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七歲的單車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經(jīng)我下班要穿過的那條,運氣不好要等很久的紅燈,不知何時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話,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長得一個樣子吧,在小貴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詐填滿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這樣連名字都被忽略的外來務工者數(shù)不勝數(shù),像是不經(jīng)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帶上天,俯視過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機會改變命運,也不愿回到家鄉(xiāng)踏實務農(nóng)。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類人,眼里看得見都市的繁華卻看不見奮斗的可貴,艷羨嫉妒著城里人的高貴卻惰于充實自己的內(nèi)在,心氣高志氣短,徒有一顆做大夢的心。
小貴的倔勁兒主要還是因為年輕,初來城市許多新鮮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車代表著他來城市獲得的第一份禮物,代表著城市對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義。他對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堅對瀟瀟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愛情萌芽,小貴對自行車執(zhí)著的一部分動力也有這份感情的功勞。雖然導演沒有交代小貴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樸的老實人,才能培養(yǎng)出小貴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的犟脾氣。只是他還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沖突的可能性,自行車被偷他就偷回來,這也是邊緣人物的一個很典型的心理:絲毫不考慮別人的處境或死活。曾經(jīng)柔軟的心就是這樣慢慢被磨得麻木堅硬,然后變成最普通最大眾的人群。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通過努力得到了一輛自行車就招來如此多的不幸,未來又會拿走小貴的什么作為代價呢。
小堅的個性與小貴完全相反:好面子、愛??帷⑼槎?、自私扯謊、自以為是。父親的再婚和偏心讓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質(zhì)是他最大的痛處,也就成了他唯一證明尊嚴的標志。自行車對于他來說就是維系友誼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現(xiàn)欲和擁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誼或者關(guān)心。瀟瀟最后選擇的那個男孩不論是被痞性吸引、還是他真的有什么過人之處,在小堅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離開令他面子掃地。少年的無法無天憑的就是這股氣,其實也是因為在他們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沒有。當他和小貴因為自行車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貴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對生活幼稚的理解。小堅的朋友們皆是這類痞子少年,學會了古惑仔的行卻不懂他們的義,在他們還不成熟的人生觀里,成熟的標志僅停留在抽煙泡女人上。
最后小貴和小堅被追殺的滿胡同逃竄把我也繞暈了,像是蜘蛛網(wǎng)一樣雜亂無章的胡同將這些小人物僅僅的纏繞其中,不幸的是,在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軋。他們絲毫不反抗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華的吸收這些負面情緒,等待著哪天的炎炎烈日燒焦他們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經(jīng)。盡管片中到處是打太極的悠閑老人,裹頭巾的慈祥大媽,陽光柔和塵土微飄的民風胡同,也掩飾不了由內(nèi)散發(fā)的現(xiàn)實惡寒。
2 ) 非主流青春
《十七歲的單車》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王小帥的作品,一部講述青春的影片。我們在其中看到的不是陽光下旖旎的青蔥歲月,而是非主流的青春,交織著現(xiàn)實的冷漠甚至殘酷,然而又是動人的,像年輕的身體里,血脈的鮮活的搏動。
在這個故事里,主角是兩個男孩,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郭連貴是來北京打工的“祥子”,努力工作著,唯一的夢想就是擁有一輛自己的自行車。小堅是一個普通家庭里的孩子,高職學生,想和同學們一樣有一輛炫目的單車,家里卻買不起。兩個不諳世事的少年懷揣同一個理想,簡單的心事背后,是他們落寞或張揚的表情。
貴是一個漂泊的符號,在陌生的城市里尋找自我的認同。他貧瘠到無以揮霍,除了青春,于是他選擇了北京城里最普通的交通工具作為進入這個城市的第一步——那將是汗水之后的回報。這樣的小人物我們每天都能在自己的城市中發(fā)現(xiàn),他們無所適從,面目模糊,和我們擦肩而過就消失在這個城市中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你可曾認真注視過他們,在略顯張皇的眼神下隱藏了不屬于城市年輕人的沉默和倔強。貴將他的執(zhí)著發(fā)揮到不可理喻的地步,其中卻不難找到幾分無奈。當我們看到他誤入桑拿室后近似哀求的辯解,對快遞公司老板的苦苦相告,被人當作小偷時的無力掙扎,以及那些無助的失聲痛哭,才開始了解這樣一種蒼茫的青春,被現(xiàn)實蹂躪得失去了質(zhì)感。然而,他畢竟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不會輕易放棄夢想。他的執(zhí)著在讓我郁悶不已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新鮮可人。王小帥想傳達的這一種青春是悲傷又不乏希望的。
與貴境遇相同的是不茍言笑的少女紅琴,雖然我一直不太理解周迅在這部影片中到底起什么樣的作用,但她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狀態(tài)下的城市打工族。一個憂郁的有些神經(jīng)質(zhì)的女子,她的艷麗的妝扮和蒼白的面容,這些太符合都市的特點讓別人,甚至她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的身份了。琴和貴是沒有交點的,不過卻同是在尋找著認同感。兩種靈魂,一樣的青春,被物欲顛沛,無處可逃。
另一種非主流青春來自城市里的一群普通的孩子。堅是他們的代表,有著熱烈的自尊和耽溺的虛榮,像很多17歲的少年那樣輕狂,卻小心翼翼的張望愛情。這時候,一部單車可以給他很多信心,這是屬于他的一種認同:可以在同伴中炫耀,可以追隨陪伴愛的女孩。但是堅沒有這樣的本錢,他的17歲的心靈在沮喪中尋找出路,他偷了家里的錢從二手市場上買到了心儀已久的單車。于是可以騎著車在陽光下飛奔,穿越過那些稱羨的目光,和女孩肩并肩,在殘敗卻溫暖的老北京胡同里。當然,他有他的驕吝,當不可告人的秘密被戳穿,當心愛的女孩只接受別人的注目,青春的躁動掀起無以復加的憤怒。他和他的伙伴訴諸暴力,青春里野蠻的潛力,一樣的張揚,加于和他們一般大的貴,只為奪回一切自尊。鏡頭遠遠的近于冷漠地注視著一群糾纏在一起的少年,其中的驕橫跋扈和軟弱無力同樣的顯露無疑。一瞬間,美好的青春現(xiàn)出它猙獰的微笑。聽見貴撕心裂肺地叫喊,我想起《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馬小軍。是什么讓年輕的孩子們痛心疾首?在他們最好的時候,卻這樣的淚流滿面。
最后,貴居然不可思議的和堅成了朋友。雖然他們的關(guān)系僅系于一輛自行車,但當看到他們互問姓名的時候,我知道一種青春對另一種青春的沖突就要散場了。我想導演一定不想讓人們相信現(xiàn)實就是如此圓滿,所以他安排了更大的風波,讓貴和堅都卷入其中,變成真正的“青春殘酷物語”。板磚、塵土、追逐,胡同變成縱橫交錯的暴力迷宮,貴和堅迷失在其中,沒有一點反抗的余地。最后,我們看到的是堅又破又臟的校服;貴扛起變了形的自行車,走過人們詫異的目光。他們就是這樣成長了,非主流的青春在生命里留下痕跡,并非草長鶯飛。
然后知道,青春,原來還有這一種模樣。
2002.5.(為了應聘翻出來的老文字)
3 ) 拉片——十七歲的單車
拉片——十七歲的單車
這里有40個關(guān)于《十七歲的單車》的評析,可以給各位參考一下。全部都是按順序?qū)懙?,你們可以邊影片邊進行對照,有什么錯誤的地方,歡迎指出。
1,以別人的回答,來引出小貴的身份。
2,在開頭,注意觀察,其他人處于畫面右側(cè),而小貴作為主人公位于畫面中央突出主題地位。
3,在問到叫什么的時候,只有小貴回答了,再次突出主人公。
4,藍色字幕,與影片主題切合,代表著憂郁。此時的音樂是主題音樂。
5,3個飛達快遞特寫鏡頭交代,人物所處環(huán)境。
6,在經(jīng)理訓話時,畫面主體仍為小貴,鏡頭并沒有完全離開他,導演別有用心的留了一個角給他,主要是看他的反映。
7,經(jīng)理說單車是高級山地車,并給了3個車的特寫,一是看小貴的反映,二是說明車的高級。這樣說明這部車就給了小貴一種壓力,也成了他融為這個城市的工具。
8,在小貴騎車的時候,人物的音樂是十分輕快的,體現(xiàn)了人物的情緒。在影片中,當小貴騎著單車時,總會出現(xiàn)這種音樂。
9,回老鄉(xiāng)那兒的時候,先給了一個大景別,交代環(huán)境,再切車的特寫,再從老鄉(xiāng)的話中再次突出了車的高級性。
10,在小貴與老鄉(xiāng)透過墻洞看周迅扮演的紅琴時候,主觀鏡頭。
11,在周迅坐在窗邊的時候,她是處在一個房子的倒影中的,房子代表著城市,表明她和小貴他們一樣渴望融如這個城市,只是他們的方法不同而已。
12,在進行到8分22秒的時候,小貴在第一次騎車送快遞的時候,他到達的時候,導演再次別有用心的用一個仰鏡頭派樓房,再次說明他想融如這個城市。
13,當小貴畫上第一個正字的第一筆的時候,到將近一個月后,中間穿插了5個他騎車的鏡頭,一代替時間的流逝。
14,周迅出現(xiàn)的時候的高跟鞋的聲音。小貴出現(xiàn)的時候的小景別。
15,在與劉姐對話的時候,并每喲出現(xiàn)劉姐的正面。
16,劉姐說了一句,“你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拗啊?”
17,老鄉(xiāng)刷牙的時候,老鄉(xiāng)屬于強勢,小貴屬于弱勢,小貴打的光明顯比較暗。
18,小貴進去找張先生的時候,發(fā)現(xiàn)找錯了人之后,那種尷尬的處境,導演以房間其他全是運動的,而他是景致的來體現(xiàn)。
19,在他向服務員解釋的時候,構(gòu)圖十分有特點,服務員身下打了一個光,讓人看不清服務員的臉,在前面有個迷糊的花瓶作為前景,造成視覺壓迫去看主體。
20,在看到 沒有給經(jīng)理的臉給顯現(xiàn)出來,只是看小貴的反映。
21,鼓聲代表他的內(nèi)心,用鼓聲來代替他的情緒。
22,在他跑去送遲送的快遞的時候,燈光是昏暗的,切到鎖的時候,是用呼吸聲結(jié)束的。
23,經(jīng)理從從右走到座位上,拍小貴的時候是用經(jīng)理的主觀鏡頭,拍經(jīng)理的時候是用的客觀鏡頭,說明接下來的內(nèi)容十分重要。
24,“你這孩子怎么這么拗???”
25,找車的時候的音樂和小貴的西經(jīng)是相符合的。
26,小堅出現(xiàn)的時候,用的是大景別。與小貴的小景別形成對比,也說明兩個人的地位不同。
27,蕭蕭出場的時候,有小段的音樂,獨特的出現(xiàn)方式,從下面上來。
28,在爸爸修拖把的時候,前景是妹妹,鏡頭中包含著一家四口人,卻只有主體爸爸和小堅可以看見正面。
29,在送蕭蕭回去的時候,蕭蕭說,”你的車挺好的?!霸俅瓮怀鲞@個車的高級。
30,半夜騎車,特意安排白光,孤寂,切和了他在家里的處境。
31,老鄉(xiāng)走可,他還在那個丟失了車的地方等待,再次說明他很拗。
32,追車的時候,運用了平行蒙太奇,拍小貴,拍車,拍小貴,拍車,拍小貴,拍車,再拍小貴。
33,小堅出來的時候,戲曲鑼聲,小堅穿過巷子的時候,交代了復雜的環(huán)境,
34,小堅和朋友打架,一個甩鏡頭切成了小堅的主觀鏡頭。
35,小堅騎車回家門口,妹妹,爸爸,小堅,同學都在,但鏡頭中同時包含了小堅小貴,爸爸,妹妹,人物的存在都與接下來的情節(jié)相符合。
36,在教師,周圍的同學都圍著他,形成一個中心,一小堅為主體,”等你一句話?!?
37,疊化,換車,代表時間的流失。
38,穿藍色衣服進來的周迅,在被揭穿的時候的女主人穿的是紅色衣服,與之前她穿紅衣服的影響有著不同的意味。
39,他去找蕭蕭,下著雨,切和了當時的情緒。
40,在胡同,一些老人在一邊下棋,打太及,卻對孩子的事情置若罔聞,放大了成年人的漠視。冷漠造成的悲劇。為什么這部影片叫十七歲的單車,而不是十八歲的單車呢?十八歲以及功能是成年人了,導演正是要頭過這個影片來引發(fā)人們的深思。
41,最后一個磚頭,小貴拍了下去,那是他對這個城市的最后的掙扎。
許多的東西都沒有我的老師講的那么的全面,這些全都是我憑記憶寫下來的,如果你們覺得有些東西確實還是分析的號炮,讓你們對這個東西感興趣了,你們可以和我聯(lián)系,我可以介紹你們認識一下我的老師。
4 ) 沒有贏家的戰(zhàn)爭
昨天看得是《十七歲的單車》,在《青紅》以前,我所知的王小帥唯一的一部作品。很好看。
一部單車將兩個十七歲的男孩子聯(lián)系起來。一個是從農(nóng)村來城市打工的鄉(xiāng)下孩子,懷揣著關(guān)于城市的美好夢想,卻因為單車的失竊打亂了原來設(shè)計好的人生軌跡。另一個是在城市長大的城里孩子,雖然生活在城里,卻是城里貧寒的家庭,在父親屢次三番沒有履行給他買單車的承諾后,偷了家里的錢,買了鄉(xiāng)下孩子被偷的單車。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青春期的夢想。鄉(xiāng)下孩子希望盡快把車款還清給公司,有自己的單車,總是從墻縫里窺探對面高樓的穿高跟鞋的女子;城里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單車,可以送漂亮的女同學回家,可以和哥們兒一起炫耀車技。最后的結(jié)局是,沒有人能真正擁有那部漂亮的單車,被打得滿身是血的鄉(xiāng)下孩子扛著被小混混砸壞的單車走在城市擁擠的街頭。車流如梭,人們按自己既定的軌道向前,沒有人會在意這樣一個孩子和這樣一部單車。
故事講完。故事里沒有人錯。鄉(xiāng)下孩子執(zhí)意要回自己的車沒有錯,城里的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買偷來的車也沒有錯。那為什么誰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呢?這仿佛一場戰(zhàn)爭,但是所有人都是輸家,沒有人贏。
很喜歡王小帥的鏡頭語言。低機位的透過單車車輪看街上的人流,高機位表達鄉(xiāng)下孩子第一次進到豪華寫字樓的茫然不知所措。還有對那雙紅鞋子的特寫、鄉(xiāng)下孩子撲到車上不讓別人搶走車的嚎叫、城里孩子第一次用自己的車送漂亮女同學回家后迎風的微笑、車被父親還給別人后站在樓頂?shù)囊恍袦I水、還有表現(xiàn)北京特有的胡同和鴿哨。
詞窮了,只能說一句真的很好看來結(jié)束了:)
5 ) 青春總是有殘酷的味道
《17歲的單車》像那個17歲一樣過去很久了,用牛皮紙包裝的VCD里面的青春卻總是新鮮的, 周迅,還有高媛媛,以及崔林,李濱.同時讓我想起巖井俊二。
阿桂,騎上單車的他總是覺得像在飛翔,他在城市送快遞,那輛自行車是他青春所有的寄托,是他的家他的天堂.阿健偷出家里的錢,為自己換回一個可以兌現(xiàn)的承諾,還有青澀的愛情。同一輛單車,兩個孩子在分享中成了朋友,可最后在一場打架中單車卻被砸爛了。阿桂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失去了青春的力量和勇氣.
這部片子的節(jié)奏和畫面是自然和干凈的,讓人有點舒服有點感傷。年輕的愛情就像后海邊陽光里面的單車,柳樹和一些跳躍的影子。 結(jié)尾卻是關(guān)于他們的愛情和那些夢想從枝頭跌落,帶著遺憾和烏黑的味道. 青春的故事總有些許殘酷的意味,這也是王小帥當年在拍完《十七歲的單車》以后說的.
6 ) 踏上十七歲的單車開始回憶……
只是為了一輛幾百塊錢的自行車,一個失去了生活來源,一個失去了心愛的女孩;這似乎是一個隱喻:小貴失去的是吃飯的機會,是“食”,小堅失去的是自己的初戀女友,是“色”;這真是莫大的悲傷,因為這個結(jié)果觸動甚至毀滅了人類本性中最原始的最初的需求。
在小貴的幸福還沒有來得及釋放開來的時候,他的車子丟了;這成就了另一青春少年小堅的夢想,可是當小堅的喜悅還沒有來得及完美展示的時候,車子也丟了。
作為中國人最普通的交通工具,這輛顯得有些過分漂亮的自行車不僅聯(lián)絡起了整部戲,而且成為了兩位男生追求身份認同的象征,是影片計算到位的一筆。而兩人那兩身顯眼的制服(快遞員服和校服),更易讓人理解兩人處境的殊途同歸。
或者青春本身就是一場血腥得讓人笑不可支的鬧劇,他們的愿望和堅持如此脆弱,徘徊在成年的門外,被突如其來的粗暴推倒,磕在了門檻上,馬上跌得粉碎。在沒有退路的失望和絕望中,小堅和小貴分別在不同的時刻舉起了板磚,給予了最后一擊。但一切已然不能挽回。小堅遍體鱗傷躺在原地,小貴扛著徹底壞掉的自行車走出了鏡頭,他們曾經(jīng)交叉的命運走向了分岔路,沒有人知道那條路通向什么地方。
小堅的美女朋友放在片中的一群女高中生里怎么都顯得太出眾了,她怎么喜歡上灰不溜秋的小堅就是個問題,后來又怎么跟上了一個有點混混味的大歡就更莫名其妙了。小貴朦朧中的小保姆一方面是導演設(shè)置的城市農(nóng)村人的一個符號,一方面預示著小貴對愛情的感覺。但怎么看怎么讓人感覺她成了一個道具而不是一個配角。遠遠望見周迅飾演的小保姆時沒有說出來的萌動,那些被刪去的段落里留下的情感的痕跡,殘留在阿貴和周迅眼神交匯的一剎那(我觀看的即是108分鐘的刪節(jié)版)。
僅僅有一個理由去為這部電影的失衡辯護:青春本來就是失衡而不著邊際的,而我們在面對青春與年少的時候,都會象王小帥一樣的沉不住氣。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應該被原諒的,因為我們的青春,已經(jīng)過去了;因為我們的初衷,總是在改變的;因為記憶與記憶中的女人,都僅僅是美麗的。
王小帥數(shù)度運用遠景去表現(xiàn)情節(jié),最有張力的一段莫過于鏡頭在胡同里遠遠望著小堅攔住已經(jīng)移情別戀的女孩,他既沒有站在同情的立場上看待影片中的人物,也沒有意圖讓觀眾對人物產(chǎn)生任何情感。幾乎所有的鏡頭都是平視和稍有仰視的,王小帥的視點也是以旁觀者的視點出現(xiàn),一共兩次特寫,其他時候都是處在局外,沒有什么太大的感情色彩,兩場打人的高潮戲都顯得冷漠和克制。
我一直不解的一個問題,板磚在皇城根胡同底下長大的孩子來說真的是青春期的一個象征嗎?無論是姜文1970年代的北京、還是路學長1980年代的北京、或者王小帥1990年代的北京里,板磚都在青春期里有著一種不可取代的地位。這至少是我的青春期里沒有出現(xiàn)過的東西,只是敲核桃用得著。
或許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都像那輛自行車,充滿了氣,激昂的期待每一次出發(fā);然而當生活打爛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輪胎,青春就和那自行車一樣徹底報廢了,再也無力前行。最后,除了成熟,我們別無選擇。
青春,只為了這兩個字,就構(gòu)成了熱淚盈眶的理由。我怎么能忘記那些尖叫,那些因為一再被掠奪而驚惶憤怒的面孔。我想起我曾經(jīng)目擊的那些少年,以及我正在消極消耗永不復返的青春,一切只為了證明:遠方除了遠方,一無所有。我不能從這一秒開始倒退行走,倒回過去,回到我倉皇流離、目光迷惘的十七歲,我們只能和我們的主角一起,按照正常時序跌進成年的門檻,被剝奪一空;弦斷了,歌停了,輪子折了,車毀了,開始瘋狂成長。
本片為臺灣著名電影學者、影評人焦雄屏經(jīng)營的吉光電影公司出品的“三城記”系列電影之一?!叭怯洝毕盗须娪敖Y(jié)合兩岸三地新銳導演,共同拍攝六部影片,希望為21世紀華人新社會樹立新形象,以別于上一代華人電影注重悲情及歷史回顧。另五部影片為臺灣導演林正盛的《愛你愛我》、易智言的《藍色大門》、徐小明的《流浪到淡水》、以及國內(nèi)導演賈樟柯的《上海寶貝》和香港導演余力為的《人民找換》。
王小帥用靈巧的筆法描述了一種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在我們生存的這個空間里,永遠都有關(guān)于身份認同的追逐和焦慮,他把鏡頭對準了這群被這個城市遺忘的人們,輕易獲得了與青春期無關(guān)的認同。王小帥告別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沖突,開始試圖進入平民的核心。
片子的配樂只有兩段,不多而顯得簡潔又恰到好處。頭尾用了一段長笛。片中在奔跑和飆車時總會出現(xiàn)另一段有鼓點的音樂。處理方式類似于《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鄉(xiāng)間騎士》。
片子臺詞里一次出現(xiàn)了“張藝謀”、一次出現(xiàn)了“秋菊打官司”。不知王對張的態(tài)度是個啥樣。還有北京人把bicycle叫自行車,片子里也通篇用的是這個詞,片名卻用了單車,用意是什么?或者僅僅為了一個噱頭?
小堅初吻來臨前樹葉間隙里灑下的陽光那幕讓人激蕩,小堅向小貴伸出手互贈姓名那幕讓人釋懷。小貴那最后一擊,包含了太多。
這是一個好片子,一個用紀實手法導出來的一個還算真實的故事。
PS:小貴的車被小偷偷了,小偷把它賣給了二手商(他不一定知道是偷來的贓車),二手商把它賣給了小堅,小貴想要回被小堅買下的車。我倒是很想從法律的角度去解讀這個車到底該怎么處理?尤其是在小偷找不到的情況下。顯然導演是用的一種相對客觀的手法記錄了車的一種理所當然的處理方式,而且這車從法理上到底歸誰也不是本片的主題,本片的道德尺度不在于此,但我就是想明白一下這個理。
【注】這篇評論初稿完成于2005年寒假,這個關(guān)于青春的故事無疑太沉重了。而當時的我大概還是沒有能力寫出同樣深刻的評論的,這篇評論的不少語句直接來自當時讀到的幾篇不錯的評論中,經(jīng)我添油加醋再揉成一塊兒的。在此向幾位原作者致謝!
很北京的片子。青澀倔強的愛總是很深刻卻沒有辦法KEEP。
我沒有看完,覺得不好看。
過審了,又過十七年,第一次公映,三十四歲的單車。好殘酷
其實這片子是脫胎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幫派互斗不說,甚至主角長得都跟張震有八分相似,一看就是個好少年,可惜時不我與。沒錢的青春,連女朋友都要跟強者跑掉,一片微縮的叢林。有趣的是小帥哥把自行車當作載體,同時把一群弱勢群體連結(jié)在一起,頗有了一種“小史詩”氣質(zhì)。
學習長大的十七歲,發(fā)現(xiàn)全世界的痛苦與快樂都來自一部自行車
一部看了很壓抑的片子。當小堅大聲反駁父親的質(zhì)問時,很心痛。還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個砸車的男孩為什么一直不走~~
我有過相同的經(jīng)歷,那畫面就仿佛在訴說我的故事,淡淡的瑣事但是那么饒人心弦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龍?zhí)祝鋵嵥慕巧陔娪袄镞€是有很重要的隱喻意義。
新時代的《駱駝祥子》,少年版《偷自行車的人》,宿敵變基友的《小鞋子》。你小時候偷過家里的錢嗎?
你還記得以前的時光嗎?就和影片里的一樣。我哭了。
一個自私虛榮的少年和一個倒霉催的木頭窩囊孩子,看著想打人。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這個列為同志電影?真的是這樣嗎????我完全沒有感覺。。。暈了
北京有九百萬輛自行車,這是個事實,就像我愛你至死的事實一樣
我們青春的鬧劇,我們開始成長。
符號感痕跡感過重。
結(jié)尾跟《小武》的結(jié)尾對照來看很有意思,這種差別可能正是賈樟柯和王小帥的差別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關(guān)于夢想,你堅持了多久。
偷自行車的中國人的青春殘酷物語片
相同的倔強,相同的17歲,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如果不是因為一輛單車,也許他們永遠也不會發(fā)生交集。新千年后“陽光燦爛的日子”,只是少了一點柔和的情懷,但仍甩出現(xiàn)在的國產(chǎn)電影幾條街。
疼啊,青春將永遠付之一去,那些屬于躁動,不安,暗涌的歲月,有誰還記得年少時的小小理想與執(zhí)拗,父親說你考了全班第五就給你買車,可是你考了全校第五父親還是沒能給你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