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他在一次野外考察中確定了中國存在著第四紀冰川,但他的結論卻遭到中外地質界權威的一致反對。由于李四光專注于科學研究,他的妻子許淑彬不理解,憤然出走。當李四光的地質力學遭到中外地質權威們的冷嘲熱諷時,許淑彬又回到了他的身邊。他的科研不斷受到襲擊和干擾,冰川陳列館建成不久,就被國民黨海軍夷為平地。
1980年代的片子多以反思和現實主義作品為主,少量古裝,人物傳記片屈指可數。這部1979年就拍攝的科技人物傳記片顯得更為難得,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前幾天看《陳毅市長》的時候,就感到對于歷史人物尤其是近現代的人物,評價和刻畫會更加受到拍攝時代客觀和主觀的各種影響和限制,不易獲得更加全面的認知、時過境遷會難得茍同甚至會有變化和反轉——80年前后是巨變的節(jié)點,這種可能性更大;但與此同時,也許更能反映各種觀念的變化,包括對歷史人物的定位和評價吧?——至少,可以在電影藝術本身的層面可以看到一些帶有普遍性的時代特征。
《李四光》的選題,應該是當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宣傳凝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實事求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需求體現吧。李四光應該是經過仔細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早年參與同盟會、多年留學海外回國、任職大學和國民政府、解放后歷經阻攔加入到新中國、最早中科院院士、地質部長;在學術和行政方面都有成就、尤其為中國石油事業(yè)有貢獻。這樣近乎完美的履歷和形象,成為1979這個特殊年代樹立的科技人物代表、用電影來著力刻畫,就毋庸置疑、理所當然了。
影片選取的人物主要經歷片段很有代表性,體現了上述的李四光的學術經歷和成果、科學家人格和精神、愛國主義情懷和辛勤工作為人民的忘我投入~~北大授課、現場踏勘、廬山的學術討論、救濟學生、英國訪問、石油勘探討論會、與周恩來座談,這些重要場景很典型、也很好地闡述了李四光在不同的時代和局面下的性格、行為、選擇最終成為一名杰出的科學家、社會活動家、技術官員的過程。和許夫人見面以音樂會友結為伴侶、與女兒的幾次互動戲,體現了其人情味的一部分,使人物更加全面飽滿??傮w上,這部片子是準確、流暢的,邏輯、節(jié)奏合乎情理不突兀,中規(guī)中矩,也沒有太多脫離人物的違和和說教。孫道臨的書生氣,加上形象上的吻合,符合心目中李四光的認知印象。一部還不錯的影片。
無論在影片中,還是在實際現實里,李四光是一位得到普遍認可的人物??赡苓@樣一種普遍性,反倒沒有太多的“特例”素材和情節(jié),去增加更多的看點和賣點——按今天的說法,噱頭和流量——除了其中李四光自己口述交代的“李四光”這個非原名的來歷。
但是于我的觀影,還是有幾點特別的地方值得補充記錄下:
——影片開頭是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議會)大廈和鐘樓,然后又是滑鐵盧車站;接著是李四光畢業(yè)畫面。我還以為他是倫敦或者牛津大學之類的畢業(yè),因為牛津大學的地理地質系是很厲害的,現代地理學的發(fā)源地了。后來查閱才知道是伯明翰大學畢業(yè)的;之前其實還是日本留學生,回國干了一段后再去的英國。不管如何,英國留學近七年,這個時長是不短的,應該對其有一定的內在的影響。
——李的專業(yè)地質學無論在民國時期還是新中國時期能發(fā)揮較大的影響,前者如發(fā)現第四季冰川(廬山典型)后者如到東北找油田,取得世界級成就,說明20世紀初到上半葉,地理地質學還是黃金時期啊~~李四光生逢其時,既是英雄造時勢、更是時勢造英雄~~
——李是留英的,看過一篇文章說當時很多留歐學生回國后在北大清華等庚子賠款美式背景的大學里,與大批留美的聚在一起難免也就有了些和而不同;于是后來民國政府大投入建武漢大學,大批留歐老師南下就到了武大,成為留歐派的大本營(為首的如陳西瀅、凌叔華夫婦等)。這也是李四光能受教育部長蔡元培委派到武漢籌備武漢大學的原因之一?這算我的瞎猜了。
——李四光對于國立武漢大學的建設是具有決定性的重要人物。地理地質學家圈選遠離武昌城郊的落架山(聞一多改為“珞珈山”)為這一民國建立以來投資最大、文法理工農醫(yī)全科大學的校址,相當于咱們所說“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歷史偉業(yè),毫不夸張。后又委托美國建筑師開爾思建筑設計、寧波漢協盛沈老板施工建造,篳路藍縷建成一座“看今日未來之中國,到武漢大學新校園(胡適接見杜威訪問中國時所說大意)”的中國最美大學~~作為一名武大畢業(yè)生,俺跪拜致敬!
——李四光在新中國一直比較平順(?),跟他學術地位、民國政府棄臺灣而回新中國的重要象征都有關系吧?總理關注的人物,在資料信息和本片中都顯示沒有受到什么干擾(也和1966年后他已是高齡有關吧?)。這點不知是否比較特殊。1971年離世,沒有經過后來的諸多風波。也是幸事。其妻女應該還好吧?女兒劍橋畢業(yè),有這么好的父親作為校友淵源,仍回國獻身科學事業(yè),一家學部委員;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有人會說是否沾了父親的光?然而人家潛心治學,不事張揚利益,殊為不易,也是值得贊許的。
——孫道臨演的好不再重復。李夫人許女士有俞平飾演,還是很打動人。前次看《叛國者》已經發(fā)現她演的田醫(yī)生很有魅力了;搜了下才知道人家可是早就出道出名的大牌呢~~外形、氣質都很不錯,演醫(yī)生、教師等知識女性很有心得啊~~原來她后來也是嚴歌苓的后媽。文藝圈早年還是一批真正的世家精英很優(yōu)秀的人才,學識、素養(yǎng)、品德等,經歷了那個年代的熏陶格式化的,都經得起檢驗。后來放開后,物質化多了,也就亂了。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團風回龍山人,祖父庫里是蒙古族,通漢文,以在鄉(xiāng)間設私塾為生,與漢族婦女結婚,后代取李姓。李四光之父李卓侯,私塾先生,除了是李四光的老師外,還是林彪的啟蒙老師。現在回龍山鎮(zhèn)還有其舊址可惜上次過去沒看到。估計規(guī)模不大。黃岡出了不少人才;但總體上回饋地方以及地方上因此的傳承和互動似乎比較有限。
如果有可能,湖北、武漢、武漢大學,可以拍一部圍繞武漢大學早期籌備建設發(fā)展的片子吧。還是有不少故事可以捋一捋,找到一些有價值有啟發(fā)的人物和亮點,串起來挖掘下,應該是有潛力的。比如齊邦媛書里的武大、王世杰、櫻花大道、周恩來住武大等等~~類似的《無問西東》?可以拍的更好一些。
印象最深是解釋改名那段
孫道臨的扮相真是很帥
劇本和演員都不錯,攝影乏善可陳,總體感覺普通。兩個主演好,其他都平平無奇。似乎那時的藝術工作還沒回過神來。3.5。
拍得比較一般的傳記片,不過那時能拍當代的科學家就很不錯了,當時也就是沖著李四光的名聲和孫道臨主演去看的,當然其中還有不多的周總理的戲,也是其中一個亮點,那時總理剛剛去世三年,能在大銀幕上這么快看到總理形象非常難得。
看過留痕
很工整的人物傳記。孫道臨帥是帥的(雖然我覺得李四光本人更帥一點),但演青年時代感覺還是勉強了。
張暖忻和李陀編劇的作品,劇本名字《滄桑大地》感覺更詩意一點。中規(guī)中矩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下的歷史-傳記片(周總理仍然是特型演員+有權說方言)。小時候電影頻道看過還記得“泥瓦匠”那一段。今日看比較有趣的點是科學問題在怎樣的條件下會被處理成政治問題(片中涉及到建國前第四紀冰川、地質力學理論和建國后與蘇聯專家的爭論幾處),不過給出的解決方案也基本是政治途徑。以及,對科學家形象的塑造還是按照傳統的圣徒-勞模這個路子,用得也基本是老橋段……導演處理上比較值得一說的是海邊女兒報喜那段。在凌子楓的作品里面也算不上特別出色的一部。
補標
其實拍的還不錯,之所以分數低,是因為大家對偉光正的事物有抵觸情緒。本片從李四光回國開始講起,勾勒了二十多年的歷史變革。只是有一點,文革一帶而過,把國統時期故意放大,未免有失偏頗,有拍馬屁之嫌。
如果這個本子讓后期的張暖忻自己拍,應該會比凌子風更好些
孫道臨的代表作之一。
同樣是主旋律電影,為啥以前拍的就是要好很多?
久遠回憶
沒有亮點的電影。
小時候電影院看的,孫道臨的電影,我倒是沒拉過
男神,年初看的吧,補標,以前這種形象就是我心里的圣人,不過現在我會覺得太偉光正了,不像是人間的人,我變得喜歡小人物了,社會上的很多事消解了我心里的崇高,我心里的天堂失落了,唉~
飯館看的
看到邢臺地震還以為隱喻知識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動蕩遭遇,結果只是單純的地震,幸虧李四光姓李要是姓張報名表的十字還不好改,那個拆除地質館的警察貌似是江庚辰,沒出現在演員表中。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 ,14歲那年李仲揆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個“光”字,便改名為李四光,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于世
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