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地球上的星星

劇情片印度2007

主演:達席爾·薩法瑞  阿米爾·汗  塔奈·切赫達  薩謝·英吉尼爾  

導演:阿米爾·汗

 劇照

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1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2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3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4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5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6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13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14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15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16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17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18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19地球上的星星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5-04-01 04:01

詳細劇情

對于8歲的男孩伊夏(達席爾·薩法瑞 Darsheel Safary 飾)來說,世界是充滿了驚奇和快樂的萬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夠想到的方式和這個陌生的世界進行著交流,同時也充分的享受著大地萬物慷慨的贈與??墒?,這樣的伊夏卻是成年人眼中的問題兒童,他的成績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腦子里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在又一次闖下大禍后,忍無可忍的父母將他送往了寄宿學校。 雖然伊夏的新生活并沒有什么改變,但在內心里,和父母分離的生活讓他感到悶悶不樂,這時,一位名叫尼克(阿米爾·汗 Aamir Khan 飾)的美術老師走進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見到的固守成規(guī)的老師不同,尼克主張讓學生們保留自己的個性和思想,自由的發(fā)展。在和尼克相處的日子里,伊夏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來。?豆瓣

 長篇影評

 1 ) 即便我們關心,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做!

      2011年6月13日的推薦:《遙遠星球的孩子》,搜狐視頻有在線高清觀看,對網速要求也不高。非常好的紀錄片,看完以后才知道,原來下方我描述的那個孩子是孤獨癥患者,不太嚴重的那種。
-----------------------------------
      同事推薦我說:“很好的電影,關于孩子和老師和父母的,很感人。”我當時的心理活動是:嗯,一定是一部很感人的電影,但是,那些特殊孩子真是很讓人頭疼,作為老師,即便是知道耐心的重要、即便是知道一個好老師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幫助,但現(xiàn)實就是這樣:你很難找到幫助他的辦法,就像我每天都在教室里遇到的情況一樣。

    電影的前半段,我想,看電影的人里一定會有很多感嘆于伊桑內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聽不懂“把課本翻到第幾頁第幾行”這樣簡單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試卷帶回家讓媽媽簽字,結果卻不留意地讓它成為了兩條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為了逃避老師的咆哮和責罰而逃課……這些也讓我感到辛酸,但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讓我感到無奈。伊桑的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勢、面對需要完成的任務漫無邊際地神游、需要不斷催促催促用上比別人多上一兩倍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例如穿衣這樣簡單的事情……還有無法控制的對集體紀律的破壞!這些情景多么熟悉啊,伊桑的老師和爸爸覺的,這是伊桑的態(tài)度或者智力問題,除此以外還能是什么原因呢?和這些老師不一樣,我知道這是孩子自身能力的問題,混亂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無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行動,可是,即便有這樣的理解,作為老師的我依然會感到無奈:因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來治療和改變孩子的行為,老師和孩子都只能繼續(xù)痛苦著,繼續(xù)煎熬著。

    理解是多么困難。

    班里有個孩子,和伊桑一樣,總是帶來麻煩。從早上校車停在樓下開始,老師就要開始注意他:5分鐘過去了,他是不是進了教室,還是又在躲在樓梯角地下、或者在各個樓層之間閑逛,忘了上樓?看到他進了教室,立刻要有個老師站到他身邊,不斷催促他換鞋、掛書包,如果不是這樣,他會一直呆在衣帽間里面半個小時也不出來,而且還會在里面跳啊、叫啊,帶著其它比他小的孩子一起吵鬧,根本不管工作間里其它的孩子已經開始安靜有序的工作。教室里,要找到一份能夠然他安心專注的工作是多么困難,只要老師一離開他的身邊,他就和伊桑一樣開始神游,面前的工作攤得亂七八糟,再過一會兒他就鉆到桌子底下去了,或者把身后柜子上的教具進行一個轉騰大挪移。到了集體游戲時間,大家都在安靜游戲的時候,他在邊上跳來跳去、尖聲叫嚷、下午戶外活動結束以后,還不停地在操場上奔跑、或者躲到滑滑梯上的閣樓里面、躲在里面不肯出來……

    要理解這樣的孩子、給他貼切的教育有多難?

    早上衣帽間里,為什么每天他都會跳來跳去?因為他的外套袖子太緊了,即便甩動手臂還是沒有辦法讓袖子滑落下來,只好劇烈地晃動整個身體,蹦嗒自己的身體,好讓袖子落下來。原來是這樣!那就給個示范吧,示范老師是怎么樣把兩只袖子都脫下來的,示范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他的眼睛是不是在看你的手,因為你一疏忽,他的眼睛又溜到別的地方去了。除此以外還要注意在第二天早上,在他開始脫衣服之前,一定要提醒他一下,你昨天做過示范了,他已經學會了,希望他今天用同樣的方法來做這件事,如果少說了這句話,80%以上的可能他還是會用蹦嗒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中午大家做集體游戲的時候,有一個孩子的百格板沒有歸位好,還有二三十個散放在工作毯上。他看見了,走過去,把整理好的那七八十個“哐”的一下又倒翻在工作毯上,然后站起來,看著那堆亂七八糟的正方形小木片,提起腳來踢了上去!第二天的中午,他又站在那份工作面前,二三十個木板堆放在訂正板上,只有1、2、3和98、99放在自己應該在的位置上。于是我知道他很想做這份工作,他一腳踢在這些小木片上也許是因為它們數(shù)量太多了,他根本沒有辦法去有序地整理它們!第三天的早上,我特地把這份工作拿到他的面前,教他怎么樣一小格一小格地把這些小木板拿出來,一次10個地將它們在工作板上排序。這天上午他做的好極了,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完成了全部的100個木板??墒堑谒奶煸缟?,他“嘭”地一聲把木盒放到工作毯上,三四十個木片掉了出來,接下來又是無邊無際的神游。第五天的早上,我示范給他看怎么樣輕輕地放東西,結果只完成了1-20的排序,接下去又是神游!

    要理解這樣的孩子、給他貼切的教育有多難!

    這樣的孩子天生缺乏主動性,一點的小挫折就能打消他的耐心,一次求助沒有得到滿足就會打消下一次求助的主動性,他們需要太多的個體關注,不要說伊桑的教室里有60個孩子,就算是在只有20個孩子、個體化教學為特色的蒙特梭利教室里,你也依然無法無時無刻地去給他關注。而且即便關注了,你也依然無法敏銳地感知到底要給他什么,才能真正地幫助到他,因為這完全不在你的知識范疇以內,也不在你的經驗范疇以內。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當繪畫比賽時,伊桑的畫和尼庫巴老師的畫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時候,我還是流淚了,為伊桑畫中的寧靜絢爛感動,為尼庫巴老師心中伊桑的燦爛容顏感動。當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現(xiàn)出內心的美麗,綻放出生命的光彩時,當信任和付出終于獲得豐收時,我們都感受到了同樣的喜悅,我想每一個老師都愿意看到這樣的情景,就像伊桑的校長和其它老師一樣。

    只是太多的時候我們都成不了尼庫巴,不是我們不愿意,而是因為現(xiàn)實中孩子的狀態(tài)要比電影更復雜,是因為即便我們關心,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做!

 2 ) 從伊桑的畫談起——看《地球上的星星》,侃藝術療法

    伊桑是個有誦讀障礙的孩子,在正常教育體系中無所適從,倍受打擊。不過他具有繪畫的天賦,通過創(chuàng)作,可以釋放自己的情緒,展現(xiàn)奇特的想象力。但是,畫畫有什么用呢?一個只會畫畫的孩子如何走向社會,備戰(zhàn),參與成為“有用棟梁”的群體競爭?
    影片里的老師們都是有責任心的,他們有各自的準則和教學風格,但出發(fā)點皆是如何讓孩子打好基礎,應對未來的社會需求。然而,由于認識上的盲點,他們并不了解誦讀障礙是一種病癥,也就看不到伊桑的挫敗是一種已經盡力而為卻無法克服的絕望,只是依照“常識”將他歸為有智力障礙或者調皮搗蛋不用功的學生。就像第一所學校的老師們,無奈之下,建議伊桑的父母將他轉到特殊學校讀書。
    伊桑的父母并不認為他智力有問題,因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個小機靈鬼,他們,尤其是伊桑那位風格嚴謹頗具中產階級成功人士范兒的父親認為:孩子讀不好書是缺乏嚴厲管教所致。于是,伊桑被送到了寄宿學校。這里,據校監(jiān)介紹,“最難馴服的野馬也會服帖”。
    影片的開頭從音樂到畫面是很有幽默感的,甚至在表現(xiàn)伊桑逃學的那段,調子仍然輕松歡樂。因為這時的伊桑無論在學校里碰到什么挫折,他還有個堅信能隨時收容自己的安全港灣:家——嚴肅但很能讓人放心依靠的父親,溫柔、包容而愛意無限的母親,樣樣出色且憐愛自己的哥哥。
    但是,到了寄宿學校,伊桑再無依托。家庭聯(lián)系被切斷,遺棄感的生成讓他的幻想世界發(fā)生了扭曲。之前,伊桑碰到現(xiàn)實中無法解決的問題,他會化身成幻想王國里無所不能的“伊桑船長”,用雖然得不出正確答案但妙趣橫生的想象來化解挫折。即使自卑,他還能感受到現(xiàn)實世界的豐富多彩,留有一條自我詮釋的神奇小徑;然而到了陌生又嚴酷的環(huán)境中,曾經讓他忘情徜徉的幻想空間卻異化了,幻變出無數(shù)令人惡心和恐懼的蜘蛛,不僅吞噬了往昔能夠帶來慰藉的繽紛想象,還逐漸侵襲到他的現(xiàn)實世界:影片用伊桑撲打不存在的蜘蛛等細節(jié)來刻畫他在幻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界線模糊,這是一個危險的泛化征兆,孩子的精神已趨近崩潰。
    用經典精神分析的說法,大概可以這么描述:在恐懼的威脅下,伊桑啟動了防御機制,屏蔽敏銳的感受力和表現(xiàn)力,以切斷跟幻想世界的聯(lián)系。后果是他變成忽而麻木冷漠、忽而憤怒過激的孩子,即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出現(xiàn)了隔絕、偏離和扭曲。他甚至無法再感受到家人的愛與關懷。
    伊桑不能再畫畫了,即使新來的美術老師營造了溫馨親切又創(chuàng)意紛呈的氛圍,他仍然無動于衷。所幸的是,新來的老師有過同樣的痛苦經歷,他知道孩子已經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并積極采取了拯救措施。那些循序漸進的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協(xié)助伊桑一步一步收復自己的想象王國,重新找到勝任感,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此刻,表現(xiàn)性療法,即藝術療法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影片里有句話:藝術就是釋放情緒。我認為這么講有些片面。實際上,影片所表現(xiàn)和傳達的,比這句話更全面。藝術,不能僅僅用來釋放情緒,否則就是一柄危險的雙刃劍。我們想象一下,如果伊桑在極端恐懼的情緒下繼續(xù)作畫,把“蜘蛛”釋放到畫面上,那會是什么樣的后果?他很有可能被自己的作品吞噬,掉進完全的精神錯亂中。
    所以說,藝術創(chuàng)作不能沒有情緒,但是對于情緒,要有覺察、辨析、轉化等過程,而不是一味釋放,聽之任之由它洪水滔天,把自己沖得暈頭轉向甚至沉溺。至美的作品,是藝術家的把控力與情緒博弈中制勝的產物,而非相反。遺憾的是,常常有人把自己情緒宣泄的一面跟藝術家認同,卻全然無視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在于不斷的自我搏擊,以克服情緒的困擾和痛苦作為創(chuàng)作基礎,以斗士精神來成就作品。
    以上是為了說明,當藝術創(chuàng)作只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存在著極大的風險性。而藝術療法,則是在治療師的引導和協(xié)助下,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下進行的。畢竟,藝術療法所要達到的目的跟藝術家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差異??勺罱K還是有殊途同歸之處。
    回到影片,孩子停止畫畫,這是一種讓人悲傷的自保,最后的消極對抗:沒有能力抵御釋放出來的情緒,那么暫時還是堵上為好。至少,不用正視它了。然而,壓抑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不看它,它還在。那些負面情緒總是在虎視眈眈,伺機侵襲。
    美術課上,伊桑桌前一張始終空白的紙讓代課老師拉姆的心里打了一個問號,看到孩子的作業(yè)本,再結合對孩子日常行為的觀察,拉姆明白了伊桑的危險處境。通過家訪,拉姆不僅了解到家庭背景、家人態(tài)度,也發(fā)現(xiàn)了伊桑在繪畫上的特長。這是心理治療師的必備課:要真正幫助到來訪者,除了對個體的了解,對其家庭以及社會關系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尋找問題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面目。有問題就是不正常,但是“正常”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內涵。所以追溯問題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包括我們所處的原生家庭;二是尋求解決問題的社會支持。受心理癥狀困擾的人有時會主動切斷社會支持,包括親密的人際關系,如伊桑變得對家人無動于衷。情緒總是會相互激惹,家人不明其癥狀,會痛心甚至憤怒。因此從治療師的角度介入,需要一個把癥結說清楚,并獲得其家人理解和支持的過程。在影片里,拉姆如何讓固執(zhí)的父親明白什么是誦讀障礙,有一段精彩的對手戲。
    然而要解決根本的問題,還需要學校環(huán)境的配合。拉姆又說服了校長,讓自己對伊桑的幫助方案得以在學校這個平臺上施展。這時,我們才看到拉姆動用了哪些表現(xiàn)性療法的招數(shù):在沙子里寫字(感觸體驗);用各異的顏色寫字母(注意力轉移性質的視覺引導,淡化其對單一形式的字母所引起的混亂感);在方格狀取景框里練寫“8”,掌握筆畫規(guī)律以后再逐步縮小……
    拉姆家訪之后,已經知道伊桑擅長繪畫,卻有意識地回避了將繪畫作為表現(xiàn)渠道的直接運用,而是通過手工制作讓伊桑重塑自信。拉姆領著學生在自然界中自由取材(這也是一個招數(shù)),心靈手巧的伊桑做出了能在池塘里自行移動的螺旋槳小船,贏得同學們的驚呼和掌聲。
    看到這里,我不由感嘆:想作為一個專業(yè)的藝術療法治療師是多么不容易!藝術療法,如果僅被具體表現(xiàn)手法所惑并執(zhí)著其中,那一輩子也學不完的。因為藝術活動本來就多樣化,如音樂、繪畫、雕塑、戲劇、詩歌、舞蹈、陶藝……等等,單是以繪畫藝術為介質,都可以成為一個完整又龐大的體系。因此,一來立項很重要。往哪兒專研,朝哪個方向走;二來還是勿忘作為心理治療師的基本功,基礎的理論知識和臨床操作規(guī)程,一樣都不能少。
    一個根基粗淺,只知道藝術療法種種花樣的治療師,往往只會把自己半懂不懂的東西往來訪者身上套,欠缺根據具體的來訪者制定引導步驟的能力。這會害人害己的。
    直到片尾,讓伊桑重拾畫筆,也是由拉姆創(chuàng)造了全校師生美術大賽這樣一個契機。伊桑終于戰(zhàn)勝內心沖突,出現(xiàn)在賽場,并以在小池塘邊放自制的小船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幅將現(xiàn)實和幻想融匯一體的圖畫。有個小細節(jié),他用了哥哥送給自己的24色彩筆,我想這意味著重新接受家人之愛。影片淡淡點出兄弟之間的愛與競爭,不過不是主題。
    美術大賽,伊桑的作品獲了第一名。在這幅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繽紛斑斕的色彩,以及伊桑喜歡幻想的各個元素:天空、星辰、山川、樹、水生物……等等??梢哉f,全都回來了。值得注意的是,畫里的孩子雖然孤身一人,卻有池塘里的倒影伴隨著他,我想可以解讀為伊桑的“鏡像困惑”成為了他的創(chuàng)作源泉。這么安排其實有些刻意,不過當做導演的美好愿望吧,畢竟他在里面扮演了老師拉姆:-D
       影片很溫暖,在導演的安置下,問題得以妥善解決。然而在現(xiàn)實中,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實施起來卻難度極大,除了教育制度,還涉及教育成本:假若伊桑不是出生在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的命運將截然不同。
    還有個人資質的問題,這跟《心靈捕手》相似:伊桑和威爾?杭汀有障礙有創(chuàng)傷,但都是有天分有特長的人。所以一來容易激起伯樂們的惜才之心,在命運拐角處若得以相逢,愿意投入精力來幫助他們;二來自己也較快可以找到自信,就是達到以揚長來避短。可是,資質普通又存在各種缺陷的孩子怎么辦呢?
    我并不主張以護短來遷就孩子的無能,以冗長的甜美夢境來安撫在現(xiàn)實中碰壁的人,那只會造就退行的愈加深化。但正如天才也有需要克服的缺陷,低能的孩子也能通過行動力的引導以獲得勝任感,進入“選擇”——“行動”——“勝任感”——“自我價值感”的正向螺旋提升。只是,那是一種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細致才能看到的努力,而且終其一生也發(fā)不出耀眼光芒,可如果能夠溫暖自身,讓她(他)在社會中自給自足,就夠了。教育的職責是,家長和教師要點燃這種微光,讓孩子們明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一輩子當螢火蟲,也有自己的光之軌道。呵呵,扯偏題了。

 3 )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關于閱讀障礙原因的探討和對教育的反思

(以下部分較為理論,可跳過)

最初看到這個孩子的種種表現(xiàn),很容易聯(lián)想起“大腦單側化優(yōu)勢”理論。該理論認為,左右半腦的功能不同。左半腦分管抽象思維、數(shù)學計算、概念形成,以及對象征性關系和細節(jié)進行邏輯分析等,具有言語的、理念的、分析的、連續(xù)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擅長分析信息,按次序加工。右半腦分管的是不需要言語參與的具體思維和形象思維,在音樂繪畫藝術方面以及對情緒的表達和識別方面都優(yōu)于左半球,擅長接收同時性和整體性的信息。

一般說來,大部分人的左右半腦水平是彼此協(xié)調適應的,或者換一句話,均處于“普通”水平。然而,上帝在創(chuàng)造伊桑這個小男孩時,也許是開了一個小玩笑,又或者,其實是更為用心和關照——誰知道呢?我們只知道,他在語言讀寫方面遜于常人,卻擁有驚人的想象力與藝術創(chuàng)造力。只是,我們太習慣于用一般的、世俗的標準來評價一個人,于是,在眾人眼中,這個孩子愚蠢透頂,無藥可救。這明明是個特別的孩子,但除了尼庫姆巴老師之外,無人察覺。

此外,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閱讀障礙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因為對于正常的孩子說,這樣的困難似乎有些不可思議。電影中,尼庫姆巴老師給了一個簡單的比方:閱讀障礙,就如同要讓完全不會日語的你去讀一大堆平假名片假名加漢字一樣。在那種情況下,文字并不是某種能轉化成語言的符號,而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圖案。

對于伊桑來說,文字就是這樣的“圖案”。

在《閱讀障礙與閱讀困難——給教師的解釋》(【加】J.P.Das 著)一書中,作者認為,兒童的閱讀發(fā)展有四個階段:

1.符號階段。即兒童將隨手涂鴉和畫線,當做是自己已知單詞的替代品,而不承認社會文化規(guī)定好的字詞符號。

2.圖畫階段:兒童開始認識單詞,但只是將單詞看成一幅畫,一種不能分解為字母的“組合圖案”。

3.字母順序階段:意識到了每一個字母,且它們代表不同的讀音。

4.拼字法階段:知道了字母的結合方式,從而能夠自動化地讀出單詞甚至不熟悉的新單詞。

對比我們可以推斷,伊桑的閱讀還停留在第二階段(于是符號變成了具體形象,各自跳舞),而在通往第三階段的過程中,遭遇了嚴重的障礙。

造成這種障礙的原因,如文章開頭所說,或許正是因為伊桑在腦機制方面異于常人,造成了他在某些認知加工過程中存在的滯后于不足。在《閱》一書中,作者引入了智力的PASS理論來解釋閱讀困難。這一理論將智力看作一個整體的認知加工模型,即:計劃(Planing),注意-覺醒(Attention-Arousal),同時(Simultaneous)加工和繼時(Successive)加工。而在早期的閱讀過程中,繼時加工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涉及到辨認單詞中的系列順序、合并音節(jié)等等,與語音編碼有著更為密切的聯(lián)系。而同時加工則與閱讀理解、連接意義單元和將它們整合為更高水平的意義單元等聯(lián)系更緊密。

通過測驗發(fā)現(xiàn),正真閱讀障礙的兒童,一般是在繼時加工這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除了閱讀,他們還有其他方面關于繼時加工的困難,即難以完成某種需要依照特定順序來進行的任務,例如電影中的伊桑,難以做好“打領帶”“系鞋帶”這種簡單的活動。

(以上屬個人歸納推斷,若有不妥之處還請賜教)

然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這種生理上的差異所導致的只是發(fā)展速度的“滯后”,而絕非不可逆轉的“缺陷”,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孩子學習與發(fā)展過程的中的潛能。孩子并不是簡單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個體,而是充滿情感、無限可能又十分脆弱的個體,有許多因素會對孩子的發(fā)展造成影響。在此,我們不得不對目前的教育進行反思。

影片中的印度——這一發(fā)展中的國家,是否在人口、經濟發(fā)展、社會競爭等方面與中國有相似之處呢?盡管這個故事將男孩的家庭背景設置為優(yōu)渥的中產家庭,可是,看到每日忙于自己工作、又對子女未來競爭、就業(yè)等十分關注的父親,還是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而懼怕學校、低分的試卷、老師冷酷的面龐,恐怕又勾起了我們的另一些回憶。誠然,每個學校總會有像伊桑的哥哥那樣,對這一切得心應手、十分優(yōu)秀的學生,但是,就像電影的另一個名字“every child is special”,因為大多數(shù)孩子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就必須抹殺另一些特別的孩子的存在嗎?

不得不承認,現(xiàn)行教育模式是為大多數(shù)孩子設計的。這表現(xiàn)在教學內容、教育方式與教課速度上。盡管由于全民普及教育與社會化的程度,家長必須將孩子送到學校,接受這種集體的教學方式,只是,對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著差異的孩子,這無疑是一場噩夢。因為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習有整體的、既定的步調,對于步調不適應者,沒有人愿意等待你一個。停留在畫圖階段的伊桑,下一階段如同一個稍高的臺階,大家都能輕松地走上去,他卻不能夠。其實他只是差一點點,只是需要花費多一點時間。然而,大家已經走到了下一階段,沒有人發(fā)現(xiàn)他的停留,更沒有人能夠幫他一把??上У氖牵@個年紀的孩子,盡管思維能力尚未發(fā)展成熟,卻早已懂得自卑感羞愧感等種種感受。他不說出來,或者,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而是將其歸因于(如父母和老師的評價)自己的“不夠勤奮”。同學們早已漸行漸遠,他一個人被丟下,孤單地、卻還要佯裝與他們在一起的樣子。

與生理上的差異相比,這樣的孤獨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我們看到,那個曾經能看到絢爛多姿世界的男孩,漸漸地封閉了內心,消失了熱度,世界黯淡一片,再無色彩,再無光明,再無希望。一顆尚未綻完全放光輝的星星,似乎就要就此隕落。也就是在這個時侯,出現(xiàn)了一位救世主一般的老師,將伊桑從黑暗中牽引出來。我只是遺憾,為什么每次都是這樣一位老師來拯救孩子,盡管這樣的故事常常賺盡我們的眼淚,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一樣。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伊桑,又有多少這樣天使般的老師能夠去一一拯救呢?

我一直認為,在孩子成長發(fā)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盡管學校與教師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主要的任務是一般知識的傳授和面對集體學生的教學,學校與教師真的很難做到將每個孩子看作special,真正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而對于每一對父母來說,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意義上獨一無二。然而遺憾的是,在這些故事中,父母往往成為無意識的“迫害者”和“幫兇”(很大程度上這的確是事實)。就像在這個故事中,權威而武斷的父親,硬是給孩子貼上了“態(tài)度惡劣”的標簽;而伊桑的媽媽,盡管像許多母親一樣,溫柔慈愛與善良,卻對伊桑的情況一籌莫展,只能在深夜里一邊看著兒子從小到大的影像記錄,一邊默默流淚。

為什么他們沒能夠看到,或者沒能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方面與他人的存在生理上的差異而不是“不夠努力”;他在藝術上有著卓越天分與敏銳的觀察力而不是貪玩不務正業(yè)。他在某些動手活動中存在的困難是由于認知能力沒有得到較好的訓練而不是愚蠢笨拙;他一次又一次努力卻一次又一次失敗甚至習得性無助,父親卻簡單粗暴地將其送到一座“管理嚴格”的學校,而看不到他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依戀……也許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父母都成為教育家,但是至少,為什么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卻不能夠有最基本的理解;父母們習慣于關注每日的報紙,世界在發(fā)生什么,卻不甚關心孩子的心靈。我想,也許他們中的很多人,根本都忽略的Every child is special這一事實,只是像大多數(shù)人教導孩子一樣教導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作與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的孩子,這真是令人遺憾的。

其實尼庫姆巴所做的事情并不復雜,不過是慢一些、耐心地、循序地教導;是小心地絕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制造種種機會,培養(yǎng)他的自信;是對失敗的理解、寬容與客觀歸因,是及時肯定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鼓勵繼續(xù)前進;是無條件的關注,關切與關愛……以上這些,本來也該是父母的職責,也是他們能夠做到的。我想,這一切,應該引起所有父母和將要成為父母的人的思考。我不希望下一次又看到類似的場景:自己“頑劣”的孩子經過老師神奇地雕琢打磨,被帶到自己面前,于是一聲驚嘆:這真是我的孩子嗎?簡直不敢相信!——仿佛他們看到的,是一份驚喜的、鮮活的禮物。

--------------------------------------

不像影評的影評


老師說,寫一篇觀后感,但要與教育心理學相關,不需要太文藝。

不需要太文藝……唔。

想了很多,寫下來很少。就電影本身,的確有很多地方還能夠展開評述,像是表現(xiàn)手法,色彩,音樂,印度電影特有的歌舞風格,小男孩的演技,以及主題,和它背后隱藏的沉重。

大家的確都是很認真的看完它,課堂上悄悄地流眼淚。

黑暗中的一盞燈,這樣的溫暖仿佛更能夠打動人心。雖然結局有過于Happy ending之嫌——為什么一下子,世界就變得陽關燦爛,所有老師同學也都換上了一幅真誠和善的面孔?但心底,真希望所有的伊桑都得以遇見這樣的陽光。

真喜歡最后的那兩幅畫兒呀。

還有三個不大起眼的情節(jié):

一是伊桑的爸爸兩次因感動和羞愧的混雜心情而手足無措,四下尋找。底下的我們面面相覷,他在找——難道真要找個地洞鉆進去么?

二是尼庫姆巴老師的挎包,上面赫然寫著……“為人民服務”!呵呵,笑意。

三是,尼庫姆巴提到歷史上曾有讀寫障礙的名人時,說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字。真的很驚訝,同時,感到了某種敬意。


最后感謝老師給我們放了這樣一部電影:)

 4 ) 你遇見的老師是蠟燭還是剝落的舊墻

    七夕的夜,雷雨交加。我一個人窩在床上看《地球上的星星》。隨著那張笑臉的消失,那雙充滿好奇眼睛的收回┅

    我的眼角漸顯濕潤,畫面漸變模糊。干燥的心臟如天外驚雷,被閃開一道道裂口。如火山,有灼熱的巖漿噴發(fā)而出。如干裂的旱田,被窗外的突如而來的暴雨淹沒。

    回憶像浪潮一樣波濤洶涌的一波又一波的涌入我的大腦,一潮一潮的將我淹沒。

    我小學的語文老師是個脾氣火爆的重慶女人。我永遠都無法忘記她站在講臺上講高爾基的文章的時候,憤怒的問我們燕子到哪里去了的模樣。她像一頭發(fā)毛的母牛一樣亂撞,像一頭受傷的獅子一樣咆哮,像一頭老虎一樣像我們撲來。僅僅是因為我們不敢回答燕子去了哪里。

    那天的教室鴉雀無聲,看著窗外陽光,斜打在玻璃窗上,散落一地的碎影。我感到自己緊繃的血管,像要破裂一般。我屏住呼吸,仿佛呼吸的聲音太大都會被海浪卷走,被憤怒的獅子撕碎,被老虎吃掉一樣。

    我的同桌是個皮膚雪白的智障兒(所謂的智障)。有一雙烏黑發(fā)亮的眼睛睜。眼睛大大的,看似無助,又似空洞麻木。她的右手被蛇咬掉的只剩半截的食指,圓圓的像那條蛇把它自己身體的形狀永遠的留在了她身上。總讓人看見她的食指就仿佛看見一條蛇的腦袋,睜圓了眼睛看著你。她在上課的時候常常兩眼空洞的盯著黑板,咬完一支又一支的鉛筆頭。他就這樣咬了6年的鉛筆頭,考了6年的0分。

    6年之后她離開了我們的視線,她不再用聽老師罵他是傻瓜,是白癡的鬼話┅她不在需要天天面對同學的譏笑。

    她的一生只在學校度過了6年,這被人忽略,被人譏笑,被人┅的6年就是她全部的學生時代。今天的她已經為人妻為人母,不知道是否過的好。在回憶起她年幼的學生時代來,應該也是有甜蜜的時候吧,可我們帶給她的有多少?

    她始終沒有遇見那個在美術課上穿戲服跳舞的老師,沒有遇見那個觀察入微,關懷她的老師。沒有遇見那個不遠千里家訪的老師。

    現(xiàn)實里的老師是剝落的舊墻,早已掉了那層白白亮亮的的油漆。漸露暗灰的石頭。作文本里的老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不知道你是否見過?

    老師只會喜歡成績好的孩子,老師的關注都在那些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身上。老師再會想要把一個調皮成績很差的孩子改造成優(yōu)良的三好學生,那都是家長有頭有臉的孩子。他們不會花心思在一個所謂的不會討好的傻子身上。

    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所謂的智障在被忽略。

 5 ) 地球上的星星:走出民族電影的沼澤

又是一部來自寶萊塢的影片,一部讓我們汗顏的印度影片,并不出奇的題材,也無奇炫的技巧,表演亦很質樸,沒有強調民族的獨特性,探討的是現(xiàn)代社會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然而卻總能打動內心最柔軟之處,讓你度過愉快的兩個小時,并引起你的思考。
《地球上的星星》在我看來,應屬于《三個白癡》的續(xù)集,雖然它拍得比后者早。兩部影片中,都是由阿米爾·汗主演,在此部影片中,他更兼了影片導演。兩部影片,一部講的是大學教育,一部講的是小學教育,故事上應該是《地球上的星星》延續(xù)了《三個白癡》的情節(jié),主題卻是一個:教育不應是單一的模式,人生的道路也應該有無數(shù)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地競爭。此種思想很具現(xiàn)代性,同時又深植于印度傳統(tǒng)之中。
《地球上的星星》講述的是一個有閱讀障礙癥的小孩的故事。艾沙是個九歲的孩子,聰明可愛,但也調皮搗蛋,學習是他最大的敵人,每次考試成績墊底,正在蹲級讀三年級。艾沙成為學校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到教室外罰站更是家常便飯。 父母只好將他轉至外地的一所寄宿學校,在那里他的人生變得更悲慘,自己感覺被家庭所拋棄,而學校的教師也摧毀了他最后的自信心,逐漸走向自閉。
一個不守常規(guī)的美術代課老師拯救了他。導演阿米爾·汗自己扮演的老師,與《三個白癡》里的主角一樣的風格,他不贊同現(xiàn)有的教育制度,認為每個人都有待發(fā)揮的才能,也能擁有不一樣的生活。他的教學方式很是鬼馬精怪,同時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他找出了艾沙癥結所在——閱讀障礙癥,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他獨具的天賦——異乎尋常的繪畫才能。他使用的辦法也很簡單,讓孩子恢復信心,并因材施教。艾沙終于在老師的調教之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如此簡單的故事,而且也拍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觀賞之時卻無沉悶之感??偸怯胁簧俚募毠?jié)讓你會心,也有許多的橋段讓你解頤,還有很多的情節(jié)讓你感動。這個簡單的故事拍得很飽滿,既能打動人的內心,也能引起觀眾的思考。在表演上,演員都顯得非常的自然,沒有更多花哨的東西。阿米爾·汗在此片中比《三個白癡》更本色,而且控制得更好。艾沙的扮演者將角色演繹得很出彩,頑皮與悲傷,把握都很到位,兩個大大的門牙,讓人印象深刻。電影就是平鋪直敘地講述一個故事,導演的手法很平實,但就在這種平實之中卻蘊含著打動人的力量。
最近所看的這兩部印度影片,都是現(xiàn)實題材,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既沒有探討政治問題,也沒有標舉所謂的印度特色。他們所討論的話題,恰恰都是一些現(xiàn)代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而不是從自己漫長的歷史中去挖掘題材,不是從自己獨特的民族性中去獵取興奮點。這顯示出印度的電影已經從民族電影中走了出來,走向了世界電影。雖然我本人偏好民族性很強的影片,也觀看了很多各國國家的電影,這些影片不乏優(yōu)秀之作。但不可否認的是,越是強調民族性,越是強調獨特性,只能說明你的文化處于弱勢,還不配與文化強國去探討現(xiàn)代問題。
好萊塢無須去強調自己的民族性及獨特性,它生產的電影席卷整個世界,它涉及的題材正是現(xiàn)代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F(xiàn)在的寶萊塢的印度味也越來越少,寶萊塢也越來越走向成熟。沉溺于自己古老的文化之中,在自己的每一件文化作品中都強烈地標注并展示著自己民族性的文化,只能說它缺乏文化自信,缺乏與世界先進文化交流的勇氣。探討現(xiàn)代話題是與世界各地共用一個平臺對話,而展示民族性則只是自個與自個玩。
看看現(xiàn)在國內的影片,除了幾部粗劣的段子文化的所謂賀歲影片外,所謂的大制作都是一頭鉆進了歷史的古董之中,拼命地將民族的那些已經用了無數(shù)次的元素重新包裝展示,就可知印度影片的進步了。不過,即使是玩所謂的歷史題材,不可否認的是,迄今為止,玩得最漂亮的還是意大利人貝托魯奇,一部《末代皇帝》,不知有幾部中國的歷史題材影片可以超越?

 6 ) 你有沒有讀懂星星的眼睛

    每天晚上都不知道在瞎忙什么,好幾天未曾認真讀書或觀影。昨晚終于坐下來,專心看了一部下載了很久的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周圍總有那么一兩個同學——上課的時候,他們要不扭頭對著窗外看西洋景,要不轉著鉛筆神游天外,唇邊掛著自己自己才能領會的笑意,有時還“大逆不道”地和老師頂嘴甚至逃課。下課了,他們在操場上撒歡騰起塵土,他們揪女生的辮子,扯男生的領口,把同學打得出鼻血,兩人扭扯著到老師辦公室告狀。他們總是寫不出公式,默不出單詞,不敢把試卷給爸媽簽字……

    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大概也都遇到過這樣的老師——上課不認真聽講?給我到外面站著。公式默寫不出?給我抄一百遍。居然敢發(fā)呆?看我一個粉筆頭扔你額頭上。打架?檢查交出來,手掌伸出來,爸媽叫過來,看我怎么收拾你……
 
    電影里的Ishaan就是那樣的孩子,他遇到了這樣的老師,在一次次的訓斥中變得眼神怯怯,沉默不語,他甚至靜默地走上高臺,站到湖邊,猶豫著結束自己的生命。

   可幸運的是,他遇到了“特別”的Ram老師,發(fā)現(xiàn)Ishaan并非頑劣,而是有讀寫障礙的癥狀,這種癥狀年幼的愛因斯坦、愛迪生等等都有。于是Ram老師找到一種非“傳統(tǒng)”社會的交流溝通方式——單詞默不出?沒關系,不著急,慢慢想。數(shù)學題老出錯?沒關系,讓老師看看你的作業(yè),找找你出錯的規(guī)律。上課發(fā)呆?看我的微笑,充滿溫柔善意和諒解,你一定有自己五彩的世界比課堂更令你歡喜。爸媽來了?這位先生,也許你的孩子數(shù)學不及格,可你看看他的畫,多么敏銳富有想象力……最終他讓Ishaan變得開朗、自信,頂著帥帥的莫西干頭,高高向著天空張開飛翔的雙臂……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所謂的“乖孩子”、“好學生”,小時我并不能理解那些頑皮搗蛋的同學,我甚至還覺得奇怪為什么他們那么不聽話,他們的爸媽依然那么疼愛他們……長大了,我慢慢知道,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一顆小星星,他們沒有成為社會期望的樣子,只是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也許和我們眼中慣常的世界并不相同。

     他們看向窗外,也許因為他能聽懂鳥兒的交談;他們放肆地奔跑,也許在感受風的速度和溫度;他們在美術課上亂涂一氣,也許因為那樣的線條和色塊讓他們覺得更自由——可是老師和爸媽不懂,同學也不懂,透過“世俗”的眼鏡看來,這是調皮搗亂,是對不起老師和爸媽。于是,大伙兒用疏遠,用責罰,用獎勵,用苦口婆心,妄圖把他們拉回我們習慣的世界里,拉回不會出錯,會被大多數(shù)人頷首贊許的條條框框里……

    也許你未曾經歷這樣的痛,因為你一直是“好學生”。但可能為了將來能找好工作,本來喜歡文科的我們轉投了理工。為了“穩(wěn)定”,我們在想做的工作與“好工作”之間搖擺。我們在親友的期望下,按照外界“有出息”的定義,進行著自我改造。“成功才能創(chuàng)造未來”,在金光燦燦未來的誘惑下,我們在job&work版上看著winner曬薪水,作為loser默默飄過,并更加努力期盼早日成為winner;我們?yōu)榉孔雍凸ぷ骷m結痛苦,放棄理想,有時也放棄感情……

    我無意批評這種成功學,因為我也未曾逃脫窠臼。

    可我只是想,也許我們忘記了自己本來是一顆星星,應該有獨一無二的光芒,有屬于自己的快樂。沒有工作,我們不會死,臺灣的舒國治以“流浪”為生,照樣文字朗潤,神清氣爽。沒有房子,我們也不會死,只是有些顛沛有些委屈??墒?,如果我們?yōu)榱诉@些,放棄了我們的夢和理想,漸漸熄滅了自己的光芒,我們就不再是獨一無二的星星了,只是一顆沉默而平庸的石頭。

    可我只是想,也許我們早已擺脫不了社會給我們的烙印,我們依舊會照著這樣的路走下去,也許“成功”就是我們的快樂。但是,當我們當了父母,我們可不可以不要讓孩子負擔我們的野心。用Ram老師的話來說:讓孩子負擔你的野心,不如養(yǎng)一群賽馬。我們可不可以珍惜孩子的光芒與個性,讓他們在找到快樂的地方找到真正的自己,永遠做一顆快樂的星星?讓他們live a life of value,而不是live a life of success。

    你有沒有讀懂星星的眼睛?這是一個病句,卻也是我羅里啰嗦了一堆,最后想說的。

    如果你不快樂,如果你很糾結,問問你自己,你有沒有讀懂自己心里的渴望,你有沒有讀懂“星星的眼睛”。

    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師,問問你自己,你有沒有“讀懂星星”的眼睛,有沒有善意、溫柔,順其自然,珍重天性的心。

 短評

下載地址:http://down.gougou.com/down?cid=BBA43F212FAE350FCB048DF1CB557C820B459B7A 上半部分絕對是五星以上的,可下半部只值三星,不管怎么樣,鏡頭設計和音樂真的是超級棒

8分鐘前
  • 飛行
  • 力薦

最近真是中了印度電影的毒了,一部一部的停不下來了,這不是阿米爾汗的導演處女作,毫無意外是部好片子。每個小孩都是上天的禮物,地球上的星星。如果你不懂,千萬不要把他當成泥土隨意捏造。

13分鐘前
  • 世界盡頭
  • 力薦

像幼稚的作文立意,用著編造的名人勵志故事加上虛假的偏遠地方見聞,再加一些迎合觀眾的自我體會。拖沓到極致的劇情騙點廉價的眼淚。家長和老師不該受到一邊倒的苛責,他們做了自己該做的也付出了關心和愛,這個世界運行的規(guī)則不該是極為高尚的人制定的,為了贊頌那樣的人而否定其他人,可悲。

18分鐘前
  • 暖飽
  • 較差

沒有壞學生,只有差老師

21分鐘前
  • 斷風
  • 力薦

我們中間一直都有那樣的人,,想要改變世界運行的規(guī)律,,因為世界在他們眼中是另外一個樣子.他們想法很獨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們,他們被孤立了,但他們可能是最后的贏家那時世界將會被震動。

23分鐘前
  • ℡發(fā)條橙
  • 力薦

太感人了,淚水嘩嘩的,歌太好聽了,印度電影真牛!

28分鐘前
  • 張京
  • 力薦

看了三個白癡以后很喜歡 Aamir Khan,為了看他才看的這部電影,結果沒想到看到他之前先得忍受50分鐘的死孩子。。。雖然這個孩子有閱讀障礙,其實叛逆只是一種反抗,但是死孩子就是死孩子。孩子他哥美好到有點兒假。PS:配樂不錯

30分鐘前
  • kisstherain
  • 推薦

天才和白癡只有一個伯樂的距離!

31分鐘前
  • 心清如玉
  • 力薦

我還是喜歡那種仨傻子那種歡樂和鬼馬的片兒啊,這個勵志方面太滿了,溢出來。

35分鐘前
  • 琦殿
  • 還行

每一個鏡頭都寓意很深,他的才華有目共睹??催@部電影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有強烈的代入感想到自己的童年吧?小時候,在家長的壓力下,不得已放棄那些看似幼稚卻是我們心中真正渴望表達的東西。在既定的規(guī)則下,我們失去了兒時的那份純真,逐漸淪為社會規(guī)則的犧牲品?!铩铩铩铩?/p>

38分鐘前
  • Q。
  • 力薦

節(jié)奏太慢了…

41分鐘前
  • sherrylee
  • 還行

與《三個傻瓜》的理念同出一轍,視覺創(chuàng)意細節(jié)令人驚艷。大框架未能免俗,但對待更廣大的社會問題態(tài)度自信從容。另:印度電影可真長!

44分鐘前
  • 艾小柯
  • 推薦

相比起如此優(yōu)秀的電影好萊塢現(xiàn)在的大部分片簡直是biggest joke ever

45分鐘前
  • lukas
  • 力薦

教育是一門藝術啊,特殊教育道路更是任重而道遠,希望我們國家也能重視起來,加油!

50分鐘前
  • ??
  • 力薦

為什么一定要成為全才,為什么一定要有出息,不會拼寫有什么關系,不會系鞋帶又有什么關系,你懂得什么是想象,你能畫出美麗的池塘夜色嗎。要相信每個人都有別人無法超越的那一面,可悲的不是有其他方面表現(xiàn)的比別人差,而是有些人一輩子都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最閃光的那一面。喜歡最后一幕ishaan奔向nikumbh,臉上泛著喜悅與自信的光芒。

51分鐘前
  • 小熊大人難忘記
  • 力薦

主演就是導演啊...真有才

56分鐘前
  • Lotte
  • 力薦

謝謝阿米爾汗,賜予這個夜晚溫柔的力量。它有成長的歡欣,兼得教育的鼓舞。五彩斑斕的童真,透過頑皮的鏡頭閃過,值得再三回味。

1小時前
  • shininglove
  • 推薦

將來我兒子要是不愛上學,那就不上,在家歇著,爹下班回家陪你玩!瞧瞧把孩子給逼成什么樣了?中國哪有那么多像阿米爾汗那樣的好老師?。?/p>

1小時前
  • 天亮天黑
  • 推薦

同齡小孩能輕松完成的,他卻做不了。他是怎么熬過來的?他的自信肯定全被摧毀了,只好用逆反掩蓋無能……與其承認“我不會”,還不如說“我不想”。大人不也常這么做?

1小時前
  • 一路有你
  • 推薦

這是看過第二印度關于教育的電影了,那一部是三個寶大鬧寶來塢。當然,時間長是印度片子的最大特點,一部片子里至少有3首MTV。片中不僅尋求教育理念,還著重體現(xiàn)親情、友情,這是印度影片與西方片子不同之處。

1小時前
  • Me not we
  • 還行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