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四張畫:直擊潰爛化膿的傷口
(寫于2011-04-15 )
在如今越來越以商業(yè)與利益為重的電影市場而言,還能保有電影作為一門藝術(shù)理應(yīng)擁有的價值與意義,并為之堅持、創(chuàng)造和奮斗,實屬件不易的事。但在近幾年的臺灣電影中,卻還能看到為捍衛(wèi)自身文化傳統(tǒng)而不斷努力后的成果,以及對于電影身為藝術(shù)的一種尊重和運用,脫離陰暗的商業(yè)運作所賦予電影的膚淺與劣質(zhì),通過電影這樣一種平臺,努力在精神層面上挖掘與體現(xiàn)出更多深層次的內(nèi)涵與價值,《第四張畫》就是部典型的代表作。
雖然片名給人一種很詩意和神秘的感覺,但實則電影本身卻是部很赤裸的電影,所謂的赤裸就是在其內(nèi)容上毫不遮掩的直白與大膽,就像是一只無形的手,將現(xiàn)實中人們常常不愿提及、不斷回避與隱藏的傷口掀開來,將這塊腐爛到化膿惡臭的傷口活生生的呈現(xiàn)在觀眾的眼前,讓人們不再以事不關(guān)己或旁觀者的姿態(tài)和角度去考慮現(xiàn)實中的敏感現(xiàn)象與問題,而是身臨其境般的直面恐怖的家庭暴力,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艱辛與痛苦,以及在敏感、尖銳與尷尬的兩岸關(guān)系中生存的悲涼與希望。
父親去世后,無依無靠窮困潦倒的小翔在校工的幫助下,找到了起初遺棄自己的母親,之后只好與陌生的母親和詭異的繼父生活在一起。隨著當(dāng)初被失蹤的哥哥在小翔的夢中出現(xiàn),與看似下三濫的朋友逐漸深入的相處與了解后,隱藏在這些背后的一個個沉重而殘忍的真相也隨之浮出了水面。本片通過大量陰沉昏暗的色調(diào)與詭譎傷感的氛圍,以及長鏡頭的延伸感所造成的一種空寂而壓迫的感覺,組合成一種讓人難以喘息的絕望景象,使影片變得更加具有感染力與震懾力,讓人不由自主的沉靜在一股陰森而悲涼的漩渦中。
“小時候和朋友玩一個叫干燒青蛙的游戲,將青蛙放在一個長條形的鐵桶里,不放水直接放在火上燒,青蛙發(fā)瘋似地不斷的蹦跳奮力的想要跳出狹小的瓶口,卻沒有幾個能活著跳出來。”出自校工之口的這段話,除了想讓小翔能形象的明白并努力的擺脫現(xiàn)有的家庭外,似乎還蘊藏著一個更大的寓意,就是對于多年來夾雜在“兩岸關(guān)系”中生存的百姓們的一種感慨,家鄉(xiāng)是每個人都無比割舍或遺忘的一塊血肉,這么多年以來對于很多思鄉(xiāng)情切的臺灣同胞而言,更多時候只能傷感的隔岸思念,這種心情就像是擁有出路卻難以跳出瓶口的青蛙,無奈卻滿懷希望。
從大陸毅然決然的跑到臺灣天真的以為可以過上好日子能幸??鞓返纳?,為了一張臺灣的身份證不惜賠上了自己的人生,被殘忍的踐踏在臭水溝里,整日過著渾渾噩噩麻木墮落放逐的生活。小翔的母親對著老師傾訴自己以上的經(jīng)歷時,不停地吸著煙眼中充滿著無盡的絕望與哀傷,這一段的出現(xiàn)仿佛在因敏感的“兩岸關(guān)系”給人們帶來的創(chuàng)傷上又撒了一把鹽,雖然這層關(guān)系所誘發(fā)出來的排斥與隔膜,成為了片中小翔母親的人生變得凄慘而悲涼的一個最為主要的誘因,不過校工后來決定回家鄉(xiāng)上海的這一舉動似乎也暗示著兩岸關(guān)系逐漸友好與和諧化,以及臺灣同胞對于“回歸”的一種期待與盼望。
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校工靠收廢棄樓里的舊物為生;父親死后貧窮潦倒還未與母親團聚的小翔為填飽肚子偷吃老師的便當(dāng);小翔的母親在風(fēng)月場所當(dāng)舞女過著墮落的日子;小翔的繼父靠在路邊擺攤撈金魚維持生計;小翔的朋友上有老下有小的住在危樓里,無所事事到處坑蒙拐騙,他們都是常被社會遺忘卻又急需社會重視與關(guān)切的群體。
雖然神經(jīng)兮兮具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繼父心理變態(tài)殘忍的殺害了小翔的哥哥又恐怖的威脅小翔,雖然為了宣泄和隱藏離鄉(xiāng)背井的孤獨與無助,痛失愛兒的悲痛與自責(zé),小翔的母親把自己沉淪在放蕩不羈卑賤而墮落的生活方式中,雖然小翔的朋友是警察局的常客到處偷到處搶到處騙,但他們其實都是值得被人可憐和同情的人,撇開他們自身的責(zé)任不說,讓他們無奈而被迫走上犯罪或絕望道路的罪魁禍?zhǔn)?,可以說是社會底層的生存環(huán)境與生活的窘迫。
小翔的畫即可以作為影片流程的一種濃縮體現(xiàn),同時也是解讀影片主旨的重要依據(jù),第一張畫是父親的遺像,第二張畫是朋友的生殖器,第三張畫是走在樹林的哥哥,第四張畫卻是無從下筆的自己,前三張畫更像是對惡劣窘困的生活環(huán)境的一種直白的表現(xiàn),父親死后家里窮到連張遺像都沒留下;因有非同尋常的生活經(jīng)歷而具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與另類的理解,卻又夾雜著些許的天真與單純;夢中哥哥的出現(xiàn)揭露了繼父丑陋和殘忍的暴力行徑,而讓人難以理解的第四張畫在我看來卻是在前三張畫凸顯出來的意義上所呈現(xiàn)出來一種自我迷失。
是對自身存在的意義心生的一種不解與懷疑,同時也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心聲的一種投射與共鳴。敏感的兩岸關(guān)系所殘留下來的后遺癥,社會環(huán)境的惡劣與悲涼,失去了溫暖與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在人們的身心所劃下的一道道不斷在潰爛流膿的傷口,通過電影等來了一次呼吸空氣重見陽光的機會,不要再習(xí)以為常的避而遠之或是冷眼旁觀的漠不關(guān)心,任由傷口腐爛感染后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著或凄涼的死去,而是要警醒而人性化的對這些傷口投入責(zé)任、關(guān)注與治療,才能在苦苦的等待中迎來痊愈而健康的一天,從而過上安定而和諧的生活。
2 ) 在隱隱作痛之余發(fā)現(xiàn)了更堅強的勇氣
國際級的臺灣電影,不單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觀眾的青睞,流暢的畫面,恰當(dāng)插入的配樂,甚至找到了類似EN的pvc水管的敲擊電子音樂。演出的他們都無從挑剔,孩子的冷峻臉孔,母親的風(fēng)塵姿態(tài),連老師都美麗得難以想象。電影令觀眾在隱隱作痛之余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更堅強的勇氣。
3 ) 生活總不是盡如人意
生活總不會就這樣輕輕松松。人的一生總會有磕磕盼盼。村上說:光是承擔(dān)我那點生命的重量就已經(jīng)很累了。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了,這是你應(yīng)該負擔(dān)起來的苦難。
[小翔]
醫(yī)生說:“小朋友,你爸爸今天就要離開你了?!?br>
護士說:”你在這里陪著你爸爸,等他走了以后通知我們?!?br>
里面是冷色的病房,窗戶外暖色的樹葉颯颯作響。小翔拿出一張草紙,吹了吹,分成兩張,撕下一張,蓋在了爸爸的臉上。。
10歲,父親離開了人世。沒有干凈的衣服,小翔去山里,用泉水洗,一失手,衣服就順著水流飄走。找不到一張父親的遺像,小翔畫了他的第一張畫。大禮的時候,只有他一個親屬。
就這樣送走了父親。以后怎么辦? 還要生活。
于是中飯就偷學(xué)校老師的便當(dāng),晚飯自己下泡面吃。沒有朋友,放學(xué)以后一個人走很長很長的路回家。第二天偷便當(dāng)?shù)氖逻€是被學(xué)校的校工發(fā)現(xiàn)了。當(dāng)被問及怎么家里沒有人準(zhǔn)備便當(dāng)?shù)臅r候,小翔說爸爸過世了。爸爸在的時候,醫(yī)院的阿姨會給些東西。拿起碗,一邊扒著飯一邊委屈地哭了。在那以前,哪怕爸爸過世的時候,小翔都沒有落下一滴淚。。
[校工]
校工摔了小翔的碗。”你要我同情你?““你才幾歲而已,你的人生才剛過一點點?!?br>
--很小的時候,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空襲警報響了,校工躲在防空洞里。等警報停了,校工奔回家,發(fā)覺已經(jīng)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找了整整一天。就是找不到父母---
每個人都不是那么簡簡單單,快快樂樂。即使是校工,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可他卻沒有任何抱怨,因為這是生活。
那以后小翔就跟著這面惡心善的校工,去收垃圾,賣垃圾賺取生活費。小翔喚他爺爺。
坐在爺爺?shù)淖孕熊嚭?,穿梭在田野間,夕陽余暉照著他們。
[媽媽]
爺爺:“這世界上還有什么比親生媽媽更好的么?”媽媽帶走了小翔。
媽媽從大陸來,為了一張臺灣的身份證付出了很多。本以為可以在這里好好的生活,但其實沒有。坐過牢,晚上陪酒賺錢。被人潑酒也一笑了之。
冷漠,本不想冷漠,只是生活的激情已被消耗,只剩下無聊的日?,嵤潞鸵痪咂v的身軀。
[胖哥哥]
“我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就兩個人,騎摩托車旅行。。。我就在想,有一天,找一個好兄弟,一起去浪跡天涯,你有沒有想過?。俊?br>
他偷摩托車,搶小朋友的錢,到別人家里偷東西。他是壞人?
他因為小翔借了張草紙給他而覺得他很有義氣,請他吃飯;看到別人家里有盲文的書,說這線我們拿不得。他是好人?
他只不過也是一個不再相信老師的小孩了。
[繼父]
因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卻因為面子的關(guān)系,把孩子的尸體扔到了海邊掩蓋了起來。一位這一切都結(jié)束了。
但他的內(nèi)心不會放過他。他的余生就生活在罪與罰的煎熬中。。
所有做過的一切,你以為不再會有人知道。但是總會留下痕跡。那個足印,只會在海浪的不斷沖刷下更加深刻,清晰。
[小翔]
第四幅畫--- 照著鏡子畫自己
畫什么不重要,而是他已開始了自己的人生。
-----------------------------------------------------
想寫的太多,但我終究還是寫不動了。你也只有看了才會明白,我居然對這部片子贊賞有加。所有的人都不是那樣簡簡單單。這部片子也一樣。包含了很多故事和生活的辛酸。
但正如結(jié)尾,可以看出導(dǎo)演對于生活還是抱有希望,因為還年輕,還有機會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人生。
也許導(dǎo)演只是想要告訴我們:不要抱怨生活,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難,肩起生活的難易苦樂,努力前行。
4 ) 四張畫,五個人,一個社會
這是部非常臺灣風(fēng)的電影,這種陰郁和牯嶺街少年一樣,一不留神就壓抑得喘不過氣來。印象最深的幾個鏡頭,把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很飽滿。
第一個,小翔追著爸爸的衣服在河里跑了很久,終于撈上來晾干。這也許是他爸爸唯一一件可以穿的衣服,追它,卻是為了入葬。這件衣服和第一張畫的意義相同,“回去找一張照片,和一套好點的衣服”。
第二個,長鏡頭,金士杰給小翔飯吃,教育他偷同學(xué)的便當(dāng)不對,并狠狠地懲罰了他。但隨后講起自己的經(jīng)歷,淚不打一處來。他大概是在小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當(dāng)年的影子,于是,他愿意去指引這孩子如何走過人生,他和小翔說燒青蛙的故事,教他自立生活、保護自己。
第三個,小翔和老師對背大學(xué)之道。其實沒有太明白這個鏡頭存在的意義,但它讓我覺得這孩子更加非同一般,繼而欣賞起這老師來。用迎接挑戰(zhàn)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沒有簡單粗暴地瞧不起、“你滾出去”,就是對人性最大的尊重。
第四個,手槍仔那個彗星撞地球的家還有盲人弟弟。手槍仔的可愛在于,即便生于這樣一個家,他仍然樂觀積極地討生活,他并沒有逃避自己作為這個家頂梁柱的責(zé)任。而他對世事的洞察,又是何等“深刻”(譬如房市那一段,轉(zhuǎn)瞬應(yīng)證)。暫且不論其生存之手段,其實在那樣條件的家庭,他又有多大可能去做正當(dāng)?shù)臓I生呢,和郝蕾一樣,只能在底層為了最基本的生存權(quán)利而斗爭。
最驚悚的鏡頭,是繼父說到?jīng)]有人有可能找到小翼的時候,鏡頭轉(zhuǎn)向了水泥樁上的球鞋,咯噔了一下……其實我一直在懷疑,郝蕾知不知道真相呢?她讓小翔離繼父遠一點,說明她知道小翼的失蹤非同一般。但是不是因為對生存的渴望,讓她自己拒絕去相信她早已看到的真相?
究根結(jié)底,生存是戲中每個人的主題。其實,這電影離生活一點都不遠。
5 ) 古文片段
因為片子里背課文這段其中很復(fù)雜的情緒和讓人有點意外的過程,立刻被這段古文吸引。孤陋寡聞,以前從未聽過,所以摘抄一下。
禮記-大學(xué)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哪怕就只因為這段,也相信小翔以后會是一只可以跳出桶外的干燒青蛙吧。
6 ) 鐘孟宏的奇與怪
作為2010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三部臺灣電影之一,《父后七日》和《當(dāng)愛來的時候》都很好分類。因為無論黑色幽默還是酸澀心事,或多或少,它們都帶有以往臺灣電影的影子?!兜谒膹埉嫛匪悴簧掀孑?,倒是個例外。其實也不意外,《停車》時候的鐘孟宏就是個怪咖,導(dǎo)演風(fēng)格更只能被劃歸到怪誕一類,不按常理出牌。老實說,我非常厭惡《停車》,裝模作樣煞有介事。鐘孟宏可能有很多才能,靈光一現(xiàn)。但是他最欠缺一項才能,那就是如何把一個故事給講順了,好好地講完整了。因此帶了低期望去看《第四張畫》,反倒寬心出不少。對比《停車》,影片大有進步。片中沒有直接出現(xiàn)第四張畫,這張畫可以是小男孩自己,也是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印象。
可能一般臺灣電影把觀眾伺候得太舒服了,尤以小清新為甚。另外也不乏所謂人文關(guān)懷一類,好比《不能沒有你》。結(jié)果《第四張畫》太黑暗了,黑暗到令人詫異,不舒服。電影以小翔的悲戚童年為入口,反復(fù)圍繞死亡與離去做文章,沒有出口。即便有一些看似無憂無慮的歡娛片段,但觀眾也會意識到那是一種錯。一個孩子以這般方式換來成長,明顯不對。
以小孩做主角的臺灣電影有很多,一般說來,他們的視角單純直接,于是也就愈見犀利。小翔沒有發(fā)育完全,卻有透視成人世界的本能,更能預(yù)知一些不可見的東西。雖不至于絕望,不過影片也完全沒有給出所謂的希望。當(dāng)小翔把目光投向觀眾,那仿佛是在說:我是誰,人又到底是一種什么生物存在。
黑暗至此,這一方面可能是鐘孟宏太裝造成的,他不僅過度追求影像質(zhì)感,像突出色調(diào)和色差對比,區(qū)別于同儕。他還非要在人物上面下手,把金士杰等幾個人搞得滿口大道理,對著小孩,雞同鴨講。再有神神叨叨的戴立忍,沒事發(fā)神經(jīng),居然還來一次長篇累牘的告白。另一方面,黑暗基調(diào)以外,《第四張畫》既有懸疑又有驚悚,肆意雜糅,比如房間角落冒出一鬼魂,裝神弄鬼。不過相比讓人惡心不適的《停車》,《第四張畫》已經(jīng)溫和了許多——包括粗口本身。
《第四張畫》有許多不對的地方,觀眾看到那里會咯吱一下,怎么可以這樣。答案其實也很明白,跟鐘孟宏一樣,片中人物也全是怪人,允許不合常理。小翔自個洗衣,老爸走了沒人理。發(fā)生在今天的臺灣,簡直有點讓人難以置信。難以置信的還有入教室打劫小朋友,笨賊沒追求至此,實在丟臺灣的臉。
老校工一下子打翻小翔的碗,繼父一腳踹開小翔,統(tǒng)統(tǒng)是毫不留情。一個先厲色后諄諄,一個先寡言后爆發(fā),兩個人物做足了性格的反差。最值一提的是飾演母親的郝蕾,她無懼特寫,收放自如。這位母親滿身疲憊,半醉半死,對生活已經(jīng)喪失了敏感,以至于連兒子怎么沒了都不清楚??腿说箅y的一場戲,她示明了破甑之身,能與周圍一切妥協(xié)。如果考慮她的外來者身份,此處無疑帶有不少暗示。
按照畫作順序,第一張畫是痛苦,這二張畫是快樂,第三張畫是恐慌,第四張畫是迷惑。對應(yīng)小翔的幾張畫,影片敘事沒有大的推進,比如關(guān)鍵的案件。幾個人物也是階段性出現(xiàn),每每會伴上大段的對白和獨白,強調(diào)小翔對他們的印象看法,好似臨摹肖像。
跑進涵洞深處撿衣服又走出來、被封在海邊消波塊里的秘密,從山到海的畫面無疑是帶有隱喻表征。片中還有一些有趣的東西,觀者是冷暖自知。毛賊和小翔大講《逍遙騎士》,四處為家,好一個公路片了。海邊小憩那,身后仿佛多了一張活生生的銀幕。毛賊家里窮困潦倒,住在“彗星撞地球”的半截危樓里。別的不說,老校工講的“干燒青蛙”還真是講對了。這幫邊緣人物就是鐵桶里的青蛙,被炙烤又無處脫逃。再到廟宇墻上的“二十四孝”畫,無心一筆。小翔和老師對背《大學(xué)》,幾乎是有過火之嫌。然而它們卻是中國電影的另一種可能,內(nèi)地電影真不是缺,而是沒有。【北京青年報】
一個臺灣每天重複上演的新聞事件綜合體。家庭的離散、童年的迷惘、親人的困惑,每一張畫都代表著一個意義。而小翔的表情卻始終看來那麼堅定,大人們又始終像是一個加害者。不存在的哥哥、疏離的母親、充滿不安的繼父,給了男孩一個無聲掙扎的靈魂。(畢曉海,一句話不說,也緊緊揪著我的心。)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四幅畫,四種不同的邊緣生活狀態(tài)以及成長的缺失。濃郁深意的攝影加上同樣很贊的配樂,描繪出了一幅個人風(fēng)格明顯的臺灣風(fēng)情畫。影片從開頭就營造了一個讓人期待的氣氛,但在故事的敘述、細節(jié)的把握的作用下,越往后越感覺失望。郝蕾中規(guī)中矩,金士杰才是亮點?!铩铩铩?/p>
鐘孟宏的電影總有許多討巧的地方,也自然招人喜歡。不過在執(zhí)行過程中,又常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與《停車》一樣,捧得很高,其實很平庸。
用四張畫暗喻家庭朋友親人和自己的想法太棒了!郝蕾雖然胖了點但還是很美~不愧為文藝青年的女神
第一張畫:父親,第二張畫:朋友,第三張畫:哥哥,第四張畫:自己。社工騎車帶著文翔,讓我想起在寧波北侖的日子,綠色田野很美麗,看《第四張畫》完全是緣于郝蕾在金馬因為這部電影得了最佳女配,感動,為郝蕾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以及她的努力感動,為《第四張畫》感動
郝蕾有一種跋扈、頹廢、嫵媚的美,素臉下冷冷地露一道閃亮的傷口給你看。第四張畫沒有出現(xiàn),讓我痛苦了好幾天。。。
讚一個!小孩不壞.....! 目前《第四張畫》已經(jīng)入選臺北電影節(jié)、瑞士盧卡諾影展、多倫多影展、釜山影展、東京影展、溫哥華影展、夏威夷影展、西班牙瓦拉多利國際影展、莫斯科當(dāng)代電影節(jié)、法國南特影展等十大國內(nèi)外知名影展,可謂是「十全十美」! 呵呵....
郝蕾伱一個人就已經(jīng)演完了我最愛的內(nèi)地電影和內(nèi)地電視劇 難道還要繼續(xù)攻佔臺灣市場嗎? 我?guī)缀跻呀?jīng)忘記上一次看電影被磁鐵一樣吸進去昰甚麼時候了。我不昰學(xué)電影出身的 但我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攝影和剪切的獨到 感受到來自電影深處的孤獨感。就像昰盲人用手指感受點字書一樣 隻會讓我體悟得更深。
從哪兒看的來的,說郝蕾是唯一不取悅鏡頭的女演員。
四張畫,四種人生的記憶,摻雜著童年往事與底層生活的艱辛和社會中被隱藏的暴力,攝影構(gòu)圖運鏡都是非??季康?,雖有刻意的成分在,但其中所包裹的是被壓抑著的暴力情緒和得不得宣泄的孤獨與苦悶
First,Second,Third and Fourth,2010年看過最好的臺灣電影
鐘孟宏的兩個故事都很真實,甚至真實得有些刻意:老校工的不安慰,第二張畫的自白等等。但也因為過分強調(diào)真實,在某些方面反而變得有些造作,比如鬼的分裂影像、故意多疑的小警察的自敘、做愛不能的酒客、郝蕾的大陸腔、校工的兩個故事:都給人用力過猛之感,四張畫進行銜接,讓頗散的故事總算有始有終
郝蕾還是那么美。演技依舊出色。小孩很像張洋洋啊……校內(nèi)上有個分享不是說臺灣小朋友連唐詩都不會背幾首嗎?我讓你們看看臺灣小學(xué)生背的是神馬?。?/p>
開頭的水啊蘆葦啊都很容易聯(lián)想到大濕片,還蠻興奮,后來又是臺灣片老毛病,莫名其妙拖啊,打著打著八十分注意力也集中不起來了。也不覺得郝蕾演技好到哪兒,頂多是比較有范兒罷了,板著張臉就叫演技好了,切。
圖畫是童年心靈的一面鏡子。第一張是逝去的家庭,第二張是唯一的朋友,第三張是渴望的親情,第四張是孤獨的自我。
文藝片里的人物能正常點嗎?以孩子的視角去承載這么黑暗的故事太殘忍了,戲劇化的角色、戲劇化的故事,導(dǎo)演對于要表達的思想太急了,好比教室里借演員的口背那些學(xué)說,這一切戲劇化的程度未免太高于生活了。真希望哪天國產(chǎn)文藝片能正常點?!铩铩?/p>
唉。。。這片劇情介紹都沒法寫。。
故事很平淡。但是色彩和節(jié)奏我還算喜歡。最重要的是~我真的是超級喜歡郝蕾??!演技沒話說!
哥哥是在海里的水泥墩里嗎?因為上面有一只鞋子底面,上面是23.5,加上戴立忍跟警察說之前是做水泥的工程公司,還有跟小翔說幾千幾萬年都找不到哥哥的……毛骨悚然
風(fēng)景如畫 斯人陶醉 年華無效 鬼魅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