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郁的熱帶,女孩蓮青(吳可熙 飾)遇見少年阿國(柯震東 飾),都是從緬甸跋涉至曼谷的偷渡客,他們連邊界都穿過了,卻遲遲等不到一紙身分。想新生他方為人,如今卻飄蕩城市邊緣成鬼,日子剩下反覆的勞動,小吃店、成衣廠、工廠熔爐,無處可洩的悶熱,高燒一般的愛。當連吶喊也瘖啞,吸毒、殘身,販賣身體??。一切不是舊,只是逐漸敗壞,不是沒有期望,而是竟然還有期望。探底了,又還不夠底,少年少女眼神純真,身強志堅,就此一步一步通往無光的所在。 銀幕再見柯震東,趙德胤續(xù)《冰毒》后持續(xù)以影像射擊,大量真實移工入鏡,長鏡頭視野,近距離人生,寫實影像錘打底層生活成熾燙影像,觸目都生煙,偏又有愛情澆鑄其中,卑微又仰望,煉成鋼,更成繞腸柔,所求無非一點馀溫,經(jīng)過便都是馀生。
本文首發(fā)于巴塞電影APP 近日對趙德胤導演進行了郵件專訪,問了關于《冰毒》《翡翠之城》《再見瓦城》的相關問題。在此摘錄電影相關部分段落。 全文:http://www.cinematik.cn/uread/app/viewArt/shareViewArt-905011d873a1494d86bd535c8fe7400e.html 注:本文包含《再見瓦城》結局劇透,如未觀看影片,請謹慎閱讀。 問:《再見瓦城》里,女主角從緬甸偷渡到泰國打工,這是否是緬甸的一個廣泛現(xiàn)象?網(wǎng)絡看到您過去的訪談有提到您大姊也是去泰國打工的。這是否是您創(chuàng)作《再見瓦城》的緣由之一? 趙德胤:在五六年前,那時的緬甸因為不開放,大多數(shù)的人初中或高中畢業(yè)后都面臨生存或找工作的問題。很多人都通過跨越邊境偷渡到別的國家打工,偷渡到泰國、中國,更好一點的到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所以這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我大姐她們是九零年代去打工,因為當時她們因為想來臺灣來不了,所以就去泰國,在泰國想辦法打工,再辦證件去臺灣。最后當然沒有去。所謂為了生活而離開自己的家或偷渡,這些事在我身邊很多親朋好友身上都發(fā)生過。這種故事聽多了,要創(chuàng)作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出現(xiàn)在你腦中。所以《再見瓦城》的創(chuàng)作主要因為我姐姐、哥哥他們?nèi)ヌ﹪?,讓我想去了解他們?nèi)ヌ﹪蟮纳顮顩r。 《再見瓦城》源頭是1992年緬甸鄉(xiāng)下的一個命案,一對情侶偷到泰國,三年后存錢回緬甸鄉(xiāng)下結婚。結婚幾天后,這個男生就把女孩殺掉,再自殺。因為當時這個男生有吸毒,大家都說是吸毒過量而產(chǎn)生誤殺。但我在二零零八、一零年去訪問這對男女的父母,照他們的說法是:這個女孩在曼谷打工的時候想辦假結婚來臺灣,來不了。這個男孩當然不想自己的女朋友辦假結婚,于是把她拉回了緬甸結婚。但結婚后,女孩還是想回到曼谷,于是才發(fā)生了這樣的悲劇。我在很多年后對這個故事還是念念不忘,于是去訪問很多人,寫了劇本,拍了《再見瓦城》。 問:《再見瓦城》雖然提名了臺北金馬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女主角,但個人發(fā)現(xiàn),除結尾外,電影始終圍繞吳可熙扮演的蓮青為主視角,柯震東扮演的阿國并沒有太多發(fā)揮演技的戲份。更像是“女主男配”的組合。請問在劇本創(chuàng)作于拍攝中,是有意地這樣取舍嗎? 趙德胤:《再見瓦城》第一個版本叫《蓮青》,本來講的是一個緬甸女孩跨越邊境,在泰國邊境山里面困了一輩子,想要到曼谷到不了的故事。改來改去,最后因為緬甸的政策變了,跨越邊境去到曼谷簡單了,所以就把故事整個變成女孩蓮青和男孩阿國在曼谷。 蓮青是一個強悍的女孩,有理想。男孩阿國相對還比較軟弱、被動一點。但男孩大多是想默默地控制這個女生。所以最后在剪輯的時候,讓男孩退后一點,讓事件的發(fā)生來交代男孩的存在,女孩帶領整個劇情。 、 在劇本上,柯震東和吳可熙的戲份是一樣的,但在剪輯時,把柯震東扮演的阿國剪得像“黑暗中的恐怖情人”。比如蓮青去曼谷,下班的時候,阿國就很神奇地到她家里嗑瓜子;當阿國和蓮青吵架后的下一場戲,蓮青馬上就被抓。所以雖然某種程度上蓮青是主要戲份,但蓮青發(fā)生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為阿國在暗中安排、控制,這個“暗中”很重要,在剪輯的時候就把阿國的戲份退后一點,讓他變成默默地隱藏在女生后面的角色。 所以劇本不是這個樣子,拍攝也拍了很多,但剪輯的時候想讓這個男孩低調(diào)一點。 問:《再見瓦城》片頭,蓮青與阿國遇見后分開。隨后阿國再次出現(xiàn)在蓮青的生活中,好像是因為阿國的大姊認識蓮青的朋友。這樣看起來似乎很巧合的彼此認識或關系很近的事情,是否是泰國的緬甸偷渡客的一種現(xiàn)狀呢? 趙德胤:這不是巧合,這就是我剛剛講的。當然所謂偷渡客、家鄉(xiāng)人,不管在哪一個國家。比如在美國的北京人就自然而然地會聚在一起。在泰國也一樣,偷渡客都會匯聚在一起。但阿國再次出現(xiàn)在蓮青的生活中,這交代了阿國的心機和不單純。他為了接近這個女生,想方設法地找到蓮青住的地方。這交代了這個角色主動想要接近蓮青的意圖。 問:《再見瓦城》結尾非常震撼,然而導演您似乎有意跳過很多事情沒有交代。包括蓮青與阿國的分手,蓮青取得泰國身份證之后的工作與生活。在觀眾看來,阿國最后悲憤而痛苦地殺死連青而再自殺的行為,似乎讓人驚愕。阿國為何要走上絕路?是什么逼迫他無法繼續(xù)生活下去,選擇殺人與自殺呢? 趙德胤:結尾不是有意地要跳過很多事,其實在劇本或拍攝的時候都有拍。蓮青辦了身份證后要搬離工廠宿舍,阿國想要阻止她阻止不了。還有蓮青找到工作后搬到外面去住,阿國每天去糾纏她,想要挽回愛情也挽回不了。最后阿國才跟她大吵了一架,然后吸毒變得瘋狂,才會殺她。 剪輯的時候故意留白。因為當蓮青去賣淫那場噩夢發(fā)生的時候,阿國就種下了要殺她的因子。阿國殺她不是為了占有,而是要保持愛情的純粹。蓮青因為往上爬的欲望而去販賣身體,你看她跟阿國連手都沒牽過,但卻去販賣身體給魔鬼。于是阿國殺了她再自殺,讓她和阿國回到最純粹的愛情狀態(tài)、回到原始點,就是死亡。
看完了《再見瓦城》,嗯,先說一下總體的感受吧!“無奈”每次看到這種為了活著而活著的內(nèi)容就深感無奈,如果過程還不一帆風順,有許多的波折的話,就更加感受到無奈了。 整部電影雖然有很多的長鏡頭,對于某些生活片段用流水賬一樣的節(jié)奏呈現(xiàn)出來,但整體的電影節(jié)奏還是不錯的,反正是我能看懂并且能看得進去的。 我嘗試說一下我的感受,女主青蓮,和男主阿國,是來自緬甸的偷渡客,他們來到泰國打工賺錢。工作證是串聯(lián)起整部電影的線索。有一次男女主討論工作證辦下來到底有沒有必要的時候,知道了阿國他對未來的想法是,在工廠做工(工作證就沒有什么辦的必要,工廠不在城里)存到一百萬銖就回去緬甸開一家服裝店,去中國進點衣服來賣。而女主青蓮想辦好工作證,去曼谷做工作,賺到錢辦理泰國身份再去臺灣。想見更廣大的世面。雖然生活艱難,兩人目標也都不一樣,但感覺未來還都蠻有奔頭的,好像為著目標去努力干就行了。但原本就很辛苦的生活,總是很輕易的就會被擊垮。一起工作的同事阿富因公受傷斷了一條腿,工廠給了四萬就回家去了,一起回家還有阿燕,雖然不知道他們什么關系(電影沒有明說)這個交給觀影者想象問題不大。但他們和男女主告別的時候,互相說著“早點離開工廠”“再也不要回來了”就可以看出男主的理想趨于破滅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女主的理想即將破滅,男女主一行人來到辦證的地方,證件不能立馬拿到,卻要早早交好錢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種時刻,你要早早的付出,去等待一個看似一定會到來的結果,可這結果來了是幸運,不來也得自己承受。當然毫無懸念的證件是假的,人生嘛,總是會不那么如愿,青蓮才不會那么輕易的就放棄自己的追求,辦證嘛,還得想辦法賺錢錢。阿國吸毒墮落、女主賣淫墮落(我實在是有些不明白,從影片一開始看起來傻傻呆呆的女主;她朋友都說她做不來她們的工作的女主;甘愿每天在蒼蠅館子洗14小時盤子,拿到工資樂呵呵的女主;在工廠做工天天吃冰塊泡面的女主)為啥還是走上了賣淫的道路,從一開始我能看出她想好好工作賺錢的決心,但是我真看不懂她的究極目標是什么?那個大蜥蜴的意象表達,不知道是為了過審,還是導演的有意而為之,我覺得挺好,無論挑一個什么樣的演員來拍,都不如這個大蜥蜴更來得能表達出那種可怕和惡心,有些內(nèi)容真的不用完完全全清清楚楚的表達出來,交給觀眾就好了。就像好的文章也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一樣。 最后的結局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雖然沒太敢看,但我是第一次看到殺人是捂住口鼻,將刀尖對準心臟用力刺入,這樣的刺入方式就好像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一樣,壓抑的,有掙扎,但還是深入的要命的刺進去了。也是第一次看割開頸動脈自殺,沒有轉場,而是裸露的鏡頭播血液噴出,我只偷瞄了第一次噴血,后面噴了好幾次只聽到了聲音,好可怕??!
關于阿花:
阿花是蓮青的朋友,可在這個場面中,阿花是最后一個出現(xiàn)的,她自己去端面,接受為什么不帶鑰匙的詢問,自顧自地翻雜志,對蓮青說的話也只是自己的情緒發(fā)泄,然后在獨自走開。阿花更像是早一批的借宿者,因為工作證的問題情緒暴躁,再成為到后面別人口中的神經(jīng)病。
當蓮青給阿花介紹從老家?guī)淼氖澄飼r,罐子外面用報紙包著,她撕開報紙的時候手法簡單又有點粗暴的,扔在自己的側面,在起身去換衣服的時候還粘上了一個,隨后又掉了下來。
工作回來之后發(fā)現(xiàn)阿國在屋里,蓮青很驚訝,阿國的大姐和阿花是朋友,他知道蓮青在這里就過來了,給她帶了兩樣食物。本來坐在床上的阿國,像蓮青一樣,坐到地上,告訴她自己買了手機,要她的聯(lián)系方式,在知道他沒有時把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寫在紙上留給來了蓮青。這是第二次見面,又留了聯(lián)系方式,還帶了一點食物。
而阿花躺在沙發(fā)上嗑瓜子,看電視,卻一言不發(fā),她總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擺設和裝飾性人物。蓮青和她不同,她一直在找機會給自己辦證,甚至去賣自己的初夜,或許我永遠不能真正地理解她為什么這樣子做,不過那就是她自己選擇的人生。
關于佛像海報:
天花板上貼著一個佛像的海報,綠色的風扇在頭頂悠慢地打轉,這是蓮青剛來到這個國家,對未來開始有了憧憬,她看到的佛像。
結尾的時候,佛像被濺上了血,蓮青的生命和在城市工作的生活,都被阿國剝奪了,這不是愛,太畸形了,這個結局是讓我意想不到的,我甚至覺得它是有些僵硬的,可是因為人的感情是難以琢磨和把控的,所以我無法預測阿國會做出這樣瘋狂的舉動,太讓人震驚了?;蛟S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并不斷付出卻得不到回報,反而覺得遭到了背叛時,是會變得自己也不認識自己,變得失去理性,這不是蓮青想要的愛,可是已經(jīng)沒有辦法再改變了。意料之外的死亡,第一次看割脖子血涌出來的場景,有些無措。不知道結尾的那個佛像上的血跡從何而來,還是單純地想表達什么呢?
關于天藍色套裝:
蓮青被阿彩帶去介紹給原來的公司時,穿的是天藍色的工作套裝,在同鄉(xiāng)和以前的老板對話時,被問到工作證的事,鏡頭一直是給著蓮青的,蓮青的笑是禮貌并帶著期待的,她在努力給人帶來好的印象,笑,然后不笑,如此反復,最后喝水的時候,我以為她要說話了,結果就結束了,是的,即使說話,又能說什么呢?
那套天藍色的套裝對蓮青來說是另一種生活的存在吧,她所向往的那種生活,她之前接觸不到的生活,她想改變自己的生活,不愿意過著過去那種生活,才選擇來到異國他鄉(xiāng)吧。
第二次來面試的時候,她穿著那件工作服,得知是無用證件后,蓮青是一個堅強的女孩,可在回去的路上還是忍不住哭了,她趴在阿國的肩膀上,又在拐彎處立起了身體,這個女孩太想在城里工作了。在她的面前,她沒有想過結婚,也不想回到原來的小村子里去,她有自己的野心。
結尾的時候,這個套裝整齊的掛在衣架上,不過以后都穿不上了。
關于風:
當只剩下阿花和蓮青兩個人的時候,我才注意到電風扇風的存在,吹著雜志翻頁,吹動藍色的窗簾,吹著那串紙做的掛飾。
在換衣服的地方也有風,風吹動淡藍色的窗簾,吹起了掛在旁邊的灰色連衣裙,還有屋子里的綠色隔簾。
第一次打工后回來的時候是坐公交的,窗戶吹來了風,又是風,風又不能吹散迷惘。
在餐館午休的時候,她們在問怎么辦證件的時候,又有風吹著簾子。(可能只是因為是夏天吧)
結尾的時候,如果阿國翻進來的那扇窗戶有一陣風吹起窗簾就好了。(應該還有很多,可能太自然了,我忘了)
關于抽煙:
乘船過來后,到了等她的那個地方,司機在抽煙。 下車后,來接他們的人,在抽煙。 在餐館門口,阿國和那個男工都在抽煙蓮青她們被捕后,老板拿著煙進來了警察辦公室,我總覺得那根煙和他不配,像是特意讓他拿著似的,給警察遞煙。 來到工廠后,辦公室里貼著No smoking ,負責人在抽煙。
第一次辦證的時候早起的阿國在抽煙,問蓮青想沒想過結婚,他說自己想開一件衣服店,從中國進貨,(記得蓮青在第一次面試的時候說過她之前賣過衣服,賣得挺好的,想去臺灣,不知道是不是和這個有關。)
第一次辦證時工作人員在抽煙。 回廠里的路上同車的一個抽煙的手入鏡了。在福安腳斷后協(xié)商和解的時候煙霧繚繞二次辦證擔保人在抽煙。
結尾阿國在樓下看著高樓里的窗口,他在抽煙,他把狗嚇走,他騎著摩托車來回繞了幾個圈,他在猶豫。他蹲在睡著了的蓮青的上方抽噎,在用幫蓮青切棉線的那把小刀殺死她后,再自殺。
關于細節(jié):
在襯衫口袋里裝本子和筆。 售票員的零錢盒子她們喝東西的那個個杯子有把柄還是用吸管喝的。 用手提袋裝喝的水和吃的面,水喝一口就被掛在了墻上,原始的感覺。
關于配樂:
離開警察局,在三輪taxi上的蓮青的表情在說她不愿意。 第一次去辦證的時候,坐在車里在迷霧里穿行,迷離。 片尾曲。(這三首配樂我都很喜歡)
以下是我只看了開頭時寫的
開頭劃船過來的時候緩慢安靜,突然吃暈車藥,幫她,為什么呢?下車后阿國詢問她要不要去他表哥那里工作,還給了聯(lián)系方式,女孩給了一瓶罐頭給男孩。
這樣的交流對我來說是陌生的,我和這個女孩一樣是沉默的,但我覺得我不會遇到這樣的男孩子,即使作為老鄉(xiāng)之間的幫助。
我在想,我每天面對的和他們模樣相似的那個年輕群體,我們年齡相仿,生活卻完全不同。對于這樣的同齡人,無疑,我是好奇的,我不懂他們的相處方式,因為我總是避開與人接觸和交流,同樣的,我也不能明白這個男孩為什么突然對這個女孩那樣的照顧,是因為喜歡,還是出于對看上去更柔弱的對方而熱心腸的幫助。
當他們在第一次遇見分別的時候,男孩給女孩留了一張聯(lián)系方式,女孩給男孩了一罐食物。我總覺得這暗示著什么,一張聯(lián)系方式的紙條是微小的,裝在口袋里不知不覺地就可能失蹤,可一旦撥通那個電話便能夠代表著另一個方向的生活,它是細小而厚重的存在;而那個像是榨菜一般的食物罐頭則不同,它更像是平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接收之后很難忽視,反而成為了分別后日子里總能夠讓男孩想起其來源的那么一件物品,可能常駐在餐桌上,是微弱卻持久的存在。
這樣的一次交換,讓我看到了一種不屬于我的生活感,屬于那些奔波于小城里的即將工作的另一個青年世界。其實我的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我的表哥表姐們,他們在初中輟學后,大都涌向了東南沿海的城市中,他們年輕的生命將開啟了另一段旅程,在這個前往異地打工的路途中,很可能存在過與這個電影畫面相似的場景,這是一直被我忽視的。
大家總會用誰誰誰去哪里打工了,然后以賺到了多少錢收尾,大部分人可能不會在意其中的過程出現(xiàn)了什么,又有什么在消失。所以表姐表哥們在親朋好友們的談論中是一個臉譜化的概念,以至于我常常把他們當做一個種類的存在,至于其他,漠不關心。但其實,他們真的離我很近,我漸漸地發(fā)現(xiàn)自己常年生活在內(nèi)心營造的世界里,以自我為中心,回憶中的所有,也看不到其他人的真實存在,而只是無數(shù)個人像的掠影,一閃而過。其他人怎么樣,我好像真的漠不關心,我關心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一切只是為自己所感而服務,并且長期沉浸于此。
所以與人交流逐漸變得陌生,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關心,總覺得像例行公事一樣空洞,我想表達愛與關心,可是這種做法和過程讓我覺得尷尬,覺得不適應,我不知道怎么做才算合適,長期積累形成的旁觀者狀態(tài),在親情的面前讓我手足無措,使我很難真切地融入到這些我親近的人所表達出來的喜悅和悲傷中去。當我覺得這并不好笑,或者我明白在某個時刻我應該去做什么的客觀認知下,隨之去驅使自己做出相應的行動之時,我覺得自己在某種程度上這是虛偽的,是不真誠的,不是我主動的想做,而是文化習俗要求你去這樣做,我為什么要那樣做呢?其實我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說,只想安靜地待在角落里,這是自己對他人的冷漠嗎?我應該是真的不懂得如何去愛,也不懂得如何被愛,這聽上去很可悲,但是這很真實,有點苦惱。但很多時候,我是想去愛人的,去幫助別人,可能是太久沒有和人接觸過,所以已經(jīng)忘記如何交際了。
在各種關于女生被性侵犯,強奸,殺害這樣的新聞包裹著,我的內(nèi)心對于陌生人和這個世界是懷著深深的恐懼和提防的,本來來就不太會愛人的我更加不敢對他人給予信任了。我也明白世界上有很多比新聞里更加變態(tài)、恐怖、慘絕人寰的事情在發(fā)生著,有很多人努力地愛著生活、愛著周邊的人,也不乏那些無私奉獻的人們,有平凡的勇敢的正義的普通人,有自私猥瑣下流的鬼臉,我也知道人不應該如此分類,每個人都是復雜的個體,可是內(nèi)心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對這個社會害怕,我知道,這樣的我很可笑,很懦弱,不過這就是我真實的想法??墒俏疫€是會想勇敢地愛著這個世界,愛著我的生活,同時警惕著。
所以當我看到它們之間的自然情感時,我是疑惑的,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里,我總會往壞處想,這個人有什么企圖。可是,在他們之間,我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奇怪,就像是生病了的思想,脆弱不安。我覺得自己只能夠對自己真誠,所以面對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時,我是憧憬又惶恐的。
但電影里的這個畫面仿佛在告訴我,這是很自然普通的事,就像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常態(tài)一樣,我可能覺得這種美好讓我迷惑又感動吧,所以才突然想起自己身邊的表哥表姐們,他們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件嗎?其實已經(jīng)越扯越遠了…..
邊看電影邊寫,等到最后看完結局后,omg,還是算了吧,我表哥表姐應該沒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 :)
一開始想的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是真的,可后面的恨也是真的,也許摻雜更多的情感,不過蓮青估計并不想承受這樣的“愛”吧。
唉,說的亂七八糟的。
底層人物邊緣生活的寫實,倆人間親密關系的處理,愛的含義,如何存在? 想起天浴里女主也是為了回到城市,沒有權利、束手無策卻極度想脫離當前環(huán)境,被現(xiàn)實一遍遍殘忍欺騙,迷失自我,出賣身體和靈魂。無力感最大的悲哀。世界上沒有那么多壞人,但真的有一些壞到一言難盡、用錢欲望做繭、有著作嘔嘴臉的壞人,利用他人想要實現(xiàn)夢想的拼勁,做出欺騙和殘害行為。追求夢想有錯嗎?沒有錯,只是因為有了那些壞人,有些人可能要為夢想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社會治理越差,這些壞人可能越有機可乘,所以希望社會能越來越好,你我能越來越好,這也是為什么今日之中國給了我們更多安全感。作為個體,不要只顧仰望那個夢想,也要踏實每一步,存在即合理,永遠堅定自我,不迷失自我。走得再遠不要忘了來時的路和初心。如何存在,就像雨果電影里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把人生看成過程而不是固定階段的序列,這是一個尋找自己的過程。
關于親密關系,阿國和蓮青有不同的價值觀,一個甘于平凡,只把身邊的她當成全世界,而另一個想要更大的世界,做不了他的全世界。價值觀不同便很容易有沖突,而沖突如何處理,影片中二人并沒有理智溝通,決定共同未來。這也是蓮青命運悲劇的鋪墊,每次阿國想和她溝通,就以她一兩句吼叫結束,二人從來沒有好好地交流,如果認同不了對方結果可以是分開,可以是慢慢說服對方,而不是在背地里操作,這樣只會加深二者的不信任與感情的崩裂,背地操作有一次就會有兩次三次,因為深層次的價值觀問題沒有解決。個人覺得兩人應該和平?jīng)Q定要么影響另一方使對方改變,要么兩方分離,否則很容易積攢情緒加上一些性格特質(zhì)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在這里我覺得男女主是不適合在一起的,男主的控制欲與女主的倔強沖突極強,或者蓮青可以改變方式讓男主感受到向上走的好處。除了價值觀、溝通方式、還有愛的理解。你對一個人在意還是不在意,也在于你是不是在意對方最在意的東西。與《大魚海棠》形成鮮明對比,電影中男主愛蓮青,卻不為她最在意的東西著想,用自以為對她好的方式強制讓她接受還滿心感動,覺得自己付出很多,這算是感情中的道德綁架吧。真正的付出,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站在對方角度,去真正體驗、在意、呵護對方的心理感受,是一種共情。就像湫對椿的付出,舍棄自己滿足椿的心愿,讓椿快樂,第一次他也以為放掉大魚是為椿好,后來他懂得了真正的好是把椿送到鯤身邊。這只是一個呵護心愛之人心理感受的例子,并不是說一定要這么犧牲自己。
影片中泰國人補辦身份證非常容易卻讓緬甸人費勁波折,中間的貪錢官員、販賣信息犯罪分子…真的是社會的蛀蟲,蠶食著底層人物累死累活掙取的所剩無幾的心血
生于緬甸,求學臺灣,漢族身份......放眼世界都很難找到身份標簽具有如此巨大張力的導演。趙德胤,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在講述類似出身的緬甸華人的身份焦慮、理想現(xiàn)實。經(jīng)歷《冰毒》的稍顯稚嫩、《翡翠之城》的家庭情結,到《再見瓦城》可見趙德胤導演意識、文本寫作、社會觀察的逐漸成熟,也可見他試圖寫就緬甸華人的生活面貌、總結緬甸華人當下生存困境的野心。
跟隨導演貫穿全片的固定長鏡頭,我們看到蓮青一路輾轉來到泰國。進入到朋友毛妹、阿花等人的家中,她熱情地拿出塞滿一整個背包的家鄉(xiāng)腌菜醬菜。與其說是給阿花帶去的禮物,不如說是給自己的安全感。這一閑筆帶出的是這些偷渡異國的緬甸華人的一大焦慮——民族認同。緬甸國籍但說得是我格外熟悉的西南官話(個人判斷是滇西口音的方言),但在異國卻又不熟悉當?shù)卣Z言,這是當今全球移民問題中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全片一共出現(xiàn)了三種語言,除主人公所說的西南官話,本質(zhì)上是華語以外,還有緬甸語、泰語。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語言的出現(xiàn)是貼合人物的具體處境的,或者說,導演是將不同的語言當作了電影中的符號進行使用的。就拿蓮青在泰國兩次領取薪水的戲為例吧,為什么蓮青在最開始阿國勸說她去待遇更好的工廠時拒絕了,希望留在餐廳工作?除卻二人在情感維度上的矛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餐廳老板說的是她熟悉的鄉(xiāng)音,在言語和行動上比較關懷乍到泰國的蓮青。在餐廳領取薪水時,老板親手將薪水遞到每個人手中,不忘囑咐兩句。而從畫面來看,人物站位非常隨意,呈現(xiàn)出輕松的樣貌,色調(diào)也偏日光式的黃色柔光。但當蓮青跟隨阿國來到工廠時,同樣是領薪水,呈現(xiàn)的是完全不同的樣貌。首先,工頭大聲叫到每個人的工號而不是名字,說的也是緬甸語而不是西南官話;其次,工人們以老板所在的桌子為圓心,整齊圍坐;然后,畫面中唯一光源是老板面前的小臺燈,映射出怡然自得把玩手機的老板與站在兩側發(fā)薪的工頭。聲畫皆表現(xiàn)出在工廠發(fā)薪時,雇主與工人間機械冰冷的距離感與雇主形象強烈的俯視感、壓迫感,很難說收到工錢的那一刻,蓮青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高興......
當然,片中還有非常多的細節(jié)以展現(xiàn)主人公與整個群體的民族認同焦慮,比如多次出現(xiàn)的女主角乘坐公車、十分信賴同鄉(xiāng)同源的工友、為辦理身份證被騙以及最后在警局假裝補辦身份證“扮演”泰國人......可以說,他們是被拋下、被孤立的一群人,國籍上渴望擺脫緬甸,融入泰國,甚至有去臺灣的機會;文化上,會說本國語言與族群方言,但緬甸人并不認可、泰國人難以接納他們。這樣的民族認同焦慮,不會因階級躍升而改變,將會長久地伴隨這些亞細亞的孤兒。
回到上面所提及蓮青拿出塞滿一整個背包的家鄉(xiāng)腌菜醬菜的情節(jié),阿花——也許是蓮青舊日最好的玩伴,漠然地說:“這些城里都買的到?!苯Y合這一場戲中所出現(xiàn)的除蓮青外其他的女性,我們可以看出她們的衣著、言語、態(tài)度都在整齊劃一地與蓮青劃清界限——在城市中生活,即使不算真正意義上城市居民,也不自覺地有了優(yōu)越感。這是這些偷渡的緬甸華人又一大焦慮——城市化困境,他們大都生于鄉(xiāng)野,長于鄉(xiāng)野,自出生伊始貧困便如影隨形地跟在他們身上。所以,他們渴望成功地城市化、遠離貧困潦倒的原生地的意愿是如此之強烈,但往往他們又不具備被城市所接納的特質(zhì)與技能。電影中,蓮青不斷詢問毛妹能不能介紹她來做毛妹“輕松又愉快,錢賺的又快”的工作,也不斷嘗試辦理合法身份證和工作證以獲得在城市中光鮮企業(yè)的工作機會。而實際蓮青所能獲得的工作只是在小餐廳與紡織廠,她并非沒有任何在城市中大企業(yè)工作的能力,她會英語也會銷售,只是沒有那張小小的身份證。注意蓮青穿上那套淺藍色西裝的時刻:第一次是同鄉(xiāng)帶她去找之前工作過的服裝公司面試銷售,經(jīng)理以蓮青沒有工作證為由拒絕;第二次是付出巨大財力、精力在鄉(xiāng)野拿到的身份證明,結果被經(jīng)理證實為假冒證件再次被拒絕;第三次,可能也是本片最為華彩的段落,蓮青下決心走上毛妹的老路——賣身,一只蜥蜴猥瑣地對她的身體上下其手。三次著西裝,呈現(xiàn)出的是蓮青試圖城市化被拒絕——為能城市化努力行動但仍然被拒絕——最后不得不出賣自己的肉體的清晰脈絡。諷刺的是,當她決定賣身時,沒有任何的外力因素干擾她,也許這就是像蓮青一樣的女性實現(xiàn)城市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自我麻痹,物化自己。最終我們看到,換來一張象征“大城市”的泰國身份證,蓮青付出的代價是貞潔和與緬甸家鄉(xiāng)的徹底決裂。
說到這,不得不談談電影中那個著名的超現(xiàn)實片段:蓮青尚處于生命中的迷茫時刻,對自己即將賣身的事實難以下咽。突然發(fā)現(xiàn)床上有一只蜥蜴,跳下床迅速地朝蓮青爬過去,并且體型詭異地變大,爪子與舌頭肆意游走在蓮青的身體上。這一幕好就好在導演沒有笨拙地去拍賣身戲,而是用蜥蜴的運動造型比擬嫖客的猥瑣,同時也將女主角內(nèi)心的緊張恐懼外化了出來。但蜥蜴不僅僅只是嫖客的隱喻那么簡單,之后還會談及這只可怖的怪獸。
如果說蓮青所面對的最大困境是難以合法路徑實現(xiàn)城市化,那么阿國以及其他工友所面對的則是工廠的規(guī)訓與物化。像阿國一樣的偷渡華人,只是希望攢夠錢就回緬甸,因此對于身份證并不奢求。但他們卻潛移默化地被工廠繁重的工作與冰冷的工廠制度所齒輪化,無論是代替姓名的工號,還是為加班提神的“麻藥”、工傷所換來的微薄補償……對于阿國來說,日復一日要靠“麻藥”提神的加班只是為了換取回緬甸開服裝店,還有娶蓮青為妻的本錢。接近電影尾聲有一場戲:阿國近乎瘋魔地發(fā)泄心中的戾氣與不甘,將木材扔進火爐中。不僅是與蓮青關系破裂的應激反應,更是長期過載勞動的精疲力竭。阿國并沒有像蓮青一般出賣自己的貞潔,但本質(zhì)上,他們都將肉體交予他者,被其馴化與物化。
《再見瓦城》雖然涉及緬甸華人當今的種種困境與生存狀況,但主線卻是較為商業(yè)化的處理——阿國與蓮青的愛情走向。可以看到,二者并不是一類人,矛盾與決裂對于觀眾來說是可以預判的。但仔細回看阿國在片中對蓮青的種種關心,不難看出實際上還是精神控制。為何阿國希望蓮青離開餐廳到工廠打工?因為工廠有阿國的親戚。同樣偷渡打黑工,阿國相比蓮青是要有一定的優(yōu)越感的,在泰國他還有可以讓蓮青借宿的大姐。他的單純體現(xiàn)在他以為蓮青接受了自己給予的幫助就會跟他回鄉(xiāng)結婚,于是乎他可以瞞著蓮青那通家鄉(xiāng)打來、可以改變命運的電話。不可置否阿國對蓮青的感情是真摯的,但令人傷感的是,生存的壓力、貧窮的影響,讓這個男人不懂得如何去愛,或者說也沒有時間去懂怎么愛人。
電影結尾,阿國順著樓梯爬進蓮青的房間,“向上爬”這個動作也出現(xiàn)在蓮青失去貞潔的蜥蜴片段中??梢哉f,那只蜥蜴也是阿國的隱喻。無論是嫖客還是阿國,蓮青都成為了他們欲望的投射,他們也都在向蓮青索取他們需要的東西。刺向蓮青的那一刀,寫滿了阿國對于生活的憤懣與絕望,沾染了阿國蓮青這一代緬甸華人血淚。很多評論都對阿國的行兇殉情困惑不解,在我看來,行動是唯一能夠理解底層失語癥結的所在。他用自己的鮮血,向房頂?shù)姆鹜影l(fā)出了最后一聲嘶吼與尖銳的質(zhì)詢:你的慈悲呢?
《再見瓦城》,緬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與片中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情節(jié)都未曾發(fā)生過關系。但又似乎跟每個人息息相關:坐進偷渡貨車的那一刻,他們已經(jīng)與家鄉(xiāng)愈來愈遠了。難將異鄉(xiāng)當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卻又成為遙不可及的存在,只能在這世界的角落,茍且過活,變成曼德勒的游魂,變成亞細亞的孤兒......
因為某件事對一部電影做出偏見性評價 呵呵噠
@東京Filmex 難看!今天太多的臺灣文藝片沉迷手法表達而拒絕踏實打磨故事本身,在日新月異的華語電影世界里依然深陷在上世紀的新浪潮里自慰
云南人表示,口音還算挺好的,還原了云南的一個片區(qū)的口音和用詞,導演調(diào)教費心了。蜥蜴肯定是大亮點。之前完全沒有預期劇情的走向,所以整個觀影過程懸著一顆心。世界真的是很殘酷的,慶幸自己不用這樣的悲慘。
自然 ,簡潔,有力,清涼的幽藍,沉郁的血紅。導演對兩個青年演員的調(diào)教相當成功(感染力和準確度遠勝侯孝賢早期電影里的鈕承澤和張世),那份天真和樸素太可貴了。
正常發(fā)揮吧。趙德胤的片子也越來越劇情了,倒少了之前的粗糙和記錄感。劇情其實在內(nèi)地小眾片倒很常見,底層小人物的苦難與都市夢。演員之間的差距好明顯,很多配角和客串演員完全狀況外。吳可熙作為趙的御用正常發(fā)揮,柯震東能看到努力,可惜劇情給的發(fā)揮太少,戲份有限。蜥蜴一場是亮點
第一次看趙德胤,不是我杯茶。過份渲染第三世界的落后貪污,單調(diào)又有討好海外的嫌疑。尤其表演指導很粗疏,素人演員和兩個專業(yè)演員搭配節(jié)奏諸多格格不入,結尾的戲劇高潮像是學《牯嶺街》,但人物這種極致轉變其實在動機上欠缺合理
因為柯震東打一星的腦殘去死好嗎…整個故事節(jié)奏漂亮,隱忍,張弛,到最後那一刻,有種「本該如此」的感覺:我從沒有想過故事會這樣結局,但是真的!就該是這樣的結局,不會有任何其他的結尾了。一幕畫布最後徹底拉開的感覺。再說一遍,柯震東演得真好~
電影情節(jié)和氣質(zhì)靠近著《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同樣關于寧為玉碎的少年面對相約瓦全的世界
偷渡有風險,辦證需謹慎。易換新工作,難防眼前人。
#tiff 柯震東口音不對的時候略跳戲,但是他演的感覺還是蠻好的。蜥蜴真的特別贊,導演QA說是因為一個是覺得太殘酷了,另外也希望是做成一個夢的感覺(下面一個場景是女孩在公車上疲憊的醒來)。全片配的聲效也是很贊。雖然故事節(jié)奏相對較慢,但還是絕對值得看的片。
很厲害,看出心理陰影了!看到一半感覺愛情真是既美好又純粹,無論你多么窮困多么窘迫,完全沒想到最后會是決絕到盡頭的可怕結局。影片大部分都極其現(xiàn)實,于是兩段超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就特別精彩,蜥蜴可能是年度最佳片段之一了。還有個細節(jié)印象深刻:飯館兒老板去警察局保釋女主的時候,他一直都不敢彈煙灰。
題材不算冷門(異鄉(xiāng)打工者生存艱辛),但換了滇緬泰邊境語境,所以工作方式、場景細節(jié)等充滿新鮮感,生活流敘事平穩(wěn)流暢,有較強紀實風格。固定長鏡頭中的大西南風光秀美,以巨型蜥蜴撲食比喻失貞,結尾血濺佛像有象征意味,只是這個結局太過血腥和突兀了。柯震東演技顏值均在線,這才像回歸的樣子嘛
吃面都這么假惺惺 整部電影都是一廂情愿
再次感嘆柯震東真的是白瞎了。這個顏值和演技還是比現(xiàn)在幾個小生高?。?/p>
臺灣緬甸華僑導演趙德胤的第二部故事長片,去年看過他的紀錄片《翡翠之城》。都不錯,堅持以自己的風格表現(xiàn)特定的生活與人,樸素而有力??抡饢|復出,合格。
#BIFF# 驚喜之作。趙德胤越拍越好了。只是一個緬甸移民在曼谷的打工/愛情故事,但講得張弛有度。簡潔、準確,蜥蜴戲更是神來之筆,現(xiàn)實基調(diào)中的超現(xiàn)實特別有力。得幾個金馬沒問題。
趙德胤這劇本不行啊,人物關系干癟生硬,鏡頭也缺少應有的溫度。倒是柯震東真的發(fā)光了,雖然演的是個卑微的民工仔,但在他身上我居然又看到了“那些年”里為愛磕得頭破血流的氣勢。趕緊回歸電影圈吧,不想再看國內(nèi)那些沒演技的白斬雞霸屏了...
趙德胤終于修煉成了緬甸(或臺灣?)賈樟柯,干癟平淡的臺詞,機械木訥的群演,臉譜化嚴重的人物,呆板僵死的鏡頭,無處不透出一股第三世界影人投機歐洲藝術電影口味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氣息”。值得肯定的是里面的云南話非常地道,包括兩位主演的口音。
趙德胤其實不見得有太大突破,吳可熙是一如既往的穩(wěn),最大受益者是柯震東,簡直脫胎換骨!也不對,他本來就是有演技的…
題材不錯,演員不錯,難得臺灣青年吳可熙、柯震東灰頭土臉,把我們云南和緬甸交界處的方言講得這么好,劇本爛了點,導演更是太爛,想象力不夠,文化底子單薄,呈現(xiàn)方式平庸生硬,人物顯得扁平無力,地理空間感,情緒層次感,故事縱深感,以及整體的電影感沒出來,所以,還是拍壞了,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