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二戰(zhàn)結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領著他的部隊占領海邊孤兒院的蘇聯(lián)軍官。一支在海灘駐扎的納粹德國國防軍部隊。一種反常的危險的愛。所有人都對戰(zhàn)爭感到疲憊,只有十三歲的孤兒彼得,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英雄,千萬百計煽動兩支部隊。直到他意識到,真正的敵人早就潛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謂 的敵人,其實是如父親般的朋友。這時劃清的不是敵與友之間的界線,而只是善與惡之間的界線。
二戰(zhàn)結束前,一個7個人的蘇聯(lián)小分隊占領了德國波羅的海沿岸的孤兒院,同時海灘上來了一群100號人的的德國國防軍潰兵。雙方都很有默契盡量在戰(zhàn)爭即將結束的時刻不作無謂的作戰(zhàn)犧牲,同時德國國防軍堅決要渡海到丹麥境內向英軍投降。
整部片子以一個德國小男孩的視野展開。他一直力圖挑起雙方軍隊的對峙,以證明自己對戰(zhàn)爭、對英雄還是懦夫的理解。直到最后他才意識到,真正的英雄是對人類原則的堅持,為人性、善良和美好的追求而作的犧牲。
影片最后張力十足讓人難忘。在德國正式投降后,蘇聯(lián)小分隊和當?shù)氐牡聡鴭D孺都沉浸在和平到來的喜悅,然后后續(xù)的蘇聯(lián)部隊沖進村莊打算強暴德國女孩時,在道德面前,蘇聯(lián)小分隊上尉奮力阻止,最后雙方火并。在這關鍵時刻,海灘上的德國國防軍出于軍人的尊嚴,也終于下定決心加入戰(zhàn)局支援蘇聯(lián)小分隊。 在和平到來曙光,不管是蘇聯(lián)人還是德國人,不管是軍人還是平民,每個人都無比渴望回到祖國,過上平凡而平靜的生活。但在道德原則面前,軍人們毅然抬起武器,以生命為代價,為自己的天職做了最后的注解。
幾個月前看了一部俄羅斯和德國的合拍片《五月的四天》,看完心情很復雜,真的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感嘆影片帶給我的精彩,另一方面不想接受影片中現(xiàn)實。不知道應該怎么下筆,索性寫個劇透吧。 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結束前的幾天,一只八個人(其中一個是重傷員)的蘇軍小分隊,奉命來到德國一個海邊小鎮(zhèn),攔截一伙八十多人的德軍部隊過河投降。小分隊住進了一個孤兒院作為營地,引起了一個德國小男孩的不滿。他是一個孤兒,但他想當個英雄,所以,不斷的挑事兒,希望能夠引起蘇德兩軍的戰(zhàn)斗。蘇軍小分隊的頭兒是個上尉,他用一種父愛融化了他的敵意。雖然也有幾次,兩軍已經劍拔弩張,拔刀相向。由于德軍自知戰(zhàn)敗已成定局,所以兩軍還算相安無事。本以為故事可以這樣結束了,沒想到節(jié)外生枝,再起波瀾。一只蘇軍的大部隊,來到了這個安靜的小鎮(zhèn),帶隊的是一個蘇軍上校,他想強暴孤兒院里年輕的德國保育員,被小分隊的上尉好言相勸,但他不依不饒,最后被小分隊的戰(zhàn)士們趕出了孤兒院。故事到此為止,也不失為一部佳作。但是接下來的情節(jié),讓我瞠目結舌。也是最難受的時刻來到了。沒達到目的的上校惱羞成怒,竟然調動了手下的大部隊,以小分隊叛變?yōu)橛?,開始炮轟孤兒院,欲將小分隊員置于死地。小分隊頑強抵抗,傷亡慘重。這是,小男孩去海邊叫來了德軍幫忙,德軍義無反顧的加入了幫助小分隊的戰(zhàn)斗…… 影片中最大的戰(zhàn)斗,不是蘇德兩軍的交戰(zhàn),而是蘇軍自己打自己,不斷有蘇軍戰(zhàn)士倒在血泊中,開槍的卻是自己的部隊。想想怎能不讓人悲痛欲絕,沒有倒在兩軍交戰(zhàn)的陣地上,卻倒在了戰(zhàn)友的槍口之下。
戰(zhàn)爭的意義對于任何一方都是殘酷的,所有的作品展現(xiàn)的歐洲戰(zhàn)場沒有中國紅軍思想境界可以舍身往死的英勇士兵,更多的是從軍的無奈和家毀人亡的慘痛境遇。
五月的確是個浪漫的日子,法國人在五月“隨心所欲”逃離(『隨心所欲的五月』情節(jié)),這里德國男爵夫人帶著女孩們在結束戰(zhàn)爭的那一天與蘇聯(lián)紅軍得士兵們浪漫的戶外聚餐,無不體現(xiàn)歐洲人熱愛生活的情懷,而荒唐也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上尉紅軍沒有被海邊多數(shù)的納粹德軍襲擊,而是被自己紅軍上司因為一個女傭的個人恩怨遭到了屠殺,而德軍沒有表現(xiàn)出納粹的殘暴,卻來營救幫助婦孺?zhèn)兊募t軍上尉,一場紅軍聯(lián)合納粹與紅軍展開的對抗。
這里沒有敵我的正義與邪惡,沒有民族的“犯我必誅”的“情操”,而是對人性善惡的諷刺,是對放大個人尊嚴的嘲諷,更是展現(xiàn)真情可以不分國界,善良的人與人是可以互相感染的,上尉并不可怕,男爵夫人高貴氣質強大內心也是可以放下架子,帥氣的士兵也可以用鋼琴得到女孩的芳心,更加展現(xiàn)了男孩從開始的納粹思想到最后單純的愛,這都是人性善良帶給所有人的希望。
有位偉人曾經說過人性是帶階級的,不想過多評論,但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看于人為善的意義。
大量古典音樂的點綴增加輕松浪漫的氣氛,更加映襯出真情超越了戰(zhàn)爭帶來的煽情感動。
一個人炫耀什么就是缺少什么,歐洲在反思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而我們還在樹立一種情懷。
文轉自:從電影《五月的四天》看民族國家文化立場問題:陳陽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至今已有七十年之久,此類題材的電影書寫早已不再停留于“大炮轟鳴”的熱鬧場面,這段不可消弭的歷史不斷以新的視角出現(xiàn)在銀幕上。各大國際電影節(jié)也不斷將重要獎項頒發(fā)給此類影片,廣為中國觀眾熟知的就有斯皮爾伯格的 《辛德勒名單》(1993)、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師》(2002)、史蒂芬·戴德利導演的《生死朗讀》(2008)等等。我們可以從正面的角度看到,這些電影探討了處于黑暗中的道德良知,身為納粹分子卻向往著人類的文明,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挽救了猶太人的生命,讓人們看到了救贖的希望。從世界和平的意義上說,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平等相待,自然遠勝于相互之間的隔閡與敵視。面對這些不斷被注入新意的影片,電影研究與批評不僅要關注其藝術和人性的發(fā)現(xiàn),而且有時又不得不介入歷史的闡釋框架之內。由俄羅斯、德國和烏克蘭合拍的《五月的四天》,便是一部因“二戰(zhàn)”歷史問題而引發(fā)爭議的影片。該片從創(chuàng)意到合資拍攝直至進入各國電影市場的過程,一開始似乎十分順利,其講述的戰(zhàn)爭與人性的話題也頗有新意,但在俄羅斯上映過程中,卻引來激烈的反對聲音。透過批評者的觀點,我們發(fā)現(xiàn),文化記憶理論與有關戰(zhàn)爭正義性的言說、個人視角與集體乃至國家視角的價值對立,也許都會對有關電影的評價乃至歷史的理解發(fā)生影響。電影觸摸“二戰(zhàn)”歷史的同時,民族國家的立場和文化記憶從未消失過,但在國際關系格局不斷變化之下,既有的歷史書寫和正義性劃分不時受到新的挑戰(zhàn)。電影參與歷史書寫,這一命題在大眾影像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看待歷史真相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歷史評判,這些電影文本之外的問題,卻終究要成為電影研究的不可或缺的視角。
一、論爭:電影是否為某種歷史觀提供支持
2011年8月9日,由俄羅斯、德國和烏克蘭三國投資拍攝的電影在瑞士洛迦諾電影節(jié)首映,并最終斬獲最佳男主角獎。從三方投資情況看,德國出資最多,為六百萬歐元,烏克蘭投入僅為五十萬歐元,而俄羅斯投資為一百二十萬歐元。俄方投資雖然不多,但卻是由國家文化部所為,因此其意義不可小覷。何況故事的創(chuàng)意來自俄羅斯制片人兼主演阿列克賽·古謝科夫。古謝科夫曾獲得俄羅斯人民演員稱號,其所代表的國家形象意義應該非常明確。該片首映之后,還在俄羅斯幾個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不同獎項,整部電影制作堪稱當今歐洲一流水準。電影采用的是一位德國少年的敘述視角,隱喻德國人對“二戰(zhàn)”后期占領德國的蘇軍的認知過程,國家和民族的和解意圖在這部電影中似乎得到了充分揭示。為此,古謝科夫和德方導演阿海姆·馮·勃里斯都相當自負。然而,當俄羅斯獨立電視臺準備在勝利日前夕,即在2012年5月7日晚間播放這部影片時,卻爆發(fā)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在俄羅斯老戰(zhàn)士協(xié)會的強烈要求下,獨立電視臺不得不放棄原來的播出計劃。老戰(zhàn)士協(xié)會的一個重要理由是:該片違背了歷史事實??陀^地講,《五月的四天》在德國上映已達半年之久,收獲了高額票房,加之獲得多個電影節(jié)獎項,可稱得上是藝術與票房的雙豐收。那么,為何會在俄羅斯國內突然引起巨大的反對聲音?其中意味倒是頗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在文化闡釋普及的年代,電影藝術幾乎難以在封閉的文本系統(tǒng)內獨善其身,其所觸及的歷史和人物無可避免地要受到集體、民族乃至國家文化立場的審視和解讀。和解還是對峙,猶如一首變奏曲不停頓地演奏。如果放棄思考,也即意味著自身的話語權力將會在無形中被他者立場悄然吞沒。
在展開討論之前,我們不妨先對這部影片的劇情做一下基本介紹。《五月的四天》故事的發(fā)生時間是在1945年5月5日至8日,地點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qū)。蘇軍大尉果雷尼奇帶領一支八人偵察小分隊來到這里,并駐扎在一所收容德國女孩子的福利院內。彼得是這里唯一的德國男孩,雖然只有十二歲,卻深受法西斯主義思想影響,試圖向蘇軍偵察兵開槍。大尉果雷尼奇沉著地拿下彼得手里的沖鋒槍,但并未把這個孩子當敵人對待。離福利院不遠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支德國部隊,他們想從這里登船撤離至丹麥并向英國人投降。夜里,大尉派人破壞了德國運輸船上的發(fā)動機。5月8日,偵察分隊的上級指揮官少校格魯金來到福利院。這天正好是納粹投降的日子,少校喝得醉意醺醺。當看到福利院一個德國女孩時,少校產生了施暴的邪念。大尉果雷尼奇不顧少校是自己的頂頭上司,毅然上前阻止并繳下少校的手槍。為了掩蓋自己的無恥行為,少校格魯金宣布福利院里住著化裝的“弗拉索夫”分子①,隨后率領部隊進攻福利院,準備消滅果雷尼奇大尉的偵察分隊。為了保衛(wèi)福利院的孩子們,駐扎附近的德軍部隊前來增援蘇軍偵察分隊,他們共同與少校帶領的蘇軍部隊進行戰(zhàn)斗。影片最后,這些德國軍人帶著福利院的孩子們一起乘船前往丹麥。
影片講述的故事本身實在令人稱奇,類似的“二戰(zhàn)”題材電影在蘇聯(lián)及解體后的俄國電影史上從未出現(xiàn)過。影片所著力塑造的主人公蘇軍大尉果雷尼奇,堪稱富于高尚人道情懷的蘇軍軍官形象。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死于德軍包圍之下的列寧格勒,但他卻并未因此滿懷復仇之心地對待德國平民。在奪下彼得手中的槍后,他并未追究這位受納粹思想毒害的少年的罪責,而只是把他當成不懂事的孩子來對待。在福利院里,他對手下士兵嚴明紀律,決不允許對德國女孩非禮施暴。他還和士兵們拿出美味食品,與福利院的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慶祝和平時刻的降臨。為了維護心中神圣的人道精神,果雷尼奇甚至不惜冒犯頂頭上司,并最終惹來殺身之禍。阿列克賽·古謝科夫不愧是俄羅斯人民演員,他把果雷尼奇塑造成一身正氣的蘇軍英雄,戰(zhàn)斗經驗豐富并且富有道德良知。影片結尾,雖然這位英雄悲壯地犧牲在自己人的槍口下,但他的死卻贏得了彼得和所有德國人的深深敬意。從電影本身來看,它的主題和表現(xiàn)意圖幾乎完美得無懈可擊。
然而,也許正是由于這部影片在德國放映長達半年之久,電影所承載的文化和歷史功能得到了充分發(fā)酵,它所隱含的敏感話題也隨之被揭示出來。一些俄羅斯城市拒絕該片上映,認為它歪曲了蘇軍和俄羅斯的國家形象,一些俄國影評人也對此片大加撻伐。當然,要想了解這些針對此片的激烈言行,還必須從俄、德兩國當代文化語境中予以闡釋。德國文化記憶理論的代表人物阿斯特莉特·埃爾曾說:“文學與回憶或者說記憶(個體以及集體記憶)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已經成為了目前最熱門的文化課題之一。”②關于“二戰(zhàn)”時期德國人的回憶,是當代德國記憶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按照德國學者耶爾恩·呂森的劃分方法,以1968年和1989年為界,可將戰(zhàn)后德國人分為三代,即戰(zhàn)爭和重建家園的一代、戰(zhàn)后第一代、戰(zhàn)后第二代。作為戰(zhàn)爭和重建家園的一代德國人,他們努力將自己與納粹主義和納粹大屠殺撇清關系,將其從自己的歷史中剔除出去?!皩Φ聡藖碚f,這第一階段是作為徹底的失敗體驗而開始的:不僅是軍事上的徹底失敗,而且也是集體自尊和民族自我理解的崩潰。當時的德國人把戰(zhàn)爭結束和戰(zhàn)后初期體驗為歷史連續(xù)性的徹底斷裂,在這種斷裂中,他們必須摒棄過去,但作為繼續(xù)行動的前景的未來,卻尚未在他們的掌握之中”③。戰(zhàn)后一代有意續(xù)接民族歷史的斷裂,承認納粹主義曾是本民族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但卻有意識地同納粹主義劃清界限。戰(zhàn)后第二代,即1989年之后的一代,開始從家族認同的角度承接民族自我的延續(xù)性,因此營造出濃厚的德國家族史回憶書寫文化語境,其中既有猶太裔女作家莫妮卡·馬龍《帕維爾的信》(1999)記錄“二戰(zhàn)”反猶以及東德政治的小說,也有代表德國主流社會群體的烏韋·提姆小說《以我哥哥為例》(2003),從納粹后代和旁觀者的角度重現(xiàn)有關“二戰(zhàn)”的家族記憶。當然,“華沙條約”體系垮臺之后,戰(zhàn)后德國“受害者”記憶的作品形成了文化熱點,如瑪塔·希勒斯寫于1945年的日記《柏林的女人》(2003)再版,從一個親歷者的角度描寫蘇軍占領柏林時德國婦女所遭受的屈辱。這樣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與以往“二戰(zhàn)”勝利一方的正義性表述形成內在的緊張關系,也提出了這段歷史如何再言說的問題。應該指出的是,這些文學與回憶不僅是文化的熱點,起著家族認同和民族自我認同的意義,同時也正在成為德國人自己重新書寫歷史的一部分。這也就意味著,在此文化語境中,文學和電影參與國家和民族歷史建構的功能被不斷加以強調。德國文化記憶理論學者阿萊達·阿斯曼也曾認為:一部分“德國人準備用他們的受害者角色偷偷替換他們的歷史責任,這一點不能低估”④。
上述文化語境自然會引起相關國家的警覺。俄、德、烏三國合拍影片《五月的四天》問世之后,俄羅斯國內為此所產生的激烈論爭,根源就在于其所觸及的歷史書寫問題。該片圍繞俄、德兩國有關“二戰(zhàn)”的敏感話題,雖然塑造了一位高尚的蘇軍大尉形象,但是所描寫的事件本身卻留下了異質的闡釋空間。前面已經提到,集體回憶“二戰(zhàn)”結束后被占領者“強暴”的恐怖記憶,正是“冷戰(zhàn)”之后德國的一個文化焦點。在反對者看來,《五月的四天》恰好進入到這一文化語境之內,并可能被看成是來自俄國方面的一個佐證,這無疑觸動了國家和民族形象的根本問題。在此背景之下,電影藝術獎項以及市場等方面的成功,顯然已無法掩蓋國家和民族之間在歷史評價問題上的分歧。從發(fā)表在俄羅斯《文學報》2012年5月16日的一篇文章來看,似乎可以見出批評者憤慨的理由。這篇題為《并非俄羅斯的神奇童話》的文章寫道:“在出現(xiàn)了類似《惡棍》這樣的電影之后,似乎能夠證明,在電影拍攝的不久以前,蘇聯(lián)軍隊粗暴地撕毀互不侵犯條約,開始轟炸熟睡中的和平的德國城市,燒毀德國村莊,利用死亡集中營的人體材料,出售頭發(fā)以供彈簧墊原料,人皮做燈罩、錢包,用人體骨灰去做肥料,驅趕成群的德國少男少女去西伯利亞做苦役,強迫、強迫———”⑤文章作者首先表達了對俄羅斯國內某些電影的不滿,認為這些電影生產者和創(chuàng)作者單純從市場票房出發(fā),缺乏對國際文化語境的基本嗅覺,所拍攝影片會產生幫助新納粹分子篡改“二戰(zhàn)”歷史的作用。隨后,作者筆鋒一轉,道出了時下對“二戰(zhàn)”中蘇軍占領德國的負面書寫的隱憂:“戈培爾在地獄里拍手叫好了:互聯(lián)網上說犯下殘暴罪行的不是法西斯士兵,而是蘇聯(lián)士兵對德國婦女和兒童施暴。矗立在柏林特列普多夫公園的蘇軍解放紀念碑,被侮辱性地寫上:‘紀念不知名的施暴者?!M管有德國媒體在20世紀60、70年代曾經報道過被蘇軍拯救過的上千兒童后來的命運,但是法國的一些研究者卻在用某種方法計算出‘二戰(zhàn)’之后被強暴的德國婦女有二百萬之多,當然這些施暴者是蘇軍士兵,而不是法國、英國和美國士兵?!雹揎@然,俄羅斯《文學報》這篇文章的作者注意到有關“二戰(zhàn)”的歷史敘述場域問題,這一點事關俄國的國家和軍隊形象。近年來,關于德國婦女被蘇軍“施暴”的問題屢屢成為焦點,如在2002年英國軍事史學家安東尼·比佛爾撰寫的《柏林,1945年淪陷》在英國出版。該書根據(jù)俄、德、美、法、瑞典等國戰(zhàn)爭檔案以及當年受害人的記述寫成,其中提出,在1945年蘇軍攻入柏林至1948年開始的“柏林危機”這三年時間里,估計有近二百萬德國婦女遭到蘇軍強奸。該書出版發(fā)行后,立即受到俄羅斯駐英大使的指責,稱其是對俄國的“侮辱”。2003年,德國女記者瑪塔·希勒斯在1945年撰寫的日記《柏林的女人》再版,成為當年德國最火爆的暢銷書,由此也引發(fā)了德國和俄國之間關于蘇聯(lián)紅軍是否大規(guī)模強奸德國婦女的外交爭論。2008年,根據(jù)該書改編的同名電影,由德國和波蘭拍攝完成,該書的國際影響力再一次被放大。在此背景之下,《五月的四天》在俄羅斯國內引起激烈爭論,自然具有維護國家和民族立場的意義。
很好的故事。當戰(zhàn)爭結束,還有什么值得流血犧牲?當戰(zhàn)爭結束,什么才是分辨敵我的根據(jù)?——這是影片帶給我們的思考。
看到最后氣炸,真想拿把沖鋒槍把該死的蘇軍少校給突突了。八人蘇軍小隊的頭兒上尉是好人,想坐船出去找英國人投降的德軍殘部頭兒中校也是好人,他們都想和兄弟們活下來,戰(zhàn)爭已經結束,他們本可以活下來,結果來了個人渣把一切都斷送了。船和生的希望給了婦孺,而本來不該死的人卻犧牲了。
短短四天,男孩彼得面對失敗、失望、憤怒,在二戰(zhàn)尾聲的日子里,顛覆了世界觀,了解了更多人性。他終于明白人不想死并不意味著是懦夫,明白視為敵人的人也會保護自己一方,明白威風的大英雄其實也有一段斑斑血跡的往事……最后幾名俄軍和他們一直想抓的80名德軍為從渾蛋俄國軍官手里保護福利院的婦孺而攜手戰(zhàn)斗...小彼得最后望著那位保護自己的英雄消失在硝煙中,或許這便是他成長的豐碑。善惡不分國界,戰(zhàn)爭、運動這類東西只會讓惡的更惡、有恃無恐借機發(fā)揮肆無忌憚,而善則更孤獨高潔、彌足珍貴。
四天的人性考驗,這一次,“劃清的不是敵與友之間的界線,而只是善與惡之間的界線。”(春日影展徽章get)
一種熱血一種激情一種仇視一種分裂 戰(zhàn)爭 最不該被放出的罪惡 一個避開戰(zhàn)火的視角 善與惡并立
2016.05.24有的人利用戰(zhàn)爭的掩護盡情釋放人性的惡,可也有的人努力讓自己在戰(zhàn)爭中依舊保持人性的善。
4.5. 小男孩對對戰(zhàn)國的憎恨,對愛情的嫉妒,到最后,最后半小時的悲壯。德國人一直不進攻。BTW上尉曾經兩次被捉進勞改營,這群人其實即使活下去也逃不過古拉格的命運。
戰(zhàn)爭片里的奇葩片,到了終極階段,居然已不分陣營,只為人性,只為了女人和孩子,于是將生的希望留給她們,自己卻英勇赴死,閃爍著無限的人性輝光。但,這,也許,只是一個傳說。真實的人性世界里,往往會屈從于陣營,屈從于權力,屈從于上下級關系。那里沒有反抗,只有服從。本片也強烈抨擊了前蘇聯(lián)的各種荒謬。
戰(zhàn)爭的殘酷性,有時竟然不是戰(zhàn)場的血腥。有誰能料到,在德國宣布投降后的四天,德國一個海邊小鎮(zhèn)上仍然發(fā)生了非必然的犧牲。前一秒還在歡慶,后一秒就是莫名的殺戮。最后德軍和8人蘇軍小分隊,共同抵抗80人蘇軍的攻擊時,我們只能看到荒唐與憤怒。
偉大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贏了,卻在人性的善惡戰(zhàn)爭上輸了。
戰(zhàn)爭永遠不是一方的勝利
在這種激烈的沖突背景下,充滿沖擊力和情緒性的影像能極大的影響觀眾,從而將導演自己的關于人性善惡的,關于戰(zhàn)爭殘酷性的,關于民族與國家的榮耀與苦難的許許許多多觀點可以強有力的表達出來。然而這部片子的導演克制住了這種沖動,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說教宣講的欲望
戰(zhàn)爭結束了又怎樣,這個世界依舊會有槍聲炮火。
(9/10)本片改編自同名俄國小說,同時也是取材自真實事件。這個故事最殘酷的地方在于它的關鍵片段是發(fā)生在德國投降之后。8個蘇聯(lián)紅軍沒有死在80個德軍的炮火下,卻因為意外得罪了上司而遭到處決,有時候現(xiàn)實就是這么的荒誕。
戰(zhàn)爭反思是成熟理性的結果或者動因,在孩子身上卻幾乎不可能發(fā)生,戰(zhàn)爭給孩子留下的可能就只有傷痛或者仇恨。講述二戰(zhàn)結束前德國的一個海邊小鎮(zhèn)發(fā)生的故事,最后俄國人和俄國人打起來而且還是激烈槍戰(zhàn),感覺還是又點鋪墊不夠。
為保護無辜婦孺免糟蹂躪,8個蘇軍與80名準備投降的德軍由敵化友,聯(lián)手抗擊蘇軍坦克師。人渣不分國界,血性亦然。
有人說和十三釵比,我沒看過后者,不好評價。但導演身為德國人,能從大肆酒后革命強搶民女的蘇聯(lián)紅軍中找到積極因素直至并肩作戰(zhàn),難以想象會有中國導演能在總急的審核及英明領導下做得出來。當然,片中還是有感情受到不加掩飾的強烈傷害的群體,政委嘛。
電影的綜合素質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劇情實在太魔幻現(xiàn)實主義了……蘇軍在德國燒殺搶掠不假,但絕無可能為了女人發(fā)生內訌——這種行為的嚴重程度可是遠遠超過強奸民女的,真把慈父的古拉格不當回事了?抹黑蘇聯(lián)是歐美一貫的風氣,然而他們不會告訴你的是,死在艾森豪威爾戰(zhàn)俘營里的德國俘虜數(shù)量可是遠遠超過蘇聯(lián)戰(zhàn)俘營的。PS:出于好奇我特地去英文維基考證了影片中提到的“基于真實事件改編”的說辭,事實上劇本的出處只是一個俄國雜志上刊登的故事,沒有任何文獻和檔案可以支撐它的真實性——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假,但也不能這樣胡編亂造吧
豆瓣搞了個什么春日影展,有勛章,為了這,我也是拼了。確實冷門,事件的表述未盡其色,戰(zhàn)場的混亂卻屬實精彩——小b崽子與無規(guī)則少校是脆弱生態(tài)的平衡破壞者,以此切入戰(zhàn)爭反思,很有想法。
紅軍和納粹聯(lián)手對抗紅軍,只因為一群認識不到四天的婦孺。抹去了戰(zhàn)爭的是非定性,只有人性的善惡絞殺:以孩童視角講述戰(zhàn)爭是人性的煉獄,這才是最好的反戰(zhàn)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