片的真正主題。兩個影片都在共同為這個主題服務。像上面提到的,愛是生命的意義,能讓我們活的更有意義,所以愛誰,怎么愛,這個問題馬上就出現了。
兩個電影分別從老醫(yī)生和學生兩個角度共同解釋了這個問題。所以這里就兩電影一起說了。
老醫(yī)生,我們并不清楚他和前妻到底是為了什么離婚的。不過從老醫(yī)生的一些行為能看出,他一直是一個很堅決的個人主義者,正像《生命宛如致命惡疾》里他勾引學生女朋友時說的話,“人生苦短”我們不去猜想他年輕時是一個怎樣的享樂主義者,利己主義者。單從他前妻數落他在離婚后還向他索取房錢,車錢,及最后的那筆醫(yī)療費。在得知自己已經不可治愈的時候,他考慮把房子賣了去環(huán)游世界,電話留言也改成“現在我不在乎你留什么?!碧幪幎寄芸闯鲞@是個堅決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老頭。他堅信生命苦短,愛自己最重要。不過,在反復的矛盾和判斷中,他開始有所變化,。首先,他給了年輕的音樂家大量的嗎啡,這正是默許了對將死的人進行安樂死。為此他卻要背負罵名,波蘭第一位這樣的醫(yī)生,他背負的罪名很重,其實這里他已經從愛自己開始向愛別人轉變了,他開始為別人想,不管這種方法是否正確,不過這是以自己的受處罰為代價,證明他已經開始轉變了。而之后就更加明顯了,他把自己家的鑰匙給那對年輕人以求撮合他們。而自己也最終沒有選擇自殺,當他拔掉針頭的時候,他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他開始真正的直面死亡,他也開始付出,把自己的房子和車子都送給了那對年輕人,并將自己的遺體捐給了醫(yī)院做解剖。最終他的行為也影響了那個年輕人,他也死得很有意義了。
醫(yī)學院學生,開始他也是一個很徹底的個人主義者,他也一直是愛自己潛在的原因是由于他從小就失去了母親,缺乏關愛,所以雖然他希望去投奔上帝,不過他想從上帝那獲得的只是自己一個人的救贖和解脫,代價卻是親情和愛情的漠視,正由于過分的利己才讓他一直找不到方向。所以他經歷了年輕音樂家的安樂死事件后,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轉變,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行為了,老醫(yī)生對死亡的看法,以及自己對植物人的思考。他去登山,攀巖,接觸大自然,感受生命,接觸上帝。最終他開始接受愛情了,也開始接受親情了,并且還去申請了一個扶助流浪人的志愿者。在老醫(yī)生的幫助下,和女朋友結婚了。一切是那么美好,他們的將來一定會很開心,因為他們也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生命宛如致命惡疾》的結尾是學生用刀劃開了老醫(yī)生捐來的尸體。他終于可以直面死亡了?!稅墼谏降哪且贿叀返慕Y尾是學生和他的女朋友在山上做愛。他終于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真愛。
把握生命的每一天,多一點關心給別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
4 ) 《生命宛如惡疾》顛沛在世間
當生命走向終點,人有權選擇離開。生之無意,死又何堪!
質樸的影像下翻滾著波濤,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超然生死,生命無意!
在死亡面前,萬物平等!
一個似曾相識的故事(與黑澤明《生之欲》),緩緩流動的鏡頭就像一位行將就木的老者,述說它曾經歷的死亡。
影片用明暗兩條線支撐起整部影片的世界觀,盜馬賊是如何在主的感召下,坦然選擇死亡?醫(yī)生又是如何決定結束自己的余生?生不如死所以死,死獲新生所以死!
生命宛如惡疾!只有當疾病來臨時,我們才開始思考人生!雖然整部影片闡述的是關于死亡,但無生就無死,這不正是導演的良苦用心所在,要在有生之年,思考生的意義!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悲!
醫(yī)生用死亡獲得新生,獲得了生命的意義!當生命離開他的軀體的時候,靈魂是平靜的!
影片結尾當手術刀劃破醫(yī)生皮膚的時候,鏡頭緩緩升起,飄向窗外!
5 ) 《生命宛若惡疾》與《愛在山的那一邊》:軟弱的人性、猶豫的愛與堅定的信仰
這是兩部奇特的影片,皆是波蘭導演克里日托夫·扎努西所拍攝。奇特之處在于,兩部影片應該是在一起套拍的,兩片的人物差不多一致,情節(jié)大約有四分之一是相同的,主題也相似,反思生命,皆涉人性與信仰。但這又是兩部不一樣的影片,兩片的主角雖然都是那三人,但講述的視角與故事的側重點不一樣,對于主題的表現也不一樣?!渡鹑魫杭病肥菍а莸氖撞块L劇情片,通過一個瀕臨生命終點的老醫(yī)生,思考著生命的意義,展現著愛與信仰的力量;《愛在山的那一邊》則通過一個徘徊于修道院與醫(yī)學院之間的年輕學生,糾結于世俗之愛與上帝之愛,表現了宗教與生活的關系。
兩部影片皆是以一部歷史影片的拍攝開頭,這部片中片講述的就是一個與宗教相關的關于罪與寬恕的故事。只是一部講述得比較詳細,而另一部則是一帶而過。其實兩部影片都與宗教有著很大的關系?!对谏鹑魫杭病分校莻€電影故事講述得相當完整。一個偷盜的青年被抓住,憤怒的村民欲將他立即處死。他求助于神父,神父將他從村民手中討了下來,承諾數日之后將小偷還與村民,任由村民處罰。數日之后,小偷自愿地將頭伸入斷頭臺下。這是電影,而現實則是一個并不信神的醫(yī)生,最后與宗教的一段糾纏。《愛在山的那一邊》的男主角就是一個想將自己奉獻給上帝的學生,他無法在對上帝的愛與現實的愛之間取得平衡,總是猶豫而且軟弱地對待著一切。他離開修道院,同時卻又疏遠著女友,信仰成為他的心結,而愛情則成為他的負擔。
在《生命宛若惡疾》中,導演將片中片講述得很完整,其實就是將此與老醫(yī)生境遇作一對照。與那個小偷一樣,老醫(yī)生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作為一個波蘭人,在那樣的時代沒有宗教信仰自然很正常,同時他對于主宰當時的政治信仰,亦是抱持著相當嘲諷的態(tài)度。他有些玩世不恭,想拚命地享受現世的快樂生活;離了婚卻又在最需要時找前妻幫忙,年齡不小了卻仍想勾引年輕漂亮的女性。不過,他卻是個善良之人,對于世間亦充滿著愛。他得了癌癥,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不過他仍是頑強地求生。當知道死亡已不可避免,他躺在病床上開始重新思索著生與死,思索著愛與恨,思索著人生的信仰。他沒有親人,但對人間的愛意在他心里滋長;他未入教堂,但對于上帝的信仰逐漸堅定。他將自己的房子饋贈給了猶豫的醫(yī)學生情侶倆,讓這對小情侶理解了愛理解了生命同時也理解了信仰。他死而無憾,平靜地死去,因為死前他在心靈中已接受了圣徒的祝福。老醫(yī)生在對死亡的思考,使他更能以宗教觀來看待生死。不光看待自己即將到來的死亡,同時對于別人的死亡看得也更達觀。他的一個病人忍受著絕癥的痛苦,病人的母親無法承受兒子的痛苦。她找老醫(yī)生要了藥物,幫兒子解脫了痛苦,自己也陪伴著兒子而去。作為醫(yī)生,老醫(yī)生違背的職業(yè)的規(guī)條;但作為一個思索透了人生的人,他認為做到了問心無愧。
《愛在山的那一邊》是個虔誠的信仰者,他放棄學業(yè)進入修道院里苦修,卻又對世間有著留戀。他有一個在電影劇組里打雜的女友,還有一個將來做個好醫(yī)生的前程。這個年輕的醫(yī)學院學生應該出生于波蘭易幟前后,他所生長的環(huán)境顯然與那個老醫(yī)生完全不一樣,因此思想與行為的方式亦不同。他的成長期,是宗教在波蘭全面復蘇并快速發(fā)展的年代,宗教已成為大多數波蘭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日夜浸染于宗教之中,想要為上帝奉獻自己的一生,盡管他可能對于信仰對于宗教的理解并不深。而生活同樣亦吸引著他,女友、哥哥、職業(yè)皆是他難以割舍的牽掛。在電影中,他將人性的軟弱與無奈,將對于愛情對于信仰的猶豫不決表現得很是淋漓盡致。幸運的是,他在劇組認識了老醫(yī)生,在老醫(yī)生的身上他學會了人生的閱歷,他漸漸地對于人生對于愛情對于宗教有了新的理解。老醫(yī)生病倒以后,他與女友屢屢探望。在與老醫(yī)生的互動之中,他得益良多。在老醫(yī)生的房子里,他與女友享受了愛之甘醇,也讓他對于人生的看法變得積極起來。
兩部影片,兩個不同的視角,不過關注的卻都是信仰、愛與人生。他們都以同一部宗教影片開頭,最后都是以同一個死亡的場景結束。老醫(yī)生去世了,將遺體捐獻給了醫(yī)學院,而首個執(zhí)刀解剖的,就是那位曾經軟弱的醫(yī)學生。在這里,兩部電影殊途同歸,主題也在此交匯。老醫(yī)生與醫(yī)學生完成了一個循環(huán),這是人類之間的生生不息,前后相繼,也是精神層面上的更替。老人從現世生活享受者,最后走入內心走入信仰之中;而年輕人則從虔信者,又重新回到了生活,并享受著生活。而他們的交叉之處,則都是愛,對于人生之愛,對于他人之愛,對于上帝之愛。走過一生的老醫(yī)生,年老時面對著致命的惡疾,思索著生死,生命確實如惡疾,你無法避免,也無法掌控,順應生活,強大內心,并以愛去感染世人,那么生活不會如惡疾那么可怕;剛涉人世的醫(yī)學生,困惑于對于愛的理解,糾結于宗教與人生,最終才明白,愛其實就在山的那一邊,不必將年輕的生命隱入修道院中,而是要愛生活,要愛人生,要有真正的愛情。
對于上帝的堅定信仰,就在于對于人世的愛,在于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愛人,愛生活,也就是愛上帝。
6 ) 還是合起來看比較好
覺得這部更有力度,展現的問題似乎更尖銳些。讓我對前一部的看法也有所改變。
看完兩部之后,生發(fā)出對生命的敬畏,并不如題材表面上看起來的那么悲觀。
ps:電影配樂真是精彩
《愛在山的那一邊》之姊妹篇,啟示者與被啟示者的身份轉換,一樣對生命、愛、死亡的沉重思考;窗前神諭降臨,福鳥指引,讓他最終超脫生死,直至達觀豁然,并將塵世物質付諸情之交融與延續(xù);臨終的切膚痛感,死亡真是一件鋒利又遲鈍的事情,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out。
曾經現場陪伴過一位40歲的醫(yī)生體驗身體的腐爛;再次在電影中陪伴一位醫(yī)生體驗身體的腐爛。生命的迷人在于不知生卻知死;生命的迷人在于存在如此幽默不著常規(guī)的男人;生命的迷人在于年輕的性喜悅與臨終的腐爛痛;它最終不過是一具軀體,關鍵是我知道我正在死亡。
以前看“愛在山的另一邊”的時候覺得老伯伯很有智慧.簡短精煉的語言帶給年輕人新的啟迪和思考;而“生命宛如致命惡疾”Zbigniew Zapasiewicz展現出來的老伯伯是一個立體多面的人~他也許并不是我曾經以為的那么有智慧.或者在他的故事里反而是這對年輕人給了他啟發(fā)~ 這兩個故事真真正正叫做“犬牙交錯”
雖然是部關于死亡的電影但全程并沒有感到悲觀,倒是想起了《無休無止》,就連結局也同樣散發(fā)出平靜地死去的氣息,但緣由不盡相同開頭非常機智地設置了一個懸念,宗教引入戲中戲后留下疑問:神父到底說了促使那人安然面對死亡,在后半段里神父給了不確定猜測性回答:死既是終點也是永恒醫(yī)生在死前得以懺悔得以告解,或許得到了神父所說的啟示,他將慈悲發(fā)散于他人成就一對情侶,將軀殼捐獻于醫(yī)學院,我想他并不覺得這是多么偉大的事業(yè),只是預感到生命的盡頭已向他招手對生命個體臨終的尊重,他既加速自身的死亡也會替被病痛折磨的人減緩痛苦,活著就像疾病一般不斷掙扎苦不堪言
生死神靈,扎努西的沉重不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差。這片仿佛是導演自己的心靈思辨的解剖。
活著為什么,死亡是什么,我們都在思考,各有各的回答。
Zanussi的開場太有意思了——一個盜馬賊被處死,強烈的求生欲望讓他想盡辦法逃命,結構最后只能接受逃避的徒然和命運的安排。一個鏡頭打出來-原來是電影片場的一幕,托馬斯這位醫(yī)生從死亡的觀察者在下一幕就變成了死亡的體驗者。這樣關于“看”與“被看”的隱喻就多了一絲勸誡的意味——觀者也會承其痛,不能冷眼以待之。/一個無神論者的對于生死,自愛和愛人的探討。
一向鐘情臨終電影~海報制作如此牛逼~又誕生在令人神往的波蘭~不過最終沒有達到預期,可能是沒有與《愛在山的那一邊》一起看的緣故吧,感覺劇本孱弱,其實在生死的灰色地帶,在人性與神性的模糊地帶,還有太多可以挖掘了~話嘮片,不過有些對白還是蠻喜歡的,開篇的鋪墊也算精妙~
生命本身即是一樁悲劇
2009.3.23法國文化中心。劇本很贊,畫面也好,詭秘的氣氛和死亡這個話題很合。
有關死亡和信仰,但是并不深入,“上帝創(chuàng)造我們就是最大的差錯/您真的認為這個世界值得拯救么?“,也只有這兩句向死的話算是同感。而有些部分又很普通,給病人嗎啡、去法國求醫(yī)、找前妻這些
“愿不愿意給我的花澆澆水?”影片中最溫馨的一段,但我想說愛不是某個團體的專利,它存在于每個人心中
死亡,尊重死亡,接受死亡。2022-08-22重看。開頭引用拍電影和圣經內容算是吸引人的,但是后面都比較常規(guī)了。
5。一般名字高端的嚇人的片子都不好看
“Ich sterbe”
又談“契訶夫之死”,《水晶的結構》里也談過。他在德國臨死時,在床上要了一杯香檳,喝了,說了句“Ich sterbe(我要死了),然后轉向墻壁,就死了。
沒有信仰、沒有愛人、沒有親人,所有一切都只是曾經的記憶。最終孑然一身,擁抱自己的只有死亡。這是一部悲傷絕望的電影。人在辭世前,都希望靈魂能得到寬恕。然而自打降生開始,就是一個輪回的煉獄,永無休止。
既然今天酷熱難耐,在家吹空調看電影是個愜意的選擇。終于把這部給看了,又破了一個導演的處!哈哈!
你以為人死了才腐朽
靜下來思考生命的意義,每個年齡有不用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