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觀(張國立飾)、楊重(葛優(yōu)飾)和馬青(梁天飾)三人在北京開了一家“替人排優(yōu)、替人解難、替人受過”的三T公司,專門替人解難、解悶、受過。他們碰到了形形色色的怪人和怪事,啼笑皆非,但都給應付了過去,公司業(yè)務興隆,生意火爆。 一個要與女友分手又怕看女友掉淚的人找于觀求助,于觀受托約見劉美萍(馬曉晴飾),十分含蓄地講出問題并不斷責備自己,淚流滿面的劉美萍破涕為笑。后來,法院送來傳票,勒令三T公司停業(yè)整頓,他們三人掏盡了所有的錢打發(fā)上門討飯的顧客親屬,突然,馬青說想要打人。大街上,他們肆意沖撞地些郁郁寡歡的中年人,可這些人只顧趕路,毫無反應。
(本文初發(fā)布于 VICE中國,2013年12月30日)
馮小剛新片《私人訂制》里,眾人帶著想 “跟俗一刀兩斷” 的大導演李成儒來到民工窩棚。李成儒對這個地方很滿意。
楊重上前:“您要中意,這可得花不少錢?!?/p>
李成儒輕描淡寫:“千萬別提錢,提錢就俗了。這件事沒預算,上不封頂,你們就辦吧。”
楊重大喜,叫馬青招呼民工立刻搬家。
這是個不起眼的時刻,卻標志了 “3T公司” 的最終墮落。這個來源于王朔之筆,寫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經濟體,終于從渾身是膽、不破不立的新鮮團隊,變成了按市場經濟規(guī)律辦事、假裝彬彬有禮、笑里藏刀、傻客戶的錢扎起沒夠的雞賊活動會展公司。此類公司在北京東三環(huán)沿線有1000家,提供約20000種騙錢方案供人選擇。
盡管營業(yè)額一飛沖天,楊重也步入了成功人士行列,但對于所有愛過那個3T公司的觀眾來說,這真是令人遺憾的一刻。
1988年,導演米家山把王朔的《頑主》拍成電影,大熒幕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于觀、楊重、馬青這三個角色。三個小伙伴成立了 “TTT公司”,簡稱 3T。無論這個公司概念后來被馮小剛接管還是王朔續(xù)寫,無論公司的名字變成 “好夢一日游” 還是 “私人訂制”,都不能影響這一事實:中國影史上出現(xiàn)了一個如同《異形》中的 “維蘭德-湯谷公司”(Weyland-Yutani Corp.)一樣,貫穿、影響整個故事系列的經濟實體。
經濟體一般屬于故事背景范疇,但也往往有獨特的設定與氣質,在歲月中發(fā)生著故事,影響著角色們的命運。now,let’s check 一下 3T 公司的 profile。
成立時間:1988年
創(chuàng)始人:于觀、楊重、馬青
首任 CEO:于觀
公司地址:北京(1988年、1997年),海南(2013年)
公司口號與宗旨:
替您排憂、替您解難、替您受過(1988年)
成全別人,陶冶自己(1997年)
成全別人,惡心自己(2013年)
業(yè)務范圍:
代人約會、代人受過、活動會展、心理咨詢、家政服務、人力租賃(1988年)
小型情景體驗(限一日)、演藝經紀(1997年)
大型情景體驗與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大型活動會展、墓前代哭(2013年)
1988年,于觀、楊重和馬青租下了一個門臉,在門口打下 TTT 公司的招牌,做起了開門生意??粗镜?logo,圍觀群眾七嘴八舌,紛紛表示:什么 3T 公司,跟賣殺蟲劑的似的。
“那不是寫了嗎”,他們的業(yè)務是應客戶要求陪聊、陪侃、在合適的時機代人受過。業(yè)務員馬青、楊重出去跑,CEO 于觀在家開拓新客戶。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三個人會互相幫助。
應肛門科大夫王明水的要求,楊重陪他的女朋友,百貨公司手絹柜臺組長劉美萍逛街一天。我們不知道 3T 公司是如何跟王明水收費的,但可以猜出是一口價制度。劉美萍稱“他答應過給我買皮大衣”的時候,楊重咂嘴:“哎呀,我們公司這個業(yè)務還沒開辦呢”;馬青要招待劉美萍吃頓便飯的時候,于觀說:“行啊,自個掏腰包兒”。
注意:他們誰都沒有提出工作中發(fā)生的費用由客戶報銷的觀點。美好的純真時代!
88年的 3T 公司做這樣的生意:客戶是吃著死工資、蹬著自行車的小老百姓,他們余錢不多,煩惱不少,能排解的盡量自己排解了,不好排解的,沒準來找這個 3T 公司試試運氣。不過可不愿意多花錢,更不會負擔排憂解難過程中發(fā)生的一切不可預知費用。于觀、楊重、馬青必須盡可能想招兒,發(fā)揮潛力,降低成本,在給定的回報內完成任務。
所以我們看到,為了籌劃作家寶康的 “TTT文學獎發(fā)獎大會”,馬青親自蹬著板兒車,把一車咸菜缸子拉到了位于三元西橋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然后跟于觀翻著白眼:“您不給錢就想弄獎品?弄著這壇子滿不錯了?!?/p>
這次 “TTT文學獎發(fā)獎大會”(會展界的發(fā)軔時期,用詞樸實謙虛,還不好意思、或者沒人會辦 “頒獎盛典”)可謂公司草創(chuàng)時期的巔峰個案,能印到公司彩頁 “樣板項目” 里那種。
雖然于觀用 “非常的粗俗!” 來招攬觀眾,但是朋友,這還真是一次藝術的盛會。現(xiàn)場放起 Ambient 電子樂,長長的 Synth Pad 延音,破碎的 HiHat 打出暗冷氛圍,京劇扮相的孫悟空、時遷翻著跟頭出場,80年代《世界時裝之苑》女郎上臺,西廂記、諸葛亮、民國地主、賬房先生,漫天扔傳單的五四女學生、扛著刺刀的紅軍八路軍、舉著大字報的文革紅衛(wèi)兵、《健與美》封面肌肉女從T臺魚貫走出。身著 “59式” 白色夏季警服的人民公安,對霹靂舞少年做出“準許通行”手勢。而后音樂一變,4/4 拍 New Wave 舞曲響起,曹操跟 Red Guard 跳起 Disco。
國展在燃燒。
發(fā)獎大會后的 3T 公司自信爆棚,找他們侃大項目的人也來了,還組織了一次戶外義務服務日,免費給市民做生活、心理咨詢。改革開放第一次蜜月期尚未完蛋,人民群眾對未知的憧憬正處高潮,老百姓對市場和民間的力量感興趣,沒人當他們是吹牛。當然也有反對者,一看就是老同志的于觀他爸義憤填膺地發(fā)問:“笑話,要你們?yōu)槿思医怆y,那還要共產黨干什么?”
連反對者都顯得特別認真。
后來,代為看護的老人發(fā)生墜樓事故,3T公司背上了數額不小的賠償,并被勒令停業(yè)整頓。有意思的是,這不是法院,而是 “街道黨組” 的決定,由一位老太太街道干部宣布。哥仨郁悶得想打人,最終還是賣身還錢,于觀把門臉轉讓給 “環(huán)球婦女用品集團公司”,決定給公司改名。
3T 公司的第一段故事,就在唐山口音的 “處理決定” 中落下落幕。
1997年年末,《甲方乙方》上映,這次的編劇沒署王朔的名字,但主要段子、包括公司名 “好夢一日游” 都來自王朔的《你不是一個俗人》。原作中的于觀、楊重、馬青、丁小魯變成了電影里的錢康、姚遠、梁子、周北雁。
3T 公司變成 “好夢一日游”,專門策劃特種活動 ―― 所謂情景體驗。趕上了也接藝人經紀的活兒。幫書店小老板過巴頓癮,幫廚子過守口如瓶癮,幫大款過苦日子癮,幫街坊孩子過戀愛癮,幫明星過引退癮……此時的公司調度大場面只當平常事:巴頓將軍一出兒,一個群眾演員100塊錢,用了好幾十個;“打死我也不說”一節(jié),“不下200個哭喪的鄉(xiāng)親”,人均也得半袋化肥。
雖然公司員工仍需親自上陣,但用企業(yè)界術語講:有渠道了。
“渠道” 當時算社會稀缺資源,客戶簡直是哭著喊著要給 “好夢一日游” 送錢,發(fā)毒誓決不違約。葉京飾演的大款舒展全身,揮桿一擊,沖姚遠說:“我要是反悔,瞧見沒有,這球場,還有那奔,就全歸你們了。”
公司生意做大了,也有了正式的合同,事兒不兮兮地寫明:“……括弧,如遇戰(zhàn)爭、自然災害及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 還成了街道認證的 “文明專業(yè)戶”,掛一屋子錦旗。老人們不像《頑主》時那樣,去辦公室直斥 “你們那個荒唐公司”,居委會齊大媽拎著菜過來傳達 “街道的布置”,眼瞅著公司就成了街道工作的抓手。可見,“好夢一日游” 已經走出了 3T 時代胡逼青年的形象。
此處電影想必是有意安排了一個彩蛋:在公司 “連口水都沒喝” 的齊大媽的飾演者,正是《頑主》中宣讀 3T 公司停業(yè)決定的街道干部飾演者 ―― 李濱老太太。這回她已經徹底是北京胡同口音了。
雖然 “好夢一日游” 在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和 localization 方面頗有建樹,但公司也保留著具有90年代風格、街道居委會尚未失靈、“貓還沒有受到重視”之前的那一點純真。(語出 @大咕咕咕雞 新浪微博:“需要過一段90年的夏天生活,怎么辦。使用固定電話,用錄像機看香港槍戰(zhàn)片,學習騎摩托車,跳迪斯科,手工制作沙發(fā),拍攝彩色照片,游泳,喝散啤,和年輕小姑娘交朋友,寫武打小說,怎么辦,我應該去哪里?陽臺不封閉,你穿的確良襯衫,梅花牌秋褲,在陽臺反復拋接一顆新鮮牛丸。貓還沒有受到重視?!保?/span>
姚遠鄭重承諾:我們這不搞三六九等,凡是群眾需要的,就是我們樂于奉送的;哥幾個在掛著希望工程 “大眼睛女孩” 海報的辦公室里涮火鍋過新年的場景,無論正看倒看,都還有種真誠親切在其中。
同 3T 公司一樣,影片進行到最后,公司經營也出現(xiàn)了嚴重的問題。錢康語重心長:“業(yè)務,是越來越火了,顧客,是越來越多了,錢,是越掙越少了”,“那是,一激動就白送,接十個活兒五個大酬賓”。最后幾人在燕京罐啤中決定:“咱干脆把它辦成一慈善機構得了!” “慈善機構!”
許多肝膽相照的話之后,3T 公司的第二段故事落幕了,姚遠說出了那句著名的結束語: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果然是令人懷念的1997年。時近世紀末,香港已回歸,整個中國社會都有種正在抱團兒融入世界的感覺。大款、明星多了,說不用你給排憂解難了,街上有好多樂意就為過癮而花錢的人,也挺可信,挺能符合老百姓期望的吧?曾經的 3T 公司,在9年市場經濟的洗禮中扎住了現(xiàn)實的腳跟,轉型成一個雖略有些市儈,但仍不失自己姿態(tài)的獨特企業(yè)。
有一個細節(jié),正好做這種“前市場經濟姿態(tài)”的注腳:英達的巴頓夢完活兒,錢康、姚遠等現(xiàn)場扒他的衣服,英達喊:“那你們不能搞一個好夢十日游什么的?你開價,你開個價!”
眾人沒聽那個,沒人停手。錢康告訴他:過過癮得了。
又過了16年,2013年年底,《私人訂制》上映。這部王朔署名編劇,本來想叫《甲方乙方2》的賀歲片,終于用回了原本的人物姓名:楊重、馬青,帶兩個新女性角色,小白和小璐。
公司改名 “私人訂制”,人物也有變化,楊重人到中年,仍由葛優(yōu)飾演,馬青則變成了一個管楊重叫 “楊老師” 的嫩der后生,兩個女的也是青年人。于觀消失,不知是主動賣掉股份退出,上瑞士釣魚去了,還是在血雨腥風的中國式合伙中被趕出了管理層。總之,團隊變成了一老帶三小。
“老帶小” 的路數說明這是個有歷史、有階級的企業(yè)了,跟三個哥們兒聯(lián)手創(chuàng)業(yè)的氣氛已有分別。老楊重挑起CEO責任,管出主意,管演知音,管刻意用FM103.9廣告腔說話,用虛偽的真誠對待客戶和員工。小馬青和兩個小妞唯馬首是瞻。
4個人都有了專門職務:愿望規(guī)劃師楊重,情境設計師小白,夢境重建師小璐,心靈麻醉師馬青?!皹I(yè)務員” 不復存在,新職務名稱完美地配合了新公司的氣質:神神叨叨,假模三道。
尖酸無益,我們做分析的,還是從數據來看公司經營。3T 公司的人力成本基本為0,“好夢一日游” 群眾演員一人100元,“私人訂制” 一場拼盤 party 之后,馬青宣布:“演大亨、上流社會的每人500,扮貴婦名媛自帶服裝的每人800,到我這領錢!”
這場 party 里有一個女孩,想過有錢爹給辦盛大成人禮的癮,馬青告訴她:活動最少80位起,每位500。也就是說,每個體驗項目,客戶付給群演的錢是40000元起,還不算“場租和服裝費”,也沒算給私人訂制公司的 “愿望規(guī)劃、情境設計、夢境重建、心靈麻醉” 費用。如此推算,“私人訂制” 接一個項目至少8萬起,額外費用肯定客戶報銷,也難怪苗圃、范偉都嫌這四個人太糊弄事兒了。
后來女孩求便宜點,馬青想了轍,給她拼到另外一活動里。結束時女孩表示意猶未盡,馬青皺著眉頭,來了這么一段:
“知足吧 ―― 沒花錢就辦這么隆重一 party,為了讓你過癮,我比原定進來抓人的時間推遲了半小時。知道半小時什么概念嗎?半小時,這幫群演多喝了我十箱紅牛。”
這段 “你沒花錢就……” 的臺詞,一下讓我想起1988年拉著咸菜壇子的馬青頂于觀的話。只是那時的馬青擠兌的是自個哥們兒和摳門上司,今天的馬青擠兌的是一個夢沒做夠的18歲小姑娘客戶。我管前者叫不羈,管后者叫雞(賊)。從梁天的 “大馬青”,到何冰的 “小馬青”,再到鄭愷的 “小小馬青”,前兩者各擅勝場、等量齊觀,最后一位小里小氣、狗尾續(xù)貂。
至此,曾經的 “3T/好夢一日游” 公司,完成了向無原則無底線企業(yè)的轉變。是錢就賺,少了不干,對待客戶當面點頭哈腰,轉過頭就罵傻逼,讓一點利,恨不得連你骨頭一塊吃了。
到了2013年,這個公司存在的基礎也開始變得可疑。是幫平民圓夢還是幫富人做夢?若說幫平民圓夢,這收費門檻可并不親民;若說幫富人做夢,這四個小碎催好像也沒體現(xiàn)出什么過人的想象力和執(zhí)行力來。
1988年的 3T 公司,設定了2毛錢的掛號費制度,碰著解決不了的還得退還;馬青為了公司運營成本愁得慌,因為工商說這算 “特種經營”,稅特高;1997年的錢康、姚遠在經濟危機下表示不要工資,管飯就行,梁子和周北雁第二天就要拉贊助去;2013年的楊重楊老師在海南島上做道場,賺得滿坑滿谷,給人換血,又號召全國人民互相道歉。25年來,圍繞著 3T 公司的現(xiàn)實感一步步地薄弱下去。
25年的故事,從中國版《猜火車》走向內地版《家有喜事》;25年的主題歌,從搖滾王迪走向糙哥韓磊,又到溫情感傷的黑框眼鏡歌手;25年的財報,在震蕩和危機中節(jié)節(jié)攀高;25年的心性,劃出了一道令人心碎的下墜軌跡 ―― 熱情與夢,已不存在于公司人的心里。
今天的楊重,行動坐臥都很像曾跟3T侃 “萬人大飯店” 項目的侯耀華。這種 “成長” 令人感慨。不知從一而終演繹了三代楊重的葛大爺,是否還能想起 “可以為了一頓飯什么都能不干” 的歲月里,青年楊重臉上的那一抹哂笑?
text | 劉陽子 本文初發(fā)布于2013年12月30日 VICE中國
看了很多次的片子,但前天這一次再看完,我是徹底的被這個片子征服了??赐炅酥笥衷诖竽X中自己重演了了很多個細節(jié)來回味,自我陶醉了很久也沒緩過神來。也許只有真正觸動人的電影才有這樣的魅力。 如果真的只是調侃我還真的不會這樣的如癡如醉,幸好它不止如此…… 我們都習慣了道貌岸然,當大學德育教授對這三個所謂“麻木不仁”的哥們一番慷慨激昂,說:“你們?yōu)槭裁床煌纯??你們應該痛苦!”而這三哥們卻用無所謂的態(tài)度反駁說:“我要告訴你我們不痛苦呢!”什么才叫正道?什么才是對?什么才是錯的?多少年來被教育的我們,好吧,衣裝正襟,談吐文雅,順便最好再帶上一副眼鏡。 難以相信,這部八八年的片子將假大空全部拋開,結結實實的調侃了一把,調侃過后又讓人五味雜陳,我的傷感來源于那種主角們隨性的態(tài)度又伴著的失落感,來源于于觀的那句:“我不就是庸俗了點嘛。”來源于那夕陽,來源于電影中那夾雜在侃中的又忽然很正經的點點滴滴。 還有馬曉晴,她在這片子里真的很可愛,不對,是非常的可愛,可愛到我也有些愛上她了!還有王迪的那首“我是頑主”,“二十七八歲時想要娶個老婆”,但“后來才知道愛情這事兒煩惱許多”,第一次是聽“無聊軍隊”腦濁唱的,其實這個片子中才是原唱,這首歌曲簡直是錦上添花,賦予這個片子更多的搖滾氣質。還有片子對那個新事物頻頻問世的八十年代生動的總結,簡直是喜歡懷舊的觀眾的必看之作啊。還要最后說一句,電影比起王朔的原著,顯然要厚重的多,光是那場光怪陸離的時裝表演,就將本片的整體意境全面提升了。 這個片子非常適合反復的觀看,里面的每一句臺詞都精彩非常,那種京味的侃,實在是爽在心頭。如以下這句: “哥們,今兒晚上節(jié)目怎么樣?” “這個不能說,您可以自己去看,不過可以透露一點,節(jié)目相當粗俗!” “是嗎?哎呦!太好了,哥們兒就喜歡俗的!”
1988年的《頑主》已經超過三十年了,不知道當年的頑主青年們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如此生活三十年。世界變得太快,而頑主們并不愿意費力去適應這一切,這是他們最迷人的地方。
“哥們兒就喜歡俗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在影片里是在說那場時裝表演,也是不少人對這部電影的直接看法。說實話,頑主這部片子,俗不可耐,不但庸俗,甚至有點粗俗(3T青年他們自己也說:我們都是俗人,不過是飲食男女),這些角色他們的臺詞都是生活中這些不務正業(yè)的人侃大山的話,整天在大街上逛游,也不干什么正事,電影所有的情節(jié)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把荒唐的痞子氣展現(xiàn)給觀眾。故事線也非常簡單,沒有什么需要觀眾動腦子的地方,整部電影就是由這些亂糟糟的俗事組合起來的。影片快結束的時候,也借由副導演說出了這么一句話:“中國人拍電影,您就將就點吧。”
電影中文名這個詞“頑主”是老北京的話,百度百科上說,頑主最重要的是把玩兒當成正經事,得玩出花兒,得玩的兢兢業(yè)業(yè);以前比較富裕的人家的孩子這樣的多;不務正業(yè)(但頑主不等同于流氓)。電影的英文名也很有意思,叫The Troubleshooters,就相當于直譯了電影里面3T公司的業(yè)務,替您排憂、替您解難、替您受過,而且有趣的是剛好里面有三個字母T。
米家山在大體劇情上沒有什么改編,王朔也曾經說自己最滿意的被改編成的電影就是《頑主》,理由是米家山沒什么想法,照搬小說。但實際上導演對這部小說進行影像化的表達非常成功,可以說是非常具有先鋒性和實驗性的,可能放之現(xiàn)今觀眾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但在當時中國大陸還是在以主旋律電影為主的時候,米家山搞了這么一出是非常前衛(wèi)的。劇本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細節(jié)方面的改變,比如給寶康的發(fā)獎大會上那段時裝表演,是原著里根本就不存在的。
這個影片的攝影、構圖、色彩等方面沒有太多值得分析的地方,看它幾乎就像是看電視劇一樣,開始時三個主角分別各自的平行敘事線,后面的碎片化的剪輯也只是中規(guī)中矩,敘事也基本都是平鋪直敘,但是盡管這樣,影片的特點和風格仍然是十分鮮明的,不過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王朔小說本身的強烈個人風格。這是第一部由王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它開創(chuàng)了國內一系列京味喜劇的先河,同時也引領了眾多導演在后來的90年代爭相改編王朔的小說。
語言風格是這類電影最大的特點之一,京片子的貧嘴臺詞本身帶給觀眾的就是一種接地氣,貼近生活,雖然它無疑是建立于王朔原著小說之上的,但這部電影對臺詞仍然還是十分考究的,當然這個恐怕只有我們中國人才能有比較深刻的體會。后來有些電影只注重語言上的貧的風格,而缺失了小說本身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核。
米家山執(zhí)導的電影寥寥無幾,還有一些電視劇,90年代后期基本脫離了影視圈。他的導演生涯中也嘗試過多種題材,但除了《頑主》,其他的都不是很能拿得出手。
而米家山能拍出頑主,其實可以說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當初他的第一部電影本來以經選了景,立了項,演員都選好了,突然上面一個通知不準拍了。然后他與韓三平共同執(zhí)導的《不沉的地平線》,送審五次,每次都是大刪改,最后雖然好不容易改來改去拍出來了,審查風向又變了,不準拷貝不準上映。隨后他又選了一個劇本,也是前期做了很多工作,結果又被通知不準拍。連續(xù)三次打擊讓他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做導演,就在這個時候他讀到了《頑主》這部小說,這小說的風格簡直太符合他當時的心境了,嬉笑怒罵中又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的不順利。
去年是《頑主》30周年,時光網專門采訪了米家山,他接受采訪時說,自己這部電影的啟發(fā)是特呂弗、戈達爾等人的新浪潮電影,直接關注當下頑主這一人群的生活狀態(tài),確實,新浪潮時期確實很流行這種主角是三人行的電影。
提到這部電影就不得不提到王朔,有人詬病說王朔筆下人物形象單一,男女老少都貧,一貧到底,在這部電影里其實也確實能反映出來一些這個問題。但是要說對北京這座城市刻畫得最生動,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那無疑一個是老舍,一個是王朔。有人說王朔是“新京派”作家,相對比的就是以老舍為代表的“老京派”。在90年代時國內曾經掀起改編王朔電影的熱潮,《甲方乙方》、《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后來王朔也就干脆進軍了影視界,也很成功的制作了《編輯部的故事》。
這部電影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記錄性,因為他非常多的鏡頭都是直接上大街拍(這一點和新現(xiàn)實主義十分契合,都直接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就拍街上的人、公交車、自行車、地鐵什么的,演員就直接在大街上的人潮和車流旁邊表演,這樣就把最真實的城市風貌記錄下來了。有一個在建國門地鐵站的鏡頭甚至可以看到兩個人從鏡頭外走到了鏡頭里面,好像發(fā)現(xiàn)了這是在拍戲,又趕緊溜出去了。
這兩個劇照就是對于那時候人們生活的房間里的記錄,可以看到這是墻上掛著掛歷,貼著萬寶路的海報,下邊這個是F1方程式這個海報,當時普通老百姓他們在關注些什么東西也就一目了然。
忘記在哪里是看過一個報道,說是當時這個劇組在北京拍了兩個月,之后很多人居然還以為真的有這么一家3T公司,這也就從側面說明了這部戲拍得有多真實。
這部影片受到討論最多的時裝表演被剪輯成三段,中間穿插了兩次張國立他們在后臺的場景。對于這一幕戲出現(xiàn)的角色和事件已經有不少人詳細分析了,這里就列舉一下即可:首先開頭,京劇的兩個角,鼓上蚤時遷和孫悟空,在舞臺上翻著跟頭,之后時裝模特魚貫而出。隨后跟在后面的是京劇里的判官,以及花旦、武生。還有近代的地主形象。買辦富翁和姨太太,然后是往天上飄散傳單的青年大學生,還出現(xiàn)了一個系著白頭巾的農民。緊跟著的是解放軍和八路軍背著步槍,邁著正步。隨后是兩個紅衛(wèi)兵小將。后來是女健美運動員以及霹靂舞青年混雜在一起,然后是對峙場面(這一段摘抄自度娘)。
這么一出時裝表演,前兩段基本上是按著中國近代史的順序,典型人物形象依次登場,然后在最后一段進入混亂而且荒誕的高潮。音樂旋律轉入歡快的disco各類時髦青年們開始扭動身體(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主題曲reach out,該片是拍攝于1988年,音樂自然是那個年代的最流行曲了)。這場時裝表演,很明顯就是將當時的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和一些社會現(xiàn)狀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已經稱不上是隱喻了,完全就是明顯地表現(xiàn)了。
這一幕的場面調度還是很有趣的,通過多個機位來回變換剪切,很短的鏡頭交錯呈現(xiàn)出各色人物形象群魔亂舞這樣的混亂場景,但鏡頭語言又不顯的凌亂,而且前面交待過的人物形象和他們之間的沖突,在后面也都有相應的給出,這些沖突最后也都也得到化解,變成了大聯(lián)歡。
采用低機位,鏡頭多次關注人物下半身。相比上半身,下半身的腿部動作更能給我交錯混亂的視覺效果,再加上仰角拍攝和配合打光效果,很能體現(xiàn)人物在歷史舞臺上,聚光燈下置身于時代潮流之中的氣氛。
電影的轉場是我非常喜歡的,因為不經意間其實透露出不少魔幻的感覺。大概數了一下有十來次都是用了大街的鏡頭來進行轉場,有時候是人潮涌動,有時候是汽車或者自行車的車流,但每一次卻又都不太一樣,導演通過短短幾秒鐘的轉場鏡頭對于影片情感的走向是把握的非常好的。很容易注意到,多次轉場時都出現(xiàn)了那首吉他曲,它是一首法語歌的前奏,用在這里感覺確實加劇了不少魔幻色彩。
其中這兩個動圖是比較有特點的。第一個透過落滿雨水的玻璃,能看出來應該是一個路口的綠燈亮了,然后車輛開始緩緩移動,本來給我的感覺是稍微有點清涼,有點冷冰冰的,但下一個鏡頭接著的是馬青全身都淋濕了騎三輪板車拉壇子的場景,看著特別費勁、特別逗的樣子,馬上就給電影增添了喜劇色彩。
下邊這個應該是出于技術原因,導致他鏡頭特別抖,不像是故意晃出來的,這個故事應該是發(fā)生在盛夏,最熱的那時候,這個鏡頭給人的感覺就是夏天烈日下地面附近空氣受熱后密度不均,光線發(fā)生折射看起來就在晃動,這一下把那個躁動的氛圍一下子就體現(xiàn)出來了,不僅是氣候讓人燥熱,而且是這些人和汽車、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是浮躁的。
另外這個轉場也很有意思,先是一輪紅日緩緩升起(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是北京飯店),然后是朝陽下騎自行車上班的人群。這樣的色彩本身很有意思,因為這完全是捕捉的自然光,朝陽本來應該是讓整座城市都重新煥發(fā)生機,但再看這個鏡頭,人物都沒有露臉,是從脖子以下出現(xiàn),只能看到他們的腿機械性地一圈一圈重復的蹬這個自行車,再結合他們穿著幾乎一樣的白色襯衫和深色長褲,實在是再魔幻現(xiàn)實不過了。
然后再下面這個轉場,一座古建筑只露了個尖,后面是一座剛剛建起一個框架的高樓大廈,而且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是不是30年前北京就已經有霧霾了),下邊這個圖是游樂場的纜車的導軌和線,這個同樣也是再次交代了當時社會新老交替的轉型期,以及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的大眾娛樂生活之間的交融。
我們看這部電影,很容易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時代感,這也正是影片所要表現(xiàn)的一個主要方面,他勾勒出栩栩如生的80年代北京的城市風貌和社會文化以及人民生活。對這個電影有一個評價就是,還原北京城最真實的電影,這是一個新老交替的北京,他不是二環(huán)內胡同串巷、四合院里的老北京,而是剛剛改革開放,正在城市化進程之中的北京。
80年代對于北京和中國都算是一段極為重要的時間。1988年正好也是改革開放十周年,這十年不論是國家政治,國力還是社會文化方面,都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時代烙印。
1978:改革開放
1979:中美建交
1980: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發(fā)射成功
1982: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
1983:第一屆央視春晚
1984:中國大陸奧運首金
1985:張薔《東京之夜》掀起全民迪斯科狂熱
1986:崔健開唱《一無所有》
發(fā)生了這么多事情,中國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各方面的國際地位都在快速提升,北京作為首都可能就是變化最為明顯的。人民剛剛從束縛中掙脫出來,眾多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革命先輩被平反,國家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下海經商成為熱潮。同時改革開放讓西方文化瘋狂涌入中國,人民面對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傳統(tǒng)思想與現(xiàn)代思想的沖突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判斷力,大多只是隨波逐流。比如于觀他們壓根就不學無術,但神侃的都是尼采和弗洛伊德。寶康自詡為作家,其實沒什么真本事。在這部電影里,整個社會都處于這樣一種有點狂熱的狀態(tài)。
這樣一個狀態(tài)正是這個轉型時期社會的真實體現(xiàn),那這部影片最為成功的一點也就是這里,通過影像語言將當時的社會意識表達的是清清楚楚,導演根本就不用費勁去諷刺什么東西,大家一看就明白。實現(xiàn)方法主要是文化符號拼貼、荒誕性書寫以及樹立思想沖突。
文化符號最明顯的就是片子中出現(xiàn)了兩次的那首搖滾歌曲,歌的名字叫《憂心忡忡地說》,那正好是搖滾樂在中國剛剛興起的黃金年代。唱那首歌的時候影片快速剪輯切換著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和現(xiàn)象(農民、燙發(fā)時髦青年、紋身、disco、公園情侶…)。還有就是房間里張貼的海報,再一個就是幾乎從頭響到尾的警笛聲。
荒誕與現(xiàn)實的沖突也給觀眾印象很深,主要是發(fā)獎大會發(fā)咸菜壇子那段,確實是十分幽默,十分荒誕。還有就是影片最后那個開放性結尾,一輪紅日緩緩落下,正好呼應了前面說過的有一個轉場鏡頭日出的場景,然后接著出現(xiàn)的電視臺里的天氣預報就更有意思了……
思想沖突在這個電影里也很多了,于觀和女朋友對生活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于觀和他爹這種老一輩也是矛盾的、3T青年和道貌岸然德育教授、包括3T青年和那個要搞萬人大餐廳的,可以說整部電影里全是矛盾和沖突,而且全都沒有得到調和。
有一個短評我覺得很適合總結這部電影,就是五味雜陳融于一爐,這電影雖然處處充滿了幽默和諷刺,同時在30年前那個時候也是相當的針砭時弊,但我一直認為這還是一部十分樂觀的電影,從導演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來看,他并不想去主觀的表達什么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而是僅僅做一個記錄做一個呈現(xiàn)。就像是拍了一個萬花筒,把頑主這類人群(其實包括社會上各類人物)的生活現(xiàn)狀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給了觀眾。于觀跟他女朋友說的一句話正好體現(xiàn)了這一點“我看起來是在輕飄飄,慢吞吞地下墜,但實際上我靈魂中有一種什么東西得到了升華?!薄覍τ谶@部電影也是這樣,它看起來是在處處諷刺與揭露這個社會的各種弊病,但實際上它更重要的是認可這個時代中存在的某些東西,比如體現(xiàn)在3T青年這種形象他們身上的開放自由的時代精神,是非??少F,非常值得肯定的。
現(xiàn)代派?!跟她侃尼采~~!
張國立演的于觀跟他爹說:“我怎么就那么不順您的眼呢?我一不殺人,二不放火,三不上大街上游行去……”結果這電影上映以后第二年就……
很牛逼的一部電影。時裝表演上,諷刺大會上,比現(xiàn)在那些磨嘰的電影好太多。那時的搖滾樂也很牛逼呀,現(xiàn)在的小P孩還呻吟什么
感覺是前馮小剛時代的代表作啊,那時候就興這個,《頑主》是始作俑者,馮都是跟風的。
T臺秀那段拍的是好,但跟影片結構其實沒多大關系,沒必要過高贊揚。想想中國古代的現(xiàn)代的各種元素齊聚一堂,其實也算是多元化吧,雖然讓人迷茫也讓人困惑,但總比一言堂好。這片反映出的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的確很大程度上能夠注解第二年的事件。專家教授看來在那個年代就已經不是個好詞兒了。
馬曉晴跟張國立聊天的那場戲是在天安門廣場上,以后拍電影可再也沒這場地了。
哥們兒就喜歡俗的?。?/p>
頒獎禮上時裝走秀的一段簡直是神來之筆!!
BGM強烈好評
拍的太漂亮了,就中間搞得那個TTT頒獎典禮那個舞臺走秀,穿越時空和年代的那個想法就太棒了。從地主和闊太碰撞農民,紅衛(wèi)兵碰撞古代人,八路碰撞國民黨,老財主搖頭感慨現(xiàn)代時裝風格,到老農民學跳霹靂舞,到后來的大家手拉手消除了葛洪隔閡和界限一起跳“的士高”的這個點子,簡直是絕了!
有人說 你非得要有時代記憶才能欣賞這樣的片子 那我覺得你想象力也差了點吧 別的時代的藝術作品你還看不看了
80年代太強悍:社會青年張嘴就是弗洛伊德尼采、扔一石頭能砸中10個詩人、時裝秀如意識形態(tài)大聯(lián)歡;這么多年過去,社會的人際架構未變,一曲國產搖滾吼出的仍是心聲,混混青年太可愛,能把叫獸玩死,“邏輯不對啊,你們應該痛苦”“可是我們不痛苦”,這種代溝和偏見至今無法消弭。
張國立真帥。那時候的北京啊
我覺得這個才CULT
您甭提我操心 我就一傻波依
那時德育叫獸趙老師就已經口出“杯具”了
張國立的牛仔小熱褲
中間那段時裝秀,現(xiàn)在看來驚為天人。八十年代的電影自由度也可見一斑
真好,奇怪這樣的片居然不是禁片。那頒獎的段子真贊啊。
北京男的永遠就是這么讓人又愛又恨 沒有厚實的肩膀 卻甘愿讓他們把頭埋自己懷里感受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