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又見奈良

劇情片大陸2020

主演:吳彥姝  英澤  國村隼  永瀨正敏  鵬飛  張巍  秋山真太郎  

導演:鵬飛

 劇照

又見奈良 劇照 NO.1又見奈良 劇照 NO.2又見奈良 劇照 NO.3又見奈良 劇照 NO.4又見奈良 劇照 NO.5又見奈良 劇照 NO.6又見奈良 劇照 NO.13又見奈良 劇照 NO.14又見奈良 劇照 NO.15又見奈良 劇照 NO.16又見奈良 劇照 NO.17又見奈良 劇照 NO.18又見奈良 劇照 NO.19又見奈良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5-03-16 08:01

詳細劇情

  電影講述了一段跨越60年的異國無血緣母女情。年近八十的老奶奶陳慧明(吳彥姝 飾)孤身奔赴奈良,尋找失去聯(lián)系的養(yǎng)女陳麗華。在遺孤二代小澤(英澤 飾)和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 飾)的幫助下,找到了許多接觸過、幫助過麗華的人們。在這個過程中,陳慧明如同親歷麗華到達日本之后的人生,她與小澤、一雄之間的關(guān)系,也在這段旅程中更加貼近了。

 長篇影評

 1 ) 這部電影,彌補了《唐探3》的遺憾

文 | 樂一貍

中日合拍電影,總繞不過戰(zhàn)爭與和平。

年初備受期待的《唐探3》,案件的終極懸念落在長澤雅美飾演的小林身上,她是開拓團歸國者的后代,開拓團是影片所有悲劇的起源。

二戰(zhàn)時,由日本農(nóng)民組成的開拓團前往中國東北定居,在1945年日方無條件投降后,大多遣返日本,被稱為“歸國者”。

這些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日本孩子回到原籍,反而無法適應故土的生活環(huán)境,從而引發(fā)了一個家族數(shù)十年的痛苦。

在《唐探3》這樣一部合家歡的懸疑喜劇中,開拓團這個特殊人群作為行兇的原動力,在情境上難以匹配爆米花電影的歡樂氣氛和快節(jié)奏。

受限于商業(yè)電影的篇幅,陳思誠也沒能將二戰(zhàn)后的歷史背景和人物遭遇作充分的鋪展,許多觀眾因不熟知這段往事而給電影打了低分。

電影背景知識的缺位,觀眾與創(chuàng)作者知識結(jié)構(gòu)不對稱,導致陣容豪華劇情繁復的《唐探3》口碑與票房嚴重撕裂,前兩部佳作積攢的影迷,在這一部出現(xiàn)明顯的分化。

這是陳思誠對大眾歷史素養(yǎng)過高預判的失誤,更是觀眾對內(nèi)涵豐厚的作品無從共情的審美之憾。

《唐探3》上映一個月后,另一部講述“二戰(zhàn)”日本開拓團的同題材影片《又見奈良》默默上線。

在無流量、無特效、無營銷、低排片的清水春季檔,《又見奈良》意外地獲得了7.5的高分,口碑僅次于賀歲檔冠軍《你好!李煥英》。

作為同題創(chuàng)作,《又見奈良》在情節(jié)完成度、情感烘托、藝術(shù)呈現(xiàn)上,都彌補了《唐探3》的遺憾。

這部由中國導演鵬飛執(zhí)導的電影,全程赴日拍攝。

曾在《北京遇上西雅圖2》《相愛相親》《流金歲月》貢獻了神級表演的“國民奶奶”吳彥姝,扮演一位赴日尋親的中國養(yǎng)母——陳奶奶。

影片在開頭用動畫方式,介紹了“二戰(zhàn)”期間來華“開拓團”的歷史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東三省留下大量遺孤,1972年兩國恢復建交后將遺孤送返日本的歷程。

宏闊的歷史背后,是高光之下的個體陰影:

返鄉(xiāng)的“開拓團”子女,并未像他們父輩赴華出發(fā)時那般風光。

反之,在戰(zhàn)爭的余波和歷史的遺骸之下,從人生半途折返異國的“歸國者”們,反而比同時代平民面臨加倍的清苦與不適。

相比《唐探3》的絢麗和炫技,《又見奈良》以文學化的節(jié)奏和鏡頭語言,呈現(xiàn)出一個與現(xiàn)實時空步調(diào)一致的奈良。

初到奈良的陳奶奶語言不通,寄住在另一位“歸國者”的女兒小澤(英澤飾)家中。

小澤帶著對父輩身世的好奇,同時為掙脫自己事業(yè)愛情失意的現(xiàn)實困境,向陳奶奶伸出了援手。

陳奶奶的養(yǎng)女麗華1994年回到日本,數(shù)年后音訊全無,只留下寄回中國的幾封地址各異的信件。

在“麗華去向”這一大懸念下,影片通過陳奶奶異鄉(xiāng)人的視角,還原了今日奈良的時代氛圍和社會人情。

作為電影主題和創(chuàng)作客體,歸國者們的現(xiàn)狀,是影片重點展示的人群:

除了陳奶奶去向未明的養(yǎng)女麗華,還有導演鵬飛客串出演的歸國者協(xié)會會長,山中方言島的東北一家人,以及聾啞的荒廟守門人——

他們無不是在中日兩種土壤和文化背景中夾生的孤獨一代,遠離上一輩的親族網(wǎng)絡,無法融入下一代的思想解放與現(xiàn)代性。

人到中年,帶著“雙重異鄉(xiāng)人”的身份,被剝離熟悉的中文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回到語言不通、舉目無親的故鄉(xiāng)奈良,拿著最低廉的收入,以疏離、卑微和沉默的高齡步調(diào),踽踽度日。

歸國者們像影片開頭陳奶奶在湖邊放生的海蟹,原以為找到了血緣的本初,卻因“外來身份”“思維差異”等水土不服因素,不得不直面兇險難測的末日。

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之外,影片還隱隱勾勒出今日奈良的大環(huán)境。

少子化的老齡社會,被高速城市化拋棄的寂靜鄉(xiāng)野,進一步為故事主線渲染了空曠、闃靜、緩慢的時代節(jié)奏。

品酒會上退休戶政官的電話尋人,豆腐店老板好客的知無不言,用鐘聲送別和祝禱訪客的寺廟護院,都是落后于城市化進程的奈良縣中稀缺的人情珍貴。

如果隱去游移的攝影機,觀眾仿佛在跟蹤一部正在發(fā)生的新聞紀實片。

每一個小人物的閃現(xiàn)和疾隱,真實折射出關(guān)西奈良縣緩慢的時間推演和質(zhì)樸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

日本國寶級演員國村隼飾演的退役警察一雄大叔,原本并不認識麗華,寡居的他無從排遣寡淡的退休生活,謊稱見過麗華,對陳奶奶和小澤伸出援手。

這個寂寞又略顯多情的老頭兒,借助打聽陳奶奶母女的書信和往事,撫慰自己對去世老伴兒和遠居東京的女兒的思念。

一雄大叔是典型的老齡化鄉(xiāng)村社會中的日本老人形象。

他抵觸科技和城市的高速發(fā)展,卻對這一時代進程無可奈何,只能借由“多管閑事”來發(fā)揮余熱,自證余生殘日的些微價值。

電影在疏淡和壓抑的步調(diào)中,用幾處幽默和溫情筆觸,化解了主題的哀痛。

不懂日語的陳奶奶,在面對肉店店員時,模仿牛羊豬等動物的叫聲,示意自己想買的肉類;

當小澤的前男友上門取物,陳奶奶情急之下蹦出自己唯一所會的外語——俄語,讓觀眾啼笑皆非。

尋人落空的歸途中,一雄大叔接到退休老警察的電話。

原來麗華在四年前已去世,多次血緣鑒定失敗,讓她在生命最后的時光被近親視之敝屢,無法在故鄉(xiāng)生根,終以日本社會新聞版常見的“在陋室死亡多日才被發(fā)現(xiàn)”作為謝幕。

直到最后一刻,麗華也沒能等到確切的血緣鑒定結(jié)果,多虧一位好心的律師幫忙,才得以在死后恢復日本人的身份。

以麗華為代表的“歸國者”群體的遭遇,就像陳奶奶隨身攜帶的照相機,一路追索,一路記取,偶然揭開后蓋,才發(fā)現(xiàn)內(nèi)里并未預置膠卷:

歷史的錯位與哀痛,只能以個人史為載體,在陳奶奶這輩親歷者腦海珍存,而當一代人灰飛煙滅,真相便化為真空,似浪平無波。

得知麗華人生結(jié)局的小澤和一雄大叔,不忍將真相告訴陳奶奶,此時恰有另一“疑似”麗華的歸國者前來聯(lián)絡,三人便繼續(xù)驅(qū)車跨縣尋人。

拖延和隱瞞猶有竟時,但兩人選擇繼續(xù)陪伴陳奶奶尋親,似在各自擱淺的生命灘涂上,用最后一搏賭一把蜃樓奇跡。

徹夜的趕路,讓三人在破曉時目睹了一場鄉(xiāng)間法事。

人頭攢動的祭典上,他們在激情鼓點與悠悠篝火中找尋一個并不存在的身影。

看似自欺的行為,卻點染了三人心中久蟄不鳴的希望,像明知神祇縹緲卻長舞不息的信徒,沉溺于頹寂人生中少有的莊嚴與火熱時刻,用以自證“活著”的轉(zhuǎn)瞬與永恒。

影片在鄧麗君《再見我的愛人》的襯托下落幕。

畫中三人在日本未醒的村莊街頭行走,畫外音是麗華剛回到日本時,寫給母親報平安的書信。

慣看人生長路的陳奶奶,最后大概悟到了真相,她始終保持沉默,對這他鄉(xiāng)萍水相逢的溫情,報以無言的恭敬和感激。

所愛隔山海,真情見奈良。

漫天煙花和黎明星光,都將散去,夜幕下短暫的凌空綻放,只為在億萬年間須臾交錯的真情,得以彼此照見。

 2 ) 《又見奈良》:我們用什么身份在流浪

最初知道《又見奈良》的劇情時候,我以為是《唐山大地震》式的中國煽情片。中國導演拍家庭情感,總喜歡往狗血里拍,何況是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催人淚下的題材呢。抗戰(zhàn),日本遺孤,被中國農(nóng)民撫養(yǎng),在中日建交之后紛紛踏上尋親的不回頭路,即使他們被當成中國人撫養(yǎng)了一輩子,連一句日文都不會說。在中國的年邁的養(yǎng)母,丟失了和養(yǎng)女的聯(lián)系,從此踏上尋親的漫漫路程??催@個概述,就知道可以拍成往觀眾眼睛里滴眼藥水的那種片子。幸虧導演沒有。

這看起來是一部平淡甚至有些許輕松的公路片。中國年逾古稀的養(yǎng)母,中日混血的遺孤二代,日本的退休老警察,三個人開著老警察的豐田車,在奈良的山路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尋找各種可能的信息。語言、環(huán)境、文化,又給這個奇特的組合增加了有趣的氣息和沖突的可能。養(yǎng)母一句日文也不會說,但卻能說俄文,是中蘇友好時期的烙印;中日混血的年輕姑娘,說著有中國口音的日語;日本警察則是一個中文字也聽不懂。在多次語言無效溝通之后,養(yǎng)母和警察在公園的長椅上默默做起了手工活,這種不需要語言交流的場景反而異常和諧。

日本遺孤初到日本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境遇吧。雖然是日本血統(tǒng),但從長相文化生活習慣上來說和中國人沒有任何區(qū)別。他們回到日本,除了尋根之外,其實無非是經(jīng)濟上的考量。影片里沒有明說,警察在問遺孤二代的小澤,“為什么你沒有回中國呢?”的時候,被手機的鈴聲打斷,成為這段對話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回答的問題,因為已經(jīng)不需要回答了。養(yǎng)女初回日本的時候,已屆不惑,孑然一身,語言不通,根本就是外鄉(xiāng)人。許多遺孤回日本的時候,父母已經(jīng)不在,兄弟姐妹并沒有見過,感情不說,還有分割家產(chǎn)的考慮,何況這位養(yǎng)女連血緣都鑒定失敗了,差點被趕出日本,后來還是一位公益律師證明了她的日本血統(tǒng),國籍才得以恢復。她為了感謝律師,就用律師的名字作了她的日文名字的姓,而用中國養(yǎng)母的名字作了她的名。真的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啊。這樣的命運,在路途中由警察的前同事在打來的電話中娓娓道出,窗外是日本沉沉的夜,老警察無法回答,小澤哭得不能自已,而后座的老母親早已睡熟。

而在給養(yǎng)母的信里,她的字句總是那樣歡快:我找到了我的家庭,定居了下來。我找到了工作,現(xiàn)在過得很好。這里很好,我希望有一天能帶您來看看。唯一透露出她真正境遇的語句是:我反而能和聾啞人的管理員交上朋友,因為我們不需要語言交流。信里給養(yǎng)母寄的自己的水彩畫,顯示出她曾受過的良好教育,又印證養(yǎng)母對她的深刻母愛。這些中文字句由小澤念出來,給電話那頭的老警察一字一句地講述,信上的中文字已經(jīng)變成了日文,而老警察聽著的時候,想念的是他自己的女兒——已經(jīng)遠嫁到東京不回頭的女兒。舔犢之情,不論國籍,不論時代,不論戰(zhàn)爭或和平。當年尚未結(jié)束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敵對性國家中,如此大規(guī)模的遺孤被中國老百姓撫養(yǎng),是人性的光輝,也是超越政治和時代的仁慈。

看完電影后,我去查了查日本遺孤的資料,發(fā)現(xiàn)影片的原型很可能來自于一個名叫池田澄江的孤兒。在被日本父母托養(yǎng)之后,她在中國牡丹江生活了37年,那時候她叫徐明;1981年來到日本,認親失敗,舉目無親,絕望到差點自殺。絕境中,一個名叫今村的翻譯幫她證明了日本國籍,她才得以在日本生存下來,從此改姓今村;后來她進入律師事務所工作,專門幫助遺孤尋找日本家庭;最后仿佛是奇跡般,在咖啡館遇上了來尋親的老姐姐,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親生家庭,才知道自己的本名叫池田澄江。網(wǎng)絡上有她的采訪,一口地道的東北口音,但卻是日本的裝扮風格。很難說她是哪里人——也許就和在北方長大的南方人差不多吧?說起自己的身世,滿眼都是淚,不光是她的,也是她每次看卷宗,為那些孤兒而流的眼淚。池田的母親已在她被找到的前夕去世,她的身份只剩戶籍上的一個名字——她的父母,還為她保留了這個名字。

日本遺孤池田澄江

這些戰(zhàn)爭孤兒,已成為時代的眼淚。影片四兩撥千斤,表現(xiàn)的只是苦難浮上水面的一朵水花,因為水面下的東西太多太沉重。影片的最后,尋親三人組默默走在奈良深夜的小鎮(zhèn)街頭,親情、認同、文化、政治,最后只剩鄧麗君亦中亦日的歌曲在空中飄蕩。

 3 ) 舉重若輕的小品,7分

開場的畫面做足了功夫,女主和膠片顆粒感的畫面很有日系質(zhì)感,戰(zhàn)爭遺孤和日本老齡化本是比較沉重的話題。但鵬飛導演舉重若輕,試圖將這樣充滿年代感的事情拍的輕松,讓觀眾有代入感,他做到了。

有幾場戲,處理的非常棒,老太太去買肉,因為語言不同,和導演飾演的老板來了段口技,幽默地恰如其分,全場笑得不行。

最厲害的一場戲是退休在家鰥居的吉澤,常常因為無所事事而不得不耗在外面,這天晚上他像往常那樣摸了一下信箱空手而歸,并沒有等來孩子的信,于是他決定給小澤打電話讓她再讀一封信,其實是想幫她們尋親。

這場戲有三重互文。

首先是吉澤期待女兒的信不得,思念女兒。老太太雖然有信,但也是好久以前的信件,內(nèi)心同樣思念女兒。對女兒的思念是第一重互文。

其次是信中麗華說自己在日本常常會對信箱有所期待,常常會去摸一下信箱看有沒有養(yǎng)母的信件。這個動作和吉澤經(jīng)常愛摸信箱的動作形成第二重互文。

最后是信中麗華說自己在日本過得不是很適應,因為是戰(zhàn)爭遺孤所以回到日本不知道自己算什么。而小澤作為中日混血,好好的姻緣無法成婚,因為她對日本人稱自己是日本人,熟悉她的日本人卻又認為她是中國人。

還有場唱林海雪原的戲也不錯。日本的戰(zhàn)爭遺孤不怎么會講日語,而一口地道日本話的中國人的孫女卻已經(jīng)不會講中國話。這可真是諷刺。

奶奶帶著臘肉、醬肉腱子到了海關(guān)被沒收了,白帶。

奶奶拍風景,結(jié)果忘記取下鏡頭蓋,結(jié)果,白拍。

奶奶一路走一路拍,卻沒有放交卷,導致所有照片,照了白照(找了白找)

一路的徒勞,讓人有些淡淡的傷感。

人不在了,是意料之中的結(jié)局,老齡化嚴重的日本也是另一種凋零的味道。

語言不通的麗華,卻和聾啞人溝通無礙。

語言不通的奶奶和吉澤,一樣可以交換照片,分享回憶。

可見是語言可以是溝通的橋梁,也可以是溝通的障礙。

小品輕松的感覺挺好,點穴點的也比較準,但是時間的厚重和情感的積淀,并沒有表現(xiàn)的很好。

 4 ) 英澤專訪 | 希望觀眾可以擁抱多元性,對美的定義不再局限

由河瀨直美、賈樟柯監(jiān)制,青年導演鵬飛編劇執(zhí)導,吳彥姝、英澤、國村隼、永瀨正敏領銜主演的劇情片《又見奈良》,于3月19日正式公映。電影《又見奈良》講述了來自中國的陳奶奶(吳彥姝 飾)跨越千里前往奈良,在遺孤二代小澤(英澤 飾)和日本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 飾)的幫助下,尋找養(yǎng)女的故事。

自《地下香》開始,演員英澤與導演鵬飛展開了長期合作,其中《地下香》《米花之味》兩度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威尼斯日單元,至今也保持著華語片的最多入圍紀錄,而新片《又見奈良》也先后亮相上海,東京,海南島等多個影展。

英澤在本片中飾演遺孤二代小澤,為了更好地了解遺孤這個群體,把遺孤最本真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英澤在演出前就做了大量的功課。一方面,要克服日語臺詞的壓力,在完全沒有日語基礎的情況下,在短暫的三周時間內(nèi)掌握基礎的發(fā)音技巧,努力將日語臺詞背誦熟練,才能在拍攝現(xiàn)場更好地平衡臺詞與表演。

另一方面,對于這段遺孤歷史并不了解的她,提前閱讀了大量的相關(guān)圖書和影視作品,通過文字與影像了解遺孤的現(xiàn)狀,感受他們的心里狀態(tài),對這段歷史產(chǎn)生共鳴。在開拍前,英澤提前住到影片中小澤的家里,去到她打工的柿子廠和居酒屋體驗生活,融入小澤的世界,讓自己成為影片中的角色。

英澤在《又見奈良》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紅毯

如今,英澤也在不斷嘗試各類不同的角色,2020年她參演了《山河小敘》《夏至星辰》《雨打芭蕉》等多部影片,嘗試更多的突破與挑戰(zhàn),而畢業(yè)于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的她,除了表演以外,也同樣擁有轉(zhuǎn)向幕后創(chuàng)作的計劃,作為《米花之味》的聯(lián)合編劇,她也已經(jīng)展示了自己多元化的影人身份。

本期導筒帶來英澤獨家專訪,走進她意外而獨特的從影之路,以及關(guān)于正在熱映中的《又見奈良》諸多幕后故事。

專訪正文

導筒:首先想了解最初是在怎樣的機緣下進入到電影行業(yè)的?

我曾經(jīng)的規(guī)劃是本科畢業(yè)之后去美國讀法律或者社會政策相關(guān)的研究生,未來在國際組織或者金融機構(gòu)工作。之前大學假期的時候曾經(jīng)在國外的投資銀行機構(gòu)實習過,也接觸過其它類似機構(gòu)。也正因為如此,感覺從小到大身邊的人和環(huán)境都差不多,有點厭倦。當時的想法特別簡單,就是想一成不變的生活里可以有個變量。

很巧的是有次朋友聚會,我認識了一個北電的老教授,和她的聊天讓我產(chǎn)生去劇組工作的念頭。后來經(jīng)過她的介紹,我曾去一個電視電影劇組做統(tǒng)籌工作。家里人知道后雖然挺反對的,但猜測我也就三分鐘熱度,其實包括當時我自己也這么覺得。那會兒挺叛逆的,想干脆遠離家人,去跨國的制片公司嘗試一下,就在網(wǎng)上搜到了一個公司,看到這個公司在北京,臺灣,巴黎等地都有合作,就想試試。我投了簡歷,申請制片部門的實習工作,沒想到兩天后收到制片人的郵件回復,他說介紹我認識一個馬上要開機的導演,就是鵬飛導演。

《又見奈良》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

導筒:你在歐洲有很長時間的學習經(jīng)歷,在你眼中歐洲的藝術(shù)電影或者影展有怎樣的發(fā)展現(xiàn)狀?

英澤:歐洲的藝術(shù)電影和影展的發(fā)展都很成熟,有很長的歷史,觀眾喜歡的東西也更多元化。相對來說,政府也會支持藝術(shù)電影的發(fā)展,從制作補貼到藝術(shù)院線等支持政策都很完善。

英澤在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

導筒:你畢業(yè)于著名的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LSE),并且就學習的是社會政策和犯罪學,簡單向讀者介紹下這段經(jīng)歷,以及是否對后來從事電影工作產(chǎn)生某些相互的影響?

英澤:當時選擇這個學科,和我未來想進入國際組織工作有很大的關(guān)系,本身我自己也對這方面很感興趣。倫敦政經(jīng)是一個政治氛圍非常濃厚也很國際化的大學,我很享受在那讀書時的氣氛,打開了我對世界的認知,啟發(fā)了我的思考和辯證能力,也開闊了視野。LSE讓我結(jié)識了來自世界各地很優(yōu)秀的人,雖然現(xiàn)在陰錯陽差地做了電影,對我的幫助依然是無窮的。

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由韋伯夫婦(SidneyandBeatrieeWebb)、格雷厄姆·華萊斯(GrahamWallas)和蕭伯納(BemardShaw)創(chuàng)建于1895年。LSE是一所專注于社會科學研究的大學,在政商界享有卓越口碑。截至2016年,校友中誕生了18位諾貝爾獎得主(囊括

很多人總是問我說,學的這個跟電影不相關(guān)等于白學?。课彝耆煌膺@樣的觀點。首先我覺得綜合素質(zhì)對于任何行業(yè)來講都很重要,很多的影響不一定是有多直接,但幫助絕對是潛移默化的。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或者說思考方式,勢必會影響到我在電影中無論什么具體的工作,也會影響我做事的方法。同樣,從事電影工作,也讓我更了解自己,打開了新的視野,在之前的經(jīng)歷上,又是一個新的擴充。

英澤

另一方面,更直接和具體的影響,也會體現(xiàn)在個人對電影題材的喜好上。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和生活環(huán)境讓我對國際政治或者社會體制相關(guān)的電影題材非常感興趣,可能未來會直接體現(xiàn)在我個人的劇本創(chuàng)作中。

導筒:2015年的《地下香》開始你與鵬飛導演展開了持續(xù)合作,這部作品是關(guān)于當代北京底層普通人的故事,而你和鵬飛都在北京生活了很長時間,第一次主演電影作品的感受是怎樣的?

英澤:當時非常懵懂,同時還兼任了部分制片工作,感覺一片混亂。和鵬飛導演也沒有現(xiàn)在這么默契,相互還不是很了解工作方式,是第一次開始磨合。我記得本來我的角色戲份并不多,主角是兩個男性角色,所以壓力也沒那么大,本來的統(tǒng)籌計劃是開機的前10天甚至都沒有我的戲份。沒想到導演邊拍邊調(diào)整了劇本,我的戲份和表演難度都增大,那時我是完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甚至盼著早點結(jié)束。當時心里安慰自己,之后再不拍電影了,寫在簡歷里也是很酷的事情。非常幼稚。

《地下香》劇照

導筒:很多內(nèi)地觀眾是在《米花之味》第一次看到你在大銀幕的表演,為這部作品你也提前到云南進行了長時間的體驗生活,如今回想起來,印象最為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英澤:因為《地下香》去了國外的電影節(jié),得了獎,國內(nèi)有人找鵬飛導演拍《米花之味》。但那個時候其實我已經(jīng)搬到美國,在進修研究生課程,并沒有打算繼續(xù)拍電影。我一開始聽到相關(guān)題材,其實有些抵觸,我沒想到的是,鵬飛導演直接跟著社工組織去了云南的中緬邊境生活了半年多,我記得他特別興奮地給我打Skype, 講了很多他在當?shù)氐囊娐?,告訴我他這么做的意義,我當時驚呆了,覺得很了不起,于是決定加入他。我記得考完試第二天我就從波士頓飛回北京了,然后就準備去云南。我記得在臨滄機場(那是滄源還沒有機場)見到鵬飛導演的時候很有意思,他揮了半天手,我完全沒認出他,快一年沒有見面了,沒想到他和當?shù)厝丝瓷先ゲ畈欢?,又黑又瘦,手上戴著長期開崎嶇山路已經(jīng)磨損又破舊的手套。

《米花之味》劇照

那是一段全新的體驗,我從未想過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太多難忘的回憶,也許這也是拍電影魅力的一部分,不僅讓我更了解自己,看到自己更多的潛力和特性,更讓我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也正是因為《米花之味》,我才開始認真考慮從事這個行業(yè)。

《米花之味》劇照

導筒:這次你在《又見奈良》中飾演小澤,在開拍之前你對殘留孤兒群體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哪些了解?

英澤:我之前只是知道殘留孤兒這個群體,但并不深入了解。直到《又見奈良》這個電影的契機,也是鵬飛導演寄給了我一些相關(guān)書籍,除了大的歷史背景,還有分別從養(yǎng)母角度和遺孤角度的采訪資料等等。最觸動我的一點是當大部分遺孤長大后選擇回到日本時,所有中國養(yǎng)母都選擇簽字,同意讓他們離開,無論內(nèi)心是多么撕心裂肺的痛。這種偉大,難以用語言形容。

《又見奈良》劇照

導筒:拍攝期間來到奈良這座城市,你對當?shù)氐娘L土人情有怎樣的感受?

英澤:奈良民風淳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shù)氐娜藢ξ覀兊呐臄z都特別友好和支持,每到一個地方都有志愿者來幫忙,甚至給我們做飯等等。景色非常美,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建筑,每天都會給我驚喜,期待新一天的拍攝。我記得跟著劇組復景時走到麗華阿姨的畫中那個真實場景的一瞬間,我的眼睛濕潤了。

《又見奈良》劇照

導筒:這次表演當中,你需要用用日語和漢語切換進行表演,這有不小的難度,你用了哪些方法來準備?

英澤:我之前日語是零基礎。當時準備時間非常緊張,加上日本的工作人員很嚴謹,要反復推敲來回修改日語的臺詞。我根本來不及學習語法或者假名,只能死記硬背日語臺詞的發(fā)音,把老師說的話錄下來,標注上自己設計的拼音和英文混合音標,反復聽和練習。從體驗生活到殺青,我沒有睡過一個整覺。因為只有把臺詞練習到不加思考就能脫口而出,才能融入表演。

導筒:你覺得小澤這個角色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她對于這部電影來說,有怎樣的作用或意義?

英澤:她像是一個橋梁,聯(lián)結(jié)日本和中國,也是這個臨時“家庭”的重要一部分,某種程度上像是彌補了兩位老人心中的遺憾。我最欣賞她的韌性,無論生活多難,她面臨著歧視,不被接納,不能融入,還有經(jīng)濟壓力等各方面挑戰(zhàn),但她把自己的生活排得滿滿當當,一直不停歇,想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過上更好的生活。這種頑強的生命力,對我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她讓我想到一句話,生活要繼續(xù),一切向前看。(我最喜歡的影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是飄里的郝斯嘉,同樣吸引我的點是她熱騰騰的生命力)。

《又見奈良》海報

導筒:這次你和吳彥姝和國村隼兩位前輩的對手戲比較多,聊聊與他們合作的感受?

英澤:兩位前輩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讓我開始對表演充滿敬畏心。特別感恩遇到吳老師,戲里戲外她都對我?guī)椭艽?。尤其是她對我說的那句話: “小澤別怕,我們都陪著你,你最棒?!边@就話就是在拍居酒屋那場戲我因為幾次口誤怕耽誤大家時間情緒有些崩潰時她拉著我手說的。后來我拍別的戲遇到什么挫折,想到這句話都熱淚盈眶,但充滿力量。國村隼老師也很照顧我,知道我的日語壓力,經(jīng)常在現(xiàn)場鼓勵我,也不會隨機對臺詞做什么調(diào)整。

《又見奈良》劇照

導筒:這次是你第三次主演鵬飛的劇情長片了,這次在日本拍攝,你覺得他在導演工作上相比過去有哪些改變?

英澤:這是我們在前期籌備和現(xiàn)場溝通最少的一次,因為是跨國合作,各自都面對很大的挑戰(zhàn)。鵬飛導演非常有大將之風,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一個人面對和承擔,把壓力留給自己,從來都是鼓勵大家,也從來都是把好消息帶給每一個人。

河瀨直美與鵬飛

導筒:這次在表演難度上最大的幾場戲是怎樣的?相比過去的表演,你會有哪些新的提升或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法?

英澤:說實話這次的日語表演對我的挑戰(zhàn)真的比我想象得大,尤其是現(xiàn)場的一些正常調(diào)整,因此難點都集中在有日語臺詞的地方,尤其是居酒屋那場戲。

反而這次在表演中,我比任何一次和鵬飛導演的之前合作都更投入,信念感也更強??赡苁且驗轭}材,因此對手戲的前輩代入感很強,也可能自己也有小小的進步,這是我第一次在表演中不需要嫁接其它真實生活中的情感經(jīng)驗。比如《米花之味》在車里掉眼淚的那場戲,我其實是靠回憶一些我自己生活中的傷心事才做到的。這次我在電影中的所有情緒變化,都是因為小澤。

《又見奈良》劇照

導筒:你覺得《又見奈良》作為一部能串聯(lián)中日兩國從二戰(zhàn)開始到當代社會的作品,對于中日兩國的觀眾會有怎樣的意義?

英澤: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不忘歷史,珍惜和平。

導筒:《又見奈良》之后,你還有多部主演的電影將陸續(xù)問世,可以向觀眾們簡單介紹一下。

英澤:我在選擇角色方面,會希望不重復自己。因此我這兩年的拍攝的作品中角色都很不同,有溫婉的江南裁縫,潑辣的卡車司機女朋友,救護車司機,民國的上海名媛,還有人格分裂的女大學生。

英澤主演新作《山河小敘》海報

導筒:如今你覺得從事電影工作最大的挑戰(zhàn)和困擾是怎樣的?

英澤:如何在嘈雜的聲音中保持自己,或者說,保持平靜。要是其它行業(yè),比如軍工之類的,可能一般人也說不出二三??赡芤驗殡娪半x大眾比較近, 總會有人指指點點,給我各種各樣的建議/意見,把他們的看法強加在我身上。加上我之前拍的電影所謂的藝術(shù)片/文藝片較多,更要去面對很多的不理解和干擾。后來在一些場合,我開始撒謊,避免告訴大家自己的真實工作,節(jié)省時間也可以避掉很多無意義的困擾。

《米花之味》劇照

包括電影的表達方式,比如《米花之味》,可能因為導演的留白方式和相對來說,有些開放式的結(jié)尾,我總是會被質(zhì)問電影的中心思想或者所謂的正確答案,“必須有一個”。我很幸運,從小長在一個幾代人都特別開明的家庭,他們鼓勵我去嘗試不同的東西,告訴我世界很大,充滿著多元性和無限可能。因此,一開始入行的時候,面對各種聲音,我有些不太適應,但現(xiàn)在不會了。

《米花之味》劇照

導筒:上一個問題的延續(xù),是否感覺大眾對影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是不是有一定的刻板印象?

我認為是的。其實《米花之味》上映之后,我在生活中就面對很多質(zhì)疑。從題材到電影中我的造型,留守兒童題材被很多人在沒有看電影的情況下就認定是苦情戲,是說教;戲中我的造型更是被嘲笑,總被人問為什么我拍電影就是要“毀形象”或者“扮丑”。

《米花之味》劇照

首先我不認為涂黑和年齡感的妝容就是“毀形象”,美是多元化的,影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更不應該被局限。包括這次的《又見奈良》,因為拍攝的是2005年那個時期,那個時候日本流行女生把前面的頭發(fā)梳光,壓平,讓整個額頭露出來,我也會被經(jīng)常問到為什么導演不能讓我有個更蓬松的發(fā)型,更“好看”一些。

《又見奈良》劇照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觀眾可以擁抱多元性,對美的定義不再局限,看到女性除了外表之外的更多可能和力量。

導筒:之前你在《米花之味》還參與了聯(lián)合編劇的工作,在之后會否有更多參與電影幕后創(chuàng)作的打算?

英澤:我其實不拍戲的時候,獨立嘗試寫了一個電影長片的劇本,可能還不夠成熟,希望有一天自己有機會可以把它拍出來,我還需要一定的積累。

《米花之味》劇照

影片《又見奈良》正在院線公映中

 5 ) 《又見奈良》超前點映觀后感

#桃花島觀影團# 有幸跟著桃花島觀影團,看了這部超前點映了11天的《又見奈良》,而且見到了這部電影的導演鵬飛。 我很佩服導演總這樣避重就輕的手法去講這么一個本來應該很沉重的故事??赐赀^后我雖然不至于感動到落淚,但是還是十分感嘆,就像鵬飛導演說的:“中國婦女太偉大了,前面還是敵人的孩子,卻自己親自把他們養(yǎng)大,還送回了日本”。鵬飛導演親自去日本奈良搜集了接近1年的素材,期間也真的去找過日本的戰(zhàn)后遺孤,也找到過,還去家訪過,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孤寡老人,家里回來了兒子、孫子、曾孫子,一下就四世同堂了。 然后就是鵬飛導演提到的敬業(yè)精神。永瀨正敏在此片飾演了一個管理員,他是一個聾啞人。他真的在拍戲前一段時間過起了聾啞人的生活,跟導演見面也是用筆在紙上寫字。 故事講述的是小澤帶著她奶奶去找奶奶的養(yǎng)女的故事,奶奶的養(yǎng)女麗華是一個戰(zhàn)后遺孤(p.s: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大量日本遺孤被中國東北家庭收養(yǎng)。七八十年代隨著兩國邦交正?;?,許多遺孤歸國) 結(jié)局是一個開放式結(jié)局,雖然警察是說麗華死了,但是結(jié)尾又有一段她沒死才會寫的信,這樣不說明白會讓人回味無窮,其實電影中也有一個諧音暗示,小澤給奶奶說的照片“白照了”諧音了“白找了”,現(xiàn)實是殘酷的,那些戰(zhàn)后遺孤因為都是一九四五年生的,現(xiàn)在都是75歲往上了,現(xiàn)在的戰(zhàn)后遺孤多是二代遺孤,透露一個導演說的消息,那個廢車場的人和那個家里有“大鍋”的女的都是真正的二代遺孤 片中有許多很有趣的片段。比如奶奶只會中文和俄語,所以面對小澤的前男友時選擇了用俄語跟他交流,結(jié)果俄語的“再見”和日語的“笨蛋”發(fā)音都是“baga”;第二個就是鵬飛客串肉店老板的那個地方,用叫聲來代替什么什么肉;還有后面奶奶跟大叔坐在長凳上,互相看對方曾經(jīng)的照片,貼旗子,也非?;? 這部確實是一部我們國家的比較拿的出手的作品了,所以希望等這部電影正式上映的時候能夠票房大賣! <影片看點>:(復制自桃花島宣傳信息) 1. 河瀨直美、賈樟柯監(jiān)制,《米花之味》鵬飛導演最新作品 2. 獲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金爵獎 最佳影片提名 3. 中日頂級演員出演,文藝佳片不容錯過 4. 聚焦日本遺孤這一群體的現(xiàn)實困境,展現(xiàn)一段跨越血緣與山河的尋親之旅

 6 ) 戰(zhàn)爭帶來的傷害 從不止于眼前

劇情看似簡單,但揭露了一批被時代戲弄的人們,第一次見到這種故事背景,二戰(zhàn)臨近結(jié)束時,一批日本孩子被遺棄在國內(nèi),被國民收養(yǎng),中日建交后,這批人終于能重回故土。

明子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回來后,生活習慣、語言都不能融入,在尋親失敗后,獨自去世,不知道這到底是誰的錯,這也算是對抗戰(zhàn)無聲的抗議吧。

吳彥姝奶奶演的真好,溫婉的氣質(zhì)有點太江南了,不太像東北的奶奶。

故事最后停在了一個很巧妙的點,搭配著鄧麗君唱的日文版 goodbye my love,跟時代揮手告別。

 短評

一個尋親的中國人,一個獨居的日本人,一個掙扎的混血兒——結(jié)尾處三人無聲行走于街道上,直接打破了電影集中呈現(xiàn)的身份困境,營造出了一種「家庭」感,甚至可以說,三人構(gòu)建了一方無需語言為中介的場域,如此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成為歷史的,同時向外輻射著。此般場景和譬喻在鄧麗君的日語歌包裹下更是得到完美映射。

10分鐘前
  • ChrisKirk
  • 推薦

B+/ 并不預先焦急地為人的共處下定論,也不急于抵達某種結(jié)果,而是極為自覺地將交流當作并無僵固目的的過程。因此語言隔閡反而成為一種媒介的裂口,成為可不斷迂回的玄妙共感。人的肢體,人可觸、可寫、可使之發(fā)聲的物,皆將我們聯(lián)結(jié)。而當交流突然加速,媒介失去傳導的感知延宕,故事才倏忽間走向終結(jié)。尋找的日本遺孤同樣是一個類似的中介物形象。她的信件構(gòu)成了三個人物的強烈共振時刻,而她的身份困境則構(gòu)成了國族邊界意識形態(tài)之無限殘余的標記?;蛟S,急于交流只是一種唯我的幻像,而真正的交流本身只在不急于交流時才能達成,這就是本片最高明的落點與方法論。二刷略降→B/ 前1/3有點耽于差異的堆積,缺少強度上的區(qū)分;最后的儀式剪得太松弛,沒有足夠銳利的語氣扭轉(zhuǎn)來鋪墊結(jié)尾的情緒提煉。整體還是不錯的。永瀨正敏一段依然全片最佳。

13分鐘前
  • 寒枝雀靜
  • 推薦

又是一人一個廳的電影,節(jié)奏還是有點太慢…恕我直言,英澤看不出有什么表演水平。中間兩位老人互相交換看照片的無聲片段非常有趣

14分鐘前
  • 大瘋大的風
  • 推薦

試圖把玩奈良日影味,又有揮之不去的作文感。結(jié)尾有種實在不知道該怎么結(jié)束了的原地梗塞,就拿阿姨和鄧麗君的東東來敲打鼓。對諸多日僑遺孤人物的年齡設置,尤其造成觀影障礙和出戲,畢竟即便以2005年未計——二戰(zhàn)結(jié)束那也是60年前的事情了。在提醒觀眾不要忘記一段歷史的時候,創(chuàng)作者似乎比任何人都希望:那不過是個提詞背景板。

16分鐘前
  • 木衛(wèi)二
  • 還行

找不到的麗華映照了尋找她的三個人的生活與煎熬。沿襲前作以帶有幽默感的輕盈語調(diào)講述沉重悲傷議題的風格。關(guān)于身份回歸中的認同迷失、溝通阻隔以及留守問題(前作兒童->本作老人)也能在前作中找到對標。未放膠卷的相機攝不回從前照片里的風景更找不回日夜思念的人,祭神儀式?jīng)]有神跡顯靈只能各自舔舐不得療愈的傷口向愛人道Goodbye并往回走??酥齐[忍,盡管回味不足,但能把一個發(fā)生在日本的故事拍得足夠日本味已是令人欣喜。

21分鐘前
  • 神仙魚
  • 還行

曾經(jīng)說有時間陪伴的親人,待到有時間,已失去陪伴的資格。曾經(jīng)說有機會游玩的奈良,待到有機會,已散佚了游玩的女孩。沒有放膠卷,畫面卻已經(jīng)定格在腦中。尋不到牽掛的伊人,豆腐甜甜圈已充滿了她的味道。一只海水蟹幾經(jīng)輾轉(zhuǎn)仍未能適應湖水,一副彩繪畫漂洋過海竟傳回了奈良。盼你行過萬里,錦書遙寄。

26分鐘前
  • 西樓塵
  • 還行

#SIFF2020# 太棒了,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去展現(xiàn)尋找的過程,不煽情還適當?shù)脑黾佑哪校夏棠逃枚碚Z回應與學羊叫買肉的過程可愛極了。女兒遠去的父親與千里尋子的養(yǎng)母,在小澤帶領的三層關(guān)系中展現(xiàn)的非常巧妙,最后的長鏡頭里三人行走,老警察與小澤仿佛中日關(guān)系一般夾雜著歷史問題與保護著遺孤的養(yǎng)母,同時響起了鄧麗君《再見了我的愛人》日語版,無奈與愛意慢慢涌上心頭,又見奈良,goodbye my love …

29分鐘前
  • 力比多
  • 推薦

照片沒白照,風景都留在心間了,人也沒白找,當我們悲喜相通,情義交融,我們也算親人。戰(zhàn)爭遠去,咸海淡湖,遺孤冷暖,錦書難托。|電審故字2020年第260號

32分鐘前
  • Nemooo
  • 推薦

鵬飛應該是最會拍命題作文的國內(nèi)導演了吧,保持了前作的優(yōu)點,沒想到英澤的日語說的竟然很像那么回事,太厲害了。

37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還行

真誠建議 去掉那個開場動畫吧

41分鐘前
  • 你虎哥
  • 還行

正常發(fā)揮,如果不是疫情,可以去更好一點電影節(jié)

46分鐘前
  • 剃刀頭
  • 還行

目前今年華語個人Top3,戰(zhàn)后遺孤的開頭動畫便已飆淚。電影前半部分每3分鐘就有一個輕松亮點,被海關(guān)沒收的醬牛肉、鬼鬼祟祟搶鏡的鹿、適應湖里生活的海螃蟹、一緊張就說俄語的奶奶、鵬飛出鏡的學牛叫賣肉員、裝了鍋的就是從中國來的…信手拈來的小幽默,在如此沉重的題材里熠熠生輝。最喜歡兩個異國老人互看照片的片段,無聲勝有聲。全都白照了的照片,白費工夫的奈良之行,再見亦寬慰。當片尾熟悉的旋律響起,好怕是那首時,結(jié)果淚腺徹底決堤…尋找,所有遺失的愛。

50分鐘前
  • 影志
  • 力薦

SIFF 7.31 是好片子 但不夠好 有幾場巧思的戲 也有很多刻意的地方 劇情走向開頭就可以猜到 片頭的flash動畫和最后的強行鄧麗君bgm真沒必要 鼓勵一下吧

53分鐘前
  • 假槍
  • 還行

非常喜歡!數(shù)代遺孤的身份錯亂,語言的隔閡,又在鐘聲、照片、手勢間建構(gòu)出新的平衡,尋親的情緒被淡淡藏匿于奈良的自然和人文背后。前作中幽默靈氣的小細節(jié)都得以延續(xù),結(jié)尾祭祀的戲甚至有些《沙羅雙樹》的味道了。

54分鐘前
  • 翻滾吧!蛋堡
  • 推薦

從《地下香》《米花之味》到這部,一路看到鵬飛導演的成長。本片以奈良為城市背景,劇作尚有僵硬之處,幸而導演有著極好的語感,用小而美、內(nèi)斂、幽默和留白不斷消解原本沉重的話題,閉口不談戰(zhàn)爭。海蟹在湖里的結(jié)局跟“麗華”一樣,只能祝愿,但結(jié)局可想而知。相機裝載的不是膠卷,承載的是記憶。三個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孤獨人,在尋找的過程中組成了臨時家庭,“溝通”已經(jīng)無須多言。可是畢竟六十年過去,“戰(zhàn)爭遺孤”沒太能跟這個時代發(fā)生關(guān)系,只能用兩代戰(zhàn)后遺孤群體來論及身份認同。開篇動畫多余,笑點隨意,小澤的行為欠缺合理性解釋,高倉一個電話了事有結(jié)局敷衍之嫌。不過導演能在這種命題作文下發(fā)揮出自己的作者屬性,體現(xiàn)出了他扎實的基本功。

55分鐘前
  • 大奇特(Grinch)
  • 還行

海蟹被丟進湖里要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沒有膠卷的相機留不下相片但依然能留下記憶,拉著沒有實物的二胡,唱著最熟悉的智取威虎山,隨著尋覓之路的深入,呈現(xiàn)出極度溫暖而又溫柔的特殊群體人物群像。主角三人血緣關(guān)系雖然缺失,但卻在細微之處慢慢延展出動人的親密關(guān)系,平靜中點綴著努力生活的幽默,悲涼里流露出身份認同的溫情。

59分鐘前
  • Captain_C
  • 推薦

海蟹入湖,努力適應生活,卻終歸是殺生。

1小時前
  • 脫落的樹皮
  • 推薦

7分,相比《米花之味》又成熟了不少。在一個相對沉重的話題里,還是能感受到不少趣味與輕盈,包括那些源自生活中的喜劇元素。影片可以解讀的角度也很多,從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身份認同,親情,以及孤獨等等,影片也有很多小心思藏在作品里。還是那樣,關(guān)于尋找的作品,最重要的從來不是尋找的結(jié)果,而是尋找的過程,而三個主角,也在這個過程中,特別像一個臨時家庭。三個孤獨的人,彼此扶持。

1小時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siff2020# 滿足期待,依舊發(fā)揮穩(wěn)健,延續(xù)了前作“找尋”的母題和創(chuàng)作上的巧思,凝視,行走,繼續(xù)用溫柔的喜劇風格來包裹傷痛,同時進一步拓寬人物關(guān)系的可能性。一個模糊了身份的人,一個只存在于記憶中的人,姓名不只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存在的依據(jù),在尋找的過程中,麗華不再是一個麥高芬式的符號,更是一個串聯(lián)國別文化、集體記憶、傷痛歷史的橋梁。沒有膠卷的相機是復刻歷史的幽魂視角,也是溝通現(xiàn)實與回憶的那道門。《菲洛梅娜》式的文化寓言,永遠存在于那些被遮蔽的深層角落里。

1小時前
  • 朝陽區(qū)妻夫木聰
  • 推薦

第一個鏡頭復刻了米花之味中英澤的凝視。很多細小的詼諧幽默沖淡了異國尋找遺孤的沉重感。闖入祭祀一度想起相米慎二的《搬家》,黑暗中飄來的鼓聲,人群中焦灼地尋覓親人,可惜沒能起飛。結(jié)尾的三人行走鏡頭也延續(xù)了米花之味的程式。在語言之外也許是一座安全島,可以靜息并充滿思念和期待。

1小時前
  • 應許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