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這不是蕭紅
一流的光感,一流的美術(shù),一流的攝影,如紀錄片般的精彩旁白。如果《蕭紅》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我肯定不感到意外,當然它最終獲得的是最佳女演員獎。這個獎給的很恰當,像宋佳版蕭紅這般美麗又有文化,持家有方還容得下小三的完美知識女性,中國男人,誰不愛?
說笑歸說笑。對于《蕭紅》,我只能說,它繼續(xù)暴露著中國編劇的問題。這個頑疾不解決,中國電影不會有出路。
好的電影,永遠不可能用旁白去支撐。大量的旁白應用,暴露的是編劇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的能力的低下。對于傳記電影,如何把一個人的一生用短短一兩個小時表述出來的確是一個困難的課題。人一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三四十,無論是短是長,如此大的時間跨度必然導致電影視角的擴大。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我們與其說拍名人傳記不如說是在拍這個時代。是時代創(chuàng)造了英雄,但英雄代表了時代。所以,大篇幅的蕭紅獨白無疑是將影片自己固步自封于蕭紅這個單一的視角里,反而體現(xiàn)不出所處時代本身的恢弘。無論是《生死場》還是《呼蘭河傳》,都無可置疑地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史詩。這種精神或許是病態(tài)的,卻又是真實的。可是,通過蕭紅的內(nèi)心獨白,你覺得她的經(jīng)歷和她的小說有半毛錢關(guān)系嗎?“忙著去生,忙著去死”這句話能通過電影表現(xiàn)出來嗎?我沒有感覺。看過電影,我覺得蕭紅寫《論防小三的重要性》和《如何讓花心老公永不出軌》其實比寫什么《呼蘭河傳》更據(jù)合理性。
然后,我突發(fā)奇想,如果是蕭紅而不是郭敬明寫了《小時代》,那么這部電影反而可能會成為描述蕭紅心路歷程的佳片了。這樣,我們就會理解,蕭紅為什么會寫《小時代》,為什么《小時代》這部作品稱得上偉大。因為她是小三的受害者,她的情感曾經(jīng)經(jīng)受過傷痛。這會使我們更加理解《小時代》這部小說的內(nèi)涵與偉大,我們通過電影理解了主人翁的心路歷程,理解了這個時代,理解了作品。這才是一部真正出色的傳記電影。
我要聲明,我在這里完全沒有黑《小時代》的意思。相反,就我之前已經(jīng)發(fā)過的影評已經(jīng)表明我的立場?!缎r代》或者說《呼蘭河傳》都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它們都是時代的見證。如果說《呼蘭河傳》更加偉大,那么則是因為它更像一部宏大史詩而不是一個精致小品。
所以,你要拍《郭敬明》你就要拍他年輕時的艱辛,就要拍他努力攀登上層社會的堅韌,就要拍他曾經(jīng)在感情上的失敗,拍他對寫作產(chǎn)生影響的所見所聞。這樣我們就會理解他為什么會寫出《小時代》這部作品。同樣,拍《蕭紅》你就要拍她怎么怎么親眼見到人的冷漠與愚昧,怎么怎么目睹死亡與毀滅,怎么怎么在黑暗的世界里生不如死??墒?,電影對此避之不及。電影執(zhí)拗且堅韌地拍蕭紅與男人們的故事,拍她的家庭,拍她的戀愛,拍蕭軍的背叛,拍庸俗大眾喜聞樂見的糜爛的貴圈風流故事。
可是,問霍建起一句:這和民族的墮落,百姓的苦難之間有關(guān)系么?和五四運動,和民國左翼愛國知識青年有關(guān)系么?蕭紅怎么就通過你的電影敘事而表現(xiàn)出她應有的偉大了?難道是她對小三的寬容態(tài)度感動了你么?
在電影里,我完全沒有看到蕭紅和她的作品的偉大之處究竟在哪。反而蕭紅像一個受著丈夫和閨蜜悶氣的小媳婦一樣學著封建大家族的長房正室如何溫良恭儉讓。這還是一個在北大受過民主與科學思潮熏陶的進步女性應有的表現(xiàn)么?
所以,這部電影的名字不應該取做《蕭紅》,因為它還沒有資格。它更適合被命名為《我為什么離開蕭軍而愛上端木蕻良--<知音>雜志專訪著名女作家蕭紅》
傳記電影不是這樣,它本不應該這么去拍。去看看《巴頓將軍》《明星總理》《永恒時刻》這些國外傳記電影,或者如《海上鋼琴師》《阿甘正傳》這些偽傳記電影。你才能明白傳記電影的核心是什么。傳記電影不是為了讓人知道名人做了什么,而是名人為什么這么做。告訴你做了什么的,叫紀錄片。
總之,它不該叫做電影。
電影里,這不是我們心目中應有的蕭紅。
熬夜趕出一篇,話不盡言,以后有空再補,沒空就此也無妨。
2 ) 《蕭紅》:融化的一刻,更是綻放的光芒
前段時間在CCTV-6,看了由霍建起擔任導演,宋佳、黃覺、張博等主演的電影《蕭紅》。相信很多人,無論是文學愛好者還是“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 ,都會對位列“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她產(chǎn)生好奇,畢竟蕭紅身上能夠體現(xiàn)的,太多太多了。恰逢2012年是蕭紅逝世70周年,這部霍建起導演的最新作品,算是為好奇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蕭紅、接近蕭紅的窗口。
看《蕭紅》之前,我一直覺得蕭紅題材的電影是很難拍的,因為雖然她的一生堪稱短暫,卻總有復雜而說不出來的意味:我們應該關(guān)注的,則是她的文學作品和成就,可坊間稱道的,卻是她和三個男人之間的感情故事;如果將過多的筆墨聚焦在她的三段情史,卻將電影落入俗套的輪回,又埋沒了她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然而,霍建起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電影終究不是現(xiàn)實的復原,而是在妥協(xié)中,選取蕭紅生命中重要的幾個片段,并試圖追尋現(xiàn)實造成的,悲劇和殘酷的美。
影片的鏡頭處理和音樂安排,還是頗為講究的:當蕭軍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有了生活來源時,二蕭跑到哈爾濱的街頭歡快地唱著、跳著,跑到了一個廢棄的房子里,在雪花中盡情親吻,卻配以相對低沉而悠長的曲調(diào),體現(xiàn)二蕭純潔的愛情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卻為接下來二蕭的感情裂痕埋下了伏筆;在香港的醫(yī)院,當護士為蕭紅換床單時,端木蕻良抱著蕭紅,迎接窗口投射的日光,久久而沒有放下,而蕭紅如嬰兒般,依偎在端木蕻良的身旁,展現(xiàn)蕭紅此時此刻的絕對依賴和端木蕻良內(nèi)心深處渴望上天的奇跡降臨、感嘆蕭紅悲慘一生,卻無能為力的痛苦;當影片最后,蕭紅聽著駱賓基讀《呼蘭河傳》,留下的熱淚和“我想回家”的呼喚,則進一步體現(xiàn)了蕭紅的悲劇的美,進一步將主題推向了高潮。
事實上,霍建起恰好是一個善于拍攝“美”的導演。從《那山,那人,那狗》、《暖》,到最近的《臺北飄雪》、《秋之白華》,再到這部《蕭紅》,故事情節(jié)、人物思想,平淡得如白開水一般,若即若離,若隱若現(xiàn)。唯有他精心打磨的美,在引人入勝中,尋找矛盾的根源,展示人性中最純樸、最空靈、最溫暖的一面。這種美的得來,或許出自殘酷、源于悲劇、帶來痛苦,甚至要不可避免地走向毀滅,卻讓我們主動去思考,主動去復現(xiàn)美的意境,去感受其中蘊藏的,無處話凄涼的悲傷和渴望自由、美好的生命的怒放。正如《臺北飄雪》中,小莫看到消防車噴的泡沫,猶如雪花般落下,模糊中看到了那個最熟悉的身影;《蕭紅》中,當少女時擺脫包辦婚姻、逃出家庭的“魔掌”的她,在彌留之際夢回那片最熟悉的鄉(xiāng)野,在草叢中、在“長大了就好了”的叮囑聲中盡情奔跑——再平常不過的回憶,放在這里都有辛酸的味道。畢竟,年華已逝,一切都變得那么奢侈。
可能有人有疑問,為什么蕭紅選擇與蕭軍分手?端木蕻良是否給了她真正的幸福?蕭紅,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人?也許,人的一生是否悲劇,固然與社會有關(guān),更與性格有關(guān)。
對于蕭紅來說,幼年時不幸福的經(jīng)歷和少女時被汪恩甲拋棄,形成了她獨立而敏感的性格。之所以說她獨立,指的是人格和思想的獨立。她不會像剛從家里逃出來的那樣,舉目無親而屈身于汪恩甲的擺布,也不會因為心里的羈絆,而不敢和蕭軍說分手。正因為如此,她才有如此高的文學成就。然而,女性的敏感,讓蕭紅陷入到無法擺脫的迷局中——她渴望獲得她想要的幸福,她渴望能夠有人為她遮風擋雨,她渴望自己不再受到任何傷害。
在蕭軍、端木蕻良和駱賓基三人中,蕭紅最愛的還是蕭軍。這不僅因為蕭軍是她生命中的恩人,沒有他,蕭紅就得在小旅館困死,更是因為他給了蕭紅真正的家,讓她結(jié)束了漂泊,有了依靠。然而,蕭軍的性格,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憑著有一身本事,不考慮其他人的看法和感受。也正因為如此,當蕭軍有了外遇,當拳頭對準熟悉的戀人,當愛情的激情流逝、生活的重復成為主題,兩人的愛情也走到了盡頭。
但不可否認的是,蕭軍從來沒想過要離開蕭紅,甚至可以說對蕭紅百依百順;當蕭紅對蕭軍說出“我可能不再愛你(這句話怎么熟悉)”時,也并不代表蕭紅真的不愛蕭軍了。她說過,等我回來,如果你有轉(zhuǎn)變,我就為你生個孩子。她一直把與蕭軍的愛情,當作氧氣,當作一生幸福的開始。直到她結(jié)識了端木蕻良,她意識到,蕭軍沒有讓她擺脫內(nèi)心的的彷徨、孤單和痛苦。她,是該換換空氣了——她確實為蕭軍生了孩子,可身邊的男人,不再是蕭軍。不久,孩子夭折。
蕭紅將端木蕻良視為真正的依靠,以為終于找到了久違的幸福,找到了真正的家。然而,雖然端木蕻良不像蕭軍那么暴躁、自以為是,卻也無法給蕭紅真正的愛。在重慶、在香港,在戰(zhàn)火紛飛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蕭紅只是一個人,甚至比和蕭軍在一起的情況還要糟糕。漸漸地,疾病侵襲了蕭紅的身體,她的健康狀況呈江河日下之勢,可陪在她身邊的,卻只有悉心照顧的駱賓基。
不過在影片中,端木蕻良還是頗為正派的,也多次出現(xiàn)在蕭紅病榻身邊,悉心照料病重的蕭紅。可真實的情況是,蕭紅去世之前,將《生死場》的版權(quán)給了蕭軍,將《商市街》的版權(quán)給了給了她弟弟(張秀珂),將《呼蘭河傳》的版權(quán)給了駱賓基。而端木蕻良,什么都沒有得到。為此,他沒有像影片最后那樣和駱賓基在蕭紅墓前大發(fā)感慨,而是跟駱賓基打了一場官司。駱賓基也不含糊,拿出了蕭紅的筆跡——“我恨端木”,令端木蕻良目瞪口呆。的確,端木蕻良很愛蕭紅,卻因為自己的疏忽和懦弱,讓一代才女英年早逝,抱恨而終。
宋佳和蕭紅都是哈爾濱人。對于宋佳而言,演繹起這樣的角色,本不費吹灰之力。然而,和之前定下的扮演者王珞丹相比,宋佳演繹的蕭紅,少了些少女的可愛與活力,卻多了些20多歲這個年齡段上所不具備的成熟。不過,影片最后的演繹,還是值得贊許的——盡管我覺得,如果把“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這兩句話加進去,效果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宋佳憑借在《蕭紅》的表演獲得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黃覺就不用多說了,無論是《蕭紅》還是《傾城》,將硬漢形象演繹得相當?shù)轿?。最后,還是想說一說霍建起導演。平心而論,《蕭紅》不是他最優(yōu)秀的導演作品,但他最大程度上成功詮釋了蕭紅這一女作家的光輝形象,也讓我們通過光影,零距離走進蕭紅的內(nèi)心世界,形象地感受她的美、她的愛,還有她的熱愛。
“ 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站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他剛想說:‘你們也變了······’旁邊走來個乘涼的人,對他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胡子了?!?.....很難想象,我們在小學語文課上學過的《火燒云》,如此生動而清新的描繪,居然出自蕭紅的《呼蘭河傳》,更難想象她在如此困頓和郁悶的條件下,仍然保持著相當高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對生活的那份熱愛??赐觌娪啊妒捈t》后,我一直在思考蕭紅的本來模樣——她不是牡丹,不是玫瑰,不是空谷幽蘭,更不是野花野草,而是北國漫天飄揚的雪花。雪花款款落下,落在森林中、在城市里、在每個人的心坎,帶來的永遠是潔白無瑕、輕盈不染、沁人心脾。然而,雪花再美,也難逃漂泊,直至融化的命運??删褪窃谶@融化的一刻,在陽光的照耀下,雪花將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這,則是雪花最美的一刻,也是不屈的生命,最美的一刻。
我們,也愛蕭紅,可惜斯人,空留余影。我們不能忘記“東北作家群”,更不能忘記在那些歲月里,不屈的生命,留給我們的,不屈的信念、不屈的熱愛、不屈的美好。也許,這就是終生渴望幸福的蕭紅,衷心的安慰和祝福吧。
孩子的孩子,我們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變成天使。歌謠的歌謠,藏著童話的影子。孩子的孩子,該要飛往哪兒去......
3 ) 女文青的愛情故事
看電影的時候多次感到害怕。
原來文藝女青年是這個樣子。原來她們的抗爭、愛情、婚姻、人生,是這個樣子。想想都覺得,真可怕。
上天給你什么,就一定會奪走什么,最終達到巧妙的平衡。豐富的感情,與眾不同的選擇,才華,換來的就是大喜大悲,敏感脆弱,不平靜。
因為不管是誰,最終想要的,也不過是平靜溫暖而已。所以蕭紅彌留之際說的那句我想回家,讓恐懼達到了高潮。
再有才華的男人,也會很輕易地對不同的女人說出同一句情話。再與眾不同的女人,也會很強烈的想要得到獨一份的愛,勝過其他的一切。再金童玉女郎才女貌天造地設的一對,也會各自愛上別人,也會
不能忍受在一起太久的糾葛,也會分分合合,吃了吐吐了吃。
有時候在想,到底是我們選擇了命運,還是命運選擇了我們?仔細想想,也許我們根本就沒有權(quán)利選擇命運。小時候會遇見什么事,周遭是個什么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什么樣的性格,喜歡跟什么樣的人玩耍,看似是我們的選擇,其實真的是么?人生路口的每一次轉(zhuǎn)彎,真的都是我們選的么?
度過了所有的一切苦難,了了讀書的心愿,離開冰冷的家,和蕭軍轟轟烈烈了一把,不再過身無分文的可憐日子,見到了心中崇拜的魯迅老師,作品集出版并獲得成功。一切過后,蕭紅還在懷疑,遇見蕭軍,到底是她的幸運還是不幸??梢娢覀儚膩砭蜎]有真的選擇過什么。因為所有的路,我們都不知道等在終站的是什么,又怎么理智地選擇呢。
作為一個文藝片,宋佳把女文青的浪漫、糾結(jié)、猶豫、掙扎,表現(xiàn)的盡致淋漓。雖然造型像張歆藝,神情偶爾有點兒楊采妮,卻并不妨礙歇斯底里的吼叫,痛苦掙扎的忍受,意亂神迷的表情,期待愛情的眼神。她愛一切,又怕一切。因為愛的太投入,就更需要耐心的回報。畢竟,那只是一個女文青,并不是救世主。
至于中間的某些臺詞,大家都忍不住笑場,可見其旖旎的程度。三大作家在同一張床上挨著擠著的睡前對答,跟后宮戲似的。不過有時候,矯情時間太長,傻氣的臺詞反而能讓人透口氣兒。
31歲的人生,蕭紅過的像六十年那么長。經(jīng)歷過苦難,也經(jīng)歷過狂喜。也許這就是她選擇的,或者說,命運賦予她的。不說別的,選擇這樣的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才華。
也許導演覺得整個片子太像三俗的多角戀,所以最后加了個超長教科書式的感懷蕭紅獨白,感情滿溢,人物評論似的。其實真的沒必要。
片子結(jié)束的時候,自有人會去翻那些舊書,看看那些作家們心中的愛與痛,筆下的人生,虛擬或真實的風景。不管是出于什么心情。讓故紙堆變得鮮活,那就已經(jīng)是電影的成功了。
老師上文學史的時候為啥不多講點兒八卦呢?糾葛的故事往這兒一放,想不對蕭紅蕭軍端木蕻良感興趣都難。
4 ) 愛在自由生長
看完宋佳版蕭紅
回想去年看湯唯版的蕭紅
卻沒有這樣深刻的體會
故事大致一樣 可卻被宋佳感動
兩個都是很喜愛的演員
或許是宋佳演出了我心里那個沉默已久的理想女子
電影鏡頭里透過的某種理想氣息 讓人著迷 幻想自己是蕭紅 那樣脆弱或者說是那樣堅強 那樣渴望愛和被愛 那樣獨特的特質(zhì) 她是這樣孤獨令人疼惜
5 ) 她裸露著,不是身體,而是靈魂
落花無語對蕭紅。
【蕭紅,原名張乃瑩,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呼和縣,1942年病逝香港,年僅31歲。她22歲發(fā)表第一篇小說,并在接下來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寫下近百萬字的作品?!渡缊觥?、《呼蘭河傳》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jīng)典文本】
1879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出版,小說里出走的娜拉儼然成為了當時乃至以后無數(shù)追求獨立的女性的精神領(lǐng)袖;
32年后,在中國的北方哈爾濱,一位在20年后將會深深影響文壇的女孩出生在一個闊綽的封建地主家庭……
1930年,這位有著和父親相同的倔強性格的女孩因為反對包辦婚姻,逃離家庭……
而她悲慘而又壯闊的一生,也伴隨著她的出走而拉開帷幕。
她叫張乃瑩,我們更熟悉的,是她的筆名:蕭紅。
人們總是贊揚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那位勇敢的離開自己丈夫的娜拉;卻很少有人愿意想象,出走的娜拉將會遇見什么?所謂女性的獨立,遠非是出走這么簡單的,也遠非是出走就能解決的。蕭紅一生都在愛與自由中苦苦求索,在她香消玉泯彌留之際,她是否又追尋到了這兩樣東西呢?
終究是沒有人能知道啊!人生如戲,又或許,連這位戲中人自己也還是參不透這場大戲的奧妙。蕭紅死前兩年的長篇巨作《呼蘭河傳》的末尾,她寫道:“蝶兒飛著,鳥兒叫著,又到五月了,葉子坐在后院冥想,鶯歌的爸爸擔著柴草經(jīng)過后門了?!币簧拍氖捈t試圖用寫作來找回曾經(jīng)的故鄉(xiāng),土地,親人,可是到頭來,她也只能藉由記憶之火來溫暖自己冷寂的心靈。想一想,又有誰能回到那遍布著自由與愛的少年時光呢?
《蕭紅》(2012),與近期影院上映的《黃金時代》類似,也是一部以蕭紅一生的人生軌跡為主要線索拍攝成的傳記題材影片。本期先對這部2012年的《蕭紅》進行點評。
首先在拍攝技巧上,瑕疵確實很多。電影的前半段還差強人意,尤其是蕭紅、蕭軍相識相戀的情節(jié)處理與鏡頭表現(xiàn)都相當不錯;但是到了后半段,劇情的發(fā)展與變化卻突兀了起來。給人的一個感覺就是需要詳細展開的情節(jié)卻一筆帶過,而需要邊緣化處理的情節(jié)卻往往冗余繁雜。
例如蕭紅隨端木來到香港后創(chuàng)作她一生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的背景就介紹的相當模糊,人物傳記電影(尤其是作家傳記電影),本來就應該在作者本人的代表性作品發(fā)表的時期給與最大幅度的關(guān)注,通過作家本人的心理描述以及作家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的闡述,才能最大化的豐滿人物形象;
再例如影片最后針對蕭紅因肺病感染而逝世的情節(jié)又給了過多的鏡頭,此時倒不如采用蜻蜓點水似的情節(jié)處理,通過弱化作家的死亡事實來強化(或者稱之為永恒化)作家的影響力來結(jié)束電影。具體來說,影片末尾只要兩個鏡頭足矣,一個是蕭紅在彌留之際的那句“我會好起來的”(此鏡頭表現(xiàn)出蕭紅對此生的不甘),另一個就是蕭紅在病床上無言啜泣的鏡頭(此鏡頭的寓意很明顯,表現(xiàn)蕭紅對生的渴望與無奈)。
但是,拋卻拍攝技巧,單就電影的情節(jié)呈現(xiàn)以及對作家的心理活動的挖掘而言,導演霍建起還是可以的(雖然影片中很多心理再現(xiàn)也是通過一些XX專家的深度揣摩,難免顯得做作),國產(chǎn)電影向來在這一點上是弱項,而這也是國產(chǎn)電影難以在國際諸多電影節(jié)上嶄露頭角的原因之一。浮于表面的電影畫面再震撼,也打動不了觀影者的心靈。所以在此也就不能再怪霍導演了。
事實上,傳記類電影的拍攝,或者再廣泛一點,劇情類電影的拍攝,最大的難點就是對人物的心理再現(xiàn)?!缎恋吕盏拿麊巍分愿袆尤?,不是因為影片對歷史的還原,而是對歷史的挖掘。人物的生平事跡可以藉由史實資料來再現(xiàn),但是對人物的心理活動的再現(xiàn),卻不單單是查閱查閱相關(guān)資料就能搞定的。
《蕭紅》(2012)中,人們最關(guān)注的一個焦點就是蕭紅與蕭軍的感情糾葛。我們知道,二人在貧賤中相知相愛,后來二人在文壇上名噪一時的時期,卻也成為了二人感情出現(xiàn)問題的時期。面對丈夫蕭軍的出軌,人們總是深惡痛絕,并且總在揣摩著這位追求自由的女作家此時對丈夫的心態(tài)變化。針對于此,導演通過一場車站離別戲來回答了這個問題。在這場離別戲中,蕭軍手里拿著兩個蘋果拼命的向即將出發(fā)的火車站跑去,此時鏡頭切回到蕭紅,我們看到了一個滿含期望的眼神特寫。這巧妙的一跑一看,實際上就是蕭軍對蕭紅的愧疚與不舍的心理再現(xiàn)以及蕭紅對蕭軍雖恨尤愛的心理再現(xiàn)。而這兩個鏡頭,也是本片為數(shù)不多的亮點之一了。
最后,再談談蕭紅,這位被賦予“文學洛神”的女子。蕭紅所處的時代,于她而言或許是痛苦與快樂并存的黃金時代,說痛苦,是因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戰(zhàn)火紛飛;說快樂,是蕭紅有幸與包括魯迅在內(nèi)的諸多文學泰斗生活在一個時代。而在這痛苦與快樂的雙重包圍下,蕭紅,這位寂寞的東北女孩,從異鄉(xiāng)到異鄉(xiāng),漂泊一生,她不停地寫啊寫,想通過寫作來找回她失去的一切,在她少年時代的呼蘭河,卻任憑她再怎么寫,也只能永遠活在她的記憶里。
6 ) 偶像文藝難兼得
并不是說人物傳記不能拍成偶像片瓊瑤戲,但得挑那些至少傳說中是伉儷情深忠貞不渝的,比如林語堂廖翠鳳,他們有結(jié)婚時林語堂燒掉結(jié)婚證,宣稱證只有離婚才用得著這樣的好橋段?;蛘咝熘灸α只找蜿懶÷@樣的多角戀,正是瓊瑤劇的標準配置。但是蕭紅是不合適的,她短暫的一生僅僅活了三十一歲,熾熱決絕敢愛敢恨,幾番潦倒總不如意,這是某種文藝片的路子,如果非要往偶像片瓊瑤戲的路子上走,那叫一個擰巴。
所以電影里有太多擰巴的場面了,蕭紅蕭軍的愛情故事電影里看來只是一大通狗血,更多的人物只不過是某些極品而已。比如剛剛還抱著愛人痛哭說讓我的女人受這樣的苦我還算個男人嗎,馬上就和學生的姐姐若無其事地擁吻,比如勾搭了好朋友的男人,墮胎之后居然找好朋友哭訴,然后對男人說我覺得只有她能理解我,更不用說那場三個人躺在一張床上戲碼了,這些情節(jié)如果是個直播貼倒是一定能火。再加上那些不合時宜的文藝腔,在沒有鋪墊的情況下經(jīng)常排山倒海而來,實在讓人難以接受,有時候令人忍不住默念華妃的金句,“賤人就是矯情”。
我努力去理解為什么會這樣。愿意拍蕭紅這樣的電影說明導演還是有追求的啊,而且導演的那部《那山那人那狗》感情真摯又接地氣。我想一是時間問題,《蕭紅》有兩個小時時長,從放映的角度來說,真不好再長了,但電影想表達的內(nèi)容又太多,幾段不一般的感情,顛沛流離的人生,有限的時間里放不下這么些,導演只好讓人物從自己口中說出那些,更應該從行為和表演中流露出來的東西,這既難以讓人信服,又使那些瓊瑤般的對白更加做作和面目可憎。而另一個也更重要的原因是,蕭紅的人生是不應該用這樣偶像片般的節(jié)奏和風格來敘述的,正如本文第一段所述,如果偶像片也算是一種類型片地話,那么《蕭紅》的故事是違反這一類型規(guī)則的,電影看下來會覺得有些可笑甚至有些可怕。你說哪里激情不行偏偏要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到一個,上面破了一塊大洞、正往下飄著鵝毛大雪的地上去激情呢,想問二位一句,冷嗎。不過,電影的優(yōu)點也有,畫面很漂亮,宋佳和黃覺的表演也還不錯。
蕭紅的一生,是一個追求超越性人生的有個性的文藝女青年,在時代和命運的風雨下飄搖的一生。蕭紅是有才華的,她的《生死場》、《呼蘭河傳》其實是超越了那個時代的,這意思是即使現(xiàn)在讀來,很多地方仍然可以感同身受,比如電影里駱賓基誦讀《呼蘭河傳》里放河燈的那一段。蕭紅也是有性格的,敢逃婚敢私奔,又敢回頭同居懷孕,碰到一生糾葛的蕭軍又轟轟烈烈地愛上,而最后同她結(jié)婚的卻又是另一個人。蕭紅更是凄涼的,我相信她也想有一個幸福安定的生活,但每一次感情都沒有好的結(jié)果,兩個孩子都夭折,年僅三十一歲就客死他鄉(xiāng)。我覺得,如果電影的主題是,一個有想法有追求有才華的人,是怎樣在人生的洪流中苦苦掙扎,最終也無法稱之為成功,如果是這樣,如果從這些方面多表現(xiàn)一下,會不會更好些。
這部《蕭紅》對蕭紅傳記來說是不及格的,有些等不及想看看許鞍華的《黃金時代》要如何講這個故事了。
霍建起根本就不懂蕭紅。
這個金雞影后給的確實比較詭異。片子本身太雷了。
都是些裝文藝的套路,沒有真文藝。也沒拍出蕭紅小說中那種蒼涼的氣質(zhì)。宋佳其實演得不錯,有某刻還讓人想起《時時刻刻》中的伍爾芙
感覺挺好,人物更貼合一些。黃金時代還是腕兒和角兒多了些,沖淡了主線的悲喜
慢鏡頭太多,劇本本身又偏流水賬,就顯得矯情。講一個作家的故事怎么講才能兼顧八卦情史和作品思想,還真是個問題。
問:把大象放進冰箱里需要幾個步驟?答:需要三個步驟。問:觀看《蕭紅》需要幾個步驟?答:需要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閱讀李檣的劇本《黃金時代》;第二個步驟,觀看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第三個步驟,觀看霍建起導演的《蕭紅》。
像一泡隔夜尿,騷氣沖天,但一點都不性感
正經(jīng)的文藝女青年小宋佳,遇上不正經(jīng)的文藝男青年黃覺。影片優(yōu)缺點都很明顯。有時間寫篇長文。
蕭紅算是動蕩時代著名的女作家了,一生也很傳奇。電影太文藝范了,有些臺詞和場景簡直就是無病呻吟。
不明白為什么評分這么低,好電影,推薦。
讓你這樣的女人流淚,是所有男人的罪過。
亂世玩文藝,注定禍漸起。
Falling Flowers 這個譯名太牛逼。。。
矯情造作。不過場景挺漂亮的。和室友的幾個感觸:1.宋佳太漂亮了,不適合演蕭紅,只是“美女”,而少“作家”;2.蕭紅、蕭軍、端木躺在一張床上調(diào)情那段真是天雷滾滾啊;3.蕭紅晚期經(jīng)歷的爭論還是挺大的,拍出來有些偏激了;4.魯迅的普通話……總之,如果不掛名《蕭紅》,會覺得這片好些。
每個成功女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博愛的男人。
就蕭紅而言,湯唯是絕對演不過小宋佳的,雖然小宋佳在這部里演的并不好。
★★★ 養(yǎng)眼是養(yǎng)眼的,要用愛情去說蕭紅也是蠻好的切入點。但這場戰(zhàn)時風花雪月太多劈腿野合墮胎,太容易導向“貴圈屌亂”,什么奧菲利婭根本就是扯淡。
做工精致,但劇本膚淺,完全沒看到一個"赤裸靈魂"的蕭紅。一個好作家的痛苦也許源自生活的凄惶與遭遇的不幸,但這種痛苦卻不應也不可能僅僅停留在命運的淺層。電影沒能刻畫出痛苦的升華與蕭紅才華的燦爛,僅抓取了八卦的表皮表演了一場平庸的愛情小品。
一顆星給覺寶
以亂搞為核心競爭力的主旋律。里面有兩處很強:一個是“魯迅”猥瑣地笑著問蕭紅“你要怎么謝我”,一個是那場叫人下巴砸地的“3P”床戲。這個電影告訴我們,在中國拍電影,拍什么并無所謂,關(guān)鍵是看誰來拍,如果像霍建起這種貌似無害的“主流”導演來的話,似乎怎樣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