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電影杰作《風之棋局》(1976)今年完成修復并參與多個電影節(jié),此前其實很少人看過!這部片在1976年曾入選德黑蘭國際電影節(jié)并舉行試映會,可惜放映被惡意妨礙——放映機發(fā)生故障,菲林亦遭到破壞,后來電影節(jié)評委將視頻從競賽中撤出。在沒有發(fā)行商愿意投資的情況下,制片人再沒將視頻送到任何電影節(jié)或舉辦任何公開放映(據(jù)說著名影人Henri Langlois、羅塞里尼和薩耶哲雷在一些私人放映中看過,贊不絕口)。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此片更因其非伊斯蘭教內(nèi)容被禁。隨后原底片丟失,坊間只流傳一個經(jīng)審查的低清VHS版本。 佚失四十多年后,導演的兒子竟在一個賣舊戲服配飾的跳蚤市場上,偶然地發(fā)現(xiàn)了此片的35毫米底片及聲片!他立即買下并送到法國。視頻由電影基金會修復,過程更由導演及其女兒親自監(jiān)督,此片的攝影師Houshang Baharlou亦親身參與調(diào)色工序...
1
一部電影中,我們就能看到兩條偉大河流孕育出的文化。既有伊朗語又有波斯語。城市中的貴族,還傲慢著吸著水煙袋。
女主阿哈達的標配是木輪椅,加上金瓜錘。包括她的夾鼻眼鏡,長長的珍珠項鏈,還有一只可愛的波斯貓。她不喜歡像其他的傳統(tǒng)女性一樣,戴頭紗。
說句實話,這部片子就靠女主身上的悲劇力量。這種罕見的古典美,又是伊朗風格的。
地上滿是紅地毯,還帶有一點西式的裝置。仆人上的手抓飯,都在巨型的罐子旁邊,很好吃的樣子,他們的灶跟我們也類似,也是個兩眼灶。
女主就像哈姆雷特一樣,因為母親去世穿上了黑色的悼服。敢向自己的繼父哈吉'阿莫示威。發(fā)生沖突也沒事,她可以回房間躺著聽她的 Grammphone,看她吊在廳里的金魚。玩弄首飾盒里的蜜蠟和珍珠。
第18分鐘在噴泉旁邊的女人的閑話很重要。女管家談起了剛死去的老夫人,當年阿塔巴就是被她勾魂攝魄的美迷住了。一切都說明家里面矛盾嚇死人。
女婿已經(jīng)想守著自己的同性戀男友,然后把從岳父那里繼承來的財產(chǎn)租給英國人。而現(xiàn)在女主和她的繼父也是矛盾重重,甚至有肢體沖突。38分鐘終于把他殺死,也讓電影的第1個鏡頭得到了預示的力量。
但警察來了并且告訴她,最后看到他的時候,他去看望他母親的目的了。
…… 2
最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大結局,所有人都死了,造成了一種恐怖氛圍。這無疑是詩人導演帶有預言性質的讖言,這很可能是電影1970年代末消失的原因。
電影最后一個鏡頭一晃,讓我們從這一座宮殿樣的西式老宅轉到了普羅大眾的房子,背后有連綿的群山。有一種安哲羅普洛斯的深切注視風格,把關懷送給了整個伊朗。這明顯是一種政治語言,表明了伊朗的形勢。事實已經(jīng)過去了50年,不用我贅述了。
若你還記得電影的發(fā)展過程你就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人物關系,都是金錢和人物驅動的。偌大的大宅就像一個幽靈,像一個威脅性的軀殼,盤旋橫亙在那里。人們?yōu)榱诉@空蕩蕩的財富,而廝殺打斗。
事實上豪宅就是國家的象征。
它也像一座棋盤,所有的人都是棋盤上的棋子,不由自主的被人推動著。這使用了波斯魯拜的詩意。
電影要說的主題很深刻。就是看起來是人在動,其實是看不見的東西在推著人動。女主阿哈達就被畏懼鬼魂的心情控制著,而男人們卻被金錢欲望推動著。最后女仆的背叛,我們發(fā)現(xiàn)是她為一個男人的傾心推動著。結局就是他們像棋局上的棋子一樣,全部推到,一個一個吃掉。
1976年伊朗電影《風之棋局》一部超級神作,此片細節(jié)多到爆炸,而且很敏感,難怪被封的,但是真是十分精彩,無論是畫面、構圖、燈光、音樂、故事、主題、隱喻,都是大師級典范,是天花板一樣的存在,我覺得可以直接寫入教科書了。
這部片的構圖很美,之所以美,是因為燈光用得好,讓部分自然光產(chǎn)生明暗變化,質感就提升了很多(現(xiàn)在的人拍片都用那種很亮很高清的方式拍,拍得像MV,卻失去了另一種質感),讓畫面有了明暗層次,然后就是家具裝修的色彩、花紋足夠豐富,配合起來就有一種低調(diào)的華麗感。
片中女主有個半圓形玻璃魚缸吊在空中很有裝置藝術感,就算放到現(xiàn)在來看也是很漂亮很潮的,這個魚缸導演給了幾次特寫,我覺得必有深意的(我認為這條魚也是隱喻了女主、伊朗的命運,被吊在半空中受困的局面)。
我看到30分鐘的時候覺得這部片是暗喻伊朗當時的政治局勢(要先說明我并不清楚當時的政治局勢,只是猜測),當時的伊朗當權者就是個雙腿殘廢不能自立的弱女子,有三方勢力想奪取國家遺產(chǎn),其一是繼父想奪產(chǎn)做土皇帝(這個人也是很狡猾的,他想勾引女主的貼身丫環(huán)必有壞心思),其二是未婚夫想奪產(chǎn)做地產(chǎn)大亨(這個未婚夫很狡猾的,他總是把鏈錘丟給女主,讓她殺繼父,想借刀殺人),片中提到他想買樓再租給英國人,側面描寫了當時的伊朗有英國介入;其三是偷情者想奪產(chǎn)逃往西方國家。一群婦人在大水池邊,一邊洗衣服一邊聊八卦的畫面很有意思很有市井味。當女主殺了繼父對仆人說:“把他扔進地庫玻璃缸里用濃酸溶解他”,其實這句話是對應了她自己那個魚缸的,意思是現(xiàn)在被困的是你了繼父。地庫玻璃缸像柚子一個個置放著的畫面讓我想起了《異形》里的異形種子囊。
48分50秒眾人在客廳對話,每個人的站位都有講究(這種站位讓我想起了杜琪峰的作品,刻意置設的站位方式),因為他們剛好在畫面的平衡點上,構圖十分漂亮,有一種世界名畫的感覺,可見導演的功力。貼身女仆也是各懷鬼胎的,當警察來地庫查案時她故意說:“對,就是尸臭味”,而且她一直把武器都遞給女主,她也想借刀殺人,當她遞“刀槍”給女主時,女主接過來的時候,槍口是向著她的,應該是導演暗示了這個女仆會作反,該殺。當女主問:是誰動了我的棋盤?女仆:沒有人進來過。然后她拿著槍把棋盤撥弄了一下,女主示意把槍還回來的時候,女仆是把槍頭的刀翻出,對著女主還回去的,這已經(jīng)是很明顯的暗示了,后面的對話+女仆推車的隨意性都是證明。59分20秒畫面有4張空椅,另外三張代表了那三個男人,表示他們都死了,只有女仆坐在第4張空椅上(又是一幅世界名畫,導演牛B!),表明她是第4個想要奪遺產(chǎn)的人,女仆本身代表了底層人民,意思是人民想要奪權。女主說夢中被警察關在一間房,房里有個小洞,但小洞被他們堵上了,房間里只?;覊m,這是暗示如果被軍方奪權,連對外界溝通的小洞(機會)都沒了,只剩黑暗。最后兩個女人互相撫慰,意思是只有人民這方是唯一值得安慰的地方,雖然怕底層人民奪權,但人民終究是可愛的,這里的可愛并不是萌的意思,而是可以愛的。繼父在片中是很值得玩味的,有提到他去墓園看望死去的老婆,又提到他請歌舞者為女主解愁,這個想做土皇帝的男人內(nèi)心還是有情份在的,而且開頭他就說過:“我是可憐她(女主),才一直留著她的”。
1小時17分的對話代表了:宗教想介入,把女仆(人民)這個維護舊政權的一方趕出去,小男仆進來的時候,其中一個“尼姑”說:“小男孩都快成男人了”,然后害羞地把面紗蒙上,意思是:又想把禁欲那一套宗教模式搬回來。
1小時20分女主聽到房間外傳來男女的嘻笑聲(可以理解為女仆+未婚夫聯(lián)合了),女主先是丟掉電話(放棄溝通),再丟掉鏈錘(放棄冷兵器),拿起了槍(用熱兵器),意思是武力陣壓需要升級了。結果女仆原來跟偷情男在一起,繼父沒死突然歸來一槍打死偷情男,女仆一手甩飛棋子,整個棋局亂套了,當繼父離開豪宅的時候醫(yī)生和女巫都來了,最后女仆(曾經(jīng)的人民)也離開了豪宅,走之前對小男仆(伊朗的未來)說:“你要守護好這里”,同時女巫累坐在地上(這個家就只剩未來和宗教了,未來同時可以理解為未知,伊朗的未來風云莫定),女仆走出豪宅的時候把大門完全打開,意味著:誰也可以入住這里。這一段是超級精彩的,我看到這里的時候其實是有一點點淚目的,導演拍得太好了。
HKIFF。我兩個同學都看睡過去2333前面推進得是有點慢。但其實挺不錯的。
驅邪儀式上燃燒得滋滋響的火盆在人臉上轉。反復擦拭著玻璃瓶子。珠寶倒在彩色的花紋詭譎的地毯上奇異的質感。反復出現(xiàn)的鏡面對稱場景。綠色的暗紋墻紙 紅色的玫瑰花插在淺綠的透明瓶子裡。用罐子藏住屍體。在聽街頭藝人說是死去的老爺請來的之後恐懼萬分地去地下室打爛了所有的罐子。
僕人們都被趕走了,家具罩上白色的防塵佈。這裡好多好多好多灰塵。到處都是厚厚的灰塵。
我做了一個夢 花園裡都是外國人 卻沒有影子一個女人用槍打中了我 她逃跑了 警察卻把我抓了起來 我反復說我才是被打的那個 他們不理我 他們把我放進一個房間裡 裡面只有一個小洞 從洞里不斷地湧入灰塵 不斷不斷 灰塵越積越多 我才意識到 那是我的墳墓 其實我已經(jīng)死了 他們在埋葬我’
和女僕親熱的場景 在中心對稱的雕塑後反反覆覆地推動輪椅。
反復出現(xiàn)的定機位女僕一邊洗衣服一邊抱怨的場景像是發(fā)生在同一天,直到最後濕衣服堆成山,篝火,大風,水面污濁不堪,人們站立不穩(wěn)踉蹌著擰乾衣服,暗示整個家族走向全面崩壞。
最後一夜,聽到外界傳來的男女歡笑的聲音。緊張地意識到危險。 門廊盡頭的紅光。地下隧道深處的房間。 門打開。澡堂裡紅艷艷的光 早已死掉的男人正突兀地端坐在那裡洗澡 像是一樽面目猙獰的佛像。女僕全身濕透地從水裡走出來。
感想如下: 1.是一個莎士比亞式的“原型故事”。這里所說的原型是指將該類型的故事剔除枝葉,還原成不能再有元素被簡化的“模式”,類似于物理公式這樣的東西。希臘悲劇、莎士比亞的故事都屬于這種“原型故事”。本片雖然是懸疑,但故事線、所涉人物和場景都是這樣減到不能再做減法。 2.演法很復古,或者這是伊朗的特色演法(正如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演技特色一樣)。臺詞很少,基本上是靠動作來表現(xiàn)劇情和情緒,因此動作鏡頭很多,對于習慣了多臺詞(即不太能接受“空白/空鏡”)的觀眾而言可能會覺得很慢,但仔細看下來,每個動作設計本身都是不可或缺且有著自己特定節(jié)奏、不能加快的。 3.結尾的鏡頭很有意思。隨著侍女的離開,我們第一次看見了房子外院子的門,第一次看到了院子外的景色,第一次看到了這條巷子,第一次看到了這座城市里的其他房子。鏡頭不斷往上推,房子越來越多,越來越密,也越來越分不清哪幢是哪幢。直到此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發(fā)生在這棟房子里的、圍繞著這棟房子的以性命為代價的勾心斗角,是千萬棟房子里的小小一棟。它是渺小的,也是數(shù)目龐大的。這也回歸到了故事本身:它是人類的“原型故事”。
一個爭家產(chǎn)的奇情故事,劇情很無聊,但視覺上非常古典精緻。畫面的色彩質感,構圖,打光,美術,空間裡的調(diào)度,樓梯上下結構的運用都出彩。演員的很多走位和站位很舞臺感,甚至是很「舞蹈感」。有幾處音樂好猛,砸玻璃的聲音很提神,爬樓梯戲簡直是伽耶子的祖師爺?很喜歡婦女們洗衣服的那個場景(畫面不同層次裡的人的動態(tài)編排既好看又有生活質感),和最後一場走出大宅的戲。
第一次看到伊朗的古裝電影,很興奮。電影最后的大全景揭示了不過是1978年伊斯蘭革命之后現(xiàn)在社會中一處古宅而已。因為是古裝戲,所以道具真是非常新奇,吊起來的小魚缸,不得不佩服波斯人"城會玩"。街頭賣藝唱曲,二樓觀看,妥妥地奧斯曼土耳其帕夏的娛樂方式。以為是亨利喬治克魯佐電影惡魔的伊朗版,其實是講家庭宮斗劇。雖然劇情有點狗血,但是室內(nèi)戲的燈光,調(diào)色和運鏡都是1970年代一流制作。幾段定格鏡頭的洗衣場景印象深刻。1978年的伊朗電影居然有浴女出水的半裸露鏡頭,有巴依老爺調(diào)戲女仆的情節(jié),簡直是19世紀波斯社會的小紅樓夢。伊斯蘭革命毀了波斯貴族的情調(diào)真是作孽。推薦這部4K 修復的伊朗電影,電影和文獻價值都非常高。感謝導演Mohammad Rena Aslani 和在古董店發(fā)現(xiàn)的電影母帶傳奇經(jīng)歷。
看到別人介紹說是懸疑片,與其說是懸疑其實更偏向詭異,文藝片的節(jié)奏,內(nèi)景很黑看起來有些費勁,看之前預料過可能是類似文藝片的電影,沒想到還真是……
大部分鏡頭固定機位構成,多次利用樓梯構建畫框、鏡子增加房間的景深,且歷史題材背景似乎也是革命前伊朗電影中少見的類型(1900年,以留聲機作照;1956-1979),另一點值得一提是結尾從愷加王朝時代的室內(nèi)時間飛躍到當代的德黑蘭外景,超現(xiàn)實轉換可對比Parviz Kimiavi的蒙古人(1973),是在暗示風之棋局的“ 等閑變卻故人心”嗎?加之有悖教義的鏡頭,被禁映和重新發(fā)掘都毫不意外
特別美,但是看著特別累。這個片不應該叫什么風之棋局,而是應該叫ghost house in Iran。罕有的獨特節(jié)奏,深含于伊朗的文學之中。這種影片是獨一無二的。
室內(nèi)調(diào)度非常有張力。微暗的燭光和攝影構圖給晚餐的那場戲加分不少。地位、權力和財富都魘住了人心,每個人都是這個局的棋子。只有死亡與認輸方能解脫。
畫面漂亮。女人就不要沾上男人,她媽媽至少給了她繼承權,她也是人間清醒,那個想跟她結婚的人一碰她,她就本能的躲閃,后來才知道她可能是女同??磥砼讼矚g女人倒是在能男權社會幫你躲過一劫??赡銚醪蛔∧莻€小女仆背地里有男人。
豆瓣標註1976年電影,而導演穆罕默德·雷扎·喀什拉夫塔出生於1977年。估計是在娘肚子裡完成的作品。 有那麼一點點性的暗喻,這可是msl的大忌。
波斯哥特宅斗,三段謀殺情節(jié)的神配樂間讓影院里昏昏欲睡的我虎軀三震。最后一個鏡頭攝影機視角終于拉出老宅方知這“鬼”故事發(fā)生在當代。幽閉空間里無處不在的紅色織物?蒼白臉和病女人以及yy中的活死人很呼喊與細語
7.5/10。因一上層家庭的一家之主A死亡而引起的該家庭成員們對A的遺產(chǎn)爭奪風波。影片運用高水平的攝影美術、一些地方絲滑優(yōu)美/鬼魅的高水準運鏡/調(diào)度、緩慢克制的表演/剪輯/敘事節(jié)奏、固定或緩慢的運鏡、少配樂等視聽技法營造了詭譎華美且暮氣滿滿(正如本片中這個由于內(nèi)斗而滑向衰落的上層家族)的氛圍。但:1、影像表達實在冗余;2、作為敘事主導的電影本片敘事不夠清晰易懂(雖然這也契合本片神秘詭譎的氛圍)。
#HKIFF# 存在價值大于電影本身,大概一半的戲都邏輯斷裂得我滿頭問號,跟導演有壁
#LFF2020# 4.5。關于伊朗權貴家庭的遺產(chǎn)爭奪驚悚drama。不了解導演來路,單從影像上來看很像帕索里尼(白天戲)、阿基多(夜戲)的風格,但不知道是導演特有的風格還是學習來的。遠景展現(xiàn)人與場景為主,很考究構圖和運鏡,有時能看出來某種運鏡只是單純覺得好看。但厲害的地方就在一些審慎構思的鏡頭一旦遇上了角色內(nèi)心掙扎、痛苦、害怕的表達就變得十分抓人。濃墨重彩的聲畫情緒和故事中的陰謀、多疑結合得相得益彰。最后一場連環(huán)反轉作為戲劇高潮完成得很成功,濃黃的燈光(不確定是不是修復調(diào)色),搖臂、軌道長鏡頭,帶起一波又一波的劇情反轉。主要是驚喜于來自伊朗70年代,日常感謝老馬丁修復中東精品。
原底片先是被禁,再丟失,最后被找回的過程太過戲劇化,以至于我揣測除了伊朗裔,這高于一般藝術放映的上座率,有老美對于這部片奇遇的好奇與追逐。影片畫面很美,但是個人總覺得音效是在拖沓而不是推進劇情/營造緊張氛圍。這部片是導演的第一部敘事長篇,更多應該還是在探索/模仿/致敬的階段,因而英文影評界多在討論的是幾位大師Pasolini、Visconti和Bresson對其影片風格的影響。
被禁膠片在古董店失而復得的幕后故事足夠傳奇。室內(nèi)鏡頭調(diào)度非常厲害,氣氛營造也很前衛(wèi)。
對伊朗電影而言應該是神作了吧,1976年哦,感謝修復版
補標
明明是你死我活,b級片里的兇器和毀尸手段,但看著要睡著了。文獻價值大,要是沒有革命伊朗電影會拍成啥樣?
伊朗版的《惡魔》,看到四十多分鐘的第一場謀殺就隱約有了既視感。增加出兩個侄子參與到家族內(nèi)部密謀爭斗中,使得結尾變得復雜混亂,懸疑事件本身沒完全交代清楚,人物動機都只能歸結為爭奪遺產(chǎn)。全片限制在單一豪宅內(nèi)部,用配樂渲染出緊張封閉感,室內(nèi)低照明畫面在修復后非常精美。第91分鐘處的三分鐘槍殺長鏡頭很贊,運動調(diào)度絲滑平穩(wěn)。
預告片好看極了…以至于看了電影之后我忍不住想,就這?
膠片古董店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