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樺太,江蓮鐵百般呵護地栽種著的櫻樹開花了,這是丈夫德次郎從日本本土帶回的種子,八月蘇聯(lián)入侵南樺太,鐵與兒子們逃往北海道網(wǎng)走,寒天凍地裡過著難以溫飽的窮困日子,鐵始終守護著孩子并將他養(yǎng)育成人。時光流轉(zhuǎn),1971年,長大成人的次子修二郎與妻子真理帶著成功的事業(yè)從美國回到日本。久別重逢,修二郎卻對于年邁而略顯異樣的母親感到相當不安,此時深藏母子心中禁忌的記憶大門,即將被揭開。
文/818
以下是我在看《北之櫻守》的全程溜號中想到的幾個事情。
因為沒法活在輿論真空里,所以各種各樣的觀點我們多少都會接觸到,比如對一些涉及戰(zhàn)爭題材的日本電影的批評?!捌鎻娬{(diào)本國民眾遭受的災難,刻意忽略給國際社會帶來的傷害”,宮崎駿的《起風了》、山田洋次的《小小的家》、電影旬報十佳《在這世界的角落》,在國內(nèi)都遭遇過類似的爭議。
于是在看到日軍軍服這個已經(jīng)被賦予了極強象征意義的符號的時候,我?guī)缀跏菞l件反射地想到了這些批評。
其實“苦難敘事”作為一種題材,國內(nèi)也有不少,文字上有傷痕文學,影像上也有《芙蓉鎮(zhèn)》啊《藍風箏》啊《闖入者》還有《陸犯焉識》啊。拿《陸犯焉識》來說,我們對它也是不太滿意,主要是,它有沒有積極的意義呢?應該是有的,因為還是說了一些有必要去說的東西。
但是它有多大的意義呢?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因為很明顯它說得不夠多,所以不僅是對“真實”本身,還是對基于真實的思考來說,它都不完整,自然也要在價值上打折扣。
換個說法就是,涉足一個題材只是第一步,深入它則需要做得更多。苦難敘事的作品也是一樣,這里作為題材之源的“苦難”是一個宏觀詞匯,它指向的是戰(zhàn)爭或運動等事件帶來的大范圍和全方位的影響,其中包涵的東西很多,單獨拿出來什么都不可能完成一個全景的拼圖,更何況有的還需要進入表面以下去分析,這也就注定了單一視角的詮釋方法是肯定會受到懷疑的。
這么一想,類似于片面強調(diào)刻意忽略這樣的批評也就合理了。不過這種合理性是建立在把苦難敘事的定義確立為客觀標準的前提下才成立的,但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同樣的批評話語,很有可能是出于作為戰(zhàn)爭受害者的我們的義憤,也就是民族情感。一樣的結(jié)論,卻出于不同的原因,這個局面看起來奇怪,其實也不過就是因為評價標準由客觀變成了主觀。
這么一變,雖然不影響結(jié)果的實體,卻損害了結(jié)果的可信性。因為以預設的身份去觀看和評價,也就意味著很可能有了一個預設的立場,或者更加有害的,有了一個先導的情緒。如果預設了立場,我們多半是傾向于對它證實而不是證偽,而為了證實,比如說戰(zhàn)爭受害者的這么個立場,就要求我們給自己賦權(quán),進而使用這個權(quán)力去向?qū)Ψ揭粋€說法。這在國際政治上完全行得通,輿論場上討論相關問題也都可以,但對一部電影……
我雖然不能完全肯定,但看起來它們也不像是被拍出來然后拿到受害者面前去宣傳的呀,就像我們的歷史劇,怎么拍、怎么看、怎么評價都是我們自己的事,如果不停有老外跑過來說這么拍不行不行你們應該那么拍,這是不是很奇怪呢?并不是說這么做于理不合,很多如此批評的人既沒有惡意也不極端,但問題的關鍵在于,賦權(quán)以至于使用被賦予的權(quán)利都是很嚴肅的事情,門檻太低的話就會有濫用的嫌疑。權(quán)利的濫用會導致權(quán)利自身的庸俗化,進而讓行使權(quán)利的人產(chǎn)生某種偏見,偏見又會讓我們看到的東西變形失真,不過這種特定偏見導致的失真并不隨機,而是往往指向我們預設的那個立場。
所以預設立場是傾向于循環(huán)論證和自我強化的,很容易讓人陷進去而不自知。我們站在預設立場上進行的每一次批評,其實都在透支追求理性的那部分人的耐心,同時也在鞏固以情緒代替思考的那部分人的思維定勢——很顯然這兩樣都不是什么好事。更何況,用這樣的方式去拿到一個本可以更加有說服力地取得的結(jié)論,實際上是事倍功半而得不償失的。
受害者有權(quán)要求補償,但在我們行使權(quán)利的時候,我們是否意識到了自己實際上是擁有這項權(quán)利的呢?或者我們只是在跟隨著流行的民族情緒作出下意識的動作?民族主義可以凝聚人心,反過來也可以煽動排外,一百年前我們需要前者,但現(xiàn)在更需要的是提防后者。
當然回到這個片子,它也不是非得按我這么看,比如它也可以被理解成是講了一個母親贖罪的故事?!耙粋€人,背負著負罪感過了半輩子,本來是國家和社會的失控造成的災難,卻要由個體來負責,這是公平的嗎?”這么一來,比起基于特定背景的苦難敘事,它的主題就變成普適的了。如果想要跳出族群利益這個充滿對抗性的圈子,這個方向可以試一試。
歡迎關注公眾號拋開書本“(paokaisb)”
1945年的春天,江蓮家栽種的櫻花終于開花了。
這株櫻花是江蓮家遷居樺太島時栽下的。為了讓它在本不適合櫻花生存的高緯度地區(qū)成長、開放,江蓮鐵付出了莫大的心力。
她一定認為,江蓮家也能像這株櫻花一樣,在艱苦的樺太島扎下根,開枝散葉吧?
櫻花初次開放,江蓮鐵心中充滿了幸福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
但命運從來不由人愿。戰(zhàn)爭將江蓮鐵的小小幸福瞬間擊得粉碎。丈夫應征入伍,從此音信杳無。大兒子清太郎在蘇軍的襲擊中失蹤。江蓮鐵只能和小兒子修二郎相依為命,在偏僻的綱走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等待丈夫的回歸。她拒絕接受丈夫的死訊,因為無人親眼見到丈夫的遺體。同樣,她也拒絕接受清太郎的死亡,因為無人親眼見到清太郎的遺體。
這時候,櫻花在江蓮鐵心中成了家人團聚的象征。她堅信,當櫻花在寒冷的北國絢爛盛開之際,便是家人團聚之時。
她如此堅信,也是如此踐行。
當櫻花在夜月之下燦爛盛開時,她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
盡管只是幻覺,但那又怎樣呢?傻也罷,癡也罷,對江蓮鐵來說,這便是此生最大的幸福。
人生多苦難,幸福如櫻花般短暫。為這一刻的絢爛,用一生去堅守又何妨?
拍的不錯。但是日本人只知道突出蘇聯(lián)的殘忍,卻從來不說蘇聯(lián)出兵的原因。戰(zhàn)后遺孀是可憐,但是他們的日本兵親人是雙手沾滿鮮血的。
陣容強大,表現(xiàn)形式也很獨特,可惜沒講好故事。吉永小百合和阿部寬配對看起來很違和啊
部分場口稍過火, 北海道山神參拜要這麼困難, 值得一去....8.1/10
想起漫長的婚約
瀧田的好處還是有,情緒飽滿,敘事生動,可“蘇聯(lián)單方面撕毀條約發(fā)動戰(zhàn)爭”什么鬼?無限美化日軍又是什么鬼?不知道的還以為日本被侵略了呢。囧小百合果然是一世白蓮花,隨便哪個配角都能完敗她老人家的演技可就是全都圍著她轉(zhuǎn),受不了。
舞臺劇設置很出戲。
來看小百合娭毑的,她比寬蜀黍年紀大了19歲,演他的妻子實在太違和,為啥不改成他的媽媽或者姑姑呢?
一對母子愣是演出了情侶的感覺
沒想到ANA機上3月一整月都放映,比日本3/10上院線還早幾天。sayuyu還是那個sayuyu、瀧田導演還是瀧田導演、囧人和涼子大姐都中規(guī)中矩,電影的結(jié)構(gòu)有意思,劇中劇,媽媽的PTSD部分用電影中的話劇來表現(xiàn),整體有點兒母暮里面nino作為幽靈出現(xiàn)時類似的話劇感
選角挺莫名其妙的,雖然吉永小百合七老八十了還很美,演技也很棒,但是日本四五十歲演技一流的女演員一大把,比吉永小百合更合適這個角色,堺雅人也不是最好的選擇,演得也太用力了,除此之外其他都還好,尤其喜歡攝影和配樂。這種日本的戰(zhàn)后傷痕文學,就別站在受害國立場上去批判了,日本普通民眾也是戰(zhàn)爭受害者,這沒什么接受不了的,而且這里突出的還是對親情和家族的守護,這在一個苦難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
是不是因為吉永小百合實在是想演 所以包括雅人叔在內(nèi)的一波大牌后輩拼了命的襯托她 讓她從少婦演到奶奶過足戲癮題材是島國人的樺太島情節(jié) 即二戰(zhàn)末期 日本人俄羅斯人被趕出庫頁島 而有十五個男人駐守最后淪為戰(zhàn)俘去了西伯利亞 然后老母親和她孩子們苦難卻又珍惜的親情整部戲看到后半段一直帶著“哥哥去哪兒“的疑問簡直在看懸疑片 結(jié)合舞臺話劇的感覺還不錯只是并沒有觸動到我的淚點
小百合和寬叔明明是兩代人,卻要演夫妻,太違和了……節(jié)奏緩慢,敘事凌亂。
日本為什么就總想裝成受害者呢?
阿部寬和吉永小百合演夫妻…再穿插莫名的舞臺劇春晚即視感,雅人叔還有突如其來的吻戲,整場持續(xù)不忍直視的畫風,再加之戰(zhàn)后心靈修復這種巨老套的故事,全場睡點。
小百合畢竟70多歲了,演阿部寬的妻子,真的不協(xié)調(diào)呀。全程都在努力忽視她那腫腫的臉,好辛苦呀。另外劇里宣揚的這種犧牲精神,很不喜歡。
三星半。5年沒拍片的瀧田洋二郎連著用兩部全明星陣容片證明自己寶刀未老,被拍爛了的題材卻再次道出了久違的感動,母子戲比山田洋次之前的《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要好,至少與二宮和也和吉永小百合兩人間的對手戲相比,這一部的堺雅人與吉永小百合的戲份要順眼不少,表演上基本挑不出啥毛病,幾段舞臺劇的插入的確營造了不必要的割裂感,不過也大概明白導演的用意。一直在強調(diào)阿部寬和吉永小百合演夫婦這件事的人算是白看這部片了。
我覺得日本電影里面的禮貌,細節(jié),感情之細膩,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大部分人都在吐槽,吐槽的同時也要想一下我們吐槽的意義在哪里
母子情很感人。話劇場景一開始有些讓人費解,大概是導演認為的比較適合的敘事方式吧。堺雅人大叔行走的廣告牌,無論是背心造型、西裝造型還是睡衣造型都卡酷一。幾位年長的男性配角都很出眾。涼子也令人印象深刻。
信息量很多,局部會引起不適應,每個人的看點各自不同,我的看點是“母親”、“妻子”的身份定位。對于母親選擇“離開”,第一次讓兒子離開,第二次是自己離開,表層看上去是愛,其實不如解讀為各自不牽絆的自由。人啊!最悲哀之處是我們彼此相愛,卻不相通!又何必用愛消磨彼此呢?
看完發(fā)現(xiàn)不知道講了什么 電影院看還挺感人 家里看絕對睡著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