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07年度電影
一直想要寫這個,意愿很簡單,就是記錄一下自己去年里最喜歡的電影。
1. 法斯賓德《恐懼吞噬靈魂》
阿里說,不要害怕,恐懼吞噬靈魂。
電影中的片段,阿里擁抱著艾米,對她說,
我和別的女人睡覺了。
這不重要,一點也不重要。艾米說。
我不想找別的女人,只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個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什么可留戀了。
我很愛你。
我也愛你,我們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領教過法斯賓德對于人性的透徹和深刻之后,你才感覺,很多的同情和悲憫都太假模假式了,沒有人能依靠同情生活,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吧。
2.《大開眼戒》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對,世界著名的情色片。能拍到讓人震撼的地步,不愧大師。沒有人能逃得開欲望本能,你別急著誹謗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不如先審視一下你自己。欲望無窮,猶如深淵一樣。
但也別想得那么可怕,我們都只是太寂寞并且太脆弱,這世間風光無限,也要有膽量去看去經(jīng)歷。若要平安而有趣,在家中看看電影也不錯。
3.《夜奔》
臺灣導演徐立功作品,2000年10月14日上映。
是的,那個時候我還不認識你。我只是喜歡著黃磊,劉若英的歌,為了王菲的《寓言》著迷,關燈在黑暗的房間里聽許美靜沉靜如水的聲音,在《橘子紅了》的水鄉(xiāng)和小巷里沉迷,喜歡周迅如花的容顏……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認識你做準備嗎?
《夜奔》里,劉若英在最開始的臺詞中說,我們已經(jīng)這么熟悉,怎么可能還沒有相遇?
2003年11月,我們相遇了。后來你為《夜奔》寫的文字,很美。
4. 《藍色大門》
周杰倫當然是有眼光的,他既不選小S,也不選徐若瑄去演他的女學生,他選了桂綸鎂,這證明他至少有基本的審美。
《藍色大門》是簡簡單單的青春電影。關于青春,每個人都有它各式各樣的記憶。藍色大門向清晨的一道陽光一樣的,是明亮的。這很好,誰說青春都是晦暗和殘酷。
而我們的青春,真的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了。
5.《草芥》
大聲展上放映的影片,我寫過一些觀感。
http://clover1.blogcn.com/diary,9967352.shtml看著《草芥》,她慢慢想起了很多事情,很多人,某些記憶中的片段不請自來,在她腦海中一一閃現(xiàn)。
螞蟻從對面的樓偷窺著走過來的蝴蝶,瘋狂得撿回一袋她的垃圾,將她撕碎的紙片慢慢撫平……她想,距離她第一次看《小武》已經(jīng)有多久了?
當蝴蝶讀起詩來,一群人都忽然安靜了下來,當螞蟻用滄桑的嗓音唱出:你去了遙遠的廣東,我流浪在北京的街上……她想到了吉他歌手流浪在北京的早期歲月,當他聲嘶力竭的唱出兩天,是否也曾如此潦倒落魄?
蝴蝶和螞蟻在荒涼的黃草地中張開雙臂,向鳥兒一樣的奔跑,他在橋下對她說,這就是我們的宮殿,你就是我的公主……她想《新橋戀人》的臺詞是怎么說的,有人愛你,若你也愛他,明天就對他說,天空是白的,如果是我,我便回答說,但云是黑的,如此,便知道我們彼此相愛了。
詩人把書放在鐵軌上,然后平靜的躺上去,螞蟻失控的叫喊……她想到了蒙克叫做《吶喊》的那幅畫,年少時竟然買到了書簽的版本,被她夾在字典里很多年了。
她想那個女子曾經(jīng)是否也如她一樣,經(jīng)常跑很遠的路,只為看一場電影。她怎樣在陌生的影院中癡迷流連,淚流滿面,卻只用鎮(zhèn)定的語調(diào)來講述,不輕易透漏熱烈而天真的內(nèi)心激情。她想到了在中途遺失掉的和她一樣熱愛電影的朋友……
湖水淹沒了一切,漸漸歸于平靜 ……《草芥》,落拓而真誠,很好很好。
6.《霧中風景》
看安哲羅普洛斯的霧中風景。就象是一場大霧彌漫開來。起先我在這迷霧中昏昏欲睡。幾乎都已經(jīng)睡了過去。后來又醒來了。女孩坐在卡車的邊緣,血順著腿一直流下來。她的神情靜默,甚至并沒有哭泣。那個男人跑走了,弟弟在大霧中呼喊著姐姐的名字,向另一個方向跑去。
他如此靜默地講述了一場傷害。是的,真正地痛苦發(fā)不出聲音。一直都是這樣。那該是一種緩慢而壓抑地折磨。
而在霧中偶然出現(xiàn)的那個青年,成就了女孩的初戀。他在霧中的公路上擁抱了她。他說:“剛開始的時候,誰都是這樣的。心臟好象要碎了似的……腿在抖……好象要死了似的”……而成長的殘酷,終究會過去的吧,是在這條路的盡頭嗎?
7.《勇往直前》
《異域 / 移民》電影展上的片子。導演是費斯? 阿金(Fatih Akin),2004年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以及國際影評人獎,介紹上寫這是十七年來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最高獎項的德國電影……但這些都重要嗎?
都不重要。在我看這部電影前,對導演和影片的聲名一無所知。然后,他從這部影展中的所有片子里獨立了出來,一直被我牢記著。
是愛讓人重新活,而美好的邂逅瞬間擊中你心,盡管錯過的永不再來。
8.《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在影片的最后,小明對小四說一樣,她說,原來你和別人都一樣,你對我好,只是為了要交換我對你的感情。我是不會改變的,就象這個世界是不會改變一樣。
是的,或者,我們能改變的只是自己。
9.《我們的幸福時光》
韓國片。宋海明作品。自殺過三次的絕望女子,我喜歡她的白襯衣和她的樣子。還有溫和善良的而莫明其妙成為死刑犯的男生。然后,我就一哭再哭。有什么好悲傷的呢,有什么好感動的呢,
你看了就知道了,有本事你別流淚……
金基德后來也拍了同類型的影片,叫做《呼吸》,但不客氣的說,很一般,金基德的突如其來和殘酷慘烈早就讓我厭倦了,他一向熱愛表現(xiàn)神經(jīng)質(zhì)和不正常。
眼淚多好,一如溫熱的幻覺,洗凈我們每個人的罪。
即使在絕望的境地中,我們也要相愛,這樣才能幸福。
10.《蘋果》
這還真不是湊數(shù)的影片,07年我進了不少次電影院。從年初看到年尾。所有的,所有的這些國產(chǎn)電影,包括《色戒》,都是華麗奢侈的幻夢。沒有導演把眼光放在現(xiàn)實中的人身上。李玉是個女導演,我不認識她,也不了解她,不想評價那些關于獨立關注的標簽,或者所謂色情噱頭背后的任何動機。
我只知道,在她的電影里,我看到了那個我每天都在生活著的北京,如此而已。
2 ) 恐懼在吞噬誰的靈魂
我對法斯賓德的印象其實并沒有多深刻。嚴格來說,除了新德國電影運動外,我根本就沒再聽過他的名字。但這并不影響我對這部影片的觀影體驗(當然,你至少得知道導演長什么樣子,不然你會錯過他對自己懶惰的自黑)。
因為法斯賓德就講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故事,用了最直白的敘事方式,和鏡頭語言。用羅杰伊伯特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時間太過倉促(電影只拍了15天),法斯賓德只能選擇實話實說。所以,這部影片真正精彩的地方在于,導演的選題和切入的角度。在當時而言,他的這句實話說得可謂相當大膽。
老少戀的題材,即便是放到當今的語境里,也有著一種不可言說的禁忌感。甚至超越了性少數(shù)與種族題材的敏感(后者因為反應的作品太多,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脫敏的征兆)。而在70年代里,更無疑是一種大膽的討論。
電影講述的是六十歲左右的清潔工艾米,在酒吧與四十歲左右的阿拉伯人阿里相遇,兩個善良而孤獨的靈魂,在彼此身上尋覓到了人情的溫度。但兩個人愛情的本身,存在著諸多矛盾。例如年齡,身份,種族,因此被周遭的人所鄙夷。
可能是因為導演自身的原因(雙性戀),他對自我認同,歧視和冷漠的社會環(huán)境刻畫,都有著精準的拿捏。比如那場讓人印象深刻的餐廳戲。
艾米握著阿里的手,哭著告訴他“一方面,我為我們在一起而感到幸福。而另一方面,我真的再也承受不了了?!倍R頭里,空曠的露天餐廳,只有他們二人,其他的客人都站在門口不愿進來。導演刻意用鏡頭,拉開了二者的距離。這種隔離和觀望的感覺,是冷漠,是侮辱,也是一種社會特有的暴力方式——孤立。
在驕傲的德國里,阿里是被孤立的外國人,低等種族。而在外國人酒吧里,艾米也成了那里的阿里。
所以當他們二人在一起之后,再也沒有一處地方能允許他們停留。弱勢群體,在社會環(huán)境里的生存狀態(tài)就是如此狹小。法斯賓德自己作為其中一員,可以說每一天都在承受著艾米那樣的壓抑。所以,在這部電影中很多時候,導演僅僅是將鏡頭在一張臉上稍作停留。你都能感受到一種令人發(fā)麻的厭惡和惡意。
電影中的主角,艾米和阿里,都被導演賦予了孩子般的善良與真誠。然后他再把人物放到骯臟的現(xiàn)實里去愚弄,嘲諷。
這熟悉的手法,總是讓我聯(lián)想到王爾德。因為他就愛給你一個最美好的東西,然后把這種東西摔得稀碎。被損毀的美好,往往帶著極強的詩意和張力。但法斯賓德,卻在最后收手了。他讓人群開始接納艾米,讓阿里再一次與艾米起舞。這看似是導演在用浪漫終結(jié)痛苦的現(xiàn)實,但其實,那不過只是法斯賓德的一碗包裝精美的毒雞湯。
對,人群最后又重新接受了艾米,不過可不是因為什么上帝顯靈,人們良心發(fā)現(xiàn)。艾米的同事因為要針對新來的同事和策劃漲工資的問題,需要與艾米聯(lián)盟。雜貨店老板需要這個慷慨的客人提供消費而和她搭訕。兒子上門請求原諒,僅僅是因為孩子沒人照顧。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諒解與接納,只是大家出于對另一個現(xiàn)實的屈服。
迫害與孤立,往往來自于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的恐懼。所以靈魂被吞噬的,通常是施暴者的那一方。在這部電影的結(jié)尾里,艾米被重新拉入了那一個充滿恐懼和虛偽的群體。
而阿里則因為胃穿孔,送進了醫(yī)院。然后這部影片在我看來最精彩的地方來了,醫(yī)生告訴艾米,
“這個病無法根治,六個月后你們還得回來?!?/p>
換而言之,只要人們恐懼的病癥沒有被醫(yī)治,艾米和阿里,法斯賓德和他的同性情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少數(shù)群體,都還是得再回到這家醫(yī)院。
3 ) 你們都覺得這是個溫情的結(jié)尾嗎?
不覺得這是一個溫情的結(jié)尾。男人是在賭輸了以后坦白的,他感到不安,然而在幾次女人去請求他回來的過程中,男人無動于衷,只有在賭輸了的那一刻,并且是響起兩人相遇的音樂的時候,他才去坦白。這樣的坦白更像是一種告解,一種懺悔。
我們不妨看看,影片中兩人的愛情是在何時幸福的?是在兩人被別人排擠 被他者排斥 看不起 的時候,他兩才是幸福的。可是一旦,當女主角的鄰居、同事甚至家人直視他們感情的時候,男人卻感到不安了。為何?其實片頭就給出答案了,“幸福和快樂并不總相隨”。只有當外界或是自身的危機來臨的時候,對于兩人,這才是幸福的。 而當一切順利的時候,他們并不會幸福。
所以,你們不覺得這樣很絕望嗎?
4 ) 一切都不重要
“我很快樂,但是我也很恐懼。”
“不要恐懼,因為恐懼會吞噬靈魂?!?br> 最初讓我靜下陰郁躁動的心的對白。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免不了要去探討的問題。孤單的靈魂,何處才是一個收容他的驛站?就像是你出生在這兒以后總要去面對的一個毒咒,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xiàn)困擾,讓人擔心,害怕,不能自己。
阿里說,不要害怕,不然你會失去靈魂。這是一句諺語,對于艾米而言,是一句對于了無生趣人生的承諾和開導。她去義無反顧的憑據(jù)。就在這里開始。
被鄰居鄙視,被兒女唾棄,他們罵她是老妓女。嘗試著去接近他的阿拉伯朋友,也頂著白人對他的壓力。她還是勇敢,甚至是幸福的宣布,我戀愛了,我結(jié)婚了。這是何等的一種壓抑,全世界都否認了他們,一個比她小20歲的男人,工友們嘲笑她說,這是你摩洛哥的奶奶嗎?她的眼睛里很委屈很清澈,她隱忍,她甚至掩藏了自己的委屈。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么多丑陋的現(xiàn)實該多好,人從出生就是平等的,平等地擁有享受幸福和愛情的權利,該多好。我們死后會一樣,住進小盒子,赤裸裸站在上帝的面前,可是活著好像就是要承受苦難,這樣對她來說,多么不公平。
艾米和阿里坐在一個花園里,她還是忍不住哭了,阿里拉著她的手,她說“我很愛你。”阿里說,“我愛你多一些。”
“多多少?”
“有那么多”他伸展了手臂。
她說,“我愛你,從這兒一直到摩洛哥?!?br>
如果真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該多好,荒蕪的靈魂也會在一場愛的滋潤下開出美麗的花朵。人也許都是個體,可是別人為什么就有自己去臆測和扭曲你的品行和他的初衷。也許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公平,我們因為世俗的關系失去了多少,我們在流言蜚語和所謂的道德門檻前面徘徊不定,失去了本該屬于自己的東西,可是人生只有一次,又能有幾次說服自己去沖破框架為所欲為。得到和失去,自己斷言,冷暖自知,也許公平兩字無法衡量。到了遲暮之年別人覺得你就是應該孤獨等死,乏味度日,可是誰這樣規(guī)定過了。
或者我們在一邊擔心害怕地伸出手去接受幸福,逃離寂寞的時候,就要做好被幸福背后的黑暗吞沒的準備。當你伸出手去索取,就要從另一手去給予。世事多變,在歡愉背面的背叛,利益卻在另一邊吞噬著靈魂。也許人永遠孤單,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靈魂。
法斯賓德的這部電影太溫情,顏色明朗,情節(jié)通俗,拍的是人生的險惡卻不給他一個尖銳的結(jié)尾。
阿里出軌后,艾米還是在那兒等著他,熟悉的音樂響起,他們最初一起跳舞的那一曲,他還是拉起她的手,好像一切回到了原點。
阿里——我跟別的女人睡覺了。
艾米——阿里,這不重要,一點都不重要。
阿里——我不想的,但我總是覺得非常不安。
艾米——你是個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我知道我年歲大了,我每天都可以從鏡子里看到。我不能不準你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應該對對方好一點。否則,生活就沒什么留戀的了。
阿里——我不想找別的女人,我只愛你。
艾米——我也愛你,只要我們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
這也是打動我的對白。
最后阿里躺在醫(yī)院里,艾米坐在他身邊嗚咽,窗外的陽光把病房的顏色變成了溫柔的黃色。好像一切都不再重要。此時除了此人,還有是什么重要的。
我們探討的問題還是生活的崎嶇,生活一定是一條崎嶇的荊棘道沒錯,可是我看到的更多是勇氣,溫暖和包容。也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我們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
我們在一起,就有地方安放那破碎的靈魂,即使我們總免不得失魂落魄。
我們在一起,別的不管怎么樣都無所謂。
親愛的,你什么能和我說這樣一句話呢。是我不夠重要,所以沒有勇氣說嗎。
別的,什么都不重要。
5 ) 無法純粹的理解,但值得相擁而舞
“愛是見之于什么而存在的?”是超越了年齡的理解,還是和傳統(tǒng)眼光的對抗?空氣中流動的讓人窒息的對峙感,感情在群體和個體的對峙中逐漸形成強烈的戲劇張力,集體無意識的鄙夷形成了壓抑的漩渦,極具表現(xiàn)力如同雕塑的表演風格有種沉默的壓抑。
夸張奔放色彩和穩(wěn)定的運鏡也在暗中角力,感情似乎是隱忍的,但是就算爆發(fā)也因為極簡的臺詞回應有距離感的動作而顯得孤獨而無力。
愛是不僅僅能相擁而舞,更要在愛的瞬間在對方身上看到作為“超越”的人格。外國工人在情感共鳴的對抗恐懼中恍然看到了孤獨之外的愛情,老婦在健壯的身軀上看到了自己即使頹然老矣也存在的生命誘惑,但是殘酷就在于此,雙方似乎對愛情不同的需求在一瞬間相遇,卻又互相悖謬,不然男人為何要在肉體上出軌,又為何在情感上回歸,女人被迫阿里展示肌肉,卻又回應“這是他們外國人自己的情緒問題”,人不能互相理解,但不妨礙相擁而舞,甚至肌膚之親。
法斯賓德在這部電影中對于孤獨的刻畫是非常精準的,有群體和個體的對抗,也有屬于自我的掙扎
6 ) 《恐懼吞噬靈魂》恐懼吞噬靈魂
假借婚姻愛情的話題,刻畫一類人,老舍說范彩珠的先生,他的確不壞,可是“不壞”并不就是“都好”。德國導演法斯賓德借電影人物埃米之口說,“他們不壞,但也不好?!彼哉f,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真實的存在,亙古未變:無論在何時何地,一些人活著,他們既不是壞人,但也絕不是好人。這些人占據(jù)了71%的份額,卻未能像“母親河”那樣以生命之源為使命推助文明的方舟,反而像肆虐的沙漠風暴,在一次次社會進步或倒退的血雨腥風中,抱團鼓吹叫囂的聒噪之鳴,顯示群起而攻之的威猛之勢,或阻礙或推波助瀾,在蒙昧的勇猛與驚懼中服侍著暴戾。是的,恐懼吞噬靈魂。
新近的電影《幫助》與經(jīng)典老片《殺死一只知更鳥》,都探討了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不難發(fā)現(xiàn),從宏觀的社會視角中,窺視個體人的態(tài)度立場,會發(fā)現(xiàn)無論發(fā)起多么冠冕堂皇的歧視討伐運動,背后的推動力則是一顆顆利益與權力驅(qū)使的私心。
我絕非以衛(wèi)道士自居,我一俗人必然一身俗氣,權當自省自勉了。接下來進入這篇感悟的主題電影《恐懼吞噬靈魂》,據(jù)說蔡康永推薦的電影中有法斯賓德的《恐懼吞噬靈魂》,他謙卑地解說,是這部電影逼他看見了自己。顯然,他是位勇敢睿智的先生,這番話又何嘗不是說給所有人聽的呢。我以為《恐懼吞噬靈魂》這部電影,不過是做拋磚引玉之用,正如種族歧視的周圍還有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新歧視、新攻擊、新詆毀、新迫害、新災難……鏡鑒澄澈恐怕是法斯賓德抒發(fā)己見后,未期待的偉大衍生物了。
我想,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就是這樣子的。講述簡單的生活,卻處處流露不簡單的人生百態(tài),最后在觀者的心里扔下一面可以照出妖魔鬼怪的鏡子。電影里,當六十歲的清潔女工埃米與年輕的摩洛哥小伙子阿里共處一室起,生活便在世俗的窺探中呈現(xiàn)出了不可預見的復雜,而我所認為的“不可預見”是能有多糟糕便會有多糟糕的??植赖姆N族歧視,少夫老妻的不同尋常,鄰居的閑言碎語,同事的冷落排擠,兒女的譴責鄙夷,現(xiàn)在想來,全片溫和地表現(xiàn),對于一場災難中的“節(jié)目”而言,還真是小兒科了?;蛟S是法斯賓德發(fā)了善心,決定把注意力從埃米與阿里所受的精神傷痛中,轉(zhuǎn)移到探討人性偽善上來。
所以,一次逃離現(xiàn)實的遠游之后,人們對埃米、阿里采用了另一種“接受”的態(tài)度,因為外族勞工沒有犯法,警察就沒有權利拘捕他們;年齡也不該是愛情與婚姻的絆腳石:鄰居大嬸突然需要借用埃米的地下室了,自然而然有了吃人家的嘴短的面目;而尖酸刻薄的小店老板也不得不向錢低頭,招攬回老顧客,以解決生意慘淡的局面;至于埃米兒子的回歸,也是有利可圖的決定,他需要老媽媽當孩子的保姆。總之,這些人看出毀滅別人幸福的希望是渺茫的,轉(zhuǎn)眼又抓緊機會努力向既得利者的隊伍出發(fā)了。
這樣看來,整部劇的反面角色便是持有偏見的群像及病入膏肓的社會了。事實上,法斯賓德看待人性看待社會,的確有一套獨特的見解,即便在劇中留下匆匆?guī)坠P,依然可感受到他的深度。當觀者的注意力從社會環(huán)境轉(zhuǎn)移到男女主人公時,似乎以小見大,用情感化的生活點滴昭示了人類共處或廝殺的方式。
男女主人公排除萬難,終于走到一起了,他們的問題又來了。幸福的婚姻始終給不了阿里精神世界里渴求的安全、自由、平等,所以他會在無助中自甘墮落,背叛妻子埃米,留宿阿拉伯酒吧女老板家,與工友一起嘲笑埃米的年紀,用酒精、賭博來麻痹自己;埃米也一樣,雖然在愛的力量下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與阿里等來了平靜的家庭生活,但最終還是在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中撿回了市儈、刻薄、任性的自己,飲食上不再遷就阿里了,情感上也不顧及阿里了,總之忘卻了她曾經(jīng)歷過的所有的苦痛。導演說埃米也是凡夫俗子一個,當南斯拉夫女工尤蘭達成為替代埃米的受氣者后,埃米市儈的表現(xiàn)淋漓盡致。
更有意思的是,兩個人彼此深愛,是用挫傷對方軟肋的方式找到抗擊社會壓力的心理平衡點的。人與人間則把它發(fā)揮更極致了,所以光明磊落的稀缺,趁人之危暗箭傷人的太多。埃米老得可以做阿里的奶奶了,阿里走出埃米的家就會變成與幾個工友合租一舍的可憐勞工,以此為攻擊目標,發(fā)泄后必然是更深的傷痛,而這展現(xiàn)的也正是真正的人間江湖。幸好,法斯賓德用一個不好不壞的情境收尾了,夫妻重聚,情感的裂縫有愛就能彌合上,但社會的痼疾是得不到徹底治愈的,就像阿里的胃病,外籍勞工被歧視的標識。是的,這要怎么說好呢?還是法斯賓德說得好,恐懼吞噬靈魂,恐懼泯滅人性,而這之前可能早已存在心性不純良的根基了。
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怪才,列入大師行列,并不奇怪。導演若有極具鮮明的個人風格,有些電影就是這么三兩下排一排線,便呈現(xiàn)了驚艷生動的實物圖。電影《恐懼吞噬靈魂》,延用了法斯賓德一貫的拍攝方式,鏡頭沒做玄虛莫測的設計,如一只靜待的瞳孔,就那么直接進入劇情中,從他拿手的長鏡頭、抽離現(xiàn)實的鏡面反觀,人物面部表情特寫等等托起了整部影片的精魂,并不頻繁運動、頻繁變換的鏡頭,及刻意停頓、刻意切割的畫面,竟然營造出了波動的情緒氛圍,甚至無損于故事情境的流暢連貫。這一切是法斯賓德的個人符號,似乎也是此片令人贊不絕口之處。而影片里有一段法斯賓德客串埃米女婿的戲份,這算全劇最輕松喜悅的點綴了。
法斯賓德是先知者,他在四十年前如此敏銳地捕捉到種族偏見,民族疏離。情節(jié)劇以小見大,折射出今日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社會頑疾。
絕望中,兩個孤獨的靈魂在反抗。薩特說,人的主體性和人際關系的交互性是一對矛盾,對交互主體性的探討越是深入,人們越是陷入困境,越是感到受壓抑的痛苦。所以法斯賓德借阿里之口說,想的越多,淚水越多。還有二戰(zhàn)后的德國仍然有種族主義,仍然認為別的民族是骯臟下等的,即使大家同樣被生活吞噬
在我看來,法斯賓德1973年的電影《恐懼吞噬靈魂》里的 Emmi 比絕大多數(shù)人都要通透,開闊和浪漫。她60多歲了,大半生從事清潔工作,清貧而居。身處的環(huán)境并沒有讓她失去自我的開放性和反抗能力。 偶然遇到Ali 后,迅速陷入了這場飽受親鄰排斥的戀情,堅持用自己的風格處理跟外部世界的關系。在旁人冷嘲熱諷的熱戀中,她脫口而出“我們可以買下一小塊天堂”,這個靈魂是詩性的。即使遭遇變故,她也絕不會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你是個自由的人,我老了。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什么可留戀了。我很愛你。
開始以為是愛情故事,后來發(fā)現(xiàn)是移民問題,再后來變成了種族歧視,最后竟然回歸到人性丑惡,甚至反過頭來開始質(zhì)疑愛情本身……阿里被迫展示肌肉之后,艾瑪輕描淡寫說了句“他有情緒,這是他們外國人自己的心理”,此一句真是永遠的傷痛。最后的胃穿孔更像是對艾瑪?shù)膽土P,或者說是對愛情的。
估計阿基·考里斯馬基受其影響很深,主題先行是簡約主義的天敵,所謂張力因人而異。男主是導演的男友,男主的女友是導演的女友,導演是雙性戀,他在片中扮演女主的女婿,這個八卦比電影更有意思。
我和別的女人睡覺了。 這不重要,一點也不重要。艾米說。 我不想找別的女人,只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個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什么可留戀了。 我很愛你。 我也愛你,我們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與你相擁,心就不再孤獨,簡潔的敘事與布景,襯托著百無聊賴的生活,大量景深鏡頭凸顯人性的狹隘與冷漠。法斯賓德的這部電影關注的不僅僅是受到種族偏見影響的人群,而是整個帶著深深恐懼感的社會~
這才是愛比死更冷吧。法斯賓德把同性戀之間的感觸放到這一對異國老少戀身上。你看,摧毀我們的從來不是外人,因為外人總有所求總有顧忌,摧毀我們自己的總是我們自己。#好喜歡艾米,她那么勇敢那么智慧,人生所給予她的她都得到了。所以最后不是她來求阿里回頭,而是阿里對她懺悔。她包容。#
有些時候,法斯賓德刻意用矯飾的視覺形象來表達某個觀點。他經(jīng)常用交替的長鏡頭把艾米和阿里跟社會上其他人分開:首先他們離得很遠,然后那些看著他們的人也很遠。他讓兩人擠在雙人鏡頭里促狹的房間中,在攝影機前利用摩洛哥人天生的拘謹,來描繪兩個在冷漠世界里互相關心的人。
相比《深鎖》《遠離天堂》的細膩,這部更多的是孤獨,兩個本就是邊緣的人,走在一起必然遭到更多的抵觸。而這種抵觸往往是沒有來由的,它來得莫名,去得更莫名,因為這本來就只是因為人們對周遭生活有太多的恐懼。法斯賓德本人竟然還客串了,我沒忍住給笑場了。。。
男主角是法斯賓德情人。。后來我忽然想到,其實老女人艾米就是法斯賓德自己,其實是一樣的。
只有當被排斥的時候,他們選擇緊緊相擁。人本質(zhì)上是孤獨,都是與此作戰(zhàn),戰(zhàn)友不同。
畫面中躁動的黃色和濃稠的黑夜,仿佛法斯賓德狂躁抑郁的內(nèi)心。他和魔鬼學會的如何蠱惑人心——把心中的敏感,恐懼和厭惡巧妙糅合成簡單粗暴的影像世界,然后保存愛的幻影,讓它具備兒童式的天真。這里每個人都冷酷又軟弱,互相攻擊又離不開彼此。在艾米卑微愛情的背后,是她也沒有能力給予阿里溫暖。對孤獨的恐懼就像吃人的黑暗,把他們驅(qū)趕在一起,像兩個不知所措的孩子。
歧視、偏見與冷酷最終讓位于利益,被排擠的受害者翻身后又來迫害新的弱者。寫實的鏡頭語言和簡潔通俗的劇情,深刻而精彩。法斯賓德的機位構圖極佳,不少以門墻窗欞等障礙物包圍主角的遠景固定長鏡頭渲染了冷漠疏離的氣氛。片頭酒吧的縱深感、踢電視機前的慢搖特寫鏡頭和樓道八卦場景絕贊。(8.8/10)
“我們好有錢啊,阿里,我們應該去買一小塊天堂。”
4.5。第一部法斯賓德。樂觀得現(xiàn)實,通俗得高級。探討了諸多當代電影習慣性回避的隱蔽/延展面,首當其沖即立場的正確決定不了實現(xiàn)軌跡的“正確”。真正引發(fā)隔離的不是種族或身份差異,而是即便偏見緩解也不能及時改變的社會語境;當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理由是愛而非呼喚欲,方知幸福和快樂并不總相隨。
Arte大概大前年還是前年播的這片子,有兩處鏡頭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其一是在雜貨店買東西時,摩洛哥人說的德語他們故意裝作聽不懂,后來艾米生氣下來理論:“就是因為他是外國人才故意說不懂,而要是德國人他們就懂了”這樣的種族歧視;其二是最后摩洛哥人病而如死,片子在無奈中結(jié)束.別的忘了
法斯賓德有那么好懂的東西真的讓我太震驚了,簡直不像他。這部電影的核心是孤獨,兩個人共享一份孤獨時,它甜蜜又厚重,但是外界再次向你示好,你拋棄了它關系也就不復存在。所以,葉子唱的好,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而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人類社會的基本組成就是個人的局限性,它本質(zhì)上就是剝削的
艾米從堅決維護阿里到夸示阿里,又落入了歧視的窠臼把阿里當作異物。阿里只接受艾米,不接受艾米的食物和她的整個世界。最后兩人把殼都打破,還是能夠在既非德國也非阿拉伯的音樂聲中跳上一支舞,幸甚!大熒幕重看。法斯賓德與斯特勞布夫婦共享一種動靜之間的舞蹈性:Emmi出畫右坐地鐵,Ali出畫左坐電車,兩人各自回望。Ali壓在酒吧主人的身上,像一塊巖石疊在另一塊上。
延續(xù)《卡策馬赫爾》的排外主題,冷漠社會里,偏見和刻薄才是吞噬靈魂的元兇。布景的撞色令視覺鮮活,卻溫暖不了兩個孤獨的邊緣人。外部壓力內(nèi)部矛盾絡繹不絕,縱然法斯賓德難得溫情地用開放式結(jié)局來避免主角境遇的進一步惡化,他們之間跨越年齡、種族和階級的愛情自始至終都彌漫著窒息的無望感。(歌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