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就這樣離開了她的家庭。但她真的離開了嗎?
在Lincoln Center看了首映,最后導演和主演Vicky的談話真的太有意思了!I was haunted by all the little details, the orange notebook, the repainted orange wall, the ski in the garage, mountain on the TV in the bar, the white dress in the Paris photo and the dress the adolecent girl was wearing at the Paris piano conservatory, the little toy in the back seat… 最殘酷的是幻想中夾雜著現(xiàn)實,走不出生活里的每一個細節(jié)。導演說電影最迷人的是剪輯,chaos,inversion。電影結束后,腦海里不停地在重新播放電影的片段,原來之前所有細節(jié)都是clues,我們不停地在deny—這一定不是真的,直到最后真相爆發(fā),我們和女主一樣,經(jīng)歷了grief的denial,最后不得不重新開始。一切都makes sense了,痛苦沒有減少,反而更加心痛,腦海里重復播放的一幕幕都讓人心碎。
影片開始,觀眾以為是絕望主婦逃離瑣碎窒息的生活,渴望看到大海,渴望自由。但一路上媽媽和女兒的鋼琴互動,兒子為媽媽的出走編造理由,顯示出她并非狠心離開,依然關注著家人。人在旅途,心卻留下,故事懸念由此產(chǎn)生,漸漸加深。
媽媽在異地找了份工作,和丈夫開始分開生活。但不知為何影片時而穿插雪山的空鏡頭。不久懸念揭曉,原來父親,兒子和女兒3人在散步時遭遇雪崩而失蹤。媽媽離家,家里其實空無一人。
離開的不是媽媽,而是其余的家人。痛失家人的女子,一直在記憶和想象中扮演一個妻子和母親,這樣會讓她獲得繼續(xù)生存的意義。她離開家獨自一人旅行,想象著家人在等候自己,在幸福從容的生活??吹脚c女兒相似的女孩彈琴,想象著如果女兒還活著,應該也有這般大了也有如此熟練的技巧。
一路上,女子在心中一直跟逝去的家人對話。也許是心靈感應,也許是幻想成真。思念與悲傷匯成河流,一直伴隨著鋼琴聲緩慢而執(zhí)著的流淌著。聽著女兒的鋼琴彈奏,看著兒子漸漸長高,駕駛著丈夫的車,用丈夫的打火機點煙,女子一直沉浸在想象中的天倫之樂中。她獨自回憶著家人的點點滴滴,音容笑貌,蛛絲馬跡。回憶是錯亂的,朦朧的,雜陳的,所以影片的脈絡也是支離破碎,欲說還休,回環(huán)反復的。
隨著思念的加深,女子的幻覺繼續(xù)演化,她看見了女兒打扮成著名鋼琴家的樣子,丈夫帶著兒女幸福但不無煩惱的生活著。她的目光,她的聲音始終事無巨細的伴隨著家人,營造出,離開的是我,而不是你們的那種美好的錯覺。那是回憶和想象共同發(fā)酵彼此拼湊的結果。她與丈夫陰陽兩隔的對話,想象孩子們長大了,兒子有自己的樹屋,女兒擁有獨立的房間,一架大鋼琴,和心目中的名校。想象她和丈夫相濡以沫,兒子女兒互相淘氣。這一切本該發(fā)生,我們本該幸福的在一起,但這一切永遠不會發(fā)生了。
女子在人群中尋覓,尋覓和親人相似的面孔。她終于發(fā)現(xiàn),她眼中的兒子和女兒,都是別人家的小孩,只是她失去親人的替代品。對著空無一人的餐桌拍照,得到的,卻是往昔幸福一家人的美好留影。
雪化了,遇難親人的尸體找到并運回來了??膳舆€是開了那間溫馨的大房間,點好一家人熱氣騰騰的早餐等著親人回來。
全片都是回憶和想象,表達出深深的思念和濃濃的愛意。影片的精妙之處在于:通過光影變幻,將你們離開我的現(xiàn)實,轉(zhuǎn)換為我離開你們的想象。通過媽媽離家這種相對平和與孤獨的暫別,隱藏了親人罹難的殘酷而悲愴的永別。那份思念,愛與親情,通過美好的回憶與想象,超越了生死,穿越了時空,進入了永恒。
此片獲第47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我們聽過好多「沉浸式」的這個跟那個展覽或劇場,好像讓人「泡」在某種情境之中,就是什么了不起的體驗。
如果讓你沉浸在無邊際的悲傷或困惑中呢?又或者,有人其實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那其實是個沒有盡頭的隧道?
如果有人,就是不愿意放下思念呢?
離開或留下來?這是個嚴肅的問題
法國電影《抱緊我》(Serre moi fort, 2021)描述已經(jīng)有兩個小孩的媽媽,有天清晨決定離開家人。因為,她心中放不下早逝的小女兒。
英國電影《愛的后事》(After Love, 2000),穆斯林胖太太瑪麗,在先生驟世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他竟然在法國有個平行生活的家庭。她決定走入對方生活,去尋找原因。
玻利維亞電影《我們的家園》(Utama, 2022),干旱的高原上,老先生跟老太太堅韌的相依。跟著父親離家的孫子從城里來,希望二老離開,最后還是一個人離開。
《家庭休止符》的媽媽已經(jīng)錯亂,我們分不清什么是回憶,什么是想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水晶球上被投射得光彩耀人。但是,她的球已經(jīng)缺了角,其他人現(xiàn)在才知道。
瑪麗到先生的太太家?guī)蛡?,慢慢拼湊出他就是放不下他們夭折的小孩。對方跟先生有個快樂成長的小孩,然后她們?nèi)齻€人相認,決定不要讓《愛的后事》變成遺憾。
跟著高原的風沙,祈雨的人群,羊駝還有彼此還相互愛慕對方的老夫婦,我們知道《我們的家園》里面有許多有關土地跟歷史的愛。想要繼續(xù)留下來的人,不覺得所謂的不便有多不便。
改變或不改變?也是個嚴肅的問題
離開的人,看不到留下來的人的痛苦。留下來的人,不知道離開的人的難處。
那個一生都在從事跟生命對峙的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說:「我們總喜歡做我們喜歡的事情,可是,正因如此,我們從不改變。在未知的領域和你不喜歡、你害怕的事情里——才是你得以改變的地方?!?/p>
我們看電影,其實就是在黑暗中「旁觀他人的痛苦」。多安全,也多么驚悚呀。
留下來的人算什么?他們也值得被愛被珍惜,而不是不在的人最應該被捧在手心。
離開的人,留下來的人,都應該在這個選擇被做下之后,做出改變。
而我們都知道,有時候不改變,其實更需要你做出巨大的改變才辦得到。
例如,不要恨,不要自責。不要停止,去愛。
慢慢你就會明白,這是一個母親遭受了失去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女的令人心痛的故事。然而,媽媽不能夠接受這個現(xiàn)實,用想象自己逃避這個家庭,離開這個家庭來緩解她的悲傷。原來,所有的父親和兩個兒女的情節(jié)都是媽媽想象出來的。 女主人公在現(xiàn)實當中,越是輕松地做著一些家務,越是體現(xiàn)出它的無限悲傷,尤其是在旅館里,早餐的時候的四份餐具。但是她又時而表現(xiàn)出對他人的情緒失控,暗示著內(nèi)心的傷痛。影片對劇情的推進和把控很精準,主演薇姬·克里普斯對情緒的演繹也十分到位。?。?!
清晨,一位母親獨自離開了家,拋下丈夫、孩子駕車前往海濱。
她踏上旅程的意義是什么,是尋求心靈的解放,還是拋下一切的出逃?
歡喜首映今日獨播上線奧斯卡提名電影《潛水鐘與蝴蝶》主演、戛納最佳導演馬修·阿馬立克執(zhí)導的第六部長片《抱緊我》。
電影溫情家庭片的開場“套路滿滿”,
結局卻“逐漸跑偏”,最終“反轉(zhuǎn)絕殺”。
母親克拉麗斯既掛念家里的一切,又選擇遠離有丈夫和兒女的家。隨著記憶交錯閃現(xiàn),她在旅途中一系列的奇怪行為指向了殘忍的結局……
《抱緊我》提名第47屆法國凱撒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憑借在本片中的出色表演,在《束胸》《魅影縫匠》中聲名大噪的盧森堡演員薇姬·克里普斯提名當屆凱撒獎影后。
舞臺劇改編
母親與兒女相隔兩處時空
《抱緊我》改編自克勞蒂娜·加萊創(chuàng)作的冷門舞臺劇《我從遠方回來》。
該劇講述一位名叫卡米爾的女人留下丈夫和孩子離家出走的故事。阿馬立克在舞臺劇的基礎上進行了相當?shù)母木幒蛿U寫,形成了《抱緊我》的劇本基礎。
《抱緊我》的故事從冬季延伸至春季,電影講述一位名叫克拉麗斯的母親,在一天早晨,帶上丈夫的打火機離開了家,她在旅程中發(fā)生的事件時間線模糊,分不清想象和現(xiàn)實,未來和過去。
克拉麗斯從此沒有回家,她選擇在遠處守望,看著一雙兒女長大成人。
電影使用了交叉剪輯,讓克拉麗斯和兒女的成長同步發(fā)生,母親是缺席的,卻可以和家人隔空交流,好似從未離開。
當克拉麗斯出現(xiàn)在女兒的考場上,不相交的時空發(fā)生沖突,電影的劇情突然急轉(zhuǎn)直下……
電影為克拉麗斯的旅程設置了種種不合理之處,暗示著影片的劇情不似看上去那么簡單。
酒館中胡言亂語買醉,痛斥游客虐待兒童,將臉埋入魚攤的冰中……伴隨著貫穿全片的《加沃特舞曲》,如泣如訴的音符,終將引導觀眾到達殘酷的真相之處。
美國照相寫實主義藝術家羅伯特·貝克特爾更成為本片“題眼”,他的作品和故事文本形成互文,通過記憶的美好加工,再塑家族成員平淡而真實的瞬間。
本片由《無姓之人》《幻滅》克里斯托弗·博卡恩操刀攝影,《黑暗中的舞者》《藍色房間》弗朗索瓦·熱迪吉耶負責剪輯。
《抱緊我》延續(xù)了阿馬立克在《芭芭拉》中呈現(xiàn)的風格,游走于真實與虛幻的邊界,完成了一處首尾呼應,殘忍而精致的反轉(zhuǎn)大戲。
看似自我解放的母親,內(nèi)心藏著難以言喻的秘密,電影所有的答案,在開頭便已給出。“抱緊”的是什么,母親又為何“受困”,隨著抽絲剝繭的回溯,所有的秘密都將揭曉。
細膩且感人
一封母親送給家人的情書
《抱緊我》記錄了一位母親與妻子對家人漫長的告白,它罕見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創(chuàng)傷體驗,用想象替代疼痛,把傷口緩慢結痂的過程描述得細膩而感人。
即使在開頭已經(jīng)猜出結局的觀眾,也能被電影中彌漫的愛與思念擊中心房。
“這部電影是對悲傷的研究,它告訴我們悲傷是如何做到又感人又超然的。人們哀傷的方式,有時是通過一系列的否認完成的,即使它們在當下顯得不合時宜”。《華盛頓郵報》評價道。
電影通過細節(jié),逐步架起情感的深入。
瑣碎的物件是連接不同空間的鑰匙,當克拉麗斯在聚會上看著鋼琴家瑪塔·阿格里奇的采訪時,鏡頭一轉(zhuǎn),她的女兒也在看著相同的片段。
兒子的浴巾、丈夫的打火機、女兒的日記本都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讓兩組人的空間能夠自由流動,形成連結。
這些稀松平常的物件,寄托著使用者的印記,成為了時光的錄像機,讓家族成員充滿愛意的生活長久復現(xiàn)。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一段著名的話:“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還沒來得及與你們好好告別”。
《抱緊我》確是一部描寫心靈受困的女性的作品,但它的核心并不在于“困”,而在于“告別”和“前進”。
在舞臺劇中,克拉麗斯回到了和丈夫相識的最初的地方,在電影里,阿馬立克改動了劇本,克拉麗斯最終依然選擇不打擾家人的生活。
這種放下的力量,在漸強的鋼琴鳴奏下,為電影的敘事注入了一重全新的活力與希望。
通過一場旅行,一位女人完成了一次關于“告別”的史詩,一次心靈的愈合。
《抱緊我》
歡喜首映 獨播上線
薇姬·克里普斯無疑是吸引我看這部法國電影的重要動力,這位由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一手發(fā)掘的女演員,在《魅影縫匠》中一鳴驚人后,便走上了坦蕩的星途。從《老去》《厄運假期》到《伯格曼島》,不論是商業(yè)片還是藝術片,飾演主角還是配角,她都能輕松駕馭,而其游刃有余的演技使我對她的好感日益加深。在這部入圍去年戛納首映單元的《抱緊我》中,她飾演一位痛失丈夫和孩子的女子,她在拒絕承認、沉溺幻想到接受現(xiàn)實的過程中將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演繹得入木三分。
如何面對痛失至親的故事看得不少了,這部法國電影在敘事形式上相當新穎。法國影帝馬修·阿馬立克的演技毋庸置疑,而他執(zhí)導影片的能力同樣不俗。這個故事的亮點在于打亂線性敘事,一開始講述女主角離家出走,棄丈夫與孩子于不顧,其后卻發(fā)現(xiàn)疑點越來越多,讓人有云里霧里的感覺。
這種觀感與導演上一部作品《芭芭拉》如出一轍,《芭芭拉》講的是一位女演員得到角色,在扮演法國傳奇女歌手的過程中令人無法分辨現(xiàn)實與虛構的邊界。而這部新片同樣借由女主角視點,構想出一種逃離婚姻和家庭的情節(jié)錯覺,而現(xiàn)實則是她的丈夫和孩子在雪崩意外里喪命。主人公用離家出走的想象來緩解喪親之痛,同時又在回憶、想象與現(xiàn)實的片段疊合里產(chǎn)生出一種夢幻般的懸疑色彩。
阿馬力克想必對音樂情有獨鐘,《芭芭拉》是法國傳奇女歌手的另類傳記,而這部新片里同樣有一個熱衷彈鋼琴的女兒。此起彼伏的古典鋼琴配樂自然不奇怪,而且音樂還發(fā)揮了關鍵的角色,連通了女主角的回憶、想象和現(xiàn)實這幾個不同維度的時空;再透過天衣無縫的剪輯技術,將不同時空里人物的對白和動作銜接上,展現(xiàn)出女主角與丈夫及孩子心靈相通的有趣情景。而在后半部分更有意模糊掉想象與現(xiàn)實的界限,比如女主角跟蹤“女兒”參加鋼琴比賽的一幕。
在這些真假莫辨的意識流畫面中娓娓道出女主角對丈夫與孩子難以割舍的思念,以及悔恨、心碎、失落的人生低潮時刻。這種拍攝手法無疑使故事顯得更有法國知識分子的味道,或者說更高級一些。不過,故事的現(xiàn)實落腳點卻殘留著好萊塢類似題材的味道,相比之前意識流的情感碎片,這個結局無疑顯得自我受限,甚至有公式化的嫌疑,失去了之前那種信馬由韁的情感氛圍與敘事沖勁,稍微有點可惜。
+.5。對不同時空進行簡單識別后,影片便開始走向《生命之樹》:幻想,記憶與現(xiàn)實之間的屏障完全由音樂和連貫的動作打破,由情感填充。此后不管處于何種時空,何種語境,觀眾都能自覺代入其中。
假裝離開的是我,是否你們就能在某地繼續(xù)存在著?跨時空對話和動作同步的瞬間太動人。其實離開的是誰早就不重要,因為她或他們一直都以聲音或記憶的形式在場,家庭的聯(lián)系從來未曾斷絕。精準的剪輯可使異時空悄然交融,使凡人觸達天堂。深愛和憤恨從來都是家庭關系不可分割的兩面。用死亡與別離的劇痛來掩蓋諸多細小的傷口,愛理所當然成為僅剩的情感支柱,曾經(jīng)的爭吵看起來也無傷大雅??蛇@樣的故事只是逃避了直面問題的可能,任憑記憶將過往種種美化,留下不可彌補的單方面悔恨。這也恰恰是對家庭最惡毒的詛咒。它仿佛在說,家庭矛盾永無解決的可能。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離。直到傷痛都成為過去。
最大的悲傷,最美的笑臉
議題是陷入家庭成員離去的悲傷中無法自拔的陳舊性發(fā)揮。做法上稍微有了些變化,利用剪輯手段,混淆了過去和當下,也混合了真實和自我制造的虛假影像,那些自我安慰的回憶亦是自我的不斷催眠,不斷墮入痛苦的深淵循環(huán)中。把房子賣了想通了,走出去。
居然是一部欲揚先抑的懸疑片——直到謎底揭曉前,我還在思考假如逃離現(xiàn)狀用旁觀的視角重新審視過往,會不會有新發(fā)現(xiàn)或者新失落,那些習以為常不覺珍貴的時間片段,筑起了詳實厚重的人生——結果原是女主痛失家人后一段回憶與現(xiàn)實的交叉蒙太奇,在隱秘的氛圍里把那些悲慟肢解成了獨自生長的幻想,憑以安慰一顆破碎的心靈……真是一場殘酷的溫柔。
這兩年法國人拍的為了表現(xiàn)一種生活體驗而設置一種生活情境的電影實在太多了,完全不好看且沒有邏輯。一個母親在一個早上起來沒有任何理由就離家出走,然后在某些年月之后悔悟要回歸家庭,完全就是在自說自話,這一頭一尾之間的文本還要觀眾來填充,比如給她的出走一個理由什么厭倦了生活云云,比如父子父女姐弟之間在母親不在場的情況下會有什么微妙改變,完全沒有邏輯,純粹為了體驗而體驗,為了感覺而感覺,十分難看。
Avant-première場,Mathieu Amalric和Vicky Krieps都來了。開頭一連串以人物同樣舉動串聯(lián)兩個不同時空的敘述方式很精巧,之后遍布全片的女人囈語(我最喜歡那句“T’es où?””Partout”)讓我懷疑也許家中景象不過是女人離家之后抱復雜情緒醞釀出的臆想。Mathieu在映后談中分享了一件片場趣事,說有位工作人員舉著寫有片名”Serre moi fort”的牌子在車站接演員,有些不明就里的善良旅客看到后真的過去給了他大擁抱,好可愛。
乍看之下,這是一出母親拋棄丈夫和兒女的心理崩塌之旅,而在層層疊疊的抽絲剝繭過后,你才恍然大悟,這竟是悲情母親情感重建的鏡像回溯。才華橫溢的馬修·阿馬立克,用精致的攝影與剪輯,構建出情感的莫比烏斯紐帶,薇姬·克里普斯的演繹更是令人相當動容。本片沒有入圍戛納主競賽非常離譜。
是文學的、音樂的,但并非影像的。觀感稍顯乏味,兩星半。
這是另外一個維度的Nomadland啊……
看電影了沒
敘事方式和劇情走向給人驚喜。這部電影必須看得仔細,因為剪輯比較碎片化,現(xiàn)實和想象穿插在一起,不容易看懂??炊蟀l(fā)現(xiàn)這部電影原來講的是思念。四口之家除妻子外發(fā)生意外死亡。妻子在遭受巨大打擊后幻想,假如是自己離開了這個家,那么家人們一定還在好好的生活。兒子長大,女兒鋼琴越彈越好,丈夫依然做著那份工作。同樣是與這三位至親告別,如果是后者的話似乎可以接受。妻子在幻想中與自己愛的人們進行了一場漫長的告別。假如在另一個時空,你們安好,我獨自離去也沒關系。喃喃自語中全是對親人的不舍和對自己的折磨。
被留下的人卻佯裝是離開的那位,實際還是被回憶束縛在原地。非常簡單的小故事,但在阿馬立克迂回的表述下激發(fā)出了偏執(zhí)又耽溺的情緒,尤其利用鋼琴曲作為和女兒溝通的媒介,在想象中彌補陪伴,這些細節(jié)還是很巧思的,就是后三分之二逐漸有點技法單一,沒有意外之喜了。
2.5 / 短片體量。
3.5。1.作為導演出現(xiàn)的阿馬利克最精彩的是他刻畫陌生相遇場景時的那種迷人悸動。在《巡演》里是和加油站女收費員,在此片里是在咖啡館里和看電視的長笛手。2. 他似乎越來越沉浸于堆積的碎片和突如其來的聯(lián)想,但所有的弦外之音卻導向了同一個固定的結果,它提升了影片的情感宣泄能力卻壓低了它的表達格調(diào),特別是相比起《巡演》的那種溫柔,自由和奔放,本片的格局顯得尤其狹窄。
像《默默無聞》一樣,放手,是小格局「意識流」影片《抱緊我》呈現(xiàn)的主題。遺憾的是,作者對于「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多」這種時間真相和人之常情的處理顯得很沒有想象力。倒敘和拼貼《記憶碎片》手法實在算不上什么新鮮的創(chuàng)意,重要的是,影片里只有過去和現(xiàn)在,沒有未來。這是一個看似主動,實則被迫離開原生家庭的女人,她在路上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行駛在記憶和想象交織的迷宮當中,過于情緒化的她實在不知道如何從這場意外事故當中走出來。最終,作者在讓這個失去至親至愛的女人找到扶手、方向和出口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一個被視聽語言精致包裹的殘酷真相和一種表演給觀眾看的「放手」姿態(tài)。這個「揭秘」時刻,讓整部作品所營造的「不確定性」氛圍變得精準又無趣。
前半段女主創(chuàng)造的幻象與現(xiàn)實/回憶精妙地交織在一起,尤其是室外大部分片段幾乎暫停一下即可成為一張精美的拍立得,使得觀眾恍惚之間容易陷入導演的陷阱中,與女主一同沉浸在幻想的逃離中,直到越來越多的暗示與最終幻想破滅,直面真相的時刻,共同與女主一起經(jīng)歷一次巨大的創(chuàng)傷經(jīng)驗,體認并共情愛的殞滅與拒絕遺忘的悲痛。
我主動走遠,才顯得你們都還留在原地。
她的離開,是她用懲罰自己的方式悼念逝去的親人,在私密的回憶和幻想中,她將思念化成悲傷的時空回溯,就如那鋼琴曲一般悠長。
意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