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那一屆奧斯卡上,看到了幾個獲提名動畫公司預先制作的感言,讓我記憶猶新?!禪p:飛屋環(huán)游記》是大熱門,老頭子的獨白沒念完就被小狗打翻了布景板;《The Secret of Kells 凱爾經的秘密》則是由Aisling 抱著半透明的小貓咪Pangur Bán(一只藍一只綠眼的狐類動物)輕聲細語如她的神秘氣息緩緩道來:“畢竟我是從遙遠的愛爾蘭來的呢~” 一個嬌俏玲瓏又變幻深邃的小女孩躍然而出。
有人說Aisling她就是個妖精,對啊,開篇獨白就是她似有似無的聲音從遙遠的世紀飄來:“我活了幾個世紀,曾經是鮭魚,是鹿,是狼… ”,我更喜歡稱她為森林精靈,她自我介紹的時候說道“讓我給你看看,我的森林。” 真是好羨慕她一頭靚麗發(fā)絲……豐厚柔順,貌似沒有脫發(fā)的痛苦呀。
大家都覺得,沒有Aisling的幫助,Brendan那個稚氣小男孩無法完成凱爾經的書寫。也就所謂的人與妖的友誼,依靠神話傳說的幫助。甚至也有人說故事情節(jié)不夠連貫,很飄忽,主旨不明確。
當然,一個多小時的二維手繪動畫無法完全理清故事的來龍去脈和歷史依據(jù)。作為東方人,很難理解西方中世紀那些黑暗中受束縛的人們,是怎樣熱切期盼手抄圣經傳誦帶來的無上光明,那些深刻的含義,繪本中每個花紋、細節(jié)所隱含的色彩,都凝聚著怎樣的精神與信仰。
跟大多數(shù)文藝憤青一樣,能夠看到電影動畫還原凱爾經中,美輪美奐的紋飾與精髓,即便只是冰山一角,我已興奮至極,回想翩躚。正如聽著一直鐘愛的愛爾蘭傳統(tǒng)曲調一樣,沉浸在曼妙神秘的叢林中,尋找屬于那個遙遠民族數(shù)世紀以來的回音。
有人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說,歷史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當藝術還原了歷史,那不僅僅是單純的藝術。
(文藝女青年繼續(xù)幻想中…)
就像前面豆友說的,人物造型天書奇譚風格。色彩簡單,線條肯定。
但是畫面的其他部分,背景和裝飾物,風格比較接近Michel Ocelot,也就是《阿祖爾和阿斯馬爾》( Azur et Asmar)的創(chuàng)作者。非常的精密繁復,每一格畫面都充滿無數(shù)細節(jié),層次很多,細節(jié)之中甚至包含著更多的細節(jié),忍不住要停下來一幀幀推敲。
比如,雪花一片片,每一片都是花形分瓣的;綠葉有葉脈紋理,書中的插圖層層疊疊畫中有畫,但煙霧是老式連環(huán)畫中的氣團線,海水又是抽象的,石墻則是籠統(tǒng)的。
雖然靜物和景物是裝飾風格,但是用色很復雜,從傳統(tǒng)的淡彩風格到裝飾紋樣、拼貼、畫框、寫實的質材和質感,都有利用。眼拙,沒有注意到是不是也用到了3D構造....
“我們決定不用透視,因為那個時候(古愛爾蘭凱爾特時期)透視還沒有出現(xiàn)”。----------劇本作者之一Fabrice Ziolkowski對于畫面風格解釋說。
這部動畫的導演用了六年的時間構思和準備“凱爾經的故事”,從動畫專業(yè)畢業(yè)的Tomm Moore之前沒有拍攝電影的經驗。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動畫。在籌備《凱爾經的秘密》期間,他的作品多和廣告MV有關。
《凱爾經秘密》背后是一個多國部隊(當然在歐洲很常見),大部分資金和人員來自愛爾蘭和法國、比利時,也有巴西和匈牙利參與。
“凱爾經的故事”在Tomm Moore最初構想里完全屬于成人世界的故事,目的是表現(xiàn)凱爾經誕生的那段愛爾蘭歷史時期。主人公布蘭登最初只是一個出現(xiàn)幾分鐘的小配角。在Fabrice Ziolkowski的幫助下,故事演變出現(xiàn)在的童話色彩。相對于影片后半部明顯表現(xiàn)成長和人生歷程,布蘭登天真爛漫的童年經歷顯得格外突出,也使維京人入侵前后的情節(jié)不那么連貫。不知道這種改動算不算成功。
根據(jù)訪談,Tomm Moore說想用故事表現(xiàn)凱爾經和那個時代。但是從全片看來,凱爾經是什么?凱爾經的內容?凱爾經的影響?就像影片開頭所描繪的一樣,是一個傳奇。直到影片結束,也依然是一個秘密。也許導演在刻意渲染經書之神圣”不可言傳“,也許虛化的”凱爾經“可以用來象征所有神圣的智慧 ,也許,只是”凱爾經“對西方來說太過熟悉而不需要特指................總之影片的后段僅傳達了一種意象:即凱爾經被書寫,被流傳。并沒有具體答案。
部分凱爾經常識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參照維基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ok_of_Kells凱爾經(Book of Kells)相傳是世界上保存最久遠的手抄本圣經,現(xiàn)于都柏林圣三一學院館藏。其內容部分來源于較早的拉丁文圣經(Vulgate), 據(jù)傳由凱爾特僧侶于公元9世紀繪制。其中插圖繁奢復雜,裝飾色彩濃厚。出于對原經書彩圖的尊崇,電影努力再現(xiàn)了這一奇妙的畫風,而且更加精致,極富想象力。
Tomm Moore認為古愛爾蘭時期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時期,一本經書誕生背后是各種文化交織與碰撞的結合。動畫中展示制造墨水的技術,來源于當時的阿富汗;而繪畫則受到摩洛哥人的影響,再加上凱爾特傳說,當?shù)氐漠惤堂耧L,加上古愛爾蘭的特點,還有之后要展現(xiàn)的新基督教的引入,維京人入侵等等.....綜合形成了一本神圣經書的風貌。這也正是導演想在動畫中表現(xiàn)出來的多元色彩。
影片能看出Tomm Moore和創(chuàng)作團隊的努力。但劇情在如此龐大的背景和表達野心下未免有些指向飄忽、敘事籠統(tǒng)。
除了結尾布蘭登回到修道院,影片的前半段和維京人入侵后的情節(jié)幾乎沒有統(tǒng)一的情感關聯(lián)。布蘭登的決心、意志、個性在離開修道院之后的敘述里也沒有再提及。布蘭登在洞穴里得到晶石之后與”阿詩林“的聯(lián)系也不加解釋地回到了簡單的”人與獸“之間。
如果說影片前半部是以一種迪斯尼的快樂精神在表達童真和童趣,那后半部遭遇現(xiàn)實的挫折時就表達得過于嚴肅和莊重了。
當維京人入侵時,按照傳統(tǒng)的敘事,我們都會內心期待阿詩林帶來森林的守衛(wèi),代表神秘的力量拯救人們。但是,故事駛向了與之前的童話作風完全不符的現(xiàn)實方向------------平民被屠殺,院長被砍倒,布蘭登和畫師在火光中落荒而逃。
不光逃跑,布蘭登還逃到了天涯海角,從此譜寫偉大的經書。這些智慧的象征當初并沒有救苦救難,結尾也并沒有給布蘭登帶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幸福和團圓。
對一部有一半兒童片色彩的卡通電影來說,所有理想化的期待都會落空。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另類的故事。主角盡管實現(xiàn)了夢想,但是夢想具體是什么?夢想能給人帶來什么?一切都指涉不明。而在這個過程中遭遇的苦難,卻是具體的,真實的,并在故事結局沒有得到任何回報。 這是從傳統(tǒng)角度,尤其由影片前半部的童話視野展開而得到的概貌。
--------------------------------------------成人思維如下-------------------------------------
很明顯,Tomm Moore不夠圓滑地思路更多是面向成人的。他側重《凱爾經的秘密》所帶來的思考,還有象征性。
正如他所說的多元文化,在古愛爾蘭,在一個處于進化中,尚不發(fā)達的歷史時期,可能會顯現(xiàn)出來的矛盾和聯(lián)系,這部電影中都有交代。
阿詩林可能是布蘭登的想象,在孩童世界,是想象力,是青春期。但是外在看來也是神秘力量,一種對大自然的崇拜,也是凱爾特文化傳說對當時人們的影響。阿詩林后來指引小貓盜走鑰匙的段落時響起一首美麗動聽的凱爾特民歌,仿佛一種催眠的力量(插舌:影片配樂優(yōu)美令人難忘,愛爾蘭的音樂向來令人神往),和后面的洞穴段落一樣,有獨立于全片的妖異氣氛。
神秘的森林和森林里神秘的洞穴則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有力量的象征,也有邪惡的象征,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
院長修建高墻可能沒有實踐過,也沒有經驗,但是出于一種現(xiàn)實考慮。他像那個時代的智者、領袖,擁有足夠的力量而不是智慧,要用有限的手段面對未知的威懾.......當和弱者的觀念發(fā)生沖突時,就只有強制執(zhí)行。
同樣的沖突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在延續(xù)....
經書的傳說相當于一種”精神指引“,給思想貧瘠的時代和人帶來光明。同時傳入的還有”科技“(墨水象征)、信念(完成經書)和”理論指導“(畫師的叮嚀,傳教),只是缺少院長這樣權威的實踐派去執(zhí)行。于是布蘭登作為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后生填補了這個空缺。
一個剛剛”對外開放“的時代,智慧和實踐還沒有完美結合,付出代價似乎必然的。
于是維京人入侵了.....杯具蔓延......
以上,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依然延續(xù).......
正因為智慧和信仰處于一種蒙昧狀態(tài),技術落后,人們還保存著原始信仰。被那些代表著功利和擴張、技術更先進的維京海盜搶掠似乎命中注定是不可抵擋的。
選擇逃亡,保存”智慧的種子“,繼續(xù)文化傳承,這是《凱爾經的秘密》中比較肯定的態(tài)度。盡管智慧可能在偶然的情況下,被迫流傳下來......可很多動人的歷史往往不正是這樣造就??
這是Tomm Moore賦予凱爾經的傳說。
仿佛前后不搭,角色付出沒有回報,看起來無解的《凱爾經的秘密》實際上暗示著歷史必然,人類進化。只不過因為指涉過于寬泛而無法準確定向于不明真相的觀眾還是別有用心的觀眾.............
以上,在任何一個時代也還在延續(xù).....................
===========================================
圖片和設計稿欣賞可以參考這個:
http://www.mtime.com/my/inside/blog/1990522/《凱爾經的秘密》就這樣被導演通過一些躁動的天書般的符號和一個來自天外的奇異女童的聲音,輕而易舉地表現(xiàn)了出來。就這樣直截了當,毫不拖泥帶水。
怎樣表達主題,以什么樣的形式什么樣的風格來表達才能讓觀眾接受喜歡,不僅是導演技藝的體現(xiàn),更是他才氣才情的展示。不得不佩服導演湯姆.摩爾非凡的表達能力,雖然這是他第一次執(zhí)導的影片。一下子被打動。
電影的主題用線條簡單色彩明快的插圖動漫討論了一個有關宗教與信仰的問題。故事濃縮到中世紀凱爾斯一個修道院,以修道院為切入點,以《凱爾經》為線索,展開情節(jié)。
古板保守的修道院院長為防止北歐海盜入侵,與一些藝術家教友日日不停地修筑堡壘以求安全。十二歲的布倫達是這個修道院的實習畫師,他在院長叔叔的嚴厲管教下,每天都過著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從未踏出堡壘一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亦從未想過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小時候,我們總會和布倫達 一樣,被家長或老師限制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不準做這個,不準做那個。許多兒童該有的天性童真就這樣被泯滅。對家長和老師的話從不敢違背,很少問為什么,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缺少思想勇氣,不能判斷是非,以至于長大以后缺乏主見。
導演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影片即照顧到成年人的心理,也周到地照顧到小孩子的感官。在布倫達的身上,不管你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最后,年老的修道院院長對布倫達悔恨地說:“你還是孩子時,卻失去了所有的童真,這是我的錯!”
(芷寧寫于2010年2月4日)
在短片和廣告片界奮斗多時的愛爾蘭年輕導演湯姆·摩爾,終以一部具有濃郁民族和宗教畫風的動畫長片《凱爾經的秘密(The Secret of Kells)》(又叫做《布蘭登和凱爾經的秘密》),讓人們領略到了他的美學和導演實力,將一種既新鮮絢爛又返璞歸真的美妙觀影體驗留在觀眾心頭。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以品質取勝的動畫,不過,其以北歐傳說和愛爾蘭經典名卷《凱爾經》(一本福音書的圖畫手稿)為故事依托的劇情架構也頗有意趣,令故事有別于其他美式制造,片中雖然也不乏少年救世這樣的小夢幻小情結,但其中自始至終洋溢著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令觀眾絲毫不覺得這種小夢幻小情結有任何唐突幼稚或不適之處。只是故事結束的趨于倉促,仿佛一直想要表達的一本好書帶給人類力量的觀點,到了也沒說透。
該動畫在美術表現(xiàn)上顯得構思縝密,很多手繪畫面充滿了細致而繁復的質感,同時也令愛爾蘭民族之風隨處可見,如那蔥蘢迷蒙的森林,清雅可愛的花朵,青碧怡人的原野……而那溫暖神秘的繪經室,高聳入云的塔樓,神圣莊嚴的教堂,特別是公元9世紀凱爾斯修道院的整體呈現(xiàn),無一不透露出其受到了宗教圖畫風格啟發(fā)的特點,仿佛古老手抄經文上斑斕多姿繪圖的重現(xiàn),充滿了恒久的風韻與貴氣,神秘莊重且極富想象力。
該片的另一個美術表現(xiàn)特點是——不同時空畫面的同屏并列和同一場景的畫面分割,如三幅不同時令的風景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畫面內,將主角行走的軌跡用一種相當詩畫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同時,三幅風景的裝飾框采用了類似古書邊框的棕底暗黃花紋,顯得精致而靜雅。
片中的人物造型也十分可愛,凱爾斯修道士們的外貌特點十分夸張,高矮胖瘦一應俱全,且被繪畫發(fā)揮到了極致。男主人公小修士布蘭登的造型容易令人想起東方的小和尚,愛詩玲這個林中精靈的造型,也會令人想起《美麗密語》里的白衣仙子,而主創(chuàng)之所以采用“愛詩玲”這個名字,大約也頗有來頭,Aisling在愛爾蘭語中是“夢”的意思,Aisling還是一種愛爾蘭的詩歌形式,這個美好詩意的名字很有象征意義,仿佛引領人們走過黑暗向往光明的希望和力量,一如愛詩玲對布蘭登的傾力相助。
該動畫的OST相當不俗,曾奉獻過《鳥的遷徙》、《放牛班的春天》、《喜馬拉雅》等片OST的法國著名音樂家魯諾·庫萊斯(今年同獲動畫長片提名的《鬼媽媽》之OST,同樣出自他手)這次依舊采用民族風,該動畫主題曲一出便是撲面而來的純粹而濃郁的愛爾蘭風,片中一首童聲獨唱“Aisling Song”,清越婉轉,質樸可愛,令人難忘。
看這部動畫,難免令人懷念起昔日畫風細膩動人的中國動畫,如《九色鹿》、《三個和尚》等,在看多了美日制造的產業(yè)模式動畫后,這部《凱爾經的秘密》以及07年西班牙的《夜之曲》等歐洲動畫會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影片的風格原本就該多樣化,動畫片更應如此。
[延伸閱讀]
關于凱爾經:
凱爾經(The Book of Kells),也叫凱蘭書卷(愛爾蘭語Leabhar Cheanannais),是一部泥金裝飾手抄本,是早期平面設計的范例之一。
約公元800年左右,蘇格蘭西部愛歐那島(Iona)上的凱爾特修士繪制了該經卷。全書由四部新約圣經福音書組成,是一本有著華麗裝飾的圣經福音手抄本,語言為拉丁語。每篇短文的開頭都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全書共計插圖兩千幅。
凱爾經是西方書法的代表作,代表了愛爾蘭海島藝術繪畫的高峰,也被公認為是愛爾蘭最珍貴的國寶。
(若聽片中插曲Aisling Song,可去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4985805_d.html)
畫面很華美。音樂也不錯。人物很可愛。故事……我沒感覺。
墻里墻外的世界,經典的繪本風格,出色的配樂,英倫腔調。Aisling在愛爾蘭語中有夢、愿景(dream, vision)之意。2009歐洲動畫節(jié)最佳導演獎。2009第33屆法國昂西動畫影展“觀眾大獎”(AUDIENCE AWARD)。2009愛丁堡電影節(jié)“標準生活”觀眾票選獎。
出色的動畫,經典的故事,我感興趣的凱爾特題材。無可挑剔。歐盟電影展看的。
雖然是手繪動畫,也想表現(xiàn)手抄書的感覺,但實際成片卻是完全的電腦制作,電腦勾線,電腦上色,最后產生的矢量繪圖令手繪感蕩然無存。跟阿祖爾和阿斯馬爾一樣,也是電腦技術摧毀出色設計的例子,不過整體效果是比完全3D的前者要好,前者的畫面對設計人員來說簡直是悲劇。導演很嫩。
《海洋之歌》導演前作,愛爾蘭的《天書奇談》。宗教色彩濃厚,音樂還是一貫的悠揚動聽。其實不太喜歡過于工整的矢量風格畫風,做到精致繁復很多,但能做到如此有靈氣的,寥寥無幾。
湯姆·摩爾處女作,手繪動畫永遠都值得尊敬,幾乎每一幀都絕美,配上恰到好處的音樂,確乎純粹的藝術品。人物線條干凈簡樸,后景則復雜華麗,內涵具有多重解讀的潛力,不過總體看還是不若[海洋之歌]那般靈動、瑰麗、完整。敘事上前后有所割裂,清新夢幻的兒童成長故事與殘酷現(xiàn)實的屠殺與逃亡相連,后半程(入侵、逃亡、成長、傳承、歸家)僅占1/4篇幅,節(jié)奏過快。伊丹和布蘭登持守傳承的《凱爾經》內頁始終未呈露出來,升華為普遍的知識與精神財富之象喻。幾個絕美的場景:背景中綿密繁復的腳手架;純樸的粉筆簡筆畫;阿詩琳坐在高塔的窗沿哼起謠曲(古愛爾蘭詩歌《Pangur Bán》),讓貓貓的靈魂去偷出鑰匙;咬尾蛇失去水晶之眼,瘋狂自噬;維京人攻入后的黑紅白配色,漫天雪花與烈焰廢墟;以春夏秋三聯(lián)畫凝縮成長過程。(9.0/10)
原聲和畫風太棒啦~
這樣的畫面才不愧“動畫”二字。愛爾蘭的悲傷簡直滲透入骨,不管啥藝術作品都予人一種“好可憐”的感覺,哪怕畫面華美至極。那個貓叫“胖哥胖兒”哈哈。
Original and beautifully drawn.
如繪本般美麗,OST也很贊!
無論是題材還是畫面抑或OST都很棒,部分細節(jié)沒交代清楚,并且結尾稍顯倉促,但瑕不掩瑜,此片超越UP成為我心中的09年年度最佳動畫
將兒時睡前故事一般的情節(jié),加上對宗教對人生的感悟,配合精美的畫面音樂,精美絕倫!——————以上都是屁,不足以形容它帶給我的感動
誠心地講,這部動畫無論劇情再緊湊,意義再深刻,其實都無法超越極致華麗的配樂與精美絕倫的畫面所帶給我們的從異域席卷而來的巨大震撼,所以也請不要再糾結它的劇本問題了。
阿凡達2.0,畫風大大大大大愛
畫風很異域。技術質量上乘。故事。嗯。好薄弱。
沒有信仰也看得淚流滿面,最后一個30秒三格三個季節(jié)的單鏡頭直接就營造出了史詩感,片頭與片尾也是混沌和光明的對照。每一幀細節(jié)都完美得像藝術品,卷軸式運鏡就像文明演進,UNITY。
那精靈唱的歌好聽極了!
這部片子主線雖然是比較嚴肅的話題,但影片中有很多很幽默的情節(jié),最喜歡阿詩鈴在高塔窗邊唱歌那一段,歌聲空靈、婉轉清透,帶著神秘又像帶著無限延伸的希望,特別特別的美。
畫面音樂5星,情節(jié)3星
太美了,沁人心脾又給人無限遐想,仿佛回到小時候,很多事情第一次從未知到已知的興奮——“我最不怕的就是想象!”誰能想到和惡勢力的搏斗竟是粉筆畫大戰(zhàn)貪食蛇呢?太可愛了!好想在阿詩鈴的歌聲里化成一陣煙,飄去世界上那些神秘又美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