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女主是一名在市役所工作的普通職員“小春”,卻在一晚之間遭遇了巨大的不幸——祖父病倒被送進醫(yī)院,父親因酒駕被帶進局里,自己家宅子起火燒光,警察在了解情況時,小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戀人出軌了自己的同事……。一個晚上失去了所有。而在這樣的小春面前,出現(xiàn)了一位帶著八歲女兒的醫(yī)生“大悟”,宛若王子一樣的人他向小春求婚,并將小春從不幸的谷底帶到幸福的巔峰。然而,在某一日,小春卻引發(fā)了一場前所未聞的兇惡事件……
今天聊聊日本電影《哀愁灰姑娘》。
片名哀愁しんでれら / Melancholy / The Cinderella Addiction(2021)。
故事以年輕女子小春為中心,她就職于一家兒童福利機構。
在她生活陷入一片低谷時,她遇到了醫(yī)生大河望和他的女兒小光,隨后生活向著好的一面發(fā)展,但隱約間總有一些詭異。
本片的英文片名更易于理解:《The Cinderella Addiction》。直譯就是“灰姑娘癮”。
小春就是這樣一名患有“灰姑娘癮”的人。
她從小沒有掛過水,找了醫(yī)生丈夫后提出的要求居然是掛葡萄糖。她喜歡灰姑娘式的故事,因為不負責任的母親離開家庭,會把自己代入灰姑娘的角色。
小春一直表示自己要做一個負責人的母親,但真的成為母親后,卻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簡單。
小春說小女孩小光患有退行性改變,其實小春自己也有這種癥狀。
她們普遍生長在缺乏母愛的環(huán)境里,極度渴求得到別人的關心關愛,甚至會通過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來博得關注。
小男孩會通過欺負喜歡的小女孩來表達喜歡,小女孩同樣也會采用類似的方式表達感情。不過患有退行性改變的人,會做出更加令人恐慌的舉動。
與常見恐怖片不同,《哀愁灰姑娘》在光線布景上反其道而行之,打造了一場光線明媚的恐怖秀。
恐怖電影中常見的駭人音效、突然驚嚇、四濺血漿在這里通通沒有,相反本片還很克制,極力避免任何刺激性畫面出現(xiàn)。
一群俊男靚女在一片祥和和充滿友愛的畫面中,上演了一出讓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故事。
《哀愁灰姑娘》一直在布置精致的場景,策劃精心編排的氛圍,試圖不斷建立一種不祥的主題。
在故事臨近尾聲之前,一切安排都是比較成功的,可惜到影片結束臨門一腳時,沒有能夠堅持住。
影片想要表達有關家庭、母愛的主題并沒有成形,刻意追求復雜的表現(xiàn)形式反而讓影片走向了模糊不清的方向,看起來黑暗恐怖,但還是讓人失望,最終形成了一個形式大于內容的空架子。
影片的結尾問題很大,一般電影的結尾應該給出真相,而這部《哀愁灰姑娘》的結尾,留給觀眾的問題比答案還多。
結局雖然令人震驚,但并不發(fā)人深省。
小春的轉變略顯突兀,原本守序中立突然變成混亂邪惡。大河望為了化身護女狂魔,瞬間違背了醫(yī)生人設。小光的惡意行為沒有一個明確理由,其背后的意圖也不清楚,觀眾只能憑借自己猜測推斷她為了尋求關注而走向極端。小光母親的車禍也語焉不詳,她的離開和小光退行性行為的因果關系有待明確。
普通人追求幸福沒有任何問題,普通人保護家人做出各種努力也毫無問題,但當他們對幸福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時,事情就變得不那么靠譜了。
《哀愁灰姑娘》通過刻意營造的懸念一直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編造了一個黑暗卻不深刻的故事。如果故事能夠把小春、小光黑化的過程表述清楚,再夾雜一些大河望痛苦糾結的心理掙扎,那么整體效果將會提升很多。
光鮮亮麗的恐怖秀,
退行性改變求關注。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土屋太鳳也開始當媽了么?
哈哈,人總是要長大的,最早看到土屋的時候,她都在扮演純情少女或者女兒之類的角色;隨著年紀的增長,不管是誰,也要面臨一個角色轉型的問題。
日本女星,很多都是從小演到老的,有時我看昭和時代女星的照片,再與她們現(xiàn)在奶奶的扮相比較,真的感慨有一些優(yōu)雅的女性,一生都是優(yōu)雅,即使經(jīng)歷了苦難,人生還是奕奕發(fā)光!
土屋太鳳,應該也會和她之前那些老前輩一樣,把人生中最光的時光留給這個世界。
不過,這個轉型應該是漫長的,至少,這本《哀愁灰姑娘》并不成功。
我想,一個故事在邏輯上是應該能自洽的,不管情節(jié)如何反轉,至少不要讓觀眾覺得不能自圓其說。
而電影則明顯存在情節(jié)與風格上的不融合,前后部分完全迥異。
前半段,主題是"灰姑娘"!
女主角是市政雇員,但工作不順利被領導批評;爺爺生病急送醫(yī)院治療;意外導致自家開的自行車行失火燒毀;妹妹馬上要高考了,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不好;最后相戀十年的男友還出軌。
家庭、事業(yè)均不順,人生最低谷。
于是在半夜時分,她遇到了一個醉漢臥在鐵軌上,好心的結果就如同灰姑娘參加舞會,認識了現(xiàn)代開著豪車的王子。
王子,職業(yè)好、收入高、住在一個"大城堡"里??墒且屯踝咏Y婚的條件就是要取得小公主的認同。但這完全不是問題,小公主很快就與灰姑娘打成了一片,愿意接受她這個媽媽。
于是,王子、灰姑娘、小公主的幸福生活就開始了。
這一部分,明亮是故事的底色。
后半段,哀愁。
其實不僅是哀愁了,電影被定義犯罪片,就是基于這一部分的情節(jié)。
小公主,越來越陰暗,叛逆任性,甚至可能還殺了同學。
王子,溺愛,完全不講道理地信任自己的女兒,在女兒的教育上毫無辦法,最終只能滑入了犯罪的深淵。
土屋,前面還掙扎想要改善,但最后在王子的pua下與他們同質,成了幫兇。
如果只看前半段,還是挺明快的;但看了后半段,就不知導演想要表達啥了!
難道是再婚家庭的教育問題?
費解。
好的電影一定要人物角色能夠立起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不過本片確實沒有做到。
也許,導演是想說,姑娘們,白馬王子不會有了,美夢是不會成真的;哪怕愿意去當后媽,也是不成的!
男女主并不只是因為缺少母愛 而是因為自己被拋棄過被不信任被排斥霸凌的過去 所以有了對下一代必須做到完美父母 打不得罵不得 給予好的教育的執(zhí)念 男女主的觀念很相似 但是相對來說男主更極端一些 女主意識到不對勁時最后還是選擇妥協(xié)并重回男主一家 應該更多是因為 她渴望一個完美且完整的家庭(尤其是臥軌后被男主救起 一切又有了希望)經(jīng)歷了臥軌事件后 女主也開始變得以孩子為中心且無底線 發(fā)展到最后結局 我覺得這個劇情走向是合理的 可能夸張了點 但事實如此 做父母的都想給孩子最好的 好的教育 好的陪伴 不離不棄 雖然劇中女主身邊人不止一次說過 做父母永遠都不可能做到最好 但女主還是在想要盡力做到最好這條路上越走越偏 最后也變的跟男主一樣病態(tài) 甚至更糟
很荒謬卻很真實 父母的愛 愛的太零碎會影響人生 愛的太滿就會面目全非
男主發(fā)現(xiàn)女主打了女兒后將女主趕出了家門,半路又去挽回,女主跟男主回了家。后面的發(fā)生的故事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她的變化和做的事完全符合她的因缺愛而變得不健康的心理狀況。
1、 回去之后,她不再獨自清醒,而是和男主、女兒一起瘋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家待下去,否則她會發(fā)瘋,她會站在丈夫和女兒的對立面,她會再次被拋棄。而第一次被逐出家門給自己帶來的童年創(chuàng)傷復現(xiàn)讓她不太可能再次離開這個家,除非她的心理傷痛愈合。所以她繼續(xù)待在這個家里,并且無視女兒做的錯事,而是和丈夫站在同一邊,義無反顧地去維護女兒,踐行丈夫的育兒觀以及對她的要求:要竭盡全力當一個好媽媽。所以他們夫妻二人在女兒鞋子丟了之后跑去學校大鬧抓所謂的罪犯,至此故事已經(jīng)走向荒誕和諷刺。而女兒之前故意將筆袋扔到馬桶里卻栽贓給同學,并將情敵小女孩推下樓,很有可能這次的鞋子丟失事件也是她自導自演,夫妻兩人卻兢兢業(yè)業(yè)在女兒策劃的大戲里面當演員。
2、 女兒喜歡的小男生嚷出是她把情敵推下樓,女主竭力地維護女兒,雖然她潛意識里也懷疑是女兒把死者推下去的,因為她進入了被死者家屬和追悼人圍逼的幻境中,但她依然堅定地站在女兒和丈夫這邊,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繼續(xù)得到丈夫的愛,才能繼續(xù)茍存于曾經(jīng)拋棄過她的這個家庭,才能避免再次回到?jīng)]有愛的原生家庭
3、 女主看著家里畫滿了“殺人兇手”的玻璃和頹喪暴躁的男主,靈光一現(xiàn)想出一個辦法:用換了成分的疫苗殺死全校的同學。至此故事已經(jīng)完全荒誕,男女主已經(jīng)瘋魔。在打疫苗的當天女主對著小女孩給女兒的信——里面寫著他們不相信女兒殺了人,女主像個機器人一樣讀完紙條并松開紙條,她已經(jīng)沒有了良知和情感,同學對女兒天真的信任已經(jīng)無法打動她。殺了所有小朋友后,他們給女兒在教室上了一堂充滿愛的課堂,親手給女兒搭建了一個她喜歡的學?!羲凶屗憛挼耐瑢W和老師。
電影里三個缺愛的人湊成了一家,男主從小被霸凌沒有得到母親的保護,女主從小被母親拋棄,小女孩對親生母親都沒有了印象,父親的愛也是畸形的,所以這樣三個被原生家庭傷害并極度缺愛的人一起締造出一個愛扭曲的家庭。
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不會有這么荒誕的故事,但原生家庭和缺愛造成的關系中的悲劇和不幸卻比比皆是。
寫了一大堆影評,過了半天的時間,又覺得自己評的只是電影表面,感悟了一些內容,故而重新編輯下吧。
首先剛剛看完電影的時候,我給了三星,因為看得太壓抑了,被電影表面的變態(tài)所影響,所以所思所想也和其他豆友一樣,只是根據(jù)電影和演員、角色本身,絮絮叨叨給出自己的想法,屬于那種,雖然看了電影,但沒看懂或者被電影情節(jié)設定帶偏,反而對電影想反應的問題,淡化了。
電影進行到44分鐘時,我覺得大家應該都和我一樣,覺得這是美好的大結局了,灰姑娘被渣男劈腿,偶遇王子,和王子相戀、相知到結婚,繼女(小光)很可愛、懂事,丈夫溫柔體貼愛自己。但隨著女主朋友的一句話,真正的內容才開始,朋友說“灰姑娘的故事好可怕,跳了一晚上的舞蹈,因為一只水晶鞋就結婚了”,暗示之后他們婚姻的變化。
果不其然,首當其沖作妖的,是男主的女兒小光,“小孩子喜歡一個人,總喜歡用惡作劇引起他的注意”,女主暗示男主,小光用栽贓小度的手段,故意吸引小度的注意,而女主和男主的討論被躲在樓梯上的小光聽到了,繼而開始了后續(xù)對女主的報復──故意扔掉女主做的便當,向老師誣陷女主這個媽媽不稱職,后續(xù)故意在女同學(被小光害死的女孩子)葬禮上穿紅鞋子,讓眾人指責女主不用心,小光是喜歡小度才害死那個女同學的么?看到最后,才明白,她愛的只有自己,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負我!我得不到的。他人也不可以得到。
在男主的縱容下,小光越發(fā)的變態(tài),而他做了什么?
他是個醫(yī)生,也是一個畫畫愛好者,在小光殺了人之后,看到女兒猙獰的面容,推諉自己的過錯,他第一時間是用暴力解決問題,被女主制止后,他開始了長時間的反思,反思過后,他得出一個結論:他不該把畫畫當成寶貝。他的女兒才是最寶貝最應該珍視的,他女兒做什么都是對的,他的女兒沒有錯。這也為后續(xù)他毒殺全校學生做下了鋪墊。
而這個鋪墊的推手。就是女主。
原本以為,在這么變態(tài)的家庭生存的女主,會進行反抗,會離開,但是并沒有,她無法與她們抗衡,事實上,她也沒有進行抗衡,在看清楚繼女的真面目時,在繼女冤枉小度偷筆袋時,她把筆袋偷偷扔到了海里。此時,她的繼女,正在把手推向在窗邊瞭望的女同學。
同一時刻,筆袋扔到了海里,女同學被推下了樓。
從這里,其實已經(jīng)表明,不是這個變態(tài)家庭影響、同化了女主,而是女主主動融入進去的。因為她的童年不幸,她的母親離開了她,她說她要做一個好母親,絕不像她媽媽一樣??梢哉f開頭+中間的劇情,就預示了后續(xù)女主的變態(tài),絕不是突然變化的。長時間的執(zhí)念,已經(jīng)把“做一個好媽媽”這一信念進行變態(tài)的扭曲。
好媽媽,就是讓孩子快樂,孩子永遠都不會錯。沒有犯錯誤的孩子,只有不用心的媽媽。
這也就是,女主在知道了小光故意向老師賣慘自己的繼母沒有給自己做飯時,她第一時間沒有反應給男主。而是選擇沉默的原因。
細心一點會發(fā)現(xiàn)一個情節(jié),女主答應男主求婚,是因為男主的一句話,他說:小光需要一個媽媽。正是這句話,像一把鑰匙,驅動了女主結婚的念頭,電影里,她一直立志想做一個好媽媽,一個不會像她母親那樣拋棄孩子的女人。她需要一個實踐的靶子,而小光就是那個靶子。
她母親選擇拋棄孩子,她立志要做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所以,哪怕小光是惡魔,哪怕男主都對小光失望時,她選擇的是繼續(xù)站在惡魔的身邊,因為她要不拋棄也不放棄孩子啊,她怎么可以像她母親一樣(諷刺??) 而只要執(zhí)念夠深,就發(fā)現(xiàn)不了其中的扭曲。
以上是電影演繹出來的內容。但看完后,就像發(fā)酵完成的面一樣,好多想法在腦海里膨脹。
男主很有錢。女兒可以說是,要什么有什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得到的東西,因為總是輕而易舉的得到。所以,她什么都想要,她想要小度的注意,所以誣陷他,女同學和小度玩得好,所以女同學必須死,所以參加女同學葬禮也要穿紅鞋。面容天使般乖巧,內心惡魔般猙獰。
過度溺愛孩子。哪怕她殺了人,也是對方的錯,在男主為女兒殺人而憂心忡忡的時候,女主讓男主以打疫苗的借口,毒殺了學校所有的孩子。
最后的場景,女主充當老師,男主充當捧梗人,女兒回答一個簡單的數(shù)學題,兩人就夸張地夸贊女兒,女主說上歷史課吧,女兒說,我想上語文課,女主立刻改成語文。孩子想要什么,就必須是什么。
看完這個電影,我一度覺得是日本人對西方教育的諷刺,被他們洗腦了一輩子的快樂教育,兒童心理學,卻涌現(xiàn)出一大批廢掉的年輕人。
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讓孩子更好,就要一味地順著孩子的心意來么?察覺到孩子變態(tài)的走向,還要一味地覺得孩子沒問題嗎?把溺愛當自由給予孩子,孩子就能根正嗎?
“不要打孩子,不要罵孩子”似乎正在成為兒童心理學正向的教育方式,明明是溺愛,卻口口聲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沒錯,錯的是家長和老師,以及整個大環(huán)境”,從電影就看得出來,大環(huán)境沒錯,錯的是孩子和家長。孩子已經(jīng)錯了,家長卻依舊在縱容。
“我改變不了他們,所以選擇和他們一起黑化”
典型的西方思維,改變不了的,就默認和它同在。
就像美國禁止不了槍支,所以選擇和槍支共存。
他們禁止不了強奸,所以選擇墮胎違法。
他們控制不好疫情,所以選擇和病毒共存。
他們禁止不了偷盜,所以選擇小偷盜無罪。
他們解決不了的所有事情,而這些事情,都會變成一種正常程序。
比起灰姑娘,其實這個作品更像藍鬍子的變奏曲吧。XD 雖然是以家庭、親子這個角度切入,但我卻無可奈何的不斷聯(lián)想到工作與職場。XD 總覺得是類同的,如果沒有審慎挑選、打聽判斷,往往會落得馬失前蹄的後果。XD 外人看來可能鮮麗,箇中冷暖卻終究只有飲者自知。XD 還有體制。最初可能會像母愛爆發(fā)一樣,以為以愛與智慧感化暴君的故事有機會上演,但絕大部分的真實情形都是被體制給吞沒。XD 這真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xiàn)代社會寓言。XD
選擇土屋さん跟圭さん來演覺得相當適切,印象中當初《みなさん、さようなら》讓圭さん演堀田的理由之一,就是能夠使堀田看起來普通而日常,這部作品中,兩位演員我覺得都達成了類似的效果,看起來有多麼樸實,它所能創(chuàng)造的衝擊力度就能相對應的大。
覺得是還挺適合在電影院看的作品,空間性質無意中襯托、協(xié)助形塑了作品中的幽閉感,創(chuàng)造了一種沉浸的效果。 當然,在大銀幕上看圭さん接吻、滾床什麼的永遠感覺贅沢。XD
2021.08.29
“只要變成了怪物,就不會害怕怪物了?!蓖廖莺吞鸸缭倮m(xù)前緣還是很配。
灰姑娘在人生最低谷遇到了王子,各自破碎的人生結合而成了重組家庭,然而卻拼湊不出一個完整的靈魂。一邊高喊著孩子的未來取決于父母的親身教導,一邊則在逼仄的日常中手足無措、漸漸被同化、而后全員黑化。“只要變成怪物,就不會害怕怪物了。”最終的結果,果真是“哀愁灰姑娘”。最后的大滅殺結尾竟然是填了最初胰島素的坑,熊孩子的所謂“幸?!奔词恰皩幬邑撊?,毋人負我”。片中的死小孩是戲精上身啊。好像伊藤潤二的短篇集中有個類似的故事,關于拋棄的輪回。
鏡頭感畫面配樂等等都還不錯,演員演技也都可,但劇情邏輯不太能深究…整個看完能感到導演想涉及的東西很多,設置了許多意象可對問題的探討卻都很淺層。差了點火候,就停留在一個充斥著獵奇感的暗黑童話了,看完有點不知所云,雖是童話卻得不到什么有普世意義的寓意。最后的結局應該是故意的,拍得特別沒有現(xiàn)實感,點題童話感吧。能拍大量殺害小學生死一走廊還是挺驚訝的。圭哥好帥!土屋妹子演技比上次那部累的時候進步了不少。
女人“抗瘋”通關游戲:父母的婚姻問題、窮、老人生病、被出軌、職場、你閨蜜結婚生娃、你結婚、閨蜜離婚、老公原生家庭問題、你孩子??茨隳芡娴侥囊魂P卡Game Over。日劇《輪到你了》的年下小哥是個彩蛋。
前半部分是正經(jīng)溫情戀愛劇套路,后半部分走向越來越獵奇,有種介于現(xiàn)實與虛幻的精神分析片范疇了。女性太容易被男權社會設下的各種枷鎖PUA,原生家庭任勞任怨、戀愛被劈腿、婚后妻/母職懲罰,直至淪為沒有靈魂的軀殼茍延殘喘。所以灰姑娘的結局用如今的眼光來看細思極恐啊。子役coco的表演有著超脫于同齡人的成熟,和成年人對戲氣場絲毫不落下風??梢愿兄街鲃?chuàng)想表達的一些東西,但劇本的完成度與磨合稍欠火候。
灰姑娘嫁了個變態(tài)王子,結果嫁雞隨雞上演全家變態(tài)的故事。電影一度讓你覺得會往更深層次的方向走,前半段情節(jié)類似希胖蝴蝶夢,年輕女孩嫁入豪宅實現(xiàn)階級躍遷,逐漸觸碰可怖真相,直到繼女情緒反轉,編劇好像不知道該怎么收手,就設計了這么個破罐破摔的結尾,好在角色背后都有共同的被遺棄經(jīng)驗,才使得這個走向不是全無說服力。
意味わかんない。(沒病掛鹽水夠風騷了。
逼瘋一個女人只需要三步,讓她結婚,讓她當家庭主婦,讓她當(后)媽。
「母親失格」。果然田中圭依然是除了山崎賢人以外最搭土屋太鳳的銀幕CP。子役coco演技“可怕”(褒義。
這不比《秘密訪客》好看?死小孩實在是演得太好了,太想揍她了!
想講日本女性被困在“女兒/母親/妻子”的身份框架里,并采用家庭倫理懸疑的類型敘事。但沒太講好,過度的噱頭令其浮于表面。
桃演技真不錯。這輩子不做家庭主婦,不當繼母??
細思極恐。我感覺這電影不是父母黑化把整校學生都毒死了那么簡單,往深了想,如果真是這樣,那么耳鳴、那間神秘的房間詭異的畫、消失又出現(xiàn)了的戒指、最后那封信、里面出現(xiàn)的離家出走的母親等等劇情全部都沒有用。特別是這個男主 乍一眼是個沒有角色深度的人物 但想想他跟病人說的還有在車里罵人的兩段就覺得他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人物黑暗面。女主的黑化也是很有意思 從有個大神的長評里得知 女主知道男主第一次臥軌其實不會死 那就是說 她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臥軌不會死 那還躺在那里干什么?等男主來吧?想想也是背脊發(fā)涼。反倒是小女孩 因為本身就是怪物 在觀眾面前壞得徹底 所以才顯得沒有陰暗面 是最純粹的【惡】。 PS土屋太鳳這種淑女造型比學生造型好看多了。
@新宿バルト9 想諷刺的東西很多又要兼顧故事 導致變成四不像。。田中圭稍微有點油膩了。。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小孩子演得不錯,真的做到了很煩人。
一個殘忍到極限的故事,多少探究到了“怪獸家長”的心理邏輯??杉幢闳绱?,也無法解釋這種病態(tài)的成因,大抵一個孩子需要健康成長,是一定無法離開母親的。
這恐怖的一家人,母愛缺失的結果就是走向變態(tài),萬萬沒想到媽媽居然被同化了,三個擁有類似童年的人終于一起毀滅了,劇情很霓虹,好看,只是有點可惜甜圭這個角色沒有太多可發(fā)揮的地方,仿佛是個工具人
3-,該如何形容這樣一個故事呢,投鼠忌器、內外無法兼顧最終全員瘋狂的家庭與愛的故事,最后如海報一樣呈現(xiàn)一幅“奇觀”,沒什么意義,也缺乏惡趣。
其實換一種拍攝手法可以拍成日版why women kill,只可惜導演想說的太多,最后可能自己都給自己弄糊涂了,拍得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反而弄不懂他到底想干嘛。前半程真的不錯,后半程變得很飄浮。理解導演想要弄出黑童話的效果故意為之,但觀感就是挺割裂的吧!還蠻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