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強行道德制高點比強行雞湯還要惡心
三星。
一部技術上的好電影,無論是臺詞還是表情,畫面還是布景,都算得上經典,但是不妨礙我觀影時的極度不爽。
強行道德制高點比強行雞湯還要惡心。
作為一個長期接觸刑法的人,或許我的底線低于常人,又或許我天生就是個冷漠的人,實在無法忍受那個探長無端的逼問和指責。
講真,除了那個憤青小兒子,這家人誰有錯?
大家都是成年人,理應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
這是我唯一想對那些因為對女主的同情轉而指責別人的朋友們說的。
我們之所以覺得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反抗強權的人值得欽佩,是因為他們的勇氣。明知會遭到打擊報復,明知會付出慘痛代價,但是都不能動搖我反抗的決心,這是真英雄。但憑什么因為這些代價就去指責讓你付出代價的人,畢竟,天底下我媽就一個,不能逮著人就是媽。所以老板開除帶頭罷工的工人有什么錯?難道還要捧著她呵護她等待她有一天篡權嗎?
再說波林夫人,作為一個慈善機構的負責人,仔細申請人信息,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撥款有錯嗎?畢竟是女主一開始自稱波林夫人,又全程含含糊糊不說清楚情況,拜托銀行發(fā)放貸款都要求寫清楚身份信息家庭背景申請原因,憑什么慈善機構就要免費資助一個語焉不詳?shù)娜肆??誠然她的初心是為了保護憤青的名譽,但是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為做英雄做圣人要承擔重于常人的責任。
雖然這兩個角色最令人討厭,但講真其實是最無辜的兩個人。
再說那個女兒,擱現(xiàn)在就是《818那個自己長得丑還怪我笑場的作女》的女主角,說白了就是有錢人心情不好作唄,但什么時候作都成罪了?明天警察叔叔就不用學刑法,刷刷北美吐槽君天涯八卦就可以抓罪犯了呢好簡單哦。講點道理好伐。頂天了只能說女主倒霉,但是如果女兒要被指責的話,那我也忍不住說女主你在顧客穿不合適的衣服的時候莫名其妙地笑場(雖然看表情嘴角向下有明顯的歧視意味但就算笑場吧畢竟個人習慣不同),請問你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哪里?
未婚夫。哇,未婚夫是最可憐也是最可惡的。但對于女主而言,他真的很可憐好伐,談感情嘛,大家都是你情我愿哪里來的對錯,更何況他一開始就是出于善意幫助女主擺脫困境,又給面包又給愛情的,文藝點說,是她深淵里的爬梯黑暗中的明燈,冬天里的棉襖夏天里的雪糕,還不夠嗎,唯一的錯也是他對不起自己的女友好伐啦,就是個渣男,但是對于女主的死亡而言,哪里來的罪啊,給了那么多生活費都夠女主去海邊散心了,他還要怎么做?女主后面也說了她覺得兩個不同階層的人是不可能結婚的,說明一開始雙方都心知肚明不會長久,就是談個戀愛好聚好散唄,還能咋滴。
終于說到小憤青了,先允許我翻三百個白眼。這就是個有中二病的少年,他爹說的沒錯,寵壞了。從頭到尾都是世界欠我五個億的表情,喝醉了只會強奸姑娘,出了事不敢正面解決,就他媽是個懦夫,偷錢還有理了手動翻白眼。每一個貪污受賄挪用資金的人都有理由,那又怎樣,偷就是偷,女主為了維護憤青拒絕他的錢,也拒絕他的求婚,嚯馬上就放棄了,忍不住再翻個白眼,擱現(xiàn)在就是個啃老族,婚前啃父母,婚后啃老婆。一說他就對對對我錯了是是是我不對,轉個身該怎樣還怎樣。
再說女主,女主其實沒什么錯,但是因為評論一堆道德帝鍵盤俠,把她推到了一個好心還得被指責的地步,和黑粉沒什么差別。誰讓你帶頭罷工呢?誰讓你沒職業(yè)素養(yǎng)呢?誰讓你想申請資助還不愿意說清楚事情呢?很贊同一個評論,女主和那個未婚夫在一起的時候,從夏天到秋天,她吃得好住得好,為什么不去找工作,未婚夫留了一大筆錢,為什么不趁機離開這里去別的地方找工作,居然還能瀟灑地去海邊散心,我天如果失戀是放松理由的話大家都不要工作了好嗎,講真我干死干活通宵加班一個月,都舍不得請假去海邊散心,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女主光環(huán)吧望天。還有和兩個男人的感情糾葛不都發(fā)生在宮廷酒吧,從人物對話中很明顯能夠看出那不是什么正經的地方,不能因此指責她活該,但是總要承擔個次要責任吧。
題目為罪惡之家,我覺得很搞笑,真正罪惡的人是那個探長吧。除了憤青之外,其他人哪里來的罪?畢竟不是誰都是圣人,渣也好作也好,哪能隨隨便便就被拽入罪人的范疇。倒是那個假探長,我不是很確定故事的時間線,只能確定【假探長窺視女主—女主離開—探長翻看日記—探長去波林家中】,不能確定【女主自殺—探長見證其死亡】發(fā)生在哪個時候,如果是【假探長窺視女主—女主離開—探長翻看日記—探長去波林家中—女主同時自殺或者之后自殺—探長見證其死亡】,那么只能說這個人翻過女主的日記,知道她的打算,緊接著做的事情居然不是阻止她自殺或者報警,而是去波林家里指責別人享受道德優(yōu)越感,然后又返回去“見證”女主的死亡,實在是太變態(tài)太可怕了,如果見證死亡是在取證之前,那顯然他也沒有做什么阻止死亡、報警之類的事情,也算不上什么好人,莫名其妙跑到別人家里一通指責讓人覺得更不爽。有朋友分析他隱喻見證一切的上帝,我卻理解他代表了真相,唯有真相可以拷問人的內心,但是,哪個【真相】會沒事主動跑出來質問啊,這樣主觀又帶著優(yōu)越感的【真相】真是日狗了。
(剛剛跑去看了一圈評論又回來,對探長身份提問下面的那個回答,對GOOLE和GOOLD的解說好贊!所以真的是上帝耶,真的可以有優(yōu)越感!是我看得不夠深入,向上帝道歉。)
我非常贊同有個影評下面的回復,大意是【譴責的不是這家人所做的事,而且在發(fā)現(xiàn)無人死亡后不知悔改彈冠相慶的丑惡嘴臉】,沒錯,這劇里就沒什么好人,正是那些冷漠、嫉妒、自私、軟弱逼死了一個善良的姑娘,看起來順理成章,該譴責譴責,該同情同情。
但我就是較真,我就是拒絕強行說教。
這世上有大把大把的正能量,但也有大把大把的冷漠、嫉妒、自私、軟弱,難道就因為如此,善良的人就要選擇自戕,不善良的人就要選擇傷害他人嗎?
不是的。
人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那些大善大圣,而是因為冷漠、嫉妒、自私、軟弱里漏出的一點不計回報的溫情,因為面對絕望、困苦、無助時挺起的脊梁。
而這部電影傳達了什么?
【都他媽是社會的錯】
【壞人彈冠相慶,好人長眠孤寂】
這種說教,我拒絕。
2 ) 時代與人性
這個故事的背景設定是1912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2年。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正蓬勃發(fā)展,逐漸進入壟斷階段,而工人被更多地盤剝和壓榨,卻沒有發(fā)聲的權利。
原著劇作家J.B. Priestley作為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在此劇中非常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工人階級的同情和對資產階級的斥責。在國內,我們也有‘雷雨’這樣的題材的劇本,以個人命運荒誕悲劇的切入點,直指社會和時代之惡。
Mr Goold說, 對于這個女孩的悲劇他想知道Why it happened?
我們可以說時代之惡滋養(yǎng)了人性的惡。
劇中的Arthur Birling代表了典型的資本家的麻木不仁
Eva的階級出身也注定了她命運的坎坷
在Priestley眼里,這應該是個非常糟糕的時代。所以在劇中他一再暗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因為上帝對人類的罪惡的不滿而降臨的天譴,上帝以戰(zhàn)爭的形式拜訪人間,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秩序和財富分配,新的時代誕生了……
尼采曾經哀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應該沒有想到過了百年之后,人性還是停留在他的那個時代。
Priestley也應該不會想到即使在他一心向往的社會主義國家,依然可以在富士康這樣的地方找到Eva.Smith,也可以輕易在東莞遇到Daisy.Ranton
經典著作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是因為切換了時代背景,我們發(fā)現(xiàn)人性還是一樣不堪。
Arthur的貪婪,sheila的妒忌,始亂終棄的gerald,虛偽冷漠的母親和自私懦弱的兒子還是在不同的時代一次次重演。
當Gerald指出這個他們所認識的女人可能不是同一個女人,更巧妙地使這一戲劇化的特殊巧合更具普遍性。
‘為什么相信上帝
因為不能相信人,總得相信點什么
不然會無盡地墜落’
這種對人性的深深的絕望,在各個時代回響……..
3 ) 上帝給了你機會,當你卻視而不見。
因為對這片子海報的不喜歡,所以對這片子也并不期待。但片子出乎意料想象的贊,好幾次都哭了。
一個漂亮的女人,因為一家人貪婪、自私、嫉妒、虛偽和懦弱絕望到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她信仰過的上帝在她即將自殺前來到這罪惡之家。
一屋子的罪人,在上帝的質問之下,坦白了罪惡,至少在上帝的質問下,還是意識到錯誤,尚且良知未泯。但上帝離開之后,知道他們的惡并沒有那么嚴重的后果,立刻就恢復了本性,貪婪、虛偽、自私。只要沒有導致最壞的結果,那么他們的罪也就不算是罪了。雖然一家人中,女兒和兒子深刻認識了錯誤,但并沒有一個人想到是不是該找那個被他們傷害的人。
最后,他們得知Eva還是終結了她的生命,全家都呆了。上帝將一個不再心想神明的eva帶去天堂。
我比較遺憾的是小兒子,他最后還是決定要去找他的sarah,可惜時機錯過了。這個角色很有趣,他是個有覺悟的青年,可是是個空有覺悟沒有決斷的懦弱青年。在強勢父親的壓制之下,他沒有反抗而是一次次屈服。他是個沒用的酒鬼,永遠中二且懦弱。但跟他姐姐一樣,還是善良的。但是正跟eva最后趕走他的時候說的,他永遠都是懦弱的,他不敢放抗,沒有勇氣去反抗。等到他又勇氣了,準備把利欲熏心的家人拋在身后,尋找那個給予他安慰的女人和他未出生的孩子,時間晚了。
我挺遺憾最后一家人并沒有醒悟挽回eva的性命,但這樣才更加現(xiàn)實吧。人不會那么簡單就改變,即便是上帝站在你面前,給你改過的機會你也不認得。即便你已經懺悔,并不代表你能改過。
罪惡之人也許有那么點良心不安,但這點良心在利益的對比之下是微不足道的。
懦弱的人也不可能一夕之間變得勇氣十足,他內心掙扎過那么就決定放棄妥協(xié)的東西,不會因為一次審問就敢去爭取。
而且,即便是這一家人良心發(fā)現(xiàn),不顧一切去尋找eva,按照當時的環(huán)境和科技水平,需要多長的時間?來得及嗎?上帝是在eva決定自殺,離開公寓前往公園的那個時間去找那一家人的,eva的死,在我看來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認為上帝化身古爾德偵探想拯救的與其說是不幸的eva,不如說是最后想要挽救一下陷入罪惡的家人。讓他們坦白懺悔,看他們是否能醒悟。雖然他的化身離開了,但這一家人的一舉一動還是在他眼里。那些人是有救,那些人該在烈火鮮血痛苦中受懲罰,上帝是有決斷的。
4 ) 本以為是懸疑小說,結果是思想品德教材
我很少寫影評,但我實在是想說幾句。
從看到片名開始,我就一直在等待這家人有多么罪惡,但是到最后也沒等來這個反轉。這個女孩的結局固然悲慘,但她自己起碼要為此負80%的責任??吹胶艽笠徊糠钟霸u都在譴責這家人的冷漠,資本主義害人啊,我來說說我個人的觀點吧——這是一個公主心丫鬟命,貪圖安逸和富貴,懶惰等吃現(xiàn)成的,IQEQ有限的矯情的女孩兒。估計寫完這個影評要我要收磚頭了。
女主一開始在工廠上班,為了漲工資領導工友鬧革命,領導已經給她臺階下了,她還要逞個人英雄主義,錯誤的評估了自己的能力,如果工廠真被這次罷工拖垮了,失業(yè)的就不只她一個人了。作為老板的老 Birling只是做了所有老板都會做的選擇,沒有哪個老板會留這種人,槍打出頭鳥換來工廠繼續(xù)正常運行,辭退了她,也并沒有落井下石。工廠是賺錢的,并不是搞慈善的,而且她要求漲工資的理由也并不充分,我覺得老 Birling的選擇是明智的。
在服裝店和夫人、女兒相遇這段,女兒的反應過大了,但是女主笑得也確實不是時候,在別人尷尬自尊心受挫的時候在一邊笑,這樣不僅欠抽而且愚蠢。女兒這時候確實做得過分了,可以說是把對母親的憤怒轉嫁了,可以投訴,但是威脅服裝店老板辭退女主太小題大做了,確實是濫用上層階級特權。以至于電影后面她一副正義凜然的嫌棄和訓斥她的父母時,我覺得實在是太惡心了,她好像一直覺得自己正直善良與眾不同,菩薩心腸,絕對不會和她父母這樣冷漠的資本家同流合污一樣。這只是一個和天涯八卦板塊扒極品差不多的故事。
在被服裝店辭退以后,她毅然選擇了去酒吧做特殊服務??此票槐茻o奈,但我一點兒也沒有找到理由,她即使找不到太好的工作,但是刷盤子、洗衣服、當女傭這樣的工作她真的找不到嗎。社會不會嫌棄分母太多,一個飯店服務員曾跟我說過,她從來不怕失業(yè)不怕被飯店辭退,因為服務員這個行業(yè)遍地都需要,這家不行就換下一家。女主是認字的,但除此也看不出她有什么學歷或者技能,如果真的缺錢,完全可以從底層做起,而且她上無身患重病的父母,下無嗷嗷待哺的孩子,身體健康,外形加分,這樣的人有什么理由一下子就選擇去賣呢。所以這只能說她自愿的,與其讓她彎下腰,她寧愿選擇張開腿,終于邂逅了多金紳士的女婿。在女婿提供住所和錢已經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她仍然沒有找工作,而是專心當起了情婦。女婿對她也算是仁至義盡。分手后,女婿給了她一筆錢,夠她支撐到年底。她依然沒找工作,也沒用這筆錢謀劃生計,而是先去海邊“療傷”了兩個月(讓我想起了認識的一個窮的不行了還堅持去美容院辦年卡的人)。你們見過誰失戀就可以兩個月不上班的嗎。。。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被包養(yǎng)的故事,雙方都是自愿,和平分手哦,沒有人忘恩負義。
“療傷”兩個月的女主終于又要開工了,回到酒吧重操舊業(yè),又邂逅了在家不受賞識沒什么能耐幼稚不學無術的兒子,兒子總是一副全天下沒人懂我的樣子。在領著出臺的女主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幼稚的兒子還覺得自己強迫了女主,一直對她充滿愧疚憐惜。到最后女主也知道跟他是沒可能的,還是帶著肚子離開了,拒絕了求婚。這只是個普通的有錢公子不小心把ji女肚子搞大的故事,如果出現(xiàn)在天涯版塊,估計大家都不屑一顧。
后來女主到太太組織的救助會求助,其實被拒絕也并不能說太太有多壞,錢是她的,給什么人是她的自由。雖然她態(tài)度在電影中一直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一副資本家的典型嘴臉,甚至對女兒都一樣,但這只能說她這人遭人煩不討喜,是個極品,但是和道德敗壞甚至犯罪沒半點兒關系。女主說謊在先,一個說謊的人很容易讓人覺得她后面說的也全是謊言,而女主自稱是Birling夫人,我當時有種她在暗示太太的感覺,可惜太太并沒想到這會和自己寶貝兒子有關系,只是本能的生出一種反感。其實從太太的角度看,也能夠理解太太不想資助女主:一開始就說謊被識破,除了未婚懷孕以外,沒看出任何需要同情的樣子,男方給他錢她不要,要跟她結婚她也不要,她自己有手有腳卻不工作,張嘴就跟救助站說缺錢花。這樣的經歷不太符合邏輯,倒像是自己作,反倒讓救助會買單的意思,人家并不欠她,比她更值得幫助的人也有很多。
從上面來看,我覺得女主是個讓人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人:有一副好皮相,也懂得利用這點,無奈IQ、EQ都不夠用。自尊心強,抗打擊能力弱。
對工作沒有判斷力:自己不是什么稀缺人才,還敢公然挑釁老板權威,接待顧客時特別隨意,一點兒眼力見兒都沒有,神游太虛,在人家窘迫時竟然還笑了。
自視甚高:放不下身段做底層工作,她只能做體面的工作,情愿穿的光鮮亮麗去酒吧賣,這不就是野*雞嗎?就算是賣,在她心里還情愿把這看做是一段美好的灰姑娘與王子的愛情故事,錢也收了,還是純純的愛,還要去海邊療傷,真夠小清新的。
最后結尾她選擇自殺,前面的故事確實是由前幾個人串聯(lián)起來的,但是哪個也沒有逼得她走投無路。曾經兩次得到規(guī)??捎^的分手費,還不算接其他客賺的,這個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肚子的美女,有錢就去海邊度假散心,寫寫日記拍拍照,缺錢就回酒吧重操舊業(yè),懷孕不能接客就跟救助站要錢,這不是作是什么,典型自甘墮落。讓我想到那些四肢健全還要在路邊行乞,敲車窗要錢,好去買Iphone 6S的乞丐。我想起我朋友的一段話,那個朋友從小就家門不幸,生活拮據(jù),他說他不會去申請貧困生補助,他有手有腳業(yè)余還可以去打工,貧困生補助還是讓給殘疾的同學吧。
其實到現(xiàn)在每個角色都很真實,但是偵探先生從上帝視角來審判每個人,我覺得過于生硬,不是圣母就是罪人,本來看介紹我以為是一部懸疑片,到最后我終于明白,竟然是要給我道德洗腦,而且洗的如此生硬。富貴不是罪惡,貧窮也不是罪惡。富一代也是從窮拼過來的,窮也應該從自己身上找一定的原因。
如果打分的話,我打兩顆星,一顆給服裝布景,一顆給顏值和演技。
5 ) 普通愛好者的觀后感
潛水豆瓣七八年,從來沒有寫過一篇影評,因為自己只是一個純粹的電影愛好者,對專業(yè)方面沒有什么研究,所以習慣在短評那寫幾句個人的感想,自娛自樂。而這次看完這部電影感觸頗深,有股氣在胸口,不吐不快,因此想寫下個人拙見,反正在豆瓣上自己是個隱形人,也不會有人看見,權當自己留念吧。專業(yè)知識不夠,這不是影評,只是一個普通的觀后感。
第一次寫,沒有邏輯性,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說起來這部由話劇改編的電影,讓我聯(lián)想到了時下熱映的《夏洛特煩惱》,雖然是兩個極端,但都是由話劇改編,而且電影改編的都非常成功。比起來《煎餅俠》、《港囧》,夏洛特在臺詞上的逗樂效果顯示出話劇的優(yōu)勢,最起碼它的臺詞都是斟自酌句用心寫出來的。同樣,這部電影在情節(jié)的推進和答案的揭曉幾乎是靠演員的臺詞對話,幾個演員在一個房間里,你一句我一句的對話,一開始可能不知所云,但是隨著探長的慢慢詢問,這個故事的全貌也在逐漸的露出原型。從這里想到一些類似的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如月疑云》,都是幾個人在一個房間里blablabla的說話,但是卻能抓著你的神經讓你緊跟他們的對話,層層剝離,最后讓你驚奇不已。
也許是大環(huán)境的過,在國內很少會看到這樣的電影,就算好不容易出來一部,你會發(fā)現(xiàn)影城里沒有上映,毫無營養(yǎng)的商業(yè)片擠滿了全部的場次。原因大家都知道,不賣座。本來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就很快,壓抑,浮躁,坐進影院就想看看喜劇片,哪怕是個垃圾片,也總能讓我們笑一笑,但笑完之后有沒有思考,那就不管了。而《罪惡之家》這樣一部電影,看完后它會觸動你內心的最深處,讓你很久都沉浸在那種情緒里出不來。本來心情就不好,看完心情更糟,怎么賣座?但是當我們看完后,靜下心來想一想,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塊柔軟處的。作為一個老板,你有沒有因為想多賺錢而隨意的解雇自己的員工;作為一個自稱上帝的消費者,你有沒有因為情緒波動不順心而投訴服務員;作為一個戀人,你有沒有因為情欲和懦弱傷了對方的身心?作為一個路人,你有沒有因為冷淡和不信任拒絕過別人的請求?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我做過,所以才有感觸。這可能就是西方宗教里所說的原罪,因為生在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生活的家庭又不信教,所以對宗教信仰一直沒有概念。看完這部電影才發(fā)現(xiàn),如果人和人之間沒有了基本的信任,不能信任人,只能信任上帝了。影片里的時間是1912年,正如電影里的弟弟所說的,真想讓一場戰(zhàn)爭把他們都帶走。而接下來沒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就爆發(fā)了,這可能是作者給人們的一個警示吧,但聯(lián)想時下的情形,何其相似。不過有一點還好,我們國人不信上帝,我們信錢,好歹也算信點什么。
電影的前三分之二部分已經把故事講述完了,我還有點納悶,那這最后的三分之一該要講點什么呢?有人說最后的三分之一有耍小聰明之嫌,沒有邏輯性,而我卻覺得這正是電影的高明之處。隨著故事的完結,這一家人該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畢竟,這個電影突出的是人性,而我們人性中的黑暗面,又一次展露無遺。在得知沒有這個警探的存在,沒有女孩死亡的情況下,除了弟弟,另外幾人剛有的一絲悔意又一次煙消云散了。他們?yōu)樽约洪_脫辯解,就好像這個事情沒有發(fā)生過一樣,而最后如警鐘般的電話鈴聲卻又一次把他們送上了審判席。至于他們是否會統(tǒng)一口徑為自己辯解,還是始終如一的實話實說,我們不得而知,這也是導演留給我們的一個懸念。人性對錯的選擇,還是交給人類自己吧。
作為一個嚴肅的正劇,BBC出產質量是真的高。演員表演的無可挑剔,說到這里插一句,好像里面就姐姐和弟弟還有愧疚之心,可能他們入世未深吧,還沒有麻木到冷冽心腸。值得贊嘆的是電影的配樂,看這么多電影很少注意到配樂的重要性,可能是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沒有細心傾聽,而這部電影卻一直讓我集中注意力,所以發(fā)現(xiàn)配樂真的是很贊,感染力超強。
也許有的人納悶為什么探長會提前知道女孩會喝毒自殺,為什么警局沒有這個探長,這個人是誰?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探長的英文名字,他們不知道他是叫Goole,還是Goold,其實正確的名字應該是God,個人猜想。那為什么上帝不救她呢,用里面探長的最后一段話作為答案,也作為結尾。
“記住這一點,還有成千上萬個伊娃史密斯、約翰史密斯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的期冀和恐懼,他們的痛苦遭遇,獲得幸福的機會,都與我們的人生交織在一起。一言,一行,我們的所思所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并非獨自生活,而是對彼此都負有責任,如果人類學不會這一點,那么很快,能教給他這些的,就有只有烈火、鮮血和痛苦?!?~~~~~~~~~~~~~~~~~~~~~~~~~~~~~~~~~~~~~~~~~~~~~~~~~~~~~~~~~~~~~~~~~~~~~~~~~~~~~~~~~~~~~~~聽說這個叫分割線~~~~~~~~~~~~~~~~~~~~~~~~~~~~~~~~~~~~~~~~~~~~~~~~~~~~~~~~~~~~~~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在一個網吧,因為看完后就有了寫點東西的想法,就立刻在網吧里哩哩啦啦寫了一個小時,第一次寫沒經驗,直接寫到了豆瓣的影評里。寫好后按了下發(fā)布鍵,悲劇的事情發(fā)生了,不知道是網吧電腦瀏覽器的問題還是網線問題,顯示網頁錯誤。。。而自己腦子一熱,習慣性的點了下刷新。。。寫了一個小時的感想煙消云散了。。。郁悶的自己賭氣不寫了,但回家后還是覺得應該寫出來,觀影十幾年第一篇感想,留給自己作為紀念吧。
6 ) 一部讓良善之人迷失思考力的戲-看看作者是怎樣讓你淪陷的!
an inspector calls 中文譯名是《探長來訪》、《罪惡之家》。 這戲本意是想讓人們注意自己的言行。作為社會人的我們,每天都在被這個世界所影響,也同樣每天都在影響這個社會。善待他人,才會被社會所善待。 但這部戲的劇情很難完美地撐起這個主題來。
這部劇太過戲劇化,太過巧合化。當然它是由一出話劇改編。而且太過階級化,也太過情緒化。他沒有把思考留給觀眾,而是通篇明顯帶有偏向性的說教。
電影圍繞一個女人的自殺展開的,死亡是一個悲劇。是一件讓人憂傷,唏噓感慨及同情的事。 特別是一個年輕貌美且看似道德高尚且懷有身孕的女性的死亡的更值得同情。
魯迅說悲劇就是刻意把一件精美地瓷器摔碎給你看。導演不僅摔了,還摔得漂亮。 導演用了很多特寫鏡頭來刻畫女子自殺的情景,以此來表現(xiàn)女人的痛苦。這個觀影過程不得不讓觀眾感同身受。讓人產生了極大的哀憐之情。
同時導演還在女子自殺與家人慶幸兩個畫面之間切換了多次,這無疑產生了強烈的畫面對比,增加了極強的戲劇感染力。觀眾幾乎一邊倒地同情起女主角的不幸并反感那家人的表現(xiàn)來。
同時,他還把五件事的當事人都設置為資本家,上流階層成員。絕大部分觀眾都會介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本能地無意識地產生階級仇視感。
最后導演還加上了有如先知及鬼魂一般存在的探長設定,這讓片子有了一種宿命感和宗教里的所謂審判感。
對于美人自殺的憐憫、對于弱者的同情、 對于階級本能的仇視,還有宗教的審判。
(不好意思,中間添一段)
看看作者是如何帶偏觀眾情緒的。
先看角色設定。
一邊是一個人,一邊是一家人。 (弱者形象)
一邊是貧苦人,自幼父母雙亡,一邊是上層社會的有錢人。(弱者形象+階級對立)
一邊是聰明,年輕,漂亮,還有一定道德觀念的人,一邊是 有著各種真實人性的人,當然這地方讓作者寫得很壞,各種污化描寫。比如對母親和父親的描寫 。(強烈的對比)。
再然后再看作者是如何給女主角加同情分的。
首先是罷工的勇氣可嘉,其次是不為個人利益所動,拒絕了招安。
(好感加分,對吧?)
再然后還是個文藝女青年,會寫日記,會逛沙灘。 沙灘上的鏡頭語言特別美。
(又加分)。
再然后,還拒絕幫助,說偷來的錢咱不稀罕。
(直接圣人化)。
至此,大部分良善的觀眾徹底被情緒控制住而且主動放棄了理性思考的能力,無意中就接受不需要太多思考且情緒化的東西,從而忽略了劇情的真實樣子。
這部劇確實很考驗一個人獨立的思考能力。也考驗一個人有沒有不受情緒化影響而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
說說劇情。 探長臺詞:“你們是她死亡的幫兇”,小兒子臺詞:“我們殺死了她”。作者通過角色之口把女子的自殺直接推向了這一家人。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論斷成立不成立。
第1件事,罷工。勞工矛盾。一個女子替工人團體代言向工廠主討價還價,勇氣還是值得贊揚的。同時她不要自己個人利益,而去爭取集體的利益,精神也值得贊揚。有個前提是什么,那就是她背后有一幫和她共進退的團體。團結才有力量。事實是,所有工人返工去了而沒有人挺她。她既然有膽量把自己致于風口浪尖去做工人代表與工廠主談判,那么她是否準備好了迎接失敗的可能性?她沒有。 只能說她,她有勇無謀,不善于保護自己,缺乏斗爭經驗。 工廠主開除她是基于穩(wěn)定工廠局面的考量。辭退這一舉動也是人事管理的工作日常。無論是辭退還是招募其實都和道德無關的。
但是作者在表達什么?作者明顯在引導我們理解為,工廠主讓女主角失掉了工作的行為讓女主角的人生開始了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般的演變,最后導致了女人的自殺。能這么去理解么?要知道影響人生命運走向絕不是某一個孤立的因素,絕不能把個人命運怪罪到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上。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種結局都與各種因素有著千絲萬縷且錯蹤復雜的聯(lián)系。我們無法開啟上帝視角去確切地知道我們的每一次言與行會給對方會帶去怎樣的影響。 人對自己的命運尚且無從把握,又如何去把握他人的命運呢?
引用一個網友的話: 今天心情不好,有位顧客過來買東西有點刁難,于是我們吵了一架。這位顧客回家的路上打車遇上堵車,跟司機又鬧了矛盾?;氐郊野l(fā)生房東跟她講要漲房租了,又不爽。開車出去路上被人超車,于是一怒之下加速飆車,最終車毀人亡。所以,我有罪,出租車司機有罪,房東有罪,開車超過她的人有罪,大家都有罪,這是不是探長或者作者想說的話呢?
第2件事,看影片的28分29秒,可以很明顯在試衣鏡里面看到女主角那一抹嘲諷的笑。 假設你在內衣店買紋胸,對方笑你胸小撐不起,你在包包店看包,服務員對你面露鄙夷的神色認為你是窮鬼買不起,你是什么心情?總之,女主角作為營業(yè)員沒有好好履行她的職責。 當然不可否認,女兒其實大可不必非要店方開除女主角.這樣的行為確實我也無法認同。只是女兒其實當時一直處在一種壓抑和發(fā)怒的情緒里面,她放大了所謂的羞辱感。沒人能活得跟圣人一樣沒有過錯。人們不都是在錯誤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不是嗎?
我們應該善待身邊人,但你會由此變得縮手縮腳嗎?你會害怕你的某一個無心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滅頂之災嗎? 萬一你哪天給別人一個不好的臉色讓人家自殺了,那你是不是就難逃良心的責難了?
可是問題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也無法去準確地預判在我們看來是善的行為究竟會怎樣去影響他人的人生。而在我們看來是惡的行為 可能也未必會給別人帶來負面的效應。假設,假設女主角離開了這份工作后反而得到了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從此走上人生巔峰而不是一直窩在這里做服務員呢?那又怎么算? 所謂種善因未必得善果了。 可是,我們看到,這個過錯讓女兒這個角色自始至終懊悔不已。
第3件事,女主角流連在皇宮酒吧這種煙花是非之地尋找某種潛在的可能性時邂逅了女婿。 從此女主角被女婿包養(yǎng)起來,成為他的情婦。一開始是出于愛,之后因為現(xiàn)實原因比如階級差異,他們不可能修成正果,于是不得不分手。
而且在被包養(yǎng)期間,在這半年時間里,她沒有繼續(xù)出去工作。拿到女婿給的分手費后,她也沒拿這錢去學技術找工作或者做點小買賣,也沒有利用女婿的關系在社會上找份工作,或是直接在女婿的公司或工廠工作,她什么都沒干,她在海邊玩了兩個月。然后錢用完了,她又一次回到皇宮酒吧,再次讓自己淪落街頭 。
這一段我是想表達,一個人的命運的走向雖然說受到社會的影響,身邊人的影響,但也同樣取決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倘若自己對自己的命運多一點把握,可能結局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人的命運是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不能簡單把不幸歸結為他人的責任。所謂點背不能怪社會,呵呵??墒亲髡邊s一直在做這樣的努力。
并且,說到他人責任,女婿把女子從他人手中拉出來,給她吃喝,供養(yǎng)她半年,有吃有住,還享受到了愛情。女婿最后還給了她一筆錢??梢詮挠捌闯鰜恚銎鋵崒ε鹘欠浅:?,而且一開始目的也僅是幫助她,并無惡意及邪念。那么作者也好,探長也好,他為什么要批判女婿呢?女婿沒有給對方婚姻?那這么說來分手的男女都是罪人了?
第4件事,女主角先是同意賣春,可是到了女主角住處準備交易時,女主角又不肯了。然后小兒子借著酒勁強奸了她。之后的時間里,她想要的時候就叫小兒子過去,不想要的時候,小兒子不能過去。 有時候收嫖資有時候不收嫖資。 女主角和這個曾經強奸過她的人在一起了,而且還懷孕了。 小兒子有沒有逃跑?沒有,小兒子說,我們結婚吧,女主角拒絕了。小子說,接受我的經濟幫助吧。女主角同樣拒絕了。你可以說女主角道德觀強大,強大到可以用來殺死自己和自己的小孩也不做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墒撬暗姆N種呢?賣春就不違背道德了?做他人情婦,就不違背道德了?接受女婿半年時間的供養(yǎng)和錢就不違背原則了? 如果她碰到的不是小兒子,而是其它嫖客,別人會提供給她婚姻么?別人會給錢給他么? 小兒子確實借酒強上,這也只是小錯而已。更何況他主觀上是想和一個女人結婚的,他甚至為了幫助這個女人不惜去觸犯法律去偷竊??!同時他情感上也依戀這個女人。小兒子對這個女人也無惡意。
更何況接受錢這件事完全有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接受男人的供養(yǎng),把寶寶生下來,以后有工作機會了,再賺錢還給這個男人。何必去自殺?自殺對得起腹中的胎兒么?
第5件事,女主角去救濟機構申領救濟,沒有通過資格審查。首先要確定一點,媽媽作為審定人,她對女主角認識嗎?抱有個人偏見嗎?她只是在做她的本份,她認為女主角說話不可信,她認為不符合申領資格。她的行為在道德層面完全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地方。
這和面試一樣一樣的。你沒通過面試,你能怪考官不慧眼識珠?你不會想一想也許是你的表達方式有問題,雖然你說的都是實話。 你沒得到這份工作,于是你餓死了,你是否也要把責任怪到這個考官身上去?
其實片中女主角的行為有太多的個主觀因素在里面了,比如強出頭,比如嘲笑,比如生活安逸時不再未雨綢繆,比如不接受婚姻,不接受資助,比如不善于表達,比如自殺。說到自殺, 一定得自殺嗎? 非死不可嗎?她的絕境很難讓人信服。她所經歷的這些事,放在真正的苦難面前簡直不值一提。這世上就沒有比她還苦還糟的人了,他們死了么? 再者,自殺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嗎?她肚子可是還有一個生命啊,能這么自私地去死么? 可是,她個人的行為的選擇最后卻讓其它人去背負這個害人死亡的罪…… 這樣好嗎?
5個人,5段故事都講完了。誰有罪?
可是他們當聽到女主角的“自殺”的遭遇后,他們都很難過,很自責。他們還打電話去確認,當他們得知,并沒有一個女孩死了的時候,他們松了一口氣。他們都有足夠的良知,所以他們在和探長交流時并沒有撒謊,也沒有隱瞞。 在他們自己的良知面前,他們覺得他們對女孩的死負有責任。 當他們知道并沒有因為他們的“過錯”而害死一條生命時,他們自然是高興的了??墒瞧珜а荨坝眯碾U惡”地把他們高興的場景和女孩自殺的場景混剪在了一起……于是觀眾的觀感就被完全帶偏了……
探長最后類似點題式的獨白其實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人不是孤立存在,應該對他人負起責任來。
可是我對這部電影產生了兩點疑問。 一就是我覺得作者透過這些充滿巧合的故事作為論據(jù)來證明他關于“人應該對他人負責任,因為在你看來一個小小的惡意,可能就會影響他人的生命進程”這個觀點。在我看來,這個證明的過程不夠有說服力。他的論據(jù)不能充分支持他的論點。 因為這5個小故事其實太過巧合,也太過牽強。
我的第二個疑問就是:作者過于強調道德的作用了。而且作者的這個論點也太過空泛了??雌饋硎蔷浜迷?,但缺乏實際可操作性。
因為,人們怎么去界定自己的行為一定是善的呢?很有可能自己貌似的善意最后去引出惡的結果來,不是沒有這種可能。人們沒辦法站在上帝的高度去預判自己做的就一定是對的。
電影最后,還用什么血與火的詛咒式的恐嚇式的話來引人向善,確實有點太唯心了。 有觀眾拿1914年的一戰(zhàn)說事。說這是上帝帶給人類的懲罰。這個我無語。歷史學家可以告訴你,一戰(zhàn)的原因是這個,是那個。但絕不是這種唯心的東西。有些影友甚至高呼,人在做,天在看! 末日審判盡早會到來的! 如果真靠這些唯心的東西去規(guī)范社會人的行為的話,那就不用發(fā)明法律了,更不用執(zhí)行機關了,不用國家機器去做什么了。 就等著上帝或者老天來收拾這些作惡的人??
電影傳達的精神內核是絕對自律的道德感和宗教審判,在我看來,這并不是讓這個世界保持公平正義及和諧的最主要的力量。 法律、制度、好的游戲規(guī)則才是其堅實的保障。而宗教與道德 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能當作主流工具。
我們?yōu)槭裁磿ε鹘怯型??那是因為她確實有個人命運的悲慘遭遇。 而這些遭遇的真正元兇不是這5個人。這個女工的悲劇不再發(fā)生的基礎應該是這些:
----------------------------------
有完善的勞工法,保護勞動者權益的組織。有雇傭合同,那么資本家就不能隨意開除工人。工人有要合法的有效的提出合理薪酬的表達途徑和渠道。當然,直到現(xiàn)在,這個問題到現(xiàn)在還沒解決好。但這些問題的解決絕對不能僅依靠宗教或者道德,得靠法律和制度。
女人應該有獨立自強的意識,不能完全依靠男人,否則,一旦經濟上斷供,命運便不再受自己的把握。
勞動者不應該在一失業(yè)就要流落街道。應該建立健全起失業(yè)救濟和保障的機制。
在審核被救濟對象的資格時,我們應該杜絕人為因素對于審核的影響,應該有一套更客觀科學的評定標準。應該以事實為依據(jù),而要排除掉人為因素的干擾。不能太過人制。不能因為評審小組某個成員的喜好就排除掉真正需要救濟者的資格。
-----------------------------------
延伸閱讀。
---------
再多說幾句。劇中探長,編劇明顯將其隱喻為上帝般的存在。有人說他想看到人類的懺悔。
我想說,無所不在的,無所不知的,全能的,至善的神怎么可以對他的被造物-人類進行這樣的人性試探呢?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試探的結果呢?陽光下沒有新鮮事。這樣的試探可能已經在曾經的幾千年的時間里進行過了無數(shù)次試探了。到了公元1912年,他還在試?他的被造物是什么樣子,難道他會不知道? 他有必要對一個女人及她的孩子袖手旁觀,拿她們的死去叫人們反省嗎? 請問,這樣的代價是不是太過巨大了?而他最終又看到了他想看到的嗎?
------
一部電影拖拽住我們的情緒讓我們的三觀跑偏不要緊。大眾輿論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情緒給帶偏就更可怕了。特別像現(xiàn)代自媒體發(fā)達網絡時代,網民更是一群很容易情緒化的人。前幾年的砸日本車,KONY非洲童子軍視頻,最近的 facebook與灣灣的表情大戰(zhàn)。皆是如此。
還是請社會大眾留意一下自己的情緒吧
---------------
---------------
(以下內容的觀點其實在上文中已經表達過了,有點重復。)
開腦洞時間:
我們不是上帝,我們不可能開啟上帝視角,讓我們確切地得知我們的行為將在未來產生怎樣的變化跟效應。
劇中的女主角的命運其實并不是必須沿著這樣的演變方式一條路走到黑的。 我們可以假設。 女主角因為工人群體的背叛讓她一個人犧牲掉了。(咦,對了,怎么上帝不去審判這些工友呢,是她們同意上工,所以女主角才被開除的呀,如果工友們同仇敵愾,不加薪就集體辭職,或者老板開除掉女主角,他們也集體辭職的話,可能女主角的命運之舟就會駛向另一個方向了,所以,對,這些工友同樣有“罪”,哈哈。不過這只是個玩笑。)出了工廠進了服裝店,然后假設來了,她又一次被“罪惡之家”的大小姐給投訴了,給開除了。那么她命運就會有多種可能了。萬一她在離開這份工作之后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呢,從此走上人生顛峰呢?那電影該怎么寫人對他人影響的?所謂塞翁失馬,因禍得福也不是不無可能的。 再假設,女主角走投無路,跑去皇宮酒吧尋找機會。萬一她沒遇上女婿,而是遇上類似開膛手JACK這種專殺妓女的人呢?那她不早死翹翹了。本來生命就有無數(shù)種可能。
種善因未必會結善果。 舉個例子,你給地鐵乞討者1元錢,在你看來,這是你對待社會成員的善意, 這1元錢究竟是幫了他還是害了他。有可能他有了這1元錢就會給家人打個電話,他就被家人接回去過年了。也有可能他覺得錢好賺,人好騙,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是開啟了職業(yè)化乞討的生涯,不再工作或者開始騙大的了。
對了對了,最后一句,今天上午我看到一個影友是這么寫影評的,她說:哎呀,看完電影背脊發(fā)涼,因為她前2天也投訴了一個服務員。她好擔心??! 哎呀,好善良可愛的豆友。 其實換一種思路。投訴看起來對對方是一件壞事,可能被扣獎金。可是服務員通過被投訴一事開始約束起自己的行為來,改變了工作作風,以后是不是會讓工作做得更好呢? 其它顧客是不是也能得到更優(yōu)質的服務呢? 對吧?
到這里。謝謝大家的閱讀!
講不清誰對誰錯。只能說女的作,那一家都太坦誠。
倫敦西區(qū)三大名劇之一,If you do have fear of God. We are responsible for each other. ,旗幟鮮明的左派觀點。不過劇中人物的“罪行”,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簡直不是事兒
一氣呵成的經典。貪婪,妒忌,色欲,無情,懦弱這累累孽障是重重的石頭,一層層壓在善良正直寬容的土壤上,那棵綠芽是在上帝的注視下扎入黑土去往天堂的,這是嘲諷悲劇人間的完滿的結局。了不起的劇作家J.B.普利斯特利。話劇舞臺到大銀幕,魅力不減!無恥的人從不知道悔改,TA的內心即是TA的地獄!
人性如此狡詐,永遠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需要償命,付出慘痛代價的那一刻,永遠不會承認自己有錯。但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自食惡果,而是在決定作惡的那一刻,你已經出賣了自己的道德底線,走入魔鬼的陣營。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上廊私詿o明,永遠不懂,審判你的從來都是因,不是果。
上帝來過!
又是一個評論裝x犯多如牛毛的電影,打一星exo me?我覺得拍得很棒,劇情在意料之中,但是一個悲劇人物因為一系列的事件逐漸劃入深淵這一點并不能說不真實。結局盧平教授的一番說教我覺得并不僅是說教,而是想讓這家人醒悟去做補救,然鵝到處都是麻木不仁,就像現(xiàn)在的社會一樣。
BBC出品電視電影 改編自已經問世70周年的同名經典話劇 邏輯強大 在步步逼近、氛圍緊張的對話中推理出真相 也更加洞悉人性的卑劣 結局設定非常巧妙 對白直指人心 表演堪稱完美 體現(xiàn)出優(yōu)秀的戲劇沖突和間離效果 美指功力深厚 服化道具也都非常精致 年代感和文藝色彩濃厚 令人回味
我認為此片并沒有包含太多的邏輯推理部分,“探長”站在道德高點施展威壓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五個蒙太奇,“五宗罪”,通過一個圓桌審判聯(lián)系起來,不同人物不同階段的臺詞變化也很有意思。如果沒有最后15分鐘,這可能是一部另類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而正因為這15分鐘才點明主題:待人以善,與上帝同在。
就算探長是上帝、卻什么也改變不了、真的探長來了之后、又能怎么樣呢?兩個孩子的反應、對得起自己身為資本家的父親嗎?如果結尾真的探長來了、和大家把酒言歡、那毫無疑問是五顆星...
前半部分非常精彩,人物表現(xiàn)和情節(jié)展開堪稱完美。但是后15分鐘耍小聰明又牽強。我完全看不到Mr. God做這一切的動機,對于電影里的世界,不去救那個自殺的女人,反而去幫那家人做好思想準備?英國電影難得如此不合邏輯,尤其是對于邏輯推理片來說
人吃人的故事 我們的生命互相交織 彼此負責 沒有人可以獨活 節(jié)奏緊湊 后20分鐘更出彩 音樂贊
一定要拍成這樣嗎,我感覺我受了90分鐘的教育……
一個輪番打臉的上流家庭故事會,也只有腐國能把耳光pia得這么慢性優(yōu)雅了。虛虛實實的結尾很有黑色氣息,充分滿足了我的惡趣味……
一直在疑惑督查到底是什么人,直到看評論說是上帝我才意識到??磥硇睦餂]有上帝的人就是真的沒有吧。
原話劇精妙的劇本、對白、場景、懸念,甚至演員的演技,很好的通過電視電影的形式展現(xiàn),并無限放大其精髓和魅力。故事本身已經通俗而精彩,結尾反轉讓巧合的劇情披上新意、賦予寓意,看完意猶未盡。只是電影版還是話劇感太強了點,特定場景里意料之中的輪番登場、角色臉譜化都略出戲。
本擔心過多的巧合與驚人的集中會毀了一出戲,誰料話鋒一轉,一個不幸的女子變成千千萬萬個不幸的女子,格局一下子開闊。誰沒遭遇過求公義而不得、求愛而不得的時刻,被人無心之失而承受責難的時刻?在那些時刻,我們都成了Eva。Eva成為了受難的象征,就連Eva這個名字也是意味深長的。
簡單幼稚得像五四熱血青年排的街頭劇,為了階級仇民族恨硬生生拼湊出一個英國白毛女來~
信仰即是苦難人生的底線。
你們曾有過重新一次的機會...
明明只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卻被那么多人冠上"圣母婊",電影與現(xiàn)實,如此契合的諷刺。我們都不是圣人,每個人都會在有意或者無意間犯錯,而社會之所以還能讓人感覺到希望,不過是取決于事情發(fā)生后,"喝酒慶祝的三個人"多還是"反思彌補的兩個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