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緣》后,好萊塢繼續(xù)開發(fā)亞洲相關影視:在英國演戲的四川妹子李坤玨(《浴血黑幫》《開膛街》)將出演Netflix電影《虎尾》(Tigertail,也是美國一個地點),馬志(《降臨》)已加盟。故事來自《無為大師》聯(lián)合主創(chuàng)楊維榕,他的父母來自臺灣,該片講述臺灣移民到 美國的兩代人歷程和內心聯(lián)結: 一個叫Grover的男子在臺灣出生長大,童年艱難的他拋棄了真心熱愛的家庭,和一個女子真真跑到了美國,他跟真真之間沒什么感情,但兩人還是一起在美國尋找新生活。 后來Grover開始審視自己一生做過的和抉擇,他是一個頑固的男人,他的女兒Angela已長大成人,也成了一個頑固的女人。父女倆壓根沒意識到他們倆有多相像,但最終,都后悔過、失敗過之后,兩人開始互相理解。 坤玨飾演年輕時的珍珍,一個安靜、禮貌、不礙事的臺灣女子,和Grover一起去到美國生活,對她來說很艱...
因為李鴻其看了這個電影。
很難過,我的婚姻也就如電影里真真和品瑞。
能理解真真勇敢選擇離婚的心情,更羨慕她再婚后的幸福,比和品瑞時幸福太多了。
總是懷念過去的人,肯定是因為現(xiàn)在過得不好。
偶然的一天,翻到13年前用諾基亞6300為他錄的視頻,就此翻開了我無限的回憶……
認識的第二天,我們就散步兩個多小時邊走邊聊,一直以為是我喜歡他的,現(xiàn)在想來,他要是不喜歡我何必在我身上浪費時間?
一次次的邀約;每晚打電話幾個小時一直到睡著;深夜電臺里DJ說睡不著就給意中人打個電話時正在想他就接到他的電話;剛道別走向不同方向,因為不舍所以回頭張望,發(fā)現(xiàn)他也正回頭看我;爬山散步的途中,隨手撿起兩根鐵絲給我編了一個愛心形狀……
或許是因為我愛著他,所以一切的小事皆給我溫暖的錯覺。
曾經(jīng)的夢想就是成為他的夢想,執(zhí)子之手與子白頭。
天真的我以為,自己只是渴望憧憬中的生活,換一個人一樣可以實現(xiàn),現(xiàn)在才驚覺,世界上只有一個他,獨一無二,與他朝夕相處的那段時光也是不可復制的了。
我就像真真一樣,過上了僅僅只是維持婚姻關系的生活。我的激情再無處釋放,業(yè)余愛好迫于現(xiàn)實生活也再難追求,心中的委屈與幽怨也無處訴說。
一直渴望能像跟他在一起時,打幾個小時電話跟我聊我會感興趣的事,開玩笑逗我開心,末了淡然的問一句"現(xiàn)在高興了吧"。又或者是買了我喜歡的東西托朋友送我,當我跟他坐下來吃飯時,一言不發(fā)不停往我碗里夾菜,然后看著我吃。是的,他沒有跟我道過歉,但就是讓我再氣不起來,他一點一點給的溫暖,讓我開始渴望有個屬于自己的家,我沐浴著朝陽為他準備早餐,他浸入如夕陽般溫暖美好的燈光里等我吃晚飯。也正是這些溫暖,讓我痛苦掙扎……
不知道品瑞回到老家站在曾經(jīng)和媛跳舞的那個酒吧是不是后悔了。
我時常想,當時要是不顧一切留在他身邊,現(xiàn)在我會不會感覺幸福一些,快樂一些。
希望我還能有勇氣和能力追求自己的憧憬,還能擁有愛。
另外,覺得李鴻其演得很好,馬泰一下讓人出戲了。印象最深的鏡頭是年輕的品瑞日復一日的開門關門,這沒有愛日復一日的無趣生活讓人窒息,難過。
日常采訪中時間緊、任務重,如果苦于沒有畫面,我一般也就安排拍攝對象做兩件事情:走來走去或者坐在電腦前敲鍵盤,不得已而為之。電影《虎尾》(Tigertail, 2020)輕易喚起了我的認同感。在這部講述臺灣移民代際演化的劇情片而非紀錄片中,走來走去和電腦前敲鍵盤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應該超過了我最近10年采訪的總和。但創(chuàng)作者既然擁有虛構的許可證,當然也就失去不得已而為之的正當理由。電影中走來走去毫無目的,電腦前敲鍵盤沒事找事,目的只在于掩蓋故事結構上的一個又一個致命缺陷。
臺灣生活的細節(jié)溫馨美好,但電影中的人物以莫名其妙的對話、難以琢磨的行為、邏輯混亂的人生等各種方式糟蹋著資源。扮演男主角老年的演員整部電影中投入產(chǎn)出比超高,只需要固定出一張對生活充滿怨恨的臉來回走動和打電腦基本上就完成了任務。電影想說的是他年輕的時候離開愛著的姑娘,帶著有錢的姑娘離開臺中去了紐約??蓮碾娪爸锌矗瑦壑墓媚锕倘缓?,但有錢的姑娘一點錯也沒有,也許錯在有錢?一個挺好的姑娘怎么需要靠父母發(fā)放大量現(xiàn)金補貼才有出路?不用問這些問題,我相信編導自己從來沒有想清楚。
故事的前提設置其實不錯,臺灣經(jīng)濟起飛前的年輕人來美國尋求發(fā)展機會,艱難適應并立足以后,交易式婚姻中的夫妻自己的問題久治不愈,與下一代的沖突也開始形成。從故事編織能力看,創(chuàng)作者無意中將角色塑造成嚴重精神創(chuàng)傷患者,毫無必要地生活在煎熬中,數(shù)十年如一日,但從來沒有給他們提供哪怕一次心理咨詢的機會。
為啥用這個名字?一個地名的田園回憶,一個年齡梗的文學表達,看似高級的雙關玩法,卻沒能在眾多期望中,被電影的水準詮釋。看形式感動的華語電影,是一種恨之痛之的體驗。
是,通篇就是散文詩的質感,明顯的影像感和相對獨立風格的回憶體敘事。搭配元素營造出疏離感,也迎合遠赴他鄉(xiāng)、歸來皆空的游子心態(tài)。人物的勾勒是相對豐滿的,但似乎有意表達的主線因為主角串聯(lián)的邏輯性差,顯得凌亂,許多切入點因為缺失年代標記也顯得混亂。因此節(jié)奏感屬于良好但不實用。
演員方面,算是驚喜吧,真的大愛楊貴媚,李鴻其的演繹也不錯,個人感覺比馬泰要鮮活許多,陳沖依然很符合角色設定,喜歡。其他的演員,或許是沒有怎么練習過華語臺詞,的確會有僵硬感。電影畫面處理的手法是嫻熟的,無論是取景、配色或者是特別鏡頭的運用,在臺語環(huán)境和美國華人社區(qū)的營造上,很符合想象。
在劇情的安排上,為了人物情感表達而排滿了片段。細節(jié)處雖然多半可以相互支持,不過內容依然過于豐滿,從而拖累主題。主題,其實我是有共鳴的,特別是對于華語世界的人而言,男主算是很多80后的父輩典型。在對待母親、愛情、妻子、兒女等諸多問題上的“問題”,該片也一一呈現(xiàn)。遺憾就是并沒能將其深入。移民的壓力、“現(xiàn)實”的鴻溝、還有大男子主義的內核,都只是被擺上臺面亮個相。
不同于美國典型中年危機,該片男主的故事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這種對華語世界的描述,僅停留在浮光掠影,真的只令人感受到無內涵的形式感。這還不像《摘金奇緣》,可以用獵奇感代替文化探討。不過好在,問題畢竟是擺出來了。但未知的是,引發(fā)更多的究竟是抱怨,還是反思。
最后的最后,導演拍劇的手法或許更成熟,該劇本不太適合該電影成品,6分。
(文中圖片均來自豆瓣)
「不語」,公眾號“不著”的藝術單元之一,更多內容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搜索"willyi_")
4月10日,Netflix最新華裔題材電影《虎尾》上線,本片由《無為大師》制作人楊維榕執(zhí)導,李鴻其、李坤玨、陳沖、馬泰、楊貴媚等主演。乍看之下,卡司陣容不容小覷,故事又取材于導演自身,最后當片方打出“該片講述臺灣移民到美國的兩代人歷程和內心聯(lián)結”的宣傳點時,確實會讓人打開這部電影時的心態(tài)是滿懷期待的。
但是,影片最終呈現(xiàn)出的質量,卻配不上我們的這份期待。
根據(jù)影片的敘事節(jié)奏,簡單介紹一下影片的故事內容。
男主角品瑞出生于臺灣,夢想是去美國,青年時期愛上了女孩阿媛,但為了實現(xiàn)夢想,娶了工廠經(jīng)理的女兒真真,與阿媛不告而別。在美國的生活很辛苦,但品瑞還是堅持下來了,與真真生下一男一女。多年以后,女兒Angle長大成人,生活卻充滿了不如意,而真真又與品瑞提出了離婚,品瑞同意了。隨后,品瑞在社交網(wǎng)站上找到了阿媛,兩人又重新恢復了聯(lián)系,在重逢的餐桌上,雙雙跌入回憶。在經(jīng)歷母親去世一事后,品瑞最后帶著女兒回到了臺灣虎尾,重溫故土。
影片采取雙線敘事模式,一邊是老年品瑞如今在美國的生活狀態(tài),一邊是回憶青年時期的臺灣往事和初到美國的奮斗歷程。
影片的時間跨度是肉眼可見的大,想完完全全塞進90分鐘的電影里也是肉眼可見的困難,不知道大家看完上面一段的故事內容,有沒有一種不知道影片重點在哪里的感覺,好像是在塑造品瑞這個人物,但又形容不出來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事實上,造成觀眾困擾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影片的敘事是建立在老年品瑞的回憶之上的,準確來講是建立在導演的回憶之上,他把記憶力比較重要的事情給拼湊在了一起,再用畫外音的獨白連接這些事情,使影片看上去有了邏輯關系。二是剪輯出現(xiàn)了很大問題,前半部分的敘事很拖沓,展現(xiàn)青年品瑞和母親的關系,和女友阿媛的關系,但對于他想去美國的初衷卻一筆帶過;后半部分的敘事又十分跳躍,通過一段重復蒙太奇展現(xiàn)品瑞在美國生活很安穩(wěn),而真真與品瑞兩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跳躍性的破裂,注意此刻的鏡頭語言是不具有敘事作用的,全靠人物臺詞告訴觀眾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至于臺詞,已然成為影片的一大槽點。而本片臺詞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這都是設計出來的人物語言。舉個例子,品瑞和阿媛去高級飯店吃飯,服務員竟然張口就問,“你們來我們這里用過餐嗎?價格寫在菜單右邊?!本退阒肋@段是為了展現(xiàn)人物性格,但乍一聽還是會懷疑導演的生活常識。
人物的臺詞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推動故事的發(fā)展,但本片卻通過人物臺詞直接告訴觀眾故事里所有的謎團。在重逢的飯桌上,阿媛問品瑞當初為何不告而別,品瑞直截了當,“說了又有什么用呢?”確實,如果再解釋一番,畫面又會切成精心布置過的畫面和說不完的畫外音了。
說到畫面,就再多提一句本片的視聽語言,很單調,很刻意,精致的構圖中帶著一絲做作,甚至造成了一定意義上的失真。父女之間的鏡頭疊化,就是想強調兩人之間的某種契合,但畫面里除了愁眉苦臉就再也沒有什么了。
看完《虎尾》,我們很容易把它和《別告訴她》放在一起比較,同樣是華裔題材的電影,同樣是根據(jù)導演的自身經(jīng)歷改編,同樣是拍給外國人看,后者的質量卻比前者高了一大截。很難想象外國人看完這部電影后會對國人移民產(chǎn)生怎樣的看法,純粹為了錢?還是扎根在心中的“美國夢”?那為何最后還是站在故土上流淚?
一切都沒講清楚,連最基本的人物情感狀況都沒講清楚,又何談兩代人的心路歷程呢?
看不明的開頭結尾,想不通的前因后果,蹩腳的對話臺詞,支離破碎的貫穿在一起,很多人的人生選擇又何嘗不是如此。有激情,有尷尬,有沉默,有哭泣,這不是一個海外華人的故事,而是很多人的故事,雖然同樣長居海外,由于時代的不同或許沒那么多的共鳴,但隱約的還是會被那種欲言又止又無以言說的沉默所打動
影片很美國化,標準呈現(xiàn)了那一代人,培養(yǎng)出了不會說中文的子女的困境,交流極其有限。另外,男主居然找了一個中文說得非常機器人口音的美國二代來演,也是很可怕了。美國電影刻畫亞裔的通病,但是居然臺灣導演拍的也是這個毛病,真可怕......
當然,就像馮小剛《老炮兒》是給自己青春歲月的致敬,這部電影中呈現(xiàn)的兩代人的價值觀,雖然我都不贊同,但是呈現(xiàn)這樣一種人生仍然是有價值的吧,值得反思。
中間部分進展快得像mv剪輯。整部電影太缺乏細節(jié)了,臺詞也不行,阿瑞和真真那段關系破裂的爭執(zhí),兩人簡直驢唇不對馬嘴。阿媛這條線其實還ok。
母子、情侶、夫妻、父女——虎頭蛇尾?!墩鹌婢墶返娜A裔熱、《別告訴她》的鄉(xiāng)愁方興未艾。
網(wǎng)飛的亞洲內容策略真的很迷,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貌似是想講移民和ABC們的身份認同,又想講家庭文化,結果一個都沒講好....
一個不太準確的比喻是:Alan Yang心中大概有個“楊德昌夢”—盡管他圓得不算好。從太過克制的片長(這其中的故事明明跨過了三代和那么多紛繁的時代背景)和對老趙戲份任性的“一剪沒”可以窺見一斑。但對這種親情關系的對話和“回首”的中年思悟沒有任何抵抗力,導致馬志的獨白非常戳中了我。還是想說,Presentation CREATES Impression,Opportunity EMERGES Visibility,這些不斷有“異鄉(xiāng)人”審視的亮相值得被慶祝,也值得被鼓勵。
不能因為近年來好萊塢的亞裔題材受到了關注,網(wǎng)飛就如此草率地趕制出這么一部粗制濫造的作品吧,在有限的90分鐘里擠進了移民一代的成長與遺憾,移民二代的困惑與釋懷,可這一切都如同走馬觀花般缺乏過程與細節(jié),尤其男主從臺灣搬到美國這個轉折點交待地非常突兀,以至于情感都顯得浮皮潦草,演員方面除了李鴻其和楊貴媚以外都比較生硬,美國戲看得人如坐針氈。
感受到了生活在西方華人內心深深的孤獨感,卻又無能為力,進不去也出不來
嗚嗚嗚西裝金絲眼鏡李鴻其真的好帥哦!片子本身1.5星,李鴻其2星,綜評3.5歸3。其實這個故事有點像是拍同志電影用了個騙婚男角度但又想政治正確地“我們沒有錯,只是命運讓我們錯過”結果綜合下來哪項情感都沒有很好表達到的感覺。更別說這片子里大部分生臉的臺詞功底都不好,中年真真那口仿佛剛下播cctv的播音腔和那個老華裔阿姨的尬笑真的可以直接拿去做鬼畜……可惜了李鴻其和楊貴媚,不知道這種黃金搭檔要輪到哪部片才能再共演。
為李鴻其、楊貴媚加一星??印象中是導演改編家族故事,看完覺得他只是聽完、寫了這故事,實際上沒有好好地說它。移民造成的斷代不就是推力或者拉力嗎?完全沒怎麼提,就強行父女和解。剪輯感覺也有點稀碎,我喜歡快節(jié)奏,但很多故事或者感情還沒被觸碰到,就進入下一場戲。口音問題也很尷尬,我已經(jīng)儘量忽略了,至少爸爸找李立群、樊光耀來演比陳慕義好吧??看完覺得很舞臺劇。
這電影就和ABC一樣,說它是美國電影,它也不是,說它是華語電影,它還不是。兩邊都沾邊,兩邊都不是。
好濃縮的表達~
虎尾是童年的舊時光;虎尾是母愛的腹地;虎尾是熾烈的初戀;虎尾是揮不去的鄉(xiāng)愁;虎尾是美國夢的起點。
只有李鴻其的獨角戲、他和楊貴媚的對手戲能看,整部電影沒有人味,滿是做作的失真,只有情節(jié)沒有軌跡,只有點沒有線,一切都是零散的點,點與點之間還彼此邏輯難以自洽,所有國語臺詞都透露著一股濃重的英文寫作然後機翻中文的味道,毫無生活的呼吸感,糟糕到絕大部分演員唸著這些臺詞時都僵硬如人偶。最遺憾的,不是移民故事講得還不如30年前的老電影,而是李鴻其的臺語說得那麼好、那麼有魅力,卻沒有一句完整的臺語臺詞,真的是暴殄天物。
可怕??浪費卡司
整體還是做了減法,回歸到基礎的故事講訴,看起來舒服流暢,關于犧牲關于夢想,親密而私人。平靜的追溯和思考移民群體,在適應美國新環(huán)境的同時如何艱難保持和故鄉(xiāng)的情感聯(lián)結。Pin-Jui跟包辦婚姻的真真來到美國,盡職扮演夫妻,這是美國夢的妥協(xié)。即使他們都很努力,但“外國的月亮并沒有比較圓”的現(xiàn)實還是讓大家變得更不會哭,為自己筑起圍墻。李鴻其和馬泰,一個是還沒被生活擊倒還有夢想的年輕人,一個是需要重燃生活激情的老人,從滿是能量到漸漸封閉內心,整個歷程李鴻其演繹得準確鮮活?!皝喼薨职帧瘪R泰太穩(wěn),除了跟葛曉潔扮演父女有產(chǎn)生化學反應外都稍顯保守了。希望有天無論是父親還是女兒,都能敞開心扉,跳舞歌唱奔跑,在每一次蹲下站起開關門之間,心底仍有歌聲流淌。那是曾擁有過的美麗時光,是綠草藍天,是一直在那里的“虎尾”。
時間跨度這么長的故事,卻拍了不到90分鐘,內容可想而之。中段的故事太跳躍了,整部電影的情感都很潦草,最后父女和解的收尾也很缺少力道,移民的故事本身沒有問題,只是找了這么一個俗套的角度來拍,情感還這么倉促,拍的太浮皮潦草了。
犯的還是諸多講述移民及移民二代故事的老毛病 - 浮于表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故鄉(xiāng)與他鄉(xiāng),理解與和解,家人與故知,那些唯有亞洲人才有的道不盡也說不清的情懷,大家都懂,可就是引不起共鳴。陳沖和馬泰短暫的一頓飯,是全片唯一讓我動情的一處。
對于這類影片而言,情感的細膩與動人尤為重要,而笨拙的敘事讓影片根本無法達到如此。影片選取的故事點完全是浮光掠影的,看不到深層次的內容。
剪輯可能實在是找不到剪輯點了,轉場銜接實在是挺糟的。導演對演員的調度幾乎沒有,表演本身也是一塌糊涂,幾乎只有楊貴媚老戲骨一人能看。離鄉(xiāng)之情和男女愛意也只是陳述一番,讓人感受不到氛圍。
一個有才華的人,拍出了沒有才華的電影。
難以置信,這真的是楊維榕拍的嗎?很久沒看過這么令人腦殼疼的一地稀爛的戲了。相比之下《別告訴她》單時空內就把ABC的幾個內容給講清楚簡直還算效率高的,這種亂七八糟的潦草跳躍和蜻蜓點水是要干嘛?但李鴻其的確是個好演員,有他在場的戲,哪怕再尬,看看他也能自我安慰說有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