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時代末,天災人禍,世道離亂,橫尸遍野。在這個人吃人的恐怖時代,一條受到詛咒的生命降臨人間。年幼的他(野澤雅子 配音)自幼以人肉為食,成為令人聞風喪膽的食人魔。直到與慈悲的法師(北大路欣也 配音),他才終于有了名字“阿修羅”,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更在阿修羅的心中種下人性復蘇的種子。在被人追殺的絕望途中,阿修羅得到美麗少女若狹(林原惠美 配音)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野獸般少年的心底善良的花朵綻放??墒窃诒鸟R亂、人性淪喪的時代。他的美好期望相繼落空,留給阿修羅的究竟是什么? 本片根據(jù)漫畫家喬治·秋山(本名:秋山勇二)的同名原著改編。
詞語“修羅場”通常被用來形容殘酷暴戾的場面,但其實佛經(jīng)記載的修羅道居善道最下,并不屬惡道。輪回并非一世一結,路途無時不改,命運無處不變。因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偈語才顯得更為厚重和雋永。
電影《阿修羅》以老和尚的敘述為起始,將生靈涂炭、餓殍遍野時代背景直白呈現(xiàn)出來,緊接著一句極其重要的旁白出現(xiàn):“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边@句話出自《大藏經(jīng)·普賢行愿品》。
“業(yè)”為“造作”,佛教認為,人的身、口、意,即行為、語言、思維的活動都是在造業(yè)。業(yè)力,是人的一切思想意識、言行活動綜合而成的具有延續(xù)性的能夠生起苦樂果報的力量。業(yè)分為善業(yè)、惡業(yè)與無記業(yè)。按照佛教倫理原則,人們所造的業(yè),如同埋下的種子,或當世、或來世一旦條件成熟,總要受到報應,善業(yè)將得福報,惡業(yè)將得惡報。業(yè)力的理論為整部作品埋下了隱性“必然”的伏筆,同時它也是生死輪回的推動力。
“不斷三業(yè),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fā)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于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楞嚴經(jīng)》)現(xiàn)在是過去的果,現(xiàn)在又是未來的因。佛教的生死輪回理論基于業(yè)力不滅,人死后各種業(yè)力尋求新的生命載體而延續(xù)輪回,因果皆由自造,并由自己承受。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避免墮入惡道承受無盡苦痛。
而這部電影的名字和佛教的輪回概念又密不可分。佛教的“六道輪回”,其“六道”分別為天神道、人間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需要澄清的是,雖然詞語“修羅場”通常被用來形容殘酷暴戾的場面,但其實佛經(jīng)記載的修羅道居善道最下,并不屬惡道。
據(jù)《法苑珠林·修羅部》所著:“修羅道者,生此一途偏多諂曲,或稱兵斗亂興師相伐,形容長大恒弊饑虛,體貌粗鄙每懷嗔毒,棱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缟教:0讶涨嬖?。天上求餐海中釀酒。如斯之類悉為歸依。” “阿修羅者,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諦聽種種教化,其心不動,以憍慢故非善健兒,又非天,故名阿修羅。”
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阿修羅的幾個特點:人生遭遇悲慘、命途多舛;形貌粗鄙(“修羅生女端正生男多丑”);生性善妒嗔恚(經(jīng)常與帝釋天聚眾打斗,但往往遭受失敗,以至身體殘疾,待恢復完整后繼續(xù)殺伐爭斗到失敗的循環(huán)。)
佛典中也不乏將“阿修羅”作為其余五道眾生中幾類的組合。如《正法念處經(jīng)》中將其劃分為餓鬼道攝和畜生道攝兩種?!独銍澜?jīng)》中說阿修羅分攝四道: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不同生身的阿修羅擁有不同的特點和形態(tài)。
我們可以如此猜想:阿修羅本身就是一個非善非惡,缺乏自身光環(huán),介于善惡之間,具有強烈悲劇色彩的概念。
梳理了佛教中阿修羅的相關知識后,將其與電影中的小男孩阿修羅串聯(lián)起來看,我們可以驚奇地發(fā)現(xiàn)無數(shù)相似之處。阿修羅生長于饑饉之年,物質資源極度匱乏,有生無養(yǎng),對生存的渴望將人的獸性喚醒,他憑借非凡的求生欲和生理優(yōu)勢,成為了狩獵人類而活的怪物。在遇到老和尚和若狹之前,阿修羅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全然未開化,眼中只有食物沒有生命。他殘忍、暴戾、好斗,身手敏捷。我們不能以人類的道德標準去評判這一階段的阿修羅,因為從出生那一刻起,他便沒有存在于“人間道”。沒有溫飽何談教化、道德、人性?因而雖處人世間,但“惡鬼”遍野,天地已然墮入惡道。
正如《楞嚴經(jīng)》所著:“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jīng)無量劫不得真凈,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北揪筒恢獣暂喕氐囊馓N,殺、盜、淫的惡業(yè)對他們來說只是隨性而為,更何況人性未開化的阿修羅。
雖然劇情對老和尚著墨不多,但在整部作品中這個角色可謂至關重要。在遇見他之后,小食人魔第一次擁有了名字,第一次發(fā)出了非動物嗥叫,而是語言的聲音。而這個聲音正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術語——“南無阿彌佗佛”,盡管他還做不到發(fā)音準確,盡管這句術語在常人看來十分常見,實則分量極重,誦讀此語即謂“念佛”。名字和語言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南無阿彌佗佛”是佛教和善的種子,這安排都昭示了阿修羅日后可能經(jīng)歷的轉變。
所有的轉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善的種子已經(jīng)存在,但阿修羅還依舊是那個骯臟暴戾、無惡不作的殺人魔。參照佛教五戒十善的標準(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囊括身、口、意三業(yè)。身業(yè)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yè)有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yè)有三種:不貪、不嗔、不癡。)殺戒是最重大的惡,加之被看做惡之根源的“三毒”:貪、嗔、癡,都可以在阿修羅身上看到它們的影子。一個造惡業(yè)無數(shù)的人究竟能如何被改變呢?此時,少女若狹出現(xiàn)了。
她仿佛人性、母性所有優(yōu)美的具象化身,教會了阿修羅吃煮熟的食物,使用餐具,與人溝通,相互交流和信任,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溫柔得如同春風化雨,埋在阿修羅心底的種子開始在若狹的澆灌下悄然發(fā)芽。
若狹對阿修羅的關愛,源于她內(nèi)心對和平、安穩(wěn)的向往,試圖改變阿修羅的種種行為都是她對整個世界仍會向善的渴求的體現(xiàn)。她胸懷憧憬和向往,只有世道轉好,那些期待才有可能投射在現(xiàn)實中。但對普通人來說,世間不存在完全無私的人性,但凡自己和自己所在乎的東西受到威脅,所有附著在優(yōu)越感之上,有余力而為之的善行都只有遁形一條道路了,村民們是如此,若狹亦是如此,更何況若狹對阿修羅的態(tài)度本來就接近于高等生物對“寵物”的關懷。雖綜合分析其行為的兩面性,但我們決不能用至善至美來苛求若狹,為心所限,是亙古未曾改變的人性弱點呀。
善的評判標準究竟是什么?吃人者是惡,為糧食獵殺同類者就不惡嗎?
不必為生計憂愁之人(天神道)因喪子之痛,被仇恨蒙蔽雙眼,墜入殺戮的魔窟(修羅道);普通生民(人間道)因物質資料極度匱乏引發(fā)的極度生理不適,成為不具備文明人屬性的野人(畜生道、餓鬼道);前一秒還居于道德制高點體面打趣死生的他們,下一秒就可以受利益驅使成為索命厲鬼(地獄道)。
輪回并非一世一結,路途無時不改,命運無處不變。因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偈語才顯得更為厚重和雋永。
看完之后很窩心 偽2D 憶苦思甜系列: 好人不長命 禍害遺千年 萬惡的舊社會 我的大斧已經(jīng)饑渴難忍了 少年不來斗地主麼?
“人的本性就是吃掉其它生命而活下去”,電影富有哲理。色彩灰暗,基調(diào)壓抑。很喜歡若狹,很喜歡片頭片尾的字體。
畫面很有沖擊力,在水墨之中竟然有立體的效果,女主的設定很像國產(chǎn)武俠游戲的角色,在整體陰暗寫實的畫風中略顯突兀,直到最后被餓的脫形... 這個動畫仔細思考還是有值得吸取的內(nèi)涵。結尾關于人背負罪惡努力活下去就會讓世界變得更美的說辭不是很能認同,但中段高僧有提到人怎么用理智控制獸性比較受用
徘徊與人獸之間的人?。?/p>
動畫拍得比一些真人電影還好
悲慘的命運,恐怖的畫片,之所以取名阿修羅說明處于這個冷酷的世界本質就是阿修羅道。
這才是動畫片!很棒的片子,但并不適合所有人。 不用證明其劇本深度,原作已經(jīng)通過了42年的時光洗禮而得以重生。雖然備受爭議,但是赤裸的不加掩飾的描寫人性帶來了真實的感受。
不恨人 但恨己 恨自己心中的野獸
不恨人,但恨己,人心內(nèi)的獸性。
挺莫名其妙的。
吾生于亂世,自當斬盡塵埃,受盡苦難而不厭。吾之道,修羅之道。
“人有理智,但是,誰都會有著魔的時候,暴露自己的獸性,所以必須與隱藏在自己身體中的野獸抗爭。不恨人,但恨己,恨心中的野獸?!比绱苏f來,人更像是社會概念,而非生物分類。
女主皆禍害??纯慈思也缓扰D痰母实?/p>
很喜歡這部動畫的風格和色調(diào)!動作與分鏡一流!故事很沉重,很值得反思。
感覺老和尚最后那句話純屬多余啊。挺好一故事,最后又繞回到“無論做什么只要堅持到底就能贏得尊重”的古怪邏輯上去了。用力過猛,容易一腳踩空啊。
大頭陀斷臂飼虎。阿修羅清淚兩行。
他只是從小缺少愛.7.6。
雖然2D+3D有許多生硬的地方,但不妨礙為這部神作漫畫和動畫給出高分,可能其中幾場戲極其抓人的緣故,可以完全忽略某些狗血設定
好戳淚點TAT
就題材而言這故事還真?zhèn)鹘y(tǒng),元素/流向/說教味都很復古."理"多只能看看就算,生物性和倫理混合的東西硬要單極化總沒好事.另,賦予獠牙并改編為和尚授名阿修羅,豈不是首先就將主角鬼神化了嗎.制作"不自然"可概.敘事和人物塑造總差口氣,后段有改善,但論點又突然被替換了.僵動態(tài)不搭美術風格.多人配樂格調(diào)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