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jì)70年代初的北京,忙著“鬧革命”大人無空理會小孩,加上學(xué)校停課無事可做,以軍隊大院男孩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樂子,靠起哄、打架、鬧事、拍婆子等方式揮霍過量的荷爾蒙。馬小軍(夏雨 飾)就是這樣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別人家無人用萬能鑰匙將其鎖打開,溜進(jìn)去耍玩一番,正是用這樣的方式,少女米蘭(寧靜 飾)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馬小軍的雙眼。通過院里的“頭兒”劉憶苦(耿樂 飾),馬小軍又見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見過一眼的米蘭,開始正式將其當(dāng)作夢中情人,然而在米蘭眼中,馬小軍不過是毛孩一個,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穩(wěn)重、帥氣的劉憶苦。自此,馬小軍迎來五味混雜的青春期生活?! ”酒木幾酝跛范唐≌f《動物兇猛》。夏雨憑此片獲得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銀獅獎)。
姜文26年只導(dǎo)了6部電影,產(chǎn)量是真的不高,質(zhì)量的話至少前4部是沒有爭議的,而且每一部電影都對應(yīng)一本書,這一期的電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下部分簡稱《陽光》),書是《誕生·一部電影的誕生》。
姜文作為一個演員是優(yōu)秀的,這個我想就不用細(xì)說了。1994年上映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他的導(dǎo)演處女作,當(dāng)即一炮而紅,獲獎名單一長串,還獲得1995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年度“國際十大佳片第一名”,電影愛好者大約都知道,1995年是個經(jīng)典扎堆的年份,而中國電影從來沒有上過這個榜單,意義非凡。
《陽光》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王朔何許人也?和姜文一樣是軍隊大院子弟,他紅得比姜文早,在我小的時候,也就是90年代初期,滿大街都是他的書,他還在電影中客串了一個配角。電影對于原著的還原度表面上挺高,甚至很多臺詞都一樣,但看完了電影就會發(fā)現(xiàn),精神內(nèi)核與原著大有不同,這種保留形式更換內(nèi)核的改編風(fēng)格,一直保持到姜文后來的所有作品中。
這部電影講了個什么故事呢?
70年代初期,軍隊大院的一群孩子整天無所事事,逃學(xué)、打架、拍婆子(追女孩子)。
馬小軍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就是配鑰匙開鎖,他說自己并不是小偷,因為他從來不偷東西,只是喜歡到別人屋里感受不一樣的生活。
偶然的機會,馬小軍在別人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女孩的照片,被深深吸引了,后來他知道這個女孩叫米蘭,比他大幾歲。
他喜歡米蘭,想方設(shè)法的接近她,而米蘭卻對這個小幾歲的“弟弟”若即若離,和高大帥氣的劉憶苦走到了一起,馬小軍醋勁大發(fā),和劉憶苦大打出手,然后又企圖強奸米蘭未遂,最后被小伙伴們唾棄。
就這么個故事,有什么意義嗎?有人說《陽光》是一個時代的反思,那是影評人自己說的,姜文可沒這么說。故事發(fā)生在70年代初,正是WG時期,成年人的世界是個什么樣子,我們可以從同時期的其它影片中感知,比如《霸王別姬》和《活著》。
相比這兩部電影的壓抑,《陽光燦爛的日子》簡直是沒心沒肺的狂歡,你要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會覺得這個是不真實的。
電影完全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去演繹的,其內(nèi)涵也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具體到青少年時期的一段情感體驗,或者說是初戀也可以。電影只是把那些生活細(xì)節(jié)真實的呈現(xiàn)出來,能感受到什么是觀眾自己的事情。
翻翻網(wǎng)上的一些影評,幾乎都是在描述故事,用各種華麗的辭藻來復(fù)述電影的情節(jié),然后就是扯政治隱喻。我理解《陽光燦爛的日子》,并不是它的“故事”很好,也沒覺得姜文是要講個什么哲理教化世人,這部電影好就好在講故事的手法,是鏡頭、臺詞、音樂、表演等等,是技術(shù)的東西,看姜文電影,“故事”要排到最后,他這么拍也是有原因的。
有一期姜文上圓桌派,就說起了曾經(jīng)代表中國去國外參加電影節(jié),就發(fā)現(xiàn)國外的電影即便不怎么樣的電影,在畫面、音樂等這些技術(shù)的東西上都是很好的,而國產(chǎn)的電影就看起來就不精神,他就想自己拍電影一定要拍有精氣神的東西。
既然知道了是關(guān)注技術(shù),那么我們就從鏡頭聊起。這里說的鏡頭,其實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應(yīng)該是“鏡頭語言”,也包括聲音的設(shè)計等等。
姜文很擅長吸收好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并不是簡單的致敬,而是下了功夫去研究,把好鏡頭的精髓變成了自己的東西。
比如幼年的馬小軍趴在窗戶上偷看幾個小女孩跳舞,分鏡頭和《美國往事》中面條偷看黛博拉跳舞就即為相似。
幼年馬小軍和小伙伴們比賽扔書包,書包落下一個巧妙的轉(zhuǎn)場,馬小軍就長大了。這個轉(zhuǎn)場就類似《2001太空漫游》,原始人扔起一根骨頭變成了太空飛船,濃縮了幾十萬年的人類發(fā)展史。
馬小軍在鏡子面前自言自語的裝逼罵警察,和《出租車司機》里面羅伯特·德尼羅的表演就很像。
在盧溝橋下打群架,兩邊談判正緊張的時候,一列火車從橋上開過,壓住了說話的聲音,緊張氣氛營造得很好。這個類似《教父》中邁克槍殺仇家時轟隆隆的火車聲,極其優(yōu)秀的音效設(shè)計。
像這樣的例子在姜文電影里面可以找出很多,如果你觀影量足夠多,看姜文電影就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彩蛋的驚喜。但是整部電影并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整體,每一個致敬的段落都和電影的情節(jié)很合拍。這也就是姜文說的,現(xiàn)在有些人看不懂,將來他會懂。
音樂給人的影響是很神奇的,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會永遠(yuǎn)記住某個電影片段的音樂。
《陽光》結(jié)尾的高潮部分,用的音樂是意大利歌劇《鄉(xiāng)村騎士》間奏曲。這個間奏曲也被馬丁·西科塞斯用在了《憤怒的公牛》開頭,羅伯特·德尼羅扮演的拳擊手一個人在拳臺上揮拳、跳躍,這段音樂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調(diào)——孤獨。
姜文在剪輯《陽光》的時候,一直是以《鄉(xiāng)村騎士》做基調(diào),電影和《憤怒的公?!穬?nèi)核是相通的,表面的故事都是瑣碎與暴力,是想要擺脫某種控制的掙扎,但真正的內(nèi)核都是深沉的孤獨。馬小軍天天和小伙伴們混在一起,其實內(nèi)心是孤獨的,即使對米蘭的初戀,實際是青春期的性萌動,由于缺乏引導(dǎo),肆意生長成為一種占有欲,根本沒有愛情什么事。
為什么姜文經(jīng)常被“誤讀”,我也舉一個音樂的例子。馬小軍打架拍板磚那一段,用的音樂是《國際歌》,我曾經(jīng)以為這是個隱喻,這一點也被官方建議修改,說明官方的解讀也有這個意思。但后來讀了姜文的書才明白,用這段音樂的原因,那時候根本沒電視,街道和大院都是大喇叭轉(zhuǎn)播廣播臺的節(jié)目,到了傍晚節(jié)目也沒了,就是放《國際歌》,所以姜文只是還原了記憶中的映像,是我們自己想多了。
原著大約6萬字,而電影劇本有9萬字,非常細(xì)致的改編。
臺詞當(dāng)然也是劇本的功力,就像劇中馬小軍強奸未遂,米蘭問他,你覺得這樣有勁嗎?馬小軍回答:“有勁”,這部電影的臺詞整體都很有“勁”,不同于之前的任何國產(chǎn)電影。
當(dāng)然也有細(xì)膩的東西,馬小軍的媽媽罵他的那一段臺詞就很細(xì)膩,斯琴高娃是老藝術(shù)家,在影片里發(fā)揮演技的就這一場戲,幾句臺詞我們就知道了這個家庭的基本情況。爸爸是部隊高級干部,長年在外執(zhí)行任務(wù),媽媽曾經(jīng)是文化人,這種結(jié)合有政治因素,是建國初期部隊婚姻的常見模式,這些其實在原著里面就有的。
下著暴雨的時候馬小軍哭喊著向米蘭表白,第一句話喊“米蘭,我喜歡你”,米蘭裝沒聽清,第二次再說的是“我車掉溝里了”,真是哭笑不得,兩句話把馬猴那種既沖動又怯懦的性格表現(xiàn)得很完美。
當(dāng)然,你要是讀了原著再看電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更多的妙味。比如原著里面馬小軍強奸是成功了,臺詞是“你活該”,電影改成了“未遂”。如果一定要找找故事背后的內(nèi)涵,王朔的文字確有一種“批判時代”的感覺,而姜文把馬小軍描繪得更加孤獨和無力,時代的反思也更加深刻。
《陽光燦爛的日子》拍攝了25萬英尺膠片,創(chuàng)下了國產(chǎn)電影使用膠片的記錄,這些膠片是怎么用出去的?
打完架洗澡那場戲,大冬天的演員們在澡堂里拍了30多次,馬小軍身上都被水沖得脫皮了,夏雨第一次演電影就拿威尼斯影帝,(多謝評論提醒,此處原來誤記為戛納影帝),他也不是什么表演天才,這個獎是磨出來的。
寧靜的那張照片也是用膠片拍的,4本膠片大約23000多格圖片挑出一格來沖印。
攝影師是顧長衛(wèi),他曾警告姜文:“你這么拍 ,很多都是要剪掉的” !而姜文也坦言他有點“恨”顧長衛(wèi)這么說,對于創(chuàng)作姜文從來不考慮成本,但是后果也很嚴(yán)重,由于前期的投入太大,《陽光》劇組幾次彈盡糧絕,差點胎死腹中。
于是姜文電影就成了傳奇,于是有些人就會說“他的故事絕不會簡單,背后肯定有隱喻”,同時也會出現(xiàn)很多千奇百怪的解讀,我并不反對解讀,只是無論什么電影都局限在“故事”里,看電影的意義也就打了折扣。
《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幫青少年句句不離粗口,抽煙喝酒打架強奸,怎么看也不會是個好“故事”,要放到現(xiàn)在估計很難過審,會被剪得亂七八糟,有些人一樣會說看不懂,一樣會被罵成狗屎。
但是后來姜文的電影越來越難懂,越來越玄幻,可能就是因為一部被禁的電影《鬼子來了》。
視頻增加了幾段姜文的采訪:
馮小剛的電影,我最喜歡的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和《讓子彈飛》,還有《功夫》。
王朔《動物兇猛》——我把硬幣夾緊,問她第三個問題:你和第一個男人睡覺時,他都說了些什么?。她抽硬幣,我夾4緊0手4指,她無論如何4拔0不4出來,她罵道——你夾那4么0緊4,我哪4拔0得4出來!
90年代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大陸青春片的巔峰之作。
沒辦法,只能打五星。
性顯然是姜文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當(dāng)[陽光燦爛的日子]的主人公爬上了高高的煙囪,他似乎把世界都踩在了腳下,正是這種年輕人兇猛的征服欲讓電影顯得那么可愛。無論哪個年代的青春都意味著永恒的大太陽和過不完的日子。唯一的烏云來自旁白,它無數(shù)次地提醒我們韶華已逝,人終歸要被獨自落在泳池里自己撲騰。
姜小軍的自傳式處女作,回避文革時代的是非混淆黑白顛倒,用豐富的藝術(shù)手段和荒誕的表現(xiàn)方式,消解權(quán)威、解構(gòu)神圣,再現(xiàn)成長的喧嘩與騷動,青春的夢幻與激情。明明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他們最好的時光,甩當(dāng)下青春打胎片一個世紀(jì)。
在舉國最灰暗的日子里,這幫大院子弟卻在打架、泡妞、幻想,恣意消磨自己的黃金歲月,在一方小天地橫行霸道但也畏懼大人。開鎖、游泳、爬煙囪,少年在處理自己無處安放的欲望。聞到燒荒草的味道,是因為夢境被陽光烤黃。后來呢?后來的人生是黑白的,他們?nèi)四9窐拥赝票瓝Q盞,活成了古倫木口中的傻逼。
矯健又圓潤的身材啊,這才是健康的審美。
姜文,夏雨,張一山長得太像了!
別人說這部片子很絕望,我看到的只是與我無關(guān)的,男生的青春期
“我的故事總是發(fā)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飾心中的欲望。那時侯,好像永遠(yuǎn)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fā)黑”——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場對白
啥都不說啊,經(jīng)典啊。。。最愛的大陸片之一啊。寧靜這身材才激發(fā)少男欲望??!
看看當(dāng)年夏雨演技多好,渾然天成。看看寧靜,看看耿樂。這么牛逼的一群人。后來怎么都混成這么四六不靠的。
一群紅色后裔對小貴族兼小流氓式的大院生活的悶騷式懷舊。
高干子弟那點破事,影片結(jié)尾尤其惡心
理想是用來毀滅的。一句傻逼,喊出青春最有力度的挽歌。
姜文導(dǎo)演處女作,夏雨成為最年輕的國際電影節(jié)影帝。1.運用意識流、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成功反映了文革時期青少年的迷惘、暴力和懵懂原始的愛情;2.主題曲是哀婉凄美的[鄉(xiāng)村騎士];3.純真的意淫,回憶的扭曲與掩飾,結(jié)尾傻子的"傻B",殘酷青春;4.大量過曝和逆光鏡頭,燦爛得唯美;5.吹氣球,泳池戲。(9.0/10)
作為處女作它確實成熟得令人驚訝;作為一場青春的自我意淫夢,它更是我所見過的最華麗、而又最粗鄙的。姜文是個才華噴涌的男人——這點將永遠(yuǎn)被銘記在影壇上,縱使他的青春已經(jīng)過去,但他記憶中的夏日將永遠(yuǎn)在涌動、在迷惑,所有的欲望都流著汗水,所有的生長皆帶著光輝。我記得他曾經(jīng)說過,一個男人的成長,往往來源于女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對的,正如總是走進(jìn)別人房間的馬小軍,永遠(yuǎn)猜不到有天也會有人走進(jìn)他心中的房間。其實米蘭不過是一場夢,是一個符號,是青春所必須的荷爾蒙。我也不知道對于那些曾經(jīng)的幻滅,還有多少故去會被罵作傻逼。年少時我曾摒棄過的夢,日后竟也開始摒棄起我來。如今這些都已被時光帶走,分不清真實與虛幻的我,不由得記恨起時光。而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它們將一去不返,盡管今天的陽光也一樣燦爛,明天的太陽也照常升起
為什么你們都那么牛B地看到了時代的悲劇,我卻傻B的沒看出什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