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鐘處星星閃出十字光芒,非常有創(chuàng)意,而且直抵人心。那時候表演也非常有張力,有張力還能讓人帶入,覺得不假。大場面很炫技,估計耗費很多人力,我倒覺得沒那么好。而且結(jié)尾有點虎頭蛇尾,沒有開頭那么震撼。而且讓人感覺有點不太好,一部小說卻改了宗教上的情節(jié),不太合適。
真正好的,我覺得是那個messala,很有羅馬人那種驕傲的勁兒。ben hur的情節(jié)是老套的爽文,還帶入猶太人的很多私貨。
最值得看的就是三博士來朝,christ降生這塊,后面麻風病沒有這塊好。這塊把壓迫和信仰結(jié)合在一起,群演的演技特別到位,音樂也厲害,畫面也有神圣感,氣氛一下就起來了。
最后的背十字架我覺得沒有那個死亡氛圍,最后的話,你為什么拋棄我,也沒說出來。論死亡,還是德國電影有一套,德國或者北歐這一塊拍死亡氣氛很到位,比如英格瑪?shù)模€有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電影。我覺得結(jié)尾讓他們拍能拍的更好。
其實他是個好人,他一直想接管耶路撒冷。是為了有一點原因是為了大赦天下。因為電影結(jié)束的時候他給男1說過,我有一半的原因是不內(nèi)疚的。當年,他的確沒有殺男1的母親和妹妹。電影情節(jié)很深,很棒。那個年代能拍出這種片子,向?qū)а葜戮础?/div>
3 ) 《賓虛》中的彩色畫面的運用
昨天看了三部默片:保羅萊尼的《笑面人》(1928)、西席·地密爾的《萬王之王》(加長版)(1927)、弗雷德·尼勃羅的《賓虛》(1925)。這三部電影都是文學名著改編,其中《萬王之王》和《賓虛》兩部電影的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耶穌。
兩部電影中都出現(xiàn)了彩色畫面?!肚踔酢分杏袃啥?,妓女瑪麗出場、耶穌復活?!顿e虛》中出現(xiàn)了七次:耶穌誕生、賓虛在羅馬、耶穌傳道、耶穌赦免妓女瑪麗、耶穌進耶路撒冷、最后的晚餐、耶穌被捕、耶穌被釘十字架、耶穌之死(耶穌給賓虛水喝、十字架之路兩段未用彩色)。除了賓虛在羅馬,其他彩色片段都是在講耶穌的故事。本片有明暗兩線,配合黑白、彩色的交叉運用,其手法比《記憶碎片》早了75年。本片主線是猶太貴族之子賓虛在羅馬人占領(lǐng)耶路撒冷后的一連串跌宕起伏的遭遇,暗線則是耶穌的救世,本片原名即《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本片中耶穌的正面臉部形象并未出現(xiàn),而只有背影、側(cè)影、手部特寫和遠景。他與賓虛的兩次相遇,分別給了其生的勇氣和生的希望,把賓虛從身體崩潰的邊緣和心理崩潰的邊緣兩度拉了回來。
本片是第一部改編于《賓虛》的電影長片,不少鏡頭具有首創(chuàng)性,1959威廉惠勒翻拍的鏡頭創(chuàng)意大多源于本片。59版《賓虛》在50-60年代好萊塢史詩巨片浪潮中誕生,比本片多了一個小時,更多地渲染海戰(zhàn)、賽馬、十字架之路等精彩片段,而少了對耶穌的描寫。在十字架之路中,加了賓虛給耶穌水喝一個鏡頭,與之前的情節(jié)相呼應(yīng)。25版的《賓虛》是一部偉大的史詩巨片,對其后的《萬王之王》、《賓虛》59版、《耶穌受難記》(2004)等片影響很大,是個人心中最佳的基督電影。
順便提一下本片中的彩色片段,是運用染印法的特藝彩色(Technicolor)。早期彩色電影——喬治梅里埃時期——大多是手工著色,并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彩色電影。1920左右發(fā)明了染印法,由于技術(shù)所限,只能紀錄紅綠兩色,1932年研制出三色染印法。
染印法技術(shù)主要利用彩色濾鏡、局部鏡子、三棱鏡,以及三卷黑白菲林(three-strip),同時紀錄三原色光,菲林再進行沖印及染色過程后,就可以利用普通放映機播放彩色電影。具體做法是將堅膜度較弱的明膠乳劑涂布在透明片基上,從片基面進行曝光,經(jīng)堅膜顯影處理將影像的深淺變成明膠膜的厚薄,即成為浮雕影像。用紅、綠、藍濾色鏡分別制得三個浮雕片,分別染成青、品紅、黃色,再分別與空白膠片貼合轉(zhuǎn)印,疊印后即獲得彩色影像。
順便說下三原色。色光三原色RGB:紅(Red)、綠(Green)、藍(Blue),又稱加色法三原色,三原色混合為白色;顏料三原色CMY:青(Cyan)、品紅(Magenta)、黃(Yellow),又稱減色法三原色,減少了為視覺系統(tǒng)識別顏色所需要的反射光,兩色混合后,光度低于兩色各自原來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吸收的光線愈多,就愈近于黑。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此片使用的彩色技術(shù)應(yīng)該是雙色染印法。因為染印所用的染料和繪畫顏料中的相同,所以畫面看起來像油畫一樣鮮艷美麗。
4 ) how many stars were uncredits here
演女奴的有,卡羅爾·隆巴德,米爾娜·羅艾,珍妮特·蓋納,羅西塔·加西亞
演女群眾的有,瑪麗·皮克福德,瓊·克勞福德,麗蓮·吉許
演男群眾的有,加里·古柏,克拉克·蓋博,約翰·吉爾伯特,道格拉斯·菲爾班克斯,哈羅德·勞埃德,塞繆爾·古德溫,約翰·巴里摩爾,萊昂納爾·巴里摩爾,亨利·金,克勞倫斯·布朗。
制片人:艾爾文·塔爾伯格,路易·梅爾,塞繆爾·古德溫
助理導演:威廉·惠勒,亨利·哈撒韋
比1959版優(yōu)雅
默片時代集大成者,精神上的基督教奮斗+救贖+寬恕主題,場面上不計成本的群演恢弘場面都如同明日黃花一般,徒留下對于一個時代的回憶與惆悵。
默片 沒有對白 純用音樂來表達情緒的變化。。很美的配樂 舞臺劇一般優(yōu)雅的表演 雖然耶穌從頭到尾都只出現(xiàn)了手。。(其實不算黑白片啦很多部分是彩色的 (居然??!
好美的片子!!場景、特效、服飾、人物、表演都接近完美了?。?/p>
非常老
海盜攻擊、馬車競技、母親及妹妹見主角卻不敢相認(吻鞋底),這三場戲拍得真好。two-strip technicolor片段。為什麼耶穌出場都有點好笑…(歪頭
很老很長,但是很不錯
蕩氣回腸!真正的史詩!
4.5星,“他并沒有死,他將永遠存活在世人心中”在有聲電影出現(xiàn)以前無聲電影已經(jīng)發(fā)展的相當?shù)某墒旌徒∪恕_@樣一部超級史詩在那個年代真是無聲電影的巔峰作品之一了。不但有黑白的畫面更摻雜了很多雙基色特藝彩畫面,許多的特技鏡頭與攝影技巧更是看的人眼花繚亂。
有耶穌治療麻風病的故事。作為三十年代的電影,應(yīng)該是比較出色的了。
在劇情結(jié)構(gòu)上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那個年代的電影嘛~但有些畫面還是挺令人意外的,海戰(zhàn)馬戰(zhàn)都不錯。
海戰(zhàn)是實拍,真正的船,實拍?。√鸷沉?。另外片中的幾個彩色鏡頭也非常驚艷。最后,別說16版是翻拍,59版才是把這一版翻拍的。
那個年代總是出史詩~
默片版目測已經(jīng)極其碉堡了。另外在這片子里跑龍?zhí)椎拇笈普鎀M多:約翰·巴里摩爾、麗蓮·吉許姐妹、哈羅德·勞埃德、瑪麗·碧克馥、萊昂納爾·巴里摩爾、道格拉斯·范朋克、珍妮·蓋諾、克拉克·蓋博、卡洛兒·隆巴德、加里·庫珀、瓊·克勞馥、瑪娜·洛伊、菲伊·雷??上乙粋€也沒認出來!
7.7 上古史詩巨片,演員表群星璀璨,但一個都沒認出來。一方面耶穌宣揚反戰(zhàn)的博愛精神,另一面卻不加批判反而用激動人心大場面渲染賓虛的成功復仇,不是割裂,而是若即若離的并存,觀感太過奇怪了。
確實是好。對三十多年后的經(jīng)典版本,也有重大影響。
老早下好但一直沒看的片子,兩個多小時的默片真擔心看不下去,沒想到挺緊湊的,場面宏大,群演巨多,59版賓虛的導演威廉·惠勒當年就是25版的副導演,59版賽馬高潮戲宛如25版的高度復刻,最大不同可能就是男主的外形吧,25版是俊美男子,59版是堅毅硬漢
四星半,賓虛的標準三件套:蒙冤受難,海上逢敵,復仇尋親。作為一部默片電影的完成度高的讓人驚嘆,尤其當浩浩蕩蕩的羅馬戰(zhàn)船與海盜艦隊廝殺在一起,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巍峨的宮殿,廣袤的沙海,洪流般的人群,營造了一種壯麗的史詩感。電影結(jié)尾是基督赴死,賓虛親人的麻風病不治而愈,他們沐浴在圣光之下,希望降臨在了身后的土地上。“他沒有死,而活在所有人的心中”。修復版的配樂對這部電影起到了極大的煽情作用,算是我目前為止看到的最優(yōu)雅的傳道片
雖然有個帶“基督”的副標題,但故事里King更像是個工具人。這跟惠勒版很不一樣。如今來看uncredited陣容要比credited更強大……MGM這是把所有合約演員都拉去打醬油了……
4.5 看到彩色部分真是目瞪口呆。大場面拍得太牛了,難以置信是1920年代的電影。后半段宣教部分雖然圣光籠罩,但不如前半段好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