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炎熱的夏季,一名寄居巴黎的音樂家皮埃爾獲得了一份意外的遺產,這似乎是他命運的轉機。但很快,這轉機就從正面轉向了負面。遺產落空,而好友此時都在外地。就在一次短短的旅途中,他一步步淪為了流浪漢。這幾乎是侯麥的電影中最富有戲劇性的情節(jié)。但這戲劇性情節(jié)在影片中也僅僅只是一次契機。 主人公的社會身份在一天天的窘迫中喪失,他的尊嚴也幾乎蕩然無存,周圍的一切對他而言也已經完全不同了。在這里,事物呈現(xiàn)出的是對于不同境遇的人而言的相對性。主人公的境遇可以使得周圍一切事物的意義發(fā)生改變,商鋪小販的叫賣,也許平時在主人公耳朵里只是噪音,而對于已經食不果腹的主人公來說卻像是欲望的引誘;而周圍的游客們的怡然自得對比的是皮埃爾對巴黎的咒罵。影片最后,轉機再次降臨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仍如前一次一樣振臂高呼。結尾給出了不斷疊化、不斷逼近的獅子星座的圖案,似乎是在對應影片的名字,...
埃里克侯麥_獅子星座_1962
6.5
竟然是我近期所看過眾多電影里感覺最吵的,對話也吵,弦樂更刺耳,完全不懂為什么要用小提琴把中后段裝得那么滿,環(huán)境音是聽覺上唯一友好的存在。片中皮埃爾來到公園坐在旁邊的三位女性閑聊工資跟旅游、或者在一個河邊長椅上狗朝他吠,而觀影的我就像那時的他一樣,聚會場面里戈達爾客串的角色把唱針移開那刻我真是謝天謝地。這個感覺偏怪異,因為埃里克侯麥導演的其他電影里旁白和臺詞遠比這部更多更雜。有句魯迅的名言是“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稍作改動置于這個電影就是當它呈現(xiàn)默片狀態(tài)時意蘊無比豐沛(如果沒有小提琴的話),化身有聲電影就格外顯露其單調。當然這部埃里克侯麥導演處女作里可以看到法國新浪潮對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的繼承,相比于戲劇化故事更在乎中立情緒和紀實精神,若在六十年前看到一個人在銀幕上硬生生地走了一個多小時的路估計會大為震驚吧?
占星術是最古老也最正確的科學,片名的“獅子星座”是個貶義形容詞,漫游巴黎時鏡頭單將其身體置于城市環(huán)境中就足以達成對其個人性格的嘲諷。按照迷信說法,皮埃爾大概不止是獅子座,還是多血質,自尊心高又極為浮躁。沙丁魚罐頭灑掉時他最在乎的是那條褲子,六塊錢支付不起面包就不要了,但80法郎的除污劑不生效便直接扔掉。按馬斯洛理論,他作為人的需求即使在最困難時也跨越一二層生理、安全而直達后面的情感、歸屬和尊重,歡慶與落魄之間獲得拉康所謂“鏡像體驗”,想象界與象征秩序產生混淆。精神世界只剩虛幻投注,自我被指認成他我。
巴黎很骯臟,建筑很骯臟,磚石很骯臟。皮埃爾指桑罵槐借物件材料來喻人,侯麥導演做法也一樣,以巴黎城市景觀反映社會的人心趨附。《獅子星座》故事很簡單,像《儒林外史》里范進中舉一篇,讓皮埃爾的周圍環(huán)繞一群張鄉(xiāng)紳和胡屠戶以制造出大起大落時不同呼應方式。
對固定命運的迷信在派對上被不斷提及,阻礙人們認清命運的正是認不清自己。但自我定位的失敗或許不僅僅是源于性格,也同樣是整個巴黎的風氣問題。他切換著不同身份,最終于露天餐廳演奏小提琴后才完成了自我認同,不是巴龍、不是易吉道爾、不是卡薩尼克男爵,這瞬間近似俄狄浦斯寓言里所謂“人總在逃離命運的途中才遭遇到真正命運”。
然而在所有人應當為其高興時,約翰福蘭索瓦告訴皮埃爾基督徒死了,你繼承遺產再次成為百萬富翁。單憑一句話,他再次瘋癲,仿佛記憶喪失般狂歡著讓所有人都去他家飲酒慶祝,他也又一次回到“獅子星座”對其“無法認清自我”的嘲諷之中。他的仕途取決于固定命運,取決于派件里伯母的遺囑,取決于報紙上兄長的意外。毫無疑問,占星術是最古老也最正確的科學,人生境遇是單擺所做的簡諧運動,高了因認不清自己而下墜,低了再因認清自己而上升,總有某樣超出感覺經驗現(xiàn)象的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指向平衡位的回復力長存。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第22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主競賽場刊圓桌的第2天第2場,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三場我們討論的電影是侯麥的導演首作《獅子星座》,在深入之前,請各位嘉賓先基于自己的場刊打分聊聊打這個分數(shù)的原因,簡單說說自己對這個電影的感想吧!
場刊嘉賓 山茶花飄零
2星。很意外的侯麥處女作,帶著精英的視角,俯瞰巴黎??磪龋质悄莻€無產階級流氓!
場刊嘉賓 A7M2帶位員
1星,相比侯麥的其他電影,這個反到戲劇性十足,不過再故事如何發(fā)展,也不如戈達爾的客串來的印象深刻。
場刊嘉賓 IcrusJoe
3星。對侯麥無感,但這片里的巴黎挺漂亮的,比高達的好看。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獅子星座》我覺得和侯麥后來那些電影不一樣的地方是,你看起來這個男人經歷的戲劇化過程,是帶有很強烈的社會性或者說現(xiàn)實批判性的,但其實他自己單獨有一個真空,你像后來《秋天的故事》那種女主一個人避世住在葡萄園里,但其實她一舉一動都受到社會性的牽絆,和《獅子星座》這個男主剛好是兩種狀態(tài)。電影其實被拍的有點像一種“天外來客”的感覺,雖然他的社會身份、階層屬性都被設定得明明白白的,但你感覺他其實不屬于這里,他是一個身處“入世”之中但有“出世”氣質的人。
《獅子星座》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根據(jù)男主人公皮埃爾的視角來審視巴黎并拍攝了侯麥眼中的巴黎浮世繪,從一開始皮埃爾還沒有落魄的時候他眼中的巴黎既時尚又浪漫,后來巴黎依舊還是那個時尚而浪漫的巴黎,但是皮埃爾卻幾近淪為流浪漢與這個城市而格格不入,到最后甚至把鏡頭對向了兩個流浪漢的街頭賣藝,巴黎還是那個巴黎,但是似乎變得骯臟了起來。
你怎么看待本片對巴黎的描寫?這其中是否包含了侯麥對巴黎的批判和諷刺?
場刊嘉賓 A7M2帶位員
每一個城市都有那個骯臟的部分,真實的描寫肯定是好過被修飾的,但同情的話我覺得基于導演其他的作品是沒有的。
場刊嘉賓 山茶花飄零
侯麥這種小布爾喬亞,他從來都是批判和質疑,沒有什么平民視角,要說貧民視角主角就多半是那個乞丐了。侯麥描繪巴黎,和伍迪艾倫嗆紐約一樣嘛。
場刊嘉賓 IcrusJoe
與戈達爾的巴黎對比,侯麥的巴黎有一種精致的臟亂。
特邀嘉賓 宮閣的小可愛
我覺得整部電影里描繪的精英場景都非常虛偽。但是又帶有侯麥自以為是的真誠。他拍小人物,讓我覺得很做作,這種什么從天到地的生活,根本不是他能體驗的,感覺他就是在獵奇一樣。因為他沒有窮過,寫窮人對他來說很假,但是對巴黎來說又有可能很真,這是一種很矛盾的東西。
場刊嘉賓 IcrusJoe
一個富人能理解窮人的困境么?即使他每天都能離窮困的環(huán)境很近?
場刊嘉賓 山茶花飄零
都是帶著一種假定性,假如他突然一無所有了……他會不會上街要飯這類的。
皮埃爾即使在落魄中也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沙丁魚罐頭灑掉時他最在乎的是那條褲子變臟了,6法郎的面包支付不起就不要了不吃了,但80法郎的除污劑不生效就直接扔掉了。他還曾提到自己無法通過滿腹的音樂才華與外界溝通,看起來是一個郁郁不得志的形象。
你眼中的男主角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認為這種刻畫是否反映了男人的劣根性?談談你認為什么樣的男人才不讓你覺得惡心,本片男主角有讓你覺得惡心嗎?
場刊嘉賓 A7M2帶位員
男主角的不討喜讓我觀影感到十分煎熬,他只是那類里面的一種,應該還有比他更惡劣的,只是覺得他很沒用。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我覺得這個男主其實就不是被當作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塑造的,他是承擔了極端情境的工具人,和侯麥后來那些用心思打造社會關系、情感關系的人物明顯不同。
助理主持人 Carter
但是侯麥的電影就是文學性很濃,從這里和伍迪艾倫是有相似的。 這種文學性就是會導致和“真實”“現(xiàn)狀”不靠邊,(男主角)像是一個用來審視的符號。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沒人罵男主角嗎?)
特邀嘉賓 宮閣的小可愛
雖然男主角只是個工具人,但是工具人也被描寫的這么惡心,真是難得了。
場刊嘉賓 山茶花飄零
有什么好罵的,只是個假人罷了,要說值得罵的,應該是他的同事(好友),不覺得他們更過分嗎?(你想)罵他就是因為戲做得到位,產生共鳴了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樹倒猢猻散,墻倒眾人推,不是很正常嗎?這里其實我反而覺得很真實。其實《獅子星座》的男主角的惡心程度讓我想到了《南法撩妹記》的黑人男主角的惡心程度,他們兩個都很惡心。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南法撩妹記》暴躁那個確實很惡心。
特邀嘉賓 暗夜騎士
那可不一樣,《南法撩妹記》的惡心,是為了最后那一下“劉別謙筆觸”打底的。
下一個問題,是我剛剛說的雖然有的地方很真實,但是有一些脫離生活經驗的戲劇化情節(jié)。有人說本片作為侯麥的處女作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戲劇性太過于抓馬,本片濃重的戲劇性都來源于巧合,這種強戲劇性有沒有破壞你的觀感呢?你認為這種強戲劇性是必要嗎?你能欣賞這種強戲劇性勾連而帶來的情節(jié)轉折嗎?談談你的理解。
場刊嘉賓 A7M2帶位員
現(xiàn)在看來是太夸張了,如果是對侯麥的電影來說,這樣的情節(jié)轉折過于通俗了。
場刊嘉賓 山茶花飄零
不必要,起碼編故事要采采風吧,以現(xiàn)在的劇作要求侯麥,好像也不過分。
助理主持人 Carter
我覺得這種戲劇性可能是侯麥太晚拍電影,第一部對自己的一個定位,但是后期的是更具有文學性,戲劇性在這部作品里是跟接近早期好萊塢的那種。
特邀嘉賓 暗夜騎士
有必要,要不不就新現(xiàn)實主義了嗎?新浪潮就要有新浪潮味。
助理主持人 Carter
其他新浪潮五虎將的處女作給都是和自我相當有關的。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這部的戲劇性主要是體現(xiàn)在有個比較脫離生活經驗的強設定。他的戲劇性其實一直不弱,各種巧合、誤會、偶遇,四季系列里好多人物誤會都是春晚小品級別的。
場刊嘉賓 IcrusJoe
后面道德故事和四季故事好一點。
對比侯麥的其他作品,像《女友的男友》不乏有戲劇性的換妻情節(jié),但是與本片的風格截然不同,你更喜歡哪種風格的侯麥?談談你最喜歡的侯麥作品。
如果你沒有看過侯麥的其他作品,那你能不能想到和本片風格類似的電影,并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場刊嘉賓 A7M2帶位員
沒有看過這本,侯麥的電影也看的不多,但我不會喜歡《獅子星座》這種風格的,反而《慕德家一夜》我反而更感興趣。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獅子星座》沒怎么體現(xiàn)他后來在臺詞(直接文本)上的才華,像《春天的故事》里那種連篇累牘但是看得人津津有味的大辯論(才可以體現(xiàn)出他的才華)。我覺得安東尼奧尼和侯麥都是很懂得“人”的導演,只不過安東尼奧尼更多是用經驗直覺在拍,侯麥可以給你總結方法論。
特邀嘉賓 宮閣的小可愛
侯麥后期描寫人簡直爐火純青,讓人相信這個人,這種事情就會發(fā)生在你的身邊。并且讓你陶醉其中,覺得自己也能發(fā)生。(白日做夢)
電影中很多橋段都前后呼應、嚴絲合縫,看似與劇情內容無關的獅子星座早在前半段的派對上一語成讖預言了皮埃爾結尾的好運,前后兩次小提琴的演奏代表了皮埃爾兩種天差地別不同的心境,結尾處皮埃爾大呼來我家開派對繼續(xù)了他還未清醒的派對夢。你如何看待這些前后呼應?這些橋段體現(xiàn)了侯麥怎樣的作者性?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作家?你是否喜歡這種寫作手法?
特邀嘉賓 宮閣的小可愛
因為劇作還是早期的侯麥,能做到這些我覺得也不差,這些前后呼應的東西,對我來說其實很加分的地方。
場刊嘉賓 IcrusJoe
我覺得還是一種處女作的嘗試吧,雖然有些刻意但還挺不錯的
特邀嘉賓 暗夜騎士
暗示一方面體現(xiàn)半遮半掩的文學性,另一方面暗示同樣也是候麥嘲諷布爾喬亞的手段,賦予觀眾一個全知的反諷視角,也是道德高地。我覺得這種全知的道德高地也是候麥在揶揄布爾喬亞的觀眾們,候麥的作者性在這就呼之欲出了,既是那種以不同視角來描寫資產階級的復調,和其拙劣模仿者洪常秀截然不同的調門與路徑。
皮埃爾的奏鳴曲被那封帶來遺產的電報所中斷,而也正是那首未完成的奏鳴曲才讓他的好友認出他來并告訴他再次繼承了遺產,看上去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完結,但是你認為他在結局真的擺脫厄運并走向人生巔峰了嗎?如果給電影續(xù)寫一個結尾,你認為會是什么樣的?
場刊嘉賓 A7M2帶位員
他這個人物并沒有得到改變,即使繼承財產他還是跟之前沒什么兩樣。
場刊嘉賓 IcrusJoe
繼續(xù)茍且偷生。
特邀嘉賓 宮閣的小可愛
我覺得他不會再正常生活了。
特邀嘉賓 暗夜騎士
我覺得候麥這部新浪潮發(fā)軔作如果需要一個上揚的反諷結局的話,重走上人生巔峰才有小布爾喬亞理會人間疾苦的升華。候麥的結尾很不錯,我決定不作修改。
助理主持人 Carter
那我就保持“小布爾喬亞”的結局吧:(
那首未完結的奏鳴曲貫穿始末,試想如果男主角一開始并沒有收到繼承遺產的電報,你認為他還會完成那首未完待續(xù)的奏鳴曲嗎?他的命運會如何呢?
場刊嘉賓 A7M2帶位員
我覺得可能會,他說不定會真正完成這首曲子。在金錢面前,人反而會迷失,會選擇放棄,因為他所追求的已經有金錢幫他完成了,所以就走向現(xiàn)在這個結局。
特邀嘉賓 暗夜騎士
我還是覺得不會改變。
助理主持人 Carter
會,侯麥創(chuàng)作的主角不會拋棄自身的藝術性。
特邀嘉賓 宮閣的小可愛
我覺得按照侯麥的思路來講,這個男主角只有經歷了一系列人生苦難,才能完成這個作品。這可能是侯麥對自己體驗生活寫作的一種投射吧。
全片劇作內容保持著極其清晰對立而中立性的思辯與剖析,以一個無法通過音樂才華與外界溝通能力而不得志的小提琴家(片中提前過他的交際范圍)對權錢和人情兩大共存的社會性與個人間的相互關系做出了例證。
小提琴配樂從開頭幽魂般地從塞納河飄到男主角的夢魘,此后如影隨形地映射著他焦著的思緒貫徹其中:在被象征權錢的姑媽因人情重拾再因與表哥的情分(基督徒)比較下舍棄其繼承權產生的悲憤;在因錢權的意外降臨努力拉籠友人間人情關系卻又因失意后將情分換不得救命錢而自哀。2個月間他耳畔的腳步聲,內心撕裂的提琴聲不斷在情理迂回的路上將選擇耗盡。他饑餓,漫步,流浪街頭,至此音樂家的分身埋藏,提琴配樂消失,流浪者的假面看似重新找到另一種情分象征的伙伴共同爭取最底層的要錢權力。
在財產得而復失前,墜落谷底的他意外重逢提琴,壓抑的自我渴望通過情緒的釋放得到回應。然而通過舊友發(fā)覺再度重拾兩度死亡累計的財產,正如如“天命”般的自我預言,他再度放棄了“發(fā)聲”也再度開始慶賀,擁抱了他一路沿途唾罵的人情與錢權社會,聽命于人言下星宿指向的社會命運。
片中有關人情的部分幾乎涵蓋于所有人物關系中,利益從屬是誘發(fā)主因,但本片歷害在每個人物角度看都在情理之中,正如皮埃爾偷竊之時同情的眾議聲與店主的叫罵聲。而最主要的諷刺性在于皮埃爾藝術家身份所注定帶有的反社會和控訴性傾向所造成的完全和大眾想象相反走向,因放不下身份而困惑,再由此不斷瓦解人格自尊,最后在本人第二次拿起提琴演奏之時,卻在財產回歸而果斷地回到開片還沒清醒的派對夢,對自我價值屬性見利忘義與背叛,加上象征功成名就的星宿預言應該是本片最大的悲劇。
侯麥的處女座竟然出乎意料的好看.
摘自《侯麥傳》—杰高夫1955年在巴塞羅那待了一段時間,為一個販賣珠寶的人做擔保人,沒想到合伙人跑路了。杰高夫后來住不了麗思卡爾頓酒店,到處找小旅店投宿,一個比一個簡陋,住完不付錢就走。他從一個花花公子變成流浪漢,每天步行八公里去銀行,等著那筆遲遲不來的匯款。就這樣,鞋底幾乎脫落,只能用細繩綁一下。四個月過后,終于等來一大筆錢,解救他于水深火熱之中。
杰高夫最看重自由。他懶嗎?倒不如說他害怕被明確的任務束縛。他覺得像他這樣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里沒有一席之地,于是用憤世嫉俗的態(tài)度來掩飾內心的犯罪感。他以一無是處為榮, 喜歡被人當成小丑。所以電影中就算皮埃爾缺錢成這個樣子,也沒有考慮過要找一份工作讓自己活下去,我也很好奇他之前幾十年是怎么活下來的。(他自己其實也覺得是個奇跡.不過有一點很積極的是即使他生活窘迫到如此地步也從來沒有想過輕生,而是用盡全力活下去等待希望的到來,而當時他完全無法預見自己會轉運,這點還是挺觸動人的~
有趣的是這算是侯麥所有電影中唯一一個為錢發(fā)愁的角色,其他角色全都是不缺錢但為其他問題(尤其是感情問題.所困擾,即使侯麥一生中很多時候都存在經濟問題,為錢發(fā)愁的劇情他也只拍了這么一部,所以侯麥的這種積極、樂觀和對自己熱愛事業(yè)以及題材的執(zhí)著確實很動人。
不過有錢能活的非常舒適,沒錢就覺得世界都是黑暗無光的這點不僅在巴黎,好像在世界上任何不太小的城市都成立吧,可能確實世界上沒有幾個城市能和巴黎的資源相比,但或許也有人就不喜歡巴黎,就是在小城市過得才開心也說不定,所以也不能因為巴黎資源很棒就覺得這件事只有在巴黎才成立或者只有身在巴黎才能切身體會這個問題'
皮埃爾最后有錢了如果沒給在他一無所有時向他伸出援手和他一起乞討的伙伴一些就太過分了_
從未看到過侯麥電影中的角色,特別是主角,需要在貧窮的生存線上掙扎
掙扎著爬起來,還會有點風骨的撥了一下頭發(fā)
所謂感觸,無論如何都需要時間來蘊釀
侯麥的是大段大段的波瀾不驚的語言,或是自然環(huán)境的連續(xù)切換伴著音樂;相對的,塔可夫斯基的是長鏡頭
開始時看夜空,不帶勁的說星空無聊,看不到什么星,隨意說了說金星啟明星,事實上皮埃爾的星座就是金星。此時已打下基調:皮埃爾的巴黎生活就像巴黎黑幕般的夜空一樣的涅滅
小提琴也好,星宿之命也好,都只是借喻,挽救一個人的可能是命運,毀掉一個人從絕境而迸發(fā)出來的精神涅槃也更是命運
結尾的片段,有點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
一些有趣的片段:
把音樂的某段重復播放去冥想,這樣的沙龍有意思;不過隨后的來回踱步更得我心
以前的女性說“我有朋友”就能躲開糾纏;現(xiàn)在的女性說“我有丈夫”都不頂用
美德的歷史演變無可爭議,關鍵不是是否同意的問題,而是漠視和擱置
這么有戲劇性的故事不像是侯麥的,唯一像侯麥的是一樣由星座說起。注定皮埃爾命運的不是星座,反而正是他對于世界的態(tài)度。一曲首尾相接的小提琴曲,讓皮埃爾最后印證了自己的命運,這是一個喜劇的收尾,但是也隱隱有一種試圖了解命運的嚴肅努力。
錢方面的戲劇性從來都不是所好。結局太沒意思??丛谒宦肥茏锏拿孀由习?。確實不適且余悸。
4.5真是非典型侯麥呀,后面半部就沒幾句臺詞,核心是關于真實自我的一個寓言,主人公過著混沌的生活,沉迷在成為小提琴家的幻想里,意外之財讓他膨脹,美夢破滅之后流落街頭,但最后他也沒能找到掌控命運的方法,在巴黎這個大都市里,他仍然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員,為了生活在拼命努力著
侯麥長片處女作,風格并未確立,善用配樂,相較于戈達爾、特呂弗等人,本片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新浪潮烙印,甚至在表現(xiàn)風格上有些接近新現(xiàn)實主義時期的費里尼,而整體上又有點像安東尼奧尼式的“內心電影”。
好似一場夢,趕在獅子座結束之前.
沒有掌握能力的時候獲得權利只會成為一種悲劇??梢灶A見繼承巨額遺產的男主角接下來仍會再次重現(xiàn)電影中一幕幕,荒誕由此反復。
侯麥第一部 這么棒的電影不明白為什么當年在法國不受歡迎 侯麥好過戈達爾很多
聚會上,拉不好的琴,坐位矮于女人,突飆提槍射星,都是自己懶、空望富而不得的好寫照。一時間,別人什么都有,就我形單影只,住不得、食不得、偷不得,褲也污、鞋也破、心也碎。我也在長江邊困過一夜,未見流浪的道友,未見飛來的橫財,未見滿天的星斗。結尾那一筆精彩。
因為身在巴黎,對這個故事特別有感觸。這是個享樂浮華都在你眼前的城市,那些浪漫美好你都似乎可以嗅到嘗到,但如果你一無所有,這一切都觸不可及卻又歷歷在目無法逃避。影片對不經意的細節(jié)處理很有意思。
是你嗎,微信步數(shù)第一名
#北影節(jié)留影#看了本片,不得不承認候麥的天才,把攝影機抬到巴黎大街上,對準世態(tài)人心,如果沒有對生活與社會細致的觀察體會,不敢相信候麥就能如此準確的把握這個略帶諷刺的故事。音樂家起起伏伏的富翁夢,周圍人時好時壞的態(tài)度,社會的冷酷勢利,巴黎小市民的嘴臉也就躍然紙上了。
侯麥的導演處女作,講述了一位被命運捉弄的現(xiàn)代音樂家的故事。在浪漫浮華的法國大都市,坐在咖啡館門外的享樂者們與街頭流浪漢形成鮮明的對比。這部片子估計是侯麥最不話癆的一部了吧~
骯臟的巴黎,卻意外的美。侯麥處女座,原來獅子星座真的就是星座運勢這個啊…?? 得意時講究排場,失意時仍不失體面,高大端莊卻又虛榮可愛的獅子星座,可能到死都不會喊一句救命。正好蒸發(fā)或度假去的朋友們,閉不上嘴的開口笑破鞋,就像是對他雪上加霜的嘲笑。沒錢,就沒有自由。在夢里譜寫的小提琴奏鳴曲,永遠就只是夢一場。
莫測的星座運勢。一個被全社會拋棄的男人,獨自在巴黎的街頭游蕩了一個小時。拍法好任性,無怪榮膺新浪潮票房最失敗的電影。接近紀錄片,但侯麥顯然沒有新現(xiàn)實主義式的關注社會的熱情,而是在巴黎的風光里去表現(xiàn)一種精神狀態(tài)。懷疑這部電影給《新橋戀人》帶來了靈感。戈達爾有出鏡,他在反復試聽貝多芬一支四重奏的相同片段。
Marie Dubois太明顯了,可是雷乃和梅爾維爾仍然沒有下落。。。
于學校歐洲電影會議;很可愛的一部電影啊,占星與城市、個體與命運的映射很妙,那些饑腸轆轆皮鞋開花卻還是要堅持行走的熱天和夏夜所看到的波光與天空,與天上的獅子座或俯瞰的巴黎城形成了最具象與最抽象的兩個極點
命運的捉弄……沒對話的段落好長,一點都不侯麥
拍攝于1959年,講述一個美國小提琴手在巴黎成為流浪漢的故事。這是侯麥的首部長片,也是他最富有戲劇性的影片。這也是一個“道德故事”,其訓誡內隱于情節(jié)與主人公所想象的自己的命運之間。讓-呂克·戈達爾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來參加主人公皮埃爾的聚會的朋友,似乎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喜歡試聽唱片。
如果你一無所有,那么這座城市再風情,也與你無關;頁面簡介比評論們更靠譜。
以星座命名的電影反而不是在講星座,而是講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