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春天的故事1990

愛情片法國1990

主演:安娜·特塞德雷  休格·奎斯特  弗洛朗絲·達雷爾   露易絲.貝內特  索菲.羅賓  

導演:埃里克·侯麥

 劇照

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1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2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3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4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5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6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13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14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15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16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17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18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19春天的故事1990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5-03-27 04:01

詳細劇情

  珍妮(Anne Teyssèdre 飾)是一名哲學老師,一日在宴會上,她與娜塔莎(Florence Dare 飾)相識,也許是因為寂寞,兩個本無交集的人成為了朋友。娜塔莎邀請珍妮到自己家里做客,后者欣然前往。娜塔莎有一個奇怪的家庭,父親離婚,交往了一個年齡和自己相差無幾的漂亮女朋友伊芙(Elo?se Bennett 飾),這一點令娜塔莎無法接受,同時,一條項鏈的失蹤也加深了她與“后媽”的隔閡。珍妮的介入讓這個家庭里的關系發(fā)生了改變,娜塔莎的父親顯然對知性的珍妮抱有好感,而娜塔莎也渴望能和喜歡的珍妮組成新的家庭。
  對于娜塔莎的熱情撮合,珍妮顯得有些被動,她堅持聽從自己內心的感情,不愿摻和到這個復雜的家庭中去。一次四人的鄉(xiāng)村度假中,醞釀已久的矛盾終于激發(fā)了,娜塔莎同伊芙發(fā)生了爭吵,而她吃驚的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信任的珍妮居然站在敵人的那一邊。她該怎么辦?在這個春天里,友誼和愛情能否同時播下可以成長的種子呢?

 長篇影評

 1 ) 四季的言語——“人間四季”系列影片小評

(此文章具有主觀性,有錯誤之處歡迎指出)

四月中旬,我乘著空蕩蕩的高鐵,自西北向東南,闖入尚未消散的瘟疫陰霾中。列車上,惶恐一直穩(wěn)坐在我身旁,不時撲向我,迫使我戴好嚴實的口罩??谡窒褚恢粡娪辛Φ氖志咀∥业谋桥c口,令我像條缺水的魚一般不自在。

幸好,我靠窗入座,望著窗外迅速飛過的風景畫,那只手好似松了松勁兒。窗外的風景就像一張張照片,容不得我定睛一看,就逃走了。不斷逃跑的風景不但穿梭于空間中,也穿梭于時間里:在西北逃跑的風景仍在春杪,在東南逃跑的風景卻已至夏初。短時間的季節(jié)穿梭使我舒適不少,帶給我同樣感受的還有法國導演埃里克·侯麥的“人間四季”(又稱“四季故事”)系列影片。四部時常同為約兩小時的影片,既帶我在八小時內游遍法國的四季,又為我講述了四個頗具魅力的故事。

埃里克·侯麥


埃里克·侯麥(1920-2010):

二戰(zhàn)之后,電影成為了法國知識分子的新寵兒,全國各地紛紛組建了電影俱樂部,各類電影雜志期刊也陸續(xù)登場,其中要數(shù)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創(chuàng)辦的《電影手冊》最負盛名。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1958-1967)的數(shù)位主要旗手皆為《電影手冊》的成員,如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克勞德·夏布洛爾、埃里克·侯麥等人。

打傘的弗朗索瓦·特呂弗
年紀輕輕卻禿頭的帥氣讓-呂克·戈達爾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中,弗朗索瓦·特呂弗和讓-呂克·戈達爾是最具突破性也最負盛名的青年電影制作人。特呂弗將傳統(tǒng)電影形式更新,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主流電影(代表作《四百擊》、《祖與占》等);戈達爾卻像個調皮的“壞孩子”,挑戰(zhàn)甚至破壞當時傳統(tǒng)的電影形式,重新定義當時電影的結構和風格,其中以他的手持拍攝(二戰(zhàn)后手持攝影機的研發(fā)取得重大成果,一開始是為紀錄片做準備)和跳切的剪輯手法(特意丟掉連貫鏡頭中的中的數(shù)個畫面,以帶給觀眾一種震動甚至不適的感受)為主要特征(代表作《筋疲力盡》或稱《精疲力盡》、《狂人皮埃羅》等)。在很多人眼里,這兩位導演完全可以代表整個新浪潮運動,他們拍攝、剪輯手法的革新(長焦鏡頭的普遍運用、不連貫剪輯、拼貼等)被標簽化,但其實新浪潮并未如同之前的德國表現(xiàn)主義電影運動或蘇聯(lián)蒙太奇運動產出的電影具有那么強的主題或形式趨同性(這并不代表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導演或電影沒有一點點共同點,而是相較于之前的電影運動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趨同性弱了很多),而是代表著幾乎沒有群體性的青年導演群體,在這場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運動的“運動中,各種各樣的電影制作者都可以發(fā)光發(fā)彩,或許這種包容性與革新性才是新浪潮之所以偉大的重要原因。

不同于其它成員,侯麥早年主要以作家與影評人的身份活躍于文藝界,直至普遍意義上的“新浪潮”末期,他才拍攝出引起關注的“六個道德故事”系列影片中第一部:《女收藏家》(第一部長篇是拍攝于1962年的《獅子星座》,讓-呂克·戈達爾主演;此部為第二部,此時侯麥已47歲)。此后,侯麥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之旅,先后拍攝了他最主要的三個電影系列:“六個道德故事”、“喜劇與諺語”和“人間四季”。

在革新性極強且年輕的同代導演群體中,侯麥顯然是異者,他屬于大器晚成且較不激進的類型——有人稱其為“新古典主義者“。本文主要介紹“人間四季”系列電影的共同特點以及后期侯麥電影的主要風格。(大部分總結與剖析具有主觀性,并非專業(yè)影評)


“人間四季”簡介:

“人間四季”系列影片拍攝于1990-1998,分別為:《春天的故事》(1990)、《冬天的故事》(1992)、《夏天的故事》(1996)、《秋天的故事》(1998)。此系列可以看作侯麥電影最完善也是最成熟的系列電影,廣受好評。系列完結之時,侯麥已是78歲超高齡的電影人。

四部電影的詳細評論過長,為此便不再一一介紹,此處寫上我在看完每部電影后寫下的短評,具有主觀性(不喜勿噴,有錯誤之處歡迎指出,歡迎交流)。

1. 《春天的故事》(1990):

故事結構很精巧,更像是小說的敘事結構。毫無花哨的鏡頭為豐富且具有哲理的文本提供了很好的服務。矛盾的積累很復雜,而矛盾的化解卻只因小小的意外而瞬間化解,就像意外的春天來臨一般突然。

1. 《冬天的故事》(1992):

三個男人,三次“死而復生”(耶穌、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雕像、查爾斯)將關于宿命與輪回的討論逐漸拉近、深入,緩慢卻足夠深入人心,利用巧妙的結構將影片完全展開。開頭的部分處理的略顯粗糙,或許是為了弱化兩人的感情,而更強地突出主題。

1. 《夏天的故事》(1996):

侯麥對于男性與女性的心理觀察非常完善,尤其是處在愛情中的心理描寫以及兩者的心理差別,在此部中做的異常出色。電影通過三個女性完美刻畫出卡斯巴的性格,一個典型的優(yōu)柔寡斷但有些男子氣概的男孩,立體、真實、不偏頗。我尤其喜歡瑪戈,非常想穿透屏幕和她在海邊散步、和她擁抱。

1. 《秋天的故事》(1998):

四部中最為優(yōu)秀的一部,也可以算是四部故事的部分總結:如人生的偶然性與不確定性、對于愛情的態(tài)度、以及通透的人生態(tài)度等等。劇情的鋪墊與推動嚴絲合縫,人物塑造太過真實且個性鮮明。電影中的葡萄酒或許就是“人間四季”系列的四部電影,越釀越陳,回味無窮,理性且動人。


“人間四季”系列電影的部分共同特點:

1. 古典、“沉悶”的電影氛圍(嘮嗑型電影)

觀眾對于侯麥的電影常常持有兩極觀點,這與他看似古典、“沉悶”的電影氛圍有關,“人間四季“系列亦是如此。

這種電影氛圍的構成可能主要有兩個原因:大量的思辨型對話文本、較為保守的敘事、拍攝和剪輯手法。

在快速剪輯與拼貼的當代電影的沖擊下,視覺沖擊力的強弱已經成為一部分觀眾評判電影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若是以此標準來衡量侯麥的“人間四季“系列,那么必定只能獲得極低的分數(shù)。

四部電影大部分場景取于室內,室外場景也大多選取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戶外,沒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一個字形容其畫面:“”。原因之一,傳統(tǒng)的法國新浪潮電影一般采取低成本、簡制作的方式制作電影,高成本對于當時的青年導演是極高的經濟負擔;原因之二,侯麥的個人風格偏好于此,簡潔的場景為豐富的對話提供便利,以令觀眾沉浸于充滿思辨的文本中。新浪潮之前的眾多電影運動的目的都是革新電影的視覺效力,而侯麥卻將大部分精力投入文本的雕琢,四部影片中,90%以上的時長是對話,這些充滿理性且巧妙的對話,使得影片頗具一般戲劇作品的古典氣質。

使得這四部影片更“沉悶“的另一原因便是侯麥簡明的拍攝、剪輯和敘事手法。四部影片都采用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手法講述平凡的生活故事,這些故事表面上身披平凡的外衣,實則暗流涌動,極富哲理性,需要細細品味(第三部分解析)。這些表面上平凡的故事亦采用了平實的拍攝、剪輯手法。中景或特寫的景別、固定鏡頭、橫向調度(隨著演員左右運動而水平方向搖移鏡頭的調度方法)基本代表了影片全部的拍攝技法;以一段對話為單位的段落剪輯簡單拼貼在一起使得影片更具一般戲劇的氣質??傊?,“人間四季”系列電影的敘事、拍攝與剪輯手法達到了極簡的程度,削弱了影像的視覺力,而集中力量為文本服務。

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便讓這四部系列電影擁有了看似古典、“沉悶”的電影氛圍,令許多無法靜心的觀眾打瞌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四部電影的視覺觀感很差。年邁的侯麥對法國春、夏、秋、冬特有的色彩觀察地細致入微,并將這些迷人的色彩巧妙運用在電影里,讓觀眾深陷其中。此外,侯麥在這四部影片中的主觀、客觀鏡頭運用也極為巧妙,借以這種獨特的視覺力量悄聲將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如《夏天的故事》中卡斯巴跟隨瑪戈去舞廳跳舞時,主觀與客觀鏡頭的反復切換含蓄地表明卡斯巴注意到尚未出場的蘇蘭,為后續(xù)蘇蘭的出場進行鋪墊,同時也描繪出卡斯巴“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渣男”性情。

這樣的主、客觀鏡頭在四部影片中比比皆是,但如若不靜心觀察,就會錯過其中的許多樂趣。

2、飽滿的人物刻畫與精準的心理描寫

侯麥舍棄了許多本可以使影片“現(xiàn)代化”的電影技法,轉而投入極大精力塑造每個生動的人物形象、描寫每個人物豐富多變的心理狀態(tài),值得嗎?答案是肯定的,絕對值得。

人間四季”系列電影中總計塑造了17個主要人物,其中男性角色7位,女性角色10位。作為男性觀眾,我認為侯麥所刻畫的男性角色并不討喜,這源于侯麥對于男性的普遍自負有深刻的認知。這7個男性人物性格各異,基本都具備理性的思維能力,但是侯麥不賦予任何一個男性“王子”般完美的性格,力圖將真實的男性形象搬上熒幕。卡斯巴的貪婪、優(yōu)柔寡斷,艾提恩的不真誠、老謀深算等等,在平和的性格外表和看似若無其事的對話之下,每個男性角色都有致命的缺點,如果觀眾察覺到,便會感覺到侯麥對于男性毫不留情的嘲諷。

“人間四季”中的10位主要女性角色刻畫絕對稱得上此系列的最大看點之一,她們都是獨立、富有個性的迷人女性。在這些明花般的女性角色面前,那些男性只能被稱為暗朵。許多新浪潮導演塑造的女性通常是有陰謀的“蛇蝎美女”,害得男性墜入地獄(如《筋疲力盡》、《狂人皮埃羅》、《祖與占》中的女主角,都直接或間接地毀滅男性),而在“人間四季”中的女性角色卻與之相反:她們基本是明媚、快活、善解人意的角色,渾身毛病的男性帶給了她們許多煩惱(這里只是為了對比,并不完全如此,第三部分會有詳細解析)。作為男性導演的侯麥,能做到這種不站在男性權威的高地貶低或弱化女性,反而將其強化、核心化,實屬難得。這些女性角色中,我自覺《秋天的故事》中的三位主要女性(瑪嘉俐、伊莎貝拉和羅欣)和《夏天的故事》中的瑪戈塑造地最為成功,她們不具備毀滅性和攻擊性,卻掌握著生活的主動權,不玩弄男性,在男性面前顯得光亮而不卑微,這些生動的女性角色在美麗的四季法國中思考、對話,是“人間四季”的核心要點之一。

上述這些角色的成功塑造,絕大部分原因要歸于侯麥對于人的心理的精準描寫(下述的心理描寫都指表層的心理層面)。女性心理的敏銳、細膩、豐富多變、不可捉摸和男性心理的愚鈍、恒一、僵固等等,侯麥都掌握地一清二楚,并且通過巧妙的文本和拍攝手法(尤其是主、客觀鏡頭的頻繁切換)和演員的精準表演來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使觀眾既要保持對于文字的敏感度——有如閱讀小說一般,又要時刻注意鏡頭與演員的微表情、身體控制(當然現(xiàn)在的觀眾可能已經習慣于此)。

以下舉例一處,其它需要觀眾細細品味。

《夏天的故事》66:30-69:00。

片段開頭,卡斯巴約瑪戈去海灘散步,訴說他這幾天內在蘇蘭(瑪戈推薦給卡斯巴的朋友)與蕾娜兩名女性之間徘徊不定,不知道如何選擇,此時他當瑪戈只是朋友,而瑪戈卻已對他新生好感,卻不敢確定、點破。

此時,固定鏡頭拍著距離較遠的兩人,卡斯巴纏著瑪戈繞圈,瑪戈不耐煩,用腳在沙灘上畫圈,問:“你選擇誰?"客觀鏡頭。

瑪戈向鏡頭靠近,顯然想結束這個問題的討論,逃避卡斯巴,可卡斯巴并未察覺,依然繼續(xù)。客觀鏡頭

瑪戈靠近鏡頭,展現(xiàn)瑪戈忍耐到極點,譴責卡斯巴,看似是為兩名女性不平,但后面的對話逐漸直白,逐漸表明出瑪戈心之所想。客觀鏡頭。

鏡頭隨著瑪戈的移動向右移動,但仍固定在原點,就像一個不動的旁觀者?,敻陱氐咨鷼饬?,逃離對話,卡斯巴追逐,并有些情緒,問:“誰叫你推銷給我?”。這句臺詞表明卡斯巴也是具有細膩心理的男性,但仍控制不好情緒。

瑪戈強勢的性格使她無法忍受卡斯巴的質問,轉身來再次質問卡斯巴,極度生氣。注意此時鏡頭稍稍向前推進,但等瑪戈停下來卻迅速停止移動,就像一個看熱鬧的旁觀者。

瑪戈問完轉身就走,順便貶低男性,刺激卡斯巴(瑪戈是極其理性的女性,這類臺詞表明她真的生氣了)。鏡頭仍舊保持不變。

瑪戈受不了卡斯巴的糾纏,想逃離他,便奮力朝向人少處奔跑,從后續(xù)兩人的反應可以看出瑪戈并不是完全不想理卡斯巴,因此跑向人少處以便和解(當然只是淺薄的推測)。鏡頭仍舊水平向右搖移,客觀鏡頭。

卡斯巴抓住了瑪戈,想讓她冷靜下來,聽他解釋。瑪戈此處仍舊表現(xiàn)地不情愿,但其實是想給雙方臺階下。切換另一個客觀鏡頭,又一個旁觀者的視角。

瑪戈擺脫了卡斯巴,逐漸冷靜下來,但仍舊想逃離他,順便繼續(xù)貶低男性(瑪戈是極其理性的女性,這類臺詞表明她真的生氣了)??陀^鏡頭,又一固定機位,廣角鏡頭拉遠繼續(xù)拉遠兩人視覺上的距離,表明兩人仍未和解。

瑪戈停止移動,聽卡斯巴的解釋,但仍背向他??陀^鏡頭切換至卡斯巴的主觀鏡頭(注意有小小的俯角,卡斯巴高于瑪戈)。

瑪戈轉向卡斯巴,并且放下手臂,對卡斯巴微笑,聽他的解釋,兩人都已下臺階,和解開始?,敻甑男那橥蝗蛔兒谩H耘f采用卡斯巴的主觀鏡頭,兩人距離拉近,此后好幾處都是主觀鏡頭,沒有客觀鏡頭,表明兩人關系的彌合。

通過以上的文本和鏡頭解析,大家應該能大概體會倒侯麥對于愛情中的沖突敘事是多么嫻熟,對于男、女性的心理把握多么準確。但此例子其實在“人間四季”中極為普通,更多優(yōu)秀之處需要觀眾自己揣摩。

侯麥對于刻畫人物的方式影響范圍很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影對于文本和刻畫人物的精細程度的要求,對后世的導演影響不小,其中也包括王家衛(wèi)等等。

3、奮力追逐愛情背后的孤獨的人生狀態(tài)

“侯麥在打擊人物的自負之際仍然同情追尋幸福的努力,具有社會風俗小說或雷阿諾電影的風格?!?/blockquote>
——《世界電影史》
大衛(wèi)·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 著

如果我們只沉迷于侯麥扎實的文本、風格化的拍攝手法、飽滿的人物刻畫和精準的心理描寫,那么到頭來就無法品味到“人間四季”這杯陳酒的真正香醇了。

觀畢“人間四季”系列電影,你會發(fā)現(xiàn)這四部電影看似都在講述愛情故事,并且著重在講述追逐的過程。所有主要人物都渴望愛情,并且為此煩惱,他們都具有獨立的思辨能力,對于愛情謹慎單一(表面看除去卡斯巴,但卡斯巴其實對片中的三位女性都不具備可以寄托的愛,所以最后他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可以寄托一生——而離去了所有情愫),因此在平凡的生活中飽受孤獨。讀過存在主義文學代表作《局外人》的人可能會體會到,侯麥的這些人物的部分狀態(tài)與默爾索(《局外人》的主角)有所相似:他們共同沒有歸宿,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并為人生而痛苦、煩惱,同時也像一顆孤草,像一直在推石頭的西西弗斯,在孤獨的人生路程上徒勞地用功。

其實,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的許多作品都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侯麥也如此,他沒能擺脫那場運動的烙印。但是,侯麥卻沒有止步于悲嘆或諷刺人生的孤獨與寂寥,而是讓“人間四季”中的主角們坦率地承認自己是孤獨的個體,渴望寄托的情愫,并且還讓所有人追逐他們的寄托體,為他們提供一條專屬的道路。他同情這些人物,也同情自己和全部人類。

《春天的故事》中安妮與娜塔莎的知己友誼、《冬天的故事》中菲麗希與查爾斯的失聯(lián)愛情、《夏天的故事》中卡斯巴對于音樂的熱愛與寄托和《秋天的故事》中瑪嘉俐和熱拉爾的終得歡己。只要你細細品味,這些故事絕不是淺薄的中產階級故事,而是擁有足以代表大多數(shù)人類孤獨狀態(tài)的力量,并且為我們的孤獨注上一劑良藥。

承認孤草般的狀態(tài)并不可怕,但一直作為孤草且以此為傲在侯麥的人物面前就顯得矮小了不少。仔細一想,年邁的侯麥或許吸收了一些東方的文化與思想,這種通透與對于“非為事”的態(tài)度和許多激進的西方導演劃上了明顯的分界線。

很多激烈的政治、戰(zhàn)爭、瘟疫等相關于人性惡臭的嚴肅電影,歸根結底,本質基本上只不過代表可笑的兒戲打鬧,爭奪物質的利益,而除去這些可笑的爭奪,我們真正的嚴肅的孤獨的個人狀態(tài),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呢?我想“人間四季”起碼一直在嘗試處理這個問題——真正的嚴肅的問題。

侯麥把他對于世間的感知可能都藏在了“人間四季”中,為世人釀造了這杯醇厚的美酒,并且借用瑪嘉俐的口說:“它們現(xiàn)在正越釀越陳。”

 2 ) 春天的氣息催生著曖昧迷離的情感波動

故事很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有的只是豐富的對話和角色細致的心理活動。風格平淡自然,像一部精致的文藝小品。項鏈作為整個事件的“真相之鑰”,很長時間隱藏在幕后,見證著角色之間彼此的猜疑,就連觀眾也開始懷疑這些角色是否有著什么不單純的動機。雖然最后項鏈被找到了,但真相依然像朦朧的春天一樣曖昧不清,只是角色之前的所作所為,都難以就此抹去了。 春季篇的項鏈揭露人間真相,盡管結尾用巧合化解了“陰謀論”一般的劇情,可真相仍十分曖昧;侯麥通過這個故事很細膩的描繪出人們潛意識里的動機和“隱晦的欲望”,卻未給出明確的判斷和評判。侯麥選擇了相對曖昧的方式來演繹這個故事,演員表演也因此扣得很細,真相也藏匿于他們看似自然卻又似是而非的表情和行為之中……

 3 ) 多面春天

讓娜因將公寓借給表妹蓋勒,想回男友家,但因男友家太凌亂,讓她十分煩躁(作為一名哲學教師,她十分崇尚秩序),她又返回自己的公寓,不想?yún)s碰上了表妹的男友,感到非常不自在。一個電話打破了屋內的尷尬,讓娜決定赴約,去參加大學同學的聚會。在聚會上遇上了女孩娜塔莎,之后莫名其妙地卷入了她家的“紛爭”——項鏈之謎。
  在我看來,整部電影圍繞著以下主題:
  1. 局外人的尷尬
讓娜將公寓借給他人,自己卻成為公寓如今的“外人”,無處可去。當讓娜至娜塔莎處住時,先是遇到歸來的娜塔莎父親,窘迫極了,又知曉娜塔莎與伊芙的齟齬,更覺得自己是個卷入他人家庭紛爭的“外人”。直到最后,讓娜找到了項鏈,終于找到自己在客家的價值。最后表妹送的花其實也是對她的獎賞。誤會解開,她也找回了內心的平穩(wěn)。
  2. 理智與情感
讓娜崇尚秩序與理性,深深厭惡男友不修邊幅的生活習慣。而她與娜塔莎父親的曖昧未來得及發(fā)展,就已經結束了,因為他是她朋友的父親,這不合她的“規(guī)矩”。正如她說的,她不會瘋狂地愛,因為她不瘋。而娜塔莎父親與她卻恰恰相反。理智與情感讓他倆成為一組平行線,看似快要靠近,但永遠不會相交。
  3. “3”
在與娜塔莎父親獨處的夜晚,讓娜分神想到了她的哲學課。之前他們談論到了農夫的三個愿望、三段論、三位一體。事情很多都歸結于“3”。而娜塔莎、娜塔莎父親、伊芙三人就是一對“三角關系”,讓娜無意插入,破壞這一平衡但在某方面又是失衡的格局。
  4. 想象
在找到項鏈的最后,讓娜之前誤以為娜塔莎編造故事,又設計她父親與讓娜獨處,但最后發(fā)現(xiàn)這只是巧合。有時候,想象和猜測會欺騙我們,互相猜忌只會導致誤會越來越深。
  綜上,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自然、平實、雋永。侯麥總能提出一些思考的方向,讓我迷戀其中。所寫影評可能有過度推理、胡思亂想之處,一針見血的境界離我還頗遠,望海諒。

轉載請注明出處

 4 ) 隱形人

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是我看過第一部艾里克.候麥(Eric Rohmer)執(zhí)導的電影。之前因覬覦讓-路易.譚迪農(Jean-Louis Trintignant)美男色,我找到他擔綱的候氏名作莫德家一夜(Ma Nuit chez Maud),因左右的事耽擱了,索性就一直屯著。這一次拿著租來的影盤,我因此有了半點強迫感,當然,海報本身甜美誘人,女孩子在夢境一般的藍天碧草間默默祈禱,仿佛早春曉葉上渾圓明亮的一顆凝露--雖然看完片子才曉得是對電影里一張無聲低眉膠片的美化,--于是我跳開所有預備,倉促地進入了春日情懷。

平淡如水的敘述,真實平靜的表演,常常給我一種錯覺,好似我看的不是故事片,而是外景紀錄片,就如同我曾熟悉喜愛的法國二臺談話節(jié)目談天說地(Ca se discute)。后者和大塊頭尖峰時評及娛樂名人堂之類風格很遙遠,主題甄選自百姓瑣事,一期專做幾個人,包括現(xiàn)場陳述和居家跟蹤錄影,再來一二佳賓點評。所涉及問題,比如墮胎減肥,兩性職場,并無固定的論辯切入點,也不一定解決什么實質問題,好像純粹集合生態(tài)反映,再由此推波給觀眾瞬間感慨。春天的故事,走到一半也給我類似印象,好似揀到什么拍什么,任何細節(jié)都如實再現(xiàn),同樣,記錄片里的演員,不需要什么出塵技藝,巴啦巴啦已是真我本尊。


待到尾聲,那起項鏈失竊案終告破解時,我發(fā)現(xiàn)我的執(zhí)念該全盤否掉了,因為若有似無地,片子里確實有說故事吊口味的先機,以項鏈事件為例,兩個女主角冉娜(Jeanne)與娜答莎(Natasha)討論過甚至模擬了案發(fā)現(xiàn)場,娜答莎的爸爸又主動對冉娜提起,最后女生們爭執(zhí)了一場,冉娜又意外拾得項鏈??偹朴袟l銀線光影明滅,時不時輕輕騷動觀者的偵察嗅覺,仿若春之柳絮輕揚,撫摩久了,招惹鼻頭一個頓悟的大噴嚏。而我也一直跟到收尾再度回蕩的春天奏鳴曲,才恍然自己已良久深陷人物無休止的對話,甚至有一點惋嘆時間飛逝,怎么就到了終梢,這大約比談天說地總是高拔了幾個層級。

故事里的人物,回顧一下,也絕非來電路人甲,更被賦予了一定的符號涵義。比如冉娜,她有一個中學哲學老師身份,秩序(ordre)、思想(pensée)高頻出現(xiàn)在她的口語里。對比她自己和她男友的居所,她的即使暫借給表姊妹,也陽光豐沛,纖塵不染,而男友那邊,則由慢鏡頭告訴我們,是多么邋遢無序。她靜靜環(huán)視之后,去唯一潔凈的書桌--那很可能是她工作的地點--抽出兩卷書,其一為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pure),斷開名字,“純粹理性”,似乎又是冉娜性格的一重注釋。她后來偶識音樂學院女孩娜答莎,向她傾訴自己對思考質量的重視,對侵犯平靜思索的外因的厭憎。隨著兩個年輕女子交流深入,冉娜到娜答莎巴黎的家打發(fā)周末,她漸漸沁入溫暖馨芬的家庭氣氛,也距離危險因子--娜答莎的父親越來越近??梢哉f,理性是冉娜的堅硬外殼,也可能一直滲透了深層內核,但這并不足以阻止她有高低情緒,她對沖動、激情欲拒還迎。

與她對照,娜答莎父女顯然活在另一國里。父親是文化部官員,離異后風流債絡繹,女兒評價他,他非美女莫視,多情似唐璜,他自己的說法是,他不喜歡迂回禮讓,更偏好干柴烈火,由著欲望主張(aimer désirer et être désiré)。他和娜答莎一般年齡的艾芙(Eve)交往已久,招致前者強硬的反對。娜答莎,即電影海報上夢幻般的少女,喜歡熱烈白日夢,同樣一個場景,她和冉娜的解讀大相徑庭。比如對寡淡的聚會,她以為空坐的冉娜說不準會邂逅白馬王子,而冉娜認為概率上遠非如此浪漫(beaucoup moin romanesque);又如冉娜對娜答莎的父親至少口頭上并無半分興趣,娜答莎則顯然開始杜撰甚至編排他們的緣分,強調父親對冉娜的傾心。她白皙純真的面容下,似燃燒著星光火束,愛與恨皆因微小的風而蔓延燎原。

再一個人物艾芙,則像繃緊情節(jié)的火柴,但凡她出現(xiàn),必定招來娜答莎的迎擊。艾芙本人也比較青春張揚,毫不壓制自己的表現(xiàn)欲,四個人的餐桌上,她主動挑戰(zhàn)冉娜的專業(yè),不斷拋柏拉圖、斯賓諾莎、康德等名士,又頻頻就康德的“先天”(A Priori),先驗論(Méthode Transcendentale)掉書袋,年輕氣盛地諷刺以娜答莎為例的大多數(shù)人根本分不清“先驗的”(transcendental)和“先驅的” (transendant(e))。冉娜見招拆招,像一碗溫水一樣蕩抵對方的劍氣,不使喚生硬的書包,不糾纏某個專屬名詞,娓娓淡淡描述她如何激勵學生們改良思維方式。

同一席上,娜答莎表情很豐富,一會兒瞪著眼兒不著四六,被艾芙搶白后尷尬萬分,一會兒又因朋友冉娜的落落回應而沾沾自得。她的父親,靜靜坐在一邊切火腿,一瞬不瞬緊盯冉娜,偶爾插一句觀點。候麥設計的對話似乎就是每個知識分子家庭的日常寫照,夾槍帶棒都很文雅,話音也不高,可是總有點微妙的吸引力,讓人粘在這一桌人物--或者冰火兩重對立符號--不動聲色拉鋸中,挪不開眼。溫和的冉娜熠熠生輝,娜答莎與艾芙各懷不同意味的焦灼,而唯一一位男士,垂眸瞬間,興味已然斂聚。

如此一派自然、節(jié)奏舒緩的聊天,幾位個性迥異的主角,幾處塞納河畔的房間,就構成了故事的要素。我看到有不堪其冗的觀者評價,慢調得仿佛看著青草長出來。我覺得,另一個角度講,這倒是貼切的比方。電影的主旋律選了貝多芬的春天,春意誘逗著春草萌動,情意滋長,這似乎也是片子所暗示的主題。冉娜和娜答莎初見時,冉娜設問,倘若誰給我吉蓋斯魔戒(Anneau de Gygès,見柏拉圖理想國)...話就點到這里,未說完的不言而喻:有了魔戒,人便可以隱形,然后聽憑欲望,為所欲為。

這個古老的關乎隱形人的隱喻,指環(huán)王里各路英豪為之瘋狂過,赫.威爾斯筆下的科學怪人曾因此而不可一世,哈利波特披上了隱形袍就可以逃學犯規(guī),闖蕩霍格沃茨禁區(qū)。在春天的故事里重逢時,我稍覺突兀,隨后一再隱現(xiàn),仿佛這也是候麥想表達的一個中心意思。劇中每個人都有隱秘的欲念,比如冉娜,她眼里的朋友之父,有一對漂亮藍眼睛,氣質詩意,她心里一次次警鈴后,依然認可,他看起來不算老梗,她與后者的接觸,并非全然被設計,而有一定的自愿,自愿入甕。又如娜答莎的心事,或糾纏戀父情結,或純屬貪戀家庭的占有欲,父親和冉娜一而再見面,看似毫無機心的巧合,卻也并不可排汰她執(zhí)拗的紅娘欲。

不過這些隱形的小人兒,長勢十分徐緩,平衡于人們的皮相面子之下,試探著膨脹,面皮掛不住,尷尬了,就壓回來,所以不到一定規(guī)模,當事人也不見得感應到他(她)們的爆發(fā)力。與之平行的,是那條神秘失蹤的隱形項鏈,它像是為欲望鋪路的借口,方便各位主角傾瀉情緒。娜答莎因為丟了鏈子,懷疑并遷怒艾芙,她爸爸則為女兒的乖戾找來一條罪狀,那邊廂艾芙當然也藏著隱恨,而表面中立的冉娜后來疑心娜答莎和父親串通起來引誘她,竟也一并懷疑鏈子事件純系娜答莎翻云覆雨手。人們日益壯大的失控,到鏈子無辜復現(xiàn)的時候,才波撲一聲干癟下來,縮回各自理性溫順的殼。

候麥處理隱形人、隱秘的情潮,顯得善意而寬容,最后給了所有人回歸常軌人倫、娜答莎所謂“生活真美好”(La vie est belle?。┑慕Y局或者暫停,訴說的方式--也就是那種給我紀錄片的錯覺,也和女主角冉娜一般簡靜低調。他同克羅德.蘇提(Claude Sautet)有一點相似,亦即,有時候僅僅通過一個稱謂,就能反映人物涌動的感情。蘇提的人物,往往經歷急速的言辭交鋒、感情折磨后,還彬彬有禮互稱 “您”。在侯氏春天的故事里,冉娜與彼時尚且陌生的娜答莎聊著聊著就“你”開了,她根本不介意的艾芙,出場第二句就把vous改成tu,而與她短暫親密,一整日談話的藍眼睛男主人,則始終不變敬稱。越生分,越松弛隨意,不貼心的知己話都無妨派放;越靠攏,卻越推拒謹守;不過一定的心門,不確定對方有無誠意,就一直冷冷壓抑,直至郁郁內出血。

電影的配樂,也似雙生,云雀啾啁,輕舞飛揚,是難得一聞的舒卷貝多芬,后面卻墊著大海一般深沉而憂傷的舒曼的晨曦吟唱(le Chant de l'Aude)和他的交響練習曲(l'Etude Symphonique),后者初響時,親密接觸剛剛止步,接著,碎急音符呼應著男女主角的爭執(zhí)小小翻滾,然后他們不再刨根問底,各歸其位。如果貝多芬像隱匿的愛火,那么舒曼就是穩(wěn)下激情的一口涼茶、一張薄網。

當然,春日里的愛,好像僅僅因為發(fā)生于春日,也就有了縱容一下的理由,于是,這樣的隱形人春游,也自然而然,發(fā)乎情,最后止于禮,欲語還休,夢已無痕。

原圖文詳見:http://ciyunw.blogbus.com/logs/44055031.html

 5 ) Plato's Ring Of Gyges

一些電影只需要一個畫面或者臺詞,就知道自己會喜歡。侯麥電影《春天的故事》就是這樣。看到一張劇照,一個女孩很熱切地給另一個說:“櫻桃樹一定盛開著,很美的,一起去?!边€有她們在梨花下面的情景。春天就要來了,花就要開了,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冬天,春天的氣息真讓人期待和向往。于是看了電影,真的是我喜歡的那種電影,通過講述一個故事談論一些觀點,探索人的內心世界。

讓娜和娜塔莎在一個聚會上邂逅。讓娜有兩套公寓的鑰匙,但她卻沒有地方睡覺,只好接受了同學的邀請參加聚會,但是那里卻沒有一個她想見的人。娜塔莎和男友也去了,可是他臨時有事離開了。娜塔莎問她是不是在期待什么,比如她想見到誰,而那個人還沒有來。讓娜說他不期待任何事情任何人,她等著時間流逝,長夜過去,太陽升起。娜塔莎讓讓娜送她回巴黎,一起去她家,于是她們離開了那個并不想待著的地方。

讓娜說她常常自省,或許多了點,不過那跟她教哲學關系不大。她說那樣思考的時候就不想被人覺察。娜塔莎說她的想法更像被日夢,她不喜歡做普遍性的思索。她給讓娜講她父母的矛盾,說他父親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批評家,他想要寫一本書,但他不停地改主意,這樣就一事無成。女人對他有影響。她母親希望他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一個藝術家,可他不是,他批評自己過于嚴苛,而贊賞別人不遺余力。后來他們分開了。他的女友伊芙像個吸血鬼,她竊取他的思想,為一本小雜志寫東西。她寫得很容易,不是那種個人化的寫作,是新聞。

讓娜覺得那樣的話可以激勵一下他,娜塔莎說根本不行,這立刻就消磨掉他的靈感。她說伊芙和她差不多大,對他太不合適了,只希望時間不要太久。他覺得自己是在戀愛,可其實是在愚弄自己。她認為伊芙根本不愛他,她喜歡他,他40歲,正當盛年,他給她的比從她那里得到的多得多,她什么都不能給她,給他的只有壞影響。

娜塔莎給她彈舒曼的《黎明之歌》,邀請她去他們一個房子,那里有個花園。她說:“櫻桃樹一定盛開著。很美的,一起去。”后來有一天她們在那里遇到了娜塔莎的父親和伊芙,發(fā)生沖突之后伊芙憤然離去,然后娜塔莎的男友威廉也來了,他們兩個也一起離開了。她父親和讓娜都認為這是娜塔莎策劃的,因為她討厭伊芙,想要讓娜代替她和父親交往,因此故意制造沖突讓伊芙離開,而她自己也和威廉走掉了,給他們單獨在一起的機會。

之前她說讓娜談起男朋友的時候沒有激情,讓娜說那是因為她的激情比較內向。娜塔莎問她愛神之箭射臨,她是否允許自己關上心扉?讓娜說她跟大家一樣,如果情況那樣,她就已經墜入愛情。娜塔莎說她喜歡夢想,讓娜說她不是。娜塔莎說她有點老于世故,但也很好,她父親需要的是她這樣女人,他需要的是性格平和的人,不需要那些狂熱追逐生活的人。

讓娜很厭惡男友的凌亂和邋遢,因此有時候甚至想把他的房子毀滅,炸掉它。她說有時候覺得自己像縱火犯,看上去心情平和,可是,有時候有些暴虐的念頭讓她害怕。她一把馬提歐和他的地盤聯(lián)系在一起,就覺得他是世界上最讓她厭惡的人。她認為當你愛上一個人,你應該給他們一點私人空間。她愛他,想和他結婚,但是越來越讓她困惑的是,結了婚卻沒有已經結婚的感覺。通常被稱為“失序的生活”。她認為哲學是一種對自身的拓展,而并不會改變已有的東西。

娜塔莎的父親說他認識的女人都有情緒問題,而讓娜卻沒有,她太放松了。讓娜說如果事情和她有關的話,她可以控制自己,而有些事情讓她無法忍受。她說今天上午我她有一股無名的狂躁,直到這股狂躁出現(xiàn)之前,她一直在思考人們的自由,有時候自由會化成一種暴力,事情會變得更壞。她跟一個慣于邋遢雜亂的男人一起生活。在他旅行去了之后她不想住在他家,不是因為他不在她感到孤獨,只是因為不能忍受他的那種凌亂秩序,反而他在時她還能忍受。

他說那是因為她愛他,如果你瘋狂地愛上他,你會忘記自己的秩序感,而接受他的。讓娜說她從來不瘋狂地愛,她不瘋狂,就像他說的,她沒有情緒問題。他說對他來說,不幸的是,除掉瘋狂沒有別的愛情方式。他總是想找到她這樣的女人,愛上他。她說其實他對她來說也不老,造成問題的是他是娜達莎的父親,不過也好,這樣就不會用隱秘地誘惑,很輕松。

讓娜說其實除了年齡差異以外,他跟馬提歐區(qū)別不大。他們共同具有的是那種詩意的方式,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她說對他的想法來自娜塔莎,但她對馬提歐是肯定的,即使他是一個科學家,他仍然在任何方面都更是詩人。這大概是她可以原諒他的邋遢的原因,即使有時候恨不得想扼死他。她說他有所不同,他的詩意,如果說是詩意的話,并不影響他的精確細密,有時甚至謹小慎微。

——我可以坐在你邊上嗎?
——行。
——我可以握住你的手?
——行。

那一會非常迷人,他握著他的手輕輕移動,好像握著很珍惜很美的東西似的。而她的手確實很美,超出預料,她的手比她的臉漂亮,就像她的思想她的愛讓人在想象中的時候比和她相處要美妙一樣。兩只手像握手那樣上下交疊,并不像是在撫摸,而是在探索在尋找一種相契的方式似的。很動人,甚至讓我微微炫惑,比親吻更迷人?;蛟S因為我本來就對手和手的動作非常在意,覺得手很有感情,很喜歡干凈的修長的手,以及它們表達的感情。

雖然很喜歡手,按理來說平時應該很留意別人的手,可是在現(xiàn)實中我?guī)缀鯊膩矶疾豢磩e人的手,因為根本不想留意別人。我只想去握我喜歡的人的手。我喜歡在樂器上跳動的手指,讓樂曲激起我的心跳,為了愛和美而澎湃的心跳才是美妙動聽的,那時候才可以說撥動了心弦。我喜歡翻動書頁的手,喜歡握筆寫字的敲擊鍵盤的手指,我可以想象它們傳達出來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我從來都不會去看一個我并沒有喜歡的人的手長得是什么樣子,從來都沒有萌生過那樣的意識,但我卻真的很在意一個人的手。

——我可以吻你?
——行。

那時候他才托著她的手,另一只手拉起她的手指,輕柔地親吻,然后去吻她的唇。不過更像是她在親吻他,而他在沉醉??墒悄欠N時刻是短暫的,她很快就走開,似乎有點惱怒。在他第一個問題開始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在寫《將來的事》的時候提到的年少時候看到的問題,喜歡被親吻的時候征求意見還是突襲。那個電影中娜塔莉被陌生人強吻的時候我有一點憤怒,雖然對我來說更喜歡突襲,但必須是我喜歡的人。我憤怒的是讓一個她跟本就不喜歡的人對她做那樣的事情。這個電影中當他征求讓娜的意見的時候,我并不反感,甚至覺得這樣征求意見也挺好的,那樣漸漸靠近的感覺真的很動人。

在她站起來走開之后,他讓她留下來。她對他說不行,他要的已經得到,到此結束。她說:“我給你那三樣,那已經很多。你可知道那三個愿望的故事?一對夫妻被應允滿足三個愿望,丈夫想要一根臘腸,妻子很生氣,希望臘腸掛到他的鼻子上。唯一剩下的愿望,只好用到希望臘腸掉下鼻子啦。你已經選好三個愿望?!?br>
在她說著三個愿望的故事的時候,突然就像一個塵封的窗子被打開,光線一下子照進去似的,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件事情。當時在談論有關愿望的事,有人說可以滿足我三個愿望,幫我做三件事。可是后來完全不記得了,在這之前從來都沒有想起過這個事情。當然即使想起的話也不會當真的,因為承諾是用來被打破的。這和說話算不算數(shù)有沒有誠信不是一回事。我從來都不把誓言之類的話當做一種承諾,在過后要求別人去履行。對我來說,那只是表達了當時的一種感情,或者說強調了當時那種感情的程度。當然很美好,可以相信別人說的是真的,但是卻不用去要求履行,那樣就很無趣。

讓娜說不是因為他要的東西,而是他要的方法讓她失去防備,她常常被驚訝蒙住。而他說他聽從本能,以前一向有效。她生氣的問他甚至在很嚴重的事情上也這樣嗎?如果他認真地愛上她,就會不會那樣做,冒著毀掉一切的危險。他說他沒有愛上她,但他會的。某種程度上說起來,他想愛上她。如果說他做得突然,那是因為不想被她的手法套住。規(guī)范它,軟化它,從他們的關系內清除性的成分。因為他是她朋友的父親,是一個禁忌,不應該有隱秘的誘惑,他不喜歡那樣,那讓他感到不舒服,覺得冷冰冰,覺得自己笨拙呆板。他喜歡渴求和被渴求,尤其是隱秘的渴求,即使是無望的愛。他從伊芙那里得到的瘋狂占有的愛,曾經改變他關于愛的品味,看見她之后它又回來了。

他說這些的時候,她好像并不感興趣的樣子,說她在想上課的事情。他問她此情此景絲毫都引不起她的興趣?她說正是這情景讓她想到那個,她在努力回憶剛才回答“行”的時候,她到底在想些什么。她說經過反思,雖然所用時間不長,她認為當時什么都沒想。她解釋說,不屬于任何引導人們相互行為的那些東西:吸引,排斥,愛,恨。控制,屈服。她沒有想他,也沒有想馬提歐,也沒想她自己。他問那么她是在做機械的動作嗎?

她說不準確,她在按照邏輯動作,根據(jù)數(shù)字的邏輯,數(shù)字3,事情一向歸結到3。這是游戲,同時3是一個傳統(tǒng)的數(shù)字,三角形,三段論,圣三位一體,黑格爾的辯證法,以及其它。所有這一切界定出一個封閉自足的世界,這個世界恒久而或許是通往神秘之鑰,但她并沒有感到她被外力所拉動,那仍然是自由意志,那是唯一城誠實的回應。她可以說不行,可她會感到這是欺騙。用她年輕時候常用的說法,那叫作“不公正”。

我不懂哲學老師說的3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似乎明白她說的界定出一個封閉的自足的世界,這個世界恒久而或許是通往神秘之鑰。好多時候在我接觸到某種哲學思想的時候,發(fā)現(xiàn)之前我并不知道那種理論的存在,但是卻在實踐著那種東西,似乎我可以使用其中的某些鑰匙似的。她說在她說行的時候并沒有感到被外力拉動,仍然是自由意志,是唯一誠實的回答,那是不是意味著其實在她內心是喜歡他的愿望,并且在期待著的。就像后來她對娜塔莎說即使她想撮合他們,她也一點都不生氣,她覺得那很甜蜜。是呀,不然的話,她也不會答應娜塔莎一起去花園。不然的話,我也不會感到那一刻其實很美好。

后來當她收拾東西準備回家住的時候,娜塔莎回來了,給她說那天丟下她很抱歉,讓她不要生氣。她父親和讓娜都認為那是她策劃的,要撮合她和她父親,趕走伊芙。她說她想信任她。她很激烈地否認是她策劃,說一切都是巧合,很自然地發(fā)生:你說你是我朋友,你卻拿我當敵人看。你甚至不想知道我的真正理由,而這理由跟那個毫無關系。我有我的問題,你也一樣有。我甚至想都沒想過你和我父親的事,我不談這些,可事實存在。威廉來,只為我們自己的事,跟什么復雜的策劃毫無關系。我們有很多問題,他和我。你覺得生活對我很容易?我父親已經夠妄想,我不需要再來一個你。我說的就是我想的,或許我不該說出來,因為沒人相信我。爸爸不相信我,我肯定你也不相信我。你肯定真的認為是我藏的項鏈。

項鏈是她家傳的首飾,他父親打算在她十八歲生日的時候送給她,但它卻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她懷疑她父親被它送給了伊芙,或者被伊芙偷走藏起來了,而她父親卻認為是她藏了起來嫁禍伊芙。其實娜塔莎也懷疑是她藏起來了,因為她非常厭惡伊芙,想讓她離開她父親。在她發(fā)現(xiàn)無法被人信任的時候,她說:如果那是你的看法,你隨便吧。如果我做錯事,那是我無心的,我錯把希望當做現(xiàn)實。你肯定覺得我很聰明,可我完全是天真的。

她一邊絕望地說她沒有想做任何事,他們全都往歪處想,一邊忍不住流淚,然后跑到自己房間。那時候我想到那些我被誤解的情形,那些無法解釋的巧合指向我在說謊的事情。那些別人說過卻因為記性不好遺忘了,或者因為說話太隨便而不覺得自己說過后來不再承認的,反而認為我在捏造的事情。這時候,我覺得這個電影的主角從讓娜轉移到了娜塔莎,同時重點也從讓娜在思考的和別人的關系和空間問題轉移到了娜塔莎說的信任,當然這兩個問題本來就是連接的。當然這里的信任并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誠信,更是因為觀念和不同的心靈造成的那種無法理解,不愿意理解的東西。就像人們總是強調溝通的重要性,可事實上關鍵不是在于溝通,而是觀念不同,即使明白了對方的想法也還是不接受不認同,所以溝通無用。但是這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被人無法理解的,也認為無關緊要。

在娜塔莎激憤又傷心地跑掉之后,讓那繼續(xù)收拾東西,當她從柜子最上面一層取她的褲子的時候,把一個鞋盒碰掉了。就在她把鞋子拿起來向盒子里放的時候,鞋子里掉出來一條項鏈。她去找娜塔莎,給她看項鏈??吹巾楁溦业搅四人訕O了,開心地擦去了淚水。這時候讓娜卻開始懷疑是伊芙把項鏈藏起來故意惹娜塔莎不開心,娜塔莎卻說不是伊芙藏起來,不是爸爸,誰也不是。

——或許誰都沒干。
——那是誰?
——沒人。
——它可不會自己上那兒去。
——它會的。那是神秘之鑰,這很簡單:爸爸最初的說法,項鏈是他掛褲子的時候掉下來的,所以他看過地上的鞋子,但沒看過上頭的盒子,你明白?
——你認為他掛褲子的時候項鏈掉進鞋子,他把鞋子放到盒子里,然后才發(fā)覺項鏈丟了?
——是的。這些是舊鞋子,他很少穿的。一定是這樣。太好了。跟你想的正相反,我不喜歡指控別人,我很高興項鏈回來。真是漂亮,你不覺得?

她興奮地戴上項鏈,給讓娜看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在哭。她說她為之前的事感到難過。她說有時候想象力欺騙她,而她會完全迷失。不知道是翻譯的用詞不準確,還是她本來說的就是“想象力”,不管怎樣,不應該說是想象力,而是一種推理或者猜想而已。她說無論如何,她在這里耽誤的時間并不全是浪費。她一直覺得她是局外人,是不速之客。現(xiàn)在她覺得她的毛手毛腳至少起了點作用,至少她做過一些有用的事。

娜塔莎問讓娜認為他們會相信她嗎?讓娜說她不知道,但她肯定她父親會相信的。娜塔莎說如果他們還在一起,她懷疑這個。然后她興奮地,情不自禁地感嘆:“生活真美麗!”那一刻,她是那么天真爛漫,那么快樂。就像之前她說她喜歡夢想,別人覺得她聰明,可她完全是天真的。她說的就是她想的,或許她不該說出來,因為沒人相信,她錯把希望當做現(xiàn)實。可是事實卻在說話,說她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他們應該相信她??墒菍Σ豢词聦嵵粦{主觀臆測的人來說,事實也是很無力的,有一些看過電影的人就堅持娜塔莎是有心計的,并不像她說的那么簡單。這時候自由和想象力被歪曲,就會像讓娜說的那樣,變成一種暴力。

我不由得想起《胡桃夾子》里面的女孩瑪麗的夢,瑪麗歷險之后回到家的時候,就從夢中醒了過來,對她來說那場歷險是真的,但家人看到的只是她昏睡不醒。其實真假又有什么不同,只要是美的就好。讓我說給你聽吧,我在做一個美麗的夢,只要你愿意聽,只有你相信,那它才是真的。你想聽,那本身就是理解,是默契,是難得的知遇之感。

有時候看書看電影會覺得一個人和我很像,但我并不對號入座,就是說不認為那個人和我境遇一樣,而是我們的某個想法,心性在某些方面是一樣的。我不去代入,也不找歸宿感和認同感,那是非常無聊的事情。但是如果在看書看電影的時候偶爾遇到和自己類似的人,類似的心靈的時候,那種共鳴的感覺,讓我覺得不孤獨。

而這個電影中的人原本都是孤獨的,在最后互相信任和理解之后,才讓娜塔莎發(fā)出生活真美好的感嘆。電影最后又出現(xiàn)了一開始讓娜房間墻上馬蒂斯的畫《小鸚鵡與美人魚》。馬蒂斯說:“我曾用彩色紙做了一只小鸚鵡,就這樣,我也變成了一只小鸚鵡,我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蔽蚁耄炎屇鹊睦硇院湍人膲艋媒Y合起來,再加上她們兩個共有的真誠和愛,在與人交往和相處的時候,就不會感到困惑了吧?;蛟S侯麥本來就是用這兩個人來詮釋一個人的矛盾和雙重性格的吧。讓娜曾經說如果有人戴著隱身的戒指跟著她一整天,就會看到一個大孩子,或許她在說其實她的內心也像娜塔莎一樣的天真爛漫吧。

故事之初,讓娜說到Plato's Ring Of Gyges,有隱身的愿望。我覺得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既彰顯了自我,又讓自我隱身,因為他們不再害怕和在乎大眾的目光,就如同隱身一樣有了自由意志和行為。我也曾希望能夠隱身,不要讓別人干涉我的行為,從容地去做喜歡的事情,后來發(fā)現(xiàn)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地沒有了隱身的強烈愿望,以至于后來忘記了這回事,因為我不再需要外力,我已經獲得了自由。

 6 ) 春天的故事

杰作。姜文談到創(chuàng)作讓子彈飛時,認為臺詞是他引以為傲的一部分,是他們用心雕琢的結果。在語言逐漸失落的年代,我們對里面的對白爛熟于心,自然不足為奇。在這兒情況有所不同。臺詞就是電影本身。如果我聊天說起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劇情是女兒新認識了一個朋友,想讓她成為自己的后媽,取代父親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女友。聽上去很像狗血爛片。有沒有想到飲食男女里的“爸,你是不是喝多了?” 但這一切在電影里發(fā)生得很自然,沒有任何矯揉做作。每個人物都不加掩飾地表達自身的訴求。導演以極其高效、幽默的方式把劇情延伸到了關于友情、親情和愛情的嚴肅討論。

王兵說,電影應該是在銀幕上描述一個人的生活經驗,把這種生活經驗傳遞給他人,這是電影最單純的地方,也是電影最有價值的地方。

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立體、矛盾的。全片涉及的場景很少,只有珍妮的兩處住所,和娜塔莎的兩處住所。角色除了兩位主人公,也只有她們的五位親友。

影片開始是一段默劇,哲學老師珍妮居所兩處,卻無家可歸。赴宴時遇到被男友丟下的娜塔莎,她說,“我也不知道自己來這的原因,噢不,我知道,額,也許我不知道,你懂我的意思吧?”面對謎語娜塔莎一副贊同肯定的神情,從后來的情況我們得知,她并非為了搭車而敷衍順應這位新朋友的奇妙思辨,而是她們都正在自己的矛盾與掙扎中流離失所。娜塔莎的酒杯疊放在珍妮的酒杯之上,兩個陌生的靈魂于此刻在巴黎夜空下碰撞。珍妮借宿了娜塔莎父親的房間。那一晚她們的交談在娜塔莎彈奏的《黎明之歌》之中結束,那是全片最美好的時刻。“樓上是位鋼琴家,他會理解我們的,”年輕的鋼琴家娜塔莎小姐評價道,“黎明之歌,其實是一首夜曲?!?/p>

第二天,周六清晨迎來了老男孩伊果和珍妮的第一次碰面。兩人對突然闖入對方的生活深表歉意。珍妮記憶力出眾,對物品擺放的位置極為敏感。為此她不惜在陌生男人面前裹著浴巾,取回了伊果房間里自己擺放的物品。這里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妮情感的細膩之處;與此對比,‘正常人’如同珍妮的房客,被撞見自己沐浴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先穿戴整齊。

放學后的娜塔莎邀請珍妮前往自己家在鄉(xiāng)間的別墅。春天的影像于是如雨水般涌入畫面。此前我們在對話里,在陽臺上瞥見的一絲春意,終于第一次綻放。兩位女主的關系也以春筍破土的速度升溫。

三個女人開始第一輪激烈交鋒。在暴風雨前的寧靜中,珍妮與伊果第一次碰面時的舉足無措,生動地體現(xiàn)在大小、厚薄截然不同的食材切片上,構成了電影里最好笑的鏡頭。年輕的哲學課‘A+’娜塔莎,哲學老師珍妮和哲學小字典伊芙,在餐桌上友好地交流了意見。伊果并不直接參與討論,但他是討論的推動者。

四人在鄉(xiāng)間的會面將風暴推向高潮,之間的糾纏真讓人拍手叫絕。娜塔莎與伊芙的矛盾,也是她和自己的矛盾。她的父母都有了彼此的情人;她渴望得到更多來自父母的愛。她找了與父親年齡相仿的男友,可那并不能填補內心的缺失。我們也許可以推測,威廉也有一個和娜塔莎一般大的女兒,那位豆蔻少女也找了和威廉年齡相仿的男友……伊芙與她爭奪的,并不是對于伴侶的需求,而是來自父親的愛??墒钦淠莶⒉蝗鄙俑笎?,與之相反,她給予了娜塔莎一部分缺失的母愛。娜塔莎天真爛漫,渴望愛與被愛,而珍妮則在內心的反思中凝視著哲學的深淵。我的高中zz老師說,zz老師是最不懂zz的,我大膽推測高中哲學老師也是如此。當然珍妮并不是一位好的哲學‘老師’,因為她是一位好的‘哲學老師’,屬于《蘇菲的世界》那一類型。她的這一身份讓她不斷反思自己的意識,可她卻對自己的潛意識無能為力。我們也許可以說,珍妮正在從一個哲學老師變成一個哲學家的路上。

影片的各個場景,是可愛的角色們兩兩之間矛盾的排列組合,輪到兩位女主冷靜期的爭吵,她們卻吵不起來,只剩下眼淚在安靜地流淌。就算娜塔莎摔了臥室的門,她也沒有上鎖。故事在晚春結束。這是一部低成本、少布景,憑借對話取勝的電影。春天兼具歡愉和傷心。導演耐心地講述,愛的主題跨越時間和空間,把發(fā)芽的每一片刻變?yōu)橛篮恪?/p>

新春將至,愿各位有一個春天的故事。

 短評

特別有魅力的電影,滋味雋永、耐品味。美妙的音樂和配色好像是侯麥標配,不用說了。故事有春天咋臨時的曖昧和混沌不明,比如主人公們在人際界限上的試探、探險和防衛(wèi)。片尾重現(xiàn)的項鏈恰似迷失而復得的“自己”,但我已不是我,因為畢竟一個新的春天來了。

4分鐘前
  • 沁云
  • 力薦

法國郊外的春天花園,真是美得讓人流連沉醉。這是四季中最云淡風輕的一部,一切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充滿了可塑性,讓人回味無窮。在春天乍暖還寒的天氣里,感情的觸碰、試探、親近、疏遠,就像園子里開花的蘋果樹,枝頭吹過的微風,那樣自然而細微,春去了無痕。

8分鐘前
  • 時以星
  • 力薦

兩個女孩在party上偶遇,這份偶遇是帶點奇跡的,再到邀請去家里住,深夜彈鋼琴,對談如流,這樣的開篇是流動的詩,是夢一樣的。

10分鐘前
  • 昏金暗玉
  • 推薦

花已開,料峭春寒,坐于室內火爐旁,他和她升騰起一種情感。尺寸很難把握,但侯麥不愧是大師,感覺電影比小說更具視覺美,更有質感。那個春天的花園真是美翻天。好想自己在那里待著,聊聊天,看看書,喝喝茶,曬太陽,聞花香。音樂里有暗潮涌動,雖然結尾那枯萎的花象征了隱秘的感情。短而美。四星半。

11分鐘前
  • 信電影得永生
  • 推薦

為什么大家都這么有錢。一個教Philo的老師在巴黎有兩套公寓。

15分鐘前
  • 躲貓貓社社長
  • 還行

這個粉白的小女孩,像一條透明線繩一樣串起珍珠項鏈。不論是交談、爭吵還是沉默,我只喜歡有她參與的部分,不理性的,不思辨的,不成熟的,不復雜的,她就是春天本身。

16分鐘前
  • SaturnianAir
  • 推薦

娜塔莎是水,任性無常柔軟,一根失而復得的項鏈就能使其破涕為笑;讓娜是土,理智成熟知性,哲學老師的洞察力和絕不妥協(xié)的原則;娜塔莎父親是風,儒雅睿智風度翩翩,在不同年齡的女人面前都能魅力滿滿;父親情人是火,熱情沖動火爆,有一種隨時劍拔弩張的攻擊性。春天在哪里?春天在侯麥的人間喜劇中。

17分鐘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薦

正如片名一般,全片簡單樸素卻蘊藏各種各樣的生機與未知,三個女孩都與片中的父親有著或清晰明了或不可言說的聯(lián)系,你來我往的對話之中幾人間的矛盾和沖突也在被花草圍繞著的鄉(xiāng)間別墅中明晰起來,配樂和攝影等電影元素都無太多炫技之嫌卻仍讓人看后感慨于侯麥對簡單純真生活片段超凡的駕馭和解讀能力。

21分鐘前
  • 柯里昂
  • 推薦

首尾呼應的鮮花,卻是怒放到凋零再到更換而來,恰比項鏈的失而復得,繞了一圈回歸原點,可這彎彎繞繞里,盡是侯麥的心機和轉折,于是,原點業(yè)已不只是原點。

26分鐘前
  • 狄飛驚
  • 推薦

侯麥的故事尺度之小,同比其他故事時會覺得幾乎無情節(jié),但用敏感的視角去看又覺得充滿張力,戲劇性十足。主人公們保持觀察自己對外部世界的真實反應,理解自我,行動并反省行動的意義,為之歡欣、低落 。這些過程散落在日常里,顯得矯情又有趣。

30分鐘前
  • Kirsten
  • 力薦

春暖花開之時,最適合看侯麥。影片圍繞著一場反常而并不復雜的四角關系展開,由談天閑聊推動情節(jié),以“項鏈”式的巧合澄清誤解,對話中漫溢著微妙暗示與曖昧情感。內斂克制的哲學老師與浪漫狂想的少女,平素感性的人,其實潛藏著理智的一面,看似理性的人,終歸亦有受制于情欲之時。侯麥作品中的色彩調配、室內設計與服飾穿搭美得令人嘆服。影片里法式中產知識分子的生活世界太使人艷羨了:隨處可見書的影子,伴著舒曼的音樂,看看馬蒂斯與霍克尼的畫作,讀讀康德、柏拉圖和胡塞爾,細細品嘗新鮮的番茄,在花草芳菲的庭院中漫步,吮吸春天的味道。PS:對先驗/超驗/分析與綜合判斷的餐桌探討與人物個性隱隱契合,還有對“凡事皆三”的感嘆。(8.5/10)

32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推薦

非常厲害的場面調度,大大超越對侯麥的想象:雖然每個人都很話癆,但卻并不讓人厭煩,其中充滿了令人驚奇的視覺引導。男主角的視線始終在猶疑/游移,幾乎從來不去直視,這從根本上揭示了他的內心,而三個女性顯然都比他直率太多,也可愛太多。四季故事的一大主題是偶然和宿命,但卻比伍迪·艾倫和科恩兄弟有趣得多也樂觀得多,以至于讓人無法停止傻笑。沒錯,讓人想要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傻笑…

36分鐘前
  • 圓圓(二次圓)
  • 力薦

侯麥總能給我情感和道德上舒服的中間值,邏輯自洽、故事簡單卻講得異常豐富、完全不必害怕冗長,簡短又清晰;巴黎公寓房子的挑高真的有電影里這么高嗎?“自由總會退化為暴虐”;“我不會刻意給學生推薦作家,我追求先驗性”;侯麥在電影中具像化了依賴直覺和信任先驗性的女性的生活與交談,他質疑信任直覺的人常因為先驗性對天真和單純的懷疑——讓娜被娜塔莎丟在楓丹白露的小屋里,與她父親獨處,她在本該尷尬的氛圍里因為“證實”了自己的直覺而十分自在,鏡頭對著娜塔莎的父親,暗示那條丟失的項鏈就由這個男人戴著,他因為情況復雜而對情人撒謊,變相坐實了讓娜的陰謀論。結尾鞋盒里的項鏈把娜塔莎從讓娜的陰謀論中解救,侯麥借由娜塔莎之口說,你不能憑借想象生活、與人交談,你要真正地信任他人。

40分鐘前
  • ??
  • 力薦

候麥的鏡頭所對準的永遠都是那一群法國知識分子,常看到兩三個人就像為了填補配樂的缺失不停說話,卻很少有“交流”,更多的是一種自我展示。在他們看似閑散愜意的生活,反而上演著難以平息的沖突和波瀾,于是,在這些如詩畫般美麗的景致中所展開的話題沉重且悲觀,揭示著生活的終極無奈。

42分鐘前
  • 斜杠過多王靜閣
  • 力薦

喜歡侯麥的電影,不如說是喜歡著一種生活方式。人是自由的,流動的,無序的,隨意的。人具有基本的知識情操,可以自由而深入的思考、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的由來,對所在的世界感到疑惑而進行尋找、發(fā)現(xiàn)、探尋。人是獨立的,是自我的,是自我意識的客觀存在。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在現(xiàn)實里找到這樣一種生活很難了,生活過于秩序性,人不再關注問詢自己,工作時工作,閑暇時也工作或者靠快捷娛樂來緩釋工作的疲憊心情。不再關心自己為什么這么說,為什么這么做,為什么要去那里,為什么會愛上誰。秩序是如此的理性化,人成了秩序本身。

47分鐘前
  • 自伯之東
  • 力薦

春天,春天應該有人告白,有沙發(fā)上偶來的倦意,有一次郊游,有友人的離別,有無用的思考??上а?,少年只記愁滋味,往時不知春天好。回想已覺浪費了太多,這時就好希望有人開口和我說一句:“其實呀,浪費也是好事一樁?!比缓笪揖湍苄陌怖淼美^續(xù)愉快地浪費下去,一直這樣愜意下去。

49分鐘前
  • 電個爆炸頭
  • 還行

木心說,越是現(xiàn)象復雜的事物本質越簡單。侯麥深以為然,所以他的電影永遠是兩性之間的組合、拆分和搭配。從康德主義者的眼界看來,人總是期待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事物。兩個被這種先驗判斷所困擾的女孩在綠意盎然的《春季》相遇,一見傾心的二者既是同病相憐卻也互為鏡像和因果??档碌摹都兇饫硇耘小访黠@不能幫助從事哲學教育的女主角作出清醒而深刻的自我剖析與自我批判,因此影片需要不斷的對話和思辨。當她與女性相處時,她是作為理性(父親/男友/老師)存在;當她與男性相處時,她是作為感性(女兒/女友/學生)存在。影片在這種視角不斷流轉切換的驅動下走到兩性辯論的高潮階段,然而二者都想贏得對方的認同,即永遠深陷先驗主義的怪圈之中??梢娢鞣秸軐W探討的核心總是主客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難怪木心要說中國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辯已忘言。

51分鐘前
  • Muto
  • 力薦

全片充斥著對白,像那個院子或是找不到的項鏈,侯麥似乎已經顧不上打理電影里的難以尋覓的視聽語言了,僅僅專注于講一個故事。因此我想借電影的話評價電影:“人們不想打破侯麥的秩序,太費神在其電影的思想上,試圖引導自己思考思考本身?!彪娪熬挥行?,而我的注意力卻混亂不堪;我不斷的分神去識別房間里的畫冊,有戈雅、塞尚、畢加索……我甚至對那只小熊維尼的杯子、還有那扇巨大的攔在路中間的凱旋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電影到底是什么意義,于我已經不重要了、也沒必要說了;我只不過是拿著票闖進了這場放映,電影結束我就離開,期待另一部獨屬于我的“春天的故事”發(fā)生。

54分鐘前
  • DR鄔夢雨
  • 還行

本片講述了人均兩三套房的法國年輕人,房子輪著住,不痛不癢的小資生活。

59分鐘前
  • 野凡
  • 推薦

談話內容比劇情本身精彩,平淡但不讓人覺得無聊,舒曼,柏拉圖,康德,胡賽爾,現(xiàn)象學,先驗論,屬于法國的知識分子傳統(tǒng),這是我愛這個國家的原因。數(shù)學不好可以拿出來說,但哲學不可以,哲學不好讓人覺得沒有思考問題的能力。哲學不是改變你的想法,而是拓展它。尊重藝術與思想,讓人羨慕極了。

1小時前
  • Ms Freedom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