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藍在29歲接到電話,是把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 - 原來是她的初戀情人李芯悅。 藍被邀請作悅的伴娘。 藍雖猶豫,但也答應了悅的邀請。 結婚前一晚,藍看著悅的背影,想起二人在中學時候一段疑幻似真的感情。 2001年,二人同是高材生,就讀香港傳統(tǒng)名校女校。 每日徘徊在聖母像下,卻因青春期的性別迷思,產生出一段不知是友情還是愛情的關係。 第一次動心,第一次拖手,第一次親吻。 後來,愛情的諷刺莫過於外在壓力應付了,內在壓力卻逃避不了?,F實和理想的分歧,逼使二人追尋不同的將來。 上到大學,一個追尋夢想,一個卻因爸爸離世屈服於現實。 這段感情的遺憾的是,一人歸納為愛情,而令一位卻總結為成長。 這殘酷的婚禮,把二人再一次拉近。 藍拖著悅的手,在眾目睽睽下進場,把自己的最愛,交給如今她的最愛。 這條路,是對青春的告白,還是告別?
《喜歡你是你》。4分。
吳詠珊編劇、導演,談善言、楊偲泳主演作品。我們的性感女神麥家琪友情客串。
萬萬沒有想到香港導演已經退化到連同性片都不會拍了。
李詠藍和李芯悅是同在女校的同學,兩人因各種小事逐漸走近,到后來逐漸從友情發(fā)展到了親密關系,從拉手到親吻再到寬衣解帶,而竟大膽到在雨中的操場熱吻。這在女校自然是不被允許的行為,校方責令她倆寫悔過書,一對情侶從此被活生生打斷。
幾年后,李詠藍接到李芯悅的電話,邀請她去做伴娘——往事瞬間歷歷在目。
想起兩人被迫分手后,芯悅談了戀愛,而詠藍一氣之下酒后和同學發(fā)生了關系。
片中導演刻意揉入了哥哥張國榮的跳樓以及非典事件,又刻意營造了芯悅父親過度勞累養(yǎng)家猝死的橋段,為兩人在浴室的簡單纏綿到徹底斷裂去做鋪墊,實則手法相當稚嫩而且于故事并無添色。
我們深感遺憾的是,這些年香港電影人真的退化太多。不知何故?
前三十分鐘很唯美很好看,后半段從兩個爸爸談話那里就開始不對勁了。什么叫是因為她們沒有試過男人,一旦試了回不去了???惡心的想吐。一時間不懂導演到底是喜歡百合還是看不起百合。 還有她們兩個這么久了竟然都沒確定關系,那個李芯悅先表白,然后竟然說他倆是朋友?。。靠吹竭@我心梗了。無法理解,后面那個操場上的吻更邏輯不通了,雖然很唯美,但竟然放過狠話了就要有放狠話的決心,這樣顯得前面那一段很沒可笑。。。因為李芯悅有男朋友了和別人做了所以她也復刻一遍…6,還是在洗衣房… 后面李芯悅她爸去世時她旁邊的是她弟弟妹妹嗎?出現的好突兀呀,前面感覺都沒提到呢。李詠藍是怎么能在別人洗澡的時候說出我們復合吧這幾句話的,李芯悅又是怎么能說出那句經典的30歲的?不會她覺得很浪漫吧?到底是誰有義務等你,李詠藍純純戀愛腦工具人罷了 可能導演想復刻《那些年》,就連女主都是照著陳妍希找的,側臉巨像,短發(fā)女生也是越看越好看的程度,可惜劇情差了點
最后竟然找李詠藍做伴娘,非要惡心別人嗎?我不理解,最后都要結婚了還搞幻視,對愛情好不尊重啊救命
其實這部電影還是蠻好看的,那些說不好看的可能是沒有那些共鳴吧。畢竟如果不是讀女校的,或者不是在那個年代的,很難去明白其中的感覺。
劇情有很多地方交代的不清楚,不知是真的如此,還是刻意想讓我們自己腦補,沒有用心去看的可能會覺得劇情有些不合理。我也是重溫了再重溫才發(fā)現我之前看的時候總有些地方忽略了。
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可能更注重在藍的視角,以為悅不夠愛藍,所以每次都放棄她。看第二遍的時候,我以悅的視角去看,才發(fā)現悅不是不愛藍,只是她比藍成熟和理智。
第三次看的時候我開始注意起細節(jié),比如在圖書館的時候,悅不是在找書,而是在排書,而那幾本書的頭一個字加起來就是我共妳在雨中戀愛。
悅知道藍喜歡男老師,可能吃醋了,所以把藍寫得情書給了男老師,然后看到藍一點都不明白自己的心意忍不住表白了。藍晚上聽收音機的時候那個DJ好像已經說出了悅當時的心態(tài)(渴望愛卻不敢愛的人)
隔天她發(fā)現藍好像開始刻意疏遠她,她怕會失去藍所以就告訴藍說那句喜歡她是開玩笑的。(發(fā)現了一個穿幫位樓梯的壁報那里寫的日子是2018年2月3日)這是穿越時空了。
鏡頭轉去更衣室換衣服的那幕,悅知道了藍注意到她的內衣扣錯扣了,忍不住開心的笑了。這可能就是以前那種單純的愛的感覺吧,會因為一些小事而開心,會因為一些小時而難過。
畫面轉到電影院里悅會因為電影很好看而不舍得一次看完,那她之后會不會是因為很愛藍,所以不不想她們的關系有轉變,比較好友可以當一輩子,就算吵架了還是會和好的,但是情人會分開,然后就會漸行漸遠...
藍在洗澡的洗澡的時候這里出現了第二個穿幫的鏡頭,時間又穿越了手機里的信息是2019年5月27日發(fā)的。
兩個人趴著桌上睡覺的那幕,悅睡醒的時候,第一時間就看了一下周圍,發(fā)現沒人她才開始默默的看著藍。這里可能就能表達出悅的愛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
在慶祝生日的時候,悅所說的話證明了她已經開始考慮將來,這里可以體現出她的成熟又或者是對兩人未來的悲觀。這邊藍跟悅說明年要一起進同一間大學,可惜她食言了。
注意看悅因為看到同學被校長強迫分開那感同身受的表情。所以之后她跟藍說我不要將來,現在已經很好,或許在她的潛意識里也覺得她們之間是沒有將來的。
當要見家長的時候,藍想牽悅的手,悅閃開了,這邊是不是可以認為她其實很在意別人的眼光。
又是看細節(jié)的時候了,剛回到家悅就幫爸爸拿拖鞋,拿煙灰缸,搬椅子,拿碟子,這些小細節(jié)就證明了,媽媽走后平常家里的一些瑣碎事都是悅做的,也是她懂事的表現。
悅的父親知道悅喜歡女生后,表現的很平靜只是跟她訴說了家里的情況,叫她為了獎學金,要努力讀書。
獎學金的壓力,再加上藍的母親并不喜歡悅,還有害得藍連多年的風紀都沒得做,這些悅都默默的放在心里承受和自責。
悅問藍有考慮到她們的將來嗎,而藍根本沒考慮過,她的回答一定讓悅很失望吧!這些事情全部加起來才有了之后悅單方面的想為雙方好,想要分開。
畢竟提出分手的前一晚悅還趁著藍睡著了,偷偷的跟藍說她愛她,只是藍沒聽到而已。而且之后的回憶里,也有出現到她提出分開后哭的稀里嘩啦,證明她也非常不舍。
藍那時的思想確實是很幼稚,可能是因為家庭環(huán)境不同所以造就了兩個人的性格完全不同。
藍的家境不錯,父母雙全,不用憂慮生活可以去自由的追夢,去揮霍青春。她的性格比較單純,而且從小被家里保護得很好可以說有的懦弱,承受不了壓力。
就像她所說的那句話如果我愛你是幼稚,那我寧愿一輩子也長不大。而聽到這句話的悅,無奈的回復她了一句你都不明白(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殘酷)
藍以為兩個人只要就互相喜歡就可以,沒什么是不能解決。就算不理會別人的眼光,難道還可以不考慮家里人的感受。
如果家里實行經濟封鎖呢,學費生活費怎么辦?就算往好的想家里人都能接受,學校也不可能接受,畢竟這會破壞學習的名譽,如果別的同學有樣學樣呢!難道要兩個人一起轉學嗎?
況且悅的家里根本沒有錢支持她讀大學,所以藍每次都說我們可以一起讀大學,想必悅的心里一定不這么想。
畢竟再繼續(xù)在一起學校可能會取消她拿獎學金的資格,就算沒有拍拖總會影響成績,如果成績不好怎么拿獎學金,這些都是悅的憂慮!
悅一直以來都是小心翼翼的愛著藍,從以前在用好朋友的身份陪在藍身邊,然后慢慢的試探再到沖口而出的表白,之后又怕連好友的資格都失去,這些畫面相信以前有試過暗戀的一定很有共鳴。
好不容易等到藍終于主動的想親吻她,只是藍還是卻步了,想親又不敢親,最后還是要悅主動的親她。
第一次親吻的那幕可以表現出她是多么的小心翼翼,生怕藍會推開她。直到藍的回應她的嘴角才不自覺的翹了一下,這些全都是愛的表現,可惜藍全都不明白。
悅生活在單親家庭,在家里是大姐又因為沒有母親,所以要照顧她爸和弟妹,性格比較理性早熟??偢杏X她跟藍的相處就像是一個大姐姐一樣,一直保護著藍。
藍追著悅到操場的那個吻,總感覺是一個負氣的小孩在做的事情,而悅呢反正所有人都看到了,那好吧就這一次讓自己任性一次,不想其他不考慮后果好好的愛一次。
只是她好不容易勇敢一次,結果卻換來了一時貪玩,羞愧可恥這些字眼。這是藍自己寫的,這是赤裸裸的背叛。
她情愿負上全責,也不后悔,可是當聽到藍當著所有人的面這么說,當時那表情仿佛聽到她對自己說李芯悅你真的很傻很天真。
她失望透了,或許想要不被人拋棄,那就自己先離開。當然有的人會說公開有壓力,只是做做戲給老師們看,所以才會寫悔過書。
但悅她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理性的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氣不顧一切的往前一步,結果藍卻退縮了。
到了大學時期,藍之前口口聲聲的說要一起上大學的,她明知道悅喜歡電影系,她怎么不遵守約定去報讀呢!
可以注意悅icq上填寫的細節(jié),當然也可能是我的腦補,悅上電影系的第一天可能也期待過會遇到藍,可惜又再一次失望了(the best is yet to come)
直到后來再相遇,如果藍遇見悅就立刻抱著她,向她訴說這些日子的思念,告訴悅自己有多愛她,那么她們是不是就會在一起?
游泳池聊天的那幕說她們聊了很久,看天色應該是從早上聊到晚上怎么也有著幾個小時吧。藍竟然不表白,直到悅說她有男朋友了,藍也只是一直在追問那些有的沒的,還感覺怎么,藍你這是患了嚴重的直男癌吧。
難道有男朋友就不能追回來嗎,如果藍還能像當初那樣追出去,或許悅會接受她的??偢杏X悅走的時候,那表情像在忍淚,心在滴血失望透了。
或許悅也是想要藍追回她,可惜那幾個小時里藍一點表現都沒有,所以悅才會說她有男朋友了(這個男朋友都沒露面也不一定是真的)。
至于藍喝醉后的行為就兩個字幼稚,以藍的性格相信泳池那次后她們應該沒有再見面。如果不是悅主動打給她,可能那次就是她們最后一次見面了。
這一次藍終于表白了,可惜時間和用詞都不對吧,悅的父親剛剛才離開,她還有弟妹要照顧,要擔起整個家庭,面對的壓力可想而知。哪有心情跟她談戀愛呢,而且什么叫你現在需要我,我們在一起吧,這算是同情嗎?
有人會說那個三十歲的約定很生硬,不合理。但是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悅一向都這么成熟理性,她知道要照顧家庭就要出去工作,難道要藍也跟她一起負擔嗎?
她可能不想讓藍有壓力,也可能不想因為自己而拖累到藍,又或者不想把藍當做救生圈,所以才做出這個約定。
給彼此一些時間,可能到了三十歲她們的事業(yè)成功了,可能到了三十歲她們沒有那么多壓力,可能到了那個時候她們還有可能在一起...
當然這里還是要吐槽一下藍,悅說三十歲前不見就真的不見,你是不是傻??!現在的悅最需要的是陪伴,而且這么多年不見,人肯定被別人追走了,你哪里還會有機會。
在試婚服的時候藍拿著當初的戒指問悅還記得不,而悅的回答是以前喜歡過,感覺還有一句潛臺詞就是現在沒那么喜歡了,又或者喜歡過又能怎樣呢!
就像是藍在她心里一樣,可能不是不喜歡了,只是不夠喜歡又或者已經有別的更喜歡的(那個更喜歡的可能就是新郎吧)
又或者是想用另一個方式去喜歡,畢竟情人相處久了,感情也會淡也可能從愛情變成親情,而悅可能只是想讓彼此都在對方的心里留下一個特別的位置。
畢竟這么多年沒見,人總會變的,而且悅經過社會多年打磨,已經不是當初的李芯悅了。而藍還在堅持當年的夢想,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不同步了。
悅已經向前走了很多路,結果藍還是在原地徘徊,在懷緬過去,在糾結以前那段回憶是不是愛情,所以最后悅還是嫁給了別人。
至于最后的婚禮,為什么找藍做伴娘,可能是為了圓當初的夢,或者是想跟當初的自己告?zhèn)€別,又或者真的像悅所說的一樣只有藍一個朋友,想跟她分享最重要的時刻吧。
只是我怎么覺得悅想說的是只有你一個是我愛過的朋友,可能這又是我的個人腦補。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悅想給藍最后一次機會吧!
可能悅也想藍可以鼓起勇氣的把她搶回去,可惜藍從小到大都一個乖乖女,悅說什么就什么,她自己什么心底話都不說。
就連到了最后自己都會說悅走出去就會嫁給別人了,只剩最后的機會,你怎么不叫悅別嫁,還問什么當初那段是不是愛情,難道你自己感覺不到的嗎!
而且在兩人牽手前行的那段路,我怎么覺得悅的表情完全沒有嫁人的喜悅。鏡頭穿插著年輕時和現在的表情,可能是想反映出有多么的愛就有多么的無奈吧。
而在套上戒指的那一刻藍才知道悅是愛她的,只是這個答案會不會來得遲了些。如果這時候藍有勇氣拉著悅走,會不會又是另一個結局呢?
而且李詠藍你是不是眼瞎了,你看不出悅望著你的眼神里面都是滿滿的愛,而你竟然說新郎等著你,你怎么就不問悅可不可不要嫁給他。
最后悅說出我愿意的時候,鏡頭的前一秒卻是她對著藍說我愛你,再加上之前藍問你是不是故意在三十歲前結婚,而悅的回答如果我說是你信不信。
悅說那句話的時候是刻意靠近藍的耳朵說的,就像當初悅對她說因為我喜歡的那個人是你的時候一模一樣,這里是不是可以認為悅不想藍再守著三十歲就結婚的那個約定而選擇嫁給一個不怎么愛的人。
總結就是悅是愛著藍的,只是她用了她自己的方式去愛。不然當初悅的父親離開時她不會第一個想到的是藍,不然不會在結婚的時候想要她陪著她。
可惜的是藍當初不夠勇敢,所以她會在意別人的眼光,她會妥協她會退縮。而悅卻不得不為現實低頭為生活而折腰,不得不將感覺放一邊,不得不接受一個可能不太愛的人。
當然最后會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因為她們兩個的性格造成的,如果悅真的相信藍的那句只要兩個人是相愛的,沒什么是不能解決,而不是獨自承受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藍能勇敢一點,主動一點,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錯失了悅,結局肯定會不一樣。畢竟悅這么愛藍,如果她真的主動追回悅的話,我相信悅一點會被她追到手,可惜的是她沒有。
又有人會說現在她們都這么大了,都開始工作了,應該可以排除困難在一起。但是電影里只交代了悅是做會計師而已,如果現在的新郎就是她老板呢,難道她要浪費了這些年在事業(yè)上打拼的成果嗎!
就是悅能為了藍放棄事業(yè),但是藍呢她一點表示都沒有。還有悅的弟妹應該還在讀書吧,又或者是剛出來工作,還沒有穩(wěn)定的經濟基礎。
最重要的是藍的父母那關要怎么過呢?太多的問題放在她們的面前,與其到最后可能鬧得不歡而散的地步,不如就在現在結束,把當初的美好藏在心里。
這里很多都是我個人的猜想畢竟電影交代的不清楚所以每個人看了腦補的都可能不一樣,不過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好電影。
希望可以出續(xù)集來一個以悅的視角,又或者講述多年后悅再遇到藍,還是覺得當初那個人最好。所以像蝴蝶那樣拋棄了她的老公,帶著孩子和藍在一起。
我看豆瓣對本片的分類,還是愛情和同性。
在看到婚禮順利的時候,有些莫名,婚禮也是探索情感的路徑之一嗎?如同悅同學說的校園里的那段是青春的迷惘,那和新郎的這段是不是社會的迷惘,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探索情與肉的走向,或者一直都迷茫?
想跟編劇導演聊一聊,片子前期的鋪墊并不是這樣啊,如同豆瓣的分類一樣,這毫無疑問是個女同片子啊,再要好的朋友也沒有雨中宣誓般狂吻的沖動,對吧,兩位女同學彼此作為伴侶的喜歡是確定的。美好的校園愛戀并不是錯覺和誤讀,傻傻的喜歡和沖動,青澀青蔥的校園愛情,正宗的很。
至此,我的評價都是四顆星,哪怕悔過書后李芯悅消失也可以理解,至大學相遇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地標配了一個男朋友也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父親過世后,約好30歲前不聯絡就真的不聯絡了嗎?不會掛念芯悅帶著弟弟妹妹不要母親的支持怎么過活的嗎,她是否有了新的情感,李詠藍只一心悶在自己的學業(yè)和事業(yè)上么?那,詠藍準導演,你還喜歡著她愛著她嗎,看心里應該是的,看行動又不是……以及芯悅會計呢,是放手了嗎?
李詠藍,李芯悅,兩位都是社會人了,已經有了自主的能力,安安靜靜戀愛,隱匿于都市,過自己的酸甜苦辣的日子的選項是有的啊,可能會挺難的,但還是有可能的啊……
你們沒有選擇彼此攜手,那婚禮上淚眼相望的“我愿意”又何必……
也許我期待的是一個愛情片,但導演想呈現的是一種生活片,如果說那么輕易地選擇了所謂“正??赡苋菀住钡纳?,那只能說,愛也沒有那么深刻……
那這部片子的意義……語焉不詳本身就是意義么?
《喜歡你是你》觀后感
今天早上看了一部電影,描寫回憶校園青春的電影《喜歡你是你》,縱觀全劇,不得不說,編劇情感細膩,演員情感真摯,感謝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用心打磨出的作品。
看完電影,我還翻看了主演的視頻,在拍攝雨中場景的時候,兩位主演還發(fā)了高燒和腸胃炎發(fā)作。看完視頻再回味這段雨中戲,更體會到主演為這部電影的付出。
這部電影還有一首非常不錯的主題歌《my dear,best friend 》,度身定制,歌詞貼切,余韻回味無窮。
每次欣賞優(yōu)秀的青春校園作品,都會有一絲絲的感動,這部《喜歡你是你》做到了。
許多香港電影中不乏同性元素,但是卻少有真正的同志題材,女同題材便更少了,上一部女同題材的港片是什么呢?
我能夠立即回憶起來的,是2004年的《蝴蝶》,再上一部是1997年的《自梳》,然后才恍然大悟,其實還有一部2016年《骨妹》。
因此,《喜歡你是你》是難得的。
然而,看過《喜歡你是你》之后,是失望的。
《喜歡你是你》的故事,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頗有些相似,學生時代的懵懂初戀和多年之后的久別重逢。不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尚且還有戒嚴時代的背景,雖然沒有講好,卻也試圖對時代、對制度、對教育、對認同、對夢想做出了表達,《喜歡你是你》顯然沒有那么大的野心,全然一副戀愛大過天。
可是,明明是一部愛情電影,愛情卻不打動人,反倒是兩位女主角各自的父女戲,寥寥幾段卻意外令人動容。
怪只怪,吳詠珊和楊潮凱,兩位新人導演能力實在有限,導演技巧匱乏,電影審美亦差勁。于是,電影呈現出來,沒完沒了的配樂,糊一臉的柔光濾鏡,以及碎片化的敘事和無處不在的旁白,都在不斷扣分、不斷提醒著我,他們沒能力講好一個故事。
客串出演的陳健朗,同為新人導演,雖然其處女作《手卷煙》也有諸多缺點,但是也足夠秒殺了吳詠珊和楊潮凱了,或許他們是缺一個好監(jiān)制吧,畢竟陳健朗有林家棟這位沉浮香港電影幾十年的老炮為他兜底。
幸運的是,導演沒有拖到演員的后腿,尤其是香港女同題材似乎總是容易激發(fā)出女演員的潛力,《自梳》的劉嘉玲、《蝴蝶》的田原、《骨妹》的廖子妤和余香凝,《喜歡你是你》的楊偲泳也可算作一位了,雖為女二號,卻比女一號談善言更生動松弛,眼中的愛意也更真切。
只可惜,楊偲泳錯失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提名,希望她未來還能有更精彩的作品吧。
因《金都》而成名的黃綺琳導演,2012年的畢業(yè)短片《赤蠟角到天水圍是我愛你最佳距離》,也說了一個差不多的故事,學生時代相愛、分手,人到中年再見,也沒有那么大的野心、只專注于拍愛情,唯一的差別只是她拍的是一對男同志,而故事卻被她講分外動人。
黃綺琳從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去講述時過境遷,一個主動、執(zhí)著、癡纏,一個被動、現實、逃避,彼此相愛的動人,不能相守的遺憾,有久別重逢,卻沒有破鏡重圓,溫柔中不乏殘酷。
說一句近10年最好的香港同志短片,我覺得值得。
《喜歡你是你》中,談善言和楊偲泳夜晚在家中看碟,雖無電視畫面,作為背景音的臺詞中,亦能聽出她們看的是《藍宇》,偷摸的一把小致敬也是會讓人突然心一緊,前端時間剛好考慮過要不要重溫,斟酌一陣后放棄了,怕看了心又痛。
兩星半。楊偲泳只要有水的鏡頭都好美,雨中激吻、浴室擁吻把她都拍得溫柔且脆弱,在這種名場面里完全蓋過了人物的內心邏輯。我很喜歡雨中激吻那場戲,雖然轉折略微生硬,但是是為數不多的女同電影中很勇敢的畫面,什么是青春,青春就是燃燒自己,她們那一刻就是,熱情并沒有被雨水澆滅。電影有一個有趣的設定是,學校發(fā)覺二人的親密關系,找來了雙方的家長談話,父親與父親一見面先是問對方高就,再然后即說女孩子之間這么玩在一起沒什么,他們覺得學校太夸張,這一點很有意思,以“接受”的態(tài)度來不承認這段關系的定義,隨著時間流逝人事變幻,這個問題也成為了女主角心里的問題,這也是電影沒有做得很好的一點,我們不一定非得要去對一段情感下一個定義,是友情、愛情、親情都不重要,但電影則一直在這個點上落腳,不停的強調,又沒有升華遞進的空間。
三星半吧,狗血但確實是青春了,啥時候能走出東亞女同皆苦的悲劇命運??
整體的攝影和色調都很小清新,最大的敗筆是,在女二父親的葬禮之后,沒有邏輯的說現在開始不聯系,到了30歲沒有結婚再在一起……太強行了……
哭到止不住
-我不要將來。我覺得現在就很好了。-我也覺得是。
女校過來人很難不產生共鳴,但整體節(jié)奏掌握不好,有些地方沒鋪墊好。很俗套但我還是哭成了淚人。
我真的對什么“最好的朋友”這種屁話ptsd了ok???
吻戲好美,兩個女孩也好美。雖然很drama但是又覺得很真實。
1. 兩位導演的品味比較差,角色有感情起伏時打雷下雨在95分鐘的電影裡竟然出現了三次,無論鏡頭再怎麼追求日式柔光,也掩蓋不了由此而來的粵語殘片即視感;2. Renci首擔大旗,演技有點飄忽不定,如果清楚演員極限,將鏡頭適當地拉遠些效果會更好;3. 片末獨舞完全發(fā)揮不了感人的功能,非常尷尬做作,使全片結束在這氛圍下,亦回應了本短評的第一句;4. 劇本以拼湊為主,基本上都是同類電影中的即食材料,尚欠打磨,以致人物描寫比較浮泛;5. 有彈有讚:新娘房一幕的鏡頭擺位不錯,現實中明明是對望的兩人,透過鏡子的反射卻望向相反的方向,如果多一些這樣的電影語言,多好。
喜歡操場對吻,喜歡浴室的那場戲,失真又真實。父女對談也很有意思,爸爸說女生之間其實沒什么的,但她沒有回答,只有她們兩個人才體會這段感情的熱烈和珍貴。很典型的les片了,又be又傷,陳腔濫調。(啊 可愛情不都這樣,反復講,又反復使你流淚。
-為什么要找我當伴娘?-為什么你要答應?-因為我不想失去你這個朋友。-因為···其實我只有你一個朋友?!?★★★☆ —— 觀影過程時不時聯想到臺劇《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
這段感情發(fā)生在2001-2003年期間。為什么給5星?因為這片真的是很真實,因為我經歷過這些。那個年代說遠不遠,說近不近,但又有誰能在那個時候挺身出柜?說到李芯悅為什么會在結婚的時候邀請李詠藍當伴娘,大概還是一歌詞“能成為密友 大概總帶著愛”。李芯悅曾經勇敢過,是李詠藍錯過了,錯過就是錯過了,因為還帶著愛,想讓你看著我結婚,也就好像婚禮是我和你的婚禮一樣(李芯悅在說我愿意之前,有含淚笑著看向李詠藍)。ps:自我感覺英文翻譯和粵語差別真的比較大,也有可能看不懂英語,聽得懂粵語吧。以上觀點僅為個人觀點,自己都有自己的看法,總歸,值得看。(摳細節(jié),有誰看到了最后婚禮上,芯悅把戒指給詠藍戴上了)
直女撓頭!前半段還挺清新,后半段一瀉千里迷惑操作,好端端為啥要頂著全校目光雨狂吻,為啥要因為檢討生氣玩消失,也不給人解釋機會,重逢后又說自己有男朋友了,后面明明說30歲就結婚,卻又說別再見了,深井冰一樣,最后結婚真是莫名其妙,喜歡人家讓人家過來當伴娘,還深情看著伴娘說我愿意,姬片新郎是沒人權了是嗎?
(HKAFF全球首映) 怎麼這麼難看? 女校、教會學校、現實和世俗的威脅、無止境的互相傷害的抓馬? 像是矯揉造作版的《我的少女時代》加上年代近些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再揉雜無數兩岸三地青春片梗,輔以白得發(fā)藍亮得發(fā)光的磨皮糖水濾鏡,各種無意義的特寫慢鏡頭加突兀的傷心bgm? i mean我像是看了廣東話配音的爛俗臺灣青春偶像劇,食不下咽。我對lgbt片總是寬容的,但毫無真摯感情,只有聲嘶力竭的哭喊和滿嘴空洞無力的愛,怎麼打動人?這個設定在2001年的故事中我最感動的位置是當兩個女主一起看《藍宇》,甚至沒有畫面只有背景聲音,是悍東藍宇在北歐的分手戲,「我是真的喜歡你」,在這個位置我全片最感動,你能明白嗎?時代已經進化到不再需要這類片子了,香港已經有翠絲、叔叔,不需要有矯情無比的假青春回憶。
好不好看沒關系,憑大陸不讓拍,我就要打5星
《藍宇》話外音作為心聲那段簡直神來之筆。還是很觸動,導演自傳無疑了。雙女主超來電。
來了來了來了,第一批觀眾來了! 姐姐們演技真的好?。?!因為講述的是香港女校發(fā)生的事情,所以對我來說更加多的是好奇女校里到底是什么樣的故事,電影全篇的鏡頭都比較亮。故事情節(jié),兩個人在一起是要面對很多現實的問題的,社會的,朋友的,家人的,經濟的,其實從高中就看出來兩個人的背景也會導致這段感情走向的結果。影片結尾的最后一場配樂選擇的好,主演姐姐們真的演技好好,而且好漂亮!中間過程中的一些離別和故事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其實我還是沒看懂泳池之后岸上看到李芯悅(剪短發(fā)了?)的一段講述的是什么情況,可能以后上映我還會再去看一次吧!還有幾個鏡頭的設計其實有點刻意,但總體來說還行8
全片最佳:雨中的籃球場。BE不能接受。
其實婚禮上哭的不止她們兩個人,還有在屏幕前流淚的我。??
談善言加分,鼓勵一下新導演與年輕人,不用太嚴厲。過多音樂,父女對談就對談,不需要太多配樂。當成GL/soft porn看看兩個女生接吻挺唯美的,再者是共鳴吧,在香港教育界很多教畜,看到女生的叛逆要反禮教,可是徒勞無功。說故事的技巧是欠奉,故事框架簡單,一看預告就知大部份結局。在性身份/角色方面有些對傳統(tǒng)的嘲弄都幾難聽,最後21世紀還要回去禮教之中,想像力與突破力守舊。 不過香港的環(huán)境也一樣守舊,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