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一個修道院發(fā)生了一起教士莫名死亡的事件,修道院的主教遂邀請了異地的名聲極好的教士William von Baskerville(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飾)和他的助手Novize Adson von Melk(克里斯汀·史萊特 Christian Slater 飾)來到修道院調(diào)查案件。William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他遭到了許多無形的阻撓和他人的警告,他隱約感覺到這個修道院背后的許多陰謀。更可怕的是,又有幾個修道院里的人紛紛遇害,案件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William在不斷深入的調(diào)查中,也越來越接近真相......
本片根據(jù)意大利作家安倍托·艾科的同名小說改編,獲1988年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化裝獎。
《玫瑰的名字》這本書包含大量的學術內(nèi)容和宗教知識,而我本人的水平處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階段:看到教派爭端就注意到宗教;看到阿方索與少女就看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看到教士威廉在書最后的長篇大論也會激動異常;讀完后雖然覺得書很好,但依然理不出頭緒,后來也慢慢忘了內(nèi)容。最近看了改編的電影《玫瑰之名》,想起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覺得它的主題雖然散,但也不是沒有聯(lián)系,干嘛不寫出來試試?
首先,它不僅僅是一部偵探小說(公認的,就不說了)。
其次,它顯示了好幾個矛盾,這些矛盾有些可以互相重合,有些卻不可以。
1.教派之間的矛盾——耶穌是否貧困
原文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寫教派的分裂,放在文內(nèi)的時代背景下就是天主教和貴族階層斂財所引起的社會矛盾在神學思辨上的體現(xiàn)。主要原因大概有基督教對富人并不算友好;教會在剝削民眾;民眾普遍信教。在這種條件下,就出現(xiàn)了仇視富人的教派,它曾經(jīng)掀起過反抗運動(可以類比古中國的農(nóng)民起義),后來被剿滅了。
書的具體內(nèi)容記不清了,電影中關于這一點有兩點體現(xiàn):曾經(jīng)在反抗運動中的人在運動失敗后躲在修道院里的人,后期修道院內(nèi)舉行的辯論賽。但電影對這些挖的不深,而書本因為信息量太大,挺容易讓人忽視的。
2.階級矛盾——民眾的貧窮和教會的富裕
當你讀書時,很難對民眾的貧困這一點印象深刻,最多只會注意到與阿方索歡好的姑娘為了換食物委身于廚子,然后為姑娘的死痛心(至少我是)。但電影把民眾的貧困變成了圖像,觀影者更能感同身受了。此外,電影還增加了教會向民眾扔菜(發(fā)放食物)的鏡頭和民眾聚在一起玩樂的鏡頭(阿方索愛上姑娘后見到的,我覺得這個片段一來體現(xiàn)普通人有多慘,二來就是說民眾的“笑”)。
教會有多富這個不用多說,在影片的后面還有幾個鏡頭是關于教會珍寶的,書中也有提到教會的地下室,里面有數(shù)不清的珍寶。
3.人性和宗教之間的矛盾之愛情與禁欲
毫無疑問,阿方索在與姑娘歡好后墜入愛河,書中花了很多筆墨描寫阿方索的感覺,讓人不得不感嘆作者文筆。電影中阿方索和姑娘的感情交流增加了兩三次,而姑娘的結局也從被燒死變?yōu)楸痪取G視羞€有一對同性戀修士(此處自己思考基督教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雖然最后都死了。
愛情和欲望在文學上的復蘇算得上是文藝復興的排頭兵了。個人認為其原因是當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在自我滿足上時,會一定程度上減弱對于“崇高”事物的信仰,甚至忽視這一存在。所以愛情和禁欲之間的矛盾僅僅只是宗教和人性之間矛盾的一個體現(xiàn)。
4.人性和宗教之間的矛盾之笑與恐懼
這一點在書中后半部分有大篇幅提及,在電影中也算作為一條線索貫穿整部電影了。整個殺人事件僅僅來源于一本書——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第二卷,據(jù)說上面寫著關于喜劇的理論。瞎眼老修士認為這本書為“笑”這一行為正名,會使民眾對上帝態(tài)度輕蔑(原因是當人們嘻笑時不會想到上帝)。那如何讓人們對上帝態(tài)度恭敬呢?這個瞎子認為只有恐懼。
電影中將恐懼的戲份給了宗教審判官,影像也讓人直觀地看到恐懼對宗教的作用,與其說是宗教審判官在履行職責,進行審判,不如說他們在展示暴行,制造恐懼。
5.殘忍的宗教審判和可能無辜的人
看過一些資料說宗教審判最猖狂的時候其實是天主教后期。所以小說寫的還挺符合事實的,本來就在寫天主教的輝煌即將過去,又突出了荒唐又殘忍的宗教審判——無辜的姑娘被當做女巫綁上了火刑架。
電影里改了結局,在突如其來的大火中,姑娘被救下了。而倉皇逃離修道院的審判官被憤怒的民眾連人帶馬車推下懸崖,死相凄慘。
6.教條和真理的矛盾——圖書館被燒
先明確書中的一個定義:修道院的圖書館是整個基督教世界最偉大的圖書館。所以圖書館被燒就象征著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不可救藥。瞎眼老頭子為了毀掉哲人的著作,也就是那本寫笑的書,不惜在圖書館點起了火(絕對是故意的,書中瞎眼老頭當了長時間的圖書館館長)。隨著火勢變大,整個修道院都被燒掉,威廉和阿方索來時稱贊的修道院也不復存在。照結局來看,一開始的啟示錄殺人還挺有道理的。
在中世紀,知識基本上是被教會壟斷的,古希臘的著作流傳到阿拉伯,再回到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在那里進行保存。那個時期哲學被視為神學的侍女,修道院也會為了神進行哲學方面的研究。瞎眼老頭燒掉的,不只是一座圖書館,更是流傳千年的智慧。
最后,如果要在文本中挑各種各樣的矛盾,我能挑很多,但是沒有必要。這本小說好像什么都寫了,但仔細回想?yún)s想不出明確的主題。如果不是知道這本書在詮釋方面很有特色,我會覺得作者是一個不合格的小說家,繁雜的學術知識,似是而非、一概而過的各種觀點,總共就一條尋找兇手的明線,還被作者用大段大段情感強烈的文字給沖擊得渣都不剩,一點存在感都沒有。電影把整本書壓縮到了兩三個小時,也讓一些線索變得更明確。
既然詮釋學已經(jīng)發(fā)展到讀者詮釋觀了,就寫一下身為讀者所認為的這本書的主題吧(雖然覺得結果和作者原意未必相符,只是把上面列出的矛盾進行梳理,找出我認為的主題)。
這個主題就是——基督教的輝煌已經(jīng)過去,接下來是黑暗的時代。因為教會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教會。本來是貧民的宗教,卻開始辯論教會應不應該貧困;本來講愛的宗教,卻對信徒無比殘忍,甚至沒有找翻譯問一下可憐的、只會說方言的姑娘的證詞就把她綁上了火刑架;費勁心機想要避免黑暗的末世,杜絕“反基督”(記不清叫什么了)出生的人,卻偏偏一手葬送了基督教的未來;正所謂昔日玫瑰以其名留芳,今人所持唯有玫瑰之名,教會曾有盛名無數(shù),但在昔日榮光盡數(shù)逝去之時,所留只有基督之名。
這一切是那些人造成的:他們在教會里,他們貪婪,魚肉百姓。他們殘忍,誅殺異己。他們愚昧,甚至容不下信徒的笑聲,只因為笑聲會驅(qū)散恐懼,而恐懼會加固信仰。他們自以為虔誠,卻在毀滅他們的信仰。
總結:作者知識量龐大,且文筆的確不錯,翻譯也很好,讓人讀完后一直想找同類型的修道院小說。電影改編得也挺合我心的,最后的結局也更有希望:姑娘被救,審判官死去,威廉和阿方索作為理性的希望繼續(xù)前行?
PS:本文所指基督教包含天主教,我對這些東西不怎么懂。
PPS:讀完原著,最深刻的感覺其實是搞學術真有用,你看瞎眼老頭為了燒掉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不惜連續(xù)殺人甚至放火,由此可見思想力量之大。原著作者也是學者,這本書可以說是勸學書,至少當時看得我心潮澎湃。
PPPS:這本書可能在文學形式或者其他方面很有成就,但本人沒什么相關知識,只是在寫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噴。
“人讀的書越多,他的悲傷就越深刻” 把自己關的太久了,剛剛放出來,居然是和一大群陌生人看了一場灰色調(diào)的電影,在杭州一家有名的書吧。 遲到了一小會,并未看到電影最初的開端,那一行行摘選的字句鬼魅一樣打出來時我還沒來得及跟上,只記下來了這句話“人讀的書越多,他的悲傷越深刻”,然后…………就忘了。 雖然參雜了很多的元素,如電影標簽一樣:劇情、懸疑、驚悚、兇殺、性等等,而我還是想把它歸結為一部展示人性的電影。 整部電影的色調(diào)就像中世紀的歐洲一樣,灰暗、沉悶。白天是陰郁的,晚上一半是火把一半是油燈,油燈里面還是火,燈罩悶著一油;所有人的衣服都像是一個灰色的麻袋,村民身上的襤褸衣裳更是透著一種一年都洗不凈的臟黑色,而后來教皇隊伍帶來的猩紅色簡直就像是黏凝的血,就連士兵的鎧甲都是氧化后的暗銅色;里面的面孔但凡干凈點的不是黑得發(fā)油,就是白的瘆人,就連唯一的女主也不例外,表情個個猙獰且詭異……整部影片仿佛是煤炭里扒出來的。然而,我們的小男主阿德索整個人都散發(fā)著單純美好到無知的光輝,導致我好一陣子才發(fā)現(xiàn)電影深沉的旁白原來是他晚年后的回憶,甚至于ML那一段也只看到他受到驚嚇的懵懂。他就是人性的希望,還來不及讀很多書,滿心充滿著對真理的渴望,對苦難的悲憫,對愛的仁慈。剛開完電影時,我OS里第一件事就是吐槽電影的名字,跟電影的主題是多么遠的遠方親戚啊。然而第二天我看著窗外的陽光恍然大悟,阿德索在影片的結尾放棄了愛情,理性地選擇了自己的信仰和求知的路,而通過旁白告知我們這位姑娘是他一生的最愛,最大的遺憾是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這個看似深刻的橋段,絕對是充斥著生活每一個橋段的元素,人總是靠著理性來選擇前行的方向,將最初的眷戀深埋于心里最柔軟的角落,遺憾之大更多的是因為沒有選擇也不能重來的可能,以及最初本身的無限誘惑。玫瑰的名字承載的就是這樣一種——請允許我用現(xiàn)在很流行的一個詞——情懷。導演在煤炭里扒出這部影片后給了她一個如此美麗的名字,某種程度上他就像整個兇殺背后的大手副主教一樣,將象征著人類文明的書涂滿了砒霜,卻始終珍藏不愿銷毀,只不過一個是受困于宗教和世俗的時代悲劇,一個是掌控這一切的導演。 電影結束后,有人提問為什么副主教不直接銷毀那本“萬惡”的亞里士多德著作,而是將其涂滿砒霜保存著,進而才引發(fā)了一系列兇殺懸疑大案,最后還是自己打臉地燒毀此書并吃掉書頁的砒霜一起同歸于盡?他明明可以只需要燒毀這本書,然后死不承認,或者反咬一口自保? 我只能說,對于這樣的問題實在有點心累,這既不是邏輯硬傷也不是導演需要好嗎!不過還是很開心在這個時候我終于想起了片頭的那句話“人讀的書越多,他的悲傷就越深刻”,堪稱這個幕后大主教的墓志銘。很明顯那么大的圖書館藏書他并不只是藏起來而已,飽讀詩書的他有著完全不亞于甚至有可能超越男主偵探的知識儲備和智商,這個圖書館就是他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他一方面擔負著宗教的使命愚弄信徒和世人,一方面徜徉在人類智慧的哲思中不可自拔,兩方博弈的結果是他選擇了黑暗的信仰作為示人的生存方式,將文明的海洋藏納在心里和這座幽閉的塔樓里。他是真正心里有個海的人,深邃而洶涌。本來可以就這樣沉重地過一生,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自己防患于未然的那本毒書竟然真的發(fā)揮了作用,還好死不死地碰到了男主威廉這樣與之匹敵的大偵探,點更背的是自己的圖書館管理員中還有那么奇葩的人設(喜好男色,居然以知識換取私欲,還拿鞭子自抽“贖罪”,偷襲男主時將釘錘扔到了離自己一米的地方……)所有,最后威廉來到副主教的桌前時,他靜靜地坐在那里,指著攤開在桌上的書對威廉說,你現(xiàn)在可以閱讀這本書了,這是給你的獎勵。當然也是抱著能用這本書毒死男主的最后希望,然而也破滅了。他打翻了煤油燈,攜書逃開,在書的火海中找了個無人驚擾的地方,默默地吃掉綠色的書頁,在觀眾的惡心中結束了他悲傷的一生。他的悲傷絕對和那座圖書館一樣幽閉而宏達,就如片頭打出的字碼一樣什么和什么只有一線之隔(不記得了),他就是這樣一個在這條線的邊界走鋼索的人。大部分人不也是這樣在線的兩端游走,有的遠,有的近。 阿德索有幸在那么年幼的時候就經(jīng)過了這種時代的鞭撻,更有幸的是身邊有個男版雅典娜循序善誘地帶領他探索這么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深刻的人生大課。我并不打算聊聊我們的男主威廉,一個中世紀版的大神,也暫時沒有精力去聊其他每個分明的角色特點,比如長得像猩猩的駝子,我覺得我體會最直接的兩個點大致就在我的標題這兩點上了。很多人喜歡把原著和電影進行比較,我覺得這兩者的表現(xiàn)形式本來不同,給讀者或者觀影者帶來的體驗也是不同的,當然影響也沒有明確的高低之分,有人習慣在淋漓盡致的描寫中體驗快感,有人必須要在直觀的劇情里尋找留白。如果能對比一下兩者所傳達的不同思想,碰撞出更廣的觀念倒也可以,太過關注孰優(yōu)孰劣,實在沒有必要。 總的來說,如果是因為懸疑、偵探、驚悚去看這部影片,還是失望多些,還是帶著人性最原始的悲憫比較有收獲吧。
理性發(fā)展到極致變成了科學,一切生命只是一條條的公式證明。而感性發(fā)展到極致,則是一種狂熱,就像極端的宗教分子,對于異教徒只有冷面地殘殺。如果說前者還只是行尸走肉,痛苦的是靈魂,那么后者是打著拯救靈魂的旗號,干脆否定了肉體存在的必要。兩害相較,還是取其輕吧。
當時的宗教狀態(tài)就已經(jīng)如同現(xiàn)時:狹隘、武斷和泛濫,使之成為禁錮自由、人權和知識的最大幫兇;修士威廉“驕傲的自負”不被人所賞識,但卻是真正擁有博愛和敬佩之心的體現(xiàn)。
似乎牽涉宗教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是講述宗教的罪惡。小修士不是那么美貌,不過在一堆老修士里他就顯得很鮮嫩了。雖然他說少女是他一生唯一的世俗的愛,不過感覺他跟威廉大師實在夠萌,記得他好像要牽著大師的手入睡,還有最后看到大師生還撲過去擁抱的鏡頭..有愛~ 況且威廉大師還是肖恩康納利!
讀書的時候就在想,為什么不能有一本關于佛教教義的懸疑題材經(jīng)典?!睹倒逯吩档弥刈x,電影倒未必。
難得在電影節(jié)看了一個故事性很強的作品。充滿懸念,也蠻抓人的。面容丑陋的郎-普爾曼,原教旨的瘋狂,對知識的恐懼。
基本還原了原著絕大多數(shù)的經(jīng)典場景,還適時地給出了主要的一些原作者的思想。氣氛和人物刻畫上也相當契合,尤其是肖恩康納利演威廉絕對是不二人選,相比之下見習僧的臉過分苦逼,少了原著中的靈氣。
三星半,劇情上確實是極為忠于原著的改編,迷宮修士陰謀禁書都是吸引人的戲劇元素,厚如磚頭的原著讀來都趣味盎然,然而電影版卻覺得頗為冗長沉悶,雖然中世紀及修道院氛圍營造肅穆厚重莊嚴,但是總覺得圖書館迷宮顯得簡陋太多,那些珍貴手抄本珍本書幾乎像孩童畫冊,阿德索選角趕腳也不太合適
和書相比,電影拍得太悶太raw了,那奇特的圖書館還過得去。
本片的美工、布景、造型、服飾均高度藝術性地再現(xiàn)還原了中世紀的風貌,給人以真實而強烈的歷史感,令人嘆為觀止。開局厚重,敘事凌厲,情節(jié)緊湊,懸念迭起,可惜收官階段功虧一簣,淪為狗血俗套。4星半。
半路溜進去看,懸疑宗教史詩氣,聽聞原著不錯。那時的肖恩康納利
Christian Slater演得跟個弱智一樣...
對任何東西的排他性狂熱都會導向恐怖的殺戮,即使是對神的福祉,或者應該說尤其是對神的福祉。沒想到這小說有電影,一個偵探故事這樣的流行題材里包裹了古希臘哲學,基督教史,神學爭論等等頗為學院派的主題 ,這就是ECO的功底啊。
氛圍營造甚佳,劇情發(fā)展中規(guī)中矩,對教會的鞭笞不怎么過癮,但康納利對“智慧的傲慢”之塑造可謂迷人。最喜歡兩派辯論一節(jié),辛辣夠勁。
多出來的一星給Sean Connery,老爺子的完美表演把整部片硬生生拉高了一個檔。敘事、懸念鋪設、推理演繹都毫無勝筆,遷就映像局限的重點偏移導致整體枝干的顯著單薄。真正可以贊的地方只有氛圍營造。鏡頭、用光、美指完善了一個“黑暗、幽閉、骯臟、殘酷、血腥、神秘、禁欲但淫亂的中世紀”
終歸是有限的……也許 不應該拿來拍吧~嗯~ ///// 2nd 好像合著字幕看糾了些我的誤判
D9一股股陰郁的氣息,最后的迷宮圖書館毀于一旦,奇妙的知識海洋付之一炬,是否也是對人類文明的一處反諷?人類永遠留不下真正的珍品?
一個人總是難以對抗身處的時代,周圍都是口口聲聲正義至上的偽君子,被燒死算是幸運了(難道這部也是因為看了小波的雜文才看的)
非常精彩的故事,還有置身于這么有吸引力的場景,并且設置很真實。睿智Master的讓人印象深刻。看得出片中的很多費了心思的細節(jié),讓影片最大限度的言簡意賅,同時又留給觀眾足夠的線索去理解。
要警惕預言家和那些準備為真理而獻身的人,因為他們通常會拉上眾多的人與他們同歸於盡,經(jīng)常是先與他們,有時則是替他們?nèi)ニ?/p>
看到第二樁命案的時候才記起來我看過原著小說,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似曾相識。原著小說太拗口,各種宗教倫理辯論,那時候想譯者也是半個文學巨匠了。還好電影中這些辯論少,還有一段超唯美床戲,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