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數年,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大唐節(jié)度使高適交戰(zhàn)不利,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jiān)軍太監(jiān)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
電影《長安三萬里》,以高適、李白為兩條對立的線索,穿插了杜甫、王維等盛唐詩人。高適的人間之路,與李白的仙人之道正相對應。影片結尾,高適大破吐蕃建功立業(yè),而李白投機永王身陷囹圄,影片的褒貶取向一目了然。雖然結尾借高適和侍從的對話,肯定詩人們?yōu)辄S鶴樓、長安城所寫的詩,高于物質的樓與城,作了退兩步、進一步式的調和。
回家翻了翻周勛初的《高適年譜》,發(fā)現高、李、杜三人的人生差異,遠比電影中所展現的小,從中看不出人間路與仙人道的對應。當然電影是虛構的藝術,并不影響,這里無關好與壞。
高適比李白、王維大一歲,比杜甫大十二歲。高、李、杜三人,在開元、天寶年間的生活相去不遠,同樣四處游歷,爭取達官的援引,但都同樣的不得志,生活時常陷入困窘。略有差別的是,高適確實去過東北邊陲,親歷邊塞軍中生活,對軍中士卒的遭遇有所了解,實際經歷比之李、杜豐富一些。
753年(天寶十二年),高適遠赴河西,入哥舒翰幕府。次年得到哥舒翰的賞識,成為掌書記,以文職在軍中有了容身之地。高適與哥舒翰頗為相得,作詩吹捧哥舒翰,還一起接受了密宗的灌頂。一直到此時,高適、李白、杜甫的人生分水嶺還沒出現。此時高適已55歲,仕途有好轉但也難言得意。
兩年后安史之亂爆發(fā),東北邊防軍的叛亂只能靠西北邊防軍來平定,河西隴右軍人的地位明顯水漲船高。高適隨哥舒翰守潼關失利后,回到了長安。此時唐皇室倉皇丟棄了長安,玄宗西逃,肅宗在靈武繼位。高適謁見的玄宗,面陳形勢。杜甫投奔肅宗,成為了右拾遺,一個很清貴的小官。肅宗和玄宗父子的對立,埋下了巨大的政治隱患,按照后見之明,肅宗的靈武朝廷最終獲勝,玄宗自身未來也將失去自由。顯然是投奔肅宗的杜甫更有希望。
但有意思的轉變發(fā)生了,當玄宗試圖用永王出鎮(zhèn)來分肅宗之權時,高適表示反對,獲得了肅宗的欣賞,當年十二月擢升為淮南節(jié)度使,討伐永王。而靈武朝廷的諫官杜甫,因為上疏救房琯,忤逆了肅宗的旨意,被貶官外出,他的仕途希望也到此終結了。這是高適、杜甫的分水嶺。
永王出鎮(zhèn),李白參與了永王之亂。前來討伐的高適尚未出兵,永王就兵敗了,李白因此下獄,高適似乎并未伸出援手。后來高適轉任彭州、蜀州刺史,被貶的杜甫此時也來到了四川。兩人多有唱和,高適曾前往杜甫的草堂作客。杜甫在四川生活,得到了高適的諸多幫助。
763年(寶應元年),高適出任劍南兩川節(jié)度使。吐蕃進攻唐朝,蜀地是戰(zhàn)場側翼,結果高適大敗,西山諸州陷落,杜甫《王命》詩云,“漢北豺狼滿,巴西道路難。血埋諸將甲,骨斷使臣鞍”,說的就是其詩。史書評價高適,“言浮其術”,最后以文人習氣蓋棺定論。此后,高適雖然官位很高,但政治軍事上再無表現。
高適一生六十六歲,比李、杜稍長壽幾歲,三個人人生前80%的軌跡高度重合。隨著安史之亂爆發(fā),唐朝幾近傾覆,三人的政治分水嶺由此展開。最終高適得意上升,李白身陷囹圄,杜甫流離蜀中,這當然有三人政治嗅覺與能力的區(qū)別,但也充滿了命運的偶然,所處位置、所結君上同僚,以及運氣。如果只看《年譜》,好像人間之路與仙人之道的差別,并沒有那么遠。
前半段確實有點被李白的雙相情感障礙油膩男的感覺震撼到,但是往后看還挺感動的。
李白特別像那種頭上一直有個聚光燈的人,一直在表演。小時候很多動畫片里寫主角心情不好,經常給他們頭上畫一片下雨的云,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
詩句的流傳讓我意識到為什么現在的節(jié)奏剪輯、任意押韻都火得那么快,因為音韻和節(jié)奏就是刻在人DNA里的。
我看大家相互介紹的感覺be like:
這是微博紅人年度影響力大會。
高適,我是邊塞垂類
杜甫,民生賽道的。
(沒出場的)孟浩然,田然垂類的。
啊,我是李白,你們肯定都聽過我的名字,但是因為我太精彩了垂不起來,所以他們后來都叫我仙人。
李白這種性格在當代應該也是一個超級大網紅吧,而且也走的是詩(內容)這種自下而上聲名遠播到長安的路子。
進影院之前看影評還看到有人說這里捧高適的踩一捧一太明顯了,我完全沒覺得誒,這就是兩種人生。尤其是,當你是一棵大樹的時候,你不能再有實際的用處了。
莊子有多處講到這種樹,因為它過于盤根錯節(jié)、彎彎曲曲、不守規(guī)矩,木匠走過去連看也不看一眼,一點用都沒有。但是“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在曠野上,人靠著它乘涼,何嘗不是一種自在,為什么要因為沒用而自苦呢?
當你得道之后,你對同時代的人和事來說確實沒用,因為你思想自由,但是行動力一般,而且還有點刺頭。
同場的小學生一直在跟著念詩,哈哈,《將進酒》他肯定還沒學到,所以安靜了。
據說人在默讀文字的時候用的聲音都是自己的聲音,所以當我從前讀詩的時候,我只用了自己那種詮釋方式、我自己的聲音,也許最多還有語文磁帶里那種渾厚的男聲,或者綜藝節(jié)目里明星的表演。
《長安三萬里》提供了另一個讀詩的聲音,甚至另一個關于詩的場域。
我感覺很浮躁的時候就喜歡在任何平面上開始默寫詩,寫得最多的就是《蘭亭集序》、《湖心亭看雪》和《將進酒》。
電影里給《將進酒》很宏大的場面(雖然假如預算更足的話會做得更好?somehow我覺得這不是追光預期的最高畫面水平),而且這個部分給我看哭了,一扭頭發(fā)現我身邊的中文系小姐妹也在哭。
其實這里沒啥淚點,但是,這片子沒可能不好,畢竟三分之一的文案都是李白寫的。而且《長安》也不是簡單的詩句羅列。
在看這段的時候,我又重新理解了“莫使金樽空對月”,以前最喜歡的都是別的幾句。
在現實中我也發(fā)現愛喝酒的酒鬼們常常都不是一個人喝,但是他們自我也挺鎖閉的,不太講真正深沉的話,主要就是圖一樂,就算酒友之間也都是雞同鴨講。
當你意識到人生的虛無和孤獨之后,你其實沒必要人為地讓自己更孤獨,不如和朋友多喝幾杯嘛,盡管你知道沒有人能真正地理解你,人和人之間也沒有真正地相互理解,但是此時此刻此在,我們不是都相聚在一起嗎?
詩的共情從我們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了,在這一二十年里一直在被賦予新的內涵,一直在變化、一直在重新理解。假如有什么東西的內涵變化能在中國人心里趕上詩,我看只有愛、成功和幽默了吧。
當我們小學的時候拖腔拉嗓地共同朗誦“讀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時候,誰能想到李白寫出這樣舉重若輕的東西時已經58歲了呢?58歲對于一個年齡只有個位數的小孩來說又能意味著什么呢?但這個小孩有將來的一整個人生去找他的輕舟,去劃過他的山。
去年范冰冰出席柏林的時候,網絡上不乏溢美之詞,我覺得最優(yōu)秀的編輯起了一個標題叫 范冰冰:輕舟已過萬重山。雖然沒李白那么難,但真的是十分恰當。
馬克思韋伯在《以政治為志業(yè)》里面講,有資產的人,對于個人生存的經濟安全的關心,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成為他們整個生命取向的基本定位點。有些階層,因為沒有資產,故處在對一個社會的經濟體制維持(有利害關系的圈子)之外。
一種無所忌憚的、不講條件的政治理想主義的存身之所,便是這種階層。
這么說來,李白的出身和經歷可以說是理想Buff疊滿,父輩經商、做贅婿、中年貧困,使他一直有機會脫離當朝的主要利害關系,從來沒有掌握過真正的權力。
高適身上則有太多東西能把他拖回地面,父輩的期待和國仇家恨等等。因為經世致用的老傳統(tǒng),在當代看來、高適、白居易這樣身居高位又有詩學造詣的一定是贏家。
不中繩墨的大樹是不會被任何工匠看上的,但它最有可能穿越時代,至少活得特別特別久。
我一直覺得,在資本主義設立的梯子、在政治體制設立的梯子之外,一定有別的更重要的東西,因為政治經濟局勢一直在變,它們一定是些不永恒的東西。但是詩和故事卻自發(fā)地流傳,前者的維持是因為畏懼,而后者則是因為愛戴。假如人在完成基本的自我保存之后,一生還因為沒有錢權而自苦,那他就只活了別人的人生。
老中人一生都在找自己的位置,即使我們都喜愛的李白也是如此。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本來就足夠了,你在哪,哪就是你的位置。
當你對既有的系統(tǒng)沒用了,你也就不受它控制了,你想要的自由也就來了。不要怕它。
起興去看了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并沒有抱著太高的期待,卻收獲了意料之外的感動時刻。
故事的角度選取可謂巧思,想要呈現盛唐氣象,主人公不挑大家最耳熟能詳也最想看的李白、杜甫,李白這般天才的視角太難領會,杜甫眼中的故事則又太復雜了,且這兩人一個裝承著整個盛唐的風采,一個又像是路過了盛唐而余生都在懷念那逝去的、不復回的光華。高適,在兩者之間,他的大半生都在盛唐度過,卻不像其他詩人一樣在長期在長安干謁、游蕩,流連于醉人的繁華之中。他少年時去過一次長安,當然也是同他人一樣干謁求薦,失敗后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讀十年,可見他性格中沉穩(wěn)自尊的一面。
片名 “長安三萬里”,取自明代陳子龍“夢到長安三萬里,海風吹斷磧西頭”,導演解釋道,長安是詩人們的夢想之地,而“三萬里”則是他們與夢之間的距離。影片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爭中,其時的長安已非那個眾人夢想的長安,而高適即便在盛唐之中,也并未與那片錦繡光華有過切身的交匯。這個視角選得別致,隱隱凸顯出一種危機感,讓他在長安的酒肆中看到的詩人們俱懷逸興壯思飛的場景,都讓觀眾既沉醉又覺出一絲疏離,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歷史的無情并不會為這樣的詩國盛事而網開一面。
高適回憶中的青山碧水、策馬縱橫,是對唐人世界的青春少年之氣的很不錯的視覺呈現。但印象最深的片段自然還是《將進酒》。李白吟著詩,人間突然變成一場夢境,眾人騎著仙鶴翱翔,與仙人們碰杯痛飲,他們也是懷有天才的謫仙人,在這一刻回到了天上,也成為后世回望中的璀璨星辰。看到銀河時,我心中一動,因為最近在做一本關于唐代文學的書,我就在文案中將唐代詩人們比喻成了“文學銀河中的璀璨群星”。而看到仙人們的形象時,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國文化里對神仙的向往——那是脫離了具體的悲歡苦樂、瑣碎庸常的人,風度翩然,氣度瀟灑,是“理想的人”的投射。想到這里就不免要拉踩一下當代的仙俠劇了,都當神仙了還要分高低貴賤,搞內卷競爭,審美太低了。這一段里還有一個小巧思,波濤翻涌的海浪中有一只鯨魚,應該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從杜甫的詩中游出來的——“才力應難夸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蚩呆浯涮m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戲為六絕句·其四》),他用“碧海擎鯨”來形容雄健的才力與闊大的氣魄,當李白、杜甫、高適聚在一起,這條鯨魚仿佛是他們自己的寫照。
創(chuàng)作者們努力地想創(chuàng)造出一個細節(jié)到位的、扎實的唐代環(huán)境,在很多設計上也體現出了用心。比如唐代作為一個貴族社會對出身、門第的重視,當時便出現的唐人詩選集《河岳英靈集》等。還有一些有趣的設計,比如詩佛王維的形象直接用了菩薩的臉,馬的形象幾乎都仿照了韓干的《照夜白》。
但很多地方仍然逃脫不了“看圖講故事”這種想當然的模式,比如李白吟詠“床前明月光”的場景,與詩句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并不很貼合,很明顯是為了引出這首詩而引出。最大的槽點可能是尋孟浩然所問之事了,若是在那樣的問題下寫出《黃鶴樓贈孟浩然之廣陵》,哪可能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悠然韻致呢。
還有一個有些苛刻的想法,就是,唐詩為何美?當然,那些詩句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只要一念出來,我們便知道它很美。但只是吟詠兩句、想象一下畫面,創(chuàng)作者以此來感動觀眾,觀眾以此來感動自己,就太容易了。崔顥的《黃鶴樓》也許還好在歌行與律體的交融,《燕歌行》還好在高適的慷慨蒼涼之氣,而李白的“天才”也并非真的是上天直接塞進他腦子里的,他曾刻苦地模擬過六朝的作品,只是以極致的天才融匯了前人的成就而又自然天真如兒童語。相比于影片里高適穩(wěn)健、睿智的形象,李白的“少年氣”則顯得過于輕浮了,他的“天才”也被詩句的簡單朗誦而襯得過于輕巧了。事實上,天才李白與塵世的對峙,是一場精彩又殘酷的人生啊。那是另一個過于難講的故事,期待什么時候能有好的呈現。
片尾彩蛋,出現了許多寫到長安的詩詞,我也瞬間回到了曾在詩詞中讀到長安的記憶,“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王昌齡),“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而片尾突然聽到白居易的“君不見外州客,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一句之間極速的人生變幻,簡直讓人當場墮淚。長安居,大不易,盛唐的故事并不都是燦爛的,什么時候能將這燦爛的浪漫與背后的幽暗、苦難一起講得更好,《長安三萬里》算是邁出了第一步。
院線看完了2023《長安三萬里》追光動畫出品的“十年之作/十周年”電影。
『觀影時間·點映』:2023年7月2日 周日
『正式時間·上映』:2023年7月8日 周六
———————
↓【故事概括】↓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數年,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大唐節(jié)度使『高適』交戰(zhàn)不利,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jiān)軍太監(jiān)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往事,從相識到暮年...借由兩位的來往歷程穿針引線的勾勒出大唐的巔峰與衰敗的歷史變遷.... (后人將會從高適的視角感受到他眼中的李白和當時的唐朝時政+個人命運+由盛轉衰的中華文脈詩篇)
·電影項目等級很高,是國家級1號重點項目(通俗講是“主旋律”項目)
·時長破了國內動畫電影記錄:共168分鐘/3小時。
中國影視作品中少有將【中華文學名人/詩人】作為主人公切入視角講述歷史傳記的案例,整3小時平鋪敘事娓娓道來,也有一種編年記錄的味道。以2條時間線交叉敘事:1是高適李白的友誼歷程,2是老年高適駐守邊塞將欲迎戰(zhàn)吐蕃叛軍。說點俗套的評價:“至少在整體來看這確實是個優(yōu)秀的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作品”
【出現的歷史人物】:李白、高適、杜甫、王昌齡、玉真公主、哥舒翰、安祿山、郭子儀、吳指南、孟浩然、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岑參、李邕、丹丘生、李龜年(等等。記錄有缺失定有錯誤請見諒)
一部需要一定歷史知識基礎門檻的片,正好應了這些話:【懂的越多看的越爽】+【文科生狂喜】+【語文老師錢包會掏空】
相反,我這個學渣純以影迷視角感受此片的魅力了,再加上我本人對“東方意境/詩境”的美學對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此片必然戳我。
當然!我也要聲明:【我的影評不專業(yè)!純瞎評別以我所言為參考,我的文學修養(yǎng)也只有10分。這次影評也十分不滿意!因為可評的點很多很多,但我的認知量和能力非常不足?!?/p>
同時也引用一位UP主(@腦袋扣扣的汪)對其的一句話來表達我對此片的認知感↓
『中國文化確實是世界的瑰寶,但其實你我都一知半解罷了』
·一些影院開播此片前的貼片預告竟是《白蛇3:浮生》!沒錯,追光你沒忘記你家經典IP的續(xù)作。小白的猛/萌的一回眸~美壞我了!
·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既然是安史之亂,其中又涉及大唐如此之多的_詩人,所以我的諧音癌癥又發(fā)作了!詩=尸。詩人=死人。大唐已死,但詩在,大唐就在,長安就在,我們的詩人都在,在中華后人的心中...
「中國人的壯美宇宙其實都蘊藏在詩歌中……」
——————
↓【視聽】↓
·日本動漫番劇中,時不時愛將一些精致插畫穿插在劇情中,那追光這次就愛將天朝『山水畫』穿插在其中,本片的此操作很多,觀賞性極佳!這要換在真人版演繹中插入山水畫就尷尬了,所以動畫形式反而更契合古畫。
·黑色漢字變化成黑色蝌蚪浮游 + 漢字轉變水墨幻化成壯美的山水畫~ 這2個視覺鏡頭張力唯美~特別戳我。
·冷兵器切磋+戰(zhàn)爭戰(zhàn)斗相關的這些動作設計雖不算太多,但每一場看的都暢快淋漓鏗鏘有力!打斗音效也戳耳!
·全片時不時的都會脫口而出“千古名句/詩句”,這種引用做法貫穿全程的感覺如同“迪士尼”的片子以歌曲貫穿全篇一樣來的震撼!一樣的觀賞感極佳!但只獨屬中國的意境感。并且在本片能看到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的誕生過程,從中會對這些詩的具象化情感感觸更有信服感(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這樣,我們后人不可能真正知道古人事跡的真相,但我們能通過藝術形式窺探真相的輪廓就足夠了)
·《將進酒》是全片最封神的一段名場面——“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同詩友們嗑酒致幻踏水駕鶴升天~~吟著詩~絕美奇觀撲面而來,那是什么,那是中國仙境的層層漣漪。
雖是曇花一現的夢幻詩仙段落,但短短的神游瞬間將國人腦海中沉睡已久的“浪漫基因”抽出來一絲絲彩色水波,便再放了回去。
有個鏡頭構圖和《深?!泛孟瘢ㄒ妶D ),不愧都是“夢游仙境”的同款奇觀哇,共有相通感。
——————
↓【個人喜愛的一些話】↓
·李白對高適說:“你心中的一團錦繡終有脫口而出的一日!”——“你心中的錦繡終于開口了?!?/p>
這句話也可以是李白對我們普通人說的,因為這個“錦繡”可代表“美好的靈感”
·“今日不見,天上見”
·“人生憾事多嗎?”
·高適一直以來都有口吃習慣,后來不口吃了,但...咳嗽了(老了)
當然還有很多話和詩詞都很愛,但我不是AI總會失憶的。
·片尾運用了卷軸畫+念詩的表現手法為這部電影畫上了濃墨重彩的句號。那一個個漢字綿延不絕的組成了大唐之詩、長安之詩。
·“我們的人生能有幾個知己...”
——————
↓【點對點】↓
·不愧“主旋律”該出血的地方一點點血都沒,有個別鏡頭能很明顯的看出。
·高適李白的友誼“相撲”的運動愛好不知有沒有歷史依據?但這哲學♂基情感是有了,銅仁釹嗑不嗑說不好。當然啦!戲劇性設計上,相撲的主題是“騙過敵手”對應了——高適應用在軍事戰(zhàn)術如何騙過吐蕃打贏戰(zhàn)役。
·小杜甫很可愛!聲音還是女生CV配音的噢(劉校妤)
·玉真公主的建模在正片中觀感很美??!很多人看海報都誤以為她是楊玉環(huán),別搞錯了。
·最驚艷的女角色是一位與李白有小交識的【歌姬】李白稱她為“國色天香”還真國色天香!她的鏡頭雖短但每一秒都驚艷迷人,膚淺的我等資源出了會剪輯她的個人向()
·在揚州的瘦西湖橋那段,有位新面孔出鏡:揚州奇女子,和李白是好友,女扮男裝、叫“裴十二”似乎沒有歷史原型?裴家劍法了得!在橋上和高家槍法切磋拼刀,贏了高適。然后還念了一首詩~(我沒記下來后悔死)正因她念詩這舉動狠狠的滿足了我觀影的小小隱藏目的,那就是我特別想聽聽女性念詩,所以她算是女詩人嗎?說回來,留名千古的詩人都是男性,所以我才隱性的渴望聽到女詩人的聲音,總之這次渴望得到了滿足。
而且更妙的是給裴十二配音的CV名字叫『李詩萌』~自帶“詩”字還帶“萌萌”屬性,這么多戳我的元素組合在一起能把我搞死。
·本片也有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故居的短暫展示,不愧對得起人間仙境!
·好像有段鏡頭是在黃鶴樓中,布局和場面特別既視感《妖貓傳 2017》的酒池名場面,李白同妖貓傳版的自己一樣醉酒灑脫,這次是在空中長板搖曳身軀彈琵琶,我看著看著生怕突然冒出楊貴妃的那句名臺詞:“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李白想象,追光塑造的李白在外形上肯定不會讓所有人滿意,但在精神刻畫上,我相信這位李白還原出了原型李白的大部分人格魅力。
·要按【MBTI人格】來鑒定的話,莫非李白是E人高適是I人?
那位“詩佛王維”呢,絕對就是社恐詩人了,是的在片中他的鏡頭要不是文雅的彈琴要不就是在社交場合中尷尬離場,沉默寡言的一枚小哥哥...既然說他是“詩佛”那他的臉模確實非常佛像的設計,整個人也高挑清秀,有點格格不入其他詩人的畫風...
——————
↓【我的詩貨】↓
雖然我讀完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我很負責任的說,文科理科我都學渣,語文上我除了作文,其他方面都拿不了高分,但這也不能說明我語文有什么造詣;只不過單純不討厭語文罷了。
所以關于【詩】這個文學體裁,我也沒啥興趣,就像我最不擅長的【文言文】一樣不太感冒;
我真正對【詩歌】感興趣是在2023年初,當時因為 ██喜愛詩,我也被傳染了;正巧感興趣的那會也渡過了3月21日的【世界詩歌日】,但真正讓我對詩有不可抗拒的“麥高芬”是4月1日上映的《宇宙探索編輯部》國產民間科幻片,雖然套著科幻的皮,其骨肉卻是沉載著現代詩的載體——“宇宙之詩”。是一部特別戳我的影視作品,其中“孫一通”的現代詩太有感覺!順便孫一通家鄉(xiāng)就在四川,很多古代詩人也來自四川...
“古今的詩都來自天上”
甚至片中的“那日蘇”就是個酒鬼,喝睡之前說過這句名臺詞:“喝酒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想去哪就去哪!咻咻咻!”
是啊~【唐代醉八仙】就是以酒作詩的經典代表。
醉酒、寫詩、做夢,這三者冥冥之中都是同一根繩上的螞蚱。
緊接著...4月11日我所在的杭州,中國美院的美術館辦了一個山水畫展:「宋韻今輝」此展匯聚了很多宋畫真跡。我從中的觀賞體驗為我增添了更多的“詩畫感覺”。雖我不懂詩畫內在和背后的東西,但在意境上已經牢牢的抓住了我、感染了我。
關于詩和我的關系,我不想多說,其實也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含義;我的目的沒有虛榮心,只有欣賞心。
引用《宇宙探索編輯部》中的一句臺詞:“詩歌是人類情感溝通的工具?!?/p>
在我的理解中,我認為『詩歌是用來撫慰我們靈魂』的存在,而李白的詩歌則是撫慰了逝去的大唐靈魂....
(新發(fā)現):
1:【748年07月08日】——歷史上的今日,唐玄宗賜安祿山鐵卷
·《長安三萬里》于今天上映還挺巧妙的
2:【756年07月09日】——歷史上的今日,靈寶西原之戰(zhàn)。哥舒翰大敗被俘。
3:【649年07月10日】——歷史上的今日,唐太宗逝世。
4:【756年07月15日】——歷史上的今日,馬嵬驛之變。唐玄宗殺楊國忠,楊貴妃自縊于佛堂
《長安三萬里》令人驚喜。他人盡可以用三兩句惡搞調侃來輕易消解這部作品非常嚴肅的嘗試,但我確實被打動了,這本就是仁者見仁的事。和朋友玩笑說沒想到這部動畫片竟有些“知識分子氣”,這自然是不倫不類的戲言,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看多了那些志在胡鬧搞笑、志在煽情媚俗、志在照顧所謂目標群體的國產動畫后,終于看到了一部頗有風骨的動畫。相較于從全民神話故事中摘取一些情節(jié)加點現代意識來改編,只求“臉兒熟大家認”的故事,忽然看到這樣一部不再借助古董題材的、原創(chuàng)性極強的作品,自然興奮。說原創(chuàng)性強,并不是說故事全然虛構架空,而是說取材新,視角新,表達新,尤其是最后一點:表達新。
通觀全片,比較用力設計來向觀眾“討笑”的時刻,似乎只有李龜年出場那短暫的片段(對話被大象搗亂),尚不至于“媚”,其余幾乎看不到什么“討”的姿態(tài)。這部動畫難得就難得在這里,它不是“討”和“媚”的姿態(tài)——國產動畫不說全部,有多少是在絞盡腦汁花盡心思“諂媚孺童”?想必大家心知肚明。我直觀的感受是,這部片子是在努力往外“給”,觀眾要不要,似乎它并不在乎,至少沒那么在乎——回想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時長本身就很能說明目標受眾問題),有太多片段都是偏嚴肅、偏抒情、偏深沉、偏私人的,炫目刺激的打斗?當然有,但不是那種可怕的特效堆疊,打斗(尤其是相撲)只是為了表現人物的狀態(tài)與情性,不是為了刻意刺激觀眾。
李白在山東受道箓那段最是典型,試問有什么幽默可言?有什么刺激可言?對大多數人來講并不知道那在干什么,這種橋段的設計安插根本不是低幼向的。李白受道箓乃歷史真實,是他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時刻,肯花工夫去虛構重現這一場景,全然是為了人物心靈的發(fā)展與變化,這種超出算計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令人印象深刻——算計當然有,什么創(chuàng)作沒有算計?但如果算計心太重,每一幀每一秒都在使勁“討”、都在猶豫“觀眾愛不愛看”,片子將萬劫不復。
這部片子有股恣肆飛揚之氣,充沛而健康,在簡單有效的當下與回憶雙線交錯敘事中,兀自鋪展開盛唐詩壇的璀璨切面。而令人頗感驚訝的是,片中所涉及的詩人生平行狀、作品時代包括許多道具場景設計,應該都經過了學術考據——不敢說所有詩人的行狀與編年都嚴密無誤,但大體比較準確,編劇下的功夫一目了然,對一部動畫片來說,這著實比較少見。
簡單說幾個細節(jié)。開頭部分,高適在軍營中的桌案上,一開始并不是后來反復出現的《河岳英靈集》,而是《巴縣志》(一個模糊虛鏡,但能辨認出字眼),正是高適當時所鎮(zhèn)地方,這本書也在暗示,高適對所任地方極為關切并有很深的了解。《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有高適本傳,“累為藩牧,政存寬簡,吏民便之”。本傳中也提及他曾諫奏來蜀避難的玄宗應對川民多加體恤。本傳還載,唐代宗即位后:
吐蕃陷隴右,漸逼京畿。適練兵于蜀,臨吐蕃南境以牽制之,師出無功,而松、維等州尋為蕃兵所陷。代宗以黃門侍郎嚴武代還,用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h侯,食邑七百戶。
這條記載,便是本片的時空設定根據。高適此時正處于“師出無功”的尷尬境地,故而持節(jié)宦官忽至,高適頗為驚慌,只是沒想到宦官是來調查李白之事,主體故事就此徐徐展開。
在高適入哥舒翰幕府的情節(jié),潼關失守是安史之亂的重要轉折點,潼關一陷,長安不保。玄宗催逼哥舒翰出關作戰(zhàn)是一大昏招,千載以下還在被歷史學家狠狠批評,而哥舒翰所謂“降逆”一節(jié)也多少算是史上冤案。本傳有記,高適后來見到玄宗,為哥舒翰極力訴冤辯解,足見他對這位名將的欽敬。片中詳細鋪演了這段故事,高適從軍中逃出,也在《舊唐書》本傳中有根據:
祿山之亂,征翰討賊,拜適左拾遺,轉監(jiān)察御史,仍佐翰守潼關。及翰兵敗,適自駱谷西馳,奔赴行在。
《新唐書》高適本傳所記差別不大。其實高適與李白、杜甫等詩人的密切交往,都有史料可為憑據,學界早已考出幾位大詩人的年譜(杜甫的年譜在宋代就有人編制),甚至已做出了完善了唐詩地圖,生平軌跡與交游都可以勾勒出基本線索,也為編劇提供了不少便利。片中馬匹顯然是從昭陵六駿這類的文物與韓幹畫卷中摹下來的,體肥腿細,追求神韻風流。道具設計方面,片中所露出的書籍裝幀形式也花了心思,沒有出現“線裝書”這種低級錯誤,而皆為“經折裝”——其實在玄宗時期,大部分書籍裝幀依然是傳統(tǒng)卷軸裝,但也有經折裝(多是佛經),詩集這類用經折裝也并非不可能,當時雕版印刷早已出現并逐漸普及,在印刷史研究領域都有資料可證。至于片中提到的“行卷”風氣,凡對唐代科舉與文學的關系有涉獵的,也當會心一笑。
此外,像李白登黃鶴樓見崔顥詩而擱筆的典故,在片中加以濃墨重彩地復現,這也是后人津津樂道的著名文壇公案(學者商偉有《題寫名勝》一書專門討論這樁公案),還有王維與玉真公主被后人無限猜測的曖昧關系(玉真公主丫鬟給王維更衣一段)、殷璠《河岳英靈集》未收杜甫詩等文學史談資,在片中都有涉及。片中多次出現的《河岳英靈集》,是玄宗年間的詩歌選集,里面所收錄者或許對今人讀者來說并非都是最頂尖的那批大詩人,比如李白在當時是有名氣,但詩名并非最盛,崔顥、王維乃至孟浩然應該都在他之上(王維在很長時間內都被認為是當朝第一),至于杜甫,在當時并未有太多人注意,李杜的地位是后來慢慢揚起的。所以片中提及崔顥,那真是天下英才,詩名如雷貫耳。自負如李白見了黃鶴樓詩,自然銳氣大挫,之后便有在金陵作《登金陵鳳凰臺》來和崔顥爭勝。《河岳英靈集》是如何評價高適的呢?簡單準確:“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特別要提及的是,片中多次出現“彈鋏長歌”的動作,鋏亦指劍,所謂彈鋏長歌便是敲打著劍而歌唱吟誦,這是古人悲憤落寞時常有的一種抒情動作,與“山林長嘯”一樣古早。
至于片中前后兩次出現的李白召喚群鳥之術,也并非幻想虛構,史料也零星有載,作家張大春在《大唐李白·少年游》中還詳細鋪寫了這種浪漫法術,乃趙蕤傳授,名“朝陽訣”:
李白站在他身邊,不時從布囊之中捉一把谷食,率意向四處拋灑,為數不止盈千的各種山禽便在此周旋上下;有些鳥兒凌空掠取,有些則就地撿啄。李白隨著形形色色的禽鳥俯仰觀玩,不意間發(fā)現,在頂空極高之處,居然還有數十只巨大的雕鷹,平展六翮,盤桓云表,狀若無心而須臾不離?!婙B在訣咒的引導之下,也能各隨行伍,棲翔有節(jié),容止不亂。
本片編劇或許看過張大春的小說。
——所舉這些,并非是借此炫耀什么,術業(yè)有專攻,碰巧遇到所熱愛的領域,自然會矚目并留意這些地方,也可見到這部動畫的制作態(tài)度。其實看不出這些考究也沒什么,一部作品如果只想靠這些細節(jié)來征服觀眾,那也挺失敗的,重點還是在情志。本片彌漫著一股“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追憶繁華往昔的悲涼感,追憶懷念的感慨,是情;專注于精神風貌的展現,頌揚友誼也好追慕天才也好,這是志。本片多少可謂是“盛唐詩壇圖鑒”,那些璀璨如星辰的詩人們交替出現,流傳千古的詩歌不經意間誦出,都能令深愛文學者心中蕩漾。
有觀眾盡可以吐槽說這是背詩大會,但詩歌本身恒美。我也并不覺得這部片子在用詩歌來作為什么煽情或討好的工具,煽情或討好的手段太多了,為何要賣力不討好地去掉書袋呢?至少我看到了情志,看到了創(chuàng)作者的愛與激情,這是掩藏不住的,是打動我的。說到底,創(chuàng)作不過是自說自話暗期知音而已,嘲笑與諷刺很正常,只是不要將自己的嘲諷慣壓于別人,同樣也不必將自己的贊美去強加給別人——平心而論,末尾的“長安”主題詩歌大朗誦著實有些沒收住,但我認為正片并無這個問題。
動畫畢竟是動畫,虛構一定有虛構,不然豈不是成了動畫版的文史紀錄片?考據再費力又有什么意思。高適的性格塑造便多有虛構,片中高適在忠直淳樸之外,多憤郁愁怨氣,憤郁愁怨中又帶些憨楞氣,與李白等瀟灑浪漫派形成鮮明的對照,這種處理是典型的編劇手法,也不必較真是否和所謂史實相符。本傳說高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jié)義”。務功名尚節(jié)義,當時文人多如此,也不算特別,高適喜言王霸大略,我們在片中倒看不出來。
全片以高適的視角為敘事主線,一切皆是他眼中所見、親身所歷,是他所看到的繁華與危機。高適和李白是兩種人,他顯然是入世的、包袱沉重的,李白么,賀知章所評定的“謫仙人”,是飛天的、時時欲出世的,當然,李白性格中有非常矛盾的一面,片中展現得也很充分。開元天寶年間的詩人幾乎個個功名心極重,他們常常蔑視王侯卻又向往王侯,李白就是典型。但是如李白,他真正的理想人物乃是魯仲連這樣的古人,立下千秋功業(yè),然后瀟灑身退,深藏功與名。“退”,才是這份功名心最終的歸宿。這種游戲式的完美夢想注定要在現實前撞個粉碎。所以李白天真,李白可愛。
這幾年不乏以大唐為背景的影視劇,但多是借了一個盛世絢爛背景的殼,很少看到完滿的情志,看到的只是驅使人物的種種刺激情節(jié)串聯(lián)而已,大唐工具化了,大唐奇景化了?!堕L安三萬里》所渲染出的大唐盛世,重在氣韻,是一種奮發(fā)進取、風流恣肆、海納百川的英豪之氣,開天盛世那種無比的自信與包容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獨此一份。
這份大唐氣韻,靈魂在于那一群上至廟堂下至江湖的天才俊杰,并不是什么外在的“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富貴風華以及“武皇開邊意未已”的卓越武功——癡癡后人所迷戀的大唐,常局限于此,無非是皮肉相而已,所以顯得小家子氣,所以大唐無限趨于華麗的空洞。
《長安三萬里》精準地抓住了靈魂、骨骼所在,人,永遠都是人,才構成時代真正的脈搏,所謂太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云云,并不是虛言。套改一句俗語,大唐在骨不在皮。在開、天的黃金時代,大唐不僅僅是風流與狂歡,其中有愁悶有隱憂有黑暗有痛苦——片中的高適,總是愁眉緊鎖,總是心事重重,總是與李白一流格格不入,他便代表了盛唐的這一面。細想,全片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玄宗楊妃以及皇宮場景,我想這是有意為之,因為重點不是那些驕奢淫逸的權貴,而是這些英姿颯爽的文士奇才,是他們的快樂暢意與痛苦壓抑。在李白受道箓后,眾友在河邊痛飲狂歡,是全片中最炫技最華麗的場景鋪展,出現了天宮神人——到底不是皇帝妃子,皇帝妃子在這部容量巨大的動畫里最不重要,這種處理沒有落入俗套。
頗為諷刺的是,片中的高適最不風流倜儻,天資似也低下,宦途也長久黯淡無光,與作為某種審美意象的“長安”始終若即若離,但他最終卻成為所有唐朝詩人中唯一做到封侯的?!杜f唐書》本傳說:“而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痹倩叵肷倌陼r,“少濩落,不事生產,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給”,對一個詩人而言,哪能沒有夢幻之感。把視角放在一眾詩人身上,本就有些不合時宜,也是一種莫大的勇氣。我相信,在國產動畫中,這部動畫注定將是非常特別的存在。
前陣子,讀了《杜甫的五城》,副標題叫“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游”。這位唐史學者,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賴瑞和教授。賴教授在“人生旅程一半”之際(1990年前后),決意循著史料與論文,將對照了半輩子的唐朝疆域版圖,化為后現代綠皮火車之旅上,一個個行腳處。千年既過,大明宮與唐陵一道作古。眼見為實,落得只有個“眼見”。哪怕眼見所得為“不實”,也是求實、結果的一種“實”。
若凡人大多有一個文人夢,那文人皆有一個大唐夢,大唐夢須得發(fā)生在長安。誰不想琴棋書畫詩酒花,意氣風發(fā)疾仰頭策馬。終于有一部動畫電影,帶你我回去這一段獨屬國人的驚艷而厚重的風流印記。它將浪漫主義渲染達了極致,將人生寄望抒發(fā)到了巔峰,將笑淚哀愁詮釋進了心腸,也將抱負情懷展現出了深邃??煲馍倌杲K換白頭,多少知己生老死別,那些熠熠發(fā)光的名字:高適、李白以及杜甫、王維們,永恒留于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今人望見古時月,古意幽幽照今人。電影有一種樂觀豁達的況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轉瞬即逝,即使人生艱難坎坷憾事處處,即使回憶一生無法做到落棋無悔,卻仍落拓笑看凡軀老去,一路追尋心中信念且理想不滅。這大概是它想傳遞給今時你我的一種活法力量。
國內的動畫電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風格,這幾年已經在中國風的傳統(tǒng)美學上做出了中國特色,而《長安三萬里》不僅在美學方面做了突破,劇本風格方面也開辟出一種不一樣的中國敘事。它的敘事像是展開了一條長長的歷史畫卷,用傳統(tǒng)故事片的方式,不疾不徐地娓娓道來。不搞那些亂七八糟的類型片段子,就是專注于講一個故事。故事主線是高適和李白長達一生的友情,以他倆為圓心,輻射出一眾同一時期的文人墨客,勾出了大唐盛世的另一番景象。大唐盛世背后這一群報國無門、郁郁不得志的年輕人,用兩個半小時道盡人世滄桑人情冷暖。安史之亂之后,亂世帶來了報國和晉升的機會,卻也讓這一代人中的大多數都葬送了性命。長安三萬里,竟然是這樣的長安!
高適像李白放在老家的糟糠妻。
哥舒翰,未降。
看了點映。長安三萬里這一名字雖豪邁,卻大篇幅都是講述詩人們的懷才不遇,王朝的危亡衰落。希望家長謹慎帶孩子來,六七歲的孩子還是很難懂得影片的歷史背景與精神內涵。影片可能對大部分普通人稍顯乏味,很多成年觀眾都玩起了手機,大家謹慎觀看。影廳內孩子朗誦詩篇的聲音讓我有些感動,希望這部影片能為他們埋下中國文化與詩詞的種子吧!大中華便是我們的長安,詩詞與中華文化便是華人一生的三萬里長路。
這次應該不會有人再說追光劇本不行了吧 獨屬于中國人的歷史浪漫 這就是中國動畫的新史詩
那些年少時囫圇吞下的詞句,卻在某時某刻擊中了你。
難看的要命,混亂的敘事系統(tǒng),時而像重溫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青春期噩夢,時而像身處商務飯局被迫忍受中年男酒足飯飽后的吹捧說教,中間還穿插著黑皮體育土狗Vs文藝浪蕩奶狗的擦邊同人文,人物單一的性格面向被翻來覆去劃重點,構成空洞的宏大敘事,令人呵欠連天坐立難安。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寫作文,就多引用名人名言,電影把這一得分技巧體現的淋漓盡致。
國漫早該作這一曲絢爛詩篇,且《將進酒》一節(jié),就滿足了我對盛唐“浪漫主義”的全部幻想。
終于懂了“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之情”不是簡單的一個答案
不適合12歲以下類人觀看,理由如下:1想象力豐富,墓前祭酒,指酒為尿;幾人喝醉躺在地上,說人死了;李白大笑時大喊“跟瘋子一樣”。2熱心,幫電影人物對詩、跟作者本人搶著背詩。3勤勞,隨機挑選幸運觀眾提供背部按摩服務。4專注不足但精力旺盛,電影時長過長,注意力被榨干,于是后半截開始聊天、跑來跑去、玩游戲、大喊大叫。5不吝夸贊,每到炫酷鏡頭就是“好6啊”、“牛b”。以下為影評:略流水賬,后半段比前半段好看,畫面可以。幾處伏筆收的不錯,人物塑造有。李白為謫仙人,高適為世間人。再多虛華在高適眼里始終是浮光掠影,然其被世事壓制半生卻不曾任命運裹挾,終大器晚成。以下為吐槽:人腿那么短,為啥馬腿也那么短?!搶舞姬那段不適,把人當個物件。入贅把你委屈的,利用老婆求功名,你好清高好主貴?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知道 不是動畫片就適合小孩子看 尤其是三個小時的動畫
片子很長,長到將近三個小時,長到身邊有小朋友已經坐不住了,片子很短,短到王維張旭李龜年也只能匆匆一瞥,短到裝不下李白高適以及盛唐燦爛的幾十年,前半場鮮衣怒馬少年郎與烈火烹油極盡繁華的盛唐,后半場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樓傾覆滿目瘡痍的河山,將進酒把片子推上的貌似是高潮,更是無限悲涼,好在悲涼后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在,書在,長安就在,只要我們一直閱讀,一直流傳,文脈在文化也就一直會存在,雖然劇情有些流水賬,但最后拔高做得相當的戳心。高適和李白的每一次就此作別,以及三次相撲,都是兩人命運的轉折點,也是友情的轉折點。相比起此前華麗的特效,反而覺得這次平實了很多,最驚艷的是《將進酒》。一直覺得歷史片的意義就在于,能讓那些教科書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誦”的命令,而是將盛世和亂世中懷才不遇的血與淚拍出來;能讓教科書上歷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畫像,不再只是上課時無聊打發(fā)時間涂涂畫畫的表情包插圖,而是拍出鮮活的浪漫的,跨越再漫長的時間也能讓我們共感的,成仙前的那個人。
全片最點醒我的一句話是高適對李白投靠永王的那句評價:“人生暮年,急中出錯?!?/p>
總體觀感不錯,8/10。高家槍法,只為上陣殺敵!長安三萬里更像是高適個人傳記,其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軌跡特別完整。雖然影片是以高適的視角,帶來了盛唐詩人群像,但其實很多角色發(fā)揮空間有限。全片重點描繪的就是高適自己,感覺片方非常重視這個角色,反而李白的戲沒那么精彩。168分鐘,前兩個小時比較平淡,高潮來的太晚也太短,高適這個人物塑造是最完整,最真實的,特別喜歡。片中融入的很多唐詩設計也不錯,看得出片方下了很多功夫。將進酒那個段落以及高適戰(zhàn)場部分非常震撼。
我們都是高適,天資平庸,相貌一般,無過人之才,學習也努力但成效不大,在人群里永遠是默默無聞的角色,我們都愛李白,他們是天才,毫不費力就讓我們無法企及,衣袖輕拂便風華絕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我們只能輕嘆一聲,收起艷羨之心,壓住青云之志,清修于梁園,靜等內心錦繡噴薄而出的那一刻。我覺得這個電影主角不是李白,不是三萬里長安,而是高適,一個天資最平庸的人做到了詩人最高的功業(yè),但卻普通人能達到之處,而李白、杜甫、王維,他們是耀眼的星辰,讓我們贊嘆宇宙的廣闊無窮。
高適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穩(wěn),半生不順不自棄,掌權得勢不欺人,處置站錯隊的老友忠義兩全,在權利斗爭的漩渦全身而退,追光這次用心寫劇本了(但他家可以做的更好,光膀子摔跤一次就夠夠的了,究竟是誰想看兩個小老頭端著啤酒肚玩相撲?全員小短腿怎么回事?
講高適,講李白,講壯志難酬,講家國情懷,更講大唐隕落。(i人和e人數十年的友誼真的很好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