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無懼
一個出軌的母親,因為一場恐怖襲擊,陷入無盡的悔恨和愧疚,雖然對丈夫沒有太多的感情,卻始終無法忘記自己可愛的兒子。不過最后在新的生命面前得到了重生。
我們無法體驗到對恐怖襲擊的恐懼,但能感受到她對兒子刻骨銘心的懷念。天下每一位父母,每一位親人,面對在恐怖襲擊中遇難的至親,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這也是在對拉登訴說一個普通的母親對恐怖主義的感受。
2 ) 不安的倫敦之夏
這個月剛看過《猜火車》和《藍色情人節(jié)》,偶然間發(fā)現了這部由兩位主角參演的影片。2007年夏天的時候我和女兒在英國呆了一個月。而這部影片正巧拍攝于2007年春。還記得在倫敦最后一天,希斯羅機場,由于恐怖襲擊造勢,機場加強了檢查,導致我們入關時間被延遲。朋友委托辦理退稅事宜也被迫取消。等我們剛落腳上海,老公從格拉斯哥打來電話說當天因有燃燒的汽車沖入格拉斯哥機場導致該機場被迫關閉。后來新聞報道說嫌疑人是中東恐怖分子。
本片已經被大家批得體無完膚了,誠然,看完這部影片之后很難給她一個明確的定位,由于編劇把過多的不同類型的段落拼接在一起,沒有很好的過渡和銜接,使得影片看起來有點亂糟糟。有些敘事本應該更完整和深入,卻被導演喊卡了,也讓我的興致戛然而止,just kill my half-cocked desire。an identity crisis?study of guilt and grief?conspiracy thriller?可能是因為本劇導演和主演都是母親的緣故,影片中母愛的光芒萬丈的確給人印象深刻。當米歇爾在與嫌疑犯母子對話中警醒后飛奔到寓所到游樂場尋找孩子的情形的確打動了我。
伊萬可能就不是個配角的料,看片前的期待在影片之初就破滅了。
關于兔子先生,女兒三歲前有個枕頭寶貝,天天拿著嗅,無枕不睡,直到最后面目全非。她說那上面有一種牛奶味道,很好聞。那年夏天,我們就抱著一歲的女兒聞著她的枕頭寶貝輾轉于英格蘭蘇格蘭的火車地鐵公交車輪船。如果這部影片還有點意思的話,那就是她讓我想起了曾經在UK的日子。
3 ) 孩子到底誰的?
片子配樂+畫面都很美。整體感覺比較流暢。只是,題材比較一般,劇情也比較老套。女主演技還不錯,不夸張,真實、內斂。
不過結尾處,孩子是誰的?
沒有交代,讓我有點疑惑。
4 ) 愛 VS 恐怖主義襲擊
恐怖襲擊帶給人們的傷痛,沒有太多的歇斯底里也沒有太多的政治元素,就想片中人物只是倫敦城里一個人普通人身份那樣,普通平白地展示在電影里。
記得大學時候一個教授推薦過一本書,叫《文明的沖突》,從來很少看那方面接近自己所學專業(yè),或者說描述論述跟政治等利益相關的著作,但是那本書相當好,一直到現在都記著。
記得那本書里就很好的論述過那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無法磨合的問題。我不知道究竟哪種文化哪種主義才更人道,但我肯定恐怖主義是一種罪。電影里的媽媽經受的失去丈夫孩子的痛,看得人心里一陣一陣的不忍和難過。拋開她對婚姻對丈夫的某次身體出軌不忠,她只是個偉大的媽媽。
and '電影里她寫給薩達姆的信還是要對薩達姆說的那些話,個人覺得很出彩。情感真摯,令人動容。是啊,只要有愛,就有希望呢。
另外:曾經猜火車的 Ewan McGregor 在電影里飾演那個日報記者,猜火車到現在這么多年,他的身形胖了,臉蛋上肉更多了,貌似頭也比以前大了,但還好,那種氣質一點沒變。我依舊喜歡。
再另:最近跟猜火車相關的東西很多啊。貌似這次奧斯卡捧走小金人的貧民百萬富翁的電影導演,就是他導演了當時的猜火車吧:)
5 ) 最后那個嬰兒到底是誰的?
看完這部電影,除了讓我感到疲憊之外,唯一一個讓我想了想的問題就是:那個嬰兒到底是誰的?
我想,這個孩子是導演的,只因為她的這部電影需要一個生命的象征。
這個象征可以挽回一個幾乎要自殺的女人的生命,同時可以讓大家對未來充滿希望。
知道為什么導演要讓那女主角是蕩婦嗎?
就是因為到最后導演需要一個新生命,而女主角的丈夫顯然已經不能跟她完成這個使命了,于是才安排了伊萬,又或者那位丈夫的同事。
多么可笑啊,一個本應充滿人性光輝的角色卻是一個趁丈夫兒子不在帶男人回家的蕩婦,而這蕩婦還被當作一位偉大的母親來延續(xù)令人贊嘆的生命。
整部電影,那位拼命認真努力工作、對家人充滿感情的丈夫,成了導演眼中死不足惜的陪葬品,在后面的悲哀中,喜歡尋找刺激的出軌的女主角竟然絲毫沒有表現出對她丈夫的一丁點思念與愧疚,反而在電影結尾,驟然因為肚子里有一個不是自己丈夫的孩子而彰顯得無比偉大了。
真不明白導演和編劇是怎么樣想的。
大概外國人的理念的確和中國人不一樣吧。
真是難得一見的差片,深度不夠,力度不夠,視角單薄,人物無力……
不過,幸好以前看過“BJ的單身日記”,否則,對導演實在就沒什么希望了。
6 ) 不為人父母無法理解此片,我為《燃燒彈》正名。
看了許多對此片的評論,都在強調此片結構松散,主題模糊,不知所云??
實際上此片主題非常明確,那就是——喪子之痛!不為人父母者,永遠無法理解這一點。
影片前半部分對女主出軌的描寫是為了突出她在影片后半部分的內疚心理——這并不是因為她背叛了自己的婚姻,而是因為她因出軌而茍活,并因此與愛子陰陽兩隔。她潛意識里覺得自己出軌與愛子之死有著因果關系。
當女主在尋找爆炸案制造者妻子的時候,發(fā)現她也有一個兒子。她不僅沒有以怨報怨,反而將母愛轉移到了這個孩子身上(這算不算一種變相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使女主在生活中又有了精神寄托。但殘酷的社會現實又將她剛燃起希望擊的粉碎!
影片的一條副線是那個情種記者對爆炸案的執(zhí)著調查(以此來補償自己對女主的歉疚),看似與主題無關,實為為女主的轉折做鋪墊。爆炸案調查的最終結果就是女主與警察情夫在房車中的攤牌對質。真相大白使女主對現實徹底絕望(盡管她在得到那張名單時實際上就已經知道了答案),從此沉浸在愛子死而復生的幻想之中。
影片最后那個出生的新生命的父親到底是誰實際上真的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女主的生活又有了希望,她的兒子又復活了??
我就是這城市,奧薩馬。我就是整個世界。用炸彈謀害我只會讓我更加強大。我太傻不明事理?!疤枅蟆闭f你是惡魔,但我不相信邪惡,我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我知道你對西方世界領導極為不滿,我也會給他們寫信的。我知道你是聰明人,奧薩馬,比我明智的多。愛不是屈服,奧薩馬。愛是激烈,勇敢,響亮的。
Michelle Williams & Ewan McGregor再次合作。如果不是有劇透過,大概會覺得這樣的劇情走向挺奇怪的,后面的故事與情感刻畫也顯得疲乏無力。
= = 不斷想到小汶川..我是受的了這種煽情的..結尾也是我想要的..所以我滿意了- -(事后想想又覺得還滿爛的
傻片,編劇腦子讓豬拱了吧。
拍給本拉登看的一部電影
2009.07.07感人的劇情,絕望至極后的涅槃重生;養(yǎng)眼的演員,男女老少都很好看。最后感嘆一句:真是堅強的女人??!
配樂不錯, 演員很順眼, 題材和劇本一般般。
女神一個人撐起整個影片!信的獨白和新生的孩子非常好
重
女性電影。。。演技秀
情欲部分的戲我給滿分,但涉及到人性的就扯淡了,所以我就愛看前半小時
Ewan繼續(xù)賣肉,但是沉重的感覺值得一看。
運氣真差 又一部不知所云蘿莉啰唆爛片
矯情 自欺欺人
題材過多。不過令人印象深刻。
伊萬怎么那么帥 怎么能夠
感覺看了刪減版的。。。。
個人挺喜歡這種手法的~
用生命緩解生命之傷。Michelle與Ewan二度攜手
看個球死了不說老婆還被人搞了!阿森納球迷你們才真的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