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講述烏托邦家庭的愚蠢左派電影。
從一開始電影就豎起反對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 liberal 大旗。一幫小孩子像機器人一樣從嘴巴里噴出一些關于法西斯,托洛斯基的無意義對話。父親似乎在鼓勵自己的小孩進行批判型思維,卻實際上完全將他們籠罩在自己的世界觀之下。這不是教育,這是灌輸,這是填鴨,這跟私塾里的少年有什么區(qū)別?Noam Chomsky 跟孔夫子又有什么區(qū)別?
全片惡心程度在 Ben 去親戚家借宿的一晚上達到高潮。為了顯示自己教育的成功,Ben 叫 Zaja 全文背誦 Bill of Rights。一個八歲的小女孩鸚鵡學舌一般開始講述 Bill of Rights 賦予美國人民的權利,并且在總結的時候說如果沒有 Bill of Right,美國會像 China 一樣。這簡直荒謬得讓人憤怒。一家子連 nike 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知道什么 China, 知道什么 Corporation?讓我們來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場景。 Ben 說你用自己理解來描述一下 Bill of Rights 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小女孩頭一歪,提出了中國的這個論點。暫停。這個小女孩出生在美國,成長在山林里面,從小沒有見過除了家人以外的人,更不可能接觸任何中國人,也不可能到過中國。她談論中國的內容里面,有哪些是真正自己的體會和總結?完全沒有。這一個細節(jié),和其他無數的細節(jié)告訴我們,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編劇,并沒有想真正的進行關于教育的討論,他們只是想展示左派理想的優(yōu)越性。甚至在展示的過程中,他們都只是在用抖機靈的方式。
影片的后半段試圖對 Ben 進行一些批判,兒子們的反抗啊,老丈人的憤怒啊。然而這些批判卻像蜻蜓點水一般過去了。全片的左派立場到后半段甚至變得荒謬起來,一邊反對精英主義,一邊申請的全是 Harvard, Yale 這些精英私立學校,你夠 liberal 你怎么不去 Berkeley???要反抗基督教傳統(tǒng)文化,墳肯定是要掘的,但 Harvard 的學費還是得有消費主義老丈人出。家庭里面有反抗精神的一個小兒子一個大兒子,兩個大女兒從頭到底一點點獨立思想都沒有,你夠 liberal 你怎么又不女權了呢?
愚蠢荒謬的世外桃源,空洞乏味的左派思想,權威之上的父權家庭。噢對了,電影一開始小女孩的小房間里還掛著波爾布特的海報。這部電影的愚蠢之處在于,它一上來就占據了一個獨立思考,充分討論的制高點,卻從頭到底沒有真正有價值的討論。整部電影的敘述都建立在虛妄的“孩子們智力和體力同時出色”的基礎上,并在幻想中達到了高潮。
————————————————————————————————————
下面是給一個網友的評論,順便貼到正文里來吧。
我不認為 Ben 是空想主義,事實上我不在乎 Ben 是什么主義,我也不管 Ben 教給孩子的是什么思想。我不喜歡的是這部電影對于教育的討論方式。左翼思想是和社會緊密相連的; 權利法案的誕生是和社會緊密相連的;對消費主義的控訴更是和社會緊密相連的。一切這些思想的提出,都是由于人和人之間的碰撞和妥協(xié),都是因為有人親眼目睹了少數族裔被剝奪了權利,有人親身經歷了沉迷于消費帶來的痛苦。這些可貴的思想不是空想,是產生于社會現(xiàn)實的。
而這部電影描述了一種,這些思想是可以通過“教育”,通過讀書來獲得的。孩子們是可以在不知道什么是消費,不知道消費主義追求的 nike 是什么的情況下,明白消費主義的切身之痛的。孩子們是可以在自己的權利得到完全的滿足,僅僅通過看論文,明白中國是怎樣一個狀況,并且進行獨立的批判的。
知識不是這么獲得的。導演用講述這樣一個學識滿分的家庭,傳達了一個非常傲慢,非常無理的信息:知識是不用通過實踐來取得的,你只要看書和跟自己的爸爸討論就好了。那我們還要什么田野實驗,我們還要什么對照組,我們只要坐在家里生產社會學的知識就好了。
所以我討厭這部電影,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傳達的哪個思想,而是因為這部電影不尊重教育,不尊重知識。
——————————————————————————————————————
再貼一段回復。
如果愚蠢讓你覺得不舒服的話,讓我換個詞語。我覺得這部電影很無趣。電影里討論的問題已經出現(xiàn)了幾十年,電影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已經出現(xiàn)了幾十年,并且有人真的這么去干了。以色利有類似的聚居地,美國大概也有。有興趣的可以看這個
http://www.vice.com/read/i-went-to-a-futuristic-hippie-commune-in-the-desert-arcosanti。
電影里所謂的閃光點,大概就是老爸鼓勵小孩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公開的跟孩子解釋而不是掩蓋一些東西。我覺得挺好,但是這兩個小片段就能讓人滿意了?
看電影看到的當然是自己熟悉的東西,但拍電影也是。并不是臺詞里面說了什么,這電影內在表達的東西就是什么了;并不是導演在結尾往回拉一點,就是導演在認真反思他在前面建立的那些東西了。如果一篇幾百個字的影評就展現(xiàn)了作者的為人,那兩個小時的電影背后滿滿都是導演的思想。恕我直言,這些閃亮的幻想背后展現(xiàn)的作者的思考,很無聊。他對教育的絕大多數思考都建立在空想上,并沒有提供什么太有意義的討論。不是說你鼓勵孩子有獨立思想,他們就能長處獨立思想來。如果你掌控著孩子看的書單,引導著討論,有強烈的價值觀傾向,獨立思考是有限度的。如果導演真的想討論獨立思想,為什么不在孩子里設置一個 conservative 的另類,讓他們辯一辯呢?
至于你指出來的漏洞,本來我也沒當論文寫,我承認寫的不理性。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
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活過!
——大衛(wèi)·梭羅
節(jié)選自電影《死亡詩社》所引用的梭羅《瓦爾登湖》中的一段話,雖然對原文進行了些許改動,但也并不影響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所表現(xiàn)出的獨樹一幟的自由思想。而維果莫滕森主演的這部家庭親情+公路片,就探討了梭羅的自由主義的2.0版(家庭形式的自然主義生活)的可能性。
電影開頭是父親本對六個孩子的教育,格斗、靜坐、健身、讀書、攀巖,由于屏蔽了外來的無謂干擾,加之父親教育方法的科學、有效、持續(xù),每個孩子所掌握的知識已經遠超過同齡人的層次,身體條件也非常健康乃至強壯,至于這種教育方法究竟正不正確,或者說這種脫離于人類社會的知識理論教育,所具有的類似于空中樓閣的固有缺陷,能否彌補普通教育對人性、價值的扭曲,兩者相比究竟哪種教育方式更好,這就是個大問題了,在此無力討論。但從大兒子沒入世都已經深諳撩妹之道,厚實的理論知識也很輕松的敲開名校的大門,結尾布德文放棄大學機會,獨自前往納米比亞流浪、生活、學習、思考、體驗生命,可以看出導演是原諒這種教育方式的先天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這種教育。
在隨后得知母親自殺,本帶上所有孩子走上為母親送葬、完成母親意愿的道路。在路上,本不斷給新奇的孩子們講解書上描寫的世界的真實樣子,并且恪守原有的食物準則,拒絕垃圾食品,而在超市所設計的偷竊案,則更是將本所固守的摒棄、厭惡傳統(tǒng)社會體制與秩序的思想觀念表現(xiàn)出來,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那些虛偽、狡詐、置生命健康于不管不顧的人的行為,還不盡是披著面具的盜竊、褻瀆嗎。而在接下來的一幕里,導演將爭論直接放入兩個家庭中,用現(xiàn)代小孩所追求的耐克、阿迪、XBOX與扎亞隨口說出人權方案、企業(yè)制度、資本壟斷對比,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里的渺小的人與生活于這個渺小世界之上的人的對比。
如果說之前的劇情只是為了表現(xiàn)本的教育方式的獨特、高超與奇怪,那么之后在母親葬禮及其后的故事,則直接表現(xiàn)了自然主義生活、反社會反政府反宗教主義、甚至也包括嬉皮士運動本身,與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在不尊重女兒遺囑的情況下堅持基督教葬禮,不顧親情與人性阻撓本參加葬禮,借助這個社會所謂的法治框架搶奪孩子的撫養(yǎng)權,而當祖母給本念出那封信的時候,本才意識到是自己的放棄斷絕了妻子最后的信念與希望。實際上,我們不能拒絕這個社會體制所給予的所有東西,它給予了我們足夠的保護與便利,又給了我們充足的物質享受與撕裂甚至扭曲的思想觀念,但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機器所帶有的銹跡斑斑的劣行,也足夠讓人深惡痛絕。當然,由于斯德哥爾摩效應,每個人都會成為這個社會堅定的維護者。
在強大的壓力與自責面前,本選擇了放棄,但是孩子們沒有。他們從基督教墳墓中掘出了母親的遺體,在一個美麗的湖畔,遵照母親所信奉的佛教火葬形式,伴著我們熟悉的GUNS N'ROSES的經典搖滾樂Sweet child O‘mine ,在音樂、舞蹈、鮮花與藍天之間,正式送別母親。愿你永遠擁有自由、善良、勇敢與希望。
如果你心中沒有希望,那希望將不復存在,如果你有一種追隨自由的本能,那你就有改變世界的機會,才有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諾姆·喬姆斯基
結尾送上Sweet child O’mine的部分歌詞,愿自由與愛永生,同時致曾經希望樹葬的你:
She's got a smile that it seems to me
她彷佛是在對我微笑
Reminds me of childhood memories
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
Where everything
那段時光,
Was as fresh as the bright blue sky
如同明亮的藍天
Now and then when I see her face
從此以后每次我見到她
She takes me away to that special place
彷佛被帶到另一個特別的地方
And if I stared too long
如果我凝視得太久
I'd probably break down and cry
必定會崩潰而哭泣
Sweet child o' mine
我甜美的愛人啊
奧斯卡熱度終于消散得差不多了。每年從春節(jié)前都要趕場似的把頒獎季提名的電影審閱一遍,哪個熱點沒跟上好像就要被頒獎禮的某個梗落下,看著看著就審美疲勞了,就跟同樣每年一次的北影節(jié)高潮一樣??傻诙赀€會樂此不疲地繼續(xù),影迷綜合癥吧。但這一部,它就像趕場時的清風,讓我重新為之一振。它跟那些政 (yao) 治 (yan) 正 (jian) 確 (huo) 的套餐不一樣,它沒抱著目的(波瀾不驚地有個最佳男主的提名,也當然波瀾不驚地沒有獲獎),它只是講了一個它想講的故事。
它叫《神奇隊長》。
Ben有六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由父母自創(chuàng)的名字。他們住在一個山谷里。Ben和妻子將他們全部的人生投入到對孩子的養(yǎng)育之中:
在自行設計且高度發(fā)達的學術課程中將他們培養(yǎng)為嚴謹而有批判性的思考者。
在每天嚴格的時間安排中將他們訓練為幾乎能和職業(yè)運動員比肩的體能。
在荒山和瀑布中鍛煉他們不依賴現(xiàn)代科技在野外安全地茁壯成長。
在夜晚篝火邊有的彈琴有的讀書有的向其他人分享一天的收獲。
他身體力行地向孩子們展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妙之處,以及作為人獨立思考的重要。
他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健康優(yōu)質的家庭,而遠勝常人的孩子們也用超凡的洞察力和幽默感探索著世界。但是當Ben的妻子Leslie在與躁郁癥長期斗爭后自殺時,Leslie的父母不允許一家人出席她的葬禮,他們認為是Ben害了她。Ben帶著孩子們離開了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世外桃源,只為出現(xiàn)在自己妻子的葬禮上。
因此,“與眾不同”開始走上“格格不入”的道路,這段由田野到城市的旅程挑戰(zhàn)著Ben烏托邦式的教育,質疑著他教給孩子們的點點滴滴,也最終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歷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他們以這副模樣出現(xiàn)在了自己媽媽和妻子的葬禮上
什么是烏托邦?
特意查了一下Wiki: A utopia is an imagined community or society that possesses highly desirable or nearly perfect qualities for its citizens. 幾個關鍵詞,imagined→電影并沒有太明確交代Ben和妻子從城市來到田野建立這個獨特的家的原因是什么,也沒有說他一切的“教材”和教育理念的來源是什么,我們姑且認為是他“想象”出來的吧;nearly perfect→無論是從物質到精神環(huán)境,還是從體能到認知能力,這幾個孩子都的確是接近完美的;citizens→六個孩子就是這座烏托邦的公民。
可是,我們忽略了另一個詞,community,孩子再多,家庭也只是家庭,一個家庭變不成社會,而這應該就是Ben一家離真正的烏托邦的距離所在。出了這個家,就是山水叢林,沒有別的人類可以交流,沒有別的矛盾能夠解決,而一旦進入有“別人”的地方,悖論一下就出現(xiàn)了。
但好在,這對父母都是社會人,他們了解文明的樣子,知道在孩子多大的時候,引入什么樣的文明。因為遠離周遭的媒體輿論,他們可以自己控制引入文明的內容和力度?;蛘哒f,他們只引入最基本的文明,他們把繁冗的禮節(jié)做了減法?!俺燥埖臅r候不能光著身子?!毖酝庵猓渌囊恍r候,想光還是可以光的。
Every man has a penis, it's nothing. 諷刺的是我卻要打馬賽克
而弊端,是傲慢。有父母對子女隱隱的法西斯般的傲慢,比如盡管接受18歲是教育時限,之后孩子可以自主選擇人生路,可前18年早已養(yǎng)成的獨斷式教育(“老子的教育方法最好”),讓即使收到了各大名校offer的大兒子依舊無所適從以致不敢告訴父親,當然父親知道之后果然也是一頓雷霆。
也有子女對外界的傲慢,比如“Don't make fun of people, but of Christian.”父母潛移默化地就把自己的宗教觀灌輸給了暫且不知道宗教為何物的孩子,而且同樣,無從比較所以根深蒂固。后患無窮。
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設定。對這些孩子來說,與“社會人”打交道都是訓練的實戰(zhàn)演習,也就是說,他們之前所有體能心理的訓練都是為了有朝一日和“社會人”真刀真槍地來一場。這確實會將本就不屬于社會人的孩子們更加疏離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但同時這何嘗不是對他們的保護。
孩子們生而如此,與眾不同不是他們主動選擇的人生,第一次走出深山,遇到我們這些“妖魔鬼怪”,當然會害怕,精神甚至靈魂都會受到沖擊。但“進城參加葬禮”是他們自主選擇的,那么只有找個理由,讓沖突在他們心中不那么真刀真槍。驚恐總是會埋下仇恨的種子,爸爸把苗頭扼殺在了搖籃中。
我們都該接受的訓練
將維度縮小至Ben在和孩子日常溝通時制定的種種規(guī)章制度,摘選幾個。它們幾乎完全符合我自己心目中“教育”應該有的樣子,竟然被一部電影全部說中,這種感覺太奇妙。
1. 有什么直接說,如果別人猜錯了,錯的永遠不是別人?!?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要直截了當
2. 不說(對方)聽不懂的語言。(即使你自己會說10種語言,或者說話人來自不同國家) →要尊重他人
3. 和別人談論事物需要描述感受的時候,不能說interesting。(it's a nonsense word.)→要言之有物
4. 你想說服別人,就要證明自己的觀點?!?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要有理有據
所有這些都是在Ben和孩子們的對話中出現(xiàn)的,感覺他們應該有一大厚本《溝通守則》,而每一條都是如此一針見血。多年前,剛剛認識伏地魔的時候,他(就像第3條那樣)跟我說,Never say I don’t know. Because you have a brain, you always know, at least something. 他認為“我不知道”是個poisoned word,它讓人隨時可以逃避,可以偷懶,可以不去思考。但那是有害的。我像個孩子一樣聽進去了,并沿用至今。Have anything I don’t know? Then go find an answer.
第3條是發(fā)生在開車進城路上,Ben讓其中一個女兒口頭給他講看完某本書的讀后感的時候。之后,坐在稍遠處的小女兒,手捧一本《The Joy of Sex》之類的書。然后和正在開車的爸爸發(fā)生了如下對話。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Ben也不是一直鎮(zhèn)定自若,他兩次試圖找別的話茬轉移女兒的注意力,并且在第二次成功了。電影對于真實性的展現(xiàn)令人敬佩。
生而為人,要不要對不起?
看完電影,和一個好友有一場較為激烈的爭論。他認為,Ben才是法西斯中的法西斯,最最自私的那個人。他沒有經過孩子同意,直接讓他們的生命開啟hard模式,因為自己鄙視學校教育,就直接剝奪了大兒子想上大學的愿望。而電影還要贊美這一切。
然后引申到生育這件事。這個朋友是個不婚不育主義者,他到現(xiàn)在依舊認為生孩子這件事是個悖論,孩子被動地出生,被動地接受一切,卻要馬上被賦予很多主動的要求和責任。這在根源上就是不公平的。他對“美好人生”的構想是“沒有出生,或者出生時當場死亡”。
他的話我思考了很久,也很慶幸我有如此的朋友。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我們作為人,有沒有權利質疑這種規(guī)律?當然有,因為前面說了,我們有腦子。有質疑就會有改變,我的朋友就身體力行地實施著他的改變。真誠的人都應該這么做。但是回到電影,我認為他言重了。
Ben不過也像他一樣身體力行地跟隨內心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只是他的愿望更大一些,他的改變也更大一些——他想影響更多人,從后代開始。我沒有孩子,所以總不太敢多說相關的話題。但在我的認知中,所有“孩子”都很容易被低估,他們也許在生命初期容易被影響,但永遠不要低估他們駕馭自己生命的能力。
我和我的朋友到最后更多是在自說自話,因為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因為誰也都沒真想清楚。但它帶給了我們思考,這就夠了。生而為人,先盡量對得起自己。
文明和法律
豆瓣上有一條被點了101次有用的一星差評:教小孩玩刀玩槍玩政治,學法律,然后去超市“大采購”。嗯,神奇隊長的教育還真是偉大。
那一段簡單說,也是這家人的一項被排練很多次就等真上戰(zhàn)場的“任務”——搶超市。老爸裝心臟病發(fā),趁著工作人員忙亂找大夫之際,幾個孩子各司其職分毫不差地從超市順走了需要的東西。不耽擱,不多拿,因為完成團隊任務最重要。
思想liberal的人往往伴隨的一個特點就是,不那么看重法律。當法律中的某條和自己的行為準則起沖突的時候,他們更多選擇稍稍冒險,然后遵從自己。他們的險也不是隨便冒,有邏輯,有計劃,有備選方案,有團隊合作。中間如果出現(xiàn)任何狀況,即使無法兵來將擋,也能以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淡然處之。生活給我檸檬,我就做檸檬汁咯。
曾經和伏地魔在美國看電影有一個默契,就是在看A電影之前就查好,當它結束的時候另外哪部(B電影)剛剛開始。而這部B片也不是瞎找,一般文藝片或外國片不會坐滿,所以選它們。然后利用美國電影院所有廳進口出口通道都一樣,看完A快速竄進B影廳,一張票錢,完整看兩部。
我這么尊重電影的人,最開始的時候和他大吵過,你怎么能這樣bla bla bla。他的理由也簡單,既然有制度的空子可以鉆,既然有沒賣出去的票,既然怎么都是他們賺錢,why not? 況且這過程又很fun。很明顯,伏地魔和Ben是一類人,真缺那張票錢么?挑戰(zhàn)的成就感才最重要。
也算是激勵法制更完善吧。
What if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突然彈出伏地魔的微信,說他剛剛看完。認識10多年了總有這種詭異的巧合。其實從看電影的第一分鐘,就覺得男主是一只留著大胡子的伏地魔在我眼前來回晃悠。所以我當然知道他會有多么喜歡這部電影。一個有著只屬于自己的迥異于他人的世界觀,并且一輩子奉行不顧旁人眼光,給愛的人打造一個全新的世界,為彼此創(chuàng)造全新的價值體系,與大自然為伴,敢于質疑成規(guī)。多么迷人的性格。
只不過回到塵世間,要面對的多了老丈人和丈母娘。同是家人,不愿傷害;但也同是別人,不愿妥協(xié)。一個男人不怕與全世界為敵,唯有當自己的人生信條讓所愛之人腹背受敵時,最是孤立無援,也最是絕望。看著Ben目睹女兒因為“完成任務”,而從房頂翻滾掉落受重傷時的眼神,我太理解了。無論是自己做那個獨樹一幟的戰(zhàn)士,還是選擇愛上那個戰(zhàn)士,需要的勇氣是一樣的。到這里,Leslie的躁郁癥似乎并非一個平白無故的情節(jié)了。
伏地魔說,你一定要在文章里說導演住在Berkeley。我說,你竟然查了資料。他答,看的時候就猜是這樣,果然。難怪。Berkeley是伏地魔母校,他到現(xiàn)在畢業(yè)快20年了依舊隔三差五要回去逛一圈,美其名曰返老還童。喜歡美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盡管這個國家有時那么左,有時那么右,有時總統(tǒng)像個小丑,卻總有一個地方可以自由。
很多人評價電影太理想化了,我卻覺得這恰恰就是理想本身。任何虛無的夢想被執(zhí)行后都有可貶斥可詬病的地方,但執(zhí)行夢想的過程永遠都應該被鼓勵,即使它只是發(fā)生在電影中。有了實現(xiàn)可能的夢想才是理想。
人的社會性必然有其意義,就是因為社會秩序井然,才能允許有Ben這樣的家庭稍稍游離在社會之外,以供養(yǎng)那些無政府主義者和悲情患者。
當然也能給他們繼續(xù)堅持自己的希望和動力。
當然,如果關注??則會給我希望和動力。??
雖是不平凡的一家子,可還是渺小的七個人而已。
一味避世無法成長,與時俱進方為上策。
一輩子確實很短,短到有太多的來不及。
挺喜歡他們一家子的,教育方式多少還存在局限性,父親最后對波特范說得一段話" 永遠保持真誠,保持高尚的品行,每一天都要像最后一天一樣,活得充實 不留遺憾 樂在其中,要有冒險精神 要勇敢,但也要盡情享受,因為人生本短,要活著 "
突然覺得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挺可憐,對于父母給予你的無力改變只能照單全收。同時做父母的也很無辜,他們只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你。好萊塢每到涉及兒童教育的題材就會很謹慎,所以結尾折中處理了??赐曛笪乙膊恢赖降资菫跬邪詈眠€是現(xiàn)實更好,總之結尾孩子們和父親在一起就對了。話說這么全能的父親真的不是退役的高級特工嗎哈哈哈??????
原來以為這么小眾的電影上周就會下線了,沒想到又多映了一周,心存感激讓我趕上了末班車。在Jason Bourne 和Star Trek的首映周,一個小小的廳還能坐得快滿,慕名而來的人也不在少數。
影片格局不大,故事簡單,但編劇的腦洞確是不小,硬是涉及到了人與社會關系的高度。劇情在此就不表了,直接做一些分析,說一些自己的感想。
影片中的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是人能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電影做了很有趣的解讀,答案是肯定也是否定的??隙ㄊ且驗殚_篇所展現(xiàn)的Ben Cash 一家就已經做到了。但是這有一個前提,是要脫離的人,心也要脫離,如果心仍掛念世間的事,那么最后的回歸社會也就是必然,即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所謂小隱隱于野。隱只是生活方式,沒有完全成為生活態(tài)度。這個例子就是Ben的妻子,她可能也因此患上了心理疾病,最終成為導致全家回歸社會的導火索。另一個細節(jié)是她和大兒子安排了申請大學的事,也是為回歸打了伏筆,此是小隱。相比而言,父親Ben更像一個真心超然世外的角色,他甚至一直都是堅持不讓孩子會到社會,但真正改變他的是大女兒的受傷,一個人是渺小的,但在社會里是可以有醫(yī)療救治,同理也是他把妻子送回醫(yī)治,反而造成了悲劇。從這一點上,對于妻子和孩子的愛也就成了他的羈絆,把他也最后拖回了社會。所以真的大隱脫世,是一個人的事,有了牽掛就做不到了。
然而影片對于社會中的諸多問題的詬病和諷刺比比皆是,不一一表述,有些從孩子口中說出,也是笑料頻發(fā),我想這也是人們想要脫離這個社會的原因吧。然而電影給出了一個態(tài)度,大概是一種真誠的寬容。首先要真誠地面對、指出、表達那些問題,就像不忌口的孩子們;其次是一種和解,一種寬容,因為最終他們還是回來了,他們可能和社會產生很多矛盾,擦出許多火花,然而影片中都是以一笑和解,包括身在社會中的人:大兒子認識的女孩、散步的老夫妻等,社會也作出了寬容,或許學著和社會和解,是電影想要說的。
此外,電影表達了一種對理性思考,平等交流,并充分表達的推崇,而不是情緒化地一帶而過。在車上爸爸問女兒看書的感受,女兒一下說“Interesting”,小女兒就說“Interesting is a non-word.”然后爸爸讓大女兒用其所能去描繪和講述;在慶祝那個創(chuàng)造出的不知道什么節(jié)日(原諒我的聽力),二兒子表達了反對,父親就平和地要求他論述表達他的觀點。這些都是很棒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大兒子認識的女孩對于大兒子的“亂扯”,只有一個詞語“wierd”來表達。(暫還不說那些夸張的成堆的哲學表述是多么豐富。。。)想來現(xiàn)在我們都在網上用情緒化的縮略用語,自我深入思考的空間和準確表達的能力都在倒退。還有,爸爸對于一些問題在小朋友面前都直言不諱,有時候這確實是好事。給孩子們事實,他們自會理解,如果遮遮掩掩反而會造成誤導。
說說演員,維果真的太棒了,可以說撐起了整個片子。小演員們很出彩(好萌?。。。。?,但總覺得差一點。同樣是表現(xiàn)第一次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Room》里的小家伙就表現(xiàn)的更好。但《Room》和這里有點區(qū)別,他是以前不知道外面有一個真實的世界。而這里,孩子們早已對外界的道理爛熟于胸,熟讀書本,只是第一次實踐于真實的世界。這更像我們求學的時候,什么東西都從紙上知道了,但走入社會真的看到,還是會不一樣。
電影嬉笑怒罵了半天,其實是一個悲傷的內核。孩子們圍著火葬的母親載歌載舞,反倒是很悲傷。
This is really happy-sad.
比較被詬病的是電影的結局,看起來想一種妥協(xié)。不過電影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弱化潛在的矛盾,因為這一家就是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最后一個鏡頭長時間的停頓,讓人恍然出神,仿佛希望那個15分鐘后的校車不會到達,這樣他們依然是安于世外的,就像我們所有不安于世的內心。
總之電影很不錯,定是私人的年度十佳了,就隨便寫這些了。
本片和《追捕野蠻人》《瑞士軍刀男》一起組成暖暖的“現(xiàn)代叢林三部曲”
重新找回了那些年在Ritz看電影的感覺!贊的點:家庭音樂會上Rellian用鼓點敲出不一樣的旋律,爸爸和兄弟姐妹馬上配合協(xié)奏;8歲的Nai說得出對BillofRights自己的解釋啪啪的打基礎教育的臉;爸爸對于性,自殺,酒精這些敏感話題真誠真實坦白的解釋給予孩子知曉和思考的權力;荒野生存的家庭版-烏托邦vs社會的平衡
魔戒人王露JJ,特立獨行教BB。素質教育路遙遠,我佛慈悲得永生。
太酷的一家人了,吊打"無恥家庭"啊!我們都是已經被現(xiàn)代社會馴服的綿羊,只有神奇隊長——只有神奇隊長還像拿著長矛的堂吉柯德,帶著孩子們沖向物質文明的大風車。嬉皮未死!
非常討厭這種極度偏見的看法,但依然是我的年度十佳,拋開 homeschool和結局處理不盡人意之外,整體超治愈,「陽光小美女」后又一個可愛又cool的家庭....
"Without the bill of right ,We'd be more like China."小姑娘你可以啊1
毫無一點防備地出現(xiàn)了一只鳥。
當我們以偏執(zhí)與驕傲去對抗世俗的價值體系,這個世界卻賜予我們憐憫與溫柔。
悶片如云的戛納看這樣輕松好笑酷勁十足的片子真是解渴啊。維果莫滕森帶六個叢林中長大的孩子一同去“攪局”媽媽葬禮的公路片,探討了烏托邦式閉合家庭系統(tǒng)、自給自足的極端生活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的存在可能,以及最終對外部世界的折衷妥協(xié)。音樂好聽,家庭和聲&空靈又燃的BGM,蘇格蘭風笛都有了搖滾味
自以為是其實是很愚昧的,哪怕你再聰明再有理想。嘲笑基督徒對上帝的信仰,卻自己扮演神的角色對自己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各種操控,其實和別人有什么區(qū)別。
“我的手是我的手,我的眼是我的眼,我的嘴是我的嘴,我的我不是我的,因為是你的”…2016最后一部電影,去往斯里蘭卡的航班上度過。
當烏托邦與現(xiàn)實碰撞。走出叢林適應現(xiàn)代都市對這群“放養(yǎng)”孩子們來說真是特別不容易,老爸對物欲橫流的世界是抵觸的,而孩子們無處不覺得新鮮,在這次回歸都市之旅中,他們被父親構建的價值觀在一步步瓦解坍塌,與世隔絕的烏托邦并不是最好的成長環(huán)境,如何在物質世界活成一股清流才是真的強大。
今年目前看過的拍得最用心的一部電影,充滿浪漫主義又不缺理性反思。每個人都向往簡單自由的烏托邦,但人類早已把自己逼上了復雜和制度化的絕路無法回頭。最有故事的人還是那個沒有活著出場過的媽媽,導演也一定是和她一樣在兩個世界間糾結徘徊的人。
84/100 不少人指責片中的父親的教育方式反社會,但不管學校教育和homeschool,教會人類獨立思考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有誰規(guī)定人必須生活在鋼筋水泥里?你以為你接受的教育是你自己選擇的?一輩子在朝九晚五里循環(huán)致死,看看這個社會社交障礙的人有多少吧,別笑掉大牙了。
一般來說,這種烏托邦題材以及小清新風格外加一張情感牌,基本上都能獲得大部分觀眾的虛高評價。
十分特別的一部電影,被打動了,這不是簡單的教育方式的問題,是關于如何生活的問題。電影沒有給出對錯,只給出不同的愛。
清新有余深度不足,試圖建立一套超越世俗的價值體系的人,講的卻都是些人文社科的皮毛,并沒有太多特殊教育方式之外的其它想法表述。Matt Ross 意料之外,George MacKay 會選劇本,Noam Chomsky 生日快樂。
點“想看”已經是2014年5月21日的事情,時隔兩年半終于看到了……整個電影的氣質和Viggo本人的氣質簡直天衣無縫。以及小朋友的costume特別好看,音樂也美QvQ
但當災難降臨,他們被迫離開了自己創(chuàng)建的天堂,開始走向外面的世界。這不僅挑戰(zhàn)了他對“家長“這個角色的理解,也讓孩子們開始懷疑父親所教給他們的一切
最后男主角不是已經開始服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逐步回歸到正常社會中去了么,有部分人是不是只看了前面都關掉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