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妻子試圖自殺后,身為臨時工的尼古拉的兩個孩子也被迫離開他,并交由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一開始,這只是一項臨時安排,然而在對尼古拉的住房條件進行評估后,塞爾維亞小村莊的社會福利辦公室主任認為尼古拉太窮,無法為他的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寡言少語的尼古拉決定向貝爾格萊德社會事務部提出申訴,并且決定步行300公里到達首都,向當局展現(xiàn)他愿意為他的孩子們付出巨大努力的決心。導演戈盧博維奇通過展現(xiàn)真實、動人的影像告訴觀眾這個不平等的故事。主人公尼古拉不僅用自己平和且堅韌的性格丈量了這個國家,也探索了是非之間的界限。這位頑強的父親決心不向絕望屈服,踏上了一段重新定義“英雄”一詞的英雄之旅。
越落后的地方,越沒有說“不”的權力。
批判官僚,腐敗,但重點是對堅毅的贊揚。
一把把的把椅子搬回來,鏡頭在父親吃一塊難啃的面包時戛然而止。
一個開放式結局,但導演似乎又在暗示:
死物件既然可以一件一件的找回,活人當然更可以。
也許很難,但對于徒步300公里走了五天的父親來說,
這就和搬回那一把把椅子一樣。
這是一部讓人窒息的電影,
最后十分鐘面對福利院那個臉上長了一顆令人惡心的痦子的男人,
我差點以為電影會以他的曝尸而告終,
但是父親用他堅毅告訴我們,椅子已經擺好。
他們終將團聚。
雖然很艱難,
但終將團聚。
在看完斯爾丹·戈盧博維奇執(zhí)導的《漫漫尋子路》后,不難發(fā)現(xiàn),該導演始終緊緊圍繞關注社會現(xiàn)實題材為主,去進行電影文本的創(chuàng)新與改進。他的四部曲之間有著明確的聯(lián)系??傮w上,同為戰(zhàn)爭及南斯拉夫解體后所帶來的影響,又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光輝;具體上,“一三”部主題聯(lián)系緊密,“二四”部結構關系分明。作者有意在四部曲上各自區(qū)分,階段性地表達了其用心及其映射的主旨。而且這四部曲是作者有意根據(jù)歷史演變而在現(xiàn)時演示的最新現(xiàn)實狀態(tài),即具備時間上的內在聯(lián)系和現(xiàn)實的真實狀態(tài)的雙重性統(tǒng)一。
早在2001年,他開始執(zhí)導其“現(xiàn)實四部曲”中的第一部——《絕對一百》,該片反映了南斯拉夫聯(lián)盟解體后的動亂及時代背景下巴爾干地區(qū)人民的現(xiàn)實遭遇,以點帶面地展示了塞爾維亞和周邊國家被戰(zhàn)爭驅趕的情況。在2007年,他開始其“現(xiàn)實四部曲”中的第二部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富有藝術性的虛擬構思為電影觀眾呈現(xiàn)了道德與貧窮的艱難抉擇,血淋淋地暴露出生活“吃人”的真實狀態(tài)。在2013年,他又執(zhí)導第三部曲——《漣漪效應》,本片更是直接由真實故事改編,生動形象地以多條敘事線索再現(xiàn)了命運的年輪,三個錯綜復雜而又激烈的矛盾沖突背后折射了人性的光輝。電影作為一種社會符號文本,導演在電影文本中富有藝術性地虛構出現(xiàn)實文化文本,實際給電影觀眾傳達出的價值想必便是以人性之光遮掩邪惡之念,以大片段的仇恨劇情烘托出人性僅存的善念,這與《漫漫尋子路》總體一樣,總是在人幾近絕望之際,又不吝嗇地拋出微妙的火光。這對于影片敘事傳播的敘述負責人而言無疑是在善惡之間試探人們模糊的界限。在2020年,該導演再次打造精心之作——《漫漫尋子路》,一舉斬獲柏林電影節(jié)全景單元觀眾獎和最佳電影獎,該片同樣以現(xiàn)實主義為題材,塑造了“英雄”父親這一形象為愛征途的不平等的故事。主人公尼古拉不僅用自己平和且堅韌的性格丈量了這個國家,也探索了是非之間的楚河。
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人帶走了你的孩子,說要給孩子們更好的生活,你太窮了,不配擁有自己的孩子,你會怎么做?!
因為排片太少了,原本跟朋友決定不看了,畢竟這個十一月大家的日子都挺灰暗的,這么喪的電影還是不看了吧。但是,影響我改變決定的是看了一篇影評,說原型人物最終是成功地把孩子爭取回來了的。我于是跟朋友講,雖然這票錢無法貢獻給原型人物,但去看他的故事,就算是云支持了吧。
有一天,有那么一天,天空晴朗,萬里無云,Nikola的老婆帶著孩子去討薪,欠他們兩年的薪水和遣散補償金一直不給,而他和她,以及他們的孩子已經餓到不行,無米下鍋了。是的,你沒看錯,外國的農民工也需要討薪求活。
但,哪怕自F,也討不回明明是他們的那部分錢。媽媽明明喊著的是,我要帶著我的孩子一起自F,如果經理不給錢的話。但關鍵的潑氣油的時刻,媽媽還是退卻了,汽油都潑在了自己身上。
有什么用呢?哪怕你把自己燒成一堆灰,錢仍然在別人的腰包,哪怕那里面有一部分是屬于你們的。
這時候電影出現(xiàn)了我的第一個哭點,Nikola兩眼無神的坐著,你能聽到話外音,是警察在審問他,有沒有發(fā)現(xiàn)老婆最近的情緒不對,為什么放任老婆不對的情緒不管,與之相配合的是,警察在邊問話邊沖咖啡的水聲,以及用湯匙在攪動咖啡的碰杯聲。
人類悲喜果然并不相通啊,路都堵死了的層級不同,怎么會通呢?
然后Nikola發(fā)現(xiàn),禍不單行,老婆還在醫(yī)院,孩子卻被社會福利局帶走了,理由是,他太窮了,家里沒有粉刷,沒有固定工作就代表沒有固定收入,而沒有固定收入的人在有錢有權階級眼里,是養(yǎng)不好孩子也不配養(yǎng)孩子的。
Nikola需要把家里通上電,通上水,需要粉刷墻壁,然后接受福利局評定,合格才會把孩子還給他。
你看,不是只有年輕才容易輕信,窮人也容易輕信于人。Nikola也信了,回家一番操作,家里看起來不同了,那又怎么樣呢?評定二人組說,他還需要衛(wèi)生間裝鍋爐,保證有充足熱水洗澡,他還需要有電腦,畢竟已經是21世紀了,孩子們需要電腦了解世界。
原來有錢有權階級也知道時間已經進行到21世紀了啊,21世紀了,國民依然窮成這個脫離了時代的樣子,人均失業(yè)的時代,卻怪窮人不努力找不到正職,討薪失敗卻不問討薪原因,只怪那個去討薪的可憐女人精神上有病。不解決問題卻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一套玩兒的倒是很溜溜的。
于是,那個沉默寡言的Nikola,那個好像總是默默承受一切指責一切批評的Nikola,那個好像總是默默承受所有生活重壓從不嚎叫反抗的Nikola,決定不忍了,他要上訴,要步行三百多公里,去首都上訴,要要回他的孩子們,這是他的權利,他這么認為。
誰在乎他的權利呢?福處局大領導只在乎,每一個送出去寄養(yǎng)的孩子會得到政府多少補助金,而他可以從這些補助金當中得到多少好處,重點是,領導認識各行各業(yè)的人,小胳膊怎么擰得過大腿?沒人信Nikola可以成功。
這時候電影里出現(xiàn)的第二個哭點,Nikola在行走的路上,避雨的時候遇到一只被淋濕了的流浪狗,當狗狗瞪著無辜的大眼睛,向你渴求一口吃的時候,善良的人怎么能扛得住那眼神呢。
所以哪怕自己也沒有多少干糧,Nikola仍然愿意把食物分給狗狗吃,并且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將走近他躺在他身邊的狗狗攬在懷里,這時候我哭成了一條悄悄流淚的狗。
等第二天早上,Nikola吹著口哨眼含期盼的尋找那條狗狗身影卻怎么都找不到的時候,我就知道,完了,完了,該準備好紙巾了。
果然,那個老婆燒傷入院,孩子被人搶走都沒有哭的男人,看到那條被車碾壓過血流一地的狗狗的時候,哭了,還真是讓人心疼啊,物傷其類,老實說,那一刻,他跟那條可以被隨意碾壓而過的狗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哪怕沒有稱手的工具挖個坑掩埋這個狗朋友,他也細心地找來塑料布遮住了它,給它保留了最后的體面,然后擦干眼淚繼續(xù)上路。
我好像要快點說,因為只講到電影的1/3已經浪費了這么多筆墨。
Nikola花了五天五夜時間走到首都,首都的現(xiàn)代化讓我驚覺,原來不是那個國家所有地方都一樣窮,而極有可能只是首都之外的地方才那么窮,窮到跟我們的某些村莊并無不同。
意料之中的,他根本見不到部長,也根本不配把上訴書直接遞到部長手里,于是他住在那幢大樓之外,接受了記者采訪,每個記者都把他當成稀罕物一樣來獵奇,卻沒有人關注他的事情究竟怎么解決才好。沒有人上來關心他,吃得怎么樣,睡在大樓外好不好冷不冷,只是負責指點他要在鏡頭前如何站位,待會兒會問到他什么問題。
對于他之外的人來說,都只是把他當作一場只靠雙腳行走三百公里的真人秀而已,卻忘了行走三百公里不是他的目的和最終訴求。那幾個記者帶給他的溫暖,還遠不如冷雨夜里,來給他送好吃的食物的夫妻二人,透過食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無言的支持。我們的確無法為你的事情做些什么,力所能及就是送點吃的,讓你得以繼續(xù)堅持下去。
所以那個之前只為了流浪狗哭過的男人,邊吃邊哭出來了,也許是為了毫無尊嚴像個流浪漢一樣的睡在大樓之外而哭。也許是為了大樓保安聽從上面安排不許他進樓借個廁所而哭。也許是為了自己走了三百公里,磨的不斷出血的腳趾而哭。也許是為了路上遇過狼遇過兔子,發(fā)過燒,暈厥過,被人搶過包而哭。也許是擔心還在醫(yī)院的妻子而哭。也許是為了已經兩個禮拜沒見到的,無故被搶走的孩子而哭。也許只是為了自己怎么搞成這個樣子而哭。
反正他哭了,一個近2米的男人,在冷雨夜里,吃著好心人送來的食物,哭得像個孩子。誰說人生是必須公平的呢,如果必須公平,那沒做過壞事又善良對人對狗的他,憑什么要遭遇這么些狗屁倒遭的爛事呢?!
故事到最后,哪怕他帶著部長的建議信回來,仍然不配帶他的孩子回家,卻要面對回到家之后,家里被洗劫一空的局面。哪怕他一路上遇到很多人夸他很棒,走路去首都上訴,但他的鄰居們只以為他不會再回來了的理由,就輕易將他家洗劫一空,拿走了他所有的東西,除了兩家人沒有出手之外,沒有一片看起來普通且善良的臉的雪花是無辜的。
他沒有發(fā)火,沒有抱怨,沒有吵鬧,甚至算是平靜的,從一個個鄰居家里,拿回屬于自己家的每一樣物品,椅子,桌子,掛鐘,存水的大塑料瓶,甚至餐具。沒錯,那群混蛋連餐具都沒放過,但那群餐具都是看起來平凡如你我每天都會見過的普通人,有老人,有女人,還有別人家的孩子抱著他的孩子的玩具。
從始至終他都沒有說話,沒有發(fā)聲,像一個失語的人,只是默默走家串巷拿回他的東西,而那些拿走他東西的人,甚至連個對不起都沒有說。
荒誕到讓我以為回到了叢林社會,荒誕到讓我十分慶幸生在這里,至少,我離家?guī)啄辏依锏乃袞|西都在,不會有任何人因為我不回家就砸開我的門鎖拿走所有我暫時用不到的東西。
所以問題回到最初,警察審訊他的畫面,是討薪的妻子做錯了嗎?還是他們那個社會得了?。渴撬麄兡莻€社會得了病,才出現(xiàn)那么多心安理得拿走他所有家當?shù)泥従樱?/p>
所以最后再討論一個問題,有篇影評,一個姑娘寫的叫“貧窮是對孩子的暴政”,她用自己的例子闡述了,她小時候家里多窮,她多希望當年父母能把她送給別人抱養(yǎng),讓她有個幸福童年。努力論證了,貧窮生活對孩子的傷害。最后她的結論是,窮是萬惡之源,Nikola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他的愛而是錢。
比看到電影里,他一件件從鄰居家拿回自己的舊物的場景還讓我毛骨悚然,悚然到我以為我跟這姑娘看的不是同一部影片。
電影里那一段,他和孩子們有福利局有一次短暫的會面,他為了這會面,特意去買了孩子們愛吃的巧克力,而那玩意兒挺貴。女兒一見面,十分開心問他,什么時候可以回家去。而那個青春期的兒子,看起來討厭他,跟他鬧別扭,但說到底是以為他要拋棄他們兩個,最后又堅持不想跟養(yǎng)父母走,撲到Nikola懷里說著想要回家去。
我十分想知道的是,姑娘看的那場電影是漏放了這一段讓她沒有看到是不是?!
如果說有錢就是一切,那如何解釋有錢人家的孩子也不都是個個活得開心順意。如果說有錢就是一切,就能為所欲為,那才tm是對窮人最大的暴政吧???
這部電影我要給它十分,五顆星,本年度值得深思最多次的電影。
電影里,福利局領導信誓旦旦,他知道怎樣對孩子們是最好的,因為他有錢有權,就可以毫不過問孩子們自己的意見強行把他們扔到寄養(yǎng)家庭,因為他有錢有權,就可以判定貧窮的Nikola無權做父母。
于我來說,這姑娘的影評跟福利局的領導一樣都是可以輕易震碎我三觀的存在,如果可以看到我說話,我真心想話給你聽,錢是好東西,但不是一切全部,哪怕我仍是個窮鬼我依然要這么講。
《漫漫尋子路》,很多海報上打著一行字“一個都不能少”,而我更希望把它定義為,窮人也有權利愛和被愛,沒人配奪走他們的權利。
在觀影的過程中,總覺得還是有一點出戲。半路葬狗的劇情和黛玉葬花情調是一致的,屬于精神的奢侈品,黛玉多愁善感離不開物質的富足和時間上的閑暇,而尼古拉沒有條件。相比于生活,電影太過溫柔。電影會感動我,但很難使我感同身受。很多電影包括之前的《隱入塵煙》忽略一個事實,最大貧窮不是物質上的。
電影里剝奪了窮人的眾多財富,但卻留下最寶貴的東西——愛和勇氣。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展現(xiàn)的才是真正意義的窮人。不幸是經濟上的貧困,不爭是精神上的匱乏。要知道一個真正的貧困戶不是缺錢,而是失去了愛的能力,窮人因生活的艱辛后者會被消耗殆盡。
尼古拉算不上貧困戶,她的妻子也不是,他們有愛,有執(zhí)著,有反抗。真正的窮人,可能連一句完整的話都難以表達清楚,不明白“上訴”的含義,不知道貝爾格萊德的方向。他們自私、狹隘,可憐又可恨,甚至讓人覺得罪有應得。這才是貧困的可怕的地方,他們窮到使人憎恨。就像搶走尼古拉家具的的鄰居,觀眾可憐尼古拉,卻討厭后者,而他的鄰居才是生活中窮人的樣子。
電影結尾很棒,因為更真實。我國電影缺的是對壞人能力的肯定,滿足于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安慰——窮人也許連生活真正的樣子都看不清。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尋味補影(xingge311402) 歡迎熱愛電影的朋友關注,你想要的資源我都有。
工廠大院,
帶著孩子,拿著汽油的女人。
女人前來為丈夫討薪。丈夫兩年前便已下崗失業(yè),但之前的工資和遣散費卻一直沒給。
而現(xiàn)在家里已揭不開鍋了。
情緒激動的女人威脅道:如果今天不給工資,便要在這自焚。
但,人和人的悲歡并不相通,
這并沒有喚醒老板良心。
女人果斷地將汽油澆在身上,點著了火。
丈夫老尼(簡稱)聽聞噩耗趕忙跑來,妻子雖被救下,但已躺在重癥監(jiān)護室。
兩個孩子也被當?shù)馗@k帶走。
接受過警察的詢問后,老尼前往福利辦準備領走孩子。但此時,又出現(xiàn)一個問題:
福利辦的領導禁止老尼領走孩子,
因為工作人員認為他太窮了,不具備養(yǎng)育孩子的條件。要帶走孩子可以,必須先證明自己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同時還會組織工作人員前去評估。
評估通過才可帶走孩子,否則便把孩子送去給別人領養(yǎng)。
此時,這種悖論便出現(xiàn)了:
因為生活貧困不得不前去自焚討薪,
可是領走孩子又要證明經濟能力。
所有的人都知道老尼無法證明,所有的人也都知道他家是多么貧困。
但『貧窮者有罪論』讓這一切變得仿佛合乎邏輯,即便它格外荒唐。
同時這種荒唐,又總能在社會法則里找到合理的解釋。
他是貧窮的有罪者,也是貧窮的受害者。
但老尼仍在努力,
家里沒電,就去鄰居家借電拉線,
屋子太舊,就去買油漆粉刷一遍。
雖無法改變家徒四壁的窘狀,也仍想讓評估人員看到自己為了生活的決心。
可惜最終還是沒能通過評估。
因為衛(wèi)生間還沒熱水器,因為家里竟然還沒臺電腦...
正如評估人員所說,這都21世紀了,怎么還不給孩子配臺電腦呢!
他們眼中的理所當然,對老尼來說卻是比登天還難。
其實比貧窮更絕望的是無路可走。
老尼選擇在福利辦門口『絕食』以示抗議,但領導壓根不會理睬他。
門口的保安看不下去了,偷偷的過來和他說了一個秘密:
國家有個政策,對于從福利辦領養(yǎng)的孩子會提供一筆補助,而福利辦的領導每次都會從中偷偷抽取30%的數(shù)額。
所以,表面上是人道主義的善舉,
但背后只是為了借著法律的漏洞,利用自己的職位便利,從中賺取昧良心的錢。
更關鍵的是,即便大家都知道,但對于位高權重的領導,大家也只能默不吭聲。
老尼不服,要提出上訴。
但別人一聽更覺得荒唐了:別說上訴,老尼連訴狀估計都交不上去,因為法院里都是福利辦領導的熟人。
可是,誰也不能剝削我的孩子,
即便我一無所有!
老尼最終決定前往塞爾維亞首都:
——貝爾格萊德。
要將自己的訴狀親自交到國家社會事務部部長的手里。
可是他太窮了,窮到連一張車票也舍不得買。
于是灌了一大瓶水,帶上一塊干巴的面包,決定步行前往300公里外的首都。
從窮鄉(xiāng)僻壤到高樓聳立的首都,
從衣衫襤褸到迎面西裝革履的領導,
老尼用步數(shù)丈量著這個國家的寬度,
丈量著與正義之間的距離。
上訪之路注定會無比艱難,
但縱然生命之重難以承受,身為一名父親,他依然砥礪前行。
這是一條尋子之路,又是一條追問善惡是非,尋求公正和權益之路。
但這也是一條自我的『天真』之路。
《一個父親的尋子之路》2020 塞爾維亞
影片上映后,無論是在柏林電影節(jié)還是在上影節(jié)上都收獲了不俗的評價。
這聽著是一部苦情片,
甚至給人一種苦大仇深感。
但影片卻拍的極其隱忍和克制,
更沒一絲煽情。
全片沒有配樂,就像在貧窮的底層下,人也會變得隱忍和怯懦。
只是隱忍的背后是找不到吶喊的窗口,
怯懦的背后是觸不到可以依靠的墻壁。
你原以為在某一刻,悲痛來臨時,情緒會帶來噴涌式爆發(fā),但卻并沒有。
這一路即便中途生病累倒、即便一個人面對狼群、即便最終領回孩子無望,他也沒有黯然哭泣。
相反一只流浪狗卻讓他痛哭流涕。
在路上躲雨的一晚,
老尼碰見了只流浪狗。
短暫的猶豫后,還是分給了它點面包,幫它整理淋濕了的身體...
可是第二天一早,流浪狗不見了。
原來狗被路上的車撞死了。
老尼抱著狗的尸體不禁痛哭不已,這只狗仿佛是自己的真實寫照。
300公里,老尼用時6天,歷經各種艱難后終于來到了首都。
可他太『天真』了,
他原以為自己的真誠可以打動社會事務部的工作人員,但卻被要求『按照流程辦事』而拒之門外。
因為按照流程來,首先他得把上訪信交給窗口人員,再由窗口人員交到部長辦公室助理手里,再由助理查閱....
或者,他得先發(fā)送郵件預約....
可是老尼等不及了,堅持要親自送到部長手里,所以最終被工作人員趕了出來。
而他能做且僅能做的,便是再次用“最笨”的方法來維權。
——“耍賴”似的蜷縮在政府大門前不走。
眼前首都的車水馬龍,老尼無法感知,畢竟這里的一切對他來說猶如另一個世界。
慢慢的,行人不禁被老尼吸引住了,
看他可憐,有人會給他送來食物和水,
同時,還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注意。
一時間,各路媒體蜂擁而至,
雖然都是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但也在客觀上幫助了老尼。
于是,部長助理接見了老尼。
但部長助理對于老尼的遭遇也只是表示同情,同時由于當?shù)鬲毺氐姆烧?,他也無權去干擾老尼家鄉(xiāng)福利辦的決策。
他能做的,只是替老尼向當?shù)馗@k寫封建議信,以及承諾可以讓他先見到孩子。
可對于憨厚的老尼來說,以為這樣就可以領走了兒女。
但現(xiàn)實世界并不會帶著一顆主觀的悲憫之心來對待命途多舛之人。
老尼帶著建議信回到了家鄉(xiāng),任憑自己怎么求情,領導還是拒絕他見孩子,更別說領走孩子。
更關鍵的是,因為老尼前往首都上訪,這讓領導十分氣憤。
甚至對老尼嘲諷:去再多次首都也沒用!
不過還是有向善之人,一位工作人員還是偷偷安排了老尼和孩子見了面,雖然很短暫。
最終的結局也沒有喜大普奔,
相反甚至是繼續(xù)往傷口上撒鹽。
獨自一人回到家的老尼發(fā)現(xiàn)家里被洗劫一空,雖然早已是家徒四壁,但家里的桌子、椅子、鍋碗瓢盆乃至能用的東西都被村里的人們偷走了。
因為大家和老尼一樣都很窮,
大家都被窮怕了,大家以為老尼不再回來了,所以便紛紛前去各取所需。
老尼沒有發(fā)怒也沒有發(fā)火,平靜的前往每一戶家里,將東西拿回來。
因為大家都是貧窮的有罪者,大家都是貧窮的受害者。
妻子還在醫(yī)院,孩子還未能領回。
老尼將桌子收拾干凈,鋪上干凈的桌布,拿出面包。
一個人坐在這殘缺破敗的家里,
迷茫、無助、無力、無能圍繞著他....
此時,雖沒有劇情上的情感爆發(fā),但巨大的悲痛感還是驟然來襲。
而全片也是以極力克制和隱忍的姿態(tài)去講述著老尼的上訪、尋子之路。
沒有悲痛的歇斯底里,
沒有絕望的“張牙舞爪”。
但在隱忍克制的沉穩(wěn)節(jié)奏里,那股悲痛、絕望的沖勁和張力還是強勢襲來。
你擋也擋不?。?/p>
就像表面波瀾不驚,
但背后實則早已浪潮涌動,
沒有刻意展現(xiàn)或者放大傷痛,
但背后早已傷痕累累。
真正的痛苦也許并不是歇斯底里的吶喊,
而是想?yún)群皡s喊不出來!
老尼的上訪、尋子之路,從農村到首都,無論是環(huán)境的對比落差,還是一路上遇見的人和事,都充滿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強烈諷刺。
畢竟這個世上有一種罪,
——貧窮。
其實不管你承認與否,『貧窮即原罪』它都是真實存在著。
聽著無情,說著沉重,
但卻存在于每一片土地之上。
他們是有罪者,但又是受害者。
所以蕓蕓眾生或鋌而走險、放手一搏,
或摸爬滾打、砥礪前行,
其實大家的初始目的都相通:那就是遠離『貧窮的罪名』。
一部電影改變不了什么,
但將這種“罪名”穩(wěn)健的呈現(xiàn)出來,
足矣!
觀影的過程中,總覺得還是有一點出戲。半路葬狗的劇情和黛玉葬花情調是一致的,屬于精神的奢侈品,黛玉多愁善感離不開物質的富足和時間上的閑暇,而尼古拉沒有條件。相比于生活,電影太過溫柔。電影會感動我,但很難使我感同身受。很多電影包括之前的《隱入煙塵》忽略一個事實,最大貧窮不是物質上的。
電影里剝奪了窮人的眾多財富,但卻留下最寶貴的東西——愛和勇氣。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展現(xiàn)的才是真正意義的窮人。不幸是經濟上的貧困,不爭是精神上的匱乏。要知道一個真正的貧困戶不是缺錢,而是失去了愛的能力,窮人因生活的艱辛,愛會被消耗殆盡。
尼古拉算不上貧困戶,她的妻子也不是,他們有愛,有執(zhí)著,有反抗。真正的窮人,可能連一句完整的話都難以表達清楚,不明白“上訴”的含義,不知道貝爾格萊德的方向。他們自私、狹隘,可憐又可恨,甚至讓人覺得罪有應得,這才是貧困的可怕的地方,他們窮到使人憎恨。就像搶走尼古拉家具的的鄰居,觀眾可憐尼古拉,卻討厭后者,而他的鄰居才是生活中窮人的樣子。
電影結尾很棒,更為真實。我國電影缺的是對壞人能力的肯定,滿足于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安慰。國產電影,其實是制度性貧困。
編劇挺厲害的,讓這個角色一路上遇到的問題不斷的突破底限,最后用了一個神來之筆的結尾,直接戳到了社會問題的根源。這樣的題材,這種力度的故事,我們國家的導演只有羨慕的份兒了。
霍 貴塞都不截訪的啊……唉 /美羅城
到海南電影節(jié)第一天看的入圍金椰獎的塞爾維亞影片,非常不錯,“哪哪兒都對”!編導演均十分扎實出色,如果今年的評獎不是因疫情取消的話,它應該有所斬獲。導演是個屢獲殊榮的中年塞爾維亞著名導演,實力不凡。值得推薦觀看。
近年來最痛苦的一次觀影體驗。勞動者的宿命就是行走在漫漫長路上,忍受無窮盡的苦澀,從這里、那里到世上每一個權力生成的所在。平靜扎實的敘事,沒有一筆可預期的煽情,但又層層加碼到喘不過氣。最后的鏡頭,在一切的殘缺后,活下去,仍然就這樣活下去。
這劇情,這設定,即便換到當下腳下的土地也毫不違和。這世界到底已經撕裂和分化到了何種境地,我不知道,也沒有一個真實、準確、可視的數(shù)據(jù)但我知道:一面是流量明星的代孕丑聞沖上熱搜占據(jù)各大版面;一面是東北五六線小城的疫情導致差點斷糧卻無人問津……一面是豪門二公主凡爾賽自詡撕掉“名媛”標簽出道唱跳rap;一面是年輕人因貧窮在出租屋內去世的羅生門……不是我不想理解這世界,只是這世界好像又回到了那個吃人血饅頭乃至直接吃人的分裂
一貧如洗的家庭,他們要求電腦??胀剿谋诘姆课荩従于s來劫掠。翻山過川,原來在哪里都是窮光蛋。想給妻子蘋果,想給孩子巧克力,想給自己一個家,竟都這么難。上了電視有人送來便當,可他不想當乞丐。想有尊嚴地活著,卻只能傷害自己。像黑狗一樣慘死,像汽油一樣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裝家還在。
其實按照我們的生活經驗,男主應該沒走到貝爾格萊德,甚至還沒出村就會被尋xin滋shi拿下了。
步行300公里的勇氣,標題即劇情。
終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運行乞。底層人民總是越溫順越老實越諷刺~
#Berlinale70th 33# 我太脆弱了,我根本抵抗不了這樣的題材,我哭了個全場,哭到隔壁觀眾頻回頭看我卻也控制不住。
#siff2020# 非常穩(wěn),看得揪心。這哪是張藝謀,分明是一個達內式的故事再套用一個泛公路片的類型,男主角的表演相當精彩,隱忍、怯懦、偏執(zhí),來自底層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將隱含的階級問題也處理的舒服且自然。這個故事或許還有另一個結尾,忍無可忍的男主角終于奮起反抗,一夜之間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燒了社工中心,但現(xiàn)實只能是,他一個人落寞地坐在殘缺不全的“家”里,看著周圍的一片空寂,無助、無奈、無能、無望。
一根筋式大男主,徒步三百公里,上訪討回孩子,途中社會群像匆匆一瞥。這題材完完全全的“柏林口味”,但拍得過于一五一十,和張藝謀一比相形見絀,流浪狗之死和家具被偷的戲碼更是蹩腳。|SIFF2020第1場
#SIFF 2020# 十分苦澀,與其相比肯·洛奇鏡頭下的英國底層人民都要幸福許多。十分隱忍,很寫實地描繪出“窮即原罪”的社會法則。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萊克》和《開戰(zhàn)》那樣的爆發(fā)式高潮,卻一直沒等來,鏡頭中只有一個父親在用力地活著。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這部影片,是何其幸運。
換個國家的話,男主連村口也出不去
8.7 潰爛到根了,就覺得熟悉了。siff
慘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塞爾維亞版“秋菊打官司”,開放式結局和背后的寓意都很有意思?!耙粋€父親的尋子之路”、“一個父親的尋肝之路”...想問國內影展到底會不會起名,不但敷衍而且有文盲之嫌~~~~~~
感覺還成啊!至少兒童權益是在政府關照范圍內的,而且一路都有人幫助,媒體可以報道,而且至少沒有遇到攔截,說明政令是不能夠順利在各個部門之間通行、配合無阻的。而且體制內有良心的人是存在的。
前面還是比較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路數(shù)。后面突然有了些諷刺和寓言味道,整部影片也一下子就高級了。
#70th Berlinale# 全景單元觀眾獎劇情片第一名。德國觀眾竟然投出來這么一個[一個都不能少]式的東歐片我也挺吃驚的。對父親這個人物塑造得極為講究,沉默寡言,并且相信政府(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幾乎逆來順受的程度了,而且非常重要一點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只提最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灌點水),而只有一次反抗、一次哭泣、一次爆發(fā),細節(jié)做得非常妥帖,而且里面各種人的好、壞與雞賊都拿捏得很有分寸。影片結尾實在是太亮了,完全神來之筆,這一個段落把前面講的各種社會問題的根都挖出來了。
剛開始以為只是塞爾維亞版的《秋菊打官司》,但是結尾部分一下就把本片的立意和深度拔高了!最后男主默默從鄰居們那里取回自己家產那段真的是又好笑又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