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在阿爾及利亞,18歲的女大學生娜吉瑪熱衷于時尚設計,她不愿因阿爾及利亞內戰(zhàn)而影響她的正常生活,白天是倡導自由平等的普通學生,晚上則和閨蜜們一起出游玩樂。但隨著社會風氣變得愈來愈保守,她拒絕接受國家激進派訂定的新禁令,在經歷一段悲劇之后,決定為這國家的種種不平等奮斗,破天荒舉辦阿爾及利亞史上第一場時裝展。
太用力,太刻意,太直白,太簡化,太淺白,太分明。壓迫阿拉伯女性的力量在影片中幾乎沒有得到任何處理,宗教,男權,以最cliche的面目被簡單提及一晃而過。從絕對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的將兩性進行簡單二元對立,男性成為直接指定不容辯駁的壓迫女性的力量,導演壓根沒花力氣去做任何一點可能使壓迫者立體化的呈現,男性與宗教作為符號在影片中存在的過于虛空,人與人之間的壓力與對抗沒有真實建立起來,全片都是站在女主角的立場對著那個被直接給定的龐大的壓迫力量咆哮揮拳。導演單方面假定所有觀眾都知道且同意作為對立方的那一派力量如何邪惡的壓迫著女性,所以不必多做表述?如果導演無法在影片中成功構建敵人或者對抗力,這樣的一場反抗如何令觀眾感同身受,繼而產生對女主角的共情?
影片是一出膚淺的女性主義姿態(tài)表演,一場夸張的被壓迫者的發(fā)泄,一篇幼稚的反抗宣言。但戛納喜歡,每年都有這樣在藝術上毫無價值,但在政治上特別符合戛納意識形態(tài)的影片入圍,這選擇是戛納必不可少的姿態(tài)。讓這樣有失水準的影片入圍,就類似于給美國黑人加分進藤校。歐洲左派倡導的政治議程從倫理上來說是沒有可以指摘的,讓更多的被壓迫者解放出來是全世界應該追求的人類使命,但頻繁的被用作工具在世界舞臺上進行表演,其程式化的操作讓人厭煩甚至會令人質疑其虛偽性。
上面這些話是剛看完影片時對電影本身的感受,后來想了一下無論怎樣,對這種題材還是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鼓勵。其實這部影片的不盡人意處還蠻有代表性的,也許值得仔細分析,盡量改進。
首先還是要說僅從電影藝術性上(而非女權主義)的角度考慮,這部影片確實水準不高,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地方。其次,很顯然導演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不是要偏重藝術性而是女性議題。那么就從女權主義角度來說,我覺得這個影片仍然有個很大的問題。
導演在影片中是以一種粗糙的父權制概念來處理女性議題,男性作為影片中被指定的(而非在影片中被用電影語言成功塑造出來的)敵對方壓迫著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阿拉伯世界,似乎更不需要精細的處理父權概念,導演預設了觀眾肯定都能領會這種壓迫。所謂粗糙的父權制概念就是這樣一種假定,父權幾乎是一種先驗性的存在,影響著所有社會構建物,社會態(tài)度和行為。在這種制度里女性只是被動的犧牲者。粗糙的父權制概念讓反抗其實成為不可能。而更靈活有效的父權制概念應該關注過程和斗爭,將性別視做抵抗和競爭的場所。所以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就是導演在對女性受壓迫者的描述中,只將目光集中在受壓迫女性如何痛苦不幸上,而施害者-男性具體采取了何種壓迫方式,這種壓迫何以強大到無法抵抗?就沒有得到任何表述。在影片中,男性作為一種不容置疑的壓迫力量存在,導演沒有花心思去做任何細節(jié)的處理。這部影片里完全沒有男性的聲音。影片中女性的不幸皆源于男性的壓迫,這個壓迫的觀點是被導演設定出來的而非被影片演繹出來的。所以僅從創(chuàng)作本身我認為這部作品是有缺陷的。
也許有人會反駁,男權壓迫本來就是不容置疑顯而易見的存在,而且有什么必要在一部講述女性的影片里還要給男性提供話語平臺。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影片本身稍微推廣開來說一下。時下的社會氛圍中,與性別有關的討論都會側重于女性問題,因為男性的立場被視作理所當然。事實上女權主義不大可能在論述自身的時候不傾聽男權主義的聲音。只有當男性開始探究自身,認識到他們的個體身份和集體身份特征,并與女權主義展開對話時,我們對父權制的理解才會推向更深刻的理解,女權主義論述也才能進一步向前推進。只有當男性開始以男性身份,通過全方位的對男性身份特征的討論來回應女性主義的批評時,尊重女性,兩性平等才可能實現?;氐接捌旧恚瑢а輰δ行?父權做了極大的省略,我認為這樣做既不會使受壓迫女性的悲慘故事顯得感人,對改善女性權益也難有任何實效。
這是之前去電影院看的,第一次用英文字母看法語片。
一個阿爾及利亞的女孩子為了完成夢想中的時裝秀,不惜反抗禁令(禁令要求女性只能穿覆蓋全身的袍子),最后時裝秀成功舉辦,但激進分子沖進秀場,女孩們淪為了反抗的犧牲品。不過在最后,這一切不幸并沒有澆滅女主對于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希望。
我想了很久都不能理解為什么女主要執(zhí)著于留在阿爾及利亞。即使壓迫無處不在,即使親人和朋友都失去了生命,即使她富有的男友提出要帶她離開這里,去巴黎,時尚之都巴黎,她還是不愿離開。不知該怎么解釋:是害怕嘗試新環(huán)境和新事物嗎?這很消極又不符合女主的個性:她可是要在阿爾及利亞舉辦時裝秀的人,夠勇敢了。是拒絕接受別人的恩惠,不愿從此過上寄人籬下的生活嗎?嗯,也許這個解釋行得通,倒是很符合女性主義潮流,但是影片里也沒有明確這樣說,作為猜測。影片里說女主不像離開家鄉(xiāng),她的親人朋友,她的時裝秀,她的一切都在這里。我不能理解是因為:1)我是個膽小鬼,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有逃跑的機會,當然是選擇緊緊抓住。雖然我也夢想過成為改變世界的人,但后來發(fā)現自己的力量過于薄弱,遂放棄。所以對于女主的勇氣,我是很佩服的。2)我缺乏戀家的情結。我對于家鄉(xiāng),對于親人,對于祖國,只是在想起時覺得,嗯有美好的回憶,但也僅限于此了。所以對我來說在哪里生活都是差不多的,離開戰(zhàn)亂之地豈不美哉?
不理解就不理解吧,有些東西不需要理解。這個片子有一個地方很令人感動,而且比起女權主義,我更愿意把它當作電影的主旨:無論壓迫多么令人窒息,暴行多么殘酷,總會有美好的東西頑強地生存下來。美麗的衣服,美麗的花,充滿生命力的少女,有人離去,但新生命也在孕育。女主反抗的方式,真的很簡單,很單純,很天真,用簡陋的服裝設計(真的不好看······)打扮周圍的女孩,但這就是一個普通女孩能做到的,普通的事情。就像陽光,沒有任何重量,但卻充滿活力,明媚到人的心坎里。
我不想討論本片的政治立場問題,有人吐槽白左,說是以攻擊阿爾及利亞政府為目的······呃,whatever,因為思想去抵制一部電影?算了吧。我情愿多看幾部“右”的片子來平衡一下,也不愿意錯過這一部。
在這部以阿爾及爾為背景的電影中,一群叛逆的年輕女性與保守勢力發(fā)生了沖突。
有時,進步的車輪會緩慢地轉動,有時會遇到障礙,有時會被迫猛烈地逆轉。在《帕皮卡》中也是如此,這部阿爾及利亞電影講述了一群快樂的西化年輕女性在20世紀90年代的阿爾及爾之戰(zhàn)中與宗教保守主義的沖突。我們第一次看到她們是在出租車后座上,她們大喊大叫,穿著派對服裝,用頭巾代替了享樂主義。
不會太久。第一次擔任編劇和導演的馬尼亞·梅杜爾(Mounia Meddour)在一個武裝檢查站發(fā)出信號,預示著這段顛簸的旅程即將到來,而汽車收音機里播放的圣歌被有關伊斯蘭暴力騷亂的報道打斷,這些報道很快就會爆發(fā)為內戰(zhàn)。
這個學生姐妹團的頭目是叛逆的奈德瑪,又叫帕皮卡(Lyna Khoudri飾),她是一個有抱負的服裝設計師,在迷人的夜總會廁所里偷偷地分發(fā)時髦的習作服裝。時尚不僅是這部電影的焦點,也是它所處社會的焦點?!白⒁饽愕男蜗?,否則我們會親自動手的,”新印刷的海報警告說,然后,更具威脅性的是,“在葬禮裹尸布之前把自己包裹好?!?/p>
之后我們將看到奈德瑪像馬格里布的麥克白夫人一樣,拼命地試圖清除掉長袍上的血跡。
一場時裝秀變成了戰(zhàn)場,強制性的頭巾被描繪成對婦女權利的打擊。
就像它的磁性引線一樣,這部電影時而溫暖,時而發(fā)自內心地憤怒,缺乏對細微差別的耐心。發(fā)生的事情是激動人心的,但并非不可預測的,導演在試圖從破碎的夢想的殘骸中挽救希望的同時,策劃了一個可怕的螺旋式下降。
《帕皮卡》加入了一個不斷增長的關于年輕穆斯林女性反抗壓迫的亞類型電影的行列。
它可能沒有《女神們》或《野馬》的苦樂參半的味道,但它自己的聲音仍然是獨特的,非常值得一聽。
在女生宿舍裡頭與同學一起辦服裝秀稱得上是一種革命嗎?然而,在阿爾及利亞,你絕對想不到辦一場服裝秀的代價會是什麼,這不只是90年代,更是阿爾及利亞的進行式,因為這部電影在阿爾及利亞便被當局「永遠禁播」,所幸,它最終在坎城風光上映,同時也告誡所有自由地區(qū)的人民,我們所習以為常的自由有多麼的珍貴。
什麼是奴隸?並不是有好的物質生活就不是奴隸,並不是有國民的身分就不是奴隸,並不是沒被剝奪生殖權就不是奴隸。奴隸,就其本質而言是「附屬性」一個奴隸可以活的很風光,可以凌駕於另一個自由人之上,然而除去了他的主人,他什麼都不是,奴隸的特徵,在於他勞動的一切都是為了主人,而受到主人青睞而能在屋裡擔任管理職的奴隸,甚至會看不起在田裡工作的奴隸,奴隸可以善終,只要他不要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價值離脫不了主人。奴隸也可以有慾望,不過他的慾望必須被主人認可,否則就是罪過,就是屈辱。
這便是這群阿爾及利亞女孩們的生活,她們雖然住在首都阿爾及爾,雖然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卻必須被深鎖在大學內部,連想穿時髦的衣服都得偷偷跑到夜店去換,中途還要在罩衫下戒慎恐懼的接受武裝人士檢查,她們餐點裡的牛奶被學校摻了鎮(zhèn)定劑,只為了「降低她們的性慾」,她們走在路上只因沒有包起頭髮,沒有把自己綁的密不透風,在當地男子看來就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暗號,性騷擾?不存在的,存在的是「蕩婦」與「有膽識的男人」
「妳想要被殺嗎?不想的話就別穿這樣招搖!妳這個蕩婦!」
最悲哀的一面便是,在阿爾及利亞這樣的話語不只是恐嚇與威脅,還帶有一定的真實性,因為當地真的有激進宗教份子會組團巡視並標記「亂紀份子」,必要時會有人來實行「榮譽槍決」。此外,穿著全身式黑色罩衫的她們會衝進女宿檢查女孩的房間與衣著,而校方完全拿她們沒有辦法,她們也是女人,然而透過對伊斯蘭教的原教旨式理解,她們得出了必須來「教化」其他女孩的結論,女性竟也成為女性的打壓者,以保護之名行打壓之實,她們認為自己的道路是正確且唯一的,而與她們不同的則是異端,就算同樣都信奉阿拉也一樣,她們口中的「姊妹」正好是她們得以進入對方房間,翻箱倒櫃,施以暴力的理由。
她們是如此的愛戴阿拉,以致於她們沒有想過,阿拉是否愛她們,然而透過阿拉之名,她們相信自己手中的權力正是愛的證明。
導演妮雅梅杜爾(Mounia Meddour)細膩的用她的攝影機,勾勒出她記憶裡的這一切美好與幻滅,即便至今這段阿爾及利亞的90年代歷史仍不被鼓勵談論,她仍希望用自己的大學記憶,創(chuàng)造出這一個背負阿爾及利亞悲苦宿命的故事,所有的女孩在本片裡都活靈活現,我們不再需要看著一對又一對在黑袍重重封鎖之下,試圖透漏秘密的眼睛,猜測她們的夢想與慾望,而是近距離看著這一群打扮現代、活力四射的女孩們如何在那個越來越緊繃的年代,盡可能的追求自由,導演的場面調度與聲音處理是精緻的,有別於一般議題向的電影可能會在美學上較為淡薄,《女孩要革命》裡女孩的臉龐與舞蹈、沈痛與哀傷都在最好的距離被捕捉,與女孩一起肆無忌憚的攝影機彷彿感染了她們的活潑,而當意外的死亡突如其來,卻又被處理的稀鬆平常,攝影機隨著呼吸一同起伏,女主角娜吉妮沒有轉頭去看,她看著我們,而我們看到了一切,畫面緩慢的轉黑,我們與她一樣的震驚,彷彿我們第一次看到槍殺場面。
因為這不是我們所預期會發(fā)生的,生活就這樣無預警的被拋入暴力之中,導演讓一切在背景發(fā)生,只播放一次,只用一個角度,沒有慢動作,這一場戲事後也沒有被閃回,卻令人難以忘懷,我們看著娜吉妮的臉龐,她聽到了,她沒有回頭,因為她知道發(fā)生什麼事。
她的姊姊被射殺了。
《女孩要革命》裡有數個如此令人不安的橋段,並不是因為裡頭的暴力行為我們前所未聞,這並不是獵奇也不華麗,然而其之所以使人震驚,在於它說出了一個事實,這就是她們所生存的社會,在宿舍裡,在夜店裡的那些自由生活,乃是無人知曉的生活,即便她們漫步在沙灘上、狂舞在夜店裡、闊論在宿舍裡,那些自由都來自於沒有暴露在陽光下,當她們進入公共的場域,所有自由都如接近正午的影子迅速消退。
在陽光下,她們被監(jiān)視著,學校後來所興建的高牆與鐵絲網不過是她們生存狀況的體現,當片頭娜吉妮與好友鬼鬼祟祟的搭上計程車,在還沒被攔車檢查,在他們還沒手忙腳亂的披上罩衫時,我們或許就該知道她們雖然像個「一般」的女大學生,但她們生存的地方卻不適合「一般」的女大學生,這個「一般」意味著妳不會因為不把自己包的像核電廠工作者而被人槍殺。
愛鄉(xiāng)土的娜吉妮嘗試無視這一切,替朋友還有自己創(chuàng)造些美好生活,例如美好的夜生活、美好的衣服、美好的沙灘、美好的時尚走秀……如同她說的:「我做的不是挑釁,而是無視?!谷欢笥训哪杏褏s聽不懂,認為她在玩「文字遊戲」,認為她是個「反骨妹」其實他之所以聽不懂,不是因為他是個男人,而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依存的宗教是一個多麼厭女的宗教,在這樣的宗教裡,唯一自由的可能是它的教規(guī)因政府的世俗化而沒有被徹底執(zhí)行或進行彈性詮釋,然而真正要追究起來,在這個宗教裡的女人必須處在被動的位置,她們沒有主體性,她們的榮耀來自丈夫的榮耀,正如她們的地位來自丈夫的地位,離脫了丈夫,她們回歸父親統(tǒng)治,離脫了父親,她們回歸兄長統(tǒng)治,離脫了兄長,還有弟弟呢。
那如果全家男性都死光了呢?
那她等著被說一輩子的閒話。
艾布·胡萊勒傳述:使者說:「一個人不得把孀婦嫁予他人,直到和她取得商議;一個人不得把未婚女子嫁於他人,直到得到她的允許?!孤}門弟子們問道:「安拉的使者??!未婚女子的同意如何表示呢?」使者說:「她的沉默?!埂?《布哈里聖訓》
表面上來看,古籍裡保證了伊斯蘭婦女的婚姻自主權,然而在實務操作上,她們卻必須聽從父兄的安排,而她們的肯定則是得以沉默來表達,她們不被鼓勵以言語表達意見,言語是男人的,沉默是她們的,如同那個至高無上的聲音,被設想為男人。
「妳必須聽從,不要說話。」
這難道不是最荒謬的嗎?與精神病患同居,結果你不但不能勸他去接受治療,一旦抱怨、一旦反抗,還要被檢討「你不要惹他」、「你順從他就不會被打」、「乖一點就有甜頭吃」的話語,居然被奉為圭臬,被男人及女人給傳遞著。
「我懷孕了,孩子的父親不是他,他會殺了我……」娜吉妮其中一位朋友的恐懼是如此真實,因為這些謀殺的發(fā)生是如此稀鬆平常,法律嘗試保護人權,然而宗教卻深植人腦。
那男性在這樣性別不平等,而且看似傾向男性的制度下就更加自由嗎?
電影裡有個橋段是這樣的,因為娜吉妮的晚歸,門口警衛(wèi)藉故邀她進警衛(wèi)室,然後準備強暴她,校園裡的一個與娜吉妮友好的男人拯救了她,他們是時常有服飾買賣關係的熟悉朋友。
然而在後半段娜吉妮在女生宿舍舉辦時尚走秀後,一群人突然衝了進來,一句話也不說的便突突突的殺害了大量的女學生,娜吉妮害怕的逃跑,一個熟悉的聲音叫住了她,那是曾經拯救她的男人,此刻卻拿著槍追殺著她,或許在他看來,這完全是為了挽救娜吉妮的名聲,藉由她的死。
在錯誤的理性結構下,人人都是奴隸,如果自由與政治有什麼交集,在於好的政治總是讓人看到彼此的差異,壞的政治則鼓勵人們監(jiān)視彼此的差異,前者使人自由,後者剝奪人的自由,無論你在什麼位置都一樣。
《女孩要革命》所帶給人的恐怖是相當具有臨場感的,片尾儘管陽光普照,娜吉妮也撫摸著朋友的肚子,感受新生命的喜悅,然而當她讚美阿拉的時候,是否曾想過或許那些人沒有誤解阿拉,而是阿拉本來就不愛她們呢?
帕皮卡 的簡介很簡單,一個阿爾及利亞女生90年代做了當地第一場時裝秀。表面平淡無奇,其實信息量巨大。光背景都很誘人,畢竟那時的阿爾及利亞還是個神權國度。果然很好看,青春片的路數,但別的青春片頂多打一架斷只手,帕皮卡 里真為了反抗死了人。因為反抗的是全社會甚至是整個宗教。這就很好看了,因為完全沒見過,可能阿爾及利亞或者其他神棍國家覺得習以為常,但對其他背景的觀眾來講簡直是天方夜譚。電影比新聞聯(lián)播好看的原因就是電影能讓人看到不一樣的現實,而新聞聯(lián)播除了國際新聞跟別人不一樣,其他都一樣。所以 帕皮卡 在阿爾及利亞被禁了,在歐洲及香港臺灣好評如潮。不管踩疼了誰的雞巴,這的確是當時阿爾及利亞人的生活狀態(tài)。就如現在國內的流浪漢都靠短工活的很好,大街上破破爛爛乞討的不是騙子就是瘋子。也是社會現實,只是上不了新聞聯(lián)播而已。電影的確是重現,但攝影機不說謊。另祝讓女生穿罩袍的男人們娶到豬一樣的老婆。反正黑袍子下面看不出身材。
#Cannes19# 看完讓人很emotional的片,female director female cast. 第一部長篇,拍的很成熟,也有對男性角色或整個阿爾及利亞社會有些臉譜化,但本人始終認為這類電影越激進越好。#your girlfriend is a real feminist# YES!
混亂不堪,敘事能力沒有,劇情寫得糟糕。浪費了一個題材,也浪費了一種關注單元的一個珍貴名額。
非常抓嘛直給 一片不是特別成熟的討伐檄文 為黑而黑 驅使女主的動機順序不太對 導致情緒失控 全片隨機觸發(fā)事件 配樂也 最后剪頭發(fā)假模假式勸阻的手說明很多
電影簡單明了地解釋了the Definition of Girl Power(at that time):We tried loud and we failed, and we are still failing ??
被科普到一點阿爾及利亞的過往 女主的設定非常討厭以至于無法共情
全篇在較少使用男性角色的場合下,更多的描寫回歸到女性本身,她們的性格、意識和內部矛盾分化與互助。用一場走秀來對抗暴力殺戮,用本該正常的生活來面對扭曲的社會文化,用最少的說教和直接的行動來表達。影片使用的幾處女主的嘶喊,其功能有待優(yōu)化。
就題材不錯,就是節(jié)奏觀感非?;靵y,就有點俗套了
20210316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片頭字幕: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種真實事件太他媽可怕了…幸虧不是生在那些地方那些宗教背景下的女性。雖然這邊的女性解放也有好遠好遠的路要走??
罩袍可以拿來走秀,也能用來藏槍。剪刀可以裁出新衣,也能刺穿胸膛。曾經瞄準敵國士兵的槍口,對準了同族的少女。方才灑滿鮮花的課桌,淪為了地獄的道場。少女在秀臺上如花般綻放,像泥土里生長的玫瑰,打翻毒奶,沖破圍墻,以為可以登陸太陽。新的少女即將降生,愿她遠離槍口,愿她自由穿上錦繡霓裳。
相當真實的電影,料想得到極左極右都不會喜歡,故事真實人物也真實,人物是不可愛,所以才真實,現實中哪有完美的可愛人物,愛拼的主人公哪個沒有點戾氣火氣,哪個又會那么懂權衡利弊做個務實主義者,務實的是女主身邊的其他人,所以這部更現實的《使女的故事》依舊驗證了那句名言有頭腦的人最怕出生在瘋狂的時代,瘋狂的時代制造出更多瘋狂的瘋子,然后剩下的人面對著瘋人浪潮,火爆性子飛蛾撲火,務實主義者只能選擇拿出演技裝瘋賣傻,多真實
2020 mfa film festival “啥,對男性刻畫太臉譜化”,哎呦喂還覺得被冤枉了啊,這特么不就是當潮直男癌患者嘛?從70年代《我從伊朗長大》到90年代《Papicha》依舊是不可融合到矛盾依舊是女孩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長大,女孩依舊要根據這個社會上的數量龐大的男性團體的意愿生活并且改變自己隱藏自己真實情緒。
情感非常充沛的作品 雖然意蘊比較直白 但是人物非常鮮活 動人 阿爾及利亞女孩群像
對于宗教保守派對于社會與女性的壓迫,無論是劇情還是角色設定都非常的臉譜化,女性抗爭最終也淪為「時裝秀」這種形式主義至上的「白左」式表達,更像是某種第三世界人民訴求與生存現狀被發(fā)達國家左派利用的結果。
一部女性電影其中所談關於「性別」的價值觀,特別是非洲國家的女性,與其說《女孩要革命》是一部通篇把女權主義掛在嘴邊,便以極端的方式來不斷抨擊父權社會的女性電影,不如說它與印度的女性電影所控訴的事物是如出一轍的,甚至更為寫實,片中對於阿爾及利亞女性的描寫可謂有血有肉,活在穆斯林的社會鐵腕之下,女孩們?yōu)榇烁锩木売?,爭取的是最純粹卻又得來不易的事物:「自由」與正確的「性別價值」,一場簡單而且平凡的時裝秀,在我們眼中所見的卻是社會的醜陋走上伸展臺,便拿著槍枝掃射所謂的「平權」。
90年代阿爾及利亞,對女性的壓迫登峰造極,由女性擔任的罩袍警察和拿著武器的男性同樣可怕。當限制已經無處不在,任何日?;蚝侠淼呐e動都將被視為反抗。幻想生存的夾縫也將不再存在。
完全在迎合西方對穆斯林的想象,一種丑陋的想象。一種凌駕在穆斯林文化之上的優(yōu)越感,一種試圖拯救她們的掙扎,一種傷感的無病呻吟。
#Cannes2019一種關注(2.5分)看得好壓抑,需要看幾部美國女性反殺片來緩緩。對于阿爾及利亞的女性壓迫,但都應該都是受阿拉伯文化的入侵。不過電影里女主性格稍微沒那么討喜,不是靠哭吼就能博同情的。
真的,這個假期看的所有片子都很應景。
算是法國電影圈里的人做的電影,主題做了很多熱點,但和女權沒什么關系實際上,但是絕對的女性視角的女性電影。正巧是碰了阿國去年******,意義又加了一層。劇本十分差十分散,女主沒有成長,人物描寫基本上來說很一般,有很多地方甚至沖突。女主角自帶光環(huán)加分很多。某種程度上真的是很阿爾及利亞的電影,法國長大的阿爾及利亞女生完全不是這樣的,db有些評論都是在胡扯?。?!女導演的電影多給一顆星,盡管差!
1.這幾年以伊斯蘭女性為焦點的電影未免也太多了吧2.一個人要是沒啥能力,就不要總是激動鬧事,成大事者不是這么樣的,結果不但害了自己還害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