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老板娘趙麗面臨劇院即將被拆除的窘境,她四處奔波,希望能找到一條出路,讓劇團大家庭免于分崩離析的命運。趙麗的侄女丹丹是劇團的臺柱子,一心想去大城市打拼的她,也即將離開劇團。
劇團的未來和侄女的前途讓趙麗左右為難,逐漸積累的秘密和壓力讓她喘不過氣。面對生活中這突如其來的一切,趙麗將何去何從......
這部電影寫的是地方川劇團的故事,川劇的絕境。但看《梨園春》長大的我似乎看到了地方戲曲的絕境,豫劇是舉全河南省的力量去傳承的,每一代河南人即使不聽戲也會聽到“劉大哥講話”,即使如此,豫劇的傳承創(chuàng)新仍是舉步維艱。
時代變了,舞臺變了,觀眾變了。
三星送給監(jiān)制鄧婕,一星送給整個劇組。她的八年籌備和統(tǒng)籌藝術,看完這部后去看了關于這部電影主創(chuàng)的全部采訪,這部電影起源于紀錄片《唱著活著》,電影也有點類紀錄片了,整部電影有點魔幻現實主義,尤其最后結尾,結尾是鄧婕和馬楠爭討三個月她把結尾部分的音樂節(jié)奏全部包攬了才讓馬楠把“梁?;钡南敕ńo改變成“《別洞觀景》的‘哎喲 海闊任遨游’的為川劇吶喊”。
趙麗不讓丈夫去火鍋店變臉的那段,又何嘗不是地方戲曲的難過,但它總是在活著,雖然可悲卻是以另一種方式在艱難生存。
最初這部電影開始宣傳的時候,我未曾想過鄧婕能把這部電影送去提名金雞獎和去戛納展映,更未想到她能做到讓一個素人第一次演電影提名當年金雞獎女主,這個連她都未曾提名的獎項。曾經不明白她的選擇,現在想來,她熱愛川劇,一如既往,初心不改,那是一種時代的信念。
活著唱著,地方戲曲生存不易,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弘揚。
這部半紀錄片式的電影,因為有名人的加持,所以它得以被看見,是一種幸運,也有一種說不出的誤解。 劇中主人公從13歲開始學習川劇,那種在今天可以美其名曰為“熱愛”的精神已經深入骨髓,但時代在進步,藝術形式也在不斷翻新……作為地方劇種,川劇終將迎來自己的瓶頸期。所以,在這個時候,她試圖以一己之力挽回一種藝術形式,只是個人始終無法扭轉現實的軌跡。因此在這個挽留的過程里,我們從紀錄片式的超寫實的生活畫面里有機會看到川劇的魅力。 不論是劇團的真實演出,還是夢境式的意識流呈現。藝術帶給人的那種美感是現實生活所不能給予的。這也是那些高齡的觀眾會成為“唯一的觀眾”的主要原因,在那個文娛生活匱乏的年代里,與川劇的朝夕相處讓他們看懂了川劇,愛上了川劇,與這個藝術形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哪怕看了多少次的梁祝,他們仍然會流下眼淚。
而我也總會想到《芳華》,想到《百鳥朝鳳》。一個講述的是一群因時生因時散的藝術團,一個講述的是民樂的傳承困境,東西方音樂的對比……與這部電影有著共同的呼聲。 現實不是殘酷的,它本就是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篩選過程,適者生存,于自然生命是如此,于藝術形式亦然。所以,大半生以劇團為中心的人面臨的困境并不是拆遷,不是觀眾的減少,而是自己的裹足不前,不懂革新,是自我的淘汰過程。 當陳薪伊導演說這是一部拍的很高級的電影時,其實作為觀眾而言,我是不買賬的,因為在我眼里它不是高級,只是將目光聚焦在了他們口里的“底層藝術從業(yè)者”,而這是他們殿堂級的藝術從業(yè)者已經很少有機會看到的。 我的家鄉(xiāng)也有類似的劇種、藝術形式,它們早就瀕臨絕境,也有一部分不舍它們就這樣消失而做出了各種努力去挽留的有心人。所以,這不是高級,只是我們吃的高級“藝術大餐”太多、太久了,早就忘了同為藝人的他們在經歷著什么,那些無法進入到劇院的地方觀眾,他們在品嘗著怎樣的“小菜”。 而這也是我全程看下來唯一的一個疑問:如果一種藝術形式不被觀眾所需要,那么它除了具備歷史價值,歷史意義外,它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是:“帶著枷鎖勸犯人?!? 在川劇瀕臨滅絕時,它的難處被呈現到了國際舞臺上,更多的人知道了這種困境??墒牵l能真正的解決掉一個問題:年輕人確實不愛看。
哪怕你的舞臺不被強拆,哪怕你的劇團人不考慮生計問題,可是沒有觀眾,它的困難會因為被看到而得以真正的解決嗎? 唯一可以解決的就是這群人的出路問題,但我總想,就像民辦教師,他們不止一次被推到鏡頭前,可真正被關照到的又有幾人?他們作為時代所需的犧牲者,又有誰為他們的青春負過責?! 最后,為所愛執(zhí)著的他們,值得敬畏。盡管他們當初也并非因為熱愛而選擇的,但擇一事忠一生的精神卻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導演選擇去“看見”他們,值得佩服。 導演謝飛說:“海南節(jié)入圍主競賽單元。拍攝到位,川戲班子演員們不錯,各具特色。 非現實色彩的幻覺視聽描繪的插入,有些新意。后半部還是有些刻意煽情、用力過猛。 總體仍停留于講老戲曲面臨絕境的現狀,未在人情人性層次開掘,限制了作品的深度。 導演的第二部作品,也應該鼓勵?!?/p>
預料到的難過,但是沒想到,這片的后勁竟然這么大。 倒不是對川劇藝術的哀嘆,而且覺得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 紀錄片節(jié)奏的敘事風格我不在意,戲中戲的跳躍我不關心。 只是覺得每個人物都太真實,真實的就像小區(qū)旁邊的廢舊樓里發(fā)生的故事那樣,讓人難過無能為力。 趙麗和丹丹對手戲,每一場都讓人難受的不能呼吸 趙麗的川劇戲讓我無比開心,因為她看起來也很開心。 我認識那個在時代洪流下無能為力還拼命掙扎反抗的中年女人 我認識那個在尷尬的環(huán)境下活著的狠心又無比柔軟的年輕女孩 哪怕她聽不進去溫柔的意見,面對現實沖擊時幼稚和偏執(zhí)的反抗 哪怕她不停嚷嚷說著離開劇團,卻在所有人攻擊趙麗時沒頭腦的犧牲自己 我真的被這兩個角色觸動到難過的要死 這時鏡頭語言對我來說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縱然它有很多讓我碎碎念的缺點,但是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很難過,后悔的要死看了這部片子。 【活著唱著】5星?????????? 我可能短時間內都無法避免趙麗那張臉所帶給我的難過。
這部電影在我這里其實是值五星的,但是真的很難向別人推薦。我這個解讀方式可能極端個人化,也極端依賴受地緣文化驅使的動力,對這題材沒什么興趣的人大概看完也會覺得非??影?。
我不覺得完全寫實效果會比現在好,也不覺得超現實要素是冗余、非必要的炫技要素。這部電影不是《民間戲班》,我覺得在表面的拆遷故事下面埋藏著一條真正的主線,那是一個劇種的死亡,或者用一個更玄乎一點的詞來形容,叫尸解。
川劇的死亡,這是比拆遷開始得更早的故事。在劇團結束外出演出后返回的路上,一晃而過的土地公出現在團長眼中時,就已經開始昭示出其必然的命運。
一個人在壽終正寢之前會面臨一些什么狀況?那么一個劇種到了彌留之際,又到底會面臨一些什么狀況?
首先是物質上的存在基礎逐漸崩潰。嚴重程度甚至凌駕于戲曲演員的外逃之上的,是如同醫(yī)院診斷書一般給出期限的拆遷計劃。這個作為表面主線被仔細描摹的故事,各方的拉扯與其說主旨在拆遷本身,不如說更像絕癥病人家屬企圖向醫(yī)生爭取一個毫無意義的樂觀診斷結果。
其次是生命力急速流失,拍到劇團觀眾席鏡頭時時提醒觀眾的,傳統(tǒng)觀眾已經只剩下垂垂老去的群體。而在他們之前,這個劇種就早一步走到了終點,也許,也就只早這么一步而已。
期間變臉的絕活和傳承人像遺產一樣被提前瓜分,變成飲食店的添頭。它們被從原本的地方切下來,但卻成為了更能換取物質財富,更值得炫耀,能號召更多人圍在桌旁縱情進食暢飲的裝飾物。這點其實特別地背反大眾的一貫認知,也是特別讓我覺得痛快的地方,單憑這個我就不能認可導演是借題材東風的看法。
對現實和虛幻的認知界線也越發(fā)地變得模糊,原本只應存在于幻想中的精怪開始參與到正常的生活里,并且非現實的成分隨著拆遷期限的臨近而逐漸加重??瓷先シ乾F實潮涌的最高峰是在公演結束的當晚,實際上完全淹沒現實是在影片末尾。不復存在的劇團的廢墟,早已分散去往各地的團員,無中生有的戲服裝扮,以及始終在現實與虛幻的界面間穿行的土地公。到這里現實要素已經完全消解,他們依然繼續(xù)著演出,無關有無、無關去留、無關遠近。這個配比的調節(jié)真的只是炫技嗎?我不覺得是,即使導演可能也只是出于這樣的動機,但是實際效果仍然可以被解讀出更豐富的內涵。
再說一下結尾的唱段吧。這段《別洞觀景》取自《宮人井》,講的是已經修煉成仙的白鱔仙姑流連凡間美景,不愿重返仙家洞府。實際電影里這段唱詞是在一片拆遷后的廢墟之中唱出來的?!扒嗨纱渲窭@云岫,泉水涓涓石上流。梅鹿銜花遍山走,猿猴戲耍在山丘?!痹诂F實環(huán)境里已經完全喪失了這些美景之后,失去容身之地逐漸枯萎衰敗的戲曲文化的唯一出路,也許就只能逆著唱詞之意,往來處歸去。蛻盡軀殼,重新做回像土地公那樣脫離人世,不再為一般人所認知到的抽象精怪。這也是我覺得片子講述的是戲曲文化“尸解”的原因。
記得《天人五衰》的結局里,本多探訪月修寺與聰子對談,言辭中如同清顯從未存在過,聰子邀請他觀賞的庭院優(yōu)雅而開闊,卻又枯槁寂寥??赐辍痘钪肺乙踩滩蛔?,很多年以后的人們到底需要拿出什么,才能證明川劇確實存在過呢?
電影看罷,我就認定這是一個年輕導演拍的。
乍一看,我以為是偽紀錄片,伴隨著超現實主義鏡頭和夢境與幻想的登場,這定然是受多元化電影形態(tài)熏陶的結果。
說到這種記錄樸素人物在時代發(fā)展的洪流中掙扎的類型,還摻雜超現實主義鏡頭的,我腦海里第一個出現的就是賈樟柯,然而科長斷然拍不出這樣充斥大量心理夢境鏡頭的電影,每一代人電影人都有他的局限,就好比第五代導演里我還沒看到誰在類似現實主義題材里曾穿插超現實主義內容。
前段時間看到《當代電影》中兩位電影學專業(yè)的教授一個把關于德勒茲對于電影時間的論述為把二戰(zhàn)前的電影分類成“動作-影像”,即以電影角色目標為導向的電影,如奧遜威爾斯、讓·雷諾阿、約翰福特、希區(qū)柯克等;二戰(zhàn)后的電影分類成“時間-影像”,即電影角色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游蕩與迷失,如戈達爾、安東尼奧尼、塔可夫斯基、阿倫·雷乃、伯格曼、費里尼等;而另一個把德勒茲對電影時間的第三種綜述論述為當代電影分類成“神經-影像”,即是從電影里的過去時空寓意未來。
在這部電影里我似乎看到了一點“神經-影像”的端倪。
電影中的超現實主義鏡頭,無疑是趙小利看到的小矮人“土地公”,然而土地公的出現仿佛是來自未來的暗示,他的每一次出現,都是引導著趙小利關于劇團終將解散的暗示,身邊的至親二人,都在盤算著其他出路,兩次的爆發(fā)也無濟于事,就像關于廣島之戀中戰(zhàn)爭的控訴,人們知道它曾發(fā)生,也知道它正在發(fā)生,更明白未來仍會發(fā)生。
無論是關于趙小利夢中關于劇場的拆除夢境,還是劇場外李玲委婉提出離開后趙小利目睹屹立于殘垣的扮者,或是丹丹提出戲劇現代化,讓趙小利心為所動,但是除了扮者們的彼此欣賞與歡呼,象征觀眾的老人卻背對他們而坐,以及演出臺上痛哭陳述迎來希望者時的臆想最終幻滅。
雖然她比任何人都堅定劇團不能解散并為之努力,但是在她的現實世界中、在潛意識與幻想中,無不充斥著劇團必將解散的結局。
夢里與幻想中的拆與散,現實中無處不在的“拆”與“散”,亦真亦假的現在或過去的時空,不再是對一個行動的預期暗示敘事,而是對于“拆”這一事件的重復,言語中的拆,行動中的拆,畫面里的拆,未來好像存在于過去的緯度,存在于殘垣斷壁旁矗立著的高樓。這種無不預示著未來結果的影像構建,不正是第三種電影時間的綜述嗎,高樓下曾發(fā)生的事,現在正在發(fā)生。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種樸素的鏡頭和人物塑造,與穿插著間斷的主觀藝術性形式形成的內容割裂感,反而讓人覺得頗具荒誕性,同時也削弱了電影的現實控訴力,至少在我看來。
對于最后的唱段戲安排,稍感不足,雖然讓超現實的“土地公”現實存在,讓本應現實存在的人們消失于廢墟,這種戲謔感頗為強烈,但讓我不解的是,倘若最后也是趙小利的臆想的虛,那臆想之前的一塊牌和帶來的雪與花的實,就有點畫蛇添足的意味了。
額外提一嘴,里面部分音樂都曾出現在《方形》,比如片頭一響鮑比·麥菲林的Ave Maria時候,就讓我想起看《方形》時的劇情和心理震撼,著實讓我出戲不少。
偏偏為你 夢也相思 誰的人 誰疼痛 繁華攏是夢 陳麗的川劇團,觀眾都是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團里唯一的年輕人、養(yǎng)女丹丹整日魂不守舍,拆遷的通知在口袋里揉得發(fā)皺。 卸去了濃重的戲裝,這是一個容顏秀麗、鐫刻風霜的女子,川劇是她慘淡經營的事業(yè),也是視為信仰的精神支柱,而今,一切搖搖欲墜。她徒勞地四處奔走,終究攔不住曲終人散。 所有的文化,都是應運而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唐詩宋詞元曲,都屬于當時的地域當時的人,而今可以欣賞,卻無法再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些劇中人,演繹的都是自己經歷過的生活,有淚有笑,即使一地雞毛,第二天仍要收拾停當,繼續(xù)過日子。 趙小利的表演,足以讓眾多“專業(yè)”演員汗顏。她堅韌而脆弱,剛毅而溫柔,執(zhí)著而迷惘。其他團員也不遑多讓,親密、爭執(zhí)、不舍、離散。人生終究不是傳奇故事,戲里一切皆有可能,戲外只能艱難求生。 法式的配樂,魔幻的故事,詩意的慢鏡頭,原汁原味的川音,《平原上的夏洛克》之后的又一驚喜。
#4th IFFAM# 2019戛納雙周→上海亞新獎→金雞獎提名→海南、澳門雙選,澳門NETPAC獎+新華語映像最佳劇本。7分片,戛納的口碑一般,但是看的時候覺得還是好過預期。作為一個實際上的主旋律,拍出這等力度和形式感已經相當難得(拍電影說人話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3F實和夢境用得有點多,包括那個土地公的段落,還有結尾那個謝幕式的段落。人物比較順拐,也缺乏對動機更進一步的挖掘(團長的堅持,侄女的轉變都比較生硬)。不過視聽還是很有想法,后臺的處理也是不多見的鮮活。拆遷借景或者搶景很容易想起賈科長的[三峽好人]等作品,不過對這部影片而言,拆遷與川劇沒落還是有著更為直接的關系,是個非常重要的敘事和氣氛元素。
想起小時候,帶著小板凳和姥姥一起去看戲。后來戲臺子沒了,姥姥也不在了。
建筑的拆毀、戲班的拆伙,影片被“拆”字貫穿。老與少,新與舊,去與留,堅持與妥協,人物無時無刻不在二元對立中做選擇,使人忍不住思索現代化大潮中民間手藝人該何去何從?新興文化當道時如何讓傳統(tǒng)藝術煥發(fā)活力?影片脫胎于紀錄片《民間戲班》,有著較為鮮活的現實主義底色,精神風暴又交由超現實空間完成,現實與超現實兩重風格并未沖撞,整體完成度不錯,但支撐團長堅守的那口氣是什么?女兒轉變態(tài)度的原因是什么?人物驅動力稍顯不足。
后面加的一段太啰嗦了,在要來不來的迷惑中夢境結尾多好
流于表面的觀察 對于不懂川劇的人(我)大概能算成功的宣傳片。演員們的表情是最大的亮點 所幸沒讓挖掘機成為主角…#RepriseQZ#ForumdesImages
三星送給監(jiān)制,不忘初心,感謝她的堅持。一星給演員的表演,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片子的結尾特別好,看了很感動。
海南節(jié)入圍主競賽單元。拍攝到位,川戲班子演員們不錯,各具特色。非現實色彩的幻覺視聽描繪的插入,有些新意。后半部還是有些刻意煽情、用力過猛??傮w仍停留于講老戲曲面臨絕境的現狀,未在人情人性層次開掘,限制了作品的深度。導演的第二部作品,也應該鼓勵。
昨天看完了就想給兩星,睡了一覺起來還是想給兩星。作為我的戛納第一片是在太太太disappointed。abc到蠢,查了下導演的profile只能說,二代你開心就好。。
從配樂到鏟車到孔雀小矮人的圍觀超現實,隨處可見創(chuàng)作者自我感覺極端良好的那種自戀滿分。就像臺上演講沒幾句,底下躁動的人群就開始表演抹淚了。最大問題在于,拆那這個主題與川劇等傳統(tǒng)戲曲沒落的捆綁,完全是十幾年前的套路了。那個霧霾黃沙天超現實段落一出來,想到的居然是銀翼殺手2049……
會想到百鳥朝鳳 但表達和攝影都特別好 非現實的元素輕盈地投射進了許多亮點 有很多的鏡頭安排都放入了思考 素人演員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 想說片子停在黑屏那里就真的是我心里的完美電影了 整個劇本看下來突然想到我社 傳統(tǒng)藝術要在現代留存永續(xù)革新就是必然 舊的再好也就留在博物館和歷史里吧 映后會才知道片子出來挺不容易的 小電影也要加油呀
一個川劇團的百日維新,大廈將傾,鳥獸作散。年輕人要自由,卻是夜總會艷舞女郎的自由;老人要錢,卻是火鍋店三分鐘二百塊的資本主義;保守派渴望權力自上而下的拯救,終究被歷史洪流所摧毀。中國戲曲的魅力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在團圓離散時,斷井殘垣處方能感受,在這一點上似乎媚俗的電影其實做的還不錯。
手法和表達都不新鮮,無解的議題多會導致一場超現實的戲,如果還不夠,那就兩場。人物情感部分做得不錯,四川江湖人的爽氣和柔情我都接收到了。
拍得不錯,視覺傳達、調度節(jié)奏可圈可點??梢愿茸优c鯔魚一些。超現實感城市追蹤一段不錯,但另外的部分又有點太過頭。
三星半。劇情有點拖沓,攝影剪輯都太西式了,可以理解導演為了 bring it to a wider audience作了藝術的改變,嗯。。。。
芝加哥刷,看友鄰評論不佳,故意坐邊想早走,沒想全程聚精會神。整體故事和表達方式,想到索拉納斯那部《云》。人物設置和故事推進是比較刻意,但也帶出獵奇之下的時代告別憂傷
還是將「傳統(tǒng)」與「現代」對立的格局,視野有點小。不過片中的困境也的確是民間劇團實實在在會遇到的,并且至今也沒有得以很好地解決。魔幻現實很有趣,這里的魔幻將寫意糅合進去。追逐小矮人那場的聲音很出挑,突顯魔幻之處。清唱平均律的冷與美也和主題相吻合。也從側面說明,民間藝人傳承了「技」,但「藝」該怎么發(fā)展,如何適應社會,教化社會,則并不是藝人能完成的,一定要有批評家參與其中,否則我們將只能以目前這種視野和話語,帶有自媚之嫌地沉湎于結尾那種幻想中。
兩星半,嬉笑怒罵的川劇團瑣事,來看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下的堅守,結尾和《海上浮城》的結尾一樣,都是一種不知該如何收尾而簡單粗暴的處理。
看得出有一些用心用力的段落和善意的表達,但劇作上的問題也是難以忽視,尤其是對故事的重點“拆遷”理解和表現上,似乎跟我們有些偏差。
作為中國人,對能進入戛納電影節(jié)的中國電影還是很關注的,這部電影估計國人不會很看好,但從在戛納首映后現場觀眾持續(xù)鼓掌的時長推斷老外還是很買賬的,加油!
這竟然是新都的故事,鄧婕的監(jiān)制以及川B牌照的車,看完發(fā)出三聲驚嘆。其實連我自己都誤都以為川劇只剩火鍋店游客特供的變臉,所以很懂得這個故事對那種傳統(tǒng)藝術消逝的感嘆與無奈。更重要是,它也沒有像《青衣》那樣過于悲情和肥皂,而是真正將“戲”融入魔幻想象,跨越時空和邏輯做了一個很大膽的討論。女主角演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