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云下的日子
【云下的日子】
講述的是城市夢,但城市真的這么好嗎?
其實看這部電影只是讓我想起小時候的那部【一個都不能少】,又對中國現狀或過去的探尋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許自己沒體會過這么深的體會,或者對于城市的概念,并不是那么的贊美。所以,很多時候,兩個小孩的追尋并不能讓自己真正深有體會。
影片中融入了很多關于對這個時代的思考的東西。
同樣的一句話,不同人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都會趨向于往自己喜歡的信息量去提取。
看到貴陽站時,我想起了日照重慶的開頭,從車站出來,穿過層層的山地,在平淡中區(qū)尋找,去質疑。
影片其實感覺拍的很粗糙,但是那真的是那個時候的生活吧。
很多時候他會給你講,我們這個世界改變很多了,改變很多了,但是說實話,這都還不夠?,F在比過去好是一種常態(tài)。
用藝術 的手段,在城里人述說著回家的渴望。為什么那個時代會有這樣的感懷。因為上山下鄉(xiāng)的青年最本質的渴望。
這是城里人的游戲,我搞不懂這種游戲。
只是突然發(fā)現,城市不再是質樸的那一面,多了一些心眼,一些利益。
不過是在宣傳體制禁錮下的相對好的電影。
為劉少奇緬懷,為文革的敏感性揭面紗。
2 ) 《云下的日子》——對城市文明的思考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云下的日子》不是一部主旋律的電影,雖然,影片的最后歌頌了改革開放30年。這部影片雖然把背景放在了改革開放初的1980年,但很明顯,它表達著 作者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些問題的思考。
正如影片中說,這里的故事就像個寓言。這確實是個寓言。
福來和強生,因為偶遇開汽車的解放軍叔叔,對山的那邊——城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找了個機會,兩人一起離家出走,要去看看繁華的城市。在路上,他們遇到了北京的下鄉(xiāng)知青于小雅,她拋棄這里的一切,要回北京。她對城市的向往說在嘴里,寫在臉上。讓這兩個小孩,對城市更生出無限的幻想。
終于他們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城市,但福來們并沒有表現出他們應該表現出的喜悅與興奮。導演讓他們經歷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通過小孩的視角,來觀察這座城市。
城市的車水馬龍,讓孩子們不知所措。
那個一心想回到城市的于小雅,愿望終于實現,但仍然帶著傷痛,她不得不和女兒分離。
做好事,幫人搶回了包,卻被利用,頂替跑步。最后每人兩元,了事。
最為驚訝的是,那個從山里走出來的龍建國,曾經是山里唯一的高中生,工廠的優(yōu)秀工作者,全家人的驕傲?,F實的身份卻是最惡毒的反革命頭頭,批斗招自己進廠的廠長,占據車間,作為據點,形成黑社會性質的團體。
看到這里,我終于明白。整部影片的敘事結構,非常簡單,是前后對照式。鄉(xiāng)村固然貧窮,但淳樸,善良。
福來被從路邊撿回來,吃百家飯長大。
三個人走到一出斷橋,沒路了,鄉(xiāng)人熱心的指引。
想搭順風車,鄉(xiāng)人也爽快的答應了。
雖然小雅的丈夫帶人從山里追出來,不讓她回北京,但大伯說了句很善解人意話“以后隨時回來,這里永遠都是你的家”,體現了鄉(xiāng)人的淳樸。
福來倆走過一個村莊,這里是包產到戶的試點。喇叭里廣播“我們是縣里第一個實行包產到戶的試點村”。村長說“大家吃好,喝好,這是合作社最后的一頓飯”。這一對比中,我看出了導演對農耕文明即將消失的痛惜,而不是對將要到來的改革的向往。
于是,在城市兜兜轉轉了一圈后,強生決定回去,他“看不懂這里的人和事”。這不是小孩子能說出的話,這是導演思想的表達。
小狗大龍來了,它要帶領厭倦城市的強生回家。但不幸的是,為了救強生,它被汽車壓死了。影片以汽車開始,它引起了孩子們對城市的向往;又以汽車結尾,它壓死了大龍,強生最親密的伙伴。汽車以及它所代表的城市文明,再也引不起強生任何的興趣。他倔強的拒絕,路人用車把他送回家,獨自一人跑到山上,走自己的路,回到自己的家。那里天高云淡,綠草茵茵,一望無際。那里的人們樂觀自信,淳樸善良。這也許就是“云下的日子”的寓意。
我覺得影片到這里就可以結束了,它已經提供了我們一些思考,一些啟示。但導演也許為了好審查通過,加了最后一部分“三十年后,各個人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個尾巴真有點畫蛇添足,并且前后不搭界。
丁小雅,不會幸福,因為她有個女兒在鄉(xiāng)間,她無法帶走(丈夫不讓),這是她永遠的痛。
龍建國,不會有浪子回頭的機會,這在影片中已交代的很清楚,他對強生們說“我已經沒有機會了”最后背影消失在一片白茫茫中,意味著——死去。
強生不會留在城市中,第一次到城市的經歷,帶給他太多不美好的回憶。這種回憶也許會影響他的選擇。
不過,刪掉結尾。整部影片,還是不錯的。
3 ) 云下的日子,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
我們是知識改變了命運,而我們的使命,就是把這種改變,帶給更多人。全劇看完,除了各種戲劇性的場面,就數這句感觸很深。
對于這種電影,很容易感觸。另外的還有《暖春》、《我的父親母親》。每每看到他們回他們的故鄉(xiāng),教書育人,心里面在感動之余,對自己的大學選擇,也有很大的遺憾。
總體來說,電影不錯,給人回憶過去的背景,看完心情很好。
4 ) 我們都應該叫做“強生”!
《云下的日子》,講述的是八十年代初,兩個小孩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了城市的種種,看到了畫報上城市的神奇,于是他們決定翻過那2座大山,去城市看看,影片就從兩個孩子的視角來記錄了屬于哪個年代的生活,期間還夾雜了對人生以及對城市的思考:
這是城市的游戲。
我不懂這種游戲。
城市更容易迷路。
我們應該換一個名字,我叫做強生,勉強的生存。
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整個城市,充斥這各自懷揣著夢想的從農村走出來的70末,80后,自小就被灌輸一種思想: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城里就有你的飯吃了(《云下的日子》臺詞)。于是大家都奮力讀書,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一紙文憑,擠入城市,終于走入了社會后,才發(fā)現城市里的飯有那么多人在和你一起搶著,分著。但倔強的你不愿認輸,不愿一走了之,不愿就這樣狼狽的回去。也許我們也都應該被叫做“強生”(《云下的日子》其中一個小孩的名字):勉強的生存,堅強的生存,倔強的生存,生存在著鋼筋水泥的建筑群之中。
似乎很多人都開始意識到這方面了,而這些人卻大部分是那些自身文化水平不是特別高的人,直白的說,就是那些“農民工”,所以有了今年年初的“招工荒”,這些“農民工”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在城市都從事建筑施工,城市環(huán)衛(wèi),家政等等低層的職業(yè),辛苦卻拿著并不高的薪水,面對城市的高消費,他們醒悟過來,城市不是他們的家,所以,賺夠了在老家建一套房子的錢后,他們就尋思著在老家找點事做,不再削尖腦袋,背井離鄉(xiāng)的來到陌生的城市,擠在不足10平米的房子里,吃著注水的肉,打激素的菜,打蠟的水果還有含塑化劑的飲料。
為什么他們能相對容易的全身而退?而那些有著高學歷,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卻仍舊堅持倔強的留在城市?辛苦一輩子,去換一套只有70年使用權限的質量值得考究的房子?
起點高,目標高,期望高,這“三高”導致這些人沒辦法說服自己去心甘情愿的隱退,自己拼命奮斗了這么些年,從讀書年代開始,不拿些像樣的成績,如何面對江東父老?
如果心中有夢想,并且即使遇到了各種困難挫折,仍能堅強樂觀的生存在城市中,堅定的相信,只要堅持,并把這種信念化作動力,就一定能最終成功,過著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但是,正如電影里所說:城市更容易讓人迷路。
是否,有那么些年輕人,曾經懷揣著美好夢想,滿懷激情,洋溢著青春的光彩,在經歷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死胡同,交叉路,紅燈,堵車,彎道,立交橋等等,讓生活時而緊張,時而迷惘,時而憤慨,時而壓抑時而悲愴。三五年的時間,他們就迷失了,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迷失了夢想。
Do you feel cold and lost in desperation?
You build up hope but failure is all what you`ve known.(Linkin park的歌)
是否幾年后,你也會,痛徹心扉,的大聲疾呼:
那是十年前,
我沿著紅色大街瘋狂的 奔跑,
后來,
我的鑰匙丟了,
心靈,苦難的心靈,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開抽屜,翻一翻我兒童時代的畫片,
還看一看那夾在書頁里的
翠綠的三葉草
。。。。
--摘自《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梁小斌于1980年
與詩中寫的不一樣的是,主人公“我”是沿著寬闊的城市街道瘋狂的奔跑,跑到了城市的中心,高樓聳入云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然后,我的鑰匙丟了,那是一把通往夢想的鑰匙,可是,那時的我們,丟了鑰匙的我們,心累了的我們,是否還能回到家里?家里是否還有屬于我們的那張小床?床邊是否還有我們的私人抽屜?抽屜里是否還藏著我們的童年?
為了不讓自己淪落至此,我唯有此時此刻,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要迷了路,是不是的要問問自己的心,看看眼前的路,抬頭看看云,看看天,看看自己的目標。
既然選擇留下,就要堅強樂觀積極的生活!
其實仰望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態(tài)度,不管面對的是閃爍的星空,還是云展云舒的天際,我們都能從中發(fā)現世間的變化,自我的渺小。
城市那高聳云霄的大廈,每個人頭頂都只有一小方天空,是否讓你我再也沒有機會像兒時一樣,抬頭去看天邊那像小綿羊抑或小白兔的云朵?再也沒有機會去抬頭去看月亮的陰晴圓缺,去數漫天的小星星?
生活到底是什么?
城市又是什么?
理想,責任,使命,人生。。。。
這些沉甸甸的字眼。
沉淀自己,問問自己的內心,重新回到自己的方向上來,堅定,執(zhí)著,勇敢的走下去!
我們都是“強生”,要堅強,倔強的在城市中生存下來!
5 ) 和諧的結尾毀掉了一部精彩的片子
熬夜看了這部片子,當時只是看了名字就看了電影,所以不知道導演想要表達什么,還以為這是部愛情片,所以一直看到半個小時的時候,都以為福來是女孩,導演想要敘述他們成年之后的愛情或者通過讀書考大學到城市后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后來慢慢就覺得不是這樣的,不猜測劇情,只是跟著導演的鏡頭從兩個孩子的眼光中欣賞大山外的世界。
這部片子還是給我挺多驚喜的。呼應電影名字《云下的日子》,導演在每個情節(jié)轉折或者替換的時候,都會出現天空中的云彩,不過貌似出現得有點多。在描述兩個孩子在大山里行走時,采用了從近及遠拉伸鏡頭的方式,將整個大山的美景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點自己還是很滿意的。演員的表演上,兩個孩子演的很好,不是主流的可愛的孩子,可是看到他們第一眼,就知道他們是從大山里的來的,張涵予演的多少欠點火候,而武林外傳里的“小六”那個演員演的也有點傻,感覺演的不是很好,我覺得演大山里的那些農民的倒都不錯。因為自己八十年代還沒出生,對那個年代充滿好奇,所以在描述城市和農村里的場景時,通常一個小場景就會讓自己忍俊不禁,感覺看這個電影一點都不浪費時間,比如說農民公社廢除大鍋飯之前的開會聚餐,比如說在城市里小婭和兩個孩子碰到的一群拎著大錄音機穿著喇叭褲的自以為時髦的青年人等。
這部片子的感覺就是開始看得時候很好奇,感覺看這部片子很值,很有新意。直到“在城市里劉廠長從牢獄里出來”,從那往后,基本上沒什么新意了。到“十年后”基本上就可以把電影關了不看了!閆然導演拍這個片子肯定也有苦衷,不過感覺水平還是很不錯的。
6 ) 評論云下的日子
大鍋飯,中國倒退了多少年;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害了多少人,領導為了權力害了多少人;文革十年中國亂了,又害了多少人,我們對那個時代又了解多少,傷痕累累的中國。
除了結尾有點令人厭惡,過程還行
不要玩文字游戲,就算你叫公民凱恩又如何?
現在看大陸電影,經常因為煽情過度,讓我自己覺得不是一個人。
情懷不錯,囧點太多。狗死得太做作了!
城市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的。。。
為了張涵予看的。少見的題材,只是覺得不吸引人。
我覺得還行啊 故事的寓意至少是好的 這種片子 紅一點專一點當然也是不能避免的 能看到故事的本意和積極面 有鼓勵到你就算好電影 結局那邊是有點扣分 三星半吧
于娜挺好的
做作,拙劣~
只要活著,就要培養(yǎng)自己抵擋垃圾的能力
一個巨爛的結尾把一部有潛質的好片給徹底毀了
我覺得還不錯誒~~~
一部純偽文藝,往好里想,導演是真藝術,他好心怕大家文藝不進去,所以摻了點水。至于于村姑,想借此突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小算盤是打錯了。
這絕對是個喜劇啊??!一定要堅持看到最后啊??!賈樟柯變成新聞聯播啊親?。?!
除了結尾,這部電影充滿了失落與哀傷。甚至結尾,也許也是一種荒誕和反諷。片中沒有批判只有平反,但聽到悼念劉少奇的電臺新聞,看到離婚返城的女知青,在指責誰不言自明??催@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崔健那首《一塊紅布》。
后來,孩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學,去了三角地,去了廣場,然后他們死了。工廠,鬧下崗,賤賣了,倒了。
張涵予演這種壞人真心不想,于娜演的也不好,最后急轉直下弄得那么悲傷是什么意思?
好美的貴陽風光 略帶寓意的臺詞固然很好 但孩子讀起來略顯生澀 很獨特的拍攝角度
好親切的貴州話哦
松散乏味的劇情,還有做作死的狗,導致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