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公司勤勤懇懇工作了十五年之后,亨利(讓-皮埃爾·利奧德 Jean-Pierre Léaud 飾)卻落得了一個被解雇的悲慘下場。心中充滿憤懣的他在生活里也四處碰壁,絕望之中,他想到了自殺??墒牵瑹o論他使用什么法子,都無法成功赴死,就在這時,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一間聚集著黑道分子和殺手的小酒館,他決定去那里試一試。
亨利雇傭了一名殺手(肯尼斯·考利 Kenneth Colley 飾),讓他來取自己的性命,然而,在此之后,亨利意外的邂逅了名叫瑪格麗特(Margi Clarke 飾)的美麗賣花女孩,兩人迅速擦出愛情的火花。生命有了繼續(xù)下去的意義,亨利不想死了,然而,他卻怎么也找不到當初和他簽訂了合約的殺手,這也就意味著,從此刻開始,他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殺手的暗殺。
阿基三連曲,到第三部著實忍不住開頭半小時睡去了。印象里看過阿基兩部《沒有過去的男人》與《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前一部靠著今日的三部隱隱回憶了起來些,后一部全是音樂,記得是美國地理-文化-音樂脈絡??雌饋?,阿基也是很喜歡美國文化,(尤其是這里的布魯斯音樂,搭配無產(chǎn)階級真是妙哉。)同時也不乏芬蘭語流行歌曲,非常有味,好似華語鄧麗君般……所以前兩部《天堂孤影》與《升空號》與這部英語-法國人在英國敘事不同,流露出一股芬蘭味兒。但這一部是利奧德,他老了,會顯得這部片子有些前文本的意味,又得另當別論了??傊?,阿基三部,有很多作者式的相同結(jié)構(gòu),也不知是否恰好是“無產(chǎn)階級三部曲”(應當這一部不是)??傊⒒纳{(diào)是一致的,他的男主角總要承受相似的經(jīng)歷,譬如失業(yè)/被敲暈(失去過去同時又無法展望未來,顯得很有趣?;蛟S是某種后現(xiàn)代性?某種存在主義嗎?),譬如一位好女人的陪伴和好兄弟的犧牲,最后通往一個烏托邦,充斥對無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的調(diào)侃(對宗教)。印象里沒有如此拍無產(chǎn)階級的北歐電影——因為日常里大家都說北歐是福利很好的國家。
然后很喜歡的一點是《天堂孤影》那種僵硬、嬉戲的動作感,偶爾飄過超現(xiàn)實風的鏡頭,一種似乎淵源于法國電影的東西,譬如布列松(話說阿基的表演很受此影響罷)、譬如戈達爾、侯麥的一些感覺。
總之很有趣。待接著看啰。
全片籠罩著冷灰影調(diào),采用極為隱忍、平靜的敘事節(jié)奏講述著一個充滿時代諷刺、極具現(xiàn)實荒誕意味的故事:一個想死卻怕死的人在屢次自殺未果后雇傭了一位患癌將死的職業(yè)殺手來了結(jié)生命。生命所剩無幾卻極為珍視生命的人要去終結(jié)另一個鮮活的生命,全片圍繞這一矛盾沖突鋪陳闡釋著人生而苦難,來源于時代:他們都已脫離社會經(jīng)濟針對的的主流人群,中產(chǎn)階級者,他們是職業(yè)殺手中的將死之人、企業(yè)中一無是處的寄生蟲,然而同被社會遺忘的他們卻要在如此落魄的時代困境中掙扎著針鋒相對,加上全片對抗段落全部采用恣意、詼諧的配樂,更突出了戲劇之間極具奇觀荒誕意味的張力。
亨利想去死。
是的。對于一個在英國倫敦水務局任勞任怨、辛勤工作了十五年的老員工而言,上峰的裁員不啻為一把利刃,徹底斷送了他生活的念頭。作為一個法國移民,他在英國沒有親朋好友,終日兩點一線,與同事格格不入,生活單調(diào)乏味,除了閣樓頂上的幾盆小花,再無任何牽掛之物。如今領(lǐng)導用一句話便將他掃地出門,可笑的是送給他的遣散紀念竟是一只包裝簡陋的壞金表。然而更可笑的是,亨利死來死去卻又死不掉。想上吊,掛鉤松脫;想開煤氣,又恰逢煤氣公司倒閉。無奈之下,只得去聘請一個職業(yè)殺手來殺了自己。
是不是聽著很荒誕?本片扮演主角「亨利」的演員很有名,是曾在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擊》中飾演「小安托萬」的讓-皮埃爾·利奧。但恐怕更有名的是本片的導演,來自芬蘭的國寶級大師,有著「怪客」之稱的阿基·考里斯馬基。考里斯馬基風格特立獨行、既多產(chǎn)又優(yōu)質(zhì),是歐洲各大電影節(jié)的獎杯殺手。他的電影秉承新現(xiàn)實主義的衣缽,貫穿著近乎抽象的極簡美學,且不乏黑色幽默,被稱為「沉默的詩歌」。雖然故事顯得冰冷寡淡,卻與導演身處的社會和時代形成強烈的照應。
《我聘請了職業(yè)殺手》延續(xù)了考里斯馬基一貫的風格?;宜{色的冰冷色調(diào),城市街道死氣沉沉,主人公面無表情、孤獨落魄,生活機械而麻木,是典型的小人物。導演僅僅用了幾處簡單的處理,就將人物塑造得淋漓盡致。在亨利的身上,反映著作為移民的邊緣化處境以及作為政府工作人員的陳腐刻板。然而在亨利的背后,則隱然矗立著整個社會制度對人性的束縛,自然也包括其中個體面臨的迷茫和絕望。
在這個意義上,本片或者說考里斯馬基的作品無不帶有「卡夫卡式」的意蘊。有人說,二十世紀是卡夫卡的世紀。此話不無道理,他的作品不僅在文學角度影響了身后的許多作家,更是在現(xiàn)實角度描繪了二十世紀的社會秩序。甚至由其名字演化而來的單詞「Kafkaesque」成為了具有特殊意義的形容詞,比如在法語和日語中,尤其用它來指涉令人感到壓抑的官僚作風和政治體系。
對「卡夫卡式」的理解,一般而言便是指人受到自己無法理解、無法左右的力量的控制和擺布,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一種不能以理性和邏輯去解釋的荒誕境況中,內(nèi)心充滿了恐懼、焦慮、迷惑、困擾和憤怒,但又無可奈何,找不到出路;那任意擺布人的力量是出自龐大復雜的機制,又是那樣隨意,無所不在又無所寓形,人受其壓迫卻又求告無門。這樣的情形不正是亨利的寫照嗎?一個人想自殺而不得,到了企圖聘請職業(yè)殺手來殺死自己的地步,這是怎樣的一種走投無路。
不過,考里斯馬基的作品中并非完全是來自北歐的嚴寒。即便生活的重壓已經(jīng)將主人公們推到人性忍耐力的邊緣,他們也沒有放棄,總有一道來自人性深處的光芒能穿透陰霾。用導演自己的話說:「這世界已經(jīng)足夠悲慘,不需要我去再怎么強調(diào),我最希望做到的是給人們帶來點希望。」本片中的亨利同樣如此,酒吧中偶遇的賣花姑娘瑪格麗特讓他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所在。但喜愛幽默的導演不會讓幸福來得那么直接。本片的后半段節(jié)奏陡然加快,戲劇化的情節(jié)也更多。不再想自殺的亨利遇到了一根筋想要完成使命的殺手。甚至考里斯馬基在緊張的氛圍之余亦不忘借瑪格麗特之口來一句「勞動者沒有祖國」的辛辣嘲諷。
影片的末尾,黑色幽默和悲劇色彩做了個交匯。殺手其實與亨利一樣,也是個飽受生活折磨的人,離群索居、癌癥晚期、萬念俱灰。于是才有了把積蓄留給女兒,恪守職業(yè)精神追查獵物,直到面對亨利時倒轉(zhuǎn)槍口自我了斷的結(jié)局。想死的活了下來,自殺的人反而是殺手自己。看似荒誕悖理,實則真實可信??祭锼柜R基越是殘酷地鋪陳現(xiàn)實,越是讓人物遭受社會或旁人的踐踏,就越是能反襯出溫暖的精神性內(nèi)在,乃至讓他們還有余裕在嚴肅中自嘲一下自己的悲慘。
?
"For working class there's no motherland."
一個是未知死焉知生,一個是已知死才懂生。自殺者與殺手的城市迷藏是一場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探討。槍口的交換,也是角色的交換,殺手用自殺賦予死亡一個“朝聞道夕可死”的坦然。
三星半阿基考典型風格簡約冷漠的鏡頭展示殘酷又幽默些許風趣的現(xiàn)實?!鞍餐腥f”啊你老了腫么成了面癱了啊并且為什么要說英語啊太丫的違和了?。?!
又冷又欠,執(zhí)迷風格。讓-皮埃爾·利奧德(就素安托萬)在片中真是個迷影的好梗。
瑪格麗特:“勞動階級是沒有國家的”; 讓-皮埃爾-利奧德:“法國人不喜歡我”。結(jié)構(gòu),風格,景觀,表演模式只要特立獨行,自成一派,很多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工人階級沒有祖國」似乎是被拋棄的階層,可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賣花姑娘也還是很有錢??! 同一階層之間的互相撕扯和傷害,看似勢在必得的殺手卻因最終的宿命而超脫,也揭示當時社會趨勢的變局。活下去的彼方也勢必要承受迎面而來的時代車輪艱難前行。
陰郁悲觀,仍舊帶有考里斯馬基獨特的北歐氣息。臺詞仍舊大量留白,黑色電影一般的怪異布光與形式主義的荒誕故事下具有現(xiàn)實主義社會諷刺含義。生活的荒誕本質(zhì)與邊緣人的生存狀態(tài),主人公與殺手相同階級相同處境構(gòu)成了互補的鏡像對照并在片尾完成徹底交叉互換且仍舊不甚完整?!皠趧诱呤菦]有國籍的”
從一開始,男主就保持著順從到冷漠的姿態(tài),所有的重擊都直撲撲往棉花上去。導演指給我們看的,是在絕望里被拯救,但依照那些細枝末節(jié),我們完全能往前倒推,在過去絕望是如何一點點在成型。
赤貧的詩意。你因為我想活下去了嗎?因為我藍色的眼睛嗎?厄,你的眼睛是藍色的嗎?你要拋棄祖國嗎?勞動者沒有祖國。
我“國企招外國人還不簽合同” 大春“非常英國了” 配色完美,是沒有攻擊性的飽滿。后半段節(jié)奏有點游離,lost了,失去了前半段的干脆。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 阿基三寶:失業(yè),著草,師出無名的無產(chǎn)階級愛情。以及人均肺癌。@影城
我喜歡aki的冷不是每個人都懂肢體幽默
2021-11-14重看;太喜歡這樣一路喪氣然而最終暖心結(jié)局的路數(shù),顏色搭配得真賞心悅目(美術(shù)太棒了),光線也運用得極為曼妙。世界不會變好,可遇到合適的人才讓生命有了意義,愛情是我們的軟肋也是鎧甲,再次慨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讓-皮埃爾·利奧德在阿基的片子里找到了合適的位置,一路目睹他在大銀幕的歷程,仿佛與他一起走過一生;這個殺手不太冷,他的故事也耐人尋味。在荒誕的世界里尋找到并不荒誕的溫情,阿基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祛除常規(guī)敘事邏輯之后、情感榫頭悄然彌合的動人,這是自成一體的世界,在這個世界我們做著遙遠而失意的夢,我們貧窮而相愛,我們順命接受著拷打而無畏。Joe Strummer出鏡獻唱,阿基真搖滾鐵粉!
勞動階級是沒有國家的。太喜歡兩個人一拍即合的人生節(jié)奏了,往后一躺就是無盡瘋狂。
前半部分一直很好,直到半路突發(fā)的搶劫案,太戲劇性也沒太大必要,結(jié)尾扳回一城。Life is a disappointment。
如果說文字的話,這是很別致的短篇小說。精致迷人。主人公的絕望表現(xiàn)得很好。
表演者既是里奧,也不是里奧。當他長時間停留在鏡頭前時,我偶爾會懷疑他腦海里是否有表演意識存在。只有當他離開鏡頭時,我才能確信無疑:表演就在那里,在Aki用教堂之光和童屋之色構(gòu)筑的空間之中。這表演絕不僅只是目光如雷霆掃過,而是像椅子、尸體殘留的溫度那樣緩慢散發(fā),卻又永恒不滅。
6.8/CFA,考里斯馬基真是喜歡用紅綠藍黃啊,這部片子里所有墻壁顏色除了黑色之外基本都是這四種顏色的混搭,包括女主角的服裝色彩搭配都是紅綠外套藍襯衫。一個失業(yè)男人找殺手刺殺自己的荒誕故事。劇作戲劇性很強,卻很現(xiàn)實主義。在社會階級頻臨崩潰還是有愛情可以救命的。
還是熟悉的靜態(tài)流水建置鏡頭,可以說是神似小津開場了。阿基永遠是城市的阿基,是工業(yè)化的阿基,在一片冷冰冰灰蒙蒙中透出溫暖與光明的阿基。筆下的各個城市全都在無話可說與極簡撞色下面相趨同,硬光在色塊上投下斑駁陰翳。在人物行為舉止陳遲的協(xié)同下,急推鏡頭中的時間仿佛凝固靜止了,我們?nèi)缤^看講解般張望審視阿基想讓你看透的一切?;钪褪腔倚?。阿基在自我構(gòu)建的一方天地中自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力。
考里斯馬基的國際化(商業(yè)化?)制作嘗試,一些關(guān)鍵情節(jié)的處理上有想當然的散漫,在保持慣有風格化的前提下,在攝影強調(diào)了一些類似50年代歐洲黑色電影的感覺,縱然標簽般的點題臺詞還在,但整體質(zhì)感已和赫爾辛基的工人階級故事有了差別,一如利奧德融入個人風格的表演,都是相當有意思的作者嘗試。
下崗工人地下酒吧買兇尋死,偶遇火柴賭神賣花女,煙癌殺手窮追不舍。-你要離開祖國和我私奔?-勞動階級沒有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