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弗瑞曼將出演兩部全新劇集,一部為Sky打造的《養(yǎng)育者》(Breeders,暫譯),另一部是ITV打造的《懺悔》(A Confession,暫譯)。 《懺悔》為犯罪題材劇集,劇集共6集,保羅·安德魯·威廉姆斯執(zhí)導(dǎo),杰夫·波普編劇。故事聚焦英國威爾特郡,圍繞22歲女子希恩·奧卡拉漢失蹤案展開。馬丁·弗瑞曼在劇中飾演負責(zé)此次案件的偵探。本劇將于2019年ITV播出。
斷斷續(xù)續(xù)的在疫情中把這部2019年拍的電視劇看完了,開始吸引我看這部電視的動力其實是男主(誰能說沒看過福爾摩斯呢,當(dāng)然還有男主在真愛至上中優(yōu)秀的表演),開篇的3集以為這是一個犯罪破案片,可是后面三集卻把劇情集中在了英國國內(nèi)的法律問題上了,看了一些評論說不喜歡becky的親生父親,其實這只是一個引起后三集劇情的人物。前三集中講訴了男主破了案,順帶還發(fā)現(xiàn)了becky的遺骸,后三集確一直把劇情聚焦在男主破案程序的合法性上,主要可以歸結(jié)為沒有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逮捕和進行米蘭達法則告知,所以后三集還是討論的還是司法界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即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哪個更重要,還有引申出來的程序正義的邊界在哪里的問題,對于一個學(xué)習(xí)過法律的我來說,毋庸置疑我知道程序正義很重要,不管是辛普森殺妻案(毒樹之果)還是本劇的劇情都無一不清楚表明了此觀點,但始終無論國內(nèi)還是國外對因過度追求程序正義而導(dǎo)致的公平正義無法得到伸張都頗有非議,本劇也有此寓意。我在這不想過多的深度討論這個法哲問題,只是想就本劇的一部分劇情來說說自己的一些感想,首先針對劇情中男主沒有按照正當(dāng)程序告知犯罪嫌疑人應(yīng)當(dāng)享有的權(quán)利,而導(dǎo)致自己丟了自己喜歡的工作,我不解的就是在這里男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沒有按照同事的規(guī)勸去按規(guī)則行事,劇中的說法是男主為了解救被害人,但未嘗不能讓人發(fā)散去聯(lián)想男主或許是為了爭取一個更大的功績或業(yè)績,這就是他不遵守規(guī)則而能讓人在法庭和私下里攻擊的地方,因為他作為一個高級警官理所當(dāng)然會了解該遵守規(guī)則的意義;其次對于劇中描寫的becky母親通過自己選區(qū)內(nèi)的議員幫助,發(fā)動廣大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請愿活動,到頭來確得到了一個官員層層推諉,最終無疾而終的結(jié)果,這讓我覺得所謂的民主和所謂的特色主義又有多少區(qū)別呢?尤其是劇中出現(xiàn)的卡梅倫的議會質(zhì)詢的畫面還有提及當(dāng)時內(nèi)政部長的特蕾莎梅的話語,更讓我因過于接近和真實感到了一絲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風(fēng)采。隨著我年齡的增長,年輕時覺得民主和自由是多么的重要,但現(xiàn)在更讓我時長想到的是裴多菲的那句著名的“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加上最近幾年國內(nèi)的經(jīng)歷,越發(fā)的覺得社會只有階級的區(qū)分而無論東西之分。最后想說一下劇名“A confession” ,看完本劇覺得這個劇名點題了,整個故事都是從一個坦白開始的,同時這個劇名又讓我想到了另一部英國電影“A education” 同樣是一部好片,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去看一下。
其中的每一集都令人扼腕,短短的六集故事濃縮了太多的情緒,兩個失蹤女孩家庭的種種情緒,讓人看到人性的善與惡,勇敢與退縮。兩位受害女孩生前截然不同,一位潔身自好,一位自甘墮落。兩家人比鄰而居,但共同的悲傷沒有拉近他們的距離,反而產(chǎn)生心懷愧疚的隔閡。
兩個失去女兒的家庭有著不一樣的故事,都是離異重組的家庭,好女孩的媽媽伊蓮似乎困在了生活里,除了乳腺增生懷疑癌變、失眠、抑郁之外,還有始終不敢去直面另一個失蹤女孩的媽媽。而壞女孩的媽媽凱倫卻充滿了勇氣,不斷的通過各種渠道爭取權(quán)益,為失蹤的女兒吶喊,為停職的警察Steve Fulcher奔走。兩個媽媽的表演非常出彩,衰老的面容,疲倦的表情,生動的展現(xiàn)了失去女兒之后的悲痛,看他們的樣子,真的讓人在恍惚間以為那就是現(xiàn)實中的母親,現(xiàn)實中的煎熬。
壞女孩的媽媽凱倫對失蹤女兒滿滿的是思念和愛,而前夫卻完全是一個不明事理的衰人,正是因為他的投訴,使得警司Steve Fulcher最后被停職處分,前夫?qū)φ业绞й櫯畠菏w的警察的痛恨遠遠超出了對殺人犯的仇恨,如此的混沌和不明事理或許在很多年前,會令我難以相信,但是當(dāng)生活的閱歷給予我們太多教育之后,早已經(jīng)接受所有的不可能,這樣的人真的存在。如同這部源自真實故事的電視劇一樣,一個瘋狂不明事理的父親促成了英國警察辦案歷史中的典型案例,將一個力求拯救兩個女孩生命的警司的職業(yè)生涯生生的葬送。
職業(yè)道德、追求真相、和個人的職業(yè)生涯、聲譽相比該如何選擇?華生在這部劇里扮演里一個睿智盡責(zé)的警察,他辦案的目的就是與時間賽跑,力求找到活著的失蹤女孩,只是事與愿違,為了也許是一個并不能稱為是錯誤的決定,葬送了自己的事業(yè)和聲譽,看到對他的審查,深刻的感覺到他的無力感,每一個在制度中的人都被困在制度里,你必須服從于制度,無論你作為個體是怎樣的優(yōu)秀,國家不會在乎你一個兩人的人生走向。
這是一部值得思考的偵探劇,它被定義為偵探劇,實質(zhì)上卻是在探討一個國家的制度、作為其中一個個體的抉擇,同樣會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發(fā)。
剛剛注意到片頭:This is a true story.
而不是通??吹降模築ased on true story.
這里面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對照維基百科本案的真實案例記載,本劇的還原度相當(dāng)高,連Sian失蹤后的時間線幾乎都是一秒不差。還有Becky媽媽對審判結(jié)果的評論,也是一字不差。
正因為是真實再現(xiàn),所以更覺得壓抑,尤其是第四集。
大伙眼睜睜地看著變態(tài)Christopher領(lǐng)著一大隊警察,找到了尸體;C向Fulcher坦白第二具尸體時,還有第三者在場,有一位女警察一直在筆錄他們的談話。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這肯定是C干的啊??墒欠善fNo,而且負責(zé)此案的警官甚至還有濫用職權(quán)甚至刑訊逼供的嫌疑。
真氣人?。?/p>
Becky的生父,也是個混蛋。早餐與Becky媽媽的談話就看出來,絲毫不承認自己的過錯,而之后更是投訴Fulcher,簡直讓我出離憤怒了,如果我在場,說不定會打他一巴掌。話說回來,這劇的演員找得真好,除了Fulcher的那張臉實在是太熟了,其他人都讓我相信就是本人,本人。
包括C的演員,分明就是變態(tài)本態(tài)。出庭時向著旁聽席那一笑,毛骨悚然。
體制漸漸成了自己的敵人,無奈。我能夠理解對警察的各種限制,是為了避免真正的濫用權(quán)力,法官認定當(dāng)日取得的口供不得用于起訴,是在杜絕后患,是不開這個口子。但是本案一清二楚,并沒有別的可能,這個時候還一味地教條,則顯得愚昧。
現(xiàn)實灰暗。
到目前為止,第三集的評分是最高的,這一集一定會大幅下降。因為大多數(shù)觀眾還是更喜歡痛快淋漓的劇情。
說真的,如果不是野外突擊詢問,可能永遠也找不到兩個女孩子了。帶Christopher回警局,要求有律師,然后C就可以永遠躲在No comment的后面,對所有問題一概不回答。
Fulcher真的是個好警探,直覺準,敢于行動。事實證明他之前大規(guī)模搜尋Sian,派人跟蹤C,這些策略都是正確的。他對待C態(tài)度適中,既沒有威逼,也沒有軟化。
C問,You think I did it. 而他直視C的眼睛回答說,I know you did it.
C坐上車后,F(xiàn)ulcher替他系好安全帶,還細心地問了問,緊不緊?
應(yīng)C的要求調(diào)高車內(nèi)空調(diào)溫度。
之后還遞上一支煙。
正是這種態(tài)度讓C放下警惕,不但交待了Sian的藏尸地點,還坦白了另一個女孩Becky的謀殺也與自己有關(guān)。雖然因為年代久遠,Becky的所在地記得不太清楚,給警方找尋尸體稍微制造了一些麻煩,但C對Fulcher的無保留,是令人印象相當(dāng)深刻的。他還問Fulcher,我一定是什么地方出毛病了,一般人是不會就這樣走出去殺人的。這段交心令人驚嘆。
想到Fulcher之后會因為這件事辭職,真是痛心,體制就這樣失去了一個優(yōu)秀的警探。
馬丁-弗里曼還是一如既往地演技精湛,如果不是他的臉辨識度太高,我真會以為這是一部紀錄片。有人說馬丁沒有突破,可是為什么總要突破?就這樣給觀眾帶來一個又一個精彩又經(jīng)典的表演,不是挺好么?
C的演員也很棒,他就是那個變態(tài)。
兩個媽媽對壞消息的反應(yīng),處理得也不一樣。本劇在制作上很精心。
外景也美,尤其是直升機上的俯拍,配上音樂,如果不是案子讓人糾心,還是挺讓人心曠神怡的。
半個月前,老戲骨李誠儒在《演員請就位》里的幾句話在熱搜上被反復(fù)咀嚼著。
雖說這番言論古早了點兒,但還是引得劇主思考。
什么樣的影視作品,算得上有分量?
劇主覺得,莫過于簡單的黑底白字——
“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
可如果一部劇敢把“改編”兩個字都放下呢?
劇主覺得,它一定更有底氣,也一定更有鋒芒。
這鋒芒不在于多強的戲劇沖突。
而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的絕望和掙扎。
就像這段故事一樣。
它離奇,但從不遙遠。
01
掀動風(fēng)暴的,是小鎮(zhèn)中互不相識的四個人。
一個警察、兩個母親、一個陌生人。
高級警探史蒂夫,奉行簡潔高效的實用主義。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在之前劇主聊過的《墮落街傳奇》里,史蒂夫這種警察被叫做“食草者”(Grass Eater):
從不主動謀取私利,但同樣深諳體制運行之道。
你可以說他專注,也可以說他世故。
總之,絕不是那種一拍腦門就下決定的理想主義者。
兩個母親身上有不少相似之處。
同樣重組了家庭,同樣期待著女兒回家。
貝琦的母親用了將近10年望穿秋水,既焦灼又無奈——
當(dāng)年女兒因為毒癮發(fā)作而離家出走,中間又不得已做過皮肉生意。
她明白,相見對兩個人來說都需要天大的勇氣。
唯一讓她心里有所安慰的,是前夫那邊時常傳來關(guān)于女兒的消息。
這也是她沒有將女兒報作失蹤人口的理由。
希恩的母親沒那么糾結(jié)。
她只是納悶,蹦完迪跟男友分開的女兒一天都沒回家,能去哪里呢?
滴答,滴答。
時鐘敲響,眼看希恩失聯(lián)的時間就跨過引發(fā)焦慮的臨界點。
希恩的媽媽頂不住了,決定先去報案。
親友都不知所以,搜查又遲遲未果。
從最樂觀的角度來看,希恩也處在監(jiān)禁當(dāng)中。
更糟糕的情況?
沒人敢往下想。
這個時候。
恐懼的源頭,對準未知身份的嫌疑人。
史蒂夫帶隊,日夜排查比對著可疑信息。
終于,在監(jiān)控里發(fā)現(xiàn)了蛛絲馬跡。
02
克里斯托弗·約翰·哈利威爾。
有過幾次輕罪的前科,注冊過一堆虛假身份。
希恩留在外界最后的影像記錄,是那晚在酒吧門口搭上了他的出租車。
舊案新疑,讓史蒂夫把目光基本鎖定在克里斯身上。
但為了不打草驚蛇,也為了收集更多證據(jù)。
史蒂夫決定,先不把克里斯捉拿歸案。
向他施壓,逼他露出更多馬腳。
這邊,法網(wǎng)漸漸收緊。
另一邊,克里斯仿佛不堪重負,買了一大堆安眠藥物。
陰云籠罩。
如果克里斯真的自殺,希恩的下落將石沉大海。
不能再等了。
必須雷霆出擊,將克里斯緝拿。
你看克里斯被押進警車時的神情。
茫然、懊悔,咬緊后槽牙,目光不自然地瞟向窗外。
臉上微微顫抖,表明他的內(nèi)心不像表面那樣平靜。
史蒂夫斷定,克里斯此刻已經(jīng)處在崩潰的邊緣。
于是他不顧違反取證條例的風(fēng)險,帶著克里斯來到一處四下無人的空地。
你要告訴我們希恩在哪兒嗎?
搖頭,聳肩。
我知道是你做的。你可以繼續(xù)反抗,回到警察局里去等律師??梢坏┟襟w曝光,你將身敗名裂。
你不為自己考慮,也得為你的家人考慮吧?
沉吟、轉(zhuǎn)身。
克里斯終于說出了關(guān)于希恩的消息:
我記得我就是把她搬到這里來了,她的尸體。
沮喪、無奈。
就在史蒂夫找到希恩的遺體準備收工的時候,突然聽到克里斯喃喃道:
想再聽一個嗎?
03
就一句話。
直接把史蒂夫噎在原地。
他顧不得按照程序,以涉嫌第二樁殺人犯的名義重新逮捕克里斯。
而是急切地追問:
什么時候?
還有嗎?
克里斯沒有回答他。
反倒是一副痛心疾首地反問他。
還不夠嗎?
剩下的過程順暢很多。
找到現(xiàn)場,掘出寒涼的尸骨。
經(jīng)過DNA檢測,正是多年不見其人的貝琦。
緊鄰的兩家人相繼崩潰,史蒂夫也疲憊不堪。
正當(dāng)案件慢慢平息,遇難者家屬試圖淡忘的時候。
情況再度急轉(zhuǎn)直下。
回到警局的克里斯,一改之前捶胸頓足的沮喪之色。
而是冷靜地應(yīng)付著審訊——
無可奉告。
更可怕的是。
史蒂夫皺緊眉頭,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沒有制衡克里斯的武器。
你說鐵證如山?
對不起,克里斯的辯護律師說你“刑訊逼供”。
又陷入膠著。
史蒂夫甚至找來克里斯的女兒,希望共情能夠感化冥頑不靈。
可沒想到。
剛見到女兒,克里斯就搬出了那套準備好了的說辭。
別說話了,他們在錄音
我要你更名改姓,遠走他鄉(xiāng)
販賣你的故事,賺越多的錢越好
在法庭之上。
克里斯此前的供詞被判無效。
他只需為一起殺人案件負責(zé),而非兩起。
而史蒂夫,卻以瀆職的理由被貝琦家屬起訴,面對的是丟掉飯碗的風(fēng)險。
在超市里,在大街上。
人們見到他都會聚眾圍觀,尊稱一聲“在世福爾摩斯”。
他撥開擁擠的人群,逆向而出。
那歡呼聲中的諷刺,只有他能聽到。
04
你有保持沉默的權(quán)利, 你所說的話有可能在審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證據(jù)。 你有會見律師的權(quán)利,如果你請不起律師,政府可以免費為你提供一名律師。
這簡單的“米蘭達宣言”,劇主相信大家都在無數(shù)影視中聽到過。
可細心琢磨,你會發(fā)現(xiàn)矛盾:
為何一面渴望盡早認罪,一面又反復(fù)提醒后果?
說到底,這是對犯人權(quán)利的保護。
還記不記得《殺人回憶》里,金雷河扮演的曹探員的那雙黑腳?
一個話都說不清楚的殘疾青年,生生被他“打”成了殺人兇手。
米蘭達宣言的誕生,正是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
單個個體的表達權(quán)跟國家機構(gòu)的公訴力相比,本質(zhì)上是一場極大的不平等。
為了彌補這種不平等,讓每個人不至于“因言獲罪”。
執(zhí)法者必須先自縛手腳,讓受訊者充分明白自身處境。
而也正是因為在交代第二起案件之前,史蒂夫沒有采取這樣的行動。
克里斯才把他牢牢吃定。
從當(dāng)年震動世界的辛普森殺妻案,再到最近條姐跟大家聊過的《紐約災(zāi)星》。
你看到西方國家的影視作品,總在人性的邊緣去擠壓試探法律的底線。
劇主還記得當(dāng)時《紐約災(zāi)星》的推送發(fā)出來,有一個高贊的疑問被拋出來:
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到底哪個更重要?
條姐給出的答案是,都重要。
所以司法英雄才那么了不起。
所謂“帶著鐐銬跳舞”。
史蒂夫敗走麥城后,就有這樣的幡然醒悟——
有一件事他說得是對的,他確實把我毀了
那天,感覺我好像必須失去一切才能將他繩之以法
就像我們之間有什么協(xié)定似的
這樣看來。
片名《A Confession》,取它的兩層本意似乎涵蓋更廣。
第一層,是供詞。
這供詞可能就是真相本身。
但在有心人的利用下,也會變成鋒銳的武器。
就像《紐約時報》的作家安德魯·所羅門所說:
真相是會撒謊的。
第二層,才是坦白。
把真相曝曬在陽光下,讓魑魅魍魎無所遁形。
這或許要付出殺身成仁的勇氣。
又或許要付出以身飼虎的代價。
也唯有把這些都放在司法天平的兩端,才能加重公正的分量。
在真理昭昭之際,執(zhí)法者赤誠的心化作晶瑩的碎屑漫天飄揚。
這個時候你才明白。
正義不僅需要吶喊。
正義更需要體面。
首先英劇了得,導(dǎo)演起碼的商業(yè)功底了得,一個簡單的案子,拍的有懸疑,有人性,多線敘事并行,但厲害的是節(jié)奏張弛有度,一開始大幕緩緩揭開,再到鎖定疑犯時的緊張追蹤,擔(dān)心疑犯自殺,再到高潮時連環(huán)殺手的一段坦白,當(dāng)你以為塵埃落定時,第二幕大幕再度緩緩揭開,原來抓住兇手只是司法庭審的開始,后面關(guān)于吸毒妓女之死的司法裁決和各方勢力斗爭漸漸斗爭的酣暢淋漓。
劇中各方勢力的人物一開始就統(tǒng)統(tǒng)登場,紛繁復(fù)雜但都鮮活真實,當(dāng)然也是體現(xiàn)出英國這些非常優(yōu)秀的演員的基本功。比如男主警探這個人物,一開始他認為自己一身正氣,面對被性騷擾指控的同事,勸他好自為之,且無法理解他為何選擇自殺;到后來自己進入了審查體系,不得不放棄自己熱愛的刑偵工作,與家人的矛盾糾葛,確實豐富立體。當(dāng)然另個核心人物,吸毒妓女的母親,這個演員當(dāng)真老戲骨,表演已經(jīng)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既溺愛又堅韌,且有自己堅守的價值觀,始終力挺男主警探,也是大大出彩的人物。
整體影像風(fēng)格上類似偽紀錄片,搖晃的畫面力圖把真實感帶入,演員的表演風(fēng)格也非??酥?,加上本身就是真實事件改編,且不偏不倚,沒有去強烈煽情或偏向某個正義的一方,這也為觀眾自己獨立去思考主題留足了空間。
最后說到這個劇的主題,當(dāng)然還是事實正義和程序正義。就如同結(jié)尾,妓女母親為事實正義大聲疾呼,而警察局長則大大表彰弘揚了程序正義的警探。就像《三塊廣告牌》一樣,究竟誰是誰非,其實根本沒有答案。警探最后接受采訪,說出了這個主題,當(dāng)你的女兒被綁架命在旦夕時,你就會開始渴望事實正義。但是非?;闹嚨氖?,在最后吸毒妓女案的審判中,因為換了新的法官,新的警長,當(dāng)然陪審團也換了,所以在幾乎沒辦法提出新證據(jù)證人的前提下,卻把上一次的審判被推翻,兇手被定罪,程序正義這個龐大復(fù)雜的系統(tǒng),似乎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孔出現(xiàn),這次跟事實正義站在一起。大家雖然滿意這個結(jié)果,但也有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可以說是一次無厘頭的勝利。
正義,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混沌系統(tǒng)。
如果你選擇站隊事實正義,那么有可能是即使作為一個非常成功的警探,大概率還是會丟掉工作,聲名狼藉;你有可能像妓女母親那樣,明明知道兇手是誰,聯(lián)名請愿聲勢浩大卻踢到石板,在這個巨大的協(xié)作社會里,事實正義不過是一些個體的美好愿望,不過是撞向高墻的雞蛋。
如果你選擇站隊程序正義,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你愛上了一個千面觀音,就如同幾年后男主回到警局,發(fā)現(xiàn)當(dāng)年那些仇人般的新上司統(tǒng)統(tǒng)已不在原地,雖然最后無厘頭的取得了勝利,但都不知道找誰去炫耀一番。當(dāng)年因為自己的擅自行動,所有的證言和指控都失效了,如今的警隊又覺得非常需要你出庭作證。
所以站在哪里都不過如此。
第三集,嫌疑犯主動坦白出第二個尸體,立刻改口供。本集出現(xiàn)兩位悲傷的母親,聽到噩耗后一個沉默一個瞬間崩潰,烏姆里奇演技炸了。第五集,明白了,劇情梗概應(yīng)該這樣,嫌疑犯向警察坦白第二件罪案后否認坦白事實,對受害者家屬以及警察的生活和職業(yè)生涯造成嚴重的影響。第六集,壞女孩媽媽幾年來苦心為女兒尋求正義真心了不起,對比之下好女孩媽媽長時間不直面現(xiàn)實,懦弱太多,這點比較像大部分的媽媽。
警察叔叔可憐……
對這種偏紀實性題材不能自拔,正義的尺度到底如何衡量,對犯罪一方權(quán)利的矯枉過正,是否是對受害方的二次傷害,那么那個真正的平衡點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的話,那么到底傾向那一邊,正義都不能在所有尺度上的得到伸張。
一方面很frustrating但同時也非常reassuring - 暫時沒有完美的體系,那么維護/監(jiān)管現(xiàn)有體制的運行高于個人命運
在Charing Cross地鐵站里看到巨大幅海報了
比真相捕捉還好看
感謝貝基媽媽為她女兒申訴的堅持,感謝史蒂夫在司法系統(tǒng)漏洞的面前,用人性化的處理方式跟高智商罪犯博弈,犧牲了的自己事業(yè)幫助了兩家人。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就像片尾男主說的那樣,如果這是你的女兒,你會站在怎樣的角度看待問題?如果不通情達理只考慮個人得失,規(guī)章辦事的結(jié)果是讓罪犯逍遙法外,請問法律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相信這劇名不止形容于那位罪犯。
那個勇敢作證的黑人女孩真的是有勇氣 鎮(zhèn)定 頭腦清晰,反駁有力,變態(tài)問她他的眼睛是什么顏色時,她反問:貝琪的眼睛是什么顏色,感覺她的證詞才是對陪審團起了影響作用的
慶幸最后司法還算是公正的,至少還死者一個遲來的公道。變態(tài)兇手滿嘴謊言,如果不是礙于法律漏洞,早被判決了,哪里還有機會上庭自辯,以為自己很厲害似。這劇拍得緊湊無冷場,讓人忍不住認真的看,認真的追。這世上犯法的人很多,爛警察更多,F(xiàn)ulcher的執(zhí)著算是當(dāng)中異數(shù)吧。
以為是偵探劇,結(jié)果卻…算是一部社會劇情片吧?
光是看到我潮演了一位detective就夠我哭泣。而且是一位如此剛正不阿、認為真相和正義應(yīng)該凌駕于死板的條框和不合理的法規(guī)之上的、有溫度有人性光輝的detective。一位甘于用自己的事業(yè)、名譽甚至一生去對抗罪惡勢力的detective。法律條款和案件簿是冷冰冰的,可是案件中的受害人曾經(jīng)都是鮮活的生命,人們真的該通過真實的案例去反思法律有時候到底是在保護些什么人的權(quán)利?
真實事件改編。歐美法律真的是繞啊繞把人繞到溝里去了。嫌疑人的人權(quán)當(dāng)然是要保護的,但受害者呢?受害者的權(quán)利在哪?法律工作者首先要把自己的立場站好才對,你們不應(yīng)該是普通的官僚,你們應(yīng)該是維護正義,保護弱者的英雄。想想如今香港的某些廢青,真是可憐又可悲。個人評價:A-
4集過后改打滿分,非常寫實非常冷靜,沒有任何花哨的虛頭,這就是UK探案劇最吸引人的地方。法律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僅是為正義服務(wù),真正為正義服務(wù)的是人的良知與品性!潮爺很適合演這種外冷內(nèi)熱的警察角色。Imelda Staunton和Siobhan Finneran再一次證明且代表了顏值普通但演技優(yōu)秀的女演員。
和真探有一拼
配樂加畫面配合拍攝手法,營造的陰森氛圍加上空調(diào),真的一身的雞皮疙瘩,第一集會感覺人物關(guān)系混亂,堅持看到第二集就清晰非常多,近期的驚喜英劇,很喜歡這類題材
這實在是一部讓人掩卷長嘆的冷門好劇。從找尋一位失蹤少女,在一座安詳?shù)男℃?zhèn)掀起一個越來越大的旋渦,這個旋渦透析著人性的極善與極惡、職場(警方)內(nèi)辦公室政Z、乃至對一部已實施三十年的法例觸動到英國廟堂之上的重新評估。以小見大管中窺豹,最有力的敲打,是對于一條殘舊的出警法例,與把索取案件真相還被害人及其家屬一個說法需求的對比,到底孰重孰輕,卻沒有標準答案,留給觀眾思考,這是該劇最精妙的一個處理。
從警察,家庭和鄰居家庭多個視角刻畫了一個女性失蹤案,鏡頭的晃動刻意營造了紀錄片的質(zhì)感和第三者的觀察角度,呼應(yīng)了這是一個基于真實故事改編的電視劇。以及又是一個符合馬丁叔氣質(zhì)的角色~
這就是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人只愿意按流程辦事,不愿多做一步的原因。平庸但絕對安全…跟職場一模一樣,看得心里拔涼拔涼的。
這么喜歡這部劇大概因為它打中了我的點吧…Steve的所有不甘委屈無奈有Karen看到…并跟他一起并肩作戰(zhàn)到贏…最大的打擊從來不是失敗甚至不是冤枉不是委屈…是無視是冷漠…那是讓人真正失去希望的…可以打垮一個人的東西…
出乎意料的好敘事,開場稍嫌保守,但因為節(jié)奏剛好,所以反倒把懸疑控制在一個微妙的程度上。細節(jié)很到位,有落地感,由小的事件漸漸變大,這種故事雖然保守,但很考驗創(chuàng)作者的節(jié)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