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nで連載されているマンガ「僕の姉ちゃん」は、2人暮らしをする歳の離れた姉弟が、戀、仕事、人間関係、人生について率直に語り合う會話劇。ドラマでは、ユーモラスで辛辣な30歳の姉?白井ちはるを黒木、まっすぐに育ってきた社會人1年目の弟?白井順平を杉野が演じる。
昨晚下班后,一路冒雨趕去看《我的姐姐》,雖然用光了一包紙巾,也確實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片,也很想好好寫一篇影評,但很難下筆。
這是一個危險的議題,豆瓣某篇高贊影評就出自我熟悉的朋友之手,我知道她的故事,也懂她的代入感,更明白她的憤怒,作為一個蔥省女孩,這一切也不是什么新鮮事。
但還是想表達一個非常不討喜的觀點: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女性意識覺醒只是為了battle嗎?我們對抗不公只是為了贏嗎?傷害只有回擊一條路可走嗎?我們變得強大之后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或者說,當(dāng)我們真正成為一個獨立、堅強的成年人以后,什么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這可能也是片中純女性主創(chuàng)團隊真正想探討的話題。
1/兩代姐姐的選擇
片中不管是“姐姐”安然,還是“姑媽”安蓉蓉,都曾經(jīng)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她們都曾是一個不被愛的“姐姐”。
作為上一輩的“姐姐”——安蓉蓉的選擇是,“從生下來他喊我一聲姐姐,我一輩子都是姐姐”,所以,哪怕是偷聽到半夜媽媽偏心只給弟弟吃西瓜還囑咐“不要被姐姐聽見”,她選擇不計較;考上大學(xué)俄語系,當(dāng)家里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的時候,她選擇犧牲,把受教育機會讓給考上中專的弟弟;當(dāng)?shù)艿苌伺畠?,她再次選擇放棄去俄羅斯做生意的機會,回來幫他帶娃;這種無條件、不計成本的付出,甚至是犧牲,一直貫穿著弟弟整個人生。連弟弟的葬禮,她也是主事人;甚至弟弟去世以后,她是有想法負擔(dān)起死去弟弟育兒責(zé)任的,只是老公突然中風(fēng)阻礙她的進一步犧牲罷了。
這是一種完全不計得失、無條件的付出,同樣也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付出,甚至是一種建立在完全放棄個人發(fā)展、甚至讓渡自己人生和小家庭利益的犧牲,所以,自己的女兒也會開口質(zhì)問她,“咋有你這么無私的人哦”。
很顯然,這種無私奉獻的“姐姐”,哪怕是絕對偉大,無比善良的,在現(xiàn)在女性意識不斷覺醒的語境下,這樣一種偉大的“姐姐”,不再被贊美,甚至某種程度大家是反感的。
而另外一個“姐姐”安然,她最初的思維模式,可能與觀眾更有共鳴。她代表的是全新的一代“姐姐”,因為接受了高等教育,擁有獨立人格和更強大的自我后,新一代的“姐姐”。甚至她從沒有“姐姐”的自覺,因為弟弟出生較晚,她的自我認知是“獨生女”,弟弟幾乎是在她將近成年之際,家庭的意外闖入者,某種意義是她原有獨生女生活的“侵略者”。再加上,父母長久以來重男輕女,帶來的不安全感、輕視甚至是傷害,又缺乏共同生活經(jīng)歷,安然前期對弟弟感情的淡漠,雖然有點不近人情,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按照片中安然的童年經(jīng)歷,她大概率會成長為一個性格殘缺的人,因為缺愛,所以她無比愛自己,愛到甚至有點自私的程度;因為遭受太多不公,一旦羽翼豐滿,她大概率會變得防備心很重、甚至極具攻擊性的;她的要強,她的努力,她的憤怒,甚至都不是為了自己,這是一個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默默然”一般的存在,她終究變成一個憤怒、獨立、甚至近乎于冷漠自私的成年人,如果你湊近去細看,那些尖刺、盔甲背后,還是那個無比渴望父母的愛卻只換來無數(shù)次失望,那個脆弱悲傷的小女孩。
2/姐姐之外“我”的人生
很多影評應(yīng)該都是出自于這種深受重男輕女思想危害的姑娘之手,這種憤怒肯定有共鳴,大家對結(jié)尾happy ending的處理很失望也情有可原。甚至有友鄰提到這不是《我的姐姐》,干脆改成《我的弟弟》好了,因為一切以弟弟視角講故事,連故事走向也是以弟弟利益最大化為先的。
但我有個問題,可能講出來特別討厭,但大家一定在動氣之前,先問問自己:
如果你是安然,那這種憤怒究竟因為什么?
如果說父母去世弟弟不是你的責(zé)任,那父母重男輕女做錯事又關(guān)幼年的弟弟什么事呢?哪怕他有一天或許會成為舅舅那種不靠譜的大人,但目前為止,他只是一個父母雙亡、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兒童,而哪怕你對這一切無比討厭,哪怕他的出生是建立你痛苦的基礎(chǔ)上的,但這都不是他本人的選擇,哪怕真的這一切都是罪惡丑陋的,但錯真的不在他。
當(dāng)然,這只是作為“姐姐”的問題,如果拋開姐姐的身份,安然作為“我”,一個獨立、成年的自由意志,仔細去看看,她的選擇真的只是出于單純?yōu)椤拔摇笨紤]嗎?
安然努力學(xué)習(xí),必須去北京考研的執(zhí)念,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高考填志愿時,父母重男輕女,把她去北京讀臨床專業(yè)的志愿偷偷改成川內(nèi)讀衛(wèi)校,正是基于這種不公,她才會如此憤怒,所以即使在川內(nèi)也能考研學(xué)臨床,本地也有了情投意合的男友,她還是固執(zhí)的只想逃離。
或者準確說,想爭口氣,告訴爸媽,她這個女兒也是不錯的。仔細想一下,這真的是她作為“我”,一個真正獨立的成年人真正想要的嗎?
很顯然不是,她是選擇了與姑媽完全不同但卻殊途同歸的途徑,來試圖證明一個“姐姐”的存在合理性。如果說姑媽那一代的姐姐試圖用無條件的付出,來向父母證明養(yǎng)個女孩也是有用的,姐姐比弟弟更孝順、顧家;而安然一切看似自我甚至冷漠的選擇,也變相在為了證明這個“姐姐”也特別好,比“弟弟”更優(yōu)秀,她可以更優(yōu)秀,是更強大的后代。
為了爭這口氣,她可以再痛也堅持分手,她可以假裝對弟弟沒有感情,其實歸根結(jié)底,還是不被父母所愛的童年陰影在作祟,是作為“我”的困境和迷茫。給弟弟找領(lǐng)養(yǎng)家庭,表面看是更獨立、更自我的選擇,其實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不曾被好好愛過,所以長大之后,她為了爭這樣一口氣,為了得到過去求而不得的父母的認可和愛,她甚至拿愛情和對弟弟的親情來換,看似是徹底跟過去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決裂,其實還是深受其害,她某種意義上,也變成了父母那種“不懂愛”的成年人。
這一切無非就是安然這個成年的“我”如何與過去那個不被愛的作為姐姐的“我”自我和解的故事,如果單純講一個姐弟大愛的故事,很顯然,沒必要這么糾結(jié)和矛盾了。
很顯然,大女主一路逆襲的爽劇確實更拉風(fēng),乘風(fēng)破浪、無堅不摧姐姐也更討巧,但本片純女性主創(chuàng)還是選擇這樣一個很勇敢的主題,用這樣一種不討喜的方式,給出一種過于理想化的選擇,對此,我個人是支持的。
這是一個關(guān)于自我成長的故事,當(dāng)一個不被愛的小女孩,長大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女性,她如何去原諒,如何與往事和解,如何放下被傷害被輕視的過去,毫無負擔(dān)、沒有陰影的、純自由意識的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努力去過好自己人生。
放下過去吧,我們早已不是那個憤怒、悲傷的小女孩,睜眼去看看吧,真摯的愛情,美好的人生,就在觸手可及之處,而我們真正擁有的力量,從來不是為了復(fù)仇,而是有得選,可以選擇用更為溫和和正確的方式對待他人,對待我們珍貴的人生,去努力改變這個世界運行規(guī)則,讓黑暗和丑惡退散。
放下,才能涅槃重生,而原諒,不是圣母,更不為任何人,而是從此之后,可以真正自由選擇,做真正想做的事,愛值得的人,過好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人生。
這電影看得我氣鼓鼓!電影院在6樓,從影片結(jié)束到坐手扶電梯到一樓,我都沒能把氣給消完!
打兩星,完全是沖著演員們的演技去的。 有些臺詞有些矯揉造作,其實我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編劇們有想說出來的金句,也是情有可原。 長輩們的老觀念,遠近親戚的反應(yīng)等等,也很生動真實。 但是!弟弟怎么就突然乖巧了?!為了推動姐姐對弟弟的感情,一個幼兒園小朋友就會這么乖巧?! 回到現(xiàn)實吧!看看身邊那些上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們,從小被爹媽視作珍寶的,爸爸都舍不得打一下的,有幾個可以每天早上痛痛快快起床、穿衣服、吃早飯?!且不說每天放學(xué)后的吃飯,玩耍需要陪伴的時間。而這些,對于備戰(zhàn)考研的姐姐是多大的挑戰(zhàn)!即便有姑媽的幫襯,但是一個小朋友所帶來的生活的瑣碎絕不是不會用筷子,早餐挑食想吃包子就能一筆帶過的。不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會有那么多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助爸爸媽媽扶養(yǎng)一個孩子的情況了。省略了生活的所有的瑣碎,過于淡化姐姐對于突然起來的撫養(yǎng)工作的不適應(yīng)、時間上的沖突、期間的精疲力盡,只為突顯弟弟對姐姐的需要,來證明“弟弟很好帶,很乖”,是不可以的!沒有了長姐如母的艱辛,會讓姐姐的棄養(yǎng)顯得鐵石心腸。
好,即便說電影不是紀實片,可以有側(cè)重。 那么,在電影的最后,編劇是不是太壞了!這是我最氣憤的地方!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怎么就不愿意給兩秒的鏡頭,來交代姐姐的出路?為什么電影的結(jié)尾停留在踢足球的草坪,依舊停留在親情的需要,責(zé)任上面?俄羅斯套娃,不是沒有找到另一半嗎?姑媽不是贊成姐姐過自己的人生嗎?思想上不舒服了,畫面變成暖色調(diào)了,可是命運的歸宿還是成為奉獻的姐姐?!
為什么不可以給姐姐一條出路,一線希望?比如姐弟倆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車...我甚至粗略得算了一下,一套房子賣了100W,姐姐即便現(xiàn)在一分積蓄都沒有,在北京租房子,讓弟弟上小學(xué),請阿姨幫忙接送和做飯,這樣的生活過5年,姐弟倆50W怎么也夠了吧。
電影名稱是“我的姐姐”,現(xiàn)在來看,越發(fā)感覺講的是姐姐的犧牲奉獻,和父母、和童年、和親戚的和解,并認了宿命,走回上一輩的路。
現(xiàn)在的結(jié)尾,讓影片里那些關(guān)于個人感受的臺詞,“我的人生不只是你”,被完全推翻了。 可是,不可以?。∽晕乙庾R是需要被保留的,任何一個人都要有實現(xiàn)自我的需要和權(quán)利,當(dāng)我們作出犧牲的時候,永遠都不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也不應(yīng)該被當(dāng)作理所應(yīng)當(dāng)!
所以,這個結(jié)局讓我生氣。它無視了姐姐為自己人生的所有的奮斗,并讓旁觀者可以輕易地說出一句:“是的,誰叫你是姐姐呢,沒辦法的?!?/p>
1,我覺得這電影應(yīng)該叫《我的弟弟》,主角是安然和她的回憶、現(xiàn)實和夢想,她首先是她自己,先于“姐姐”這個身份。
(補充,后知后覺的后覺,我發(fā)現(xiàn)《“我的姐姐”這個說法有很強的凝視意味,引導(dǎo)觀眾用弟弟的視角去評判姐姐的選擇,作為女性觀眾這確實是讓我不舒服的,因為我從來不會想著用生活中哪個男性的目光來審視自己。)
然而這個故事雖然說主角是安然,但是從頭到尾都使用了弟弟的視角,各種情緒處理也都使用了弟弟的意愿。然后最后一幕,安然向“姐姐”的職責(zé)屈服,用來“催人淚下,著實有點諷刺了哈。 2,領(lǐng)養(yǎng)那家人就很怪?領(lǐng)養(yǎng)到最后了開始拿出協(xié)議了,一開始沒有協(xié)議好嗎?最后一定要出現(xiàn)犧牲的戲碼嗎?安然完全可以繼續(xù)和這家人協(xié)商,時不時從北京回來看看弟弟,互相拜訪,也可以像弟弟一樣和這家人溫暖地相處啊!
這里處理得很像為了煽情而煽情。很多部分,還有安然放棄追究肇事人責(zé)任的部分,處理得也太模糊了,像是為了煽情而強行忽視掉了一些東西。 3,安然本來就該是自由的,她很堅定,行動力強,敢走敢闖,能擔(dān)大事,女性一貫屈從的地位并不能使她屈服,心中沒有鎖鏈,有形的鎖鏈也休想困住她的。她是可愛的存在主義姑娘(私心。
整個故事亂七八糟的部分太多了,感覺把安然和姑媽一家?guī)讉€人相處的劇情處理好就完全夠用了。(而且姑媽的女兒還住著別人家的房子,沒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兒子則住在家里,臥床的丈夫曾經(jīng)偷看侄女洗澡,她家豈是姑媽一個人自顧自內(nèi)心寬慰就能說得過去么?)
補充,后知后覺,這里也有點怪,像偷換概念。安然所做的是去擺脫父母強加給自己的女孩子的命運,她的個人意志被處理成了“其實我是想父母認可我才這么做”。然后,仿佛只要她和以弟弟、姑媽為代表的原生環(huán)境互相理解,追求個人的夢想反而成了次要的事情。這里很像把嚴肅的問題降維處理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個人感覺)親情只能寬慰到人的心靈,不能用來解釋重男輕女、強加命運這么沉重的話題。
(因為重男輕女并不只是父母個人的意愿,可能父母一邊重男輕女一邊覺得自己還愛著女兒,實際上他們給出的愛經(jīng)不起推敲。而安然如果只和父母家庭和解,那她反抗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所以我傾向于最后安然還是走了自己的路去了北京,哪怕她最后摔下簽字筆抱著弟弟哭泣。
(但是結(jié)局處理得確實不好,開放式結(jié)局也使得影片提出的問題沒講清楚,究竟是生而為人的反抗還是珍惜地忍讓,結(jié)尾是該表態(tài)“堅持歌頌”還是“息事寧人”,卻表了個意味不清,要觀眾去猜。)
3,我忍不住開始思考,如果安然是我的戀人,我在這樣的時候應(yīng)該怎么做。如果安然是我的戀人的話,首先我應(yīng)該在立場上和她站在一起,并不會出現(xiàn)試圖用我的家庭綁架她的場景,也不會傲慢得試圖替她考慮,對她指手畫腳。(但顯然,我的身份是她的戀人,另一位獨立的、愛她的人,而顯然她男友并沒有獨立人格,比起弟弟更像是她的拖油瓶。)
4,(喜歡子楓,這部里她幾乎是合我胃口的——“故事性復(fù)雜性感的”)她沖出去追生育的那家人,大聲得質(zhì)問為什么只“保小”,男人像驅(qū)趕蒼蠅一樣驅(qū)趕她,其他的女眷把她拽住,捂住她試圖為“女人”發(fā)生的嘴。她被推倒,伏在地上恨恨向上望過去,子楓很強,這個鏡頭十分戳我。
電影中好像并未給出姐姐確切的出生年份,我當(dāng)然是因為在觀看過程中不止一次想到了韓國《82年生的金智英》。兩部作品本身也許沒什么好對比的,但所展現(xiàn)出女性成長中的遭遇卻總能互為鏡像。我們的悲歡可能并不相通,然而我們的困境卻是相同的。
韓國電影中,金智英第一次出場就看似咄咄逼人,和丈夫鄭大賢爭執(zhí)。《我的姐姐》中安然第一次亮相也是這樣看似冷漠堅硬,格格不入,爸媽車禍死了,她沒有一滴淚,隨后決定不照顧弟弟,和親戚差一點打起來。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的表象一直在控訴,內(nèi)里是她遭受了多年不公的對待?!段业慕憬恪分邪踩坏谋憩F(xiàn)也是一直在控訴,一直在對抗,內(nèi)里也是因為她遭受了多年不公的對待。這些成長中的不公平在之后的情節(jié)中被一點一點拼湊出來——
小時候因為父母想要生二胎而被要求裝瘸子,不裝就被父親毆打;父母幾次想要遺棄她,她始終生活在警戒、無助和恐懼之中;弟弟出生后被父母安排去姑媽家住,成為表哥的沙包,被姑父看洗澡;考上大學(xué),志愿被父母篡改,只為讓她離家近好照顧家庭……她這半生都是用來被犧牲,父愛母愛都缺失,父母不過當(dāng)她是一個工具人。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你如何要求她心中有愛,性格平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仇恨就只能收割仇恨。
金智英和安然都不認命。在這個可怕的男權(quán)社會里,你認命,他們就牙縫里吐出點殘渣給你吃,你不認命,他們就用暴力要你屈服認命。這就是血淋淋的現(xiàn)實。
安然的性格為什么會這么堅硬,因為她如果不堅硬,可能早就被父母遺棄了,早就真的被父親打瘸了,早就成為另一個姑媽,勞碌服侍身邊所有的男性……早就已經(jīng)死掉了。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不想走媽媽的老路,《我的姐姐》中安然也在奮力掙扎姑媽那樣的命運。
理解,永遠只能發(fā)生在同樣遭遇的人之間。金智英的媽媽聽得懂女兒囈語一般的控訴,心疼她,和她一起責(zé)備她的父親。安然的姑媽后來也終于理解了安然看似冷酷的選擇,不要她再過自己一樣的人生,“套娃也可以并不非要套在一起?!?/p>
朱媛媛的姑媽演得太好了,她就和我們身邊的那些傳統(tǒng)女性一樣,一輩子操勞,一輩子辛苦,甘愿被犧牲,甘愿奉獻,可真的是甘愿嗎?還是無奈呢?她的不多幾次亮相幾乎都沒有廢片,一出場就是在葬禮上忙碌,別人在打麻將,她在忙碌。但如此辛苦,之后商議事情的時候,卻是所謂家族里的男性們在發(fā)表宏論,姑媽沒有任何話事權(quán)。再出現(xiàn)就是站在家中鏡框前,和過去的照片殘忍比對,曾經(jīng)的美麗和夢想都只能封印在照片里留存,就像一個夢……咖啡館里,她因為恨安然要把弟弟送人,潑了安然一身水。潑完之后自己也難過。服務(wù)員送來咖啡,她小心翼翼把它倒進保溫杯里,倒完順著咖啡杯沿又吮了一口……
有個情節(jié)是在醫(yī)院,聽安然說過“被姑父看洗澡”后,安然離開,姑媽再一次哭了,哭著死命捶打已經(jīng)成為植物人的丈夫,然后,又哭著抱住了已經(jīng)成為植物人的丈夫。
所謂的情感是復(fù)雜的,人性是復(fù)雜的,愛恨是復(fù)雜的。
姑媽是男權(quán)社會的犧牲品,也是男權(quán)社會的幫兇,還是這個男權(quán)社會中難得體諒了安然的人。
你看,順應(yīng)了男權(quán)社會過得也并不會開心。安然心中有恨,姑媽心里都是怨。
安然是“92年生的安然”,姑姑就是“72年生的安蓉蓉”。
金智英被要求為弟弟犧牲,弟弟喜歡吃豆沙面包,于是她就也要喜歡吃豆沙面包。安然也被要求為弟弟犧牲,弟弟成為孤兒,她就必須長姐為母?!段业慕憬恪分性O(shè)定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境遇,而這也是整個故事能夠成立的特殊境遇:父母都死了,弟弟還未成年。是的,這就是親情殘酷和現(xiàn)實的地方:只有偏心的父母死了,我們才能來談一談所謂的姐弟之愛。只有弟弟還沒有成年,也還是一個弱者,我們才能來談一談所謂的姐弟之愛。
甚至我都懷疑這所謂的“姐弟之愛”,你可以說它是一種復(fù)雜的愛,也可以說它根本就不是愛,或許是成年人的責(zé)任,或許是一種無奈的放不下,又或許是一種沒有更好選擇的選擇……不是愛。能怎么辦呢?安然把弟弟給舅舅照顧,結(jié)果被舅舅照顧到牌桌上去了。安然又只好把他給領(lǐng)了回來。
金智英嫁給鄭大賢,鄭大賢看似溫柔體貼,但他的溫柔體貼是另一種男權(quán)社會的霸凌。他心疼妻子的辛苦,說,要不你在家休息吧,在家休息帶娃……安然與看似溫柔體貼的趙明分手,在她苦難的生命中,溫柔體貼的他又能干嗎呢?甚至連一起考研究生離開這是非之地都不能,他一直都沒跟家里人說他們的這個決定。他寧愿被家人安排和安然早早步入婚姻,然后生孩子,然后……
可笑嗎?我們這樣的親情教育,最終培養(yǎng)出來的是心中帶著怨帶著恨的女性,和媽寶男。
可笑嗎?我們這樣的親情教育,希望女性不要有自我成為工具人,最終是男性們被溺愛被寵壞沒有被培養(yǎng)出自我,成為了一個一個工具人。
電影中的男性角色幾乎都是工具人。你仔細想想,包括舅舅在內(nèi),他們能干啥?他們除了責(zé)備和依賴女性,幾乎都一事無成。舅舅游手好閑,表哥不務(wù)正業(yè),男友唯唯諾諾,姑父是個躺在床上動也不能動的正宗工具人。電影中男性唯一的功用,大概就是在女性們吵架往前沖的時候拖住她們……畢竟他們力氣大。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最后的結(jié)局看似光明卻并不能讓觀眾們滿意。金智英靠寫作成名,終于體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千萬個從小就被摧毀了人生的金智英,她們可能沒有寫作的才華,前路依舊一片黯淡。就像《我的姐姐》,電影結(jié)尾在我看來是開放的,安然遲遲不能簽下永遠放棄弟弟的協(xié)議,終于還是帶弟弟離開了領(lǐng)養(yǎng)家庭。草地上,她抱住弟弟哭了,在這里,張子楓演得很好,她沒有把哭戲演簡單了,而是神情復(fù)雜又迷茫。這里的眼淚也許并非姐弟團圓的喜悅,可能是對彼此命運的無奈,也可能是對自己前路艱辛的慨嘆,也可能是對人生未來的困惑……電影就在這里戛然而止了。它沒有給一個安然考上研究生離開原生家庭的光明尾巴,也沒有給現(xiàn)實任何出路。因為現(xiàn)實里沒有出路,每一條路都可能是出路,也可能是死路。
當(dāng)初我在寫《82年生的金智英》影評《即便老公溫柔帥氣是孔劉,這日子還是過不下去》中說過:“陋習(xí)和制度不改變,溫暖就只能是包裹在糖衣中的炮彈。”
但每一個姐姐,不管是92年生的安然,82年生的金智英,還是72年生的安蓉蓉……都值得被書寫,值得被拍出來,值得被大家看到。
和《82年生的金智英》一樣,《我的姐姐》從編劇到導(dǎo)演也都是女性。
(我們的小小花園,你要不要來轉(zhuǎn)轉(zhuǎn)?)
編劇游曉穎:“告訴女性應(yīng)該怎么做,是不公平的。我們一直強調(diào)支持,而不是支配。”
導(dǎo)演殷若昕:“安然是一個強者,她不可能像姑媽那樣走老路,因為已經(jīng)是新的了,不再在一個套子里了?!?/p>
(舅舅、安然與舅舅的關(guān)系沒來得及問,有些可惜)
Ifeng電影:姐姐的父母,并沒有特別直接或大篇幅地進行展現(xiàn),為什么決定這樣設(shè)計?
編劇游曉穎:第一稿,父母有出來過兩三場,但覺得寫得也不是很透,把事件的延展性拉得太長了。
因為我跟導(dǎo)演都是學(xué)戲劇出身的,當(dāng)時在聊《日出》里有個金八爺,他從頭到尾沒出過場,但是他的影響一直都在,所以最后決定讓父母幾乎處于一種不在場的狀態(tài)。
其實有一場戲,講了父母為什么要這樣對姐姐,后來拿掉了。因為如果是國人看的話,可能不需要去解釋太多,比較能夠理解。
導(dǎo)演殷若昕:國人真的不需要你再去強化,當(dāng)你看到他們的時候,就能夠明白家庭的氛圍。比如父親打小女孩的時候,媽媽抱著女兒哭,爸爸的打也會落在媽媽的身上。
他們都處于時代的局限性里、傳統(tǒng)里,說“你讓老漢沒有面子”。父母可能都沒想明白,我為什么非得這么弄?
Ifeng電影:父母有局限性,姐姐的局限性在哪?
殷若昕:這個我們討論過,更愿意把它稱作是一種矛盾性的統(tǒng)一,而不是局限。
姐姐表面上的那種硬和她內(nèi)心的那種軟,有一個反差。她內(nèi)心那種情感藏得很深,需要被一層層剝開的。但有情感、有軟肋不是一個局限。
游曉穎:姐姐是一個格格不入者,她的格格不入源于她心里面很深的情感矛盾。她必須不斷地觸碰外界,才能得到回應(yīng),才能確定自己想爭取的到底是什么。我覺得她在探索的,是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Ifeng電影:情感的矛盾,指的是她對父母有特別深的愛和依戀,但是她的父母并沒有同等給她嗎?
游曉穎:我覺得是她對父母有特別大的遺憾。
Ifeng電影:“遺憾”是什么?
游曉穎:父母去世之后,她再也沒有辦法去求證,她是不是被愛的。
殷若昕:整個童年過程里,她對親密關(guān)系和愛的那種需要、付出,很多是沒有回應(yīng)的。
我們也閃現(xiàn)了一些快樂的畫面,一家三口騎自行車,一起學(xué)游泳,但下一瞬間就是父母離她遠遠的、非常冷漠的形象,這是姐姐不斷求證的東西。那些快樂、甜蜜,媽媽給她洗頭的時光,擁抱在一起的感覺到底存在過沒有?
因為我覺得父母孩子是彼此需要,所以姐姐這部分一定是缺失的,但這個空洞永遠就是遺憾,因為她沒有辦法再得到那個答案。
Ifeng電影:姐姐最后去墓地,有一段類似自我情感的告白,她說“其實我做了那么多,只是希望你們看到之后會說,我女兒還不錯”。她父母竟然偷改了她的志愿,相當(dāng)于摧毀了她的夢想,但她最終好像沒什么恨意,甚至還非常示弱地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諒解、認可。
游曉穎:墓地這場戲,很多人問是不是姐姐原諒了,我認為她沒有,也不只是示弱。但是她敢于敞開,在恨著的同時又渴望著被認同。
她說了很多的大話,表現(xiàn)得非常的硬氣,我要掙脫這一切,但是到這一刻是沒有辦法的。她必須要承認,我沒有辦法忽視你們對我的態(tài)度。當(dāng)她承認這一點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她可以放下枷鎖和包袱,輕裝上陣。
殷若昕:實際上從父母離世到墓地這段戲,仍然是一個極短的時間,安然她已經(jīng)用了24年的時光,探索她和父母之間到底是怎么回事,此刻經(jīng)歷了一個巨大事件,她仍然在探索。
因為像我們這個年紀,周圍的朋友也都30多了,可能原來上大學(xué)的時候,我都沒有聽過她家里的事情,這些年會聽到越來越多。
我有個朋友是獨生女,她的父親渴望她是個男孩,對她有打罵、有忽略,甚至你的職業(yè)必須是我安排的,我不尊重你。直到這些年她才開始說出來,她恨、她痛苦,這些一直影響她現(xiàn)在的生活。
安然能夠說出來,非常勇敢,完全不是弱者的姿態(tài)。好了,我承認了,我也不在那里剛著不交流了。這個對她自我探索和完整的一個部分,很重要!落點落在這,更像自我的過程,我們在這點上一致是統(tǒng)一的。
游曉穎:勇敢不是我在你面前豎起銅墻鐵壁,一個人最大的勇敢,是我在你面前不設(shè)防。因為安然足夠強大,才敢把內(nèi)心里最深處的東西剖析出來。之前弟弟說想吃肉包子,她說沒有,很激動,她不肯承認,她拒絕回憶。
我跟導(dǎo)演老是在探討,現(xiàn)在大家拒絕情感、拒絕交流是容易的,但去交流、去表達是難的,所以安然其實是做了一件難的事情,完成了一個很勇敢的自我解脫。
Ifeng電影:安然一定要離開成都,是正面的情感更強一點,還是她討厭這個地方,負面的情感更多一點?
殷若昕:在她的生命過程里,這是會變化的兩種力量。
我覺得她要離開,更強的動力是她真的想掌握自己的人生,因為她這個訴求曾經(jīng)被打破了,掌握人生是她真正的原動力。
Ifeng電影:一些觀眾認為弟弟的臺詞有些成熟,比如“你喜歡我”,“我只有你了”,不太像孩子。
游曉穎:有一場姐姐很生氣,把衣服扔在弟弟身上,讓他走。然后弟弟一下子把門關(guān)過來,說“你冷靜一點”。剛開始我們也在探討,后來有一次我記得導(dǎo)演跟我說她去兒童游樂園,突然背后就有一個小孩,對她媽媽是吧?
殷若昕:對周圍的小朋友大喊,你冷靜一點。
游曉穎:對,印證了這一點。之前真的有交流過,至少我觀察到的一些小孩,說這種話太正常了。他有的時候是在學(xué)大人,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時候他就是能夠說出來。
在網(wǎng)絡(luò)時代成長起來的小孩,真的超越了我們對小孩的定義。
殷若昕:我原來在寫劇本的時候還沒孩子,也會問,這個話小孩會不會說出來?當(dāng)你真的有了小孩,他說出的話會讓你很驚訝。
比如說我的小孩今天早上跟我說了一句“媽媽我不要你變,你不再是昨天的媽媽了”。很奇特,她其實才只有兩歲半。
而且小朋友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能力和觀察能力很強,弟弟去舅舅那呆了幾天,就學(xué)會了說臟話。
Ifeng電影:有一個說法,好像每個人都有一個落魄離譜的舅舅,我也有。
游曉穎:為什么都會有的,因為家里的兒子,特別是上一代的好像總是被偏愛、被寵愛,過分寵愛之后,就像舅舅說的“屁用都沒有”。成人世界,沒人寵著他,就會有一些失落。這也是一個真實的寫照。
Ifeng電影:有沒有考慮過,如果弟弟設(shè)定在其他年齡,會有不一樣的走向和結(jié)局?比如他是個嬰兒,或者已經(jīng)上初中了。
游曉穎:開始寫劇本的時候,我希望看到弟弟跟姐姐之間的情感交流。嬰兒的話,就是姐姐單方面的輸出。
電影里有很多關(guān)系,確立姐弟關(guān)系的時候有一個關(guān)鍵詞叫“相互”。因為姐姐成長過程中,“相互”的經(jīng)歷是比較少的。
然后6歲這點,當(dāng)時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的小孩差不多是這個階段。通過一些觀察,尤其是對男孩子,覺得這個階段就是天使和魔鬼混合的時刻,我覺得是比較能夠去做人物關(guān)系的。
Ifeng電影:姐姐從舅舅那把弟弟接回去的時候,我自己以為故事就要結(jié)束了,但突然弟弟就掌握了主動權(quán)。
游曉穎:這就是“相互”的東西,前半段占主動的是姐姐,弟弟不斷去靠近姐姐,但姐姐的態(tài)度有點琢磨不透。但把他再帶回去,弟弟這邊就落聽了,然后他就會有一些主動的表達。
殷若昕:這是他們兩個的回應(yīng)時刻,姐姐想要的是什么?他其實懵懵懂懂,所以他要去確認,那個東西我可不可以為你做,我覺得這是很純真、很純粹的。
Ifeng電影:為什么弟弟從來沒有問過姐姐,我可不可以跟你一起去北京,這好像是一個比較直接的反應(yīng)。
游曉穎:他問過“我們可以一起嗎”,他甚至說過“你可不可以等等我”,這可能是一種小孩的表達。他不強調(diào)北京,他強調(diào)我們能不能在一起。
Ifeng電影:朱媛媛老師飾演的姑媽有一點俄羅斯經(jīng)商的設(shè)定,這個是有原型人物,還是說有一些歷史依據(jù)?
游曉穎:有原型的,是我身邊的一個阿姨。當(dāng)時她遭遇了下崗,想去俄羅斯做生意,到了莫斯科就接到了她小孩的電話,“媽媽我好想你”,一直在電話里面說,所以她最后回去了。
我把這個移植到姑媽的身上,只是會更殘酷一點,并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Ifeng電影:姑媽有一個特別美的鏡頭,她躺在椅子上看一盞漂亮但是蒙塵的燈,這個鏡頭當(dāng)時是怎么創(chuàng)作的?
殷若昕:我想談一談我們主創(chuàng)的契合,大家都在吃透這個故事。姑媽家做美術(shù)陳設(shè)的時候,就說一定要看到姑媽家有一些審美的、趣味的部分,是跳脫開市井的。
這盞水晶燈,當(dāng)時我走進現(xiàn)場,就跟美術(shù)指導(dǎo)說太棒了,水晶燈我一定要拍。姑媽忙乎完了家里面所有的事情以后,夜那么深了,她很累躺在躺椅上,看著那盞燈,可能就代表著她的過往,很璀璨,但是蒙塵了,就是她的人生。因為前面弟弟在看她年輕時的照片。
游曉穎:“我那個時候真年輕”,她說了一句這個話。水晶燈很美,但是又很易碎。
Ifeng電影:姑媽和姐姐是兩代女性的代表,但是最終她們的選擇好像是相似的,兩位怎么看待這兩代女性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游曉穎:首先可以探討一下,她們最終的選擇是否相似。這也涉及到觀眾很關(guān)心結(jié)局問題。
我本人的感覺,她們兩個對于細膩情感、對于人的同理心,對于理解情感是共通的。結(jié)局,至少在我個人來說,姐姐一定不是和姑媽走向同一個結(jié)局。
落筆落在那,是想說姐姐在不拒絕愛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走自己的道路。至于怎么選,我們一直都在強調(diào)支持,而不是一種支配。
Ifeng電影:這也是不給出明確結(jié)局的原因?
游曉穎:對,告訴女性應(yīng)該怎么做,是不公平的,因為你沒有處在那個女性所處的位置上,你沒有面對她的那些矛盾和艱難。
所有的女性,無論你是選左還是選右,都會有人來告訴你,你應(yīng)該怎么生活。
但我們從劇本到電影,我們都不是希望教女性應(yīng)該怎么生活。
哪怕今天你堅強了99%,你有1%的軟弱,我們接受。哪怕你軟弱99%,你今天想要掙脫一切,我們也接受,我們想要支持。
所有的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選擇,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zé)。命運這種東西,不是說我拍一個爽劇就完了,生活總會伴隨著很復(fù)雜的意味在里頭。
殷若昕:關(guān)于姑媽和姐姐,在她們兩個人對談之后,姑媽說了,套娃不是要套在同一個套里。
姑媽的那一份轉(zhuǎn)變是很迷人的,她不甘過,但她已經(jīng)沉進生活里了。
安然不斷追溯,其實也在問她,所以姑媽會說出那個話,她希望安然是不一樣的。
這個套娃我自己看劇本的時候非常喜歡,最后就給了套娃一束光。
我們沒有去苛責(zé)哪一代的選擇,我們要相信每一個人是獨立的個體。
安然是一個強者,她不可能像姑媽那樣走老路,因為已經(jīng)是新的了,不再在一個套子里了。
可能人生后來更艱難,但是安然一定是一個堅持自我的人,她不可能會放棄的,但是平衡點是什么?怎么會處理?我們是想傳達給觀眾的。
游曉穎:所以其實是某些觀眾自己不相信,不相信姐姐安然可以做不一樣的選擇。
殷若昕:對,安然尤其勇敢的是,她敢于面對代際帶來的仇恨與怨恨,她也敢于切斷這種仇恨與怨憤。
*本文首發(fā)于Ifeng電影微信公眾號
我是1988年出生的。
爺爺在電話里聽說媽媽生了個女孩子,就只是滿月的時候去城里看了我一次。而奶奶則是在我剛出生的時候就摔了一跤,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她都在老家養(yǎng)傷。
我四歲的時候差點有了個妹妹。那時候計劃生育還不怎么嚴格,媽媽迫于家里長輩們的壓力又生了一個。但那個妹妹比較可憐,從出生開始就不停地哭,一直吐奶,從醫(yī)院抱回家之后幾天仍舊不見好轉(zhuǎn),再去醫(yī)院查,才知道是得了一種“先天性巨結(jié)腸”的病,腸子的某幾段都是粘連在一起的。她吃不了任何東西,但很難受,一直哭一直哭,輾轉(zhuǎn)了武漢的各個醫(yī)院也沒能治好病。后來,在各種并發(fā)癥的折磨下,她離開了這個世界。
再后來,就是1994年,我突發(fā)心肌炎,差點連命都沒了,連夜送往醫(yī)院,打激素藥、吃激素藥,在床上躺了大半年,整個人胖成了個球。
那個時候計劃生育的政策已經(jīng)很嚴格,但因為我這場大病的關(guān)系,爸爸媽媽向社區(qū)申請,他們獲得了生二胎的資格。(是的,就是片中開的那個證明,我經(jīng)歷過一模一樣的。)
1995年的7月,我大病初愈。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我迎來了我的弟弟。
聽到弟弟出生的消息之后,爺爺奶奶自然是高興的。
奶奶決定住到我家里,專心照料弟弟。而爺爺,每兩周就會從老家挑著扁擔(dān)長途跋涉去一次我家,帶上現(xiàn)宰的雞、現(xiàn)撈的魚、新鮮的土雞蛋、現(xiàn)割的牛肉,興高采烈地“看孫子”。
弟弟出生之后,我原本就不高的家庭地位更加一落千丈。當(dāng)然了,作為一個懂事的姐姐,我并沒有覺得有多難接受,也盡可能站在一個“七歲大孩子”的立場上去接納這一切。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非常努力的學(xué)習(xí),因為只有在每次考試成績出來之后,我才會得到父母、爺爺奶奶短暫的關(guān)注。
其實,弟弟小時候和現(xiàn)在完全不一樣。他小時候挺乖的,有點像片中后半段的弟弟的樣子,很討人喜歡,也很黏我。他總是喜歡跟在我身后,無論是過馬路還是走臺階,他一直都喜歡拽著我的衣角不肯松手。
爸媽工作忙,奶奶身體不好,所以大學(xué)之前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和弟弟黏在一起。
冬天我會擔(dān)心他受寒,夏天我會擔(dān)心他太熱,雖然當(dāng)時我的年紀也不大,但我已經(jīng)被教育著學(xué)會了任何東西都要先考慮到他,再考慮自己。
我一直覺得這是理所當(dāng)然的,我甚至以為全天下所有的姐姐都和我一樣。
在所有人的關(guān)心之下,弟弟漸漸長大了。他開始變了,變得我一點都不認識了。
他不愛學(xué)習(xí),受不了一點委屈,也吃不了一點苦。爸爸經(jīng)常因為他倒數(shù)的成績暴揍他,但每當(dāng)這個時候,他都會躲到爺爺奶奶身后尋找庇護,而且每次都會成功。
(此處省略一篇長篇小說)
好了,打住。
后續(xù)的糟心事,我不想再繼續(xù)說了。我不想把自己變成祥林嫂一樣討厭的人。而且,我這篇文章是影評,并不是想要來講一個負面的糟心的故事給大家聽的。
一句話總結(jié)我的生活就是:作為一個同樣因為弟弟的出生而改變了人生軌跡的姐姐,雖然我身上的劇情并沒有電影里這么狗血和理想化,但很多場景、很多臺詞、很多情節(jié)都是我親身經(jīng)歷過的,太TM窒息了,我的代入感太TM的強了。
---------冷靜的分割線)
好的,說點開心的。
這么多年過去,事情已經(jīng)好轉(zhuǎn)了很多。
我和爸爸媽媽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和解,我也非常清醒的知道,弟弟的生活和我的生活不必綁定在一起,他需要為他自己的將來負責(zé),我也是。
目前,我覺得我人生99%的事情都可以由我自己來掌控了。
我在努力去做到100%,我也相信我能做得到。
我是個成年人了,我不應(yīng)該把所有的負面原因都歸結(jié)在別人身上,我應(yīng)該力所能及去做出改變,不是嗎?
我能自豪的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那個可怕的深淵里跳出來了,我想要去奔跑,去追求自由,去擁抱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我想說的,是但是!
我花了非常多年,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克服這些大眾所謂的“甜蜜的負擔(dān)”。
我并不恨它,但也請不要逼我一定要去感激它!
我認為作為姐姐確實應(yīng)該要在某些時候負起責(zé)任來,但也請不要因此而去綁架所有那些無法負起責(zé)任的姐姐們!
她們沒有錯啊!
她!們!沒!有!錯!
在影片中段,弟弟突然就又惡魔變成了天使,而安然被弟弟的可愛、無辜、懂事打動了,姐弟之間產(chǎn)生了更深的牽絆,因此在后續(xù)選擇時,安然突然一改之前的堅定、強硬,作為姐姐的她,突然就有了猶豫、有了掙扎。
但我非常想問導(dǎo)演和編劇們啊——
僅僅因為弟弟是可愛的懂事的,一切傷害就都能輕易一筆勾銷了嗎?
后半段弟弟說的那些可(做)愛(作)的臺詞,你們拍拍自己的良心,你們覺得是一個真實的小孩能夠說出來的話嗎?
你們有調(diào)查過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廢材的、不懂事的、混賬的弟弟們嗎?你們知道現(xiàn)在還有多少深處深淵中沒有辦法掙扎出來的姐姐們嗎?
因為弟弟突然變得可愛了,懂事了,大家突然從被動變?yōu)橹鲃映袚?dān),一起手拉手,擁抱愛,呼喚愛,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一起再重新往深淵里跳,然后安慰自己,這tm就是姐姐該做的事情嗎?
沒有在那種重男輕女的環(huán)境下的受過煎熬的人,可能真的完全不會明白我為什么會因為一部電影而這么憤怒,且更沒有資格勸我不要憤怒。
從弟弟出生開始,我存在的意義似乎就只是“給弟弟做個好榜樣”,我不再有自己的快樂、悲傷,我不再是個獨立的、立體的個體。
我知道會有些杠精看完這些話會覺得我矯情,覺得我脆弱,覺得我不夠?qū)捜?,但是,未?jīng)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這些也是我很想對本片的導(dǎo)演、對編劇說的話。
你們戳了社會的痛點,戳了大部分人的淚點,戳的開心了,賺得盆滿破滿了,然后揚長而去。
你們揭露了所有的不公和骯臟,最后卻還是勸姐姐要承擔(dān)責(zé)任,要勸她們回歸“正途”,用愛發(fā)電,無私奉獻。
這種創(chuàng)作,真的有什么積極的、現(xiàn)實的意義嗎?
我不鼓勵生二胎這件事,我甚至不鼓勵人類生孩子。
我不希望大家拿苦大仇深的“犧牲”和“成全”來說事兒,不希望在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這些詞語的前面加上一些理所當(dāng)然的責(zé)任與義務(wù)。
我覺得,我們?nèi)祟愂紫葢?yīng)該照顧好自己,然后再照顧好自己所愛的人。
我覺得任何人都有選擇自己想要生活的權(quán)利,這些權(quán)利不是“姐弟情”、“父女情”、“母女情”就足以綁架的。
大部分人類其實是不具備繁衍、教育后代所必備的足夠的“情感力”的,可怕的是她/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能力不夠,更可怕的是他們至今還在拼了命的繁衍。
大家需要的不是灑狗血,不是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而是反思,反思??!
整個觀影的過程,我都是在氣得發(fā)抖中度過的。
片中唯一一個讓我痛哭不已的片段,就是那個已經(jīng)生了兩個女孩子的高危孕婦,被家人強迫著繼續(xù)去拼一個兒子。
安然聲嘶力竭的指責(zé)他們,這是在進行一場“謀殺”,質(zhì)問他們?yōu)槭裁础耙呀?jīng)有了兩個女兒,還要繼續(xù)生男孩”。
感謝安然的怒吼,因為這些其實都是我曾經(jīng)想要對我的爺爺奶奶和爸爸說的話。
我甚至在很多年的成長經(jīng)歷中都在問自己:我到底哪點不好?為什么他們都不喜歡我?為什么他們一定要再生一個?我到底做錯什么了?
在自我責(zé)備與自我鼓勵中反復(fù)掙扎——這是像我這樣的姐姐們終其一生都要克服的事情。
這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問題,這是一個社會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小問題,這是無時不刻正發(fā)生著的、沉重的社會問題。
這種沉重,不應(yīng)該只交給一個女孩子去承擔(dān)。
這種沉重,不應(yīng)該被廉價的“感動”給輕易地美化掉了。
這種沉重,不應(yīng)該被呼吁二胎的聲音給淹沒了。
子楓妹妹未來可期。
但是這種揭人傷疤之后又不痛不癢的“用愛發(fā)電”的電影,我希望將來都別拍了!
--------------
作為有兩個姐姐享受社會紅利的弟弟,我一直對我的姐姐們抱有虧欠感,即使如此我也無法完全了解她們作為女性所遭受的困境。而《我的姐姐》則真實地將這種困境展現(xiàn)出來,女性就像套娃,一代代被裝進重男輕女的男權(quán)社會套子中,壓抑感和無力感充滿我的胸膛,眼淚不爭氣地在眼眶里打轉(zhuǎn)。除此之外,我還蠻喜歡這個結(jié)尾的,因為它展示了女性最強大的情感力量:愛與善良,影片通過姑媽鼓勵年輕女性“套娃不必非得裝在同一個套子里,自己的路自己走”,同時用這樣的結(jié)尾告訴她們不要放棄愛與善良,因為女性獨立和愛與善良從來都不是二選一。作為男性和弟弟,我們能為姐姐們做點什么?或許就從尊重她們的意志、了解她們的困境、支持她們的發(fā)聲開始吧!男人要有內(nèi)自省性。P.S.張子楓拿影后吧!PP.S小時候的安然是王圣迪(普普)演的,她未來也會拿影后的!
垃圾結(jié)尾。結(jié)局是這樣,這部電影的意義又是什么。為什么現(xiàn)在的電影都喜歡講四川話。
最后安然帶著安子恒跑出領(lǐng)養(yǎng)家庭的時候,忘了把銀行卡帶上,這個事兒讓我很掛心。
三星給演員們,結(jié)局讓人太惡心了。典型的男權(quán)社會下的“政治正確”,女人就要犧牲,被親情捆綁。就算不從情感角度出發(fā),那大家理性思考一下,姐姐現(xiàn)在只是小姑娘,如何養(yǎng)育好一個娃,送出去給富裕的家庭養(yǎng)對兩個人都好,弟弟還小不懂事,姐姐也不懂事嗎?還要媚男到什么時候?
全片最震驚的一句話“從小被表哥當(dāng)沙包,被姑父看洗澡”。
看完最大感觸:只有成為真正冷血無情的人,才有可能擺脫痛苦,這是儒家的詛咒,能破除的中國人寥寥無幾。情節(jié)看似由急風(fēng)驟雨般的沖突構(gòu)成,實際上全是如履薄冰的斡旋。剪輯是加分的,幾乎抹除了所有令人“生疑”的空隙,讓這場風(fēng)暴盡量逼真。
我其實不喜歡這個結(jié)局,如果在簽字的地方就留白,可能會更好吧。這個故事沒有解決實際性的問題,人物也不能算跟自己和解了,很難受,讓我想起地久天長的那種難受
它本可以是《何以為家》,但它選擇了《以家人之名》。
原劇本叫踢皮球一語三關(guān),編劇設(shè)計了三組姐弟關(guān)系用女主產(chǎn)科護士的身份設(shè)定勾連起幾代女性的困境,困境中細密編織了無數(shù)議題,扎實嚴肅,盡管瑣碎但克制沉穩(wěn)。人物之豐滿,幾乎每個角色都在最后翻轉(zhuǎn)出來立住,被迫放棄念書的姑媽,不得已放棄孕婦的產(chǎn)科女醫(yī)生。第二幕結(jié)尾連續(xù)兩場震撼人心的和解與獨立的大戲,對孕婦家屬怒吼發(fā)問“你都有兩個女兒了,為什么還要生兒子?”它講的不是一位當(dāng)姐姐的女性的個體遭遇,是強制引產(chǎn)上環(huán)計生政策到二胎政策放開被迫生子之下所有無法擺脫命運的女性,生育困境的背景籠罩于全片。最巧妙的是開放式結(jié)局,當(dāng)所有人跟隨導(dǎo)演的細微視角去體會她溺水般掙扎的困境,選擇似乎不再重要,因為這是一個拍給所有人看的“知曉我命運”的故事。無論是社會意義,還是行業(yè)意義(有話語權(quán)的女編劇把女導(dǎo)演帶了出來),都是典范。
姑媽那條線 就是兩代人的悲哀
從強制一孩到開放二胎,歷史的組合拳就這樣無差別地打在姐姐們的身上。而當(dāng)姐姐們轉(zhuǎn)身想為自己的生活奮力回擊時,卻只絕望地發(fā)覺無處下手——因為往往并沒有什么十惡不赦的大壞人,讓她們窒息的正是這充盈各處的厭女空氣,以重男輕女之手,穿梭于日新月異的時空,如出一轍、駕輕就熟地扼住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咽喉。(姑媽送走安然后喃喃自語俄語單詞的那一刻淚崩了??
可能還不夠好,但它值得被看到。它所涉及的東西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都探討得太少,而在這個時代也尤其需要,即使只是被提起。演員們真好,堅強的張子楓格外可愛;朱媛媛的角色讓我想到很多身邊的人,她像媽媽、像姑姑、像她們那個年代過來的很多女性的集合,你可以輕松地質(zhì)問很多“你為什么不……”但最后她就是選了最難的一條路,出于本能、規(guī)訓(xùn)或者愛,但她本身終歸是偉大的,但也不該被偉大綁架;肖央徹底改變我心里的印象,很有戲的人,層次全出來了。影片的節(jié)奏有問題,情感有多次的斷點,轉(zhuǎn)折強硬,太突出戲劇性了。很多生活化的段落太過“工整”,少了閑筆,流露出太強目的性;尤其是弟弟的臺詞,句句“一針見血”,沒了孩子本性的天真,只有大人“睿智”的設(shè)計,就會讓看的人識別出來,再難融入,好在小朋友太可愛了,所以依然抓人,哭了好幾次
我能理解喜歡這片的人,但我是很不喜歡的,甚至看不下去。因為幾乎每個情節(jié)都在意料之中,大多數(shù)地方的拍法也全都提前猜到。哪里什么情緒,哪里該發(fā)火哪里該哭,觀眾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很有規(guī)劃,但換句話說就是極其套路。所以,哪怕背后是非常好的真情實感,哪怕張子楓、肖央、朱媛媛都很精彩,也被套路給損耗了。這對新導(dǎo)演或者院線片來說也許算好事。但我只能刷手機了,尤其是這個弟弟,太假,那些臺詞都不是小孩說的,而且句句精準到位,編劇實在讓我受不了。而且對主題和人物的表現(xiàn)方面,編劇也不用廢筆,場場為他的目的服務(wù),實在太刻意了,缺乏生活中真人的感覺。
21世紀的女性回歸自我了嗎 沒有
堅持了47分鐘,一邊劇烈精神嘔吐一邊出來了。我以為我受得了這種題材,算了,放過我自己。沒看完,不打分,不是受眾,及時止損……(聽說結(jié)局了,還好提前出來了,不然我可能會徒手拆了電影院)
《感動中國》好歹還能做到——主題明確、態(tài)度明朗;本片,并不。從獨立到奴隸,這是不敢動。
其實可以不要那么多刻意煽情,有些話從小朋友口中說出來就假了。好的是關(guān)注到了中國姐姐這個身份帶來的苦難以及長久以來做出的犧牲,但結(jié)果是新時代追求個人價值的姐姐仍有可能選擇老一輩的“苦難”,從被逼迫到自愿,這弧光不值得鼓勵,無法展開的某些原因和結(jié)尾的親情綁架讓人嘆氣。張子楓的演技還是頂?shù)米荒樚貙懙摹?/p>
攝影很好很有設(shè)計感哦。女性電影,隱隱擔(dān)心并非女權(quán)電影,我也分不清楚。跟《82年生》相比代入小男孩視角柔化了沖突,弟弟表演過于小大人了,臺詞寫的也有點糟糕,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女性視角。一二幕搭建的特別好,第三幕有點拉胯了,每一場戲都煽情等于沒一場煽情。仔細想想拍的太MV了,咔咔懟特寫上音樂,何必呢。結(jié)尾很喜歡,好的電影應(yīng)該帶給觀眾思考而不是瞎給答案。今年是張子楓年。如果迷霧劇場能上就是肖大寶年。
姐姐天生就是沒有底座的套娃,是沒有殘障的瘸子,是挖掉了西瓜瓤的瓜皮,是裝進了保溫杯的咖啡。生育證明像與生俱來的一紙符咒,經(jīng)文是女孩要被迫獨立和犧牲。天生沾染了長女如母的氣味,卻跟弟弟擁有不同的爸爸??杀M管他是肉包子里的花椒,仍是姐姐要捐出的功德。她說從此經(jīng)文她來誦,而功德都贈我。
看到結(jié)尾我就知道,這片兒肯定要挨罵。很多人肯定覺得它不夠女權(quán),甚至是打著女權(quán)反女權(quán),不然最后姐姐怎么會做出那樣的選擇。我覺得吧,電影好壞先放一邊,姐姐做任何選擇都是可接受的,只要影片給足了理由和鋪墊,以及只要這個選擇是她自愿做出的就可以。我們說女權(quán)或說任何人的權(quán)利的時候,不是規(guī)定Ta一定要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才算是維護了自己的權(quán)利,而是看Ta是否自愿做出選擇并承擔(dān)后果。后者才是Ta真正的權(quán)利,才是Ta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