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夏日幻魂嗎?”通過網(wǎng)絡(luò)相識的高中生,友也、葵、涼。據(jù)稱,都市傳說中被稱作“夏日幻魂”的是一位年輕女性的幽靈,只要燃放煙花她就會現(xiàn)身。無法邁向心儀人生的“友也”尋找不到容身之處的"葵"美好未來不翼而飛的"涼"他們分別有著必須見到夏日幻魂的理由。在生與死交織的夏夜,三人各自的思慮會邁向何方呢——
十年后,友也寫道:
絢音,這長長的路,終于是一個人走了,并且發(fā)現(xiàn),為自己而活,比想象中還要辛苦一點。
雖然很多感觸都想不起來前因后果,只記得那么童稚無力的歲月里,總之是有怎么也想不明白的事,一絲曙光都照不進來。但你離開之后,我從認識的每個人身上都學(xué)到了一點活著的理由。
流去的歲月了無痕跡,那些一起看過的地平線、沉入的海底,仿佛把心又帶回如電如幻如夢的夏天,有時甚至懷疑是否真正見過。
ps. 我時常對著天空眨眨眼睛,送給你一個微笑。
“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電影講述了三名各懷心事的少年尋找夏日幽靈,經(jīng)歷過失落,迷茫然后最終釋懷開始新生活的故事。最驚艷我的應(yīng)該是結(jié)尾,絢音在他們的幫助下找到了箱子,執(zhí)念消失之時她也離開了。涼因疾病還是沒能挺過來年春天,不過他拿起煙花知道了朋友的近況,他成了新的幽靈;友也有在向熱愛的藝術(shù)方面前進,小春也變得勇敢不再退縮了。他們在相遇中不斷找尋到自己,朝著更好的未來前進著。
備受矚目,有望成為第二個新海誠奇跡的loundraw,以其富有情緒的筆觸以及充滿了某種零零年代風(fēng)味的視覺表現(xiàn)博得了許多人氣。對被零零年代的亡靈所困的我來說,這次《夏日幽靈》的上映可以說是充滿了某種救贖之光,讓我不住地有所期待。實際走進電影院觀看下來確實是一部令人十分滿足的電影。loundraw的才華也是貨真價實的。但我卻總覺得有所失落,覺得缺少了什么東西。或許可以仿照黃油批評空間的某個POV的說法,《夏日幽靈》確實是一部佳作,但是卻不是某種能夠“直擊靈魂”的作品。
對許多零零年代文藝的作品來說,并不需要某種充滿了曲折的起承轉(zhuǎn)結(jié)的故事,只需要描寫某種關(guān)系、某種氣氛、某種情緒并配上對位的音樂與畫面演出,就能打造出一次觸動心弦的體驗?!断娜沼撵`》很明顯是繼承了這種語境的。影片描寫的“故事”十分簡單,友也、葵、涼三名對人生與未來失去信心的少年少女匯聚在一起,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坐落著的廢棄機場上,點燃線香煙火,一起尋找被稱作“夏日幽靈”的自殺女生的靈魂,希望通過這種非日常的旅途獲得某種蛻變的契機。
夏日、煙火、幽靈以及尸體。參雜著些許不可思議的青春故事雖然是空洞的,但是卻可以通過某種視聽覺的印象來獲得一種強度。情緒化的弦樂與頓挫的鋼琴所打造的“零零年代風(fēng)”的配樂,以及l(fā)oundraw對“零零年代數(shù)據(jù)庫”的一種“接入”是這部作品能夠展現(xiàn)出豐富的情緒的強度基礎(chǔ)。耀眼的鏡頭眩光、多重化的云層運動、俯瞰視角的大地、充滿氣泡的水下、以及一種景觀式的大角度鏡頭旋轉(zhuǎn),對熟知零零年代文藝的觀眾來說,為這些演出和攝影上的視覺要素一個個指出出處并不是什么難事。恰到好處休止的BGM、時不時插入的無聲演出、隨著大范圍鏡頭運動一起高揚的音樂高潮,視覺要素和聽覺要素的結(jié)合也是絲毫沒有落下。
所以在視聽覺的演出上,《夏日幽靈》或許是零零年代的一部數(shù)據(jù)庫。正如新海誠在零零年代的初頭以《星之聲》獲得了“一人GAINAX”的稱呼一般,loundraw可以被稱作“一人新?!?,但新海誠已經(jīng)是一人了,這個稱呼似乎并沒有什么意義。loundraw的手法雖然是“數(shù)據(jù)庫”式的,但在新海誠出道的那個年代,對GAINAX的某種戲仿還能成為某種海量的“數(shù)據(jù)庫”,而零零年代文藝的失落已經(jīng)過去太久了。雖然依然是某種“數(shù)據(jù)庫”,但早已布滿灰塵,對數(shù)據(jù)庫的“接入”也更接近某種“系統(tǒng)復(fù)原”。所以《夏日幽靈》的這種數(shù)據(jù)庫的手法,雖然有著某種強硬的排列組合的稚嫩,我卻沒有從中感受到一種“陳舊”,而更多是某種“懷舊”。甚至是某種對“零零年代”的“復(fù)舊”的強迫觀念,一種對失去的“零零年代”的祭奠。
但是《夏日幽靈》還是缺少了某種直擊靈魂的事物?;蛘哒f某種超越性,某種更為難以承受的事物。在這一點上《夏日幽靈》與當年零零年代文藝作品有著明確的差異。在《夏日幽靈》中,雖然有著幽靈、死亡以及主人公們厭世的情緒,但是卻有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平淡的輕松,有著一種后退一步俯視自身傷感的客觀視角。所以即使是充滿了敘情的氛圍,卻不是撕心裂肺的吶喊。
整部電影中,尋找幽靈的旅途并沒有任何“驚悚”的要素,幽靈并非某種“恐怖”的事物,而更像是某種身邊隨處可尋的泛靈論式的存在。在電影的后半,主人公們幫助身為夏日幽靈的絢音尋找她被丟棄的尸體,但幾經(jīng)千辛萬苦尋得之后卻并沒有放出尸體的鏡頭。而是描繪了幽靈形象的絢音擁抱男主角并說出“謝謝你找到我”的唯美場景。雖然描繪了死的表象,卻沒有深入描繪死的主題。
對曾經(jīng)的零零年代文藝來說,死甚至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們對“超越”的追求?,F(xiàn)在回頭來看的話,零零年代文藝甚至可以說陷入了某種攀比誰更“難以承受”的競爭怪圈之中。攀比死亡的凄慘、獵奇程度都早已經(jīng)不夠“難以承受”。而在競爭的盡頭所抵達的便是Loop系了。東浩紀在《游戲?qū)憣嵵髁x》通過反駁大塚英志在《角色小說的制作方法》中提到的游戲式的小說無法描繪死亡的論點,首次論述了Loop系的問題。我們通過改變或者重來歷史來拯救已然失去的那個人,但救出的這個人真的還是那個人嗎?他們之間還有著同一性嗎?雖然這里沒有肉體上的死亡,卻依然有著死亡中無法回避的那個議題——一種無法交換的同一性。
類似沼澤人思考實驗般的角色同一性問題,體現(xiàn)的是已然失去之物的某種不可挽回的絕對性。比死亡更為深刻的,是復(fù)活也無法尋回的一種交換不可能的“單獨性”的喪失。我們尋回了那個人,恢復(fù)了幸福的日常,但是卻不得不面對眼前這個人是否能夠真正替代已然失去的那個人的究極拷問,無疑是比單純的死亡要更為難以承受的。零零年代批評中,把這種交換不可能的“單獨性”的議論,稱之為“角色論”,其起源可以訴諸至柄谷行人的《探究2》,并在村上裕一的《幽靈的條件》中結(jié)束。
2016年上映的新海誠的《你的名字。》正是對這種Loop系的問題有著自覺的作品。在《你的名字。》中,作為拯救世界的代價,關(guān)于“妳我”的記憶會被刪除,觀眾在兩人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過中心痛不已;又或者在最近的《Sonny Boy》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男主長良因為瑞穗假裝不認識自己的一句“你是誰”而嚇到失魂落魄。曾經(jīng)一起度過的時光的記憶的消失,會讓我們不住的從他人身上感受到一種仿佛這個人并不是那個人的“陌生感”,這正是因為消除記憶是切斷角色同一性的一個重要手法。
記憶與單獨性的問題或許可以有機會再談,在這里重要的是《夏日幽靈》雖然有著極為零零年代的視聽覺體驗,但是在對死亡的描寫上卻沒有走向更為超越層次的方向,而是選擇了從死亡后退一步,止步于烘托表層情緒的層次。而這種更為深刻的“疼痛”的缺失,正是這部作品缺少了某種直擊靈魂的潛力的原因所在。
不止是這次的《夏日幽靈》,我對loundraw也參與了插畫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臟》也抱有幾乎相同的感受。不過住野夜的《胰臟》比起loundraw的《夏日幽靈》而言,已經(jīng)算是描寫了更為深刻的死亡議題的作品了。在《胰臟》中,與患有絕癥的女主角櫻良建立起比戀愛關(guān)系還要更為深刻羈絆的主人公,不得不面對在絕癥之前被通路魔奪走櫻良生命的事實。對一個“難病物”的故事來說,死其實并非是某種可怕的事物,反而能夠賦予你我關(guān)系一個非常浪漫的氣氛、一種命中注定的命運感。在這里,死亡反而加強了妳我關(guān)系的存在的必然性。櫻良雖然終將會死去,但只要是在妳我關(guān)系的框架內(nèi)迎來的死亡,那終究還是可以忍受的。
雖然在一部分讀者對通路魔奪走櫻良生命的設(shè)定惡評不斷,但我認為《胰臟》的革命性正是在于將這種你我關(guān)系必然性的一舉摧毀之上。在絕癥之前先讓通路魔奪走櫻良的生命,所表現(xiàn)的正是兩種不同的死亡、兩種不同的意義之間的差異。絕癥的死是妳我關(guān)系的一種命運的必然,但是通路魔卻將二人暴露在一種絕對的偶然性中。雖然男主角不斷自責是自己邀請櫻良出來見面導(dǎo)致了她遭遇通路魔。不過毋庸置疑的是,即便在故事前半有一筆帶過的鋪墊,但遇到通路魔只不過是一次純粹的偶然而已。
櫻良被通路魔奪走生命之事實所以難以承受,并非是因為她喪失了生命,因為從一開始她就注定了余命所剩無幾,而是因為這次事件的偶然性剝奪了在妳我關(guān)系的浪漫中結(jié)束生命的“命運”,剝奪了這種必然性的死亡所帶來的某種“意義”。所以男主角無法出席櫻良的葬禮,并不是因為他的懦弱,而是因為本應(yīng)在只有妳我知曉的“難病”之中迎來死亡的櫻良,成為了通路魔這樣一個社會事件的犧牲者,已經(jīng)無可挽回的失去了與男主角的關(guān)系。櫻良的葬禮,已經(jīng)不是屬于男主角的葬禮了,已經(jīng)失去了他可以出席的位置。
在日本的近代文學(xué)中,武者小路實篤的《愛與死》有著與《胰臟》十分相似的劇情結(jié)構(gòu)。《愛與死》講述了作家的主人公與朋友的妹妹夏子之間的戀愛故事,兩人在主人公出國留學(xué)之前定下了終身的誓言。但不幸的是在歸國的客船之中,主人公卻收到了夏子因急病去世的消息。在回到故鄉(xiāng)的主人公面前矗立著的是夏子刻著“舊姓”的墓碑。悲痛至極的主人公躲在房間里痛哭流涕,并最終悟得某種“無?!?。
《愛與死》作為日本近代文學(xué)史上青春小說的名篇,“舊姓”的墓碑這個場景無疑是整個作品中最核心的部分,雖然在日本謳歌夫婦別姓的政治正確性的今天,這樣一種設(shè)置必定會受到批判。在“舊姓”的墓碑這個場景中,我們無疑可以發(fā)現(xiàn)與《胰臟》幾乎相同的議題,難以承受的死亡的偶然性、死亡的無意義,只不過在武者小路實篤那里,這種偶然性與無意義被“無常”這個佛教用語所替代了。戀人的死無疑是難以承受的,但更為難以承受的是其死亡脫離與自身的關(guān)系,脫離了一種命運必然性的浪漫,以舊姓死去的戀人的葬禮上已不存在自己的位置,甚至還剝奪了自己對可能到來的幸福未來的想象。
但是《胰臟》并沒有最終保留其摧毀了妳我關(guān)系必然的革命性設(shè)置,而是畫蛇添足的讓主人公尋得櫻良的斗病日記,并最終獲得解脫?!兑扰K》最后斗病日記的感動,可以明確的說是對妳我關(guān)系必然性的一種近乎強迫的重新恢復(fù)。通過獲得櫻良提前寫好的留言=遺書,重新獲得兩人圓滿妳我關(guān)系,強迫自己認為櫻良已經(jīng)沒有留下任何遺憾,所有話語都已經(jīng)完全傳達。換而言之,通過將對櫻良的死的認知調(diào)轉(zhuǎn)回通路魔事件之前,通過消解兩種不同死亡之間的差異——櫻良似乎是像為了通路魔事件而寫下遺書一般,似乎因為疾病而死和因為通路魔而死的櫻良在臨終的最后一刻之前心理狀態(tài)沒有任何差異一般,似乎櫻良是帶著安詳并圓滿的心情迎來慘遭通路魔的殺害一般——以這種通過時間操作所獲得你我關(guān)系的必然性,重新覆蓋通路魔事件的偶然性死亡。
《胰臟》雖然描繪了比單純的死亡更為難以承受的死亡的“無意義”、死亡的“偶然性”,在此意義上本來是直擊靈魂的作品,但是卻沒有禁得住“解脫”的誘惑,用必然性覆蓋了難以承受的偶然性。失去了其議題的革命性。不得不說是十分可惜的。
回到《夏日幽靈》上來,我所感受到的某種“直擊靈魂事物”的缺失,也有與《胰臟》非常接近的部分。那就是整部作品對“解脫”的一種近乎強迫性的觀念。
《夏日幽靈》的三位主要角色,都著各自的厭世情緒、友也的原生家庭問題、葵的學(xué)校霸凌問題以及涼所患的絕癥。只有擁有厭世情緒的人才能看到夏日幽靈的存在。但是在經(jīng)過了一次夏日的幽靈探訪,一次尋找尸體的旅途之后,所有人都獲得了某種成長,仿佛像教養(yǎng)小說一般在成長之后獲得了某種強度。與母親攤牌獲得了些許自由的友也,鼓起勇氣對霸凌者放下狠話的葵,以及在生命的最后貫徹了積極態(tài)度的涼。
在影片的結(jié)尾,開頭一年后的三人在飛機場上重聚并燃放煙花的場景的謎團被解開,原來三人并非是在尋找夏日幽靈的絢音,而是在祭奠已經(jīng)因為絕癥死去的涼。這一場景的解謎,意味著三人雖然獲得了成長,但是并沒有完全拋棄厭世情緒的事實。只有擁有厭世情緒的人才能看到夏日幽靈的存在,但三人無疑已經(jīng)成長到能夠以強大的意志去面對自身的厭世情緒,已經(jīng)獲得了某種強度。
誠然,對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們來說,傷感和冒險一樣都是某個夏天獨有的一次期間限定。以強有力的意志面對未來,面對死亡、最終走向一種解脫、獲得某種強度在現(xiàn)代的新自由主義社會中或許是一種不可置疑的倫理。但對傾倒于零零年代文藝所描繪的某種直擊靈魂的無法挽回的喪失的我來說,這樣的一種“勸說”還是過于積極了。
在友也最終尋找到裝有絢音尸體的行李箱的那一段場景中,友也陷入了與自身厭世情緒的世界,擺脫了與絢音一起走向死亡的選擇,最終以積極并富有強度的意志從死亡的彼岸回到了現(xiàn)實。我對《夏日幽靈》最為不滿的,可能就是這一場景了。也不是說友也就應(yīng)該選擇死亡并于絢音永遠在一起這樣極端的路線,而是在這一選擇中,最終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依然是某種意識的強度。或許友也執(zhí)意要與夏日幽靈的絢音一起死去,但是卻被希望友也走向幸福生活的絢音帶著哭腔強行拋回現(xiàn)實世界的橋段會更合我的胃口。宮崎駿的《起風(fēng)了》也有類似的場景,最后主人公的妻子在死亡的彼岸呼喊著“老公,來這邊”的臺詞,在鈴木敏夫和庵野秀明的勸阻下變成了上映時的“老公,請活下去”。友也并不是因為某種意志的強度而活著,而是因為背負著來自死者的負債而不得不活著,或許對我來說,這樣一種被動性的活下去才是更為感同身受的東西。
loundraw在推特上提到這部作品是獻給所有活在當下的人的。但活在當下的,并非只有有著某種“強度”的人,同時還有那些無可奈何地活著的人們。宮臺真司在九十年代針對永無止境的日常所提出的那份處方——從意義到強度,或許比作為零零年代批評的“世界系”更能夠形容這部作品。但對活在強度早已破產(chǎn)的2020年,無法走向超人思想的我們來說,如何開辟第三條路或許才是更為重要的。而《夏日幽靈》很遺憾的,并沒有這樣的潛力。
說實話此片比較平庸,一個40幾分鐘的長片,不如剪成一個四分鐘的mad,配一首日系女聲潮歌 或許還更能帶來感染力,雖然只是短暫的 但我覺得這片算是比較集中地展示了一個“日式青春系動漫”是怎么被生產(chǎn)出來的 依我看動漫的經(jīng)驗來看 總結(jié)就是四個要素 “外部壓力”“邊緣人群(內(nèi)部)”“羈絆(新)”“回憶(舊)” 而我們該如何定位青春? 青春正處在外部的威逼和內(nèi)部的煎熬之間,也處在人際關(guān)系新舊更替之間 從日本動漫的視角來看,青春是充滿著劇烈變化的,是最容易陷入絕望又最容易找到希望的年紀 所以日本動漫的年齡區(qū)間普遍設(shè)定在14~18歲,差不多在初二到高三這個區(qū)間 日本動漫熱衷于講述這個年齡段的各種青春故事 因為這個年齡段,人處于“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發(fā)生激烈沖突的時期,一方面我們認為他人無法理解自己,另一方面又極度渴求他人,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扭曲的,無論是“涼宮春日”式的,還是“春物”式的 于是這種矛盾扭結(jié)為一個癥狀,或是某個中二幻想,或是某種早熟的價值觀,或是沉浸到某個亞文化中去,又或是如本篇,直接轉(zhuǎn)化為一個超現(xiàn)實之物 這個癥狀的發(fā)生讓我們既飽受他人誤解,又同時讓我們享受著這種誤解 所以這種癥狀本質(zhì)上還是自戀性的,這種青春獨有的自戀感,經(jīng)受外部的壓力,不斷向內(nèi)凝結(jié)成一個獨特的“邊緣人群” 青春主角們便在此登場了,他們無法依靠外部維持自我同一性,只能逃避著向內(nèi)尋求一個自我鏡像 正如片中的主角們,以尋找“サマーゴースト”為由尋找自我 片中將“夏日幽靈”人格化,并且賦予“故事” 實際上夏日幽靈只是一個幌子,不管她是否真的存在,她都只能以“死的形式”存在 并且以這種“死”的存在告知生者——你還活著,并且要一直活下去 本片看似用了大篇幅講述男一和女幽靈的故事,但實際上絢音(あやね)并不是一個新的羈絆 真正的羈絆在于一同和男一(友也)一起尋找幽靈的伙伴們 (友也:涼君とか、葵とか、すこし顔を上げれば、新しい出會いがあったって知った) 因為兩個伙伴是“生”著的,是未來的新事物 而幽靈是“死”去的,只屬于過去的“回憶” 而前面也已經(jīng)說了,幽靈只是一個虛幻的“自我鏡像”,是我們以為的理解我們的他者 (絢音:ここは死、何もない、でも君の全てを集める場所) 甚至結(jié)尾幽靈的臉化作男主的擬像,道出了男一和幽靈其實是同一的 男一最后和幽靈的告別,實際上是和過去的自己的和解,是擺脫自戀幻想的象征 (友也:君は絢音さんじゃない、死ぬ理由を探してる僕だ) 但我們應(yīng)當把幽靈這個“自我鏡像”看得更遠一些,雖然它是虛幻的,但卻是從理想自我走向自我理想的必經(jīng)之路 青春年代,哪個人沒有些許幻想呢?或許正是這些幻想,幫我們找到了人生的出口,看到了短暫的光明 我們或許也經(jīng)歷過病痛(男二),他者欺凌(女二),經(jīng)歷過人生迷茫(男一),但最終都能在一種鏡像回憶中遇到新的羈絆,尋回迷失的自我 在此刻,或許走向了日本動漫中的終極主題了吧——成長。 我認為,在日本動漫中,青春和成長是等價的。 或許就是這種在消極中尋找希望的青春物語,讓日本動漫文化充滿了張力 日本動漫就這樣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炮制著相似的青春系故事,讓中國年輕人在其中流連忘返 與其說是日本動漫產(chǎn)業(yè)繁榮了,倒不如說是現(xiàn)代人的精神煩惱增多了
這部電影講了三個尋死的人在聽說煙花的傳聞之后見到了幽靈,主人公友也想幫絢音找回她被埋的尸體,第一次未果之后想到了找另外兩個尋死之人的幫助,他們一起靈魂出竅幫絢音找回身體,途中有喜有悲,好在最后成功找回絢音的身體。但是在友也把行李箱挖掘出來的時候,他內(nèi)心深處的另一個自己出現(xiàn),為他想死的想法找理由,“誘導(dǎo)”友也變成幽靈,離開人界。在涼的呼喊下,他成功打破虛幻回到現(xiàn)實,并把行李箱里的身體拉了出來。而最后兩位尋死之人也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而較不幸的涼因疾病離開了人世。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他們在互相救贖,把對方從絕望的深淵中拉出來。對我來說更多的是治愈,而不是致郁。
2022-03-30 23:31
開始看loundraw參與的《夏日幽靈 summer ghost》
整體細節(jié)和幀數(shù)雖然略顯粗糙,但是分鏡、色彩、光影、背景音樂都非常非常棒,個人認為潛力可以比肩像宮崎駿、細田守、新海誠這樣的領(lǐng)軍人物,與上述人物初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不相上下甚至有所超越。 夏日幽靈佐藤絢音第一次出現(xiàn)在廢棄機場上的那一幕,分鏡和色彩震撼到我了,在我的一個暢想里面,晚霞將散,機場跑道在晚風(fēng)中散發(fā)著輕柔的草地的聲音混合著線香花火燃燒著的細碎的聲響,有什么東西默默準備好了著力量,蓄勢待發(fā)(暢想里面是 自由高達),在這里,則是在一直燃燒著的花火和柔光中登場的年輕幽靈小姐。
笑死我了,幽靈告別的時候的用語不是“下次見”“撒呦哪啦”,而是用輕松的語氣說“我好恨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從跑道上助跑起飛,身體在地面~,靈魂在天空~
絢音小姐想讓男主幫忙找自己的身體唔
男主第一次反抗母親,不去補習(xí)班
東亞社會內(nèi)卷是卷不完的。。。這就是后發(fā)國家、只能剝削自己國家國民的東亞社會的悲哀
“我們的相遇一定是有(某種)意義的”
最后找到了箱子,在挖箱子的過程中,戰(zhàn)勝了假扮成幽靈小姐的自己的求死意志
原來loundraw那張絢麗的旋轉(zhuǎn)木馬的圖就是來自這個場景
挖出了自己的畫板,也挖出了幽靈小姐的遺體
半年后,三個人靠著線香花火在廢棄的機場再一次聚會,晚霞映紅了天,在那之上是湛藍色的天宇
原來男二靠著自己的求生意志堅持到了來年春天櫻花盛開的時候,他表示自己已經(jīng)沒多少遺憾了,還能和朋友這樣聊天,他已經(jīng)很開心了
青講鼓起勇氣反抗校園霸凌,男主在學(xué)習(xí)備考之余還在不斷地畫著一幅畫,是絢音小姐的肖像
2022-03-31
01:06 觀看完畢 4.8/5 夏日幽靈
第二天中午更新….
2022-03-31 11時許…b站它忽然就上架了這部電影….
啊啊啊啊啊啊我看早了12個小時…還跑去找了半天資源
編劇果然是乙一。
雖然只有40分鐘的篇幅,但我覺得很好,也挺完整,情感也傳達了,小故事也完整了。這個調(diào)調(diào),日式的很。
看的時候一直很不解風(fēng)情的在想,別挖了啊會破壞現(xiàn)場的,趕快去通知警察和她媽媽啊,另外留一條項鏈是什么意思啊,萬一她媽以為自己女兒還活著不是無謂的期待么
仲夏夜中,煙花與「夏日幽靈」,抒寫著夏日物語,深陷憂郁藍調(diào)中的少年少女,演繹苦澀如歌的青春,生命如此脆弱,亦也那般璀璨如花。
“生命的終點既是你的未來,亦是我的曾經(jīng)?!边@是一位已死之人,一位將死之人,兩位想死之人,他們四個人的故事。自殺者都是被殺的,我們懷著尋死的心,卻倔強地活著,努力勇敢面對生活的苦難,在無窮無盡的尋常生活里為自己點燃一支又一支煙火,靜靜地燃燒,淡淡地熄滅,擁抱著現(xiàn)實,保留著幻想,日復(fù)一日,歲歲年年。
那年夏天幽靈姐姐帶我飛,《伴我同行》向死而生漫天尋尸路,學(xué)會面對,學(xué)會道別;還成吧
如果真的可以通過點燃煙花見到幽靈,我應(yīng)該會想要去見她。
很emo的時候看的,看完很釋懷。
3.5,畫風(fēng)好看,空氣里的粉塵,玻璃上的小臟點,水里的小氣泡,都畫的很細致。
劇情很簡單,節(jié)奏很松弛,畫風(fēng)很清爽。是淡淡的情愫,流轉(zhuǎn)在藍色籠罩的夏日,微風(fēng)拂過裙擺與發(fā)梢,點燃一根煙火,遇見透明的幽靈,溯回人間的遺憾,成長總是伴隨著苦痛,煙花絢爛易冷,若于暮落前能無拘無束的飛舞,只一次也不枉。
“死亡在我們之間”。故事并不出人意料,但是夏日夜晚的氛圍渲染很足,色彩、光線、音樂、配音。完全沒有相似點,但是總會想起渡邊的《baby blue》。其實有點類似對死亡的葉公好龍,只不過涼不可抗地被龍吃掉。兩個非自愿死去的角色,似乎在警醒另外兩個角色自己想要揮霍的生命有多么寶貴。類似于要去理解死亡就要繼續(xù)活下去這樣有點巧妙的說法吧。人設(shè)總讓我想起貞本義行,所以也會時時幻視到某個14歲的厭世少年,甚至“父親說人與人不可能相互理解,但我要自己去嘗試”也和這里有點相似。有幾處驚艷的演出效果,掠過機場跑道的晚風(fēng)、第一次飛、地下與地上世界的分割、扒開泥土和衣服的雙手、投不中的籃球、逆行去顏料店、天臺上的傘、開頭和結(jié)尾的線香花火。音樂也不錯,ED的提琴曲很舒緩。
適合夏天的夜晚看
活著就會有新的相遇
我的評價是:再美的畫面也掩蓋不了腳本的短板。這部40分鐘mv的畫面幀幀都是壁紙,還有與商業(yè)漫截然不同的背動質(zhì)感,可以說真的是美輪美奐。但是我是沖著乙一來的,我很難不懷疑乙一是不是沒錢所以來搞動畫腳本,味道是還在但卻是缺斤少兩的,幾乎都是一筆帶過地渲染角色背景, 馬不停蹄地趕劇情強行渲染,看得我真的是一言難盡。不過總所周知乙一創(chuàng)作也是不穩(wěn)定,算了
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勇敢活下去。
終于在夏天深夜觀看了《夏日幽靈》?!?-為什么?有什么意義嗎?為何如此留戀 那凈是痛苦的世界?為什么???-確實都是些討厭的事情,但還沒有結(jié)束??!是涼和小青讓我明白,只要稍微抬起頭來 就會有新的相遇。你不是絢音,而是尋死的我。我必須要回到現(xiàn)實,找到絢音。人總有一死,她曾經(jīng)活著,我必須要去更理解、更明白這些事。
能有這種畫面我死也滿足了
畫面美輪美奐,但故事略弱,確實有讓人想剪點什么的想法…大概是曾今的我也想一了百了。
只有活下去,你才能遇見未曾相遇的人。我很喜歡這部短片的原因在于,它告訴觀眾,生命和活著的珍貴,但也不避談死亡的悲傷和必然。和夏日幽靈的相遇,想死的少年和少女被改變,從痛苦的囚籠往外踏出了一步,他們曾經(jīng)痛苦的當下,是絕癥少年和幽靈少女沒有的未來。絕癥少年看到了來年的櫻花,幽靈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身體,伴隨著生病、意外到來的死亡,也并不可怕,我只是變成了點燃煙花就能看到的夏日幽靈,縱然心中仍然有很多的遺憾。最后一幕,第一次相遇的4個人只剩下2個人,生與死的阻隔,煙花熄滅,這個夏日有人離開這個世界,也有人繼續(xù)活著,但無論如何,我們曾相遇,曾擁有這個共同的秘密。
這乙一味濃得我在完全不知情、沒看片尾“安達寬高”字幕時,就已經(jīng)不斷在想“這作者是乙一的粉絲”吧。但看的時候猶豫著不像乙一的點在于,本該成為大篇幅的“尋找幽靈實體”的推理情節(jié)被帶過了(我覺得著力刻畫這一塊就會出現(xiàn)與成片完全不同的基調(diào),不過后來又覺得重點放在三個孩子與幽靈的際遇、戰(zhàn)勝生活這部分,是Loundraw的溫柔)。繪柄和著色很獨特,有一種不確定的通透感。幽靈的聲線給人很深印象,有種漠不關(guān)己、若即若離的感覺,部分角度還挺有點明日香的感覺(?)最后,就是廣闊的、荒廢的、等待清晨而被夜之青藍浸漬的機場跑道,和跑道盡頭那一縷縷不絕的線香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