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也是 棉花俱樂部
上海也有一家cotton club,和影片里的棉花俱樂部一樣,也是當?shù)赜忻木羰烤瓢?,有非常棒的音樂和樂手,每天晚上也是座無虛席。當然年代不同了,gangster已經(jīng)不在,也沒有only whites的門禁,舞臺上常常上演地球村式的演奏:美國來的貝斯、黑人吉他、黃皮膚的小號、歐洲的鼓手。不知道店主是癡迷這部電影還是那個年代,才把店名定成cotton club。
影片是科波拉1984年的作品,理察基爾彼時還稱得上漂亮,一雙小眼睛頗有三十年代的光彩;女主角美麗妖冶得令人屏息,足以滿足任何人對那個年代女人的幻想,不失科波拉挑選女人的一貫水準;根據(jù)艾靈頓爵士的小說改編的黑白兩對兄弟發(fā)家故事、科波拉擅長的黑幫路線、極盡可能之事的絢麗舞臺、原汁原味的爵士音樂和踢踏舞蹈,所有這些三零年代最吸引人的元素都匯集在一個棉花俱樂部。
據(jù)說影片上映之初并沒有受到觀眾和評論界足夠的重視,在奧斯卡的表現(xiàn)也僅僅是最佳剪輯和最佳藝術(shù)指導及布景這樣的雞肋提名,但在imdb上,用戶評論的總結(jié)卻是:科波拉最好的卻也是被低估的影片之一 One of Francis Coppola's best and underrated films
不過棉花俱樂部作為一部娛樂片被人忽略是意料之中的。演員陣容上來說,能叫的上名字的除了理察基爾和尼古拉斯凱奇外,就是扮演Dutch的james ramar還算臉熟。但這并不意味著表演在影片中的缺失。尼古拉斯凱奇戲份不多,卻把有點小瘋狂的暴徒弟弟演繹得令人印象深刻(我一直覺得凱奇適合演有點神經(jīng)的角色,國家寶藏里的他怎么看怎么不順眼),相形之下,ramer也還能把暴虐成性的愛爾蘭黑幫頭目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加歇斯底里。此外,俱樂部大佬Madden的老謀深算、Frenchi的沉著冷靜,以及基爾的瀟灑勇敢把黑幫人物從刻板單一的形象中解放出來,顯得異常生動。女主角Vera雖以外貌取勝,但她的小野心、小聰明和妖冶動人、外強內(nèi)柔的個性也并不遜色。只是在黑人演員這塊明顯表現(xiàn)不夠、加上情節(jié)的繁雜,多少削弱了人物和故事發(fā)展的連貫性,稍有遺憾。
當然,最吸引我的是那些華麗的舞臺和精致的時尚。三零年代女性最時尚的當數(shù)她們的帽子。女主角二度出場就帶了一個埃及艷后似的頭套,迷倒眾生。此后每次出場必然是一套無可挑剔的精致行頭。黑裙、薄紗裙,就是內(nèi)衣也剪裁特別。
影片的tagline中有一句:這是一個優(yōu)雅與暴力并存的年代。 It was an era of elegance and violence. 這確乎是整部影片的基調(diào),而其中剪輯功不可沒,也確乎對得起一個奧斯卡提名。影片中的音樂和暴力場面從未讓觀眾產(chǎn)生分割感,相反歌舞升平生色犬馬的俱樂部與黑手交易血腥暴力的場面恰到好處得融合在一起,顯得異常流暢與出彩。其中的一些剪輯手法于今天也是運用得相當漂亮的。印象最深的是一段描述29年大蕭條的過場,幾組相對或者相反的畫面用平面平貼、甚至局部上色的方式剪輯在一起,好看而懷舊感頓生,無論從含義表達上還是視覺效果上都可做典范。此外,Dutch被殺和黑人兄弟之一sandman的獨舞場面交替穿插,相信也被后來無數(shù)類似題材的影片借鑒。而在結(jié)尾,舞臺上的表演和故事重疊,更產(chǎn)生一種人生如戲的奇妙效果,同時又似乎在一邊提醒人們那是一個逝去的年代,一個傳奇發(fā)生的年代。
的確,影片除了大量表現(xiàn)三零年代的一些文化元素外,也反映了不少當時的社會問題以及一些悄然的改變,比如種族歧視、比如黑人音樂的盛興、比如廣播的開始流行,甚至是黑幫本身也在經(jīng)歷著朝代更迭,意大利黑手黨的時代即將到來??
這樣一部內(nèi)容繁雜的電影很容易流于散漫,雖然劇本幾經(jīng)更改最后是一個大團圓的俗套結(jié)局,一部可能成為最“好看”的黑幫片最后也成了愛情的濫觴,但幸虧導演的敘事能力和剪輯的出彩讓我們在眩目的同時也能清楚得理解和感受故事。據(jù)說最好的酒能有上千種層次的香味,我想這部片子是具有這種潛質(zhì)的。
那個年代已遠,我們留守眼下的精彩。電影里基爾的小號表演并沒有出彩,但我身邊確有姑娘癡迷上海cotton里帥氣的中國小號手。又有一晚在上海的cotton, 行將半夜,突然一個嬌小的中國姑娘被邀請上臺,接下來我就只會驚嘆如此瘦弱的身體如何爆發(fā)如此有力的聲音。這里也是樂手來了又走、走了也會回來,而長發(fā)貝斯每晚10點的表演幾乎從不缺席, 熟悉cotton的人知道這里十幾年來也藏了許多故事。無論哪個cotton club或是棉花俱樂部,我心里都感謝那些美妙的音樂也回憶那些精彩的夜晚。
P.S. 我看的3段版本字幕很爛,觀者慎重選擇。
2 ) Diane 最美的時候
喜歡jazz的朋友應該看看這部片子
獲第57屆學院獎藝術(shù)指導、剪輯兩項提名,并獲第42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正劇類)、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兩項提名
有踢踏舞 有爵士樂
講述黑幫的故事 但不那么的黑幫
看看20年代美國紐約的故事
Duke Ellington 編的
據(jù)說Duke Ellington在紐約演出的俱樂部就是叫棉花俱樂部
上海有個cotton club 我懷疑起名是不是和這有些許的關(guān)系呢~wonder
很喜歡Diane lane和Richard Gere的搭配。。之后還有幾部他們合作的作品 應該看看。。
3 ) AM I BLUE?
雖然經(jīng)常在母親的口中聽到對《教父》這部電影的摯愛,但是卻沒有想到我所喜歡的這部《棉花俱樂部》也是科波拉的作品。
最初之所以買了這部影片,完全是沖著影片名稱去的,而我想任何一位喜歡早期爵士樂的人都會對這個片名懷有好感。而所幸也透過這部電影喜歡上了《Am I Blue》這首歌,女主角在片中的歌唱場面表現(xiàn)出的隨性自然令人難忘。
本片主要講述的是美國二、三十年代的黑幫故事,不過因為里面的爵士音樂太過精彩,所以已經(jīng)忘記了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而對于這部好幾年前看過、現(xiàn)已失落的電影而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要數(shù)導演拍攝中的獨具匠心,例如開頭槍戰(zhàn)部分的抖動效果,以及之后在街道上所進行的一個故事連接。理查·基爾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突然看到如此年輕的理查,不過后來我看到的《天堂之日》中的扮相顯然比這個還要年輕),不過這里面有很多個人的喜愛成分,至于演技如何則不做評判。
片尾的爵士樂感覺也非常美妙,推薦喜歡爵士以及黑幫題材的觀者欣賞。
4 ) 靡靡之音
如今的爵士樂是高雅的象征,全世界的唱片公司都把它歸在古典音樂類,但最初的爵士樂并不是什么陽春白雪,而是經(jīng)常與罪惡聯(lián)系在一起。在爵士樂全盛的20世紀20年代,它屬于反叛音樂,如同50年代的貓王,60年代的披頭士,70-80年代大陸的鄧麗君,是教人學壞的音樂,比靡靡之音還罪加三等??撇ɡ碾娪爸谐涑庵N族歧視、黑幫等元素。尤其使幾場在音樂中犯罪的戲頗有當初《教父》的味道,就藝術(shù)價值上來說,《棉花俱樂部》實屬經(jīng)典。
馬丁·斯科塞斯鏡頭下的紐約和爵士曾讓我們嘆為觀止,我不知道科波拉拍此片是延續(xù)《教父》中的輝煌,還是對爵士樂的致敬??傊?,在這部電影中我同樣感受到史詩般的壯麗。每個鏡頭都十分精致,我喜歡精致的電影,沒有什么技術(shù)上的做作和花哨,給我們帶來一頓爵士盛宴。再看馬丁·斯科塞斯早期的作品同樣也在追尋紐約的黑幫與爵士樂(比如《出租車司機》中的經(jīng)典配樂《藍色狂想曲》),但是科波拉的水準真的毋庸置疑,比老馬丁有過之無不及。
片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明日的大牌巨星,象理查·基爾(他在后來同樣題材的《芝加哥》中也有上佳表現(xiàn))、戴安·蓮恩、尼古拉斯·凱奇(他早期是夠清澀的,估計出演此片也是因為與科波拉裙帶關(guān)系)、鮑勃·霍斯金斯(他在后來尼爾·喬丹的《圣女保鏢》中有出色的演技,還有我們大家熟知的李連杰的《狼犬丹尼》中也是扮演類似的老大角色)、更有勞倫斯·費許伯恩(他在后來都是動作片的??停T如《黑客帝國》、《血賤十三號警署》等)。
不清楚為什么這部片子會讓科波拉一敗涂地,但是對于它的藝術(shù)價值,我給予充分的肯定。
5 ) 一串臺詞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只出現(xiàn)一次的黑人的臺詞,把我震撼到了。
“I am not a dancer. I am a pimp and a thief and a gambler. that's what I do.I don't have no talent to dance.I can't get my foot into cotton club where my people,black people, are the stars.Why? Because I am black. There's only two things I could do in this world. One is to stay black the other is to die. The white men only left me the underworld and that's where I dance.Sandman,where do you dance?”
雖然無法選擇黑人的出生,但可以選擇精彩的人生。
6 ) 科波拉的歌舞片
看到尼古拉斯凱奇在cast里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事兒正在往爛片的方向發(fā)展。但是科波拉畢竟是科波拉,以匪夷所思的敘事方法和自己最擅長的剪輯手法(還有向水果攤兒開槍)為大家營造了一個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哈林區(qū)。
我對哈林區(qū)的印象大概是《X》中,馬爾科姆在埃及不厭其煩地對埃及向?qū)е貜妥约簛碜耘ぱ墓帧?梢钥闯?,對于美國黑人階層而言,哈林社區(qū)算是“老家”一般的存在了。本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此處。
按理說這么一個有黑人特色的地區(qū),本來應該講講黑人的故事吧?并沒有,把故事依然把故事的焦點放在了意大利族裔和愛爾蘭族裔為代表的美國白人底層民族上。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故事線:
1、理查.基爾飾演了一個除了長得帥并沒有什么出眾才華的浪子(是真的沒啥才華,因為也就是劇中黑人音樂天賦的平均水平),因為引起大佬情婦(由Martha飾演…年輕幾歲真的就認不出來了…)的好感,被招為馬仔,后拿到好萊塢offer,成為一代孫紅雷(即黑幫片專業(yè)戶)。最后抱得大佬情婦歸
2、意大利黑幫頭子(我愿稱之為小胖和大壯),與上面說的愛爾蘭裔黑幫頭子(姑且稱之為齙牙吧)之間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黑幫之間勾心斗角,最終以齙牙被黑人復仇亂槍打死作為結(jié)束。
3、理查.基爾劇中之弟——尼古拉斯趙四,參加愛爾蘭大哥的黑幫,后因分贓不均而自立門戶,在一場火并中,誤殺兒童,因此綁架了大壯,但機智的小胖早已看穿一切,安排內(nèi)鬼把趙四兒干掉了……
4、黑人哥倆因為出色的舞技,被選入棉花俱樂部表演,但是當時對黑人的種種壓迫,終于把哥倆中的老二逼上梁山,最后把得罪過自己的愛爾蘭黑幫頭子亂槍打死
說真的,就這一堆故事線,其實單拿出來一個都可以拍一部了,但是科波拉估計是在《教父》系列落下的病根,就喜歡拍群像。然而教父之所以成功,主要是歸功于西西里黑幫家族的核心比較明確,其他角色更像是提線木偶,因此相對比較容易讓觀眾明白其內(nèi)在動機。
但是本片就比較清明上河圖了,很多故事線單拿出來都沒啥問題,但是放在一起就比較混亂,有的剪輯之間都看不出來有什么明顯地關(guān)聯(lián)。只能感慨,可能導演在拍攝本片的時候才情不再了…
本片歌舞算是比較亮點的吧,另外就是對底層族裔的描寫算是算是個突破?很難說,反正從故事上只能說泛善可陳。但是導演對細節(jié)的描寫和某幾個場景的臺詞這類問題,把握的還是相當?shù)轿坏?,演員們表演也是高水準的,雖然比不上各自巔峰作品,但是絕對算是優(yōu)質(zhì)一檔的。
總的來說,值得一看。但是放在科波拉的作品隊列中,只能算是中規(guī)中矩。沒有《教父》的精美華麗、沒有《現(xiàn)代啟示錄》的標新立異。
好好看...或許有點散,但是好經(jīng)典。舞蹈numbers拍得好看極了,剪輯也好。每個導演都有一個蘇夢哈哈~黛安蓮恩美得不像真人!理察基佬演戲差點事,跳舞是真不錯..【2022年底改了五星,我真的太愛這部了,可能是僅次于現(xiàn)代啟示錄我第二愛的科波拉??????
科波拉是有多愛湯姆維茨 里面那個奶油小生什么基 爾的依然被禁著 因為什么角 落
劇情略薄弱,作為一部黑幫片感覺歌舞元素太多而有些擾亂敘事。這片的戴安琳恩實在美爆了!居然有年輕的湯姆威茲.....還有演卡格尼的男演員跟本尊蠻像的= =
本片足以解釋科波拉因何從七零年代的璀璨奪目到八零年代的黯然失魂。時代變遷是很重要的背景因素。新保守主義主宰下的美國,極力推崇冒險激進排斥傳統(tǒng)懷舊,七零文化主調(diào)被迅速邊緣,當紅大導也無法幸免。片中理查吉爾(意)最終必然與矮子(猶左)和高佬(法)走到一起。這就是個八零失敗者聯(lián)盟!科波拉在通過角色身份設定和陣營組合表達自己對于里根時代不滿和警惕;不過,從影片品質(zhì)的角度,也不能算是很成功。雜糅多重類型,風格難以統(tǒng)合,說是黑幫加歌舞?卻沒有熱情似火的喜鬧夸張;說是在談愛情堅貞?男女主人公的火花也只是星星點點稀稀落落,遠不及投射其身的斑駁的黑色光影搶眼吸睛。應該說科波拉并非是一個善于在喜劇與浪漫維度上發(fā)揮想象調(diào)動情緒的導演??杀酒∏⑵渥鳛轱L格主攻方向,甚至舉杯慶?!靶腋=Y(jié)局”。似乎更像在自曝其短?
Keep looking over your shoulder and maybe we will see each other again.是為了凱奇下的,說是科波拉的敗筆,中文字幕沒找到太好的,英文字幕磕磕絆絆的看完了,歌舞表演很好看,女主角的聲音很有魅力。
太多唱歌和跳舞總讓人分神,而且也打散敘事節(jié)奏。更要命的是,這些歌舞秀還極為費錢,總成本5800萬,是同年相同時代背景《美國往事》的兩倍,又是錢沒花在刀刃上。塞進太多東西,黑幫派別就分意大利、愛爾蘭、猶太、黑人,有黑人自然引出種族歧視,然后并列兩組愛情,還有演藝界奮斗,想表達的過多。
結(jié)尾弱爆。黑幫故事不夠好看,是理查·基爾還是尼古拉斯·科波拉差點事?反正我老湯姆、公爵艾老爺還有海因斯不能背鍋。除了一時無二的舞蹈和音樂,服裝也加分。
如今的爵士樂是高雅的象征,全世界的唱片公司都把它歸在古典音樂類,但最初的爵士樂并不是什么陽春白雪,而是經(jīng)常與罪惡聯(lián)系在一起。在爵士樂全盛的20世紀20年代,它屬于反叛音樂,如同50年代的貓王,60年代的披頭士,70-80年代大陸的鄧麗君,是教人學壞的音樂,比靡靡之音還罪加三等??撇ɡ碾娪爸谐涑庵N族歧視、黑幫等元素。尤其使幾場在音樂中犯罪的戲頗有當初《教父》的味道,就藝術(shù)價值上來說,《棉花俱樂部》實屬經(jīng)典。
真正意義上光影交錯和爵士瞬間構(gòu)成影片中最美的片段,從技術(shù)上甚至歷史氛圍還原角度是成功的,但過于華麗的舞會減弱了相對“新鮮”的黑幫故事吸引力,也粉飾了所包含的幫派沖突、種族歧視的張力,或許只有在當下來看,更顯眼在于多年前大膽選擇非洲裔作為黑幫創(chuàng)作的中心,有超前的政治正確眼光。
凌亂, 松散, 果然是部敗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電影在細節(jié)上很講究,需要慢慢看,開始我看的版本不清晰,后來看的清晰,評價完全不同。這是部好片子。
歌舞的節(jié)奏與黑幫類型的交錯;種族話題;較少出現(xiàn)的純真情感和電影元素。
其實這個片讓我們爽了一把JAZZ
舊的片子。女主角那模樣很好看,我很喜歡那年代的裝扮。
140分鐘Encore版。科波拉的禁酒時代黑幫片,但正如片名里的“棉花”所暗示的,種族話題也是影片的重點之一。盡管這個版本將片長擴展到了近兩個半小時,仍然有些線索沒有補完。謀殺與踢踏舞的交叉剪輯讓人夢回「教父」
科波拉怎么拍也拍不厭的經(jīng)典黑幫故事,加上著名棉花俱樂部的歌舞,后半段的故事高潮配合踢踏舞的交叉剪輯實在贊(當然這對于科波拉來說已經(jīng)是小菜咯)。爵士+藍調(diào)+2、30年代的華服,幾位演員年輕靚麗,凱奇粉好厚德感覺!并且很有意思的是聽到了前幾天看福祿雙霸天里面的歌。。
和《驚情四百年》同屬科波拉經(jīng)典類型在當時的元素翻新與模板再利用。這部更為厲害的是將好萊塢二三十年代最為盛行的歌舞與黑幫這兩個相差千萬的類型用雙線模式以及技術(shù)上聲音實驗與剪接完美融合。同時指向黑幫片的銀幕史與爵士與踢踏的舞臺感。匪徒片內(nèi)慣用的兄弟雙人設置——亞伯與該隱被更廣泛的應用與全片,不僅兩對兄弟,甚至在黑人與白人之間也構(gòu)成了一種模糊的關(guān)系。兩相對照產(chǎn)生更強的選擇感。歌舞并不完整的表演(結(jié)尾處例外)選用以更片段化的隨意截取匹配劇情,抓人點落到了爵士樂隨性律動本身在黑人生活中的存在。但在整體面貌上看,同樣的大氣形式化的流暢形式手法沒有之后《驚情四百米》的迷人,反而處處有著俗套與落后感,特別是在演員極力顯示自己樣貌,而非貼近人物的情況下。拍出過《教父》的科波拉拍出這樣的電影,更讓人不能原諒。
爵士是:奢靡,紫醉金迷,誘人犯罪,威士忌,雪茄,李察基爾。80年代的《棉花俱樂部》,首先導演科波拉全家的作品我都不喜歡,次而又黑幫又歌舞,拍得太亂花漸欲迷人眼,即使找來等待叔穿個西裝梳個油光滑亮的背頭還是覺得這類型題材很一般,加上我又不是爵士樂的粉絲,so.
小白臉奇情史,力氣都用在爵士和黑人踢踏上,史詩感不強,黑幫傳奇色彩弱。戴安琳恩嬰兒肥未退,差點認不出來。
黑幫道義和秩序、黑人奮斗史、欺負的愛情,科波拉拼命塞故事,坦白說,重點不突出,不過時代特色還不錯,教父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