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亞斯伯格癥的鑒識官方毅任(張孝全飾),在一起詭異的命案中,發(fā)現(xiàn)命案的關(guān)鍵證物,竟涉及失聯(lián)的女兒。為了隱瞞警局同事并私下找出真相,他冒險利用鑒識知識,誤導與他搭檔查案的火爆刑警趙承寬(王識賢 飾) ,同時與握有重要線索的嗜血記者徐海茵(許瑋甯飾)合作調(diào)查,方毅任終將發(fā)現(xiàn),能讓真相水落石出的,不是他最擅長的鑒識知識,而是遺失已久深藏未露的情感??
吸引人的看點:1.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尸體 2.懸疑的案件 3.主角的鑒識專業(yè)知識
可惜,隨著第三具尸體身份被確認,懸疑緊張的部分就蕩然無存,整個事件已經(jīng)攤開讓觀眾明白了,于是看警察追查的部分失去了意義。
接著,后面連所謂“鑒識”的部分都懶得拍了,剩下就是看老爸莽撞尋女的劇情,毫無戲劇張力……
尸體部分,可能預算都用在前面,后面沒有新尸體道具,直接讓演員裝死。所以,開始讓人眼前一亮的三個看點,在后面都讓人失望。
得分點:
- 溶尸的場景做得非常出彩~尸體的部分是挺用心的。
- 每集片尾有花絮可看。也是通過花絮知道主創(chuàng)們想表達什么,因此知道了他們在劇中沒有把想做的表達出來。例如他們想寫不近人情的方毅任因為女兒的事,慢慢變得想去了解別人(真沒看出來);想表達有些邊緣人活著的時候沒人去了解,變成尸體之后,鑒證科的人卻拼命想了解它生前的故事(這一點很有意思,但不說的話,看劇感覺不出來)
如果不是有花絮,真不知道原來主創(chuàng)這么有想法的。(可惜啊,成品沒做好)
扣分點:
- 警察從頭到尾辦案都很水。警察的調(diào)查一直落后于記者,要看新聞才知道內(nèi)幕;放劉光勇回家監(jiān)視他,然后劉光勇回家自殺;劉光勇送醫(yī)院,兩個警察遠遠的在外面聊天,劉光勇就這樣被人殺了?!F(xiàn)實有這種警察你能放心?算實實在在的辱警了吧 囧
- 男主性格孤僻,跟同事都無法相處,是怎么結(jié)婚的?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但完全沒交代。顯得人物很假。同理的還有徐海茵爸爸為什么要自殺。(也有網(wǎng)友指出,以為徐海茵的爸爸是怕自己死后,巨額債務(wù)要由妻女來償還所以拉家?guī)Э诘厝ニ???墒呛髞韯∏橹?,徐海茵和母親雖然生活的不富裕,但也沒有被瘋狂追債的樣子啊。 )能明顯感覺到編劇創(chuàng)造人物只是為了劇情服務(wù)。
- 突然的父愛。離婚后對妻子女兒不聞不問,期間妻子重病、女兒陪酒……直到在案件中看到錄像才想起自己原來有個女兒!然后就修改證據(jù),瘋狂尋女。這樣的轉(zhuǎn)變超突兀。
如果,你真的關(guān)心女兒,是為了不想傷害她們母女才選擇離婚,那離婚之后也會默默關(guān)注吧?又沒有說媽媽帶著女兒出國了或者媽媽禁止父女相見,怎么會十年都不管妻女的死活?只能說是渣男。
- 人物缺乏成長曲線,性情突變。嗜血精明的記者因為發(fā)布了雕刻師哥哥的新聞,一步到位完成良心發(fā)現(xiàn)變助人為樂乖寶寶;曉孟突然就2年后想通了;警察寬哥在最后一集變大好人到處幫人……
- 李雅均家里不鎖,等著方毅任隨便進去、警察隨便進去,家里還一直循環(huán)播放被害人自述視頻。能不能拍得再假一點……(還真能……后面她居然自首去了……)
- 沒有交代李雅均犯罪的決定性證據(jù)。1 李雅均怎么殺劉光勇的?——沒監(jiān)控沒證據(jù)。2 怎么在殯儀館偷尸體的?——不知道。3 怎么捉到李雅均的?——她自己大搖大擺走進警局自首的。是有多敷衍觀眾……
原以為自首是完成最后一步,結(jié)果只是因為劇情需要讓方毅任找到女兒……
- 缺乏交代案情。這些連環(huán)案是怎么一步一步策劃的?被害人是怎么同意的?是怎么決定順序怎么具體實施的?一概欠奉~
- 父女相見,總是互相數(shù)日期。爸爸數(shù)女兒的成長重要日子,這點也符合爸爸的怪人性格,但女兒緊接著數(shù)爸爸經(jīng)手的案子日期,數(shù)自己受傷日期、殺媽媽日期……你們兩父女為什么愛一見面就互相數(shù)日子???要從這點來確認是親生的?
- 還有鑒證方面的水份,嚴謹老爸居然不關(guān)門讓女兒受傷……等等的不提了。甚至還有這種情景——劉光勇自殺未遂,躺在醫(yī)院床上,警察急著詢問:
挺可惜,這些情節(jié)元素可以發(fā)揮得更好的。例如,前幾案可以像日劇那樣一集一案,前半集查案,找到被害人信息,后半集挖掘被害人的故事,引觀眾當成連環(huán)殺人案來看——“生活遇到不公的人,居然恰好都被人殺了,兇手選被害者有什么標準?”到總體過半才讓主角從關(guān)鍵證物發(fā)現(xiàn)真相,再找女兒,從女兒口中得知為什么會湊在一起實施這件案。但女兒不可能拿到芬太尼,也沒有殺劉光勇的機會,再找出幕后大boss,捉到大boss之后,她再交代一系列案件的起因經(jīng)過(交代清案情很重要)。
客觀來說,這部劇不是一部爛片,它言之有物,有想表達的主題,有自殺者與施救者的立場對立,有些發(fā)人深省的對白(例如劉光勇老婆說,“世人記得的他,只在他犯錯的那瞬間,但我記得的更多,有他的愧疚,有他的體貼與善良,那才是他真正完整的樣子?!保┲鲃?chuàng)有想法,但想到卻做不到。
能看出編劇或者導演的稚嫩,好牌亂出,越到后面越無聊,第8集結(jié)局的節(jié)奏讓人昏昏欲睡,簡直像是多余的。
————分割線————
看到一篇影評,從另一個角度點出這部劇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
《為什么這部劇里每一個糟糕的父親和丈夫都能得到原諒?憑什么?(誰是被害者)劇評》
//movie.douban.com/review/12605396/
————分割線————
蘇可蕓在劇中唱的那首歌,是陳小霞的《還活著》。
歌詞很點題,是每個脆弱者的心聲。
————分割線————
看到有一個短評是——
上一部達到這種水準的華語懸疑推理劇,我已經(jīng)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了...大陸的這些懸疑劇能有這個一半能看,都可以燒高香。離奇案件、縝密推理、復雜人物、完整的社會群像鏈,這個類型能給出的基本都給出了。雖然部分情節(jié)點有僵硬處理痕跡,后段遺憾也不少,但放在華語劇的層面來說,的確要用“極度罕見”來形容。另外最值得表揚的就是這群演員,他們出演的都是極端人設(sh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還有鄭人碩一人兩角的情況。但大家還是能對角色產(chǎn)生很深的理解和體認,即使部分表演有點“臺式”過火,真摯與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觀大陸的懸疑劇,“過場感”很強,演員很難把他們的真心拿出來給人看到。
——
不明白為什么要踩大陸劇,也不知道ta到底多久沒看過大陸作品,反正上一個讓我覺得驚艷的華語推理劇是《唐人街探案》網(wǎng)劇,就今年的事~而且《唐人街探案》網(wǎng)劇前8集水準完全秒殺《誰是被害者》。
感覺港臺藝人這幾年都面臨著一個抉擇,是北上爭取陌生卻更大的市場(資金也更多),還是留守本土爭取更多高質(zhì)量的演出機會。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但是看著許瑋甯在“誰是被害者”里的表現(xiàn),再看看小天這幾年拍得戲,不經(jīng)有些惋惜。曾幾何時,他還是那個艋舺,軍中少年里面的少年,現(xiàn)在卻成了屏幕上的耍帥油膩男子,而當年許瑋甯還貼著小天混血女友標簽,新聞的重點都是分分合合,現(xiàn)在混血顏值依然能打,也因為角色的復雜性美得更有質(zhì)感。這么多年她竟然演了這么多的好戲:她可以是“目擊者之追兇”里面的腹黑Maggie, 也可以是“誰是被害者”里面不擇手段拼新聞卻到頭來治愈了自己的女記者。借用她說的一句話“我從不介意被說是“花瓶”,就像是一個容器,我的表演是水,會依照花瓶的不同變成不同的樣子,這樣不是挺好的” 很期待她各式各樣的“花瓶”。找時間再來看看“麻醉風暴”,才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對吳慷仁的戲很期待。
再說回到這部戲本身,這個劇的劇眼應該是許瑋甯探視林心如說得那段話。一度我也很認同他們幫助有自殺想法的人完成心愿,但是這真的是他們最后的選擇嗎?也許讓他們看到周圍多一些人的愛和鼓勵,他們能走出低谷,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我更加理解安樂死的過程從開始到結(jié)束需要一年的時間,因為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個自殺動作。很珍惜這個主題,以及劇組人員的各種用心設(shè)計??上?nèi)地看不到網(wǎng)飛,看這部戲不方便,特別希望平臺可以引入這部劇,用良幣沖走一些劣幣。
用黑暗的視角傳遞光明力量: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故事層層迷霧,逐步抽絲剝繭,用細膩的手法把觀眾逐漸帶入劇情,感受弱勢群體的內(nèi)心的痛苦與無奈。
全員演技在線!張孝全又帥又可,即使刻意增肥也抵擋不住超Man的魅力;許瑋甯又美又颯,大結(jié)局探監(jiān)的層次感處理地細膩又感人!值得一提的是林心如(突破很大),超裸妝+扮丑特別出演的李雅均是一大亮點——她是一個接近瘋狂又保有理智的角色,可恨可悲亦可憐。徐海茵的一句“我和你不一樣,我的方法是活下去”擊碎了她最后的一絲執(zhí)念,她將何去何從?
有人說#誰是被害者# 結(jié)尾比較淺薄,我則不然,如果一個作品從頭到尾帶來的都是負面的能量,即使劇情再緊湊,班底再強大,也不能稱之為一個好作品。結(jié)尾的升華看似略顯突兀,其實乃是層層鋪墊——我們都是被害者,也有可能不經(jīng)意之間成了害人者。這個世界上有善就有惡,善惡相互對立而依存。正如徐海茵所說:心存善意,好好活著,便是最大的希望!
也許豆瓣電影簡介已經(jīng)將本劇翻拍自天地無限的《第四名被害者》刪除了。所以本文會從原著角度切入,分析原著和本劇的異同,但無論從原著方面來看,還是單看劇集的質(zhì)量來看,本劇的完成度較為一般。前面吊足口胃的懸疑謎案、重口獵奇的尸體裝置、克制寫實的科學鑒識畫面呈現(xiàn)(至少比隔壁家法證先鋒4高科技鑒證,來的有意思吧)以及耐人尋味的角色關(guān)系,后半部分我已經(jīng)覺察到苗頭不對勁,基本就是很拖沓的節(jié)奏,到大結(jié)局時,質(zhì)量卻更是一落千丈,筆者可能還沒到三十而立的時候,但是這種所謂的大條道理說教,我在十年前就覺得頗為反感。正所謂“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但是看到本劇結(jié)局生硬說教式的臺詞灌輸,猶如潲水味的雞湯,我這幾天肯定是過不好了。
截取自外網(wǎng)的新聞,原來已經(jīng)有韓國影視制作方拿下版權(quán),近幾年韓國的類型編劇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也許是他們本土的類型小說家都去當編劇吧,甚至具備化腐朽為神奇的改編能力——將比較普通的原著,改編成佳作,本人還是相當期待韓國的影視改編版本,因為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我真的很喜歡,亦相當信任韓國編劇的能力。
再說回原著《第四名被害者》,雖然豆瓣讀書沒有出分,甚至個別評價也不是很好,但是個人認為絕對稱得上華文推理的佳作,幾乎是一氣呵成、超乎預期的閱讀體驗,開篇的“方夢魚連續(xù)殺人案件”揭開本小說的神秘面紗,留下兇手認罪自殺,但是死者尸體卻一無所獲的懸念,故事圍繞此懸念逐步展開,通過新聞媒體的角度切入,接二連三找出死者獵奇的尸體,反復刻畫書中角色心理活動的變化,使得主人翁和配角塑造立體化,再加上每一章后都有各種媒體內(nèi)容相互映襯小說內(nèi)容(類似博客、新聞采訪、新聞節(jié)目、臉書),同時賦予小說中獨特的新鮮感和現(xiàn)代感。真兇雖然并不令人意外,但是真相大白的時候,交代的線索以及伏線均有合理的回收。至少是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一定的邏輯推理過程,還有豐富的人物塑造。
網(wǎng)劇除了保留媒體人徐海音(茵)這個重要角色和以獵奇的尸體裝置噱頭之外,完全跟原著是兩種走向的故事,《誰是被害者》也就結(jié)尾提到《第四名被害者》里的案件,實話說要是編劇按照原著的故事走向來拍,完成度絕對比你們硬造的故事好很多,個人對于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做法予以譴責。
再聊一下演員選角方面,張考全倒是沒多大問題,當然張考全其實結(jié)尾的情緒掌控還沒有很到位,導致觀眾會有尬尬的感覺,不過倒不是關(guān)鍵,至少前面幾集塑造這個角色是成功的。拉跨主要在于林心如這個角色上面,表演浮夸缺乏質(zhì)感,臺詞因為編劇的問題富含潲水味的雞湯味道,反正就是很俗套那種我是正義的小天使是社會的問題是你們的問題諸如此類的……擺脫能不能別讓林心如接這個超乎她能力之外的角色,她的演戲水平明明還停留在大明河畔的紫薇啊,我相信至少許瑋甯去演林心如的角色,完成度亦會高出許多。
當然王識賢和許瑋甯的表演還是水平線以上,尤其許瑋甯這個演員,她早已不是那個和袁湘琴爭江直樹的 裴子瑜,演技不斷進步之余,隱隱約約有灣灣懸疑恐怖類第一女主的感覺。在程偉豪的《紅衣小女孩》《目擊者追兇》表現(xiàn)可謂是可圈可點,陳正道的《記憶大師》短短幾個鏡頭就令人印象深刻,接下來陳正道《秘密訪客》,許瑋甯會拿出怎么樣的表現(xiàn)出來,我們大可拭目以待?!墩l是被害者》中,她成熟自然的表演,神態(tài)表情拿捏相當?shù)轿?,臺詞雖然大多是輕描淡寫地念出來,但就是給出的感覺是擲地有聲的。 當然懸疑恐怖類的導演們,為什么會比較青睞這位演員,很大可能是因為許瑋甯身上具備那股混血兒的異國風情,會賦予觀眾一種特別的神秘感。
電影制作和細節(jié)處理方面,單看網(wǎng)飛華語網(wǎng)劇角度來看,算的上制作精良吧。開頭警官入場調(diào)查尸體的電梯長鏡頭、前幾集重口味的尸體裝置呈現(xiàn)、還有一些遠景鏡頭和背景音樂配合以及角色抒發(fā)情感的鏡頭把控,我還是覺得挺ok的。主要還是劇本拖后腿,有一說一,這樣的劇本配不上本劇的制作團隊。
最后回歸到網(wǎng)劇評分上,1778人評價,8.3分,還有很大潛力空間下降,我個人認為至少下降到7.3-7.5空間,豆瓣友鄰打分的不多,現(xiàn)今只有桃姐打了四星(其實是七分),如果不考慮原著小說的話,本劇我會給三星,但一旦考慮原著小說,就感覺人不好了,那就兩星為敬吧,希望網(wǎng)飛可以繼續(xù)買多點推理小說來改編,同時亦希望下次編劇拿出更好的表現(xiàn)出來。
2020年的高分懸疑臺劇,沖著大幅宣傳的16禁大尺度場面和反轉(zhuǎn)出演的林心如刷完了整部劇,雖遲但到,五星推薦。整個故事根據(jù)一群通過自殺完成對方遺愿的普通人作為故事主線,抽絲剝繭,逐步揭開我們所不熟知的、在生命完結(jié)線徘徊的一群人的故事。誰是被害者,誰又是加害者,在現(xiàn)在這個紛紛擾擾、一刻得不到喘息的社會里,如何定義存在。
相比林心如一如既往穩(wěn)定的演技輸出,更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方毅任和徐海茵。無論是因亞斯伯格癥無法共情人類諸多情感而格格不入的方毅任,還是童年陰影揮之不去、嗜血工作掩飾內(nèi)心的徐海茵,人物性格立得很穩(wěn),從一開始的鋒芒畢露逐步因為遺愿清單事件不斷喪命的人軟化內(nèi)心,兩個角色的心路歷程從故事中的細枝末節(jié)展現(xiàn)的十分自然。最為驚艷的是徐海茵和李雅均在最后監(jiān)獄的對話,對于我來說很有效的反轉(zhuǎn)了故事想要傳達的宗旨,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只有活著才能看到希望從未磨滅,只有活著才能為自己爭取到實質(zhì)的理解,而死去,無疑是讓愛你的人更加渴求一份勇氣罷了。
整部劇故事十分完整,結(jié)局對每一個人物都做了真正的反轉(zhuǎn),傳達出無比深刻的理念。對每個活著的人接下去人生的設(shè)定無不在點明,活著才能有更多希望,因為人只有活著才能有所作為。趙承寬是個意外的驚喜,直到最后一刻才能理解他,他所有前期表現(xiàn)出來令人不解、厭惡的行徑其實不存在任何的惡意和居心,只是一個普通人會有的情緒和行為,本質(zhì)的善良是需要通過時間來延展的。
我認為這部劇更多不是為第三方的上帝視角提供道德審判用的,
而是給觀眾們展示
因為種種已經(jīng)不可抗不可挽回的因素造就而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者們
自我互搏沖突反復探尋之后的自我和解與相互療愈。
這種感覺在看最后一集女記者與林心如飾演角色之間的對話時特別特別強烈:
這已經(jīng)超越了兩個具體角色的爭論,更像是一個飽受煎熬的心靈的左右手互搏,抉擇到底是生還是死,到底如何生,到底怎樣面對死,哪一種選擇才是真正的減輕痛苦,或者說對未來的希望是否能夠治愈痛苦。
不然,很多結(jié)論就非常顯而易見而且很容易讓人義憤填膺——
你再覺得別人可憐,你也沒有替別人選擇死的權(quán)力——不管你是這個可憐病人的護工還是可憐女人的丈夫或爹;
有病就治病,把結(jié)婚當藥方的腦子尤其要的是趕緊治療而不是結(jié)婚生女禍害下一代;
明知道人家有病還跟人家結(jié)婚了(滿警局都知道的事不會當老婆的被蒙在鼓里吧)、結(jié)婚之后還用一般家庭期待對病人要求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了只會指責吵架就是不正確教育下一代,難到活不下去也不去找前夫是有多大仇恨;
當然,以上這些bug,包括逃過死刑的綁架犯怎么那么大魅力讓老婆如此死心塌地也都可以理解為劇作瑕疵——沒有有力的側(cè)面描寫給觀眾足夠的信服力;
又或者,可以理解為:即使現(xiàn)實生活里,也沒有誰能那么無懈可擊,完美避開一生里所有的錯誤選項,根本不給不幸故事開始的機會。
看得出這部劇奔著電影的制作理念與勁頭去拍攝了,藝術(shù)性與批判性都沒有成為商業(yè)性的阻力,已經(jīng)很難得。
發(fā)現(xiàn)呆灣省的劇真的有一些還滿努力地避開同類型套路的在做認真的表達,這種多方積極努力的態(tài)度就很贊了。別的不說,單是女記者那一條線就秒殺絕大多數(shù)內(nèi)地國產(chǎn)劇和好萊塢行活兒里Dior癌思維下的添亂拖后腿女主花瓶人設(shè)。
為這些肉眼能見的誠意,再加一星。
可以提前預定年度最佳臺劇,尤其最后兩集非常有感染力,許瑋甯特別好特別好,小女孩有點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線,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過了讓整個故事給人的震撼程度大減分
劇情不如《暗黑者》,動機不如《心理罪》,鑒證不如《法醫(yī)秦明》,獵奇不如《十宗罪》。
挺精良的劇集。視聽講究,懸疑和氛圍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許瑋甯和林心如的視角,她們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并且,兩個人是分別從死與生的角度來理解生命的痛苦與意義。表演集體在線,張孝全各種強迫癥式的動作細節(jié)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個自以為善的惡魔形象也不錯。
7分,開場很重口,果然網(wǎng)飛尺度可以。懸念也不錯,不過中間往后幾集就有點弱了,大概朝著你能想到的方向推進。張孝全這個角色有點意思。
因為林心如的參演,五星觀望
臺劇在復興。。男主不錯,每個角色都豐滿林心如一點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張力??。
“我們不要放棄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為止最佳臺劇。網(wǎng)飛出品的幾部華語劇里,罪夢者和這部是最喜歡的兩部,但是也說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歡哪一部的結(jié)局。張孝全在兩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許瑋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點喜歡上。林心如表現(xiàn)很驚艷,但是我覺得稍稍有一點過。
劇情很緊湊,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林心如
臺劇越來越能打了,以受害者為切入點,“有的人死了比活著有意義”,探討了蠻多東西,社會/人情/親情/無良記者…張孝全和許瑋甯的細節(jié)處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瘋子也可圈可點。節(jié)奏有點高開低走,到了第六集勁就不足了。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幾個想要抓住的人。每個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議題和社會元素,聯(lián)結(jié)在一起還是覺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娛樂性,蘇可蕓比較有趣。許瑋甯和張孝全穩(wěn)定發(fā)揮,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臺詞寫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討論還不夠公允
還好,口碑吹的來勢洶洶,可過程比較乏味,看似在不斷延伸卻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鑒證科辦案能力一般,全靠現(xiàn)實阻力推進,偏故弄玄虛的刻意偽裝,前幾集還未見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繼續(xù)追下去,不過內(nèi)地以外的大尺度華語犯罪題材,也只能靠港臺來辦了,全部看完了還是臺灣現(xiàn)實呈現(xiàn)和關(guān)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氣息,涉及家庭關(guān)系和社會關(guān)系,不新鮮但確實有警醒的意義,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張孝全尬,直接就跳戲了,角色張力吃重,總覺得他們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說好臺詞,有種間離的搞笑感,哈哈哈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從十多年對妻女不聞不問發(fā)展到憶女成狂的?這個情緒有點不連貫啊
很好看,喜歡林心如~
林心如演技爆發(fā)!劇情很緊湊啊。
林心如演技很??
已經(jīng)是少數(shù)好看的臺劇了 近來網(wǎng)飛的臺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netflix資本的注入,東亞文化產(chǎn)業(yè)必然形成新階段,日韓及臺灣看來復蘇勢必成然
上一部達到這種水準的華語懸疑推理劇,我已經(jīng)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了...離奇案件、縝密推理、復雜人物、完整的社會群像鏈,這個類型能給出的基本都給出了。雖然部分情節(jié)點有僵硬處理痕跡,后段遺憾也不少,但放在華語劇的層面來說,的確要用“極度罕見”來形容。最值得表揚的就是這群演員,他們出演的全是極端人設(sh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還有鄭人碩一人兩角的情況。但大家還是能夠?qū)巧a(chǎn)生很深的理解和體認,即使部分表演有點“臺式”過火,真摯與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觀大陸的懸疑劇,“過場感”很強,演員很難把他們的真心拿出來給人看到。
這部劇還真的蠻不錯的,特別是林心如讓人眼前一亮。雖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別演出。但是超強素顏出演,還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傷痕等特效妝,是真的很不錯,讓人看了就覺得她是李雅鈞,沒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戲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會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飾演這么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確實表現(xiàn)得很好,一舉一動、一個眼神都是戲,實力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