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的老北京城,巍巍大清氣數(shù)將盡,茍延殘喘。各方勢力相繼抬頭,救國救亡的隊伍中各類投機分子時隱時沒。老北京城的一個角落里,王利發(fā)(陳寶國 飾)經(jīng)營的裕泰茶館見證著時代每一個席位的變化,更收納了洶涌大潮之下多姿百樣的平凡眾生相。沒落勢力的龐太監(jiān)(張惠中 飾)、松二爺( 石小滿 飾),緊抱時代大腿的宋恩子(梁天 飾)、吳翔子(劉惠 飾),以民族救亡為己任的秦二爺(謝剛 飾),生活在底層的社會渣滓劉麻子(崔杰 飾)。三教九流,世間百態(tài),洶涌的歷史洪流之中,一出令人唏噓不已的悲喜劇…… 本片根據(jù)老舍的經(jīng)典話劇名作改編。
“老藝術(shù)家”,仿佛是一個沉甸甸的詞。
這個詞代表了歷經(jīng)幾十年歲月磨礪過的老一輩人。
更代表了在藝術(shù)道路上孜孜不倦堅定追求的不羈靈魂。
今天推薦一部,來自一群老藝術(shù)家的老電影。
更適合用“話劇形式”的電影來形容。
茶館
導(dǎo)演:謝添
編劇:老舍 / 謝添
主演:于是之 / 鄭榕 / 藍天野 / 英若誠 / 黃宗洛 / 童超 / 金昭 / 林連昆 / 牛星麗 / 譚宗堯 / 童弟 / 吳淑昆
片長:118分鐘
上映時間:1982年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20世紀初期中國苦難和社會崩潰的歷史。
該片跨越60年,通過一家三代的生活變遷,描繪了一幅感人肺腑的從封建制度衰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這段時期的中國民生圖。
世紀之交,古老的中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
老態(tài)龍鐘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六君子的鮮血無法阻止歷史車輪的滾動,老北京城的上空風(fēng)云變幻,波譎云詭。
王利發(fā)(于是之 飾),北京城內(nèi)裕泰茶館的年輕掌柜。
他謹記父親的教誨,體面周全地迎送四方賓客。
小小的茶館內(nèi),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
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松二爺(黃宗洛 飾);
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秦四爺(鄭榕 飾);
一心謀求實業(yè)救國的秦仲義(藍天野 飾);
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英若誠 飾);
打算去老婆的龐太監(jiān)(童超 飾)……
你方唱罷我登場,小小茶館之內(nèi)演盡世間的滄桑與凄涼……
電影《茶館》根據(jù)我國杰出作家老舍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原著中,老舍先生通過社會小人物的行事言談,活靈活現(xiàn)的描繪出戊戌政變后中國的整個形象。
整篇小說場景只在一個小小的茶館中。
其中人物眾多,且各人物之間性格、形象、舉止、生活背景大為不同,能在這小小的場景里將這些人物形象交代的十分詳盡實屬不易。
在眾多人物中,茶館老板王利發(fā)無疑是貫穿全局的重要人物,也是老舍先生著力刻畫的形象之一。
他在體現(xiàn)老舍先生的創(chuàng)作意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王利發(fā)從二十歲繼承父業(yè),成為裕泰茶館的掌柜,到抗日戰(zhàn)爭后茶館被搶奪,悲憤而死,一生經(jīng)歷了“三個時代”。
他有過興盛,也有過沒落,結(jié)局是悲慘的。
他的悲劇不在于他本人,而在于它所處的那個時代,他是被舊社會制度所吞噬了的一個人物。
作為一個茶館的掌柜,王利發(fā)是很稱職的。
他是舊社會里的精明、經(jīng)驗豐富的北京茶館老板的形象。
為了生意興隆,他常將這些話掛在嘴邊:“在界面混飯吃,人緣頂要緊”。
因此,他待人接物,圓滑、變通,誰也不得罪。
憑著這一條,他與來茶館的三教九流的人物都相處得很好,茶客們樂于來他的店里喝茶、聊天,消磨打發(fā)無聊的時光。這使得裕泰茶館曾一度生意興隆。
王利發(fā)的精明能干,還表現(xiàn)在善于適應(yīng)形勢,順應(yīng)潮流。
每逢逆境,他就用“改良維新”的辦法來應(yīng)付。
在第二幕中,進入到民國,生意中落。
為擺脫困境,它大動腦筋“改良”——原來專門賣茶的店鋪,現(xiàn)在部分改成公寓,還兼包伙食。
店面裝飾也撤掉了財神龕,拿走了醉八仙的話,換上了廣告上的是美人,座位也換成了小桌和藤椅。
正如他自己說:“改良,我老沒忘了改良,總不肯落到人家后頭。賣茶不行啊,開公寓。公寓沒啦,添評書!評書也不叫座了呀,好,不怕丟人,想添女招待!”
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斷“改良維新”的一生。
王利發(fā)性格中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憑著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清醒地認識到:
在政局不明朗的年代,議論時局、政府是非常危險的。
到了抗戰(zhàn)勝利,國民黨再度統(tǒng)治北京時,茶館以破破爛爛地不成樣。
王利發(fā)本人“錢也光,人也老,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襖”。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還有那些流氓特務(wù),都不允許他繼續(xù)在開茶館,因此他無法逃脫被黑暗社會吞沒的命運。
這時的王利法,因為時代所不容,以前的處世經(jīng)驗一條都不管用了。
“改良維新”的設(shè)想還沒有來得及實行,就被人扼殺了;“莫談國事”的結(jié)果,接著的“國事盈門”——
三皇道找他要人,特務(wù)找他要錢,沈處長、小劉麻.找他要房。
在這“三管齊下”、四方受氣的情況下,王利發(fā)再也沒法活下去了,終于悲憤的上吊而死。
王利發(fā)的結(jié)局,說明在三座大山壓迫下,小資本階級想要委曲求全、靠個人奮斗是不行的。
“改良維新”也是沒有出路的。
要想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只有起來斗爭,同廣大人民一起改變舊的社會制度。
常四爺也是全劇的重要人物。
他開始是個有“鐵飯碗”的旗人。
隨著清王朝的崩潰,他以賣蔬菜和花生為生,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盡管如此,只因他生性剛強耿直、有正義感,青年時因感到國事日非,說了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捕入獄。
后來又郁結(jié)著仇恨洋人的憤懣情緒,參加了義和團,有以失敗而告終,結(jié)果仍然被舊社會湮沒。
他一生只盼國家像個國家,不受洋人欺辱。
可盼了一輩.,國家越來越不像樣,這使他心灰意冷。
加之他的出身和經(jīng)歷,又不可能是他卷入當時已興起的同盟會斗爭中去。
因此不能從革命者那里看到未來的光明,于是他絕望了。
而秦仲義是一個深受“維新”思想影響的民族資本家。
他年輕時就主張實業(yè)救國,國富裕民,雄心勃勃的辦起了工廠,一時頗有作為。
但他的實業(yè)救國道路,也像王利發(fā)的“改良維新”一樣,從一開始就注入失敗的因子。
在后面出場時,他早年那股凌云壯志之氣,已儼然一幅疲憊、衰老、慘不忍睹的光景。他的工廠已被國民黨當作逆產(chǎn)沒收拆賣。
一個曾是財大氣粗的民族資本家,變成了只有滿腹牢騷、一腔悲憤的窮光蛋。
秦仲義的下場,是那個時代民族資本家的必然結(jié)果。
最后,分享幾句發(fā)人深省的臺詞——
“我愛咱們的國,可誰又愛我啊”。
“死馬不能再活,活馬早晚得死。”
“趙打錢,孫打李,可誰都不講理?!?
有意義的老電影,應(yīng)該多看。
你覺得呢?
想找一部電影看看,并且是國產(chǎn)電影,就隨便搜了搜。不知道怎么搜到了這部《茶館》,還是一部82年的老電影。比我都大了10歲。但是電影本身所給我的價值,卻遠非10年的時間可以磨滅的。
一間小茶館,百味人生在其中。小小茶館經(jīng)歷了清-軍閥-民國-解放前。曾經(jīng)鼎鼎大名的 裕泰茶館 “一片繁榮”,三教九流無所不有。直到最后三位老者為自己告別,將故事推向結(jié)局。
小小茶館里充滿了齷齪,有人買賣人口,有人因說實話鋃鐺入獄,有人威逼利誘騙取銀錢。但偏偏越是黑暗的地方就越是有光!四爺賞了小乞兒兩碗面、掌柜的讓算命的喝了一輩子免費茶等等。雖然最后二爺那句“我悟了一輩子才知道人什么都能做,就是別做好事,那樣太傻”,讓我的內(nèi)心也一樣充滿無奈。但是人性的光輝還是會照亮這黑暗的世間。
做個像四爺一般的好人,一輩子坦坦蕩蕩。到最后也對這世界怡然不懼。
愿人性不泯,只為了自己坦坦蕩蕩。
雖然不是很喜歡老舍,但這個劇本寫得還真不錯。六十年一場大夢,老掌柜看盡花開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夢中人物,戲中人物,梨園中人物。只要人類社會還在,這個夢都會繼續(xù)下去。
我總是以為過去的人善良單純,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發(fā)現(xiàn)人們還都那樣,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些人偷奸?;?,壞事做盡,有些人善良耿直,卻沒有好下場,壞人壞事時時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無,簡而言之,那個社會,活著已經(jīng)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來吧,油嘴滑舌,雞賊心眼的人太多
“我看這大清要亡國啊”。
話劇味兒還是挺濃,《茶館》本身劇本擱在這兒就沒話說了,老舍寫得好啊,金句無數(shù)。三幕,三個時代,好像時局是變了,可照舊還是民生多艱。愛國者、實業(yè)家、圓滑者、順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淚相加:“那幫狗男女他們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準我吃窩窩頭?。 ?/p>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產(chǎn)。
打課本中看茶館那時候就喜歡常四爺,有骨氣,也看得清?!按笄暹t早要亡啊”,“我愛大清,我怕她完了”,“我愛這國家,可誰愛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點了才痛快呢,反正這茶館不管是誰的,也不是王利發(fā)的。正是因為他是王利發(fā),所以他不可能燒了老裕泰獻給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別,真讓人心酸?!叭艘绣X了,吃喝嫖賭抽都可以,反正別想著做好事。”這話里頭得有多少心酸啊,一聲嘆息。
盼哪,盼哪,只盼誰都講理,誰也不欺侮誰!
總想做常四爺,做來做去卻還是成了王利發(fā)。
“打一個學(xué)生,五毛現(xiàn)大洋”這也算認主歸宗了。片子拍得很話劇腔,不過味道還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爺最后那段自白,現(xiàn)在聽著還是有些傷感。
如果中國電影一直都是如此水平,不敢說世界第一,亞洲第一絕對輕松……
資料館2013.9.11.7pm 心內(nèi)惻惻,看之流淚。撒完紙錢,秦二爺、常四爺相繼離去,黑屋中只留一線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轉(zhuǎn)入里屋,無限的凄涼絕望。京片子的熱鬧、訴苦的牢騷,在最后的空空里化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資料館看此片,百感千緒。
以前吃不著花生米,現(xiàn)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動了。
蕓蕓眾生,人間百態(tài)。經(jīng)典臺詞: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
打洋人的短評被刪。20220310。
“我愛我們的國??!可誰愛我呀? ”撿到的紙錢為自己祭奠,道一句再見留個念想,都混在時代的洪流里佝僂著。
結(jié)尾當年看哭我。蕓蕓眾生有你我在那里,等著一切結(jié)束。
我覺得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與故事的悲劇性,但最諷刺的是,創(chuàng)作他的人因為文革迫害投湖自盡,比他書中的角色還要悲慘。我真的要大笑三聲,流下淚來。
慢慢長大工作之后,開始理解什么是知識分子永遠埋在心里的熱血理想對國家土地的感情,還有跟現(xiàn)實的矛盾,是要做堅持一輩子對得住自己內(nèi)心卻碌碌無為的秦二爺,還是曲意逢迎的掌柜,還是傾其所有想所有改變最后還是后悔自己的付出的四爺??杀氖牵淮淮闹R分子,這種矛盾不解伴隨他們的一生,看十三邀的采訪我豁達了很多,接受這種矛盾,有些人選擇荒誕不羈,有些人沉迷于苦難,有些人逃避享樂,或者先迎合市場,但可悲的是,這種矛盾一直在,并不會消失
管他什么時代,原來丑陋的現(xiàn)實都是一樣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戲!!!看演員每一個比一個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現(xiàn)在的國產(chǎn)電影相比,差距顯而易見!!!
“我呀,作了一輩子順民,……那幫狗男女們,可都活得有滋有味,……我愛咱們的國啊,可誰愛我?。 屛覀儊砑赖旒赖煸蹅冏约?,您把那紙錢啊,撒起來吧,……”老舍這《茶館》啊,也該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