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窒命地》:逃出電網後,我們就自由了嗎?
德國電影《謊言迷宮》(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2014)裡提到,人稱「死亡天使」的門格勒醫(yī)生(Josef Mengele,1911-1979)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進行多項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然而因為龐大的家族勢力庇護,背負約40萬條人命的他始終逍遙法外,直到1979年意外溺死於巴西。逃亡過程中,門格勒曾藏身於智利的「尊嚴殖民地」(Colonia Dignidad),那是前納粹成員保羅.薛佛(Paul Sch?fer,1921-2010)建立的德式小農莊。他以宗教慈善為號召,實則進行嚴格的思想管控,同時配合獨裁的智利總統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1915-2006)研發(fā)武器和毒氣。艾瑪.華森(Emma Watson)主演的《窒命地》(Colonia Dignidad),顧名思義,正是以這段駭人的歷史為背景。
故事開始於1973年,智利的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之際,皮諾契特指揮軍隊發(fā)動政變意圖奪權,因此許多擁護阿葉德總統(Salvador Allende,1908-1973)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爭,來自德國的丹尼爾(Daniel Brühl飾)也加入聲援行列。未料,在混亂的局勢中,丹尼爾遭軍方逮捕並被秘密送走。心急如焚的空姐蕾娜(Emma Watson飾)在多方打聽下,得知男友丹尼爾被關在神父保羅.薛佛(Michael Nyqvist飾)建立的「尊嚴殖民地」裡,於是她決定喬裝成追隨者混入其中,伺機解救男友脫困。
從劇情來看,《窒命地》雖然取材自一段沉重的黑歷史,但在導演佛羅芮.加倫柏格(Florian Gallenberger)和共同編劇Torsten Wenzel的改編下,其實更像是好萊塢常見的驚悚片;話雖如此,電影還是翻轉了「王子救公主」的典型戲碼,讓艾瑪.華森肩負起拯救王子的任務。事實上,艾瑪.華森之所以決定參與演出,正是因為角色設定引起她的興趣。近年頻為女權運動奔走的艾瑪.華森,2014年獲聯合國婦女署任命為全球親善大使,同年9月發(fā)表的性別平等演說更是震撼人心,廣獲好評。電影裡的蕾娜固然不像艾瑪.華森直言自己是「女性主義者」(feminist),但從她的種種言行還是可以看出她不同於傳統女性——或者說是父權社會所認定的「女性」——的一面。
影片中,蕾娜藉由工作空檔,和居住智利已久的男友丹尼爾約會。某天早晨,蕾娜起身見到全裸的丹尼爾只著一件圍裙在做早餐,她一時興起,拿了丹尼爾的相機偷拍下來,並在洗好的照片上寫下「我的男人」(my man)。這一幕,顯然是意圖翻轉性別觀看位置。電影製作人兼劇作家蘿拉.莫薇(Laura Mulvey,1941-)曾指出,好萊塢電影中所再現的女性都只是男性凝視(gaze)的對象。換言之,好萊塢都是以滿足男性視覺愉悅為出發(fā)點來提供影像。當中最著名的範例是希區(qū)考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的電影《後窗》(Rear Window,1954)。片中的男主角大半時間都坐在窗前,透過攝影鏡頭偷窺對街公寓一些人的生活起居,包括一名女性舞者。故而攝影或照相往往被視為一種具有侵略性、偷窺的行為,而攝影機鏡頭更是「陽物」的權力象徵。然而到了《窒命地》,握有「陽物」的卻是蕾娜,丹尼爾自然成了滿足視覺愉悅的被凝視/偷窺對象。其實就像先前兩人在嬉鬧調情時蕾娜所說:「如果讓我發(fā)現你藏有智利妹,就剁掉你的老二?!乖谶@段關係中,掌握「陽物」的從來都是蕾娜。
翻轉性別框架的不只有蕾娜,還有機長羅門(Julian Ovenden飾)。電影一開始,在空姐們的起鬨下,羅門拿下機長的帽子,露出一頭飄逸長髮。不用說,在航空公司的規(guī)範下,男性是不能蓄留長髮,而在多數社會觀念裡亦是如此。羅門的服裝儀容表面上看來符合規(guī)定,實際上卻在暗中破壞規(guī)定,他將長髮隱藏在制服帽子底下的行為就是對各種規(guī)矩(性別、航空公司規(guī)範、社會觀念)的最大嘲諷?!溉擞袝r就是要打破常規(guī),」羅門的座右銘不僅在關鍵時刻推動劇情的進展,更激勵了蕾娜,讓她下定決心涉險救男友。
事實上,《窒命地》就是不斷地展示各式有形和無形規(guī)矩的建立與破壞。神父保羅一手策畫的「尊嚴殖民地」如同《驚爆焦點》(Spotlight,2015)的波士頓,是個極為封閉的宗教場域,一切行為準則皆以宗教為依歸。在「尊嚴殖民地」裡,保羅就是唯一的,也是絕對的上帝,他的聲音與命令經由廣播及其他形式滲透至社區(qū)的每一個角落,並規(guī)範著每位居民的言行舉止;一旦違反規(guī)定,就會遭到眾人的集體審判。於是在統一且不容質疑的嚴格規(guī)範下,每個人不僅衣著大同小異,就連行為舉止甚或思想都趨近一致,因此展現出來的是猶如行屍走肉般,面無表情的個體;這卻是保羅眼中的「人間仙境」。說穿了,「尊嚴殖民地」其實是個縮影,反映出極權社會造就的荒謬烏托邦,若想戳破這層美麗的假象,就必須倚靠未曾受到浸淫、完完全全的外來他者,譬如蕾娜和丹尼爾。
電影從這裡開始衍生出一項耐人尋味的議題。蕾娜和丹尼爾都是活在「尊嚴殖民地」之外的人,他們不受極權箝制,思想和行為也相對自由許多,是以對他們而言,「尊嚴殖民地」裡的一切都是那麼不可思議,甚至是駭人聽聞,因此想方設法都要從中逃離。然而對於那些長期住在裡面,或者是出生在那裡的人來說,「尊嚴殖民地」的生活真的那麼不堪嗎?蕾娜和丹尼爾碰頭並策畫好逃亡路線後,蕾娜想帶烏蘇(Vicky Krieps飾)一起走。不料當三人終於順利逃到鐵網外,重回自由世界的懷抱時,烏蘇竟不幸誤觸電網身亡。自9歲開始就來到「尊嚴殖民地」的烏蘇,可說是從未接受過外界的影響,她的思想與人格都是在極權統治底下養(yǎng)成。這樣的她,居然在被拯救到自由世界時丟失性命。倘若說:「不自由,毋寧死。」那麼烏蘇的死又該如何解釋?又或者,所謂的「自由世界」根本是另一個不自由的極權世界?相信這是《窒命地》最為犀利的一筆。
《窒命地》有好的題材,當中也有值得思考的空間,只可惜劇本編寫的不夠完善,多處推動劇情進展的關鍵轉折明顯鋪陳不足,顯得倉促且突兀,尤其後半部蕾娜和丹尼爾的逃亡過程更是如此。另外,偏向商業(yè)驚悚片的改編方式雖然讓影片節(jié)奏緊湊,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但也大為削弱了這段真實歷史的特殊意義及其蘊含的批判力道。
2 ) 尊嚴殖民地
《尊嚴殖民地》是Majestic-Filmverleih發(fā)行的驚悚片,該片由佛羅瑞·加侖伯格執(zhí)導,艾瑪·沃特森、丹尼爾·布魯赫、克爾·恩奎斯特等聯合主演,于2015年9月13日在加拿大上映。
該片講述一對年輕的德國夫婦丹尼爾與萊娜反抗智利軍政府統領、獨裁者的故事
影片切入的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環(huán)境下,披露的是皮諾切特手下皮烏斯在智利南部巴伐利亞村建立的名為“尊嚴殖民地”發(fā)泄獸性的基地。一對德國夫婦被卷入到這場政變中,丈夫丹尼爾由于被奸細指正參與反對派的活動,關押在“尊嚴殖民地”遭受非人虐待最后在妻子莉娜的協助下一起逃出這恐怖牢籠的經歷。
影片一邊是深度揭露皮烏斯的罪行,一邊是丹尼爾夫婦如何逃生。皮烏斯搞個人信仰活動,給被羈押的人下藥,企圖從精神上給他們徹底洗腦,盡管如此,其滔天罪行還是被公之于眾。皮烏斯是個孌童癖,將一個個家庭給拆散,女人、男人和孩子分別羈押,對千多個男孩進行性侵,讓女人干活,讓男人施暴,活脫脫的納粹軍閥主義。
影片敘事手法一般,對尊嚴殖民地的暴虐行為披露還是令人深感驚悚和不安。這部電影說明了這樣的問題,高壓手段暴政是行不通的,唯有民主才是政權長久的春天
3 ) 洗腦可以用藥片,也可以用理論
題材背景比較敏感,國內不會上映這類實際上是非常好的片子。簡單了解歷史背景后『尊嚴殖民地』很明顯首先這里讓人更有“尊嚴”,殖民地更體現了德國納粹的精髓,一個濃縮的“國家”,獨裁高度統一集權,吃藥洗腦麻痹,個人崇拜主義,披著上帝的皮的“信仰”,更別談人權自由,互相舉報監(jiān)督失去信任的“完美世界”(請不要瞎聯想)。長大了的艾瑪戲路越開越廣(現在哈利和羅恩都被遺忘了),雖然故事不算新穎獨特,但拍攝節(jié)奏非常緊湊,所以艾瑪也能為演技不少加分。德國男演員也是熟臉,裝傻裝的也不賴。最后起飛振奮人心,為機長點贊,任何時期我們都需要機長這樣的人物。逃離德黑蘭,逃離軍艦島,逃離光州,逃離殖民地,一系列的逃離題材都有一段真實的政變的歷史,而其中會失去了多少無辜的人們。這是一部建立在歷史劇情基礎上的愛情影片,為了救出男友,艾瑪自投羅網,100多天的磨難終于逃離了魔鬼的地獄。
4 ) 如果你也有機會逃,你有膽量逃嗎?
好片子,看完心情沉重。男主被自己的冒險和革命精神害的進入Colonia Digity并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遭受慘無人道的審訊折磨。但是在秘密監(jiān)獄里,也正是因為他的冒險精神,他發(fā)現了地下通道,并和女主逃獄成功。其實,電影演到男主爬到地下秘密通道探查時,真的是為他捏一把汗,因為那條幽深復雜的秘密通道即代表陰森的未知和恐怖。感覺男主隨時可能被發(fā)現并吃槍子。但是也正是他強烈的求生欲和冒險精神讓他最終找到唯一的一線希望---出口?;蛟S監(jiān)獄里一些其他人,并沒有完全被精神控制的那些人,也想逃獄,但是他們卻因為保守和不愿意冒險最終被折磨囚禁一生。比如,1,在發(fā)現地下通道時,他們會想:萬一下去是dead end,那就是死路一條;2,即使地下通道可以通往監(jiān)獄外面,萬一好不容易爬出地下通道,爬出井蓋就發(fā)現壞人在外面等著你的,game over ;3,退一步想,即使逃出來了,但是反政府軍的勢力那么大,肯定逃不了多遠就被抓了……種種這種可能性的猜測,使他們不敢walk out of the line any further ,only to stay fast to horror and terror .
5 ) 艾瑪的演技越來越好了
影評?尊嚴殖民地
主演艾瑪?沃森
個人推薦指數四星。
第一次寫影評,寫的不好請多多指正。首先我的承認我的不足,對于艾瑪的電影我看的實在是太少了。除了哈利波特外,我只看過她的壁花少年。
這部電影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二戰(zhàn)的智利,故事主角是德國人。一個積極參加政協運動的文藝青年因為運動失敗,被送往智利的一個與世隔絕異教組織的地方,他的女朋友勇敢前去解救男友的故事。
看到那個鐵絲網的鏡頭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奧斯維辛的監(jiān)獄,想象的是納粹黨虐待猶太人的事情。因為兩者同樣是與世隔絕,同樣是二戰(zhàn)的背景,同樣是德國人。里面最后活著出去的人都心懷愧疚,為什么自己最終活下來了,和自己呆在一起的人許多死在了那里,有時侯就是因為一碗水,一句話,一個秘密。在這部電影中,女配角因為女主角的一句話她的男朋友是迪特,這個女配角被一群男人毆打成重傷,男女主角活下去的原因就是他們知道了的地下隧道的秘密。最終女主角能夠逃出智利,也會永遠的愧疚最終慫恿孕婦和自己一起逃出的行為,反而害死了她。
電影里面關于性的部分都是暗示的,第一個鏡頭是舍費爾第一次單獨詢問艾瑪的時候,艾瑪脫掉了里面的衣服。第二個鏡頭是費舍爾走進了兒童的浴室。鏡頭只有短短的幾秒鐘,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卻很大,可以自己腦補這些鏡頭之后會發(fā)生的事。有的菲舍爾可以隨意和這個王國里的女人發(fā)生關系,他還有著特殊的癖好,戀童癖。
關于信仰亦或是宗教的問題。什么是宗教?什么是邪教?我覺得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有人說邪教是反人類,反社會,反政府。宗教是及時行善??墒俏揖拖雴栒娴氖沁@樣嗎?現在的伊斯蘭教我就不多說他們清除異教徒的圣戰(zhàn),曾經的歷史上也有基督教發(fā)動的十字軍東征,實際上一幫人趁火打劫。佛教在緬甸也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屠殺事件。電影中的這個教沒有反政府,擁護總統,在政府的庇護下成長,在智利這個國家來看,也許這不是個邪教。
最后說一句,艾瑪的演技越來越好了。
6 ) 無關電影的思索。
1.論“男人們的集會”及整個殖民地的尊嚴組織?!?br>
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后w總是傾向于把十分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在群情激奮中的個人,又會清楚的感到自己人多勢眾,因此,他們總是傾向于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zhí)賦予十分專橫的性質。譬如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的喚醒中,……它們在人們的心中喚起了宏偉壯麗的幻想,也正是他們含糊不清,使它們有了神秘的力量。……崇高的境界成功的激起了群眾想入非非的感情,使他們在崇拜和服從中尋到自己的幸福它的道德凈化作用,使他們可以把自己或別人的死亡同樣看的輕如鴻毛。
—《烏合之眾》勒龐
領袖之所以成為領袖,是因為他知道他的臣民需要什么。他必先使自己相信自己所捏造的謊言并以十二萬分的真情表演和吶喊引起這些低智之人的共情,以此捍衛(wèi)他高高在上的智性。
2 信仰
信仰從來只是個人的事,如若在信仰的道路上能夠找到志同道合之人,那么也一定像孤獨的人找到了另一個孤獨的人一樣,雖然可以暫時慰藉保暖,但孤獨永存。
信仰本就是虛無縹緲的精神意念,過于信仰就會變的低智,而過于不信仰則會造成自負。辯證法永在,正如民主的對面永遠是專制一樣,過于無私才是最大的自私。
上帝真的存在嗎?我認為有。但當上帝從你的心中轉嫁于別人的身上時,上帝就從嘴中消失了。
3 細思極恐
作為國家政治領袖的將軍竟然公然讓一個以愛為名的慈善組織打造槍支、進行毒氣實驗且以活人作為試驗品,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推斷,這個組織在種種平和之下的罪惡偽裝他們也是知道的呢?甚至是推波助瀾。
政治的最高層面和本質,是控制,愚民,安保,操縱。
聯想到最近papi醬被下架的事,深層來看,無需多說了。如果公然反抗,等待著我們的恐怕不只是看到的電擊這么簡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口號和信仰永遠抵不過炮火與權利。
用鮮血,熱情,狂熱掀起革命推翻現有的政府又能如何?至多不過是不長的好景讓人們得些安慰罷了。絕對權利導致絕對腐敗,今天的民主就是明日的獨裁。
如若革命成功另一個將軍上臺了,智利的命運會改變嗎。
4 諷刺
殖民地的尊嚴,后面恐怕要接一句根本不存在吧。信仰上帝的人早已在不經意間被他們的主教所殖民,奴役。
謊言之下有真理,群體之間無尊嚴。
和唱贊歌的天使早已被那只虎視眈眈的色眼所奸污,口中杜絕情色身稱高跟鞋是浪蕩,遵從本性反而變成罪孽,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才是最大的幕后黑手,底下坐的眾人們吶,你們都知道嗎?
以愛為名卻行這世上最惡之事,身前的十字架不斷的見證那些忍受嚴刑拷打最后無智的人。我們還能長久堅定的信仰些什么東西呢。
擦亮雙眼,保守內心才是必修功課。
5 真實
我們眼中所見絕不及真相的一半,我們在看到那些罪惡的被暴露在日光下的腐塵之時,我從未想到過這些資料的得來不易和歷經艱險。
該為這些人致敬,該為這些人喝彩。我們看到,這就是他們所做之事最大的意義。真實需要還原,真相總會暴露,日光總有灼燒黑暗的一日,任權利滔天。
逃離成功即是事實,也是導演給于我們的希望。
6 其他
真愛令人勇敢,跋山涉水,只為你而來。想了想自己如果有一天碰到這樣的事恐怕就呆在原地了,畏懼權威,害怕未來只能等待,這一點這片子實在是榜樣。
想給Emma點贊,顏值依舊是無可挑剔,從戲外到戲內的關心女性,捍衛(wèi)人權,情懷和格局,大概就是如此。
故事背景格局太大,電影格局太小,最大的亮點還是反派。到最好還是一部諷刺黑暗的愛情片。
前半段拖沓,但在展現“尊嚴殖民地”組織的生活片段上還是很震撼,后半段高潮迭起,頗有《逃離德黑蘭》的韻味,但故事本身沒有太大的看點,所以顯得全片太普通了。丹尼爾·布魯赫和艾瑪·沃森完全不搭,而且后者的演技真夠爛,也許是受了《東方》的影響,總感覺女主角如果給布里特·馬靈演會好很多。
一百多分鐘的電影,十多分鐘后,每一分鐘都好方
#TIFF2015# 德國版的逃離德黑蘭,我特么買了首映門票各種手段心計坐前排你告訴我艾瑪沃森人在洛杉磯,你個沒有代表作演技小學生的英國范冰冰,我馬上哭暈在廁所給你看! Q&A時請了當年受害者來做影片顧問,真是滿凝重的。
好看噠 愛瑪女神前面幾部爛片看得我肝疼……這部翻身惹~敲好看
影片試圖表現多層次但失敗導致結構松散,劇情也存在諸多不合理。Daniel裸身圍裙裝印象深刻,Nyqvist飾演的反派非常到位,艾瑪沃森表現有所驚喜。片尾真實事件照片為這段封存的歷史平添厚重感。3.5/5
前半段《我的坑逼男友》,后半段《我的坑逼國家》。算是Emma近幾年比較好的一部了,至少比上一部《回溯迷蹤》強多了,不過也得益于這一部的故事性更強,整體更具觀賞性,有幾個小高潮拍的還不錯,后面的反轉沒有弱掉,不容易。每每碰到這類政治片,南美各國總是被黑的首選對象(招誰惹誰了...)
據說電影上映之后差評如潮,指責影片是在當年的受害者傷口上撒鹽,但是歷史不應該被揭露、不應該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唾棄嗎。影片揭露了那個反烏托邦式的團體背后的殘酷,指出了現實的陰暗與卑劣,還好他們終究是逃了出來,為他們的膽色與勇敢喝彩。
嫁給機長吧
電影還是不錯的,就是艾瑪真的一臉高智商,誰看見她都會很警惕吧...
不愧為戲里戲外都是人道主義救援者滴艾瑪沃特森真是太愛你了。。。
艾瑪演的永遠是婊子角色,符合她本人的氣質。
我是在德國電影院里在震撼中看完了這部電影。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只能通過電影的方式去觸摸去掀開血淋林的歷史,即使電影在震撼,也無法做到對歷史上遭受迫害的人所經歷之事的感同身受。艾瑪的演技和當年那個小赫敏相比成熟了很多。
電影最后說什么都沒有改變,正好這幾天爆出來某小國文件,幾番遮掩死賴后依然什么都不會改變,極權社會讓人窒息。
艾瑪同學演技越來越好。整個片子看下來總覺得不是那么酣暢淋漓,少了些矛盾激化的點,有些地方略不是很合理,然而小心情依然是沉重難過的,尤其最后字幕出來即便被發(fā)現了依然該怎么樣還怎么樣,又現實又殘酷。PS:艾瑪女權主義已經表露無遺。
有關這種揭露歷史的電影不管誰演都還是帶著沉重 艾瑪長大啦 這是小時候看哈利波特系列之后第一次見赫敏啊哈哈 好奇她的白色蕾絲內衣 北鼻想要同款 不過估計暫時買不起
好精彩!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看過還原歷史類的驚悚片了,這部絕地逃亡頗有幾分讓我想起了“飛越瘋人院”。在大熒幕欣賞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險象環(huán)生絕對是一種享受。
最后半個小時精彩,前一個多小時有點悶
多深的愛才能使得深入虎穴去找男友;多堅強才能忍受集中營版的苦和難;多勇敢多聰明多僥幸才能成功逃離這地獄;多絕望當你發(fā)現原來能夠信任的竟然同流合污;多可怕當你的國家成為人民的敵人;多幸福當你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艾瑪·沃特森演出了一個可敬可愛可憐的女神,但愿男人不要冒險置家人于險境。
#tiff15 幾乎全英文的對白設定太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