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朝鮮光海君為了逃避被毒殺的危機,便由與其相貌酷似的平民代替了王的身份為主題,講述光海君在朝鮮歷史上消失的那15天里所未人知的故事。
倍速+快進看完應該也算是「看過」吧,忽然想到這個就來補個標記。
這個劇很難說它好看還是不好看。開始是因為看《德魯納酒店》喜歡上呂珍九,搜了他出演的劇,沒想到這部竟然是今年初的劇,當時應該是《王國》正火,沒看到有人提這部。珍九演技果然沒話講,把李憲演得太好太好了,讓人害怕又讓人難過。李憲兇殘狠毒卻不是真的暴虐無道,即使天天生活在被殺的恐懼中他也并沒有推卸過作為君王的責任,只是他的「職業(yè)壓力」真的把他壓垮了。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在陰冷的山洞里醒來,神志不清發(fā)著抖吃完自己的生日宴,回憶起父親對自己的憎恨,然后與鶴山在海邊并肩而立,這個時候他卻依然懷有振興國家的夢想。喝下毒酒前他對鶴山說,如果你是我父親就好了,如果這個時候編劇高抬貴手讓鶴山后悔……鶴山有沒有后悔過呢。整個劇情最后還迎來了明亮積極的大團圓結局,這對我來說才是真的悲劇。
中殿娘娘同樣是個悲劇。劇情需要所有人都認不出假王我可以接受,可是中殿也認不出實在是匪夷所思。也許中殿真的是在長久的令人壓抑的生活中因為河善給她的溫暖而愛上了他,可前提是她以為河善就是李憲啊,中殿會因為隨便什么人對她好就變心嗎?既然編劇非要讓中殿和河善在一起,那又何必在一開始告訴觀眾她和李憲感情如何深厚!他們之間不是簡單的戀人,而是陪伴自己在殘酷的世界里活下去的支柱,極端點說簡直就像雪穗和亮司,強行讓中殿愛上別人的劇情在我心里和殺了中殿這個角色等同。中殿和李憲,一個為了成就對方的事業(yè)不給他溫暖,一個被事業(yè)逼瘋再也給不了她溫暖,太慘了,這不是讓他們得到別人的愛就能被治愈的,所謂的大團圓結局簡直是在他們的悲劇上又補一刀。
就,不太明白,為什么處處騷操作充滿強行解釋的一部劇,卻會有李憲這么立體復雜的角色存在。為什么讓李憲對中殿說「其實是你冷落了我」,讓中殿回憶起李憲拉著她的手支撐她活下去,又讓中殿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愛上別人。為什么讓李憲笑著說出「如果你是我的父親就好了」,又讓他說完這句話后立刻被信任的人毒死,讓他到死都沒有感受到別人的善意。
只當是哄觀眾開心的傳奇偶像愛情劇吧,還是不要過于真情實感了。
前面八集真的很好看,一刷起來停不住,河善好幾次心理的轉變、都承旨對真王假王態(tài)度的對比和變化、趙內官和河善的相處模式,撇開三人天天黏在一起的bug,河善,鶴山,趙內官,就像兒子爸爸爺爺一樣的感覺。雖然真王真的很可怕,我還是比較喜歡溫和可愛的河善,但是看著河善剛適應王的生活,目睹小宮女被暗殺然后逃走,倔強地跑回宮里來復仇,越來越有瘋狂的感覺,在他身上看到了真王的影子,也看到了瘋狂的預兆。中殿回想原來的王,像河善一樣溫柔,但卻在一次次壓力和刺激下越來越癲狂。兩人不僅神貌相似,性格和經(jīng)歷也逐漸重合。所幸河善經(jīng)歷的時候,有中殿的支持,有為妹妹洗刷冤屈的動力,有自小生活經(jīng)歷的強大支撐,也讓人心疼起真王的孤單和痛苦。別的劇到第八集剛剛進入高潮,這部劇第八集真王一死,矛盾一下子就清空了,與反派的斗爭好像并沒有多少看點,已經(jīng)就可以劇終了。
真王死后拖拖拉拉了四五集和中殿的感情線,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愛情線居然完全嗑不進去呵。從這里開始越來越多反人類的操作開始出現(xiàn),這些人的行為越來越迷惑。哇十三集和坐火箭一樣,咔咔咔一頓操作猛如虎,讓我好幾次懷疑后面五集還能整些什么。哇全劇定罪只要一個被抓住的人證,府院君是這樣,大妃的奴婢是這樣,左議政也是這樣,大妃下毒…那這樣反派也不用費心費力了,派個人去刺殺然后故意被抓冤枉別人就好了啊。也沒有什么實際證據(jù),看起來真的很雞肋誒,在謀權宮斗這方面我還是服國產(chǎn)劇的。
雖然你是我的殺夫仇人,但你也算幫我報了殺子之仇。??笑死了。
單純從表演或劇情上來說,一氣呵成,緊張與舒緩交互,情節(jié)又不是很水,尤其是假王與真后的感情培養(yǎng)過程,給詭譎的宮廷爭斗帶來一絲明媚~韓國演員的表演都很自然,仿佛自己就是劇中人物,一切都水到渠成——就是眼淚太多。
電視劇版相對電影來說,可增加的戲份較多,雖然電影版看過很久,情節(jié)大多忘記,但印象中似乎比電視劇要更簡明些。男主一人分演二角,把真王的暴戾(化妝上多加黑眼影)和假王的溫善(化妝上臉部也較明凈)區(qū)分得很好,就像六小齡童說自己在表現(xiàn)真假美猴王時,總會有一些動作來表明不同。
但對本劇的立場有所不敢茍同,首先是把篡位表現(xiàn)得理直而正義,把大妃和左相保衛(wèi)王室的行為定性成謀反,而真正謀反的應是毒殺真王的都承旨和假王。若是假王繼承大位且子孫綿延的話,李姓朝鮮至此可以說是完全斷嗣并易姓了;而且真后在發(fā)現(xiàn)假王身份后,第一反應是自殺,然鵝,最終接受并與假王站在了一起……
這不但是倫理所不許的,也是身為中殿王后的身份不許的,即使在情感上同情男女二主,但于理于禮十分不妥,所以編劇才會讓中殿被下毒導致不育,假王與真后也不會有子嗣,所以最終還是禪位給有李姓朝鮮血統(tǒng)的大君。
尤其可道者,是朝鮮和中國的關系,主要是和大明的關系,李姓朝鮮是緊接著大明洪武太祖立國的,接受明朝的冊封而名正言順的。韓國的古裝劇中,如本劇所依法律均是大明律,當時的正式文字還是漢字,朝鮮文字有如現(xiàn)在給小朋友的拼音識字;但韓國一直要擺脫中國的影響,在實際中把漢城更名為首爾,且普遍在歷史劇中如果有明朝使臣時,都表現(xiàn)得很傲慢,而朝鮮王臣是如何傲骨嶙峋不屈于威勢的,而且始終在爭論“事大”、“事小”的問題。
本劇中明朝因與滿洲后金交戰(zhàn),需要朝鮮派兵助戰(zhàn),而假王表現(xiàn)得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士兵也是朝鮮百姓,他要保護百姓,豈能讓士兵白白去為大明送死呢?而且朝鮮進貢大明很多財富,已經(jīng)讓朝鮮不堪忍受了。我就在想,說這樣的話,算不算是忘恩負義?這個編劇對朝鮮的歷史是否有足夠正確的認識?劇中的假王對應朝鮮歷史上的光海君,其修《答胡書》與后金交好,表示“兩國各守封疆,相修舊好”,換回了被俘的主將姜弘立和朝鮮軍士。
光海君左右逢源的行徑引起明廷的強烈譴責,同時在朝鮮內部也掀起軒然大波,對光海君的行為產(chǎn)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最終這種情緒以政變的形式徹底爆發(fā)。明朝天啟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鮮西人黨率領千余人攻克王宮,將光海君廢黜,立其侄綾陽君為王,是為仁祖。朝鮮仁祖即位之后,便立即推翻光海君中立的對外政策,全面導向明朝,共同對付后金,史稱“仁祖反正”。
這樣的歷史背景被編劇改為底下謀反作亂,把篡位的假王塑造得正義堂堂,其修書與后金,以保護百姓的名義斷絕明朝助援的要求,是忘記了二百年后朝鮮大報壇、萬東廟、大統(tǒng)廟對明朝皇帝的崇祀被視作“崇明三義”,朝鮮尊用明朝正朔最為突出的體現(xiàn)是在祭祀及有關墓志、墓碑上,朝鮮王室祭祀時用明朝年號,士大夫家祭則始終采用崇禎或永歷年號,對其列祖列宗表明其始終是大明遺臣、大明子孫嗎?大明作為宗主國,對朝鮮盡到了君父的保護義務,而作為藩屬的朝鮮,只是要索取要保護,而不知自己應盡的職責嗎?
現(xiàn)在的韓國是忘了大明神宗萬歷二十年(1592年)三月,日本太閣豐臣秀吉舉兵十五萬經(jīng)海路向朝鮮撲來,而朝鮮李氏王朝在虎狼之師的日軍攻擊面前潰不成軍,不足三月,兩京皆沒,八道盡失,宣祖李昖倉皇出逃,同時遣使向宗主國大明請援。大明在初次救援失利后,于當年十二月遣大將李如松率大軍出擊,明朝聯(lián)軍前后歷時七年終于獲得對倭作戰(zhàn)勝利,史稱“壬辰倭亂”,救朝鮮于再造。也正是因這場戰(zhàn)爭,明朝的國力和東北邊防力量受到嚴重的損失,后金趁機坐大并反攻,以致大明滅亡。
這部電視編劇的歷史觀也正反映了韓國當前對待中國的史觀和態(tài)度,極力擺脫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影響,甚至到了忘恩負義的地步,以保護百姓的名義拒絕出兵助援大明,絲毫忘記了“壬辰倭亂”大明神宗對朝鮮的再造之恩,難道大明沒有保護朝鮮的國家和百姓嗎?我在觀劇時的一個細節(jié)也說明了朝鮮摒棄漢字后給自己文化帶來的混亂,我看的是翻譯過來的字幕,對于假王和左相的名字前后不同,也是在后來趙尚茶畫了假王的像并寫了漢字,才知道假王應該叫什么,而現(xiàn)在的朝鮮語就像前面說的小學生拼音,只能表音而不能表意,所以才會出現(xiàn)名字前后不同的情況吧。建議韓國的明星還是好好保留中國翻譯過來的漢字名字吧~
這篇評論對于朝鮮和現(xiàn)在韓國文化等沒有貶低的故意,或者仍抱有頑固的封建宗法思想,只是盡量客觀地說明情況;而對于編劇沒有起碼的正確歷史觀,無論其如何顛倒自己國內的歷史,于我無干,但是把朝鮮尋求中國的保護而說成中國對朝鮮的壓榨,實在難以氣平。中國歷史上三次被朝鮮帶累而發(fā)生巨變:一次就是“壬辰倭亂”,大明國力和軍事?lián)p失,最終敗亡于滿清;第二次就是甲午戰(zhàn)爭,中國保護朝鮮損兵折將,然后大清就亡了(不是主因,只是誘因,充分而非必要條件之一);第三次就是朝鮮戰(zhàn)爭,中國出兵朝鮮而錯失聯(lián)合國軍在朝鮮時,大陸本會一鼓作氣趁勢解放臺灣,致使臺灣如今仍孤懸海外,統(tǒng)一大業(yè)延宕無期。
這部戲挺可惜的。演員基本都不錯,然而編劇實在掌控不了這個故事。
最大的問題,男主角河善形象并沒有立起來。這里替呂珍九說一句公道話,演技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真假郡王在殿內對峙那場戲。他在戲里的演技展示主要在真君王身上,扭曲的成長環(huán)境導致人物有種揮之不去的堂皇不安和陰郁感,表現(xiàn)得挺到位。然而真君王死得早,而河善的成長線又寫得比較糟糕。
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情戲篇幅過多,而人物成長太少。除了最后平叛的重頭戲沒中殿什么事,大部分時間,河善腦袋里都是中殿。我以為這樣一個故事框架,劇本重點會放在他是怎么從底層百姓的角度看待政事,怎么在都承指的一對一指導下迅速成長,成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仁君上。結果他天天想著怎么討別人老婆開心???在政事上的進步十分緩慢,幾乎只是按照都承指的要求在行事,以至于左相指責河善只是被都承指利用的棋子時,我居然覺得這么說其實也沒錯。
一開始是因為妹妹被辱,河善才真正有了替代君王的主動意識,因為他要利用權力懲治壞人。這個動機倒問題不大,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后面人物形象不斷豐滿,政治素養(yǎng)不斷提升就行了。然而哥哥迷上中殿以后我就沒見他關心過妹妹幾次,勉強算有對中殿關心程度的十分之一吧。
你寫他愛上真君王老婆也沒問題呀,矛盾沖突嘛。但他畢竟是個因為妹妹被強暴,一心想要復仇的哥哥,給兄妹情一點尊嚴好嗎?而且愛慕也麻煩得表達得克制一點,特別是這種其實算是有道德問題的感情,隱忍反而更令人動容。
此處插句題外話。妹妹人選個人認為十分失敗。看劇情,達萊應該是個被上層階級侮辱了的美麗嬌嫩的平民少女,然而不管是外形和演技都不達標,無法惹人憐愛,甚至常常讓人覺得像個豬隊友般討嫌,也是很神奇。
最后兩三集還是三四集的高光基本在都承指身上。然而問題是君臣關系改善得比較突兀,鋪墊不夠,沒有有說服力的轉折橋段。打個不太恰當?shù)谋确剑拖袷莾蓚€相親結婚沒什么感情的人某天突然情意相通如膠似漆了。撇開這個突兀性不談,都承指演繹得還是不錯的,就是感情基礎不牢導致我不太能融入,比較可惜。
再說到中殿,其實氣質和表演還是挺適合角色的,可惜主要只用于感情戲。既然這部戲中殿戲份這么重,就應當給予她真正重要的存在意義,在幫助河善成長為君王的道路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而在成品電視劇里,她的存在其實反而影響了男主的成長性。
至于小bug,多得很,不列舉了??赐曛挥幸粋€感想:喜歡寫愛情戲的編劇還是少碰這種權謀題材吧,真不行。
要我挑一場戲作為全劇的亮點,依然是國王戲子殿內對峙那場,可惜最大的矛盾沖突早早地被編劇自己掐死了。
第十二集棄了。
先簡單說一下劇情:男主河善是一個戲子,出身卑微,妹妹遭人污辱,當他找到施暴者后,卻被人當狗一樣打了出去,因為施暴者是兩班的貴族,有錢有勢。在那個朝代,等級制度森嚴,布衣賤民不得參加科舉,最苦的勞作只能換得最差的待遇。不僅如此,老百姓,無論有田沒田,都得扛著沉重的賦稅,有的甚至被逼到了賣兒女的地步。河善與王容貌酷似,機緣巧合,被都承旨帶入宮中,作為王的替身。王因長期服藥,出現(xiàn)幻覺,性格愈發(fā)地暴虐。王卒后,河善正式坐上了王座。
本以為,照這種發(fā)展趨勢,河善會成長為一個銳意改革,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明君。一路斗貪官,推新政,然后順便收獲愛情。誰知道他與中殿的感情線一直占據(jù)太多篇幅,甚至面臨死亡時,想的都是中殿。當中殿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后,無法面對自己受過傳統(tǒng)教育,于一個清晨離去。(韓國古代的中殿娘娘出入王宮真自如啊,與我國是真不一樣)。河善果然是藝術型的,感情太過充沛。因為中殿的離去,在朝堂上就能大哭起來,真哭得像個孩子啊。倒不是反對倆人互生情愫,只是這樣沉迷,說好的國家大義呢?要知道,為了理想中的國度,都承旨大人都弒君了,橫下一條心,做好下地獄的準備了。不過,也算都承旨運氣不好,他寄希望的這個人,并沒有那么大的抱負,開始,是想為妹妹討回公道,后來,則是為了中殿想要掌握權利。也怪我,誰讓我以為這是部傳奇般地權謀劇呢?
要說權謀,劇中也有,比如,定好了四天后會見大明使臣,河善為了追回中殿,哦豁,遲到了,怎么辦呢?抬一張虎皮上來,說是為了明帝獵虎,所以才遲的到。明使是傻子么?如果是剛剛獵的虎,虎皮這么快就硝好了?如果早就獵到了虎,那交給硝皮匠就好了,你又為什么會遲到?好吧,明使愿意給臺階,咱也不說了。(這里再吐槽明使的服裝,丑的一米,穿官服,居然還披發(fā)。道具組的,能做做功課么?韓劇中每次出現(xiàn)中國人,總是很怪異)。再舉個例子,大妃得知王離宮,居然大喇喇地要都承旨交出王印與兵權,哦喲,這太驚悚了,有這么奪權的嗎?你伸手一要,就給你?那王權與軍權是鬧著玩兒的?也太蠢了。果然,被都承旨擋回,自己氣得七竅生煙。不過,我算是明白她的兒子為什么會死。有一點,我也挺不明白的,權傾朝野的左相大人怎么權利被剝奪的這么快?他的勢力呢?
河善的妹妹就不說了,腦子笨就算了,死倔。可別說底層的小老百姓無見識,不識字的精明人可多了去了,再怎么說也是跑了多年的江湖了吧,人心險惡不知道嗎?不認識的人幾句話,就跟著去找哥哥,第一次不跟叔叔打招呼就跑了,吃了大虧。第二次又自作主張把人給放了,也許有人說,看見自己哥哥被綁著,是肯定要放的啊,她又不知道內情。但是,這里強調一個“但是”,你得告訴你叔叔啊,發(fā)現(xiàn)可疑情況,難道不是第一時間就跟最親近信任的人說嗎?不相信和尚,難道還不相信你叔?不但不說,還有意瞞著。再說了,就這么跑出去,不怕再遇上壞人?。
算了,劇情不說了。呂珍九演的不錯,相同面孔的兩個人,性格切換自如。還有,扮演中殿的李世榮可真漂亮。
第一次寫劇評!看劇情介紹,是一部不錯的權謀???前面1、2集劇情還行,呂珍九一人分飾兩人的角色很棒!但后面的劇情,實在是......不知該怎么形容,編劇天馬行空,全部想象?8集真王死,果斷棄劇。官配簡直摧毀人的三觀,不像是一部朝鮮時代的權謀劇,更像是一部講愛情的倫理劇!....................................................
tvn難得拍的史劇!昨天剛剛看了電影版,跪求編劇給帝后加相愛相殺的戲份
借來標記一下電影版,論暴君還是李秉憲業(yè)務能力過硬啊(或者是本色演出...),不管是有沒有以假亂真都有一定的道理
韓語電視劇版的影…呂珍九怕是金宇彬和劉亞仁的綜合體…瘋王的身上總是看到思悼劉亞仁的影子…且看吧
呂珍九的表演真的很精彩,很到位。
從bgm到濾鏡質感和同名電影都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 再加上張赫的友情客串 呂珍九演史劇真的carry 演技也越發(fā)進益 李世榮的聲線也屬于很沉穩(wěn)的那種音色 很適合中宮這個character 首播觀感不錯 節(jié)奏緊湊 TVN月火首播歷代最高收視率大發(fā) 真的好看!! 四星觀望
女主角真從小美到大,之前看花游記的時候覺得她適合濃妝,沒想到古裝也這么好看。呂珍九這次的演技可以擺脫童星的影子了!
呂珍九未來可期,真是天生的史劇演員
男主把控角色的能力真是肉眼可見的飛升,兩個人物演繹的都很立體,尤其是君王的塑造從壓抑到爆發(fā)非常棒,值得一看。
韓國架空的影子分身故事,長大的呂珍九有一瞬間很像劉亞仁,真是好看。
真王沒死的時候,兩個角色對比著看,很有戲劇張力,人格較量也很有趣,充滿危險。真王死后就變成傳統(tǒng)王權謀略劇了。
真的不好看,求南韓別再拍權謀古裝了,這內容給浸淫兩千多年官場權謀的天朝子民看簡直是兒戲
出乎意料的好看!呂珍九的演技真的很棒啊 第一次看他演男主的戲 劇里把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詮釋的挺完美的 期待接下來的劇情
披著雙面外衣的單角色表演,披著君王外衣的宮廷偶像劇,2集過后就水準直降,電影版都比不上,8.5的評分又是從何而來
哭遼太好看遼!!!弟弟真是太適合史劇!!! 精分一般的炸裂演技!!! 世榮也太美!!! 試問誰不單戀這么美麗的中殿!!!
歷代TvN月火劇首播收視率第一,呂珍九演技進步很大,擺脫童星的影子,呂珍九還是適合演史劇,現(xiàn)代劇不適合他,女主李世榮也是童星出道,兩人簡直是天作之合
為了長大了的珍九看的。果然弟弟適合古裝。
為男主的演技打call,這劇的節(jié)奏感太棒了!一集一個多小時,看著真痛快!
男女主顏值演技均在線,不愛不行。雖都年齡不大,但都已經(jīng)是老戲骨,cp感也杠杠的!!期待后續(xù)!!
劇情臺詞都一般,男主演技是不錯,但是在皮沒入骨,能夸張不能細膩,不是頂尖的演技,就別貼“演技炸裂”的標簽了。
驚訝呂珍九的神演技,還有其他配角的演技也很棒,雖結局收的怪異,但劇情還是很緊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