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fā)生在加利西亞海岸的一個村莊,這里的時間似乎停滯了。當自然和動物自由活動時,每個人都處于反射性的癱瘓狀態(tài)。然而,我們仍然可以聽到人們的聲音,就好像他們在另一個平行的維度。這種感覺就像置身于一個充滿幽靈的地獄。三個女人出現了,她們似乎能夠在這兩個維度之間移動。這些女性正在尋找盧比奧,此人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潛水者,但他最近失蹤了。
帕提諾的第二部長片《紅月》,也是其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他此前大部分作品都是具有實驗氣息的短片和錄像裝置。同時,這部可看作是處女作《死亡海岸》其中一段軼事的延展版,關于海難沉船的死者與其女巫母親,以及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怪獸的寓言。雖說是一部完全虛構的作品,卻完全有別于常規(guī)的敘事,導演將其擅長的實驗美學弧線劃到了類型敘事的模型里,制造出不適的節(jié)奏感與詭異的視聽效果,部分鏡頭有塔科夫斯基和阿彼察邦的神韻,而更多時候則擺出了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傲姿態(tài)。
這部《紅月》可謂集神秘主義、超現實主義和美術館電影為一體。神秘感來自蔓延全片的末日感和最后一刻才現身的怪獸,超現實的段落集中在三個不知從何而來的女巫,她們給活人蓋上白布裝扮成幽靈的模樣;所有人物極其遲緩的行動和言語和《無邊夜色》如出一轍,流露出“慢電影”的風格。這部新作依然擺脫不了導演對自然景觀和龐然大物的迷戀,自然風貌延續(xù)自《死亡海岸》:怪石嶙峋的海灘、洶涌澎湃的海浪和色調陰暗的海洋;開篇黑夜背景下的山峰畫面像從《Fajr》的北非沙漠穿越而來,而反復出現的大壩特寫足可媲美《陰影之山》里的恐怖雪山。
壯觀風景與歷史傳說相結合的表現方式一如既往地奏效,這個故事講述在加利西亞海邊的村莊,一個叫盧比奧的水手在一次沉船事件中遇難,卻沒被發(fā)現尸體。于是他的女巫母親連同另外兩個女巫想法尋找他的遺體。當盧比奧復活重現之時,發(fā)現末日已逐漸逼近這個村莊……
帕提諾對聲音效果、光線明暗和色彩表現力的把握遠勝于敘事的節(jié)奏感和內在連貫邏輯。前半段尚且有較為明晰的敘事線索,越往后敘事連貫性越被過于突出的美學風格所打斷,情節(jié)淪為一張張彼此割裂的華麗照片。到死者歸來后,更徹底擺脫了敘事的束縛,回歸到導演最拿手的風格炫耀(奔涌而出的大壩水流、血紅的海底怪獸等)。
盡管有故作姿態(tài)的高傲感,但是這個結合了歷史傳說與環(huán)保隱喻的神秘寓言仍令人嘆為觀止,因其引人深思的警世感。故事在氣若游絲的情節(jié)下潛藏著海洋環(huán)保的憂慮,極端的氣候變化與生態(tài)資源的濫用導致了人類末日悲劇的上演。這似乎在提醒人與大自然的懸殊關系,“人定勝天”這種說法在帕提諾的作品中是永遠不會出現的。由此,這部新片多了一層若隱若現的現實意義,不再是過往作品中引發(fā)恐懼的宏大抽象感。
有人說電影是一種視聽藝術,因為電影可以給人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而且電影是可以從聽覺和視覺上對于原本的故事進行重構的。如果我們依照故事進行解構,那么電影本身可以使用特殊的時間或者空間的形式進行壓縮內容,當我們注重故事的時候,電影壓縮的是時間,因此,才會有人感覺看完了電影之后就如同過去了一生。
然而有的時候,當時間沒有被壓縮的時候,電影展現的是什么?《紅月》就是對于這一個問題進行探索的影片,本片的故事很零散,因此才具備開放性。三個女人在尋找一個人,這個人失蹤了,小鎮(zhèn)靠近大海,然而大海給予小鎮(zhèn)的并不僅僅是豐厚的漁業(yè)資源,更是一種探索未知。然而站在大海的角度去看,小鎮(zhèn)則是另一種未知。
小鎮(zhèn)居民對于大海而言就如同大海之于小鎮(zhèn)居民。大家秉持的一種態(tài)度就是相互之間的不信任與恐懼。將這種恐懼被放大的時候,時間就已經不重要了?!都t月》更像是一部極具風格化的作品,在這部影片中,大家所熟悉的線性敘事不存在了,甚至可以說敘事是不存在的,這樣一來就跟大家的觀影習慣相悖。因此,《紅月》對于部分習慣了線性敘事以及注重故事性的觀眾來說自然是不友好的,但這并不是因為電影本身的質量原因。
《紅月》本身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因為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對于一部電影的表達他可以有很多種的表達方式,故事線性敘事是一種表達方式,而視聽語言則是另一種表達方式。本片則是使用視聽語言來進行表達的典范。本片的故事是找尋,在找尋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刻意的隱去了時間,因此,觀眾們在觀看影片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對于故事進行梳理的,因此,部分觀眾們會感覺本片的風格化很強烈,但當他試圖用一種線性的方式去疏離內容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原有的風格化的東西無法用一個整體的時間線串聯,因此,本片在故事上是凌亂的。
而對于這種風格化的音像內容來說,本片所表達的是一種放大了的恐懼,從海邊的石頭到森林內部的時隱時現的人以及天上飛的鳥等等。這些原本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人或者物體慢慢的便演化為了一種背景,一種會讓人感覺到壓抑的背景。創(chuàng)作者通過這樣的背景來講述故事的時候,他所講述的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是電影的構成部分。
我們大部分觀眾習慣了通過一個整體的故事來感觸一部電影的主題核心,這是一種電影的表達方式,但是除去了這種方式后,我們所看到的別的表達方式的時候,我們就不能用簡單的線性敘事或者是故事講述的方式來感知一部電影了。于是,本片中的場景出現的時候,觀眾們便會模糊了。
《紅月》將影片展現的重點集中在了聲音上,從而使得畫面以及故事成為了陪襯,我們沒法通過畫面來感知故事,更無法通過故事來感知畫面,但如果我們遵從聲音的話,那么一切就都不一樣了。將聲音作為核心內容后,我們就不難發(fā)現原有的故事被解剖了,原有的畫面感絕也定住了。不流動的畫面就如同無法串聯的故事一樣,沒有辦法給予觀眾這種感覺。
但對于觀眾來說,被解除了這種觀影的途徑之后,我們還剩下什么?觀眾們習慣了一種方式去解讀電影,但這種形式在本片中卻行不通了。我們無法通過線性故事來解構整部電影,與此同時畫面也沒法給予一種流動性。因此,能給予觀眾最直接的啟示就是聲音了,然而對于這種聲音效果的展現,如果不是在電影院,那么聲音敘事的方式給與觀眾的信息是最有限的。因此,理解就成了難題。
當然,這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并不是問題,藝術的創(chuàng)作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我們僅僅遵從一種表達方式是無法完成對于藝術的全部感知的。因此,雖然《紅月》這種影片的理解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并不友好,但卻能豐富藝術的展現形式,這對于藝術的多樣性的展現是非常有促進意義的。
因此,這種類似于夢境的追蹤實際上也是對于本片微乎其微的故事的一種表達,本片中的三個女人在找的盧比奧一樣,如果我們不能從真實的盧比奧去了解本片,那么我們帶入靈魂的視角看看,如果以一種虛無縹緲的靈魂去理解盧比奧的話,本片就顯得更加有意思了。
因此,理解影片的角度多樣性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影片,同時也能了解到更多的藝術形式,最終,創(chuàng)作才能更加的多樣,我們也才能更好理解電影。
……
你好,再見
曾有人問我“你不覺得電影是最棒的藝術形式嗎?” 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非??尚?,因為藝術媒介各有特色,根本沒有必要硬去搞出什么比較級和最高級??赐昱撂嶂Z的《紅月》,不禁又想起這個問題,可能它引發(fā)我再次去思考電影和影像藝術的特質,那種關于聲光和時間本身的實驗。電影要想通過兩三個小時去講述一個故事,常見的方式就是將時間壓縮再壓縮,而《紅月》把時間無限拉長了,大量的長鏡頭、慢鏡頭和定格畫面將電影時間凝固在Rubio死后村莊的肅穆氛圍中,也讓觀者本身忘記了時間的存在。在進入電影院這一行為已經不再有儀式感(畢竟不少人在觀影時交頭接耳還頻繁看手機),《紅月》帶領人重新進入了儀式和意識的領域,提醒我們藏人關于攝影的傳說——快門按下的那一刻靈魂會被吸走。盡管《紅月》關乎死亡、哀悼和魔幻現實主義,但它的“攝魂”并沒有強烈的暴力性,即使Rubio的哥哥訴說著自己試圖將弟弟的尸體從海里拖出來,結果腸子流了出來,鏡頭和語音仍是平緩的。帕提諾在Q&A中談到慢電影邀請的是觀眾的參與,我想他已經成功證明了電影并不需要依賴高速運動和戲劇性轉折來引人入勝。《紅月》創(chuàng)造了一個夢境般的沉浸式體驗,如果在美術館或是其他場景里與它邂逅,我一定會坐下來非常投入地觀賞整部影片,和加利西亞的海一起做夢。因此我也難以認同Mubi下一些一星評論說它是pseudo-beauty或pseudo-artistic,在不斷加速的聒噪大環(huán)境下,近乎催眠的緩慢顯得尤為可貴。
在我很喜歡的播客《Lore》里,主持人經常說自己的節(jié)目位于黑暗與歷史的交界處,基于Rubio的真實故事,《紅月》也是游走于紀實與暗黑傳說的交叉口,女巫、怪獸和鬼魂這些貫穿電影的元素都讓人深深著迷。海是怪獸,月亮是怪獸,Rubio 的母親作為女巫是怪獸,甚至在海上救人無數的Rubio也被說成了怪獸。Rubio想要征服大海的愿望伴隨著他的死亡一起被吞噬了,不只是Rubio的母親陷入了無盡的悲痛,整個村莊也停滯不前了,所有人都獨自靜默著,沉思著,回憶著。電影中沒有任何對話,就連獨白也通過畫外音完成,因為句子短,而我又聽不懂加利西亞語,把注意力集中在話語的節(jié)奏上,使得這些斷句聽起來更像詩,更加突出了夢想、夢魘和夢囈的交織?!都t月》聲音方面的另一亮點來自于環(huán)境音的錄制,潮汐聲、馬蹄聲、柴火的噼啪聲由于過于清晰和真實,一度讓我誤以為我耳朵的敏銳度突然提高了,反而產生了一種不實感,好似戴上降噪耳機進入了人為創(chuàng)造的個人場域。當我聽到Rubio母親房子里東西被摔碎的聲音,又有一種夢中驚醒的感覺,接下來只聞腳步聲卻不見人影,伴隨著鏡頭緩緩在室內平移,擴大了神秘和不安的氛圍。
維基百科這樣介紹加利西亞:“公元前137年,羅馬人進入這一地區(qū)。他們稱當地人為‘Gallaeci’,凱爾特語意為‘水邊居民’,由此最先在希臘產生了Kallaikói (καλλαικoι)這個地名,隨后演變?yōu)榧永鱽啞τ诹_馬人來說,這是一塊極西的遙遠地方,所以也稱之為‘Finisterre’,意為‘天涯海角’,至今加利西亞最西端的一個面向大海的岬角,仍叫這個名字。" 這樣一處歷史悠久的地方必然會衍生出各種各樣與海相關的神話和民間故事??梢哉f自然景觀作為時間的沉淀,每個地質層都記載了生死離別,海倘若一座偌大的墳墓。幽靈化的景觀和晦暗的室內呼應著,使得陰天和黑夜更加彌漫著一股濕氣。這樣氤氳的畫面會讓人聯想到擺放著頭骨的靜物油畫,時刻低吟著"momento mori"。導演自己也在電影內插入了以海為主題的畫和海怪圖鑒。我同時還想到了Bill Viola的影像作品,那種特意放慢的節(jié)奏甚至水的音效都非常相似,暗示著人從羊水中孕育出來,死后也將回到水中去,兩者也都有濃重的神秘主義/宗教色彩。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不是在對《老人與?!泛汀栋做L》這樣經典文學的解讀中那種征服或被征服的狀態(tài),而是一種復雜曖昧的拉扯,就像《紅月》鏡頭下佇立于自然中的人們,和諧中帶點突兀。海與人,究竟誰才是怪獸,永遠是個謎團。
很不好意思,睡著了幾分鐘
靜滯的時間與海底的影像是對于死者的靜滯觀看的生成,《紅月》之中,超驗已經完成,stasis在開始即已出現,而影片的魔幻現實主義時間則是關于死者返歸的催眠或招魂術。人們在大遠景之中消解,逐漸失去運動,近景則是一個無主體的人,重復自身的夢囈,關于怪獸。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空鏡并不“空”,作為BDO的空間的利維坦式怪獸身體。失焦的觀看者無法對畫面進行辨認所以僅能訴諸體驗,這一點很像很多人提到的阿彼察邦,尤其是《納布亞魅影》,《蒸發(fā)》等“現象學神秘主義”性質的短片,神秘意象的產生來自于煙,火,風,而非《布米叔叔》中的紅眼怪獸。紅月的到來是殺戮的時刻,怪物寓言一語成真,沉入海底,在人們的囈語中不斷重構的Rubio回歸,從緩慢的夢囈時間逐漸轉變?yōu)闅⒙緯r間,直到影片結尾,怪物將影像吞噬。
#BerlinaleForum
這種片不需要去影院放映,椅子太多了,就一塊銀幕前面給導演放一張椅子自己看得了。另外,這種美學的類型真的太低級了,跟地攤上的老干部字畫集沒啥區(qū)別,越來越多作者把這種東西當寶貝了。無趣。
看短評以為誤入網易云
#SIFF23#no.2 毫無疑問年度十佳!自然的、神秘主義的奇幻驚悚片。聲音敘事一直強于畫面在充分地壓迫感受,而影像中緩慢遲鈍的主觀搖移鏡頭是深沉而帶著死亡氣息的目光。畫內音幾乎全盤丟棄,所有的人物都啞然無言,但字幕卡和旁白重復著一切夢囈、咒語、歌謠和詩。視聽的體驗絲毫不輸《燈塔》。一切日常的、極簡、陳舊的、來自自然的被技巧性地處理了(比如染色),讓人重新相信電影就是以現實重構現實的魔法。
上至皇帝祭天,下至百姓觀影,形式感通常都服務于儀式感。極為重視形式感的《紅月》已經和「百姓」沒關系了,因為活生生的人在這部美術館作品里都是「死」的。他們像作者塞進畫面當中的素材,仿佛訴說著,這是一部關于人的電影。但很可惜,這是區(qū)別于《信條》式的另一種影像霸權。這種霸權也不可避免的剝奪了「影評人」作為「人」的感知能力,使得「影評」淪為一種對于「行尸走肉」的注解。從陰暗、神秘和不被人感知的地下,到敞亮、科學和可供人想象的展廳,某種意義上來說,美術館仍是藝術的墳墓。
23rdSIFF#無意識的"觀看"正以一種抽象的方式撕扯著知覺.-或許是最接近「自然觸感」的影像:與光與影一同消逝的是那種層層滲透的聲效,再次喚醒的聽覺愉悅—遲緩地消解著敘事的破壞性。只愿掙脫出腐朽的形式-擁抱原始的聯覺,對音像填充的一次顫栗反應.-煙與火交纏著,是濃稠的流體對我的侵襲,脫口而出的囈語仿佛在述說著,我用刀刺穿了你的影子。
當然不能說差,因為也腦補不出拍好了是個什么樣子。感覺是想打通克蘇魯和雙峰的結界,結果有點劈叉,有種自然崇拜的盲目感。
大海大壩紅月都是怪物,白布下的人們熱血沸騰,猶如一個復活儀式。三個女巫帶著人們獻祭給嗜血的怪物,死去的法比奧醒了過來。海邊的石頭千百年來風化得千瘡百孔,如同月球表面。法比奧被海浪打到岸上又被吞噬,他沒有消失于大海,而是被怪物吞噬。紅月時刻,那怪物幻化游走,在生死維度之間自由穿行。
stunning imagery and beautiful concept, really wish I loved this film, yet the repeated symbolic gestures for the sake of "artistic experimental" kinda lost me...
前面睡著了…到中后期開始認真看 全程都是如同沉浸在夢境中的狀態(tài) 耳邊是陌生男子和女子的喃喃自語 無處不在的鬼魅 視覺沖擊的紅色海浪 故事分為三大段 盧比奧消失 作為女巫身份的母親進行召喚 盧比奧出現但發(fā)生災難(可能有理解上的誤差)真的挺難與導演達到共振 概念太高或者說文學性太強 初看風格跟燈塔給我的感覺差不多 但比燈塔更加有厚度 希望之后還有機會欣賞
這就厲害了。運用博爾赫斯式的虛構手法,將杜拉斯、斯特勞布、佩德羅科斯塔、阿彼察邦…融會貫通。
2.7分
很美很美。畫面、音效、故事都美到了極致,優(yōu)雅又哀傷。電影院不讓摘口罩,就沒人能看到我睡著時流下的口水。
光影和層層推進的視聽生效使這部超現實魔幻影片的驚悚感十足,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全片都處于一種故弄玄虛的囈語狀態(tài),說白了不就是個生態(tài)環(huán)保片么。
我睡著了,in a good way...導演是我同學的朋友的男朋友,這個世界太小了
作者嘗試將多位大師的影子投射在一起,可惜最終只捕捉到了皮毛,旁白對于這個語言系統(tǒng)被剝離的世界來說太多余,“靜中之動”與“動中之靜”也沒被調控到理想的平衡狀態(tài);但與此同時,如果我們從表達思路的實驗性出發(fā)進行分析,就會察覺到作者的勇氣,他有意而為之的把其它藝術媒介的表現方法嫁接進影像內部,而后以此種形式建構起一個沒有實質性生命個體存在的空間,在這里,無處不在的物像符號吞噬“角色”,突如其來的Jump scare吞噬“觀者”,吊詭的特攝片質感吞噬“克蘇魯”,它們才是真正的怪物
6.6 自然音與步調的共振是最美麗的時刻,鏡頭是如此美妙地追蹤著鬼魂,然而越往后面越能感覺到影像空間及想象力的枯竭,歸根到底這種完全的凝滯狀態(tài)是很難構建起完整的語法體系的,需要變調來加強語氣。
神話的肖像畫。帕提諾的想法可能是個叫人著迷的亮點,但這高深莫測的呆板效果實在拒人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