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共電視網(wǎng)ABC于日前正式購得,講述同志權(quán)益斗爭的八小時迷你劇《當我們崛起》(When We Rise,暫譯)。美國大導(dǎo)格斯·范·桑特將執(zhí)導(dǎo)該劇兩小時時長的首播集,《米爾克》編劇達斯汀·蘭斯·布萊克則撰寫本片劇本,這也是兩人時隔8年后的再度合作。該劇目前已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
“我們的宣傳機器為什么總是竭力教育我們,奉勸我們?nèi)ズ?,去害怕跟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小世界中的其他人?“
這是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在《“我生活的世界”——田納西·威廉斯自問自答》中的一句。
當我在看WWR時,想到的就是這句。
淚流滿面地看完,決定寫第二篇劇評。在這部讓人感動的劇下面留下一些東西,是讓人幸福的。
其實田納西·威廉斯除了劇作家這個身份以外,他同時也是一名同性戀。在當時那個時代,同性戀是隱藏著的,不可見光的。戲劇中也不可出現(xiàn)活的同性戀角色,故而,可以看到田納西的作品中出現(xiàn)的同性戀都是故去的。有些研究他的作品的學者發(fā)現(xiàn),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田納西會將同性戀身份隱藏在角色的行為氣質(zhì)乃至內(nèi)心當中。
隱藏著,不表示不存在。
劇中Roma和Diane的女兒在學校的時候,她的同學說出一個刺耳的詞——normal,正常的。normal family,normal parents。難道還有normal human beings嗎?這真的不是用來判別區(qū)分的詞。
在生活中,我也聽到過。一個朋友問另一個朋友(gay),他帶來的那個男生是“不正?!钡膯??我的那個gay friend說,是的。我很難受地看著他們對話,其實那個朋友并沒有惡意,甚至她不反感,也接受了朋友gay的身份。但是她不知道如何說出來,那是社會所不容的,沒有律法支持的。她只知道,大多數(shù)人都是異性戀,大多數(shù)的人是正常的,那么他們的反面便是不正常的。真是讓人難受啊。
我們害怕著異類,可是他們是同類啊。
作家白先勇在一次采訪中這么說:“從來沒有一套法律、沒有一個社會能夠消滅人性中同性戀這個部分。對于同性戀,像對人性中其他的因素一樣,我們應(yīng)該深入地去了解,了解也許可以助長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容忍。同性戀者也有權(quán)去表達他們?nèi)诵陨系男枨?,因為他們也跟任何人一樣,都需要愛情、友誼和溝通。”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證明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和你們沒有什么不一樣。LGBT群體,女性,不同的族裔等等,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應(yīng)當相互扶持,不應(yīng)該傷害。
劇中的一些情節(jié)都是在表現(xiàn)這個。讓我感動的主線以外的一些情節(jié),比如Roma幫助無法負擔醫(yī)藥費的鄰居,為窮人群體說話,替他們爭取醫(yī)療保障。教堂的修女為Ken洗禮,心中只有關(guān)懷。這都是應(yīng)當發(fā)生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我們大家的。
在開頭那句話之前,田納西還說了一句:我不相信什么“原罪”,也不相信什么“罪惡”。
不是殺人放火,偷竊掠奪啊,可以被定罪量刑。他們的性向,膚色難道是罪嗎?
那么多人涌入殿堂,舉行婚禮,背景出現(xiàn)有一首插曲,《(Bless me)Prayer of Jabez》,原聲帶中的名字是《Oh Happy Day》。Prayer of Jabez出自《圣經(jīng)》中的Chronicles(我在另一篇劇評里也提到了),“Oh Lord,bless me indeed,enlarge my territory.He washed my sins away”。
我寫下這些東西,我沒有打算站在制高點去批判誰,否定誰。我甚至想到,如果我在地鐵上或者大街上遇見一個跨性別者,我肯定也會下意識地躲開,甚至眼神里會有一些不好的東西。但是這時候,我們應(yīng)該反省自己,讓自己改變,而不是讓他們?nèi)ジ淖儭?/p>
When We Rise讓人感動,它用幾個小時的長度,展現(xiàn)了幾十年,他們的奮斗與抗爭,為了種種不公平去抗爭,無法想象那需要多大的勇氣。
從同性戀解放運動到八號提案的審判,紀念被,一直往前延伸。
結(jié)尾處,在8號提案審判結(jié)果出來之前,Ken抬頭看天,明白色的陽光預(yù)示著他們的勝利。哪怕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的困境與挫折,要相信陽光總是存在。
We are all together,all of the Us-es.
于2017.03.06 夜
由達斯汀-蘭斯-布萊克(奧斯卡最佳編?。┖透袼?范-桑特斯(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提名)精心打造的同性戀題材迷你劇《當我們崛起時》(When We Rise)正在熱播,本劇描述了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美國同性戀平權(quán)運動五十余年的歷程。與二人幾年前合作的奧斯卡提名影片《米爾克》相比,本劇所覆蓋的歷史年代更為廣闊,歷史事件也更為豐富,且涉及到性取向,性認知,種族歧視及性別壓迫等多重議題。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民權(quán)運動風起云涌,反戰(zhàn)運動、種族平等運動、同性戀平權(quán)運動以及女權(quán)運動等風靡全美,其激蕩對美國社會至今仍有深刻影響。1969年6月的“石墻暴動”事件拉開了同志平權(quán)運動的大幕,《當我們崛起時》的原型們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進行了整整一代人的斗爭。
本劇因劇情時間跨度大啟用了兩版年齡不同的演員,用八集四章三條人物線撐起半個世紀的同志平權(quán)史:有一頭可愛卷發(fā)的克里夫-瓊斯是醫(yī)生的兒子,他在向父親出柜后拒絕了其要求的所謂治療,遠赴舊金山,在那作為社會活動家度過了激情而飽滿的青年生活,盡管身邊的愛人朋友因艾滋病逐一離世,身體欠佳的他依舊堅持活躍在平權(quán)第一線,見證了最高法院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判決;羅瑪-蓋伊在大家庭長大,為投身女性解放活動從非洲回美,她年輕時一直致力于將女同性戀納入主流女權(quán)運動之中,且提倡男女同性戀兩支力量的聯(lián)合,羅瑪和伴侶戴安養(yǎng)有一女,二人在女兒青春期時也有身為人母的煩惱,同性婚姻合法化后羅瑪和戴安第一時間在市政廳合法結(jié)婚;肯-瓊斯是名黑人海軍軍人,三次被派遣至越南服役,他的軍中愛人在戰(zhàn)爭中犧牲,他的第二個愛人也因艾滋病先他而走,飽受打擊的肯染上酒癮毒癮,后在宗教中得到解脫,成為市政廳的證婚牧師。
作為一部在主流電視平臺播放的同志運動電視劇,此劇極具開創(chuàng)性,編劇達斯汀·蘭斯·布萊克為創(chuàng)作此劇參考了大量真實資料,下面是劇中部分角色原型的真實經(jīng)歷。
克里夫-瓊斯(Cleve Jones)是目前全美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倡導(dǎo)組織之一——舊金山艾滋病基金會的創(chuàng)辦人。克里夫出生于1954年,父親是心理學家,母親是貴格會教徒,由于母親的宗教信仰,克里夫得以免于越戰(zhàn)兵役。18歲那年,克里夫向家人出柜,隨后前往舊金山求學。正是在那里,他結(jié)識了同性戀平權(quán)運動先驅(qū)哈維-米爾克,并在其政治競選團隊中工作。(哈維是美國第一位公開自己同性戀身份的政治家,為爭取同志權(quán)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于1978年遭政敵刺殺身亡。)克里夫-瓊斯一生致力于艾滋病公益事業(yè),發(fā)起了著名的“艾滋病紀念被單”活動,在艾滋病尚處于污名化的八十年代,喪葬公司通常拒絕為艾滋病逝者舉辦葬禮,逝者家屬也背負著沉重的社會壓力,克里夫發(fā)起的活動是當時對艾滋病逝者唯一的紀念。從林肯紀念堂到國會大廈,54噸重的紀念被單鋪滿了整個國家廣場,這項紀念活動從1987年持續(xù)至今。
羅瑪·蓋伊(Roma Guy)是舊金山婦女大樓的建立者之一,致力于性別平等事業(yè)。羅瑪出生于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大學學習社工專業(yè),在非洲工作了九年,七十年代和伴侶戴安(Diane)移居舊金山,她參與建立的舊金山婦女大樓是洛杉磯婦女中心的基地,每年服務(wù)數(shù)萬名女性。除此之外,她曾先后在舊金山健康委員會和舊金山州立大學任職,為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作出杰出貢獻。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伴侶Diane是舊金山第一批艾滋病護理人員。
肯-瓊斯(Ken Jones)是越戰(zhàn)老兵,因負責海軍反種族歧視項目來到舊金山。作為同性戀黑人,他致力于同性戀社群多樣化,消除同性戀社群的內(nèi)部歧視,并幫助了大量無家可歸青年。
鐘紹琪(Cecilia Chung)自幼從香港移民美國,出柜后被趕出家門三年,經(jīng)歷坎坷,遭到性侵后與母親和解,并在曼谷進行了自己的變性手術(shù)。正是在她的促使下,2013年,舊金山成為全美第一個為沒有醫(yī)療保險的變性患者支付性別重置手術(shù)費用的城市。
薩利-米勒-格哈特(Sally Miller Gearhart)是名激進女權(quán)主義者,是全美首個女性與性別研究項目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獲得大學終身教師任職的女同性戀,著書多部。
查德-格里芬(Chad Griffin)是人權(quán)運動戰(zhàn)線(The Human Rights Campaign)的現(xiàn)任主席。查德在19歲時就已經(jīng)成為比爾·克林頓的白宮聯(lián)絡(luò)團隊的一員。為反抗加州八號提案,他成立美國平權(quán)組織AFER,排除政治分歧,聯(lián)合民主共和兩黨王派律師,一路上訴至聯(lián)邦法庭,最終促成了美國最高法院全境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歷史性判決。
"One Struggle. One Fight." 同樣的抗爭,同樣的奮斗。不同階級種族性別的人們?nèi)绾卧诙嗔鞑⑦M的民權(quán)運動中找到共同基點?克里夫-瓊斯選擇留在美國,助力哈維-米爾克的政治競選,鼓勵大家勇敢出柜爭取同性戀社群自己的話語權(quán);羅瑪-蓋伊選擇不再沉默,在NOW大會上,抗議了當時主流女權(quán)運動對女同性戀的排斥;肯-瓊斯選擇走出柜子,告訴自己的黑人同胞們,同性戀不分種族。
人們沖破阻力團結(jié)一致形成的社會力量無疑是巨大而影響深刻的,正是前人們不懈的斗爭換來了如今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片中有這樣一條支線:曾經(jīng)令人避之而不及的艾滋病患者們在多年努力下得以享受政府的醫(yī)療救助,而患有其他疾病的窮人卻沒有這么幸運,因無法支付高昂費用而在生死線苦苦掙扎,無人為其發(fā)聲,意識到這一點的羅瑪-蓋伊將同性婚姻平權(quán)事務(wù)放在一邊,力促了舊金山全民醫(yī)保的實現(xiàn),造福無數(shù)。這無疑是本劇主題的最佳體現(xiàn),同樣的抗爭,同樣的奮斗,解放運動并不關(guān)乎某個特定階級種族性別,而是針對所有人。所有受壓迫者們,唯有發(fā)聲,唯有行動,才有獲得解放的可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歷史沖突需要面對……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聽到了召喚,而是我們整整一代人……所以作為這個國家第一代漫無目的的年輕人,你打算做什么改變?”
轉(zhuǎn)載自搜狐美?。]看到作者名)
三個主角,one struggle,one fight.
Roma,一開始便投身于女權(quán),卻又害怕自己的身份,正如先在警察局大喊我不是dyke,后來馬上打臉。正如Jean說的,她不敢放手去做在于不敢真的承認自己。這樣終會以自己最在意的方式失去最珍貴的人。之后她放開自己,用于面對,那一刻她的魅力和能力是無限的。盡管可能會失去家人朋友的理解,但她卻收獲了最真最美的自己,同時也能完全的加入到平權(quán)運動中。我很佩服她。
Cleve,從來就知道自己的性向,可也知道父母不會理解。當在學校里被修女發(fā)現(xiàn)時,修女說:"你應(yīng)該自己去和父母說,而不是我。"天啦,簡直了。我看到都感動了?。∈堑?,這么重要的事,不應(yīng)該經(jīng)由別人之口,這是你自己的事,應(yīng)當自己去說。當然,當Cleve到了18歲終于鼓起勇氣和父親說I am gay.但身為心理學家的父親竟然說如果可以,我會給你電擊療法。唉,父母總是以自己認為對你好的方式來傷害你。最后Cleve離開了家,去了加州,也找到了最愛的職業(yè)。最后也獲得了父母的理解。
Ken,黑人,同性戀,軍人,每一種身份都能讓人喘不過氣。背負著不經(jīng)意害死了自己的戀人,他回到了加州,成了種族歧視糾正委員,每天都活在痛苦中。直到他見到了gay吧的人們手挽手,去反抗來找碴的警察時,他震驚了,決定投身于平權(quán)。勇敢?。?/p>
年輕時的三人都讓人難忘。同時10年后的三人也讓人有了新的理解。
10年后,Roma和Cleve成了平權(quán)界的領(lǐng)袖,而Ken,由于失去了戀人,無家可歸,流浪街頭。
Roma和Cleve讓我感覺粗粗地有種疲倦了。但是內(nèi)心的那種斗志依然沒有變,只是他們對于這些這么多年奮斗來的成就不想輕易被推翻。于是,他們謹慎了,但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們依然永不放棄,愿意拿起那個當年的喇叭,在路上大喊now!
Ken從一開始的迷惘,到之后漸漸的明白要重新去幫助那些需要被幫助的人,斗士的心永遠不變。
本劇很多點都特別感動特別有感觸。
記得之前Cleve的朋友要去荷蘭,覺得只有離開痛苦的地方,一直去尋找認為是最能理解自己的地方才能獲得幸福。很多時候,就是在逃避。但是好的方法牟?我常常也在想,走還是留下。走,是對自己在這里的不自信,也是對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勇氣,但如果不勇于面對自己,在哪都一樣。記得在行尸肉心里,男主第一季要離開,第二季卻決定不走了。
在哪都能做自己。
同時,也明白所有的平權(quán)其實是聯(lián)系一起的,不論是女權(quán),Lgbtq,種族,各種平權(quán)以及反戰(zhàn)都是聯(lián)系的。因為我們是一個family。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共贏。每個人都是多重身份的。同時也別覺得自己是和這些無關(guān)的,你身邊的朋友,家人甚至你自己可能都是這些運動的主體,只是你現(xiàn)在沒意識到。
One struggle, One fight,One life.永遠別想逃,勇敢為了這個世界而大喊而奮斗!
I'd love to change the world.
借維基百科對該劇的介紹: “The period piece tells the history of the modern queer rights movement, starting just after the Stonewall riots in 1969.”即講述了1969年石墻事件之后,LGBT群體為捍衛(wèi)自身權(quán)益所經(jīng)歷種種困境與挫折的故事。
我借這篇文章講幾句When We Rise的原聲帶。因為也關(guān)于故事,所以是一篇不算樂評的劇評。
(文末有原聲帶鏈接)
原聲中一共有十首歌,幾乎都是翻唱作品。每首作品都十分符合該劇發(fā)展的情感基調(diào)與主題。
《I'd love to change the world》來自英國藍調(diào)搖滾樂隊Ten Years After的專輯《A Space In Time》。
《California》翻唱自加拿大傳奇音樂家Joni Mitchell,而加州也是WWR故事發(fā)生的地方。
《Wonderwall》則是英國搖滾樂隊綠洲樂隊被翻唱最多的一首歌,來自O(shè)asis的第二張專輯《(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 》。是樂隊成員Noel Gallagher所作,據(jù)說這是寫給他的前女友的。其中的歌詞寫到:And all the roads we have to walk are winding/And all the lights that lead us there are blinding。意思是所有可行之路都坎坷,能夠引導(dǎo)我們的光亮都晦暗。正可以暗示這些運動的先驅(qū)們在fight for rights的時候的艱難困境。
《Tie Your Mother Down》來自英國搖滾樂隊Queen1976年的專輯《A Day at the Races》。races在英文中是賽馬的意思,而很巧的是race是種族的意思。而該劇除去同性戀解放運動以外,還有關(guān)于女權(quán)與種族的涉及,這些都是歷史上直至今日仍在被我們所關(guān)注的話題。
剛剛提到過的《I'd love to change the world》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首,算是全劇的主旋律。而原聲中有兩首《I'd love to change the world》,分別被Jordan Fisher和Shea Diamond翻唱。其中的歌詞完全就是When We Rise中展現(xiàn)的另一幅寫照。講的是這個被我們一次次破壞分裂的世界,血流遍地,餓殍遍野的情景。我也嘗試著在Shea Diamond翻唱的版本中上傳了自己的翻譯(還沒審核通過)。
(前幾天審核通過啦)。
歌曲創(chuàng)作于越南戰(zhàn)爭期間,主題便是stop the war,而世界將有changer去改變。
歌詞的開頭“Everywhere is freaks and hairies/Dykes and fairies,tell me where is sanity?” freak和hairy是怪物的意思,展現(xiàn)世界令人產(chǎn)生恐慌,tell me where is sanity,一直在尋找正義清明。而很有趣的是dyke這個詞,在俚語是女子同性戀的意思(也帶有一些惡劣意味)。不知道原詞作者的想法,但是在WWR這部劇里面就十分的有意思了。
此處補充一段:
除去dyke,fairy其實也有男同性戀的意思。兩個單詞其實都是蔑稱。fairy本身是仙女的意思,而當它形容一個男人了,其實就類似sissy,娘娘腔,帶有歧視情感。
為什么會選擇這兩個詞?也許是當時的偏見,還是下意識的選擇?但是當時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反映人們對所處世界的看法,同時也很妙地押了韻腳。
第一句中的freaks and hairies的選擇也是有原因的,freak意為對某事愛好入迷者,而hairy則是長毛的,這兩個詞都是detractor(貶低者)來形容當時的樂隊人的。放入歌詞,達到反諷的效果。
而原聲中選取此曲,其中的dykes and fairies,也是異曲同工之用(其實是同曲,哈哈)。
對很多事情的恐懼來源于未知與偏見。
(謝謝豆友Aloysius的指正)
不止這個,還有歌詞結(jié)尾處:“Just black and white, rich or poor, them and us. We'll stop the war!”里面提到了black和white,對立的兩種顏色,其實卻是和諧的。them和us沒有區(qū)別,我們應(yīng)當休戰(zhàn)而不是互相傷害。其中兩個主角帶著雙標簽,一個黑人同性戀Ken,一個女同性戀Roma。讓人想起電影《隱藏人物》中的三個主角都是黑人女性,卻都杰出不凡。這樣的角色設(shè)定,更能夠引起人的同理心。
想起美國同性戀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自問自答的一篇文章,《“我生活的世界”》,其中寫到:為何我們的宣傳機器,總教育我們?nèi)Τ鸷迍e人。
是啊,甚至厭煩了“讓世界充滿愛”的句子。不是一廂情愿地劃分出高低等,就可以比別人活得高貴?。?/p>
還好有人擎起火把,用發(fā)光的心照亮晦暗的前方,拓平曲折坎坷的路途。這也是讓我們依然可以產(chǎn)生希望,嘗試努力去改變世界的原因。
I'd love to change the world.
歌中反復(fù)的一段:
I'd love to change the world.
But I don't know what to do.
So I'll leave it up to you.
這些問題還仍未完全解決,留給我們的除了這些,不完美的世界,還有希望。
于2017.3.4 下午
PS.上面提到的歌曲,我都在網(wǎng)易云的原聲帶中上傳了歌詞,大家可以對比原版聽一聽。
完結(jié)補充:
結(jié)尾,在大家勝利,舉行著婚禮時,背景出現(xiàn)有一首插曲,在原聲帶中的名字是《Oh Happy Day》。翻唱自The Edwin Hawkins Singers的同名歌曲。而歌的開頭卻不相同,因為開頭部分來自Donald Lawrence的《(Bless me)Prayer of Jabez》,所以這首《Oh Happy Day》算是兩首歌的結(jié)合。Prayer of Jabez其實出自《圣經(jīng)》中的Chronicles。大家找到的一些版本中可能會發(fā)現(xiàn),背景中還有人呼喊著哈利路亞(所以可能算是一首福音歌吧)。
其中一句歌詞是這樣的:enlarge my territory,而在原文中則是enlarge my coast(海岸)。territory是領(lǐng)域,范圍的意思。出現(xiàn)在此處很有預(yù)言之意,因為在California之后,美國的五十個州也都在2015年使所有人婚姻合法自由。
指路原聲帶
分享Various Artists的專輯《When We Rise (Original Television Soundtrack)》http://music.163.com/album/35224104?userid=291882850 (@網(wǎng)易云音樂)
1、I'd love to change the worldby Jordan Fisher
2、California by Fancy Hagood
3、Tie your mother down by Brandi Carlile
4、You make me feel(mighty real)by Eve Nelson/Justin Sams
5、Good time by Christine Aprile/Micheal Stein/Kyle Dixon
6、Thinking of you by Austin Mckenzie
7、Wonderwall by Zella Day
8、Oh Happy Day by Prado/Ruby Amanfu
9、I'd love to change the world by Shea Diamond
10、When we rise suite by Danny Elfman/Chris Bacon
準確說是7集,第一集為兩集長度。
一直認為每每今天當我們有權(quán)妄談“權(quán)益的泛濫”,都要得益于前人不斷的努力和奮斗。如40年前的那部《根》,勇于扛起大旗的ABC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去不斷的提醒人們要去回望和審視歷史。哪怕是教科書般的展示和情緒高昂的陳詞,但這也是廣播網(wǎng)特有的力量與令人值得尊敬的責任感的最好體現(xiàn)。
它把那些歷史的瞬間串聯(lián)起來,面對涓流的歷史,我們的生命是曾不能以一瞬的,然而正是這碎片一般的歷史的微小,卻是我們這輩子生命的所有。是無數(shù)細小卻有血有肉的生命,匯成了世界的磅礴與廣闊。這磅礴與廣闊不是浩然天成、 讓人敬而遠之的,它是每個內(nèi)心中實實在在的感觸。
這里有我們的敵人,這里也有我們的愛人。The Way They Were,The Way We Are,這就是我們的所在。
近6小時看整個LGBT平權(quán),跨度太久,敘事上確實有點弱。從后石墻事件的影響開始,經(jīng)歷米爾克事情,彩虹旗誕生,艾滋發(fā)現(xiàn),還有8號提案,最后落腳美國同性婚姻合法。探討同性相處模式,深究代孕、領(lǐng)養(yǎng)、婚姻等問題。從老鼠過街的狀態(tài),歧視、誤解、暗殺,到最后平權(quán)(1972—2015)最后震的我無助感爆棚!
女性 黑人 性少數(shù)群體 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應(yīng)該團結(jié)起來爭取平等的權(quán)利 看到那么多前人在發(fā)聲、探索、抗爭,我們又怎么能甘于被不公的現(xiàn)狀擺布而不向他們學習,嘗試去改變
有些人應(yīng)該滾回小學重學數(shù)學和邏輯 整天抱著個負1 周圍離平衡狀態(tài)的0還很遠 就天天嚷嚷著討厭正1 看什么都是過分pc 也是日了狗了 就沖他們這嘴臉 突然很理解各種平權(quán)的激進派 你們欺負人幾千年 怎么也得讓我們欺負欺負你們 完了再達到公平公正大和諧! 站著說話不腰疼 一輩子都不懂同理心和真正的尊重
這幾天youtube的廣告被這部劇承包了。光看預(yù)告片已經(jīng)淚眼婆娑。希望國內(nèi)的我們可以勇敢發(fā)聲,爭取權(quán)益!當幾年前我母親憤怒鄙夷嘶聲力竭對我吼著“我就是不接受我就是不接受你有病我道德淪喪中國不接受你??!” 到如今,我與她關(guān)系仍然不好,她還是自欺欺人,我也沒有再一次勇敢告訴她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國內(nèi)某群人就把堅定地反政治正確當成了他們心目中的“政治正確”。仇視女權(quán)主義,痛恨LGBTQIA,歧視有色人種,盡管他們自己也是有色人種但在他們眼中自己就是萬能精神白人直男,并拒絕接受甚至拒絕了解一絲他們所謂的“政治正確”所追求的平等,平等!!!shame on u,u madafaka!!!
別動不動就拿政治正確說事,有時候,并不是政治而是道德或人性的問題,譬如南北戰(zhàn)爭??吹眯亩荚陬澏叮鎸σ粋€指鹿為馬的黑話世界,面對那些用無知武裝無賴行徑的嘴臉,需要多大的勇氣,去承受并抗爭如此殘忍的暴行。
有人在事業(yè)巔峰時期出柜,有人為素不相識的人奔走,有人在嚴苛的時代直言,有人在硝煙的戰(zhàn)場停留。你笑著說這些人好傻啊,可他們難道就不知道代價和后果是什么嗎?當你在嘲笑他們的時候,他們在為你戰(zhàn)斗。
期待后面。說實話, 一直很反感那些各種講運動的片子,總是各種慷慨激昂和套路,但是這片子卻漸漸的被感染了,他只是自顧自的講著歷史,講著那時候的gay人群的生活,講著幾個主角如何參與發(fā)起運動,很有感染力,突然就對平時縮頭縮尾的自己shame on myself.
美國的同性平權(quán)斗爭了幾十年,才迎來同性婚姻合法,真不容易,影片結(jié)尾很令人激動。雖然前一段時間臺灣的同性平權(quán)取得了階段勝利,但我很悲觀地認為大陸的同性平權(quán),至少在未來30年內(nèi)不會有太大進步,原因是極少有公眾人物出來發(fā)聲,每年兩會期間總是李銀河去提案,好像只有她需要同性婚姻法似的??
前部偏向浪漫主義,后部偏向?qū)憣嵵髁x,四五集之間斷層嚴重。更喜歡前部角色的人文氣息。看到最后的婚禮哭得最厲害,平等的權(quán)利來得多么不容易
全世界的人都應(yīng)該知道這一切來得有多不容易。幾十年的同志平權(quán)運動,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男孩們含淚看到他們的愛人死去,女孩們頭上青絲變白發(fā),幾十年等待合法婚姻。6小時看完感覺自己老了十歲,只因這一切都太不容易。Everyone who cares should rise.
我就一直哭哭哭啊用掉了半包抽紙,有時候眼淚也向內(nèi)流,流到喉嚨里,被嗆得咳嗽的時候才感覺到本能與真實。The arc of history is long, but bends towards justice. #Liberation #LoveWins #OneStruggleOneFight
只有身在群體之中的人,才會有震撼和共鳴
LGBT權(quán)利運動推動著現(xiàn)代社會自由與平等的浪潮
婚姻平權(quán)的意義,不僅在于成全了美好,祝福了真愛不再任人宰割,更重要的是對抗了邪惡,保護了弱者不再遭受欺凌。我們歷經(jīng)寒冬,終會見到絕美天空。另外,你們反感的政治正確是多少人付出多少時間與心血涂抹出來的道路,如果明知道正確而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個性而個性,是多么愚蠢至極的態(tài)度。
被鋪天蓋地所謂“賣腐”文化蒙蔽的我們這一代,很容易便忽略了在少數(shù)族群中埋伏著的真正危機。在不同的維度中,你總有機會落入少數(shù)派的分類,到時候,你期待誰來為你而戰(zhàn)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