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天有約2000多名兒童死于非故意或故意傷害,而根據(jù)2018年發(fā)布的《 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xiàn)狀回顧報告》,我國每年平均有5萬5千多孩子因為意外傷害去世。死亡的最大原因是意外傷害,包括車禍,溺水和跌到、墜落, 而7~8月是傷害發(fā)生的高峰期。
這部片子少有的聚焦了兒童意外的發(fā)生,其實很多成年人,包括我自己,都會在那種情況下不知所措。我模糊地記得小時候也有一次滑落水塘,雖然現(xiàn)在想起來并不深,但是對于4,5歲的孩子來說真的太恐怖了。好在后來我抓著岸邊的草,大叫救命,我姐姐聽到后把我救了出來。如果當時周圍沒有人,年小體弱而且不會游泳的我可能就再也爬不上去了。
而影片里,Ben陷入流沙或者泥漿之后,不應該亂動的,越動陷得越深。陷到一半時,手一定要舉高或者平放,否則手沒法夠到Tyler伸過來的樹枝,而Tyler在附近完全沒有工具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長褲脫下來作為繩子,長褲的長度至少2米以上,要是搭配樹枝,可以達到3米左右的長度。
Tyler去求援的時候,看到了貨車,雖然沒看到駕駛員,但是貨車的門是開著的,他應該爬上去按喇叭,順便查看有沒有通訊設施,或者是其他的可以用的工具,但是驚慌的孩子什么都沒考慮到,畢竟一切發(fā)生的太快,前一秒還在開玩笑,后一秒就已經(jīng)來不及救援了。
所以小學語文就在教“司馬光砸缸”,真要處于司馬光的情形,有幾個孩子能夠保持冷靜然后急中生智?那個年代可沒有什么求生知識,司馬光作為大戶人家的孩子,也不用去學習生存本領,而他還是能瞬間找到了答案,所以司馬光之后能夠名留青史,這份心性從小就能看出來。
這部片子真應該給熊孩子們看看,至少在事故發(fā)生的一剎那,只要能想起一點,就多了一份生存的機會。
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就像案板上的牛肉任人宰割。短片中,朋友近在眼前,可泰勒卻無能為力,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絕望,慢慢地吞噬了他。這是部短片《困獸》中的故事,影片的場景搭配和節(jié)奏控制都極為出色。兩個孩子是朋友,但似乎相似又不似,他們的比賽規(guī)則更是不明,但可以確定的是,他
們以誆騙、嘲笑,甚至是肢體沖突決定勝負,這是否是人性的另一面呢?片中細節(jié)中更有對人類獸性的諷刺。雖然只是十幾分鐘的短片,但沒有一個多余鏡頭,沒有一句多余臺詞,內(nèi)涵和信息量巨大,但很值得一看并深思。不同的人看完之后,內(nèi)心的感觸會不同。且不說受到多大的啟發(fā),心情肯定都不會太好。對一個孩子來說,這短暫的一天就像一場夢,卻又那么真實,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釋懷。 有人看后想到了“野生動物保護”,“本我超我”,“人之惡”“人在大自然間的渺小”等等深層次的東西。我卻隱約覺得這場悲劇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這種孩子之間的玩耍嬉戲本身沒有錯,但他們心智還不夠成熟,處處想的都是怎么贏了對方,意識不到危險,也沒有面對危險及時的應對措施。
我倒是認為孩子誤入了虛無的陷阱,看見朋友也被代入其中,卻無法施以援手。在最后的狐貍出現(xiàn)時,我仿佛聽到了《大象席地而坐》里的象鳴。胡波,我很想念你。希望你在那一頭,吃點好的,簡簡單單,就跟這個開車的女司機一樣。
看似是其好友被流沙困住,實則自己的過錯更是被困中之困。說不出話來,只有眼淚與無窮無盡的狐貍可以表達。
講述了兩個小男孩在外一起玩耍,卻因騙取對方信任的玩笑最終使其中一個小男孩永遠陷入泥潭之中。影片中的背景環(huán)境 畫面的組接將人物內(nèi)心的黑暗面和恐懼感展現(xiàn)出來。影片也揭露出人一旦走錯一步就會像深陷泥潭一般,再也無法逃脫,一步錯,步步錯,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將永遠成為泥潭之中的困獸,被黑暗吞噬,被自然吞噬。
在一個荒郊野外的露天礦上,兩個男孩嬉戲打鬧著。當他們陷入一個誰比誰更強大的爭論中時,事情變得復雜起來。其中一個男孩意外陷入流沙中,他們開始由同彼此的抗爭上升到與自然之力談判——這場游戲遠比他們想象的更為復雜,最后的希望破滅了最后一幕小男孩走在路上遇到一個女人,女人說了一句“你知道你走錯路了嗎”這句話其實暗示了人性的黑暗所對人們自身造成的傷害,這句話其實也是一句警醒之語,提醒人們不要再沿著錯誤的道路繼續(xù)走下去,這樣只會然自己越陷越深最終毀滅自己。
要是以前我可能會生光頭小孩兒的氣,會覺得是他害死了別人。但是現(xiàn)在看完了只感覺濃濃的悲哀,那種生命渺小的感覺。 影像風格有點像《焦土之城》那種真實感,拍法上熱拍居多手持和跟鏡占了絕大部分,代入感是很強的。大景別用在了事發(fā)之后的抒情剪輯,淡入淡出疊畫能很好的把內(nèi)心的糾結和困惑呈現(xiàn)在畫面上反倒是比快切空鏡要好。 片子的內(nèi)核是狼來了的故事,信任都是相互的,在說謊比賽里也是如此。整個短片的點睛之筆我覺的是那只狐貍,給有頭發(fā)的小男孩的死蒙上或者說是強化了了一種悲傷和冤枉感,完善了光頭的人物完成度(最后的淚眼鏡頭)。片子的結構是一條線的分總,前頭沒有過多的交代,更多地是呈現(xiàn)出那種親如兄弟的生活狀態(tài),在游戲中一直在鋪墊那種情感,最后謊言被現(xiàn)實給揭穿才有了力度。 片名《困獸》我覺得也可以叫《狐貍》,看完結局我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兩個小孩分別陷入泥潭像困獸一般。另一種解讀是一個沒了,另一個心里就下了疤,內(nèi)心逃不出去這道坎,是精神上的困獸。其中有個在坡上的主觀鏡頭,我感覺很像司機的,有可能有頭發(fā)的被救了,但不管怎樣,這個隱形的“籠子”會因為這次事件一直籠罩他們。
這片輸skin就離譜,鏡頭語言和流暢度完勝
遠景鏡頭意味深長,人的爭斗在大自然面前,荒誕而悲哀。
構圖,聲音設計。
短片該有的樣子
看完這短片很難受啊,獨自活下去的孩子也只能獨自面對這一切。
—— 未出鏡的狐貍遮天蔽日, 被看見的狐貍雲(yún)開月明. 死困泥潭, 生困心魔.
魁北克狼來了
戲劇張力,空間&聲音不錯??吹浇Y尾處剛想說和某年拿下first創(chuàng)投會第一名的劇本是同樣的主題大概講的也就是這么個事就發(fā)現(xiàn)這片也得過first短片獎啊還是同屆(懂了
影片的場面調(diào)度、聲畫運用和節(jié)奏感完成度很高。畫面的傾斜與構圖始終保持著兩個男孩的對峙關系,畫中畫的運用暗示著困境的產(chǎn)生。赤膊肉食男孩代表著相對野性與自然的一面,他肯單純只為興趣而獵殺松鼠;素食的來自于有信仰家庭的男孩代表著相對文明與理性的一面。遠景鏡頭一直強調(diào)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廣袤而兇險難測的自然面前,理性在與獸性的對峙中敗下陣來,原始的求勝欲占據(jù)了上風。在事態(tài)失控后,遠景俯拍鏡頭展現(xiàn)了赤膊男孩在荒原中渺小、孤獨、無望地行走,不知去路。偶遇草叢里的狐貍,證明此前另一個小男孩并不是出于求勝心態(tài)而謊騙他有狐貍,這喚醒了他理性的一面也留下了懊悔的淚水。迷幻配樂預示著他的心境,將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地受困而不得出路。
悲傷始于最后6分鐘,內(nèi)疚逐漸替代絕望。
寸頭耳釘?shù)男∧泻⒑喼笔沁@座露天礦的擬人形象,他絕望的呼吸聲都是水泥的顏色;個人心目中的IFC 2018 Sundance Short Film Tour最佳作品。
狼來了。短小精悍,但其實也比較淺顯。鏡頭下的自然讓人生畏,有一段龜裂沙地大全景切大特寫的剪輯很好看
像狐貍一樣狡詐,也像野獸一樣愚蠢。
從流沙中拼命掙脫卻反手把朋友推向流沙,明知道流沙險惡卻遲遲不肯施救。人比動物更殘酷,獵殺松鼠不是為了吃,好勝心足以令肉食者對素食者產(chǎn)生殺意,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勝利。
小男孩a先陷入泥沼,b以為開玩笑沒幫忙,a靠自己的力量掙脫,后b看出a是真的陷入困境前來安慰被a推了一下,跌入更加稀軟無法自行掙脫的地方,而a多次嘗試幫忙已無能為力。。不得不說兩個小孩都太可憐,逝者已矣活著的更加自責,其實誰都不是故意,希望孩子不要去危險的地方玩耍。
熊孩子作死短片,可以拍一個系列
專為動物和生態(tài)代言的《困獸》最終將生存的絕境擲給了人類自己。少年悔恨的眼淚換來了這部警示寓言里的道理,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不知天高地厚,因而善惡生死都能用作玩笑的道具。不敬,走向了不經(jīng),有的人被困住了一瞬,有人被困住了一生,就像那隨意切換成沙盤般的沙丘,上帝視角下誰都沒有出路。小演員很會演,狐貍前的眼淚,很動情。三星半。
沉穩(wěn)而有力量,色調(diào)和節(jié)奏都掌控得恰到好處。導演可期。3.5
今年的奧斯卡短片類讓我對小孩子加深了一層恐懼。外國哪找的這么多比大人還會演戲的小孩子?相對于困于大自然,我更偏向于困于人類無知的勝負欲?,F(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