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爾肯(丹澤爾?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 飾)出生于一個黑白通婚的家庭,其父是黑人牧師,其母是無偏見的白人。但是當時,美國種族矛盾激化,3K黨經(jīng)常騷擾他家,在他的幼小心靈中種下了復仇的種子。邁爾肯長大后,混跡于街巷酒吧之中,甚至染上了毒品、偷盜等惡習。一次偶然的機會,邁爾肯與白人女子索菲亞相遇,但這段愛情因種族偏見而夭折。邁爾肯因犯罪鋃鐺入獄,正當他處于困境之時,一位黑人教徒引領(lǐng)他皈依了伊斯蘭教,這也成為他人生的轉(zhuǎn)捩點。他通過閱讀大量書籍,逐漸了解了種族歧視的文化根源,并多次在公開場合宣揚黑人要獨立、對白人復仇的激進主張,引起軒然大波。邁爾肯成為很多人的眼中釘,甚至遭遇了背叛,引來了滅頂之災……
雖然早在奴隸貿(mào)易時代就有西非黑人穆斯林被擄入北美的記錄,但作為失去基本人身自由的奴隸,談不上保持自身的宗教信仰。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移民潮中,伊斯蘭教才真正進入美國。亞歷山大·韋伯的宣教活動和來自印度的艾哈邁迪亞派穆斯林讓美國黑人開始對伊斯蘭教有所了解。與此同時,杜波依斯、布萊登、加維等思想家掀起黑人民族主義思潮,黑人族群越來越強烈地表達出對于種族歧視的厭惡,以及對于屬于黑人的獨特身份認同的極度期盼。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經(jīng)過黑人領(lǐng)袖加工的伊斯蘭教滿足了部分黑人、尤其是底層黑人的訴求,美國黑人伊斯蘭運動伴隨著黑人民族主義思潮興起。 美國黑人伊斯蘭運動的興衰變化直接反映在黑人穆斯林團體的發(fā)展狀況上,盡管20世紀黑人穆斯林團體眾多,但基本是按照摩爾人科學圣殿——伊斯蘭民族——西方伊斯蘭團與伊斯蘭民族并行——黑人穆斯林融合主流這樣一個主線發(fā)展的。本文將分析該運動的動因,梳理運動發(fā)展的主線,討論各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征,以期加深對美國黑人伊斯蘭運動的整體理解。
一、美國黑人伊斯蘭運動的動因 首先,美國黑人對于身份認同的渴求為他們接近伊斯蘭教提供了精神動力。19世紀末美國南部的種植園經(jīng)濟開始衰退,黑人勞動力大量向北部城市遷徙,在紐約、芝加哥、底特律等北部大城市開始出現(xiàn)黑人聚居區(qū)。黑人受教育程度較低,基本從事社會底層工作,經(jīng)濟地位十分低下。處處可見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使黑人很難融入主流社會,陷入了身份認同的矛盾。這正如杜波依斯在《黑人的靈魂》中指出的黑人同時作為美國人和黑人具有的“兩個靈魂和雙重存在”,在探尋身份認同的過程①中通常存在兩種趨勢,一種是融合主義的努力,一種是分離主義的嘗試。杜波依斯提出了黑人面臨的雙重存在的困境,并從思想層面明確了分離主義是確立黑人身份認同的可選道路。在這種情況下,伊斯蘭教提供了一個不同于白人信仰的基督教的另類選擇,皈依伊斯蘭教可以使美國黑人將自身區(qū)別于美國主流文化,找到身份認同的歸屬。 其次,美國黑人民族主義思想對早期黑人伊斯蘭團體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借鑒和斗爭工具。杜波依斯強調(diào)要改變黑人面臨的雙重存在問題既要改變白人的偏見,也要自身的努力。后期杜波依斯更傾向于后者,提出了黑人的斗爭路線和經(jīng)濟獨立的必要性。此外被譽為“泛非主義運動之父”的布萊登則認為基督教文明有悖于非洲傳統(tǒng),抑制了黑人個性的發(fā)展;伊斯蘭文明則適宜于非洲社會的發(fā)展,它增強了非洲社會的凝聚力,維系了非洲人的尊嚴,有益于非洲文化和黑人個性的完善與發(fā)展。①美國黑人民族主義反映了美國黑人的訴求,社會影響很大,這一思想為黑人穆斯林領(lǐng)袖吸收,并與伊斯蘭教教義相融合。 最后,20世紀初伊斯蘭教在美國的傳播為運動的發(fā)展進行了貯備。第一個將伊斯蘭教義從穆斯林世界帶到美國的反而是白人亞歷山大·韋伯。韋伯于1887年在菲律賓皈依伊斯蘭教,1892年他前往印度,受到艾哈邁迪亞派在內(nèi)的印度穆斯林的影響。隨后,在一些富有的穆斯林的資助下韋伯在紐約成立了美國穆斯林兄弟組織,并于1893年創(chuàng)建世界穆斯林出版公司,出版宣傳宗教知識的書籍。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期間舉辦了“世界宗教議會”,韋伯作為伊斯蘭教美國地區(qū)的主要代表出席。韋伯并沒有直接針對美國黑人傳布伊斯蘭教,他的主要貢獻在于為現(xiàn)代伊斯蘭教傳布到美國設置了前哨基地,努力糾正美國公眾對伊斯蘭教的偏見。② 此后,艾哈邁迪亞派將伊斯蘭教的傳布與美國黑人的種族問題相合,傳向美國黑人族群。被派到美國傳教的穆夫提薩迪克起初并沒有主要針對黑人,只是批評基督教的種族歧視。一些白人基督教會的強烈反對使他將傳教的重點轉(zhuǎn)向黑人。與德魯·阿里的摩爾人科學圣殿和隨后的伊斯蘭民族不同的是,薩迪克并不強調(diào)種族主義和政治參與,但還是對黑人伊斯蘭運動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薩迪克翻譯的《古蘭經(jīng)》英譯本為以后數(shù)十年美國黑人穆斯林組織領(lǐng)袖,尤其是法爾德和以利亞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據(jù);艾哈邁迪亞運動的馬赫迪思想直接影響到以利亞對于宗教組織領(lǐng)袖的角色定位。③
二、黑人伊斯蘭運動的發(fā)軔——德魯·阿里時期 黑人大量前往北方大城市后,貧民區(qū)的生活環(huán)境和嚴重的種族歧視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心理、宗教、政治需求,這一狀況進而為新的宗教和政治運動提供了土壤。 在這樣一個矛盾激增的時代,黑④人和白人的種族融合缺乏社會基礎(chǔ),韋伯的種族平等論對于底層黑人產(chǎn)生不了足夠強大的號召力,黑人伊斯蘭運動的領(lǐng)袖們更多地接受了布萊登等人的思想,成立了有別于正統(tǒng)伊斯蘭教義的黑人穆斯林組織。德魯·阿里的摩爾人科學圣殿,黑人伊斯蘭運動就此發(fā)軔。 德魯·阿里1886年生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家庭貧困,受教育程度不高。1913年他聲稱夢中受到啟示,要拯救墮落的人類,尤其是“迷失的美國黑人民族”。德魯在紐瓦克創(chuàng)建了迦南人圣殿組織,1918年正式更名為摩爾人科學圣殿,主要的活動區(qū)域在芝加哥、匹茲堡、紐瓦克、底特律等工業(yè)城市, 在經(jīng)歷過兩次分裂之后,德魯·阿里本人活動的中心區(qū)域在芝加哥,直到1930年去世。⑤
摩爾人科學圣殿運動將黑人民族主義思想與正統(tǒng)伊斯蘭教思想進行融合,開創(chuàng)了黑人伊斯蘭運動的先河,他的宗教及社會思想表現(xiàn)出一些獨特之處。 ①張宏明:“基督教、伊斯蘭教對非洲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愛德華·布萊登的宗教思想透視”,《西亞非洲》2007年第5期,12-13頁。 ②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65. ③Berg, Herbert. Elijah Muhammad and Isla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18-19. ④Marsh, Clifton E. From Black Muslims to Muslims, Metuchen: Scarecroe,1984, pp.16-17. ⑤Berg, Herbert. Elijah Muhammad and Isla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p.14.
第一,德魯·阿里利用神話的方式將美國黑人與非洲和伊斯蘭教聯(lián)系起來,力圖使黑人擺脫奴隸制影響,確認全新的身份歸屬。他認為黑人的祖先是諾亞的兒子含(Ham)的后代迦南人,也是圣經(jīng)中的古摩押人后代,而美國黑人最近的祖先生活在西非,曾經(jīng)建立過摩爾帝國,統(tǒng)治過亞洲和歐洲的大塊土地。美國黑人應該認同自己為摩爾人,他們與生俱來的宗教應該是伊斯蘭教。 第二,德魯·阿里的宗教思想雜糅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思想,并非是正統(tǒng)的伊斯蘭教。他將自己用于宣講的冊子也叫《古蘭經(jīng)》,但其內(nèi)容卻相去甚遠。他還認為自己是給美國黑人帶來安拉意旨的先知,就像穆罕默德當年給阿拉伯人降示一樣。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德魯·阿里被正統(tǒng)信徒認為是偽信者,摩爾人科學圣殿的活動也始終與正統(tǒng)穆斯林保持距離。 第三,德魯·阿里的黑人民族主義思想體現(xiàn)了精神層面的分離主義。但是他不主張黑人作為一個民族返回非洲,而應從精神上回歸非洲, 形成全新的、區(qū)別于美國白人主流社會的身份認同。他①不關(guān)注正統(tǒng)伊斯蘭教的權(quán)威,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一個“20世紀20年代精明的美國黑人領(lǐng)袖”,利用伊斯蘭教的某些原則來抗爭美國的種族主義和白人中心主義,以確立黑人新的身份。② 雖然采用了禮拜、禁酒、禁食豬肉、控制娛樂等伊斯蘭教法中的規(guī)定,但由于與正統(tǒng)伊斯蘭教的教義相差過大,正統(tǒng)伊斯蘭團體并不承認德魯·阿里的穆斯林身份。他的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將伊斯蘭教義與美國黑人斗爭的社會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以伊斯蘭教為工具團結(jié)、組織美國黑人民眾。 雖然德魯·阿里時期摩爾人科學圣殿的成員人數(shù)超過1萬人,提倡黑人種族自豪感、結(jié)合黑人民族主義進行抗爭的組織方式也基本確立,但就其影響來說還是小規(guī)模的宗教社會組織。德魯·阿里死后,摩爾人科學圣殿由于內(nèi)部紛爭,影響趨弱,但法爾德和以利亞繼承并發(fā)揮了德魯·阿里的核心思想,將美國黑人伊斯蘭運動推向高潮。
三、黑人伊斯蘭運動的興盛——以利亞·穆罕默德時期 法爾德最初是沿途叫賣的游商,在經(jīng)商途中傳教。他同樣將黑人和白人基督教文化分割開來,但采用的方式并不一樣。他自稱生于先知家族,他說上帝真名叫安拉,其教名為伊斯蘭,信徒叫穆斯林,他說天上沒有天堂,地下也沒有地獄。天堂和地獄都是人們所處的實景。美國的黑人400年來一直處于地獄之中,造就這個地獄的惡魔就是白人,白人是6000年前黑人培育出來的,他們打算統(tǒng)治6000年。他本人就是來解救美國黑人的,他就是猶太人所稱的彌賽亞、基督徒所稱的基督、穆斯林所稱的馬赫迪。所有的黑人都是傳說中沙巴斯部落的后代,黑人的宗教是伊斯蘭教。他自稱從麥加來,目的就是要解救沙巴斯部落的后代,重塑曾經(jīng)失落的伊斯蘭民族。 法爾德的思想中包含了強烈的黑人種族主義思想,而他的言③論也導致他數(shù)次入獄。1934年法爾德神秘消失。為了傳播他的教義,他辦了一個培訓班,培養(yǎng)牧師,其中之一就是伊萊賈·穆罕默德。 法爾德成立了伊斯蘭民族,并且發(fā)展了為數(shù)不少的信徒。信徒中的以利亞·穆罕默德繼承了他的衣缽,并且在他失蹤后成為伊斯蘭民族的領(lǐng)袖。正是在以利亞領(lǐng)導時期,黑人穆斯林的影響力到達頂峰。他整合了德魯·阿里和法爾德以來的美國黑人伊斯蘭思想,使之成為雖然偏激但較為完善的思想體系。同時,以利亞還推進了黑人穆斯林的社會參與,通過馬爾科姆·X等伊斯蘭民族骨干成員的努力讓黑人在美國社會發(fā)出強有力的聲音。綜合來看,伊斯蘭民族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利亞提出了黑人至上的種族主義,其種族觀更為激進。他宣稱黑人(沙巴斯人)是神的選民,在白人文明興起之前就擁有輝煌的古代文明,而膚色最淺的白種人是最為低劣、邪惡的種族。伊斯蘭教是黑人的宗教,而被逐出麥加的雅各布為了復仇制造了白色人種來奴役包括黑人在內(nèi)的 ① Berg, Herbert. Elijah Muhammad and Isla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p.17. ② Turner, Richard Brent. Islam in the African-American experience,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p.94.③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0. 其他種族。 白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一直奴役黑人,但白人美國將會衰落,伊斯蘭民族的使命就是幫①助黑人恢復種族自豪感,重塑黑人文明。 以利亞賦予伊斯蘭民族的種族主義特點是其與正統(tǒng)伊斯蘭②教的一大區(qū)別,成為伊斯蘭民族與正統(tǒng)伊斯蘭教論爭的主要問題。 以下截圖內(nèi)容選自電影《馬爾科姆X》,以黑人至上和穆斯林極端主義者馬爾科姆X的一生為故事背景的傳記片,雖然在他人生的最后階段放棄了黑人至上思想并鼓勵黑人要多和白人合作相處,但是仍受伊斯蘭教思想而未放棄用暴力還鼓勵黑人用伊斯蘭教同化白人。盡管如此還是被自己的上司伊利亞,穆罕默德以叛教的罪名處死。此人在美國黑人中的影響力僅次于馬丁路德金。
第二,以利亞堅持黑人民族主義,倡導黑人社會和白人社會的分離,并付諸實踐。他聲稱黑人不應該是美國公民,因為他們從種族上就不是美國人。他所希望的分離是在美國建立擁有自治權(quán)的自治領(lǐng)土。不過以利亞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他清楚這一目標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對此“不抱過多的幻想”。③他基于種族優(yōu)勢論的分離主義態(tài)度其實恰恰是為了抵制歧視、追求平等而采取的防御性姿態(tài)。以利④亞還成立了黑人武裝組織伊斯蘭之果,盡管這個組織只是用于黑人聚居區(qū)的治安維護,但也反映了他的地域分離主義思想。發(fā)表關(guān)于黑人與白人圣戰(zhàn)的激進言論也是伊斯蘭民族實踐分離主義思想的斗爭策略,這一策略的應用隨著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馬爾科姆的激進言論達到頂峰。伊斯蘭民族激進的分離主義既讓他們“遠離了不是黑人的穆斯林,也遠離了不是穆斯林的黑人”。⑤
第三,以利亞強化組織內(nèi)部的等級制度,重視發(fā)展黑人實業(yè)和宗教教育。伊斯蘭民族的領(lǐng)導層由總牧師(即以利亞本人)、分管主要城市的牧師、最高隊長、隊長等層次逐級構(gòu)成。申請加入組織者需要向總牧師提出申請,獲準后即意味著脫離了被奴役的身份,使用新的姓氏來表示未知的非洲祖先,同時像正統(tǒng)伊斯蘭教徒一樣有繳納天課的義務。 這種層級組織制度的形成為團結(jié)黑人、實現(xiàn)地⑥域分離主義提供了制度基礎(chǔ)。大力興辦黑人實業(yè)則是旨在為黑人最終脫離白人社會提供物質(zhì)基礎(chǔ),保證黑人在白人主導社會的經(jīng)濟獨立和經(jīng)濟安全。以利亞本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他非常重視發(fā)展穆斯林學校。早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伊斯蘭民族所屬的伊斯蘭大學(實際是幾所小型教會學校)就與伊斯蘭民族各地的分部合作,成立穆斯林學校,幫助黑人穆斯林完成中學學業(yè)。 由于德魯·阿里、以利亞等早期黑人穆斯林領(lǐng)袖對伊斯蘭教義的理解并不全面,又受到黑人民族主義思潮的強烈影響,為了確立黑人種族的自豪感甚至是優(yōu)越感只選擇伊斯蘭教義中對于自身組織發(fā)展有益的內(nèi)容。另外, 由于黑人經(jīng)歷了長期被奴役的歷史,而且在美國社會受到種種歧視,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黑人穆斯林組織大多持比較激進的種族、宗教和社會思想,與正統(tǒng)伊斯蘭教相差甚遠。而堅持正統(tǒng)教義的穆斯林移民團體也擔心與黑人穆斯林過于密切的聯(lián)系會影響穆斯林移民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因此,在20世紀的大多數(shù)時候,美國黑人穆斯林團體與以移民為主的正統(tǒng)伊斯蘭教團體保持了一定的距離。⑦ 總體來說,在1975年以利亞去世之前,由伊斯蘭民族引領(lǐng)的黑人伊斯蘭運動基本保持了激進的分離主義思想和政策,力圖提升伊斯蘭教在黑人中的影響力,促進黑人通過皈依來尋找歸屬感,確立身份認同,爭取民權(quán)。在高峰時期伊斯蘭民族在美國各地的成員人數(shù)超過了100萬人,它發(fā)起的各種活動使黑人穆斯林成為20世紀50、60年代黑人民權(quán)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① Berg, Herbert. Elijah Muhammad and Isla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p.56. ②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3. ③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4. ④ Turner, Richard Brent. Islam in the African-American experience,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58.⑤ Nyang, Sulayman.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an Emergent Community”, in Yvonne Haddad, ed., The Muslims of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39. ⑥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2. ⑦ Turner, Richard Brent. Islam in the African-American experience,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72.
四、黑人伊斯蘭運動的嬗變——馬爾科姆·X的轉(zhuǎn)變與后以利亞時代的黑人伊斯蘭運動 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伊斯蘭民族內(nèi)部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馬爾科姆·X后期回歸正統(tǒng)伊斯蘭教的思想轉(zhuǎn)變。馬爾科姆·X是60年代中期以前以利亞最看重的親信,1947年22歲時成為伊斯蘭民族的忠實成員。 作為伊斯蘭民族的全國發(fā)言人,他通過演講、示威等公眾活動在國內(nèi)①和海外全力宣傳伊斯蘭民族的思想和主張,講述黑人的遭遇,強調(diào)伊斯蘭民族為解決美國黑人問題做出的努力。1959年他拍攝了描述伊斯蘭民族的電視紀錄片《源于仇恨的仇恨》, 隨后名聲大噪,成②為著名的黑人民權(quán)領(lǐng)袖。在他的影響下包括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內(nèi)的一些著名的公眾人物也皈依伊斯蘭教,進一步擴大了伊斯蘭教在美國黑人和美國社會中的影響。 早期的馬爾科姆是以利亞堅定的追隨者。他曾在演講時這樣表達了對白人的態(tài)度:“難道你們真的認為只是來自南方的白人阻止了其它地區(qū)的白人給予黑人他們應該享有的權(quán)利?不是!沒有白人真正希望黑人享有權(quán)利?!? 他本人曾經(jīng)表示在超過12年的時間里一直敬仰以利亞, 他“跪地向安拉起③ ④誓要向白人講述他們所犯下的罪惡,要向黑人傳授尊貴的以利亞·穆罕默德的教導,哪怕為此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但后來一系列事件讓兩人之間出現(xiàn)裂痕,直到最后決裂。⑤ 馬爾科姆與以利亞決裂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有以下幾點比較明確。首先,伊斯蘭民族內(nèi)部的權(quán)利紛爭導致以利亞對馬爾科姆有所猜忌。馬爾科姆代表組織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的機會逐漸減少。⑥其次,以利亞與前后兩名女秘書曝出的性丑聞動搖了以往馬爾科姆對他的敬仰。再次,通過1964年的麥加朝覲之旅以及隨后的非洲多國之行,馬爾科姆開闊了視野,認識到自己對伊斯蘭教理解的不足,并通過泛非主義認定要為黑人爭取權(quán)利,就要團結(jié)國內(nèi)外所有的黑人而不只是黑人穆斯林。他對以利亞一直奉行的排他性的、帶有強烈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特點的教義產(chǎn)生了極大的懷疑。 1964年3月,馬爾科姆離開伊斯蘭民族,創(chuàng)立美國黑人團結(jié)組織,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馬利克·艾爾·沙巴斯,準備以不同的方式捍衛(wèi)美國黑人的權(quán)益,但次年即被槍殺于紐約。馬爾科姆死后,將黑人穆斯林引領(lǐng)到正統(tǒng)伊斯蘭教義的責任落到了以利亞的兒子沃利斯·迪恩·穆罕默德身上。 沃利斯與父親很不相同,他學習過阿拉伯語,研讀了許多關(guān)于伊斯蘭教義的書籍,對以利亞的宗教思想不很認同。1964年他受到父親的訓斥,并被逐出組織。不過以利亞在馬爾科姆死后還是讓沃利斯回到伊斯蘭民族,并在去世前建議讓沃利斯繼承自己在伊斯蘭民族中的位置。 沃利斯成為伊斯蘭民族新的領(lǐng)袖之后,伊斯蘭民族內(nèi)部形成了兩大派系,一派以沃利斯為代表,倡導改變以利亞的教義;一派是以路易斯·法拉漢為首,主張堅持以利亞的思想。為了表明這一轉(zhuǎn)變,沃利斯將伊斯蘭民族改名為西方伊斯蘭團。為了突出組織的美國特征,1978年又改名為美國穆斯林傳教會。1985年自覺已經(jīng)完成對伊斯蘭民族徹底改造的沃利斯又將他所領(lǐng)導的組織定名為穆斯林美國社會協(xié)會。 無法容忍這些改革措施的法拉漢于1978年帶領(lǐng)堅持以利亞思想的原伊斯蘭民族成員分裂出去,建立了自己領(lǐng)導的黑人穆斯林組織,還是命名為伊斯蘭民族。自此美國黑人伊斯蘭運動進入20世紀后期兩條主線平行發(fā)展的后以利亞時代。 ①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4. ②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6. ③ X, Malcolm. The truth about the Black Muslims, address at School of Theology, Boston University, May 24, 1960.④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7. ⑤ Haley, Alex. 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2, p.210. ⑥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7.
總體來看,沃利斯對組織的調(diào)整主要在于修正教義、淡化種族論、弱化民族主義、調(diào)整與穆斯林移民的關(guān)系幾個方面。他改變了神化法爾德的做法,也否定以利亞具有任何神圣的地位。因為這正是以往正統(tǒng)穆斯林將伊斯蘭民族作為偽信者攻擊的最大證據(jù)。沃利斯還對以利亞黑人至上的種族論進行了駁斥,堅持安拉面前各種族平等的看法,他公開宣稱白人也應該被當做人類看待,他們可以加入伊斯蘭民族。同時,沃利斯傾向于將伊斯蘭民族轉(zhuǎn)變?yōu)榧兇獾淖诮探M織,淡化黑人民族主義思想。他不再過度強調(diào)黑人的民族自立,表示接受美國憲法,促使黑人了解美國主流社會。另外,沃利斯也① 致力于調(diào)整黑人穆斯林與穆斯林移民的關(guān)系,與穆斯林學生會等組織進行了良好的溝通。這些積極變革改變了以往的激進傾向,與美國社會20世紀70年代以后種族、社會矛盾趨向緩和的趨勢吻合,正統(tǒng)伊斯蘭組織和美國主流社會開始逐漸接受黑人伊斯蘭運動。 法拉漢領(lǐng)導的伊斯蘭民族走了一條與沃利斯不同的道路。對于沃利斯不斷進行的調(diào)整,法拉漢表示“我不再能容忍他了,所以我就離開。我離開不是因為我要對他進行攻擊,而是因為我無法再接受他對自己父親的批判”。法拉漢整體上繼承了以利亞的衣缽,不贊同黑人應該選擇融入主流社②會,堅持認為黑人應保持種族優(yōu)越感,白人的美國必將衰落。同時,法拉漢非常熱衷于參與政治。他關(guān)于美國時政和社會問題的偏激言論時常引起爭議。1984年法拉漢稱錫安主義是“垃圾宗教”,遂被貼上反猶的標簽。1995年出于對美國媒體過多塑造黑人負面形象的不滿,他發(fā)起了華盛頓百萬人大游行。此后他又進行了世界友誼之旅,呼吁解決歧視、貧窮、戰(zhàn)爭等困擾人類的問題。通過這些活動,法拉漢成為以利亞之后激進黑人穆斯林的又一個領(lǐng)袖。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法拉漢對伊斯蘭民族也進行了一些調(diào)整。法拉漢仿效沃利斯,否定了法爾德和以利亞的神圣地位,減少與傳統(tǒng)伊斯蘭教的沖突以緩和與正統(tǒng)穆斯林團體的關(guān)系。但是法拉漢更多地選擇加強與中東和非洲穆斯林的聯(lián)系。法拉漢與利比亞領(lǐng)導人卡扎菲的密切來往,引起了美國政府的不滿,對伊斯蘭民族的審查與控制也變得更加嚴密。 20世紀90年代中期,法拉漢對沃利斯一派的黑人穆斯林和穆斯林移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轉(zhuǎn)變。1998年起,伊斯蘭民族開始按照伊斯蘭教歷、而非此前以利亞指定的時間慶祝齋月。法拉漢患癌癥以后,沃利斯主動在其生日時致電,黑人穆斯林的兩大組織關(guān)系開始緩和。2000年兩人在芝加哥兩萬名穆斯林面前握手言和,承認彼此都是真正的穆斯林。隨著法拉漢逐漸收回自己的鋒芒,美國黑人伊斯蘭運動在進入新世紀之時表現(xiàn)出主流化的傾向。
結(jié)語 在身份認同需要、黑人民族主義、伊斯蘭教傳播三大動因的作用下,美國黑人伊斯蘭運動貫穿整個20世紀,為美國黑人提供了不同于白人主流文化的宗教信仰和身份認同,為爭取黑人民權(quán)和伊斯蘭教思想的傳播都作出了貢獻。中早期的黑人伊斯蘭運動受到黑人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烈影響,以利亞為反擊白人控制美國的社會現(xiàn)實甚至提出了黑人種族主義。黑人伊斯蘭運動在美國民權(quán)運動時期是與馬丁·路德·金的融合主義相對應的分離主義力量,這一時期的運動可以理解成對以宗教為載體的黑 (下轉(zhuǎn)第23頁)①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91. ② Barboza, Steven. American Jihad: Islam after Malcolm X , New York: Doubleday, 1994, p.143. 人民族主義社會思潮進行的實踐。馬爾科姆的轉(zhuǎn)變和沃利斯對伊斯蘭民族的改革開啟了后期黑人伊斯蘭運動自我調(diào)整、自我適應的篇章。在全新的社會形勢下,黑人伊斯蘭運動淡化了黑人民族主義思想,開始積極融入美國穆斯林社區(qū)。
法拉漢與沃利斯的和解讓很多人看到了黑人伊斯蘭運動融入美國穆斯林社區(qū)的可能性。1960年后最后一波穆斯林移民進入美國的高潮來到,這些移民受教育程度較高,經(jīng)濟能力較強,移民組成的穆斯林組織對黑人穆斯林產(chǎn)生了更大的影響。沃利斯的改革措施也讓跟隨他的前伊斯蘭民族成員更靠近遜尼派移民。20世紀末法拉漢為首的激進派對教義的調(diào)整,似乎也說明了這一融合正在發(fā)生。但與美國社會的多元構(gòu)成相似,穆斯林的多元族群構(gòu)成是一個既定事實。美國的穆斯林社區(qū)不可能像一些中東國家那樣形成統(tǒng)一、同質(zhì)的社區(qū)。即便目前黑人伊斯蘭運動與持正統(tǒng)教義的穆斯林團體逐漸靠近,由于在族群文化、經(jīng)濟條件等方面的差異非常明顯,黑人穆斯林與穆斯林移民和其他穆斯林皈依者實現(xiàn)同質(zhì)性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許根本就不可能發(fā)生。目前,融合趨勢更多地體現(xiàn)在穆斯林群體對伊斯蘭文化和作為穆斯林的身份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這一趨勢在“9·11”事件為美國穆斯林形成整體認同提供契機的情況下,前景相當樂觀的。
本期影啪《黑潮》,推薦人代表,舉辦時間2022/6/4 - 6/12,共有4名永無島成員參加。圓桌回顧討論于6/12 20:00 - 21:00進行。
AE: 我挺喜歡這部的,給我一種節(jié)奏很有力的感覺,想起閱讀馬雅可夫斯基和聶魯達的政治詩時的感覺。
代表: 我覺得挺好。他電影里的社會議題,還有爵士樂、靈歌,我都很喜歡。
Anni: 我覺得有些段落還可以,但整體看來并不怎么樣。導演能力沒什么問題,但只是滿足了作為一個流暢的電影最低限度的標準。結(jié)尾也有點多余。高潮的暗殺拍得還不錯,別的沒有太多可以說的。
代表: 我覺得他那些拍攝的方式像漫畫一樣,看似很玩世不恭,但都挺嚴肅的。
Anni: 確實有點像漫畫吧,但感覺并沒有平衡得特別好,入獄前比較有趣一些??傮w來說我還是覺得他算是個有意思的導演,準備再看一下《為所應為》《黑色黨徒》什么的。
代表: 《為所應為》應該是把漫畫感發(fā)揮最完整的。
吳洛斌: 代表能說說斯派克·李的社會議題么?他如何呈現(xiàn)?我好些朋友說他表達激進。
代表: 我不懂他的議題啊,我不是美國人,不了解黑人歷史。其實我比較好奇他加入的那些爵士啊,靈魂樂啊全是黑人音樂,跟他拍的這部電影是否有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
“Malcolm X”, Spike Lee’s first ever biography picture depicting the tragic yet legendary life events as well as the long-lasting legacies of the historic black activist/leader with the same name, who is apparently being dubb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during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Era alongside with Martin Luther King Jr., although oftentimes not as critically well-acclaimed in terms of political reputation compared to King, due to a lot of his controversial approaches and emphasis which were much different from King’s “endorsements of non-violence”, which he instead proposed the specific idea that “ways of violence would sometimes be needed as means of self-defense”, and because of this and many other seemingly radical statements that were being suggested out, was inevitably misinterpreted and misunderstood by not only white folks within the general public, but as well as by his own racial peers or racial group of people, and was indeed constantly deemed an out-cast throughout his political campaign career, as “someone who was promoting the ideas of hatred and violence towards white Caucasians”, or which was that of the case of one-sided depictions that was being repeatedly reported and carried out by many different media outlets out there, at the time/during the particular time period.
In this specific essay, I’m going to further discuss as well as talk about another exceptionally legendary and world-renown civil rights activist figure coming from yet another corner of the world, who happened to appear within one particular scene towards the near-end of this specific film, whose appearance during the entire movie, although only for a brief few minutes, makes everything that was being presented surely more interesting as well as memorable. South African activist Nelson Mandela, who seemed like he was acting in a school instructor/lecturer position within a local South African primary/elementary classroom setting that way, where the classroom was apparently filled with plenty of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where none of those selected child actors were actually being white Caucasians (by possibly obeserving and telling from the looks, outward appearances and basic skin tone complexions of them), but rather all of African descent, hinting/suggesting it was probably from a time period still during the so-called “Apartheid” racial segregation era within the country itself. After the specific shot of several couple kids quickly standing up and shouting out loud the immediate catchphrase of “I am Malcolm X!”, Mandela, standing in front of all of his students, with his own voice firm and steady, loudly yet proudly stated out the following lines, and no doubt that they surely came from the very deep bottom of the particular civil rights leader’s heart, as he would find himself nodding his head to and aligning with these words once coming out of Malcolm X’s mouth there : “As Brother Malcolm said, we declare our right on this earth to be a man. To be a human being. To be given the rights of a human being. To be respected as a human being, in this society, on this earth, in this day, which we intended to bring into existence”, and then the statement itself was rapidly followed after by the last ever line of the whole entire filmwork, which is - “by any means necessary”, while showing the actual historical footage of Malcolm X making the speech during one of his past advocacy gathering rallies, which by this point basically wraps up the entire ending of the whole movie there, with the general credit rollings coming right after that. It is indeed notable/note-worthy that, although being as black civil rights leaders/activists from two separately/individually different countries - South Africa and America, which both also happen to share the specific similarity of being nations with long past histories of facing/dealing with white colonization,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situations which Mandela himself had to face within his own country, may not be that different from Malcolm X’s, after all. “Aparthied”, which is a Afrikaans (localized South African language/dialect) word/term meaning and standing for “apartness”, by literal definition in English equivalency/translation, is indeed in its very essence, simply yet another form of the political policy of “Racial Segregation” mainly focusing/aiming at the intentional separation of parting blacks from whites within the general societal environment of South Africa, which was by all means, in many ways undeniably similar to the general societal situations/cicumstances which continued on during Malcolm X’s generation back in time within the States. It would be safe to say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in a larger sense, similar societal environments would usually result in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of human beings living/residing within the world themselves, no matter whether if these supposed experiences would be that of good or bad, negative or positive; Thus, in yet another sense, it would probably also be absolutely/totally true to conclude that, on this particular matter, Mandela and Malcolm X would also undoubtedly happen to share a deeply profound bound, common symphysis, empathy, and/or resonance, as well as extraordinary internal connections with each other (no matter if spiritually or mentally), since both men are driven by ultimately similar greater goals/aims/ambitions in nature throughout each of their seperate life paths.
The historical episode/chapter of the specific “Apartheid Era” within South Africa in almost any sort of way deeply connects to the “Racial Segregation Generation”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as it is obvious and no secret that as human beings, our fates as well as destinies are indeed oftentimes interwined as well as deep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in subtle and covert manners, whether we would come to realize that or not. So, as a matter of fact, it would be an extra important mission here for us all to gradually learn to how to fight/combat alongside with each other’s shoulders and be able to support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 process that way, almost like war-time comrades in a sense, just like how Nelson Mandela and Malcolm X were each continuously keeping on doing, instead of fighting/combating against or turning our backs on each other, for this is the only possible way here in order to reach ultimate social justice as well as societal equality for all folks out there, as collective human beings living on this earth. After all, individual power/strength may be small and limited in potential influences or generalized impacts, but once combined altogether that way, the actual result from it could be something that is ever lastingly unignorable, and definitely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DenzelWashington真的不演爛片。。這部片子也算是美國黑人民權(quán)運動的一個里程碑了。SpikeLee的洞察力可以說和WoodyAllen不相上下。最后曼德拉居然也來客串了……本片是Martin Scorsese's top 10 films of the 90's
三個多小時,要看你講平權(quán)還要聽你“講耶穌”……我是不行了。
馬爾科姆的'X'代表的是美國黑人被抹去、被歪曲的歷史,而史派克.李想要強調(diào)的就是馬爾科姆如何通過學習和斗爭讓非洲美國人了解了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上У氖牵瑹o論是黑人領(lǐng)袖馬爾科姆,還是導演史派克.李本人,都錯誤進入到“模仿史學”的領(lǐng)域,因為,從影片的敘事來看,他無法讓人了解到“非洲美國人”這一概念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內(nèi)核。由大量的文獻和考古資料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大多是由于“觀念”的問題。對于黑人來說,這個觀念是'stay black'。保持黑色的基礎(chǔ)應該是學習和傳播知識,這是馬爾科姆不及馬丁.路德.金的原因。歷史的核心是由文化和思想所構(gòu)造,而不是單純的政治和疆域,學習歷史,比對文獻及考古資料,訓練的是人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憑一己之力獲得“力求客觀”的“史實”。時勢哪能造英雄呢,時勢造出來的多是怪物。
前半段小混混成長史在斯派克·李花哨的敘事下呈現(xiàn)出了別樣的魅力,大量被打碎的時間線,劇情進展的快節(jié)奏,夸張的人物造型和連珠炮語速都讓這部人物傳記有它自己的特色在,而X出獄后的段落則用了比較成熟的手法,振聾發(fā)聵的演講頗具紀實感,也讓觀眾體會到宗教領(lǐng)袖對教徒的侵略感,由此可見李說的不僅僅是種族歧視,還有宗教狂熱所導致的問題,X的結(jié)局就是個警示。
一個主張強硬維護權(quán)益的黑人領(lǐng)袖,非常漫長的電影,囊括馬爾科姆X的一生,說不上對錯,但愿可以擁有更少的爭端。導演是斯帕克李,尼克斯的死忠...
真是對斯派克·李無語 冗長 說教 心理活動表達方式low的不行 稍微有一點點反思性 這么激進的人又是宗教人物,不多說點什么?前史介紹一個小時基本都是無用的,對后續(xù)人物成長有半毛錢關(guān)系嗎 那黑人群體之間就沒有理念沖突?啥都沒講出來,無語
黑人領(lǐng)袖馬爾科姆·X的信仰之旅,如果宗教引領(lǐng)著他走出迷途的人生,那么他所踐行的無數(shù)信仰的論辯也隨著宗教上的背叛而失效。一個理想主義者混沌后的醒悟,理想成了被利用、被玷污的集團利益的護身符。馬爾科姆最后更像是用迎接死亡高姿態(tài)去摧毀那些偽善的權(quán)力和信仰。馬爾科姆的“不惜一切代價”遠比它本身復雜、困難得多,在詭譎的歷史陰云中,被掩蓋著的是人的偉大。
今天是馬爾科姆X遇刺50年紀念日,能通過這跌宕起伏又振奮人心的200分鐘回溯他短暫的一生,真是非常棒。和金不一樣,X是伊斯蘭,并認為黑人應該拿起武器保護自己,學會團結(jié)自愛之前不接受其他族群的施舍——或許這也是他為什么沒有得到金那種歷史形象吧。但,看看這部電影吧,他一樣偉大
相比馬丁·路德·金,Malcolm X更強硬,所以更容易被干掉。改信伊斯蘭這招真的很聰明,從根上顛覆。影片融合了很多形式,比如第一部分的夸張舞臺式,以及很多新聞片段。結(jié)尾有個小彩蛋,一群戴著X帽子的黑人明星,包括喬丹、約翰遜等等
華盛頓背了那么多場演講戲,辛苦了,他的念白厲害。最后還把曼德拉拉過來站臺。一部三個多小時體量的片子,做的緊湊,三大段鮮明,風格上也有變化,一是爵士時代的世情犯罪,弱光多鏡頭晃,整體輕??;二是獄中入道到掀起風浪,風格沉穩(wěn)開始偏冷色調(diào);三是宗教內(nèi)亂朝圣鑒真,乃至殉道,獨立電影風格更顯
除夕當天跨年夜看完,因為爺爺?shù)牟∏?,一整天都郁郁寡歡,倒是符合了這樣一部“嚴肅”的大戲。知道是好作品,沒想到李老頭身上是有不少大師風范的,要知道這可是200分鐘的電影,卻做到了一絲一毫都不拖沓、冗長。Malcolm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卻非常貼切的表達方式,又渾又渣時跳躍脫線但卻充滿著時尚的新鮮生命力的節(jié)奏,監(jiān)獄中轉(zhuǎn)變期慢慢的改變速度也跟著人的成長一起變緩,后期過渡到偉人般的悲壯與意義。觀者甚至無需支持或哪怕理解他的立場,便可以完全沉浸到故事中,了解這個到底還是在美國黑人運動中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作用的人物。可以說無論是名人傳記類型,還是黑人民權(quán)類型,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杰作。丹澤爾·華盛頓,功不可沒。而最后最驚喜的,竟然是刺客的扮演者——彼時還是炸雞哥的炸雞叔!那么年輕就達成了陰陽秒變臉,殺人不眨眼的功力。
演講史觀何時休 湯姆大叔們 何時收了你們的神通
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從街頭混混到精神領(lǐng)袖,最后被自己曾相信的極端宗教主義所殺害,這人生也挺諷刺的。最后連曼德拉都請過來談人生談理想了,過于純粹的政治翻案反而讓人感覺有那么一點不真實,但看得出這是導演Spike Lee至今為止最動情的一部片子了
Malcolm X在獄中轉(zhuǎn)型期間被訓誡要「戒肉戒色」, 這一幕李教授拍得相當輕快,但豬肉和white women在表述中被并列為white men的所有物實際上是電影中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NOI要求把白人女性和豬肉視為同「物」是為了塑造出一種能與白男抗衡的US Islamic Black masculinity(同時洗白領(lǐng)袖的同性戀傳聞?),但也間接導致了黑人族群間的無差別厭女。一個把異族女性當塊豬肉的人,很難不對著妻子吼「別在老子家里大聲說話」,當然在這一部分負面內(nèi)容李教授呈現(xiàn)得就比較矜持了。21.7.16補充,X遇害后,跪下讓X枕著她腿的是活動家河內(nèi)山百合子,李教授給改成了他太太(亞裔的隱身)
馬爾科姆的激進類似今日被污名化的極端女權(quán),是不夠了解或不去了解而傲慢的妄下結(jié)論的產(chǎn)物,你真正去掰開她他們的心看看、感受感受,她他們是強大的、系統(tǒng)性的壓迫之下的刺猬,緊張的豎起渾身硬刺,目標卻只是簡單而善良的平等自由罷了,比起扔燃燒瓶的kkk、當街殺妻的厭女男人,她他們極端在哪激進在何?所以,不要著急忙慌的割席,要懂得求同存異
6分。攝影沒得說,光影效果真的很棒。內(nèi)部矛盾怎么產(chǎn)生的沒有交代清楚,整個敘述平鋪直述,沒有高潮。
不懂為什么要拍成一個畫風花里胡哨、好像歌舞片一樣的東西,弱化了馬爾科姆x實際非常慘烈的生平。同時對他性格的復雜度呈現(xiàn)得也不夠。就很兩頭不靠。
根據(jù)美國黑人民權(quán)運動領(lǐng)袖馬爾科姆·X的自傳改編的傳記長片,既與史實基本相符,又毫不枯燥,生動可感,展現(xiàn)了馬爾科姆·X從混混罪犯到激進黑人伊斯蘭組織演說家、再到經(jīng)歷徹悟褪去鋒芒并遇刺殉道的個人生涯。丹澤爾·華盛頓本身就與馬爾科姆外貌相近,加上無懈可擊的表演(柏林影帝與奧斯卡影帝提名實至名歸),感染力十足——即使你不大認同他的主張與演說,也不由得為他的口才、激情與真誠而折服。斯派克·李的導演功力也足夠強大。三個部分剪輯得都很流暢抓人,如第一幕的閃回穿插(不斷復現(xiàn)的雨夜火車場景)、第二幕監(jiān)獄戲的快速鋪陳、演講時在彩色影像與黑白畫面(肯尼迪葬禮與馬爾科姆在記者包夾下的坦誠而引起軒然大波的回答),以及遇刺前的放緩節(jié)奏處理。布光與運鏡很風格化,金黃色高光回憶、天旋地轉(zhuǎn)與俯拍搖移。俄羅斯輪盤賭+1。(8.5/10)
對于Spike Lee,我實在喜歡不到點上去,但又喜歡這樣的小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