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講述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罹癌,但家人選擇隱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后一面,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奧卡菲娜飾演)認為知道自己病況是奶奶的人權(quán),因此在華人家庭中上演一場中西文化沖突,一部尋根家庭喜劇。故事改編自華裔女導演王子逸自己的家庭故事,她也因本片被《綜藝》雜志評選2019年必關(guān)注導演之一。
受預告片的吸引,今天和兩個中國臺灣的朋友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出來之后三個人“傻眼”。這個片在北美評價非常高,但是我們?nèi)齻€中國人看完以后的第一反應卻是滿頭問號,可以理解導演的用意,可以理解這部片子的主旨,但是,在我們看慣普遍亞洲電影的人看來,這部影片拍得也太怪了吧?? 影片的主人公比莉,是一個六歲就隨父母來到美國的女生,思維完全西方化,在家里也和父母用英文交流,甚至走路微微駝背,也完全符合美國某些青少年的形象。 然后另一位主角,比莉的奶奶,則是一位傳統(tǒng)的中國奶奶,慈祥,和藹,管比莉叫傻孩子,在小區(qū)樓下“哈”“哈”地練氣功,想要給自己的孫子操辦非常有排面的婚禮,還會給比莉塞紅包。 影片在介紹中西文化沖突,或者換句話說,在向西方人介紹中國當代社會上面,用了很多鏡頭。比如比莉下飛機之后天空中的霧霾,市里清一色長得一模一樣的住宅樓,晚上都是煙塵的燒烤攤,新建好但是電梯壞了的酒店,幫比莉搬行李時問了很多她家庭情況的酒店服務(wù)生,帶著小姐打麻將的土大款,婚宴定了龍蝦卻不知道為什么變成了螃蟹的飯店,換班時低頭刷手機的婚慶人員,管客人統(tǒng)一叫美女的按摩店店員……等等等等,在一般的中國電影中可能拿來當背景或者不重要鏡頭的地方,在這部電影中都顯得有些刻意。 除去這些外在刻意的鏡頭,受中西不同文化影響,比莉一家人的觀點碰撞,展示得也非常直白,比莉的媽媽講美國多么多么好,比莉的阿姨說中國也有中國的好,比莉的媽媽反駁說那你還想讓你的孩子去美國念書,阿姨說我只是想讓他有更多的機會,他將來說不定還會回來…比莉去日本定居的叔叔說,無論我們?nèi)チ四睦?,我們都是中國人,比莉的爸爸卻說,嚴格意義來講我們是美國人,拿美國護照…飯桌上,比莉說的美國其實也有很多問題那句話,顯得非常無力,最后有人出來打圓場,說我們還是都要考慮一下媽媽(即比莉的奶奶) 整部影片,最有深度的一句話,應該就是比莉定居日本的叔叔,告訴比莉,西方人覺得,人的生命都是個體,而東方人認為,生命是屬于集體的,屬于家庭,屬于社會。我們沒有告訴奶奶她的真實病情,是因為我們在幫她一起承擔這份痛苦,如果告訴她,其實就是甩掉重擔,丟掉責任,讓奶奶一個人承受這份難過(大概意思是這樣,原話記不清了) 影片的結(jié)局,其實就是到最后,比莉都沒有告訴奶奶她的病情,而是參加完婚禮之后就回到了美國,回到了她原來的生活。 這一部由華人出演,充滿了刻意的鏡頭和直白的描述的影片,盡管百分之九十都是中文對白,但還是在北美取得了成功,甚至打破復聯(lián)4單館票房記錄。 我身邊的很多人都以為,中國的電影之所以一直在西方國家遭到滑鐵盧,是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看字幕?是不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文化不感興趣?但是通過這部一直在講中國家庭的影片的成功,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不是不感興趣,而是我們之前輸出的影片,對于我們文化的描寫,太過含蓄了,含蓄到我們自己都需要動一些腦筋來體會,我們體會了之后覺得很好,很不錯,很感人,但是對西方人來講,他們從頭就沒有看懂。和我一起看電影的臺灣男生說,我可以理解這個片子想要講什么,但是它表達得也太膚淺了,我和他說,可能就是因為你覺得膚淺,所以它在外國人當中的評價很高。我不是很愿意用膚淺這個詞形容這部影片,正如我之前所說,它只是太刻意,太直白,太適合西方人了。它可能是一部讓西方人開始了解中國文化的好片,但是作為已經(jīng)非常了解中國文化,也通過很多作品或者親身了解到了西方的一些文化的人來說,可能真的難免會覺得“膚淺”。 總之算是為我解答了西方人到底喜歡看什么樣的中國電影這樣的疑惑,可以說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個收獲吧。
劇情梗概和海報全家福都很容易讓人抱著看另一部《摘金奇緣》的預期來看待《別告訴她》,尤其是在《摘金》和《瞞天過海美人計》中表現(xiàn)亮眼的奧克菲娜,更會使人產(chǎn)生爆米花喜劇的錯覺。但很快,這些先入為主的判斷在觀影過程中慢慢消失。
當主角比莉的父母決定向奶奶隱瞞肺癌病情,并以比莉感情外露為由讓她不要回國探望時,我甚至以為這會是一個以騙局引起劇情沖突的俗套故事,謊言的雪球?qū)綕L越大最終在烏龍中戳破,圍繞著“告不告訴她”而展開文化差異的探討則又會在將團圓的結(jié)局中隱匿。然而《別告訴她》劇情的走向,卻摒棄了傳統(tǒng)敘事模式俗套。
奶奶罹患癌癥的噩耗傳來之前,比莉在紐約的生活剛被暗礁沖撞上沙灘擱淺。背負著父母的犧牲和努力,被給予厚望從小帶到美國,比莉在三十歲的人生路口遲遲沒能找到穩(wěn)定工作。她的古根海姆研究員的申請被拒,入不敷出將被房東掃地出門,回家借蹭洗衣機還得忍受母親一番奚落。電影柔和清冷的色調(diào),提琴和人聲交織為背景樂,鏡頭語言以松散平緩的節(jié)奏,娓娓道來這個悲喜交加的故事。
奶奶患上癌癥時日不多的消息,被全家人包裝成堂弟浩浩的喜事,旅居美國的海宴(比莉的爸爸)一家和旅居日本的海濱一家以此為掩護回到家鄉(xiāng)探望奶奶。名義上大喜的慶祝和團圓,而事實上是見奶奶最后一面的告別。與父母的尷尬對峙相比,比莉和奶奶的感情顯然更加親密,對奶奶的關(guān)切之心和隱瞞真相的道德困擾就像是壓倒了比莉情感寄托的一根稻草,她瞞著家人、透支了信用卡,一意飛回長春看望奶奶。
雖然不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但電影卻比自敘更貼近一個迷茫困頓的二代華裔移民的視角。如何對待隱瞞病情的“善意謊言”?如何面對陌生的中國親戚和家庭習俗?如何回答過分好奇的酒店服務(wù)員反復追問“到底是中國好還是美國好”的歷史難題?如何在吊塔和高樓聳立的長春回憶起童年與爺爺奶奶的歡樂時光?來到中國的比莉被接踵而至的問題困擾著。
比莉始終沒有說出真相,也沒有試圖用美國法律的“正確”去撥亂反正。她小心翼翼地向周圍人質(zhì)詢對錯,磕磕絆絆地處理和父母的關(guān)系,擠出笑容努力融入和中國親戚的交往,在長春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的新土地尋找兒時舊居的蛛絲馬跡,甚至于在最后,是她主動替奶奶改寫了檢查報告。但這并不意味著某種妥協(xié)讓步,就像《摘金奇緣》中的楊紫瓊輕易讓美國灰姑娘占得道德制高點的膚淺意淫。
電影的切入異國文化差異入口是“要不要告訴她”,但事實上劇本并沒有讓角色們在謊言的對錯上拉鋸太久,也并不以站對立場作為最終結(jié)果。導演巧妙地以幽默的情節(jié)消解癌癥和臨終告別帶來的生命之重,而避免用煽情和感動去裹挾觀眾,將更多的思考放回在比莉本身。一方面情感驅(qū)使著比莉陪伴奶奶最后一程,另一方面人生瓶頸迫使她重新審視自己,回想自己所呼吸的布爾喬亞美國空氣,回望那個與她血緣相通的中國長春。在失去摯愛親人的悲痛之下,隱藏著比莉的另一層危機:身份認同的困苦——她沒能完全成為一個徹底的美國人,而記憶中美好而模糊的鄉(xiāng)土回憶卻又在日新月異的中國消失。
鏡頭附著于比莉的眼睛,如實記錄下時髦和古怪并存的酒店、按摩房和餐廳,紅旗街西二胡同的燒烤煙火氣,舊居民區(qū)樓下老人們空白茫然的臉和許多人粘著在手機上的視線。她默默觀察大人們餐桌上的明槍暗箭,浩浩和愛子在豪華影樓的滑稽窘態(tài),也看到婚禮酒席上所有人以不同形式表達出來對奶奶的愛意。在撲面而來的陌生故鄉(xiāng)面前,比莉并沒有用成長過程中的美國經(jīng)驗去抵觸,而是在意識、文化和空間的牽絆和割裂中,慢慢從懷疑和困惑,轉(zhuǎn)變?yōu)樾膽炎鹬氐奶剿?,來試圖彌合文化差異和家庭代際的傷痛。
在逐漸褪去虛構(gòu)者全知全能的視域,電影并沒有通過夸張的反差和戲劇性的設(shè)計來凸顯中西方語境下不同的心理程序,轉(zhuǎn)而以誠懇的方式描摹出生活真實的面目。在新舊交替城市空間和層層的人際交往的關(guān)系中,浩浩的倉促婚禮成為了一場中、日、美文化共同展示的雜燴,電影的情感表達從之前的郁郁寡歡的苦悶轉(zhuǎn)變?yōu)闇厍槊}脈的譏誚,鏡頭節(jié)奏在酒醉正酣時突然加速,最后在浩浩突然崩不住的嚎啕大哭中放慢下來,生離死別的悲傷被編織在闔家團圓的喜慶中,這是超越于文化差異、種族分別的人生常態(tài)。
《別告訴她》不算是沒有瑕疵,在中國觀眾看來,中文臺詞不夠圓潤,非職業(yè)演員的加入有些生硬,奧克菲娜的普通話歪七扭八,還難免有像“人得癌癥離死不遠”的俗語道出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但這些并不能掩蓋電影用誠意打動人心。
隨著電影尾聲,比莉與父母啟程坐上前往機場的出租車,告別在樓下久久揮手不肯離去的奶奶,漸漸駛離高樓拔起的長春市中心,穿越過高架上的塵土飛楊,趨往人生的下一段旅程。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就明白這個并不刻意煽情的離別場景,在從容不迫的輕描淡寫中有真實的重量。
我知道奶奶塞給比莉的紅包有多少的厚度,我知道奶奶一定會等到出租車消失在視野盡頭才會蹣跚上樓,我也知道母親一邊回頭一邊會紅了眼眶默默抹淚,但我不知道的是離開之后,還有多少次回鄉(xiāng),還有多少陪伴,還有沒有人等待。
祝長輩們一切都好,身體健康。
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的時候我們?nèi)揖腿タ戳?,我十歲的孩子對它的評價是:“比《玩具總動員4》好看。”
電影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非常用心:車站外撲面而來的出租車司機,小區(qū)里體育彩票贊助的健身設(shè)施上曬被子,走在街上的油膩中年毫不掩飾地露出白花花的肚皮,隨處都是抽煙的人。
這些都是我女兒回國印象最深的地方。
酒店里服務(wù)員逮著女主角問:“你覺得中國好還是美國好?”
這個問題是經(jīng)久不衰的ABC拷問。無論親疏,幾乎所有人一知道我們住在國外就會問我孩子這個問題。
美國人平常距離感很強,即便是很熟悉的朋友都不會問這樣二選一的問題。
而且每個人坐在飯桌上都會先跟我們打聽怎么去留學,同時還抱怨房價太離譜,簡直沒法過下去了,接著又勸我們海龜…
我一開始很耐心的告訴他們考托福GRE以及申請學校的方法,告訴他們很多留學中介避而不談的生活困難。后來意識到,那些家長并不在乎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個人財物問題,更不在乎自己的邏輯無法自圓其說,只是一廂情愿的灌輸自己想法,想為孩子選擇短平快的途徑,并不愿意了解對方的世界,也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優(yōu)勢劣勢目標興趣等等。
電影里的人充滿了這種一廂情愿的侵略,奶奶生病家人一廂情愿地認為她無力承擔噩耗,替她做決定,想當然地為她滿足心愿,催人結(jié)婚。
Billie說,也許奶奶想用最后的時間做一些她想做的事情呢?你們這樣替她做決定不是很不尊重她嗎?
而奶奶對晚輩也一廂情愿地做安排,安排孩子出國留學,安排孫子趕快結(jié)婚?!白约旱氖虑樽约鹤觥敝淮嬖诳谔栔?。華人文化中,最難掌控的就是為自己生活中重大事件做決策。
親情,好意,跨過人和人之間的邊界的借口。人不由自主地被親情激流卷著隨波逐流,別人早就幫你做好了決定。
我記得片中伯父給奶奶敬酒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大意是:“我今天一切成就都歸功于我的母親。沒有母親就沒有我今天?!?/p>
華人出生后就和父母捆綁在一起。
自己的努力、奮斗、抉擇在父母養(yǎng)育之恩面前都不占權(quán)重。
最終在父母年老后,孩子反過來一廂情愿地為父母的人生重大事件做決策。
這件事屬于誰的生活,誰的時間?應該由誰來做主?
一個人得了癌癥,生命只剩下最后幾個月,他對此有沒有知情權(quán)?
在美國,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有,對患者隱瞞病情是違法的。檢查結(jié)果要先通知本人,然后他再決定是否通知親朋好友。
2019年的美國電影《患難兄弟情》開頭,醫(yī)生就當場告知男主病情不樂觀,需要去做活檢,男主身邊的老朋友干脆直接問醫(yī)生:他的病是治不了了嗎?是的話你就點點頭。
后來男主又找癌癥治療機構(gòu)再次確認了結(jié)果,電話通知也是十分冰冷:“您的白細胞數(shù)量已經(jīng)……有以下幾種治療方案可供選擇……”
這是美國式的絕癥通知,這樣開門見山地談?wù)撍劳銎谙拊谥袊遣豢伤甲h的。中國向來不會苛責“善良的謊言”,認為隱瞞病情有助于幫助病人免除對絕癥的恐懼,舒緩身心從而延長生命。醫(yī)院可以好心協(xié)助家人演戲,知情權(quán)應讓位于“生存權(quán)”。
華裔導演王子逸執(zhí)導的《別告訴她》講述的正是根據(jù)她自身真實經(jīng)歷改編,將戲劇沖突建立在這一分歧點上的故事,背后折射的是不同價值觀體系下對待生命個體的態(tài)度。正如片中大伯所說,“你把生命看作是個體的,這正是西方和東方的文化差異問題,東方人是把生命看作是集體的。”
《別告訴她》的中英文片名差異就很有意思,英文片名“The Farewell”(告別)的主語是患者本人,行為是用最后的時間完成告別的夙愿;
而中文片名《別告訴她》主語是家人,行為是隱瞞實情,家人有權(quán)替患者做最后的決定。片名的甄選必然也是考慮到不同市場的受眾心理了。
我看過一些文章,記得有一個數(shù)據(jù)是:中國約三分之一的癌癥患者,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今天這部電影終于在中國上映了。我想講一講我奶奶的故事。
我特別喜歡《別告訴她》的一個原因是,它跟我家的真實經(jīng)歷、心境都太像了。看著奧卡菲娜心酸委屈的眼神,那股扎心的感覺又回來了。
大學畢業(yè)的那個夏天,我回到了東北二線城市老家,一邊休息一邊準備考研。有一天我跟爸爸去奶奶家吃飯,飯桌上奶奶突然干嘔了一下。我爸爸是個心細的男人,忙問奶奶是不是不舒服,她說可能是天太熱吧,最近腸胃有點不好。
爸爸立刻放下筷子,帶奶奶去醫(yī)院做了全面檢查。檢查結(jié)果出來那天,我和爸爸媽媽正在去外地的火車上,爸爸聽著醫(yī)院打來的電話,一言不發(fā),眼淚大瓣大瓣地直落下來。幾分鐘后他失魂落魄地給叔叔打電話,喃喃地說,出大事了,咱媽病了……
那是二十多年來,我第一次見到爸爸在我和媽媽面前哭得像個孩子。
后來,家人又拿著檢查結(jié)果去省里找最權(quán)威的專家看,得到的答復無外都是:胰腺癌晚期,已經(jīng)擴散,時間大概只有三個月了。
父輩們迅速召開家庭會議,一致認為絕不能將實情告訴奶奶,聯(lián)合相熟的醫(yī)生共同以“胰腺炎”的名義通知她,同時四處尋醫(yī)問藥,祈求奇跡的出現(xiàn)。
我的奶奶跟《別告訴她》里趙淑珍飾演的奶奶非常像。我奶奶年輕時在東北三線城市做官,是干脆利落的女強人,退休后也永遠身姿挺拔,步伐矯健,家里大事小事都靠她出面張羅。她跟年輕人談得來,電視上的小鮮肉都認識,也從不在我面前提考研和結(jié)婚。
“后背挺直!”“起來活動活動!”
每次在奶奶家,葛優(yōu)癱在椅子里玩電腦游戲的我都會被她呵斥。想來慚愧,印象中奶奶的身子骨總是很硬朗,我從沒幫她干過家務(wù)活。
所有人見了她都說:什么,您都70多歲了!哪兒像啊,頭發(fā)都沒白,50還差不多!
想起電影里的奶奶帶著Billi鍛煉,告訴孫女這樣才能身體好長壽,Billi心疼地看著她卻沒法告訴她。人的壽命真是一門玄學,常年生活規(guī)律鍛煉養(yǎng)生的人不見得就能長命百歲,當癌癥突然降臨一個家庭的時候,人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
趁著奶奶還有一些體力,全家人決定一起出門旅游,以此為借口相聚。當然,我們已經(jīng)瞞著奶奶商量好了各種話術(shù)和對策。
先是叔叔說,他剛好有個出差來大連,順路來看看奶奶。來了之后,他又聊起接下來有個假期,不如把嬸嬸和哥哥也接來,全家一起開車去青島看看海如何?大家趕緊七嘴八舌表示,還真是,難得這段時間大家都有空。
于是全家人擠在商務(wù)車里,從大連開上船,睡一晚,再從煙臺開下船,最后開到了青島海邊。此時已經(jīng)入秋,青島海邊比大連稍稍溫暖一些,游人如織,一望無際的大海很美。
其實我上大學之后就很少回家了。叔叔一家也不在同一個城市,平時聯(lián)系并不多。在這唯一一次的全家旅行里,雖然多半時候有演戲的成分,但也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大家庭的溫暖。大家圍坐在露天的海鮮大排檔,吃著海鮮燒烤,喝著袋裝黑啤,奶奶笑得很開心,那一刻其樂融融。
從青島回來后,奶奶的病情開始惡化。她開始按時去醫(yī)院打點滴,回來時上樓的腳步愈發(fā)吃力,小腿奇癢難耐。熱愛科學的她開始變得迷信,在家里南北兩個方向的陽臺上放置了辟邪的小物件,碎碎念“等我病好之后我要XXX”之類給自己打氣的話。
可是沒人比自己更能感知自己體內(nèi)的變化,奶奶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她的細胞和臟器正在被逐個吞噬、異化,而我們什么都做不了。
有一天早上她哭了,說夜里她特別特別難受,感覺差點“過去了”:“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我和家人坐在沙發(fā)上,沒人有勇氣抬頭看她的眼睛,也不知該怎么接話,空氣尷尬地凝固住了。聰明如奶奶,肯定已經(jīng)感覺到不對勁了。
一個人在知道出事了,卻不知道具體出了什么事、情況有多嚴重時是最慌亂無助的。他會開始胡思亂想,焦躁情緒與日俱增,有的最后還會遷怒于隱瞞的人,拒絕繼續(xù)配合。
爸爸又帶奶奶做了一遍徹底的檢查,過了很久奶奶才從檢查科室里緩步出來,神情落寞。體檢過的人都知道,如果醫(yī)生匆匆瞥了一眼就pass掉你,那通常是很健康;如果醫(yī)生舉著光片反復看了又看,還皺了皺眉或是輕聲嘆口氣的話,那就讓人揪心了。
奶奶走不動了。病情也瞞不住了。
回到家,爸爸和姑姑終于鼓起勇氣,決定告訴奶奶。
“您得的其實不是胰腺炎……”爸爸開口,欲言又止。
“是胰腺癌吧?”奶奶竟自己猜到了。
爸爸和姑姑都哭了。奶奶卻一下子放松了,笑著說:“嗨,人吃五谷雜糧,哪可能不生病啊?沒事的,沒事的?!?/p>
全家人一起“演戲”演了這么久,最后最堅強的反而是奶奶。
奶奶73歲生日,全家人還給她辦了一個壽宴。當時她已經(jīng)吃不下任何東西,體力也只能堅持坐一會,但她還是滿面春風地感謝著大家。我用手機偷偷拍下她敞亮的笑容,現(xiàn)在那個手機已經(jīng)廢棄,照片再也找不回來了,但笑容一直刻在我腦海里。
后來奶奶開始住院。我不太想再繼續(xù)回憶這段了。
她逐漸消瘦得不成人形,只能用管子吸進一點流食,然后又嘔吐出來,在病床里被翻來覆去都找不到容易忍耐疼痛的姿勢,大小便無法自理。爸爸和姑姑輪流陪床照顧,也都累瘦一大圈。一輩子都極其要強的奶奶,看到自己這樣會很難過吧。
有一天,我從天寒地凍的室外走進病房,兩手凍得通紅,奶奶招手讓我過去,用瘦如干柴的手臂給我暖手。她已經(jīng)沒力氣說話,我漲紅了眼睛,不敢看她。從始至終我都在逃避奶奶正在離開的事實。
她很配合家人的期望,頑強堅持到了最后,一刻也沒有放棄。比醫(yī)生預言的時間多爭取了一點點,但可惜并沒有像《別告訴她》導演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奶奶那樣迎來奇跡。
奶奶的葬禮辦得很隆重,有幾百號人一早來看她。很多老同輩都嘆氣說,她怎么這么瘦了呀。
轉(zhuǎn)眼奶奶已經(jīng)離開我七年了。我時?;貞浤莻€把我的家庭攪得天翻地覆的夏天,如果更早告訴奶奶會怎樣?不告訴奶奶又會怎樣?我不知道。
我跟電影中的Billi真的很像。那種從大城市突然回到東北二線城市時撲面而來的親情,那種難以承受的人與人間厚重的、樸實的情感,那種你說不上來是親切還是排斥的鄉(xiāng)土味道,以及奶奶病重時那種即將失根的崩潰無助……
奶奶去世后,我再也沒去過奶奶家。曾經(jīng)長住過的地方,就這么永別了。
叔叔家有了孫子,春節(jié)父輩們也各過各的了?!按蠹彝ァ钡母拍钜呀?jīng)向下一代更迭,我沒結(jié)婚,沒有孩子,也沒兄弟姐妹,一年只有春節(jié)回一次大連。
老人在哪,哪里就是家。老人走了,家也就沒了。
所以我很理解Billi為什么難過:她連爺爺什么時候走的都不知道。小時候北京住過的家已經(jīng)被拆掉,現(xiàn)在奶奶也要走了,她像只漂泊的風箏一樣,那根回家的線要被剪斷了。
生老病死,人生無常。有大胸懷、大氣魄、大歷練的人,可能才能做到從容面對。
當年周總理患癌,也是保健醫(yī)生了解他的性格,從一開始檢查就沒有隱瞞可能患癌的事實,一五一十告訴了總理。
確診膀胱癌之后,周總理也平靜、仔細地詢問了膀胱癌的發(fā)展過程和應對措施,像面對其他領(lǐng)導人的癌癥病情一樣。他表示自己會配合醫(yī)生,但也要醫(yī)生配合他,在治療的間隙抓緊推進各項工作,在確診后仍在崗位上全力奮斗了三四年時間。
但即便內(nèi)心強大如周總理,最后關(guān)頭周圍人也對他的知情權(quán)也有所保留——癌細胞全面轉(zhuǎn)移以后,醫(yī)生沒再報告給周總理??瞪ナ滥翘?,他們做了一個假的《人民日報》頭版,替代了康生去世的消息。因為康生和周總理得的都是膀胱癌,周總理對他們兩人的病情了如指掌,他們擔心周總理會因此多想。
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中西文化不斷交流,碰撞出了更多元、普世的價值觀。東方觀念中的集體、道義、保護,和西方價值觀里的個體、權(quán)利、自由,并不存在單一選擇和孰是孰非的問題。該不該告訴患者、什么時機告訴,還是應該視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定,在有限的時間里尋求最高生活品質(zhì)。
比如畫漫畫、還被拍成了電影的熊頓,她用生命最后一段時光在世界上留下美麗可愛的回憶,像一顆驚艷劃過的流星。我們都會記得她。
還有35歲的網(wǎng)絡(luò)歌手吾恩,他宣布患癌的微博登上熱搜第一,字里行間他充滿戰(zhàn)勝絕癥的積極斗志,百萬人為他加油打氣。希望他早日好起來。
至親去世,固然是令人無限悲傷和不舍的。癌癥是人們談之色變的魔王,但比起突然離去,至少為患者留下一個向人們say goodbye的機會。這是魔王最后的一絲善念了吧,所以,我們不該剝奪它。
愿每一個我們所愛的人,最終都能帶著我們的愛上路。
《別告訴她》,英文原名是《The Farewell》,直譯過來是“告別”,但是看完片子后,反倒覺得中文片名更加貼切,也更有深意。故事簡單到一句話就能講完,奶奶檢查出身患重病,家人決定隱瞞,但在美國長大的孫女卻覺得應該告訴她,由此引發(fā)出一系列的插曲。相信大部分的普通人,在迄今為止的生命中,都多多少少經(jīng)歷過生離死別。而部分人可能也面臨同樣一個難題——當親人身患不治之癥時,是選擇告訴ta直面生死還是隱瞞病情、讓ta安心度過最后的時光?
本片故事源自于導演王子逸的親身經(jīng)歷。與片中女主一樣,她六歲時跟隨父母來到美國,在西式文化中長大。當一個“西方青年”與“東方家庭”的觀念發(fā)生碰撞時,引發(fā)的思考就天然地具有爭議性了。
但與預想中不同,整部影片的節(jié)奏是平靜舒緩的,甚至有些段落會覺得直白的近乎“無聊”。那些在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都被鏡頭事無巨細的記錄了下來,讓人不得不回望審視。
第一次的家庭聚餐,是在奶奶家客廳的圓桌上,多年未聚的家人各懷心事、強顏歡笑。
奶奶左手邊坐著小兒子一家,右手邊坐著大孫子浩浩和即將進門的日本媳婦,而浩浩的這門婚事是促成全家重聚的契機。本不打算這么快結(jié)婚的他們,為了這個秘而不宣的謊言必須做出一點妥協(xié)與犧牲。
奶奶的開心溢于言表,不停張羅大家吃好喝好,她甚至還準備了孫女碧莉小時候最愛吃的南瓜烙餅。而從小由奶奶帶大的碧莉,也是整個飯桌上最心事重重的人。她無法理解父母與親戚為何如此一致的決定隱瞞病情,難道一個人在生命盡頭沒辦法擁有說再見的權(quán)利嗎?憑什么作為親屬就可以替他人做決定?
第二次的家庭聚餐,地點換到了餐館,而參加者則多了小姨奶女兒一家。由于大兒子一家生活在日本,小兒子一家生活在美國,平日生活里負責照顧奶奶的主要是小姨奶,她女兒也同樣出了不少力。
相信看完了這場戲,很多人會聯(lián)想起自己春節(jié)回家的場景。一年未見的親戚們和氣融融團坐在圓桌上,七大姑八大姨少不了要各種關(guān)心你的“私人生活”。有男/女朋友了嗎?生娃了嗎?現(xiàn)在工資多少啊?準備要二胎了嗎?小孩打算報什么學校???每個問題都刀刀致命,提醒著你無法忽略的生存壓力。
在這個圓桌上,女主媽媽跟小姨奶女兒也你來我往,從教育聊到收入,從人生理想聊到社會現(xiàn)實,表面都笑語盈盈,內(nèi)里卻刀光劍影。在國外已經(jīng)30出頭卻還在過著打零工生活的碧莉,又一次收到藝術(shù)機構(gòu)的拒信,不曉得未來究竟在哪里。而即將開始中學生活的表弟,也許會走上爸媽安排的出國讀書的道路,再然后呢?誰都不知道。
這場反映了中國典型當代家庭關(guān)系的圓桌戲,說是這部電影的“戲眼”也不為過。
第三次的聚餐,規(guī)模就更大了,敲鑼打鼓幾十桌。這場由奶奶親力親為操辦的婚禮,請到了老家所有相熟的親戚朋友,舞臺上司儀、新郎新娘、碧莉跟老爸輪番登場,不搞到全場高潮迭起就算沒完成任務(wù)。
吃到后半場,眾人都開始有點松勁兒,主桌上開始玩小游戲活躍氣氛,而輸了是要罰酒的。稀里糊涂喝了好多杯酒的新郎浩浩,卻在最后忍不住大哭了起來。
喜與悲交織在一起,好像到了此刻,他們才達成了內(nèi)心的和解與釋然。
《別告訴她》從拍攝立項到上映后的票房口碑,都可以說是近幾年最成功的華裔電影。不同于去年的《摘金奇緣》,從故事到陣容,甚至是語言使用,都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東方故事,戳中了很多華裔后代的心。但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質(zhì)疑,這部片子是否仍舊是典型拍給西方人看的獵奇向電影?甚至,是不是有故意丑化國內(nèi)的一面?
而拋開獵奇,其實這更多的是一部帶有導演強烈私人回憶的影片,只不過這段回憶有著很多可以共情的地方,才會引發(fā)一波波的討論熱潮。
從一回家親戚就給安排上的大保健,到去給爺爺上墳遇到的哭喪隊伍,再到影樓寫真拍攝的荒誕滑稽,都是我們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場景。但當這些場景跟從國外回來的家人碰撞在一起時,其中引發(fā)的尷尬、辛酸、搞笑等種種化學反應,可能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真實。
奶奶的病情作為引發(fā)這一系列事情的開端,這時已經(jīng)不再是影片關(guān)注的重點,甚至告不告訴她也不再是女主最糾結(jié)的點。這趟回國之旅讓她更多地想起小時候跟爺爺奶奶一起共處的時光,那時候缺失的父母之愛,以及這么多年在心中業(yè)已形成的情感空洞。
華裔的身份始終讓她疑惑,在國外注定無法成為主流人群,而回國發(fā)現(xiàn)根好像也已經(jīng)不在了。城市遍布的高樓早已找不到兒時的蹤跡,酒店前臺關(guān)于“中國好還是美國好”的問題也讓人無法作答。而最終,她只能在預定行程內(nèi),按時返回美國,繼續(xù)自己的人生。
看《別告訴她》這部電影,多少讓我想起去年在電影院看《四個春天》。只不過場景變換,一個是身在北京的男青年回貴州老家拍父母,這里是一位在美國的女青年回長春老家拍奶奶。一個完全紀實,一個基于事實的虛構(gòu)。
對許多已經(jīng)習慣了套路或者說成熟電影模式的觀眾而言,講述家庭親情、中西文化差異,如果不夠有新意,恐怕很難超越像李安《喜宴》《推拿》這樣的名作。然而反過來看,我卻覺得初出茅廬的王子逸和陸慶屹一樣,即使工整的交出作品,我也能夠為她真摯淳樸的情感打動,他們的電影也會把我推到一個全新的時代角落重新窺探我們與家庭的關(guān)系,而不是李安的時代,甚至《喜福會》的時代。因為我們作為同代人在經(jīng)歷的,正是這些熟悉的細節(jié)。
故事從一通電話開始。
一個在紐約街頭的年輕孫女,一個在長春某醫(yī)院的傳統(tǒng)奶奶,兩人問候著彼此在千里之外的日常,卻隱瞞著各自真實的生活。
孫女問,奶奶你在哪呢?奶奶說在你小姨奶家。
其實她病了,來醫(yī)院檢查。
奶奶問,你剛和誰說話呢?孫女說,和一個朋友。
其實她只是在等候獎學金解決貧窮問題的這段時間迷茫的走在路上和一個路人說了話。
她們都真心關(guān)心對方,卻都沒有告訴對方自己在經(jīng)歷什么。
因為她們不想讓親人擔心。
于是小小的病痛、沮喪都變成了小小的謊言,直到奶奶被確診為癌癥,生命只有最后三個月,小小的謊言升級為大謊。
奶奶兩個遠赴日美的兒子帶著妻兒回了25年久別的長春老家。親友們也都齊聚一堂。奶奶開心的不能自已,卻不知道這么多人都在齊齊演一出戲,借操辦孫子婚禮之名陪她最后一程。
忍著巨大的悲痛,孫女Billi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沮喪的問爸爸媽媽大伯姨奶,“為什么不告訴她呢?也許她想知道呢?也許她想說再見呢?”每個人都說,“別告訴她”,這就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方式。
在一場又一場飯局中,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的日常。正如我們自己的家庭,不管爺叔姑舅多久沒有見面,孩子長了多高,第一頓飯總是喜氣洋洋歡聚一堂。然后第二頓飯、第三頓飯,慢慢地暴露大家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開始產(chǎn)生齟齬,為各自的生活方式辯護。
最為突出的矛盾就是國別文化差異。Billi家移居美國多年,已經(jīng)西化到日常用英語交流。她的大伯則移居日本,堂弟不太會說中文,還將迎娶一位日本媳婦。還有一邊是在中國照顧奶奶的小姑一家。他們恪守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又期望能突破這種生活。
團圓飯吃了好幾場,大家終于開始把看不慣的攤開來講。
小姑問,在美國是不是賺到一百萬很容易?
Billi的媽媽反諷道,在美國錢沒有那么重要。
小姑說,父母在,不遠游。
Billi的媽媽說,那你為什么準備把兒子送到美國?
Billi的爸爸說,我拿了美國護照已算是美國人。
大伯說,雖然我在日本卻永遠是中國人。
聚會的氣氛從第一頓熱氣騰騰到這里第N頓已降到冰點。
在中美都有生活經(jīng)歷的Billi看著尷尬場面,不置可否。
而把家庭飯局中的矛盾放到社會中,Billi也在觀察類似的尷尬。
比如入住賓館,服務(wù)員在提箱子上樓的幾分鐘里問了她許許多多私人問題。
服務(wù)員問,中國和美國哪里好?
Billi說,不一樣。
服務(wù)員說,我覺得你肯定覺得美國比中國好。
Billi說,不一樣。
服務(wù)員還繼續(xù)追問,那你更愿意待在中國還是美國?你肯定更愿意待在美國。
Billi已經(jīng)有點氣憤,但她的態(tài)度也正如她所說,不一樣。
很熟悉不是嗎?
當我們從大城市回到老家,不會聽到類似的問題嗎?
“你在大城市肯定賺得很多吧?!?/p>
“你肯定覺得待在那里更好吧?!?/p>
“你肯定覺得家里沒有那么發(fā)達你也不習慣了吧?!?/p>
……諸如此類。
然而王子逸拍攝Billi的角度正是我們在文化差異中所處的位置。
當我們回答“不一樣”時,我們一邊觀察這個不算富裕發(fā)達的故鄉(xiāng)城市,一邊又回望自己的過去。童年曾在某個游樂場,兒時與爺爺奶奶如何快樂的度過。他們做著熟悉的好吃的食物,即使我們離開很久再次吃到也感到很幸?!?/p>
在碰撞、摩擦和不適應中,因為記憶為現(xiàn)實涂上了一層朦朧色彩,它使許多尖銳的矛盾(例如經(jīng)濟、文化差異)都不那么重要。Billi甚至好好思考了下,是不是可以專門留下來陪奶奶。這比那失去的獎學金、大家的爭吵和她可能并不適應的新環(huán)境來說,更為重要。
在與母親的爭吵中,Billi道出自己的痛苦。
“一切都消失了。”
在她生命中出現(xiàn)了太多謊言。沒有人告訴她爺爺怎么不在了。沒有人告訴她北京老家怎么不在了。她經(jīng)過長春的老家也已經(jīng)建起新的建筑。她看著這一切變化,忽然發(fā)現(xiàn)許多事情消失得太快而背后是一個又一個謊言。
Billi的媽媽選擇就這樣面對和接受。雖然她說著英語也驕傲美國的生活方式,但骨子里仍然以中國的人生觀對待生死離別。從某種角度來說,她的表現(xiàn)甚至熟悉得像我的媽媽,她討厭傳統(tǒng)葬禮中的哭喪,讓自己表現(xiàn)得非常堅強。她不輕易表達悲觀的情緒,努力把一切偽裝得很好。她讓女兒置身事外,不管爺爺?shù)乃?、奶奶的病還是堂弟的婚禮,她都像一扇屏風一樣擋住,讓她專注自己的生活,不讓她受到不好的影響。
然而對已經(jīng)長大的Billi來說,母親的操控也讓她陷入痛苦。“她也許想知道呢?她也許想說再見呢?”Billi所指并不止奶奶,也有她真實的意圖。她想像一個家庭成員那樣,參與堂弟的婚禮,知道奶奶的病況,可以不遠萬里飛回故鄉(xiāng)。因為她從內(nèi)心里依然認同她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
在堂弟的婚禮上,Billi說她很高興來到這里。是真心實意的感動,也就像我們嫌棄的一場場婚禮、一場場家庭飯局到最后,我們也依然如冰石被溫情融化。看著眼前的某些荒謬,歌舞喧鬧、插科打諢、淚水笑聲,他們與我們真實的生活相隔多遠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刻我們是在一起的?!拔液芨吲d回來?!?
不同于陸慶屹在《四個春天》中的柔軟,王子逸并不避諱尖銳的沖突,甚至將這些沖突一個個放大、夸張,變成了戲劇化的一幕幕,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有機場外等候“獵物”涌上來的黑車司機,有婚宴酒店里行動聲音如機器一體的服務(wù)員,有賓館里把煙火欲望寫在臉上的紅男綠女,有灰色天空下齊刷刷的樓盤群……導演給這些群體事物的鏡頭,和給家人的鏡頭如出一轍。有好幾個場景,Billi面對凝視她的一家人,她也在反過來凝視他們,觀察他們的生活。
從某種角度看,這是一種幽默。而我更愿意相信這種觀察已經(jīng)表達了王子逸的態(tài)度:紀錄。
在流動的幾天中,Billi沒有刻意住在現(xiàn)代明亮簡潔的酒店。長春的天空也沒有因為他們的回來變得干凈明澈。街道是舊舊的充滿各種并不好看的燈箱字,卻也有安安靜靜在這里度過一天又一天的人們。
因為平心靜氣的記錄,影片反而真實的呈現(xiàn)了中國生活的日常。它和北京、上海某個洋氣的CBD有不少距離,而大部分人并不是活在那種光鮮里,只是靜靜的任時光流逝、周遭變化。Billi的奶奶是其中一位,姨奶也是其中一位。不管子女多少年不在身邊,她也始終這樣過著自己的生活。Billi看到她,應該是心安的。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
在一系列觀察到的表象背后——不管這些“表象”是其樂融融的還是極具諷刺的——從Billi的角度,她也有了一次機會重新思考奶奶和家人們的人生觀。對待婚姻,對待獨立生活,對待成功,對待健康、對待死亡……他們有自己合理的邏輯。奶奶教Billi鍛煉身體大喊一聲把身體內(nèi)的濁氣逼出,爸爸明明不能喝酒卻為相聚喝得爛醉,爺爺早已過世多年但大家掃墓時就好像在對活著的他傾訴……你看這些事情,我們重新看一遍,它們既有一些好笑,但又有好笑背后的溫情。正如姨奶所說,“那是個良性陰影啊”。
而“良性陰影”究竟是什么?
姨奶說,“就不是絕癥唄?!?/p>
——它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輕松的,讓好的壞的都過去的態(tài)度。
影片最后,Billi帶著釋然和不舍告別奶奶。大家都知道癌癥恐怖,但都沒有把恐懼放在臉上。他們佯裝皆大歡喜,Billi從一開始不解“這明明就是個謊言”,到最后終于明白,他們是在承擔生活的重任,繼續(xù)做奶奶的精神支柱。盡管他們都不在身邊,但精神上,他們離這位老人并不遠。
這給了我們諷刺的開始一個合理的結(jié)束。因為最后你發(fā)現(xiàn),本應只能活三個月的奶奶居然奇跡般的繼續(xù)活了六年——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真實的王子逸奶奶最后出現(xiàn),令我們觀眾大松一口氣。原來,善意的謊言是合理的。原來,它真的有效。原來,活著有美好期待就可以繼續(xù)活下去。
我想,電影從某種程度上也替我解答了一些問題。我們所質(zhì)疑的古老的價值觀、一些陳舊的生活方式,遠不止中西文化差異那么“簡單”。站在一定距離外觀察的王子逸,不僅觀察中與西,也觀察老與少,新與舊,觀察存在與消亡,觀察集體與個體。不管好與壞,她都以質(zhì)樸平和的態(tài)度呈現(xiàn),不置可否也有些疑惑的態(tài)度,正是在城市獨立生活的青年一代的重新審視。
SFFilm的centerpiece,上千座的Castro Theatre幾乎是座無虛席。劇本很好,很多充滿了中國味兒的對話(比如席上拼娃)寫的都很出色。演員尤其是女主角演得非常到位,哪怕不說話也能傳達出很多情感和思想。整個故事在中美文化強烈的震蕩之下是作為喜劇處理的。有不少對于美國人來說無比陌生的場景,比如鬧哄哄的婚禮,美國觀眾都是笑得很開懷的。奇怪的是,我雖然沒有想笑的欲望,也沒有在別人的笑聲中感到尷尬,而是覺得導演的表達很誠懇,并沒有在貶低什么、抬高什么。借用Billi的話:“(沒有什么哪個更好,只是)不一樣?!币蚨?,在面對比如婚禮和掃墓的片段,雖然是我自己也非常不喜歡的習俗,但也并沒感到卑微。片中的文化沖突富有層次,引人共鳴。上一次看電影哭成這樣是《冷戰(zhàn)》,只不過那一次是傷別人的懷,這一次是relatability的淚。
婚禮猶如提前舉行的葬禮,城市仿佛埋葬回憶的墓地。騙她說只是良性陰影,還是讓她與世界最后告別。西方的生命是個體的,東方的生命卻是集體的。個體遵從律法,集體講求親緣。童年奶奶家后院捉蜻蜓的回憶,正在變革的城市里毀滅。古老的別告訴她的默契,仍在傳統(tǒng)的家庭中流轉(zhuǎn)。排出濁氣,沒事你也喊喊。
Lulu Wang實在會把握人類情感和東方的細膩,片中很多場景都是會真實發(fā)生在中國北方家庭里的,crazy rich asians才不是亞裔家庭的樣子,這才是。中國人邊看邊哭,美國人看的時候在笑文化差異,看完電影下樓梯開始哭。視聽語言太出色了,比如在婚禮餐桌那一段有個360度快速旋轉(zhuǎn)的兩周鏡頭,還有出來配classic drama scoring的高速鏡頭。異國同鳥的意向,在墓地里做的聲音設(shè)計,聲音轉(zhuǎn)場是否成熟自然,甚至隱藏了笑點。很多鏡頭都非常USA,比中國一些拍家庭的導演要流暢的多。演員的演技都很自然,但浩浩在婚禮痛苦的那段沒有流出眼淚?最后,我從小到大第一次看電影從頭哭到尾,不說了我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去了!(Lulu wang 本人很真誠 而且還是真實故事 好打動我!
這真不能算抹黑中國吧?!要真說哪裡不真實的話…居然沒親戚批評比利駝背。
感謝女主在女痞子道路上站穩(wěn)了腳跟,展示了黃種女性的多面性!加一星鼓勵鼓勵奶奶!
哭的稀里嘩啦,我的眼淚不值錢。很多橋段實在太真實了,就像小區(qū)里隔壁大媽家發(fā)生的事情。在sundance看的確有不太好的地方,有的時候美國人的笑點我真的get不到。很多美國人在從日本回來的叔叔在婚禮上發(fā)言那一段都笑了,那會兒我哭的上氣不接下氣。
7分,有些地方特別美國,即便來到長春,講著中文,也很美國。但是,一些情感細節(jié)還是非常親切的,是很中國人的。片子里有特別直白的地方,那種概念式的臺詞與一些元素的堆積,會覺得很怪異;同時,又有特別真實的細節(jié),能看出來導演是取材自自己生活的??傊?,這是一部視角非常獨特、體驗非常新鮮的電影,它又像自己,又像外來者,非常有意思。以及,看到這個發(fā)生在長春的故事,還是很親切啊,一些場景實在太熟悉了,尤其是紅旗街那塊。老人的家居基本就是我家長輩家里的樣子。還有,為什么那么多長春人都喜歡出國或是移居,這一代和上一代都是,身邊遇到太多這種例子,有意思。
年初圣丹斯開始“毒奶”,哪哪看不上,沒想到圓夢的地點是“此生”都沒想到的。映后回去路上兩個女孩子拿出電話哭著打給家里人,足見故事基本的感染力。即使拿掉那些生澀的中文和固化的標簽印象,關(guān)于愛、謊言以及身份焦慮,太貼心了。邊雞湯著“生活不在于要做什么,而是怎么做”,又提醒“最心痛是,愛得太遲”,會覺得可能這遠不止一個華人女孩的故事。 #mygirl#Awkwafina is amazzzing! 對故事之外關(guān)注的點是嘗試不再喜劇演繹,看完如同照在Billi臉上不解卻保持壓抑的心緒,矛盾而又悲傷,就覺得她做到了。
圣丹斯看華人片(《the farewell》中文譯作不要告訴她),總算有點文化撞擊。即那些日常不過的噓寒問暖會導致全場的笑點,而我則尷尬地坐在笑聲里。美國人眼中的又一個亞裔美女奧卡菲娜,這次去了一圈長春,說著我聽不懂的中文,和奶奶不舍告別。電影很溫暖,也有一些刻意做出的藝術(shù)上揚空間。
3.8 勝在真實。雖然有些新導演的生澀,且用配樂的地方太多,但有表達,有感情,有亮點,所以就瑕不掩瑜了。奶奶演得太好了,看完想給自己奶奶打越洋電話??
拍的中規(guī)中矩,一切都是精心設(shè)計的結(jié)果,也一看就是接受北美電影教育科班出身的作品;和《海上浮城》這類片一樣有個通病,那就是導演對特殊身份的認知,總是跳不出西方視角,又自認為足夠東方,所以總是令人感到詞不達意;倒是發(fā)現(xiàn)了個有趣的課題:論美國少數(shù)族裔電影中對東方婚禮的想象(日本、中國、印度、新加坡....有意思、有意思)
Billi的脖子前傾太嚴重了吧!掀起衣服居然一身肉! 日本小夫妻可以說很可愛了。
堪稱奇跡般做到了各方面的平衡,既能非常接地氣展現(xiàn)長春的生活氣息,亦能滿足西方觀眾的觀影需求,而這正是以前李安最成功的技能之一。難怪此片會成為李安年度最愛之作~ 就算女主是從美國回來的華裔,代表的是西方視角,但我們?nèi)匀荒鼙粠耄淮騽?。情感永遠是打破文化壁壘的最強武器,而在此片中這個武器就是奶奶。
#2019圣丹斯# 4.5 非常充滿人情味。導演的視角非常親切和真誠,對于生活細節(jié)把控和文化差異的審視不亞于李安當年。一些過于喜劇化的處理稍微有些失真但整體鏡頭真實感和影像感非常棒,很戳人。非常不露怯又不刻意詆毀的展示中國小城市風貌讓人非常喜歡。配樂使用洋氣但又不生硬。Awkwafina的中文演技也沒有拖后腿。目前今年圣丹斯最大驚喜。
很真了(醫(yī)生那里最不真了吧)
嚴重的水土不服,看的無比尷尬,如坐針氈,就是拍給外國人看的東方文化糟粕,拿來做一個獵奇式的展示,讓外國人可以感覺更良好一點罷了。拍的一點生活感都沒有,能拍出這么塑料感的生活也是絕了,所謂的東西方文化碰撞不過是口號式的處理,視聽上也是一塌糊涂,根本沒法跟李安當年的三部曲比,老美們獵奇一下就好。
很接地氣??!巧妙地處理尷尬和煽情,有種“一片情深冷處濃”的況味。自欺欺人,自作主張,自私自利,又緊緊抱做一團,為親人犧牲一切,就是中國人啊!假一點,憋出真快樂,弄假成真或許也是我們的生活哲學之一。
3.5 作為一部美籍華裔導演的作品,鏡頭下的中國已經(jīng)比較貼近我們心里的形象了,但故事和人物塑造以及講述手法還是略顯老套,老外看了可能會對里面的文化差異會心一笑,但華語觀眾就難免會覺得有堆砌各種梗之嫌。但仍舊勝在感情真摯,電影有真誠的情感就會動人的
短評里面那么多說可以丑化華人,拍的stereotype的,請問都是在魔仙堡里面長大的嗎?作為一個北方人覺得沒有任何一塊讓我覺得很奇怪啊。說別人stereotype的時候能不能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國家?如果這就辱華的話那看喜福會豈不是要跳起來罵娘?
如其他華裔導演尋根的片子一樣,浮于表面,停留于導演對中國僅有的童年記憶,缺乏挖掘因此沒有深度。文化沖突的內(nèi)容老套膚淺。另外全員除了老奶奶,演技都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