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個舊劇院改的電影院跟一群喜歡電影的陌生人看的,現場十分配合,這種時候才知道大城市的好,小村美帝民眾的審美太固定了,歐洲電影,不,非好萊塢電影統稱國際電影,往往嚴重水土不服,觀眾比電影本身更陰郁沉悶.
聽說是將近三個小時的文藝片,入場前已經做好充分的應對沉悶的心理內存,電影一開場就定下怪誕小清新基調,全片看完仿佛只過了1個多小時,實在驚喜.
以下滿滿的劇透.
前幾天看other people,因為推薦的帖子說,那些我們沒講出來的北漂的故事都在這里講出來了.的確,那種大城市打拼的娃回家被親朋好友調戲的狀態(tài)被生動的剖析演繹.而Toni Erdmann剖析的更立體深入.
女兒在跨國石油公司打拼,回家過生日都來不及脫下職業(yè)正裝,一屋子親戚濟濟一堂,她卻一個人永遠在打電話聯系業(yè)務.爸爸永遠穿著皺巴巴的襯衫,大腹便便,頭發(fā)蓬亂. 爸爸愛一本正經的開不著邊際的玩笑,女兒則永遠一本正經.一開始就覺得這兩個人真的是一家子么. 故事從未閃回過去的片段,情節(jié)一直靠當下發(fā)生的事情推進 -- 爸爸空降到女兒的生活里,從她的角度去體會外表光鮮的生活里到底是怎樣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提醒女兒找回自我.而片子牛逼就牛逼在從兩個人當下的碰撞中慢慢展開他們真的是一家人,父親怪誕的特質在女兒身上繼承和演變成高效白領的特質,親情的紐帶漸漸的浮出水面,源源不斷的給她力量.
故事里的父親十分的敏感,他敏銳的察覺女兒在繁忙的工作中漸行漸遠,總是口頭上說一切很好,但是他知道事情沒那么簡單.多年的老狗歸西,終于了無牽掛,于是打包行李飛去女兒工作的城市.但他并沒有告訴女兒,他不想女兒又裝出一切都好的樣子,他要看看工作中的女兒但又時時不忘開玩笑,于是假裝路人在女兒公司樓下守株待兔,終于等到女兒跟一行人等出現,又拿著報紙假裝在旁邊同行,試探女兒是否會察覺.以為女兒真的沒有看到自己,正要悻悻離開,女兒的小助理顛顛追來接待,他一臉驕傲"果然是我閨女",于是空降之旅正式拉開帷幕.
女兒帶著他出入各種社交,他很快意識到女兒的神經緊繃,不得不討好所有人,又處處碰壁的日常. 是啊,面對各懷鬼胎的達官貴人,她只是小小的公司職員. 公司要推進的項目抓在這些人手上,客戶關系需要小心呵護,繁瑣忙碌卻進展緩慢.中間夾雜著被邊緣化的職場女性視角,點到為止,既沒有過分展開也沒有刻意回避. 整個刻畫更努力還原職場現實本身, 換作一個男性的小職員夾在達官貴人之間大概也會被呼來喝去無奈的料理一些被認為是男人會熟悉的雜事,可能會邊緣化的少些,但是依舊處境尷尬. 達官貴人的家族財富清晰可見,小職員看起來一無所有,只能忍氣吞聲,加倍努力.
其實很少看到這樣全方位努力刻畫在大世面中打拼的小人物, 大公司的小白領往往被簡單的樣板處理帶過,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理解也同樣被過分的戲劇處理 -- 忽然情緒崩潰大段委屈控訴,然后發(fā)揮小強精神迎接光明. 而這個故事不是靠關鍵時刻的大段抒情臺詞推進的, 它是通過一個個小碰撞推進的.
父親意識到女兒需要幫助,但他并沒有急于下結論女兒哪里做錯了,他默默的觀察感受女兒生活的復雜性,他知道女兒的節(jié)最后需要她來解,他能給的不是具體的答案,而是打破循環(huán)的底氣. 他沒有精心布置晚宴然后拉著女兒的小手來一段人生哲理,而是用行動讓自己成為女兒生活中的新元素,任由新元素和舊慣性碰撞,給女兒空間讓她自己形成新的循環(huán).
這個過程十分艱難, 女兒對父親種種怪誕的舉止十分的熟悉, 多數時候可以hold住,少數時候抓狂甚至忍不住發(fā)幾句脾氣但又會馬上hold住.不難想象她的童年有這樣奇怪的爸爸會經歷怎樣的抓狂,又在漫長歲月里學習hold住. 跟西裝革履的不茍言笑的她稱鮮明對比的是她睡過頭的時候T恤短褲跟爸爸發(fā)脾氣怎么沒叫自己起床,那一刻活脫脫的做回小女孩. 她的生活里并沒有空間宣泄自己的情緒,無論在客戶老板助理面前,還是炮友同僚面前. 父親的出現她終于又漸漸可以做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不完美的人. 井然有序的生活在父親的催化下迅速失控, 無奈不安憤怒驚慌之后, 她終于可以跟自己赤裸相見, 承認自己的焦灼與不開心, 而接受了現狀也就可以重新出發(fā)了.
而父親做到這些并不是因為他盤算好了未來.開頭的時候他試圖跟女兒溝通這樣忙碌的人生在毒藥一樣的吞噬她, 一開口成了什么是生命意義, 迅速被女兒打斷, 而他自己也語塞找不到臺詞. 碰撞的過程中他自己也在追尋答案. 結尾的時候他終于找到了臺詞, 但還未開口女兒早已領會他的意思, 微笑著聽他講完那幾句, 女兒默默拿起他的搞笑假牙戴上老祖母的帽子跟他開了個玩笑. 行動遠遠比語言有力量.
結尾的時候女兒獨自站在后院, 拿掉了假牙和帽子, 回到西裝革履的白領, 生活依舊不完美也還是要繼續(xù), 而她的眼神不再空洞嚴肅, 是一種平靜和對未來克制的憧憬. 在這個故事里女兒的轉變并不是父親空降過去打了一針新鮮研發(fā)的血清, 而是一個普通卻拒絕乏味的爸爸一點一滴笨拙地喚醒那個冷峻的女人心底里熱氣騰騰的小女孩. 她最終明白這份古怪的幽默感是最好的家族遺產, 給她底氣去打拼屬于自己的天地.
這個故事里既沒有好萊塢式的心靈雞湯, 也沒有中國式家長的全能神做派, 甚至沒有配樂, 但這個不靠譜不著調的老爸樹立了家長的典范 -- 相伴卻不驚擾, 關切卻不審視, 給她犯錯的空間, 深深的捏一把汗, 承認自己并不無所不知, 耐心的支持, 看著她自己站起來.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相伴成長的好多人, 擁有特立獨行的家長大概是人生最大的驚喜.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圣賢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電影一上來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脫線的大叔形象:
他在接收快遞的時候先是把自己假扮成了精神分裂的兄弟——戴著板牙和彩色框的墨鏡,一只手拿著香蕉,另一只手卻戴著手銬(其中板牙和手銬再后來的劇情中都成為了非常重要的道具),還跟快遞員自顧自地開起了玩笑——先是提到“炸彈包裹”,后來又說是“情趣用品”,然后當他的血壓計響起來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觀眾像我一樣在那一瞬間還以為是定時炸彈將要引爆的信號。但是快遞員還沒說什么,他就自問自答的承認了自己其實是一人分飾兩角。快遞小哥顯然對男主角這種怪誕而又略帶尷尬的幽默有些難以招架,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了:
在接下來的幾場戲里面,我們看到了男主角的生活其實是比較失敗的:他的學生對他說自己不想再學鋼琴了(男主角對此的回應是“那我的鋼琴怎么辦呢?這可是特意為你買的”,真的好冷……);給母親帶了些阿爾薩斯烤餅,但卻被無情地當面退回;鄰居也要砍他的樹籬,說他的樹擋住了他們家的光線;去前妻家見回來出差的女兒,對女兒現在的情況都要問她的繼父,而且還得知他們要給自己的女兒提前慶祝生日,自己卻沒有被通知……至于雇一個女孩代替自己的女兒這種事情,似乎在情理之中,但除了男主角之外恐怕也沒有多少人會做吧。
男主角和他母親見面后的第一次對話非常值得玩味:男主角的母親見到他養(yǎng)的狗之后問他:“你為什么不讓他安樂死?”男主角的回答是“我不也沒讓你安樂死嗎?”從這個對話中可以看出兩點:1.男主角非常愛他的那只狗;2.男主角的性格比較直率,不會拐彎。這兩點都為后來的劇情埋下了很好的伏筆。
本片的女主角是男主角的女兒。女主角在我看來是一個相貌平平、也沒什么氣質的職場女強人形象,這或許是如今很多都市女孩奮斗的方向,但是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覺得它所描述的那種生活就像女主角的胸一樣,干癟得令人失望——她既沒有什么個人生活(如果你覺得和朋友一起吃吃飯、逛逛街就算是豐富的個人生活,那當我沒說)和個人空間,也難以收獲一份屬于自己的愛情,更不用說美滿的家庭了。這樣的生活,從我的角度看來,就相當于在現代激烈競爭的職場環(huán)境中變成了一個工作機器。
所以當男主角去找女主角的時候,我還以為這將會是一個類似于《櫻花盛開》那樣的故事——那同樣也是一部德國電影。和《東京物語》所不同的是,本片和《櫻花盛開》里的父親去到的城市里都只有這一個子女,因此當子女認為父母的到來影響了自己的生活的時候,也就沒有辦法進行責任上的推脫——我不是想說子女不應該陪伴父母,只是本片里的女主角對父親的厭煩和嫌棄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如果可以將男主角打發(fā)到她的兄弟姐妹那里去的話,我相信她一定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男主角到來之后,卻發(fā)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女主角工作的布加勒斯特本地非常貧窮,但是他們這些外來的工作者卻可以逛最高檔的商場,享受最好的服務(這也算是新殖民主義的一種體現);女主角工作的近期目標是說服對方將企業(yè)的資本外包,但卻對隨之而來的裁員反應漠然;女主角由于內心空虛,甚至和她的同事組成了一種名為情人、實為炮友的關系(當然,這個男主角看不到,不過后來女主角和她的小伙伴們一起嗑藥他是在場的)。也許是看到了現代社會對于女主角的異化,男主角甚至對她說出了這句話:
一開始,男主角能夠說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他看別人滑冰、雇“女兒”幫他剪腳趾甲、意大利面、起士擦子什么的,也許他意識到這樣的自己在女兒的眼中太LOW,于是就開啟了他那信口雌黃的“魅力老男人”模式:于是在他的口中,自己變成了一個大商人、教練甚至是德國大使。不過不得不說,他的演技和情商實在是不怎么樣,所以他所到之處,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好玩但是很奇怪的人。
不過其實男主角有著一顆柔軟的心,他會為了一個工人被裁的命運而為之抗爭;也會因為一個陌生人帶他去找?guī)椭Ц秷蟪?,并給他贈言“不要丟失幽默感”;甚至會突然就跑到之前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家里去拜訪他們,并拉著女兒高歌一曲,理由是“我想咱倆最起碼可以一起完成某件事”。也許他做出這些荒誕的舉動,只是為了提醒女兒生活中還有快樂和愛的存在。
女主角唱歌的那場戲,我認為是全片最震撼人心的一個段落。歌詞關于孩子的夢想,人世間的那些美好,長大后的彷徨和孤獨,最后堅強地帶著尊嚴和愛生活下去,她用的是撕裂的靈魂唱法,似乎自己的靈魂也正在經歷著一場撕裂。唱到后來情緒終于失控,因為這些對于現在的她來說已經過于遙遠;男主角的心理防線也決堤了,當他卸下那笨拙的偽裝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心房客》里那個呆萌的大叔,總是努力從生活中發(fā)現美好,但最后卻發(fā)現自己的生活已是一片狼藉。
女主角可能是發(fā)覺自己的人生距離最初的想法已經偏離得太遠,于是她崩潰了,她把自己的生日聚會變成了一個裸體派對,她那天真的秘書為了討好她,竟然真的一絲不掛地出現在她家門口——當她為了工作而放棄了自己的尊嚴的時候,也許女主角的今天將會是她的明天。不過可能這就是她想要的。男主角也戴著一個看起來像是怪物一樣的保加利亞面具出現了,其實在這部電影里面,他自始至終在別人的心里面又何嘗不是一個怪物呢?女主角在那一瞬間忽然理解了男主角,他們終于迎來了短暫的心靈和解。但在男主角想要和她嬉戲的時候,女主角卻又像受了驚似地轉身走開了。男主角躺在草叢上傷心地哭泣,不過因為他戴著面具,沒有人看得到他的眼淚;最后女主角雖然辭職離開,但似乎只是因為上次的失態(tài)。就算結尾男主角跟她說了半天人生的意義,她好像也懂了,戴上了板牙和面具,但在男主角去拿相機要拍張照的時候,她又把這些給摘了下來。她只不過是換了個工作,一切好像和原來并沒有什么不同。
我們都很容易執(zhí)迷于外在的事物,但卻忽略了生活中還有很多寶貴的東西;我們做得太多但卻想得太少,總是不明白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其實人生一世如夢如幻,也許當我們快要過完這一生的時候,會發(fā)現有好多自己曾經那些心心念念的東西,到頭來都只不過是一場空。
最后我想以《紅樓夢》里甄士隱對《好了歌》的注解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
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前半部分針對一篇關注好友的影評說一下——壞人也有父母?,本意在提供一個不同于兩者的、個人的視角,和對主題不同的理解
作者把批判的焦點指向了女主Ines Conradi這一人物和影片主題折射出的價值取向上,在作者看來影片所講述的’溫情‘故事:父親以’托尼厄德曼‘這一身份幫助女主——作為一位資本主義社會下中產階級精英女性——重拾生活、回歸家庭,是對羅馬尼亞的真實現實的片面截取和諷刺,是對影片鏡頭下被一帶而過的底層和被剝削者的漠視
(原句:“這對父女作為一對占盡財富和資源優(yōu)勢的中產階級,以一個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享受‘生活,’尋找‘所謂快樂”)
但在我看來,這部指向現實主義的喜劇中會讓我覺得具有導演情感傾向的兩個瞬間:一是父親在商場里問那句’你真的是人嗎‘時;二是影片在Ines摘下帽子,拿掉假牙后沉思的鏡頭里落幕.其中我都沒有覺得導演在鋪墊父女之間的救贖與被救贖,也沒有覺得結尾的留白是在指向溫情的和解.
相反,哪怕是在影片的情感高潮——Ines擁向穿著厚重、搞怪的毛絨外套的’托尼厄德曼‘時,導演既沒有把這一場景煽情化,又在這個瞬間隱去了’托尼厄德曼‘原有的父親身份—— Winfried既沒有脫去外套、和Ines也沒語言上的交流,由此可見,這一場景的表達其實和導演全片的主題表述是貫穿的,意在通過對于Ines從人物到生活都被精英化、被‘現代化’的呈現,表述的其實是父女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的不同態(tài)度,全片的喜劇效果也都是在這兩種不同態(tài)度的反差中作文章.
從這樣的理解,再回看那兩處帶有情感傾向的描寫,我會覺得導演用全片很有力地向觀眾(或可以單純指向女主Ines所代表的社會的中產階層/社會精英)提出了一次質問——一個既復雜、又簡單的問題:現代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或曰影片的文本背景所涵括的社會背景中),什么算是有意義的生活?
我覺得單單從片名和海報中Ines擁抱‘托尼厄德曼’的瞬間,不難察覺導演在對于Ines的冷靜描繪下流露出的細微傾向,也就是說借‘托尼厄德曼’所表達的詼諧不恰恰是對那樣的精英視角、‘現代化’視角的反抗和消解么?所以何來‘影片是在居高臨下地以父女的溫情和解諷刺、漠視羅馬尼亞的真實現實’一說呢?
影片的確有一個鏡頭是給女主公司邊的貧民區(qū)的老人和小孩以及另一個鏡頭是父親對鄉(xiāng)下的那位長者說‘不要丟掉幽默感’,可能這兩筆涉及到了羅馬尼亞的底層或是更為普遍、常見的社會現狀,但我覺得這不在導演想要表達的議題之中,也絕非帶有導演漠視甚至是諷刺的態(tài)度,正如導演借父女之口在車上的那兩句對白:
“難以置信,你居然叫他們別丟失幽默感,真是殘酷,唉”(Ines)
“是有點,但我并不是那個意思,只是覺得他們很親切”(父親)
“要都像你,光看到人家被開除就嚇得尿一褲子,我們還怎么搞現代化”(Ines)
我覺得單單這兩句,就已經能把導演對于真實的現實的態(tài)度和影片的議題指向解釋得很清楚了.再退一步而言,即便要追問一部影片傳遞的價值取向、道德準則是否正確,以‘壞人也有父母?’這樣的標題來定義和質問是否本身就已經帶有盲目的攻擊傾向和道德上的不正確呢?假使影片的走向就是Ines的生活找到了出路,和家庭得以溫情和解,她的精英身份或是資本主義社會剝削者的身份就讓她不配得到家庭的關懷和父親的拯救么?
后半部分關于影片本身再說一些——
從對于父女關系的詼諧筆觸里,我看到的是‘現代社會對于人的異化‘和像Ines一樣很多社會人的痛處
看到影片后半部分的派對前Ines突發(fā)奇想脫掉高跟鞋和緊身短裙時,我聯想到了疫情過后一位好友轉發(fā)的狀態(tài):
疫情改變了什么,地鐵上沒有一個女孩穿高跟鞋
在現代社會的觀念‘熏陶’中,高跟鞋、化妝、裙子、甚至是文胸早已被默認為現代女性、職場精英女性在外部形象上的必備條件,甚至已經融入到絕大部分的企業(yè)文化之中,相比社會觀念對于女性的異化、擠壓更為嚴重,而這只是現代女性個體被‘現代生活’異化的一隅而已,延伸而去,我們在影片中還能看到一個所謂的職場精英,你不僅需要具備能力完成工作,你還要需要擠壓個人生活的空間,去準備項目,去應酬、去優(yōu)化肢體語言技巧、個人禮儀等等
現代社會有著成千上萬條規(guī)則去定義一個‘正常人’、‘理性人’,但卻沒有一條指向大多數人為之一生都在追問的一個問題:人何以為人.于是,在新聞上屢見不鮮會有成年人在地鐵上、馬路邊突然崩潰,日本‘社畜’接二連三在地鐵站跳軌;當Ines在公寓陽臺看父親乘上的士后,她全片唯一一次哭了,我想到的是以上那些新聞場景;我想到的是一個詞:身不由己;我想到的是各色的社會環(huán)境和每一個你身邊的人都簇擁、裹挾著你賣力地在各自所屬的社會階層里爭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或者是極力地擠進更上一層的社會階層之中
之所以對于Ines來說,父親在泳池邊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有沒有自己的生活?或者說你最近有沒有快樂的事情’這么難回答,恰恰是因為這種身不由己,很多諸如Ines一樣的‘社畜’何嘗沒有意識到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早已斷裂,何嘗不在迷茫有房有車有產的‘精英’生活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但對于很多人來說,并沒有選擇的余地,因為這種現代的‘精英觀念’‘競爭意識’已經成了一股洪流覆蓋了絕大部分的角落,當你的上司、你的父母、你的伴侶都以這樣的主流觀念去審視你時,你在職場、家庭之中的一言一行就已經默認必須在這樣的觀念條框之中
這時,如果你再和片中的‘托尼厄德曼’一樣在工作場合、‘高等’社交派對上去開一個玩笑、不恰當地‘表述’一句話、甚至哪怕是作為一名女性穿一雙普普通通、但是舒服的平底鞋,你可能都要被所有其他的‘正常人’去審視,審視你為什么和主流的那些人不同,而這種現代觀念形成的‘主流’、‘審視’正是我從片中理解到的‘現代社會對于人的異化’和影片直戳很多中產階層社會精英的痛點——‘身不由己’
片名‘托尼厄德曼’代指的幽默感,是不是抵抗和消解這種異化的唯一出路?
在短評中有看到另外一條觸目的評論,大意是:有這樣的父親真的糟心
我想這位評論者大體指的應該是影片中Ines在多個工作、社交場合下的尷尬瞬間,評論者可能覺得父親對于女兒Ines生活‘自我感動’式的審視和以‘托尼厄德曼’這一身份‘突兀、自說自話’地介入實際上是自私地在以愛和關懷的名義打擾到了Ines的工作、生活的‘正常’節(jié)奏
在我的理解看來,這恰是影片嘗試回應的主流觀念中的一支和影片從父女關系的變化去看動人的地方
回看片尾父親回到父親身份時在門外對Ines說的幾句:
你問我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問題在于...
人們只會把這個跟干完一樁一樁事兒聯系在一起,你還是不得不做這做那
在這時候,生活就這么溜走了.我們該怎么抓住那些瞬間呢?
現在,我有時候會坐在那兒,回想你當初學自行車時候的樣子,回想我在站臺找著你的時候...
但人們總是后知后覺,在那個瞬間里,什么也覺察不到
我想,這位評論者大抵還處在那個瞬間,還處在以功利性判斷事物價值的階段里——會覺得陪伴親人,聽他們念叨往事這種事怎么比得上眼前要應酬、拿下的客戶,而導演鏡頭下的父親那么賣力地想讓Ines和觀眾察覺的恰恰就是對于這樣后知后覺的警惕啊...
片中的父女關系在影片絕大部分的尷尬和距離感其實是當前歐洲社會中面臨的一個極為普遍和嚴重的議題——以理性保持著互相之間的距離,看似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尊重,實則已經走向了人際關系疏離的極端,全片從Ines的人物身上能看出這種對于情感的克制——動情和崩潰的時刻都只存在在一個人的時候,如此再看父親各種出跳的行徑和沒來由的玩笑,正是他借以抵抗這種父女關系走向疏離的一個出路
相比那些可能要放在歐洲文化語境中體會的笑點和梗,這是影片更能觸動我的地方,但我并沒有覺得這是父親單方面對于父女關系的拯救,因為影片從開篇到結尾,父親都沒有一刻以父親的身份自居去教條式地警醒Ines,把他們的父女關系拉到父親觀念的正規(guī)之中,哪怕到最后,他也只是以‘問題在于...’這樣的口吻去描述自己搞怪的動機和他對于生活、人生的想法
正因為影片沒有以和解、新的出路作為最后的注腳,而是停留在Ines的沉思鏡頭之中,我會覺得,幽默感只是導演借‘托尼厄德曼’給出的一個委婉但是動情的解答——這只是我們重拾生活意義的一個可能性,其他的出路還留待Ines和作為觀眾的我們去發(fā)掘,而發(fā)掘的前提是自覺
(注:人際關系的過分克制和疏離可能是當前歐洲文化語境中的議題,但對于現代化進程發(fā)展如此迅速的中國來說,我覺得同樣值得關注,不可否認我們傳統的家庭關系和結構的確也在逐步消解和改變,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走向冷漠、疏離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了
3 不是我的那盤菜,既沒被感動到也沒覺得太好笑,也許我就是這位丟掉了幽默感生活意義的女兒,需要一個戴上牙套假發(fā)披上獸毛的父親角色來安慰。德國人真是對nudist不要太癡迷。
如果歐洲中產階級的療愈要用一個無時無刻都在散發(fā)著無聊氣質的故事來完成那也真是可悲,工作忙忽略家人、和第三世界野蠻人打交道、壓力大得性冷淡了,150分鐘就說了些不疼不癢的事,最后唱首歌脫光衣服丟掉束縛放開自我,人生意義就圓滿了,如此尷尬的人生和身份探討還是直接交給上帝吧
以為這又是一部【美國甜心】,結果在最后一秒,敘事線收尾了。
太能理解這個片子在國內遭遇的差評了……一般不太接觸德國的人大概根本get不到笑點吧,如此如假包換的德味,讓我想起很多很多人,連對尷尬和溫情的處理方式都是這樣生硬和直接地來。
你幸福嗎?你過上想要的生活了嗎?新年將至,央視記者走上布加勒斯特街頭,就這一系列問題進行隨機采訪,此時一只保加利亞黑鳥拎著起士擦子氣喘吁吁地走來,轉眼又消失在人海,地上多出一副假牙。
沒錯,是親女兒,絕對的
場刊史上最高3.8分,只能說文化隔膜太大,只要老頭一說話觀眾就發(fā)笑,而我以及問了一圈中國記者都是一臉懵逼,很難get到點。非常生活化的電影,古怪滑稽的父女關系,片長近3小時。女主閨蜜抱怨:跟中國客戶們吃飯,一上來就被灌暈,然后聽他們嘮了五小時中文,最終居然成功簽下一筆單子!
人文主義生活方式對實用主義生活方式的一場偷襲,或者“胳肢”?她極力逃避被膚淺的“幸?!薄翱鞓贰碧桌蔚纳?,但荒唐的尷尬癌大爆發(fā)過后她竟也不可避免地思考起所謂的“人生”,結果啊,人生很讓人失望,那些陳詞濫調就是人生。但生活卻因這假大空的思考有了一絲莫名的溫度。
兩個半小時,無聊到爆炸!??!給裸體Party和黑屌怪加一星吧。
過譽了 看完daniel blake再看這就覺得這些中產階級的危機和焦慮都算什么...真不需要三個小時去摸索個答案
場刊評分虛高,勝在沒有刻意制造戲劇沖突。父女間的千言萬語,在什么都沒說中說出來了?!詈蟾赣H披著厚厚絨毛慢慢穿過公園,突然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如果這個電影最后拿金棕櫚,也是心安理得的結果。
可看度很高,很娛樂很趣味性的電影。大量的喜劇元素讓觀眾可以非常享受這個故事,而內里則是父女的親情,也會感動很多人。在一些細節(jié)的關注,女性在職場的困境,都很細膩準確。父女兩人的表演也很出色。小驚喜。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喜和悲的混合,是一只怪物闖入了苦苦經營的派對?,攤惏⒌露匆娏诉@點,并清晰簡明地拍出了絕無僅有的[托尼·厄德曼]。當表演遇見了務實主義,真的變得假模假式起來,假的卻顯得那么真切。此起彼伏的尷尬之中,生命的喜悅、荒誕以及背后無盡的苦澀、孤獨和無從實現的愿望被照得通亮。
基本跟導演之前的作品差不多,靠耍嘴皮子逗貧推進劇情。無論怎么在劇情上找亮點,都只是電視電影的水平。讓我比較欣慰的是用大篇幅介紹了企業(yè)界女性的工作生活方式,并且還算合理,要知道電影界搞創(chuàng)作的一般不太熟悉企業(yè)界的工作方式。
全程處處尷尬,穿也尷尬,脫也尷尬;職場事事無聊,忙也無聊,閑也無聊。
不滿意。全片充斥著自私的人文關懷和刻奇式自我感動,在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身上討論,誰需要被救贖以及如何救贖都是非常先入為主且片面的。片中父女的互動揭示著無比冷酷的事實和無法逾越的誤解。殊途同歸只是理想,歸根結底人都是孤獨存在著的靈魂。
親情和時間可以消除隔閡,一件件詼諧幽默的生活趣事讓這對父女的價值觀逐漸互相認同,看到最后感觸良多。
海報好好看,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幸福嗎?
大毛怪很暖心,但劇本里充滿了無法忽視的魚鉤和新精英主義不討喜的一面——力圖表彰自身的感性和對缺點的正視,用博眼球的天體party方式來表現發(fā)泄,但自始至終都沒看見多少在表演中自發(fā)出現的同理心,完全是和好萊塢標準同質的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