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實際行動的圣母心難道不比鍵盤俠要好嗎(假裝是長評的短評)
一個人的做法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問題。Paulina的做法確實很難被人所理解,不過個人認為她不是所謂的圣母心。從影片一開始就能看出她是一個固執(zhí)己見的人,放棄更為容易的光明前途去為底層人民普法,那么這也可以理解她為什么堅持用教化的方式去對待強奸犯,她認為用暴力去對抗暴力是惡性循環(huán),只用教育才能根治。這種想法過于理想化,一個人的力量也確實螳臂當車,但是這個人的出現(xiàn)恰恰說明社會還是有希望的。
此外影片中父親的角色已經(jīng)是理想中父親的典范了,盡可能的支持女兒的做法,不過于干涉,尊重女兒不主流的思想,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又能在女兒身后保護她。
什么時候中國能夠多多引進拉美或者其他非商業(yè)片的優(yōu)秀影片呢,期待期待
2 ) 這個電影好就好在,它試圖讓你感受現(xiàn)實政治的復雜性
有必要說說這出電影的好。當然,需要看過并細細咀嚼才能品味。題目“幫派”(原題為寶琳娜的選擇)其實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誤導,但想想也可以成為這個電影思想的注腳。
這是一出寓言式電影。父女互為鏡像,各自內(nèi)生矛盾,然而又互相沖突。
一開始,女兒對體制不滿,試圖以個人力量改變社會,實質(zhì)生硬地推銷另一種制度并美其名曰教育。父親希望女兒讀完博士,因為這樣順從制度的人生軌跡能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實質(zhì)是以家長制限定了女兒的選擇,以此符合他的個人看法。
戲劇性在于,當女兒遭遇不幸時,女兒反過來又相信司法制度,堅持從中獲取公平,可是她為什么之前又不相信當下政治能改變社會呢。同樣,父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同時深知只有私權才能伸張自己的正義,于是他以破壞制度的方式對侵犯者報復??墒撬麨槭裁匆婚_始又相信這個制度呢?
于是,電影很好地表達了:父女倆各自所言所為都是矛盾的,都是借否定或肯定制度之名行個人目的之實。一個簡單又巧妙的人物結構,奠定了這個電影所要討論的主題:現(xiàn)代社會中個人與政治。
特別是,電影以父女人物結構的對比和翻轉(zhuǎn),呈現(xiàn)了當代公共政治與個人的難舍難離。父親代表家長制式威權,但在現(xiàn)代社會只能對女兒的個人選擇保有最大限度的接納。女兒對體制的不滿其實也包含對父親家長制的不滿,無論她選擇脫離正統(tǒng)教育制度,而試圖用另一種所謂鄉(xiāng)村教育改變當下現(xiàn)實,還是選擇相信司法制度為其伸張正義,其實她從來都沒有與政治制度分離,就像她必須接受她父親,盡管她總是想著搬出去。另一方面,父親從一開始相信正統(tǒng)教育制度能為個體帶來最大利益,到后面破壞了司法制度,要知道他為司法制度投注了個人整個生命,這么做其實就是否定了他個人本身。
任何期待看故事的觀眾當然會失望,因為電影本身要呈現(xiàn)的就是以上這種整體矛盾重重的結構。就如電影結尾,我們期待某個結局而不得。導演故意讓鏡頭正對寶琳娜,不偏不倚,我們看著她堅定地往前走,但我們無法得知她將走向何方,因而無從判斷她是否應當如此走下去。我們迷惘于電影似乎無法告訴我們什么,但這正是當下個人在公共政治中不得不面對的困境,要么冷漠,要么在一個刺激之后,尋求自己想看到的另一個刺激。然而,這個電影好就好在,它試圖讓你感受現(xiàn)實政治的復雜性。
3 ) [幫派]淺窺性侵,獨解民主
曾拿下2015年戛納電影節(jié)影評人周單元大獎的[幫派],此次卷土重來,成為第6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大贏家,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女主、最佳編劇三大獎項。
本片聚焦四大亮點:手持鏡頭、兩性角度解讀性侵、民主教義、詰問上帝。毫無疑問,現(xiàn)實主義題材成為本片的一大基調(diào)。敏感話題與開放性的鏡頭遙相呼應,將電影打造成一部現(xiàn)實主義佳作。
民主閹割
作為新文化的象征,女主角寶琳娜帶著愛與希望,來到一個貧鄉(xiāng)之地教書。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在言傳身教的同時,她渴求為村民們傳遞最正統(tǒng)的民主道德。但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她得到的回應是負面的,并且是集體性的反對聲音??墒撬]有后退,而是像一位英勇的女斗士,站在風口浪尖,獨遇風雨。直到她遭到暴徒的強奸,這層關系變得異常微妙。
盡管影片的主線是寶琳娜遭遇侵害后的一連串反應事件。但潛在這層敘事線下面的,卻是導演對所謂政治民主的思忖。到底何為民主?影片中的寶琳娜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朗讀法律規(guī)則,可現(xiàn)實卻是,這些學生就是強奸她的兇手。這兩種行為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戲劇張力被放大。因此,這次“性侵”行為,完全可以看成是對所謂民主的“閹割”。盡管這種儀式性的行為,令觀眾難以接受。可這正如生活本身,如果導演完全按照理想化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拍攝,那么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可以結束了。
耶穌附體
在《圣經(jīng)》中,耶穌被訂上十字架,最終成為救世主,并在第三天復活。影片中的寶琳娜儼然就是耶穌附體,她與所謂的救世主存在多重相似點:在她遭受侵害后,想以寬恕的方式抵制罪惡,與身為法官父親“權威”般的處置方式恰好相反。這種在旁觀者看來極其愚蠢的行為,是令人不齒的。寶琳娜所有的親人以及朋友都對她冷漠相對。這與耶穌當時造人唾棄與背叛比起來,有著極大的相似點。這看似愚蠢的手段,更像是導演對正義與邪惡,這對反義關系的特殊詮釋。像[處女泉]結尾處,虔誠的父親面對女兒被奸殺的事實,他對上帝進行詰問。當那一股清泉流出,觀眾似乎接受了上帝的存在。但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或許這是一個死循環(huán)般的無解話題。如何面對罪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而[幫派]的優(yōu)點就在于,它在不斷地為觀眾提出各種假設與疑問。正所謂,在處理電影結局問題上,歐洲電影是以結婚為開始,好萊塢電影是以結婚為結束。我們需要的是問題與理解,而并非是欺騙自我的美好大結局。在影片的結尾處,導演用一段長達五分鐘的主觀長鏡頭實現(xiàn)了一場令人震撼的收場。就像[四百擊]結尾處,攝影機對安托萬進行調(diào)度,當他直面鏡頭,觀眾似乎被吸附。那一刻,銀幕前的每一個人都是如坐針氈的,因為當電影中的人物與你進行這種大膽的“交流”時,電影的意義已經(jīng)被改寫。同理,在影片結尾處,觀眾可以看到寶琳娜那張飽受風霜的臉龐,在以隱忍的方式接受災難。多洛莉絲·房茲在此處貢獻了最為真摯的表演,看罷,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平等的權利
又見女權,只是這次對于女權的解讀更為晦澀。影片開頭有一大段的手持鏡頭描寫,寶琳娜與身為大法官的父親有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的焦點在于,寶琳娜是否要放棄現(xiàn)有的律師工作,投身到鄉(xiāng)村支教的工作。身為大法官的父親在此彰顯了自己咄咄逼人的一面,而寶琳娜的抉擇卻是異常堅定的。這場戲不僅僅可以窺見父權的崩塌,新女權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來看,為全片奠定了一個斗爭性,辯解性的基調(diào)。影片后續(xù)的發(fā)展,也是通過兩性兩種視角進行展示。寶琳娜對待性侵事件與身懷強奸者孩子這兩件事,左右為難。她最終選擇原諒兇手,并生下孩子。一種是身體方面的選擇,另一種則是作為一個母親的選擇??梢韵胂?,這兩點完全構成了一個女人的生死抉擇。她最后的勇敢面對,也同樣完成了一部女人的史詩。而最重要的是,寶琳娜所采取的一切看似偏激的行為,都是為了爭取平等的權利與親人的理解。
寬恕亦或是指控,到底誰應該為暴力買單?;蛟S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并非圣人,能否莫忘初衷,堅持自我,才是最高潔的信仰。
本文首發(fā)于《看電影》雜志
4 ) 女權者的荊棘之路
如果說女性題材的文學藝術領域存在政治正確一說,那關于性侵犯及其相關議題目前最“政治正確”的方向大致有但不局限于:受害者victim(更政治正確的說法是幸存者survivor)去污名化;強調(diào)施害者的主觀動因而非受害者的客觀條件(例如衣著、職業(yè)甚至生活作風);強調(diào)侵害關系獨立與施害者與受害人間關系(例如婚內(nèi)性侵犯、熟人/朋友性侵犯等)。而Lady Gaga在今年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自彈自唱的一首Till it happens to you,作為一部反映美國校園性侵犯事跡與受害者訪談的紀錄片“The Hunting Ground”的主題曲也帶起了一股“受害者們勇敢站出來”的風潮,盡管歌詞基本屬于咆哮式地反復抒情,并無太多發(fā)人深省的字句,但因為搭上了這艘女權主義政治正確的巨輪,贏得一片贊聲。
而當在女權主義的道路上走得更蹣跚一些的國家和民眾還在努力消化這些21世紀的政治正確時,一小撮藝術家們(當然是藝術家們)已經(jīng)開始摸索著探討與此相關的,更尖銳、更挑戰(zhàn)傳統(tǒng)社會認知甚至被視為絕對禁忌的一些問題,而阿根廷導演Santiago Mitre在他2015年的電影La Patota(中譯名幫派)中,就試圖探討了“遭到性侵犯后懷上了施害者的孩子怎么辦”這一問題,更具體一點來說是“年輕有為的委內(nèi)瑞拉官二代(父親是知名大法官)美女律師在遭到自己志愿支教地區(qū)鄉(xiāng)民的有組織的性侵犯(俗稱gang ban)并懷孕后怎么辦”。該片目前已斬獲電影節(jié)獎項無數(shù),包括第68屆戛納電影節(jié)國際影評人獎、第63屆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地平線大獎以及第6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但在民間的評論卻出現(xiàn)嚴重兩極分化:IMDb上僅有的兩條觀眾評分從超贊(excellent)到毫無意義(pointless),而仰仗本土電影節(jié)得以觀看此片的中國觀眾在豆瓣上也勉勉強強只打出了6.7分,且影片短評集中攻擊了女主不分黑白是非的圣母(bitch)形象。更直觀的體驗是,在三里屯影院觀看此片時,鄰座的中年大叔從頭至尾一直痛心疾首地低聲臭罵女主角“神經(jīng)病”,同行觀影的朋友多半也對此片的“三觀”發(fā)出了不同程度的質(zhì)疑和攻擊。
與此片中女主人公Paulina在遭到性侵后不久便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但她卻決定把孩子生下來,她甚至能夠一臉平靜地走進性侵者工作的伐木場,告訴這個不久前對自己施以暴行的男人“等你下班了我想找你談談,我會在事情發(fā)生的那片小樹林等你?!倍藭r此刻,電影內(nèi)氣炸的是一直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女兒對話并試圖尊重和理解女兒每一個決定的法官老爹,電影外氣炸的則是觀眾席上的男女少老。而幾乎是探討了同樣問題的本年度奧斯卡熱門影片“房間(Room)”卻幾乎沒有遭到價值觀層面的攻擊和詰問:女主角Joey在青少年時期遭到誘拐后常年遭受性侵犯和非法囚禁,而在她漫長的囚禁歲月中,Joey生下并撫養(yǎng)著她視作生命動力的兒子Jack。而電影則描述了Joey在Jack的幫助下有幸逃出生天后如何面對來自社會、家庭方方面面的壓力。
盡管兩部電影講述了幾乎是同一個核心事件,影片中各個角色的權力結構、其所堅持的立場以及影片更深層次期望傳達出的信息卻是完全不同的:“幫派”中女主角Paulina出身上層社會,接受過高等教育,懷著堅持“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理念去到祖國的偏遠山村支教,而性侵者則只不過是偏遠山村中一位目不識丁、亟待“被拯救”的伐木工人,因而形成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性侵害關系中權力結構關系。不論是從社會、經(jīng)濟、文化任何一個角度來看,Paulina在社會中所處于的權力階層都遠遠凌駕與她的施害者之上。而在“房間”中,Joey與她的施暴者Old Nick之間的權力關系則是傳統(tǒng)性侵害關系中典型的結構:施害者在社會權力結構中(經(jīng)濟、政治、文化甚至是物理力量)絕對凌駕于受害者之上。而此片中Joey自被誘拐之日起也基本被迫淪為Old Nick的“奴隸“,而這樣的受害者與施害者間的權力結構設置也是相當符合大眾一貫認知因而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的。
其次,盡管兩位女主角都生下或?qū)⒁乱蛐郧址付鴳焉系暮⒆?,且兩者看似都主動地做出了選擇,然而只有Paulina的選擇是真正的選擇,而Joey的行為則更類似于別無選擇的選擇?!胺块g”的巧妙之處在于淡化了Joey“自主選擇”的過程,從而使影片微妙地避過了一些極富爭議的問題,更多展現(xiàn)給觀眾的是母子間相依為命的溫馨互動,以及兩人重新面對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然而刨去演員們的入木三分,其傳遞的核心信息并無新意。而“幫派”則走了一條更為險峻的路:電影不僅詳細刻畫了Paulina自主自愿地選擇留下這個孩子,更突出了她不惜先后與男友和父親鬧翻的強硬態(tài)度,這種“我選擇將強奸犯的孩子生下來”的態(tài)度隨即顛覆了大眾的傳統(tǒng)認知,甚至嚇跑了一些還在路上的“女性權利倡導者”。
“幫派”的導演甚至狡猾地安排法官父親詰問女兒“如果強暴你的是你的男朋友那你還會選擇把孩子生下來嗎?”熒幕上的Paulina一臉正經(jīng)地回答“當然不會了,那還用問?”而觀眾席上已經(jīng)有性急的觀眾噴出一口老血,心念要是自己有這樣的女兒非吊起來打不可。
然而細思之下,Paulina卻絕對是世間罕有的認真踐行女權主義核心理念的斗士之一:女性權利最終奧義之一便是agency,即女性要有選擇的權利,更要有做出這個選擇所需要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教育資源去支撐自己做出選擇的權利以及所做出的最終選擇。簡單舉個例子,如果某位穆斯林女性出于丈夫或是父親的脅迫不得不戴上面紗,那她對于是否戴面紗這件事就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而如果一個穆斯林女性并未受到任何他人意志的干擾而單純出于虔誠的信仰自愿穿波卡戴面紗,那這位女性則擁有選擇的權利。然而agency的核心不在于有選擇,而在于支撐女性每一個選擇背后所需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資源,倘若穆斯林女性因為沒有受到與穆斯林男性同等水平的教育、無法享受類似的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甚至因為從小到大都不曾接受過任何有關自主選擇和自主決定的訓練,而突然有一天她們被憑空賦予了選擇戴或不戴面紗的權利,那這種情況下的選擇亦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女性自主選擇的權利”。
然而Paulina的決定是由她自身所處的社會權利階層所支撐的:作為一名律師,作為大法官的女兒,如果Paulina想要通過法律的途徑甚至是自己和家族所擁有的權利就足以使所有的施害者們失去他們原本已經(jīng)卑微不堪的人生,而也只有這種懸殊的力量對比,才真正賦予了她理性思考的余地和做出選擇的權利。Paulina迫切地想要知道那個伐木工人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會做出這種將招致嚴重社會后果的暴行,然后再決定是否報警甚至是不報警,而那個孩子,在她眼里更像是另一個毫無關聯(lián)的獨立事件。
毫無意外的是,不論是“房間”還是“幫派”受到性侵害的女性的父親們都作為傳統(tǒng)觀念的捍衛(wèi)者登場:Joey的父親在女兒回家后幾天都無法看Jack一看,因為這個小男孩既是他的孫子,又是將他釘在恥辱柱上的、強暴女兒的人的兒子。而Paulina的父親盡管甫一出場就亮出左派身份,也十分“大度 ”地接受了女兒不追究性侵犯者們的決定,卻仍然在女兒堅持要生下這個“強奸犯的孩子”后不顧女兒的意愿要將此事追究到底。兩位父親都兢兢業(yè)業(yè)地表演出了幾乎是全世界所有父親對女兒理所應當而又痛心疾首的愛。
百老匯話劇Heidi’s Chronicle中,女主角Heidi在經(jīng)歷了美國歷史上起起落落的女權運動后,于落幕前黯然傷神地說“I thought we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我還以為我們都在為這個事業(yè)一起奮斗),然而當她回頭時卻發(fā)現(xiàn)當意氣相投的好友們早已離經(jīng)叛道。女權主義事業(yè)也好,任何從“公平、正義、民主、自由”事業(yè)都好,全部都是走著走著人都散了的荊棘之路,而堅持走下去的人,一路上都會留下鮮血的芬芳。
5 ) 短評太短寫不完
一部超越傳統(tǒng)善惡觀與道德觀的電影。在遇到非常理事件的時候,什么樣的做法才是合乎情理的?女主跳脫出了傳統(tǒng)的司法體制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決定本身驚世駭俗且富有沖擊力,時刻顛覆著觀者的三觀。影片后期女主的行動反而更像一位圣人(神性大于人性),即使不被傳統(tǒng)(男友、父親、友人)理解也要超越他們而殉道,即使使得大家都很痛苦。然而最終還是回歸了人本身,女主這樣做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她本身也是迷茫的,沒有答案,只拋出了問題。然而影片提出如此量級的問題足以需要極大的勇氣。觀影過程因為時刻沖擊三觀的緣故而顯得很痛苦,但正因如此才更顯力道十足。話題性滿分。影評人獎實至名歸。
6 ) 幫派
為實踐心中的政治理念她不顧家人反對,放棄律師職業(yè)的大好前程來到偏鄉(xiāng)當教師,不想在那兒深夜遭強暴。她隱瞞下強奸犯中有她學生的事實,即使在他們被捉拿后,她毅然否認并決意生下腹中可能是男友也可能是強奸犯的孩子。影片打破時間線的多視角敘事很討巧,女主細膩的表演將女性女兒女友教師等各種身份的心路歷程和艱難抉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片不愧是今年北影節(jié)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女主的獲得者,引發(fā)的深層思考也是多方位的。
剛剛看完主競賽單元的?幫派?: 女主角仿佛是耶穌附體,導演在寬恕罪惡的同時卻在反上帝。這是一部暗黑系的?荒蠻故事?,女主在遭受侵害后,想以寬恕的方式抵制罪惡,與身為法官父親“權威”般的處置方式恰好相反。這看似愚蠢的手段,更像是導演對正義與邪惡,這對反義關系的特殊詮釋。像
68/100 劇作存在感相對突出的電影,多次回旋的結構似乎僅增添了“觀賞性”,而這種觀賞性也許并不利于顯示出設問話題的嚴肅性。主角大概屬于那種執(zhí)著于做批判性實踐的博士生,為了在案例實踐中進行懷疑性的研究思考,也無所謂世俗的學術職業(yè)功利了,并且,懷疑又不一定要有答案,看電影又不是做行為評判或一定要謀求認同。片名“幫派”其實更多指向父親所處的體制系統(tǒng)吧,懸于腐爛的基層之上,對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問題的復雜困境有選擇性地不作為。#武漢盧米埃阿根廷影展#
“同情他們只會增長仇恨,你必須要與他們斗爭?!闭卫硐胫髁x遭遇現(xiàn)實殘暴,卻始終無法將個人問題宏觀至社會階級矛盾,然而必須要做出一個姿態(tài),即便除了自己之外無人能接受。太尖銳,不錯
【阿根廷】選取了極為沉重的話題與角色矛盾切入整個故事,當中的幾次爭執(zhí)都銳化了它的討論與力量;而演員本身能夠很好地詮釋這樣一個置于漩渦中心的角色。“困境式”的電影并不會讓人產(chǎn)生什么期待,卻反而有驚喜之感。
what a 獨立女性
【D+】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編劇
多視角在敘事上因空間的割裂產(chǎn)生一定驚奇作用,然而所提供的差異認知卻極其有限。實際上尾聲前父女的“嬰兒”爭論已經(jīng)足以在單場景內(nèi)承載理念差異,同樣是這一場面里的“抉擇”是全片最有力度的點,即女性的自覺是在抉擇與自我認知上不受既有規(guī)范框定。且此前對斯癥的否認又再次提供例證。
女權意味著女性有自主選擇的權力,不是男權傾向什么,女人就迎合什么,也不是男權反對什么,女人就偏要做什么。
#2015金馬影展# 不應該用多視角。Crusader替罪者受苦,導演拼命在解釋罪者的動機反而削弱了Paulina行為的力量。
這部電影驚人而自負地抹除了女性人物的人欲,只保留了一個反抗父權的中產(chǎn)階級女知識分子的符號,要探討政治人權或法律可以用很多更有效的方式啊,比如拿起筆,為什么要用電影寫論文?
不太理解這片子拿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佳影片的點在哪里,就如同我并不是很理解故事里女主人公的選擇一樣。但這個電影比較厲害的是能從一個女人身上折射出父權社會和整個社會頑疾的問題所在。女主拿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角還是聽讓人信服的。
不明白主人公的選擇
[想看2016-03-25] 戛納影評人周大獎+北影節(jié)天壇獎。圣地亞哥·米特雷這戛納路線走得也是不錯,看下一部能不能混進主競賽。片子的核心問題在白左女主“圣母”與否上,但這其實是個很哲學與政治學思辨的問題。影片把這個特別繞的道理講得還是相當清晰,不管圣母與否,至少她是自洽的。劇作上換視點(以及搞不同視角的信息不對稱)其實不太必要。但是聲音主導的巧妙的剪輯把這個片子撈回來了(女記者的采訪一度還讓我以為是女主在做心理咨詢)。
4.0 女演員演的真不錯 影片被詬病最多的是三觀 但一直認為電影的存在本身就是提供一種視角 而非對政治正確一以貫之
影片開場長達十分鐘的父女對談信息量很??;除了兩處多視角的回溯之外,其余部分觀賞性不佳;影片并沒有展開闡述女主對權利與法治的理解,觀眾只能跟女主身邊的人一樣無語抓狂。
法律本身只是工具,女主太堅強,如果是我,孩子不要,也定會讓對方坐牢。
怎么翻譯的,跟幫派沒半毛錢關系好嗎。結構還行,過一陣就翻一翻。
成長在暴力充斥的社會、父親是權勢法官、自已也學法律出身的年輕女人,受到侵害后,在尋找更溫和解決辦法之路上看似堅定實則迷茫。這是姑息,還是感化他們重新做人?看似不新鮮的題材在編導的編排下成為張力十足的電影?!痘男U故事》后再見奧斯卡·馬丁內(nèi)茲。
影評人獎?SERIOUSLY?角度確實是指向社會問題也確實站牢女性視角 但是三觀很搞笑啊 你覺得司法制度不完善就要包庇強奸自己的人還要給他生孩子 完了強奸犯被抓了還要發(fā)脾氣 嚷嚷窮人得不到正義那一套說辭 我天 圣母得我都震驚了 真的不能接受這種觀念 為敘事而重復的片段完全能再好好處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