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誰的愛情不自私
感情就是本能驅使下的行動。沒有無私的愛情,愛著別人就死硬把別人攪和進自己的生活。這樣蝕骨的愛情,誰都不會后悔。
人的占有欲是控制不了的。不論男女。
欲望絕對毀了一切。
女人在男人走后(不論是分手還是死亡),是否一定要生下男人的孩子?
2 ) 《痞子英雄》算什么
多少年過去了,今天不知怎么中了邪,突然又翻出這部劇看,多年前那種心跳的感覺再次浮現(xiàn)。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始終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海巖的作品,雖然它可能并不是最紅的一部。但是紅不紅和營銷手法,市場環(huán)境聯(lián)系更大,《風花雪月》不過是沒趕上《永不瞑目》的好時候而已。
海巖劇的魅力,在于把懸疑、破案、逃亡、浪漫愛情完整的縫合在一起,劇情的吸引力成幾何系數(shù)的被放大。這么多年過去,沒有任何人可以像海巖這樣把三種完全不同的元素融合的這么好。海巖也在丟棄了”破案“和”逃亡“等元素后喪失了他原本的魅力。而《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是這么多劇集里,講這幾個元素發(fā)揮到最好的一部。猜不到的結局,意想不到的下一步,生離死別的愛情,震撼人心的癡心……就連真相大白之后,海巖還要加上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尾巴,讓主人公的形象在正邪之間徘徊不絕……
相比之下,號稱將破案和愛情融合在一起的《痞子英雄》,做的多么的生澀。為了追求出乎意料的結局,只不過是讓主角的身份更加離奇而已。情節(jié)上完全沒有任何復雜的矛盾沖突。
3 ) 第三次評,那些男人們風花雪月的動機
最近因為對電影的不滿,忍不住又把電視劇回顧了一遍,也再次忍不住想再評一次,談談之前那么多遍都沒看到的那些,關于這個故事里每一個男人,原來猥瑣又有趣。
在這里竟然已經前前后后發(fā)過三次評論了,差不多每兩年我就發(fā)次神經病。但看過去,果然每一次看見的東西都不一樣。第一次寫于2009年,那時候瞎興奮。原帖:《痞子英雄》算什么(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301730/)
第二次寫于2011年,發(fā)在百度貼吧,但不知為什么是匿名發(fā)的。后來又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豆友轉了過來,原帖:《懷念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送給幻想浪漫的男和女》(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22602/?start=0&post=ok#last)貼吧網址:
http://tieba.baidu.com/p/640071886 在這第二次的評論里,我提到了劇中的男性角色對女主角呂月月有集體意淫,并認為這是他們集體捧殺呂月月的動機。我當時非常憤慨,卻并沒有仔細分析這其中的玄機。而今再次重溫,發(fā)覺海巖真是厲害,對人物的設計和把握,甚至每一句臺詞的拿捏都異常精準,入木三分。于是,有了這第三次的評論。
海巖的小說喜歡寫女人,每個女人都是強勢的、不可復制的、亦正亦邪的非典型女人。這些女人在海巖的小說里找得到,在現(xiàn)實中卻難遇到。而海巖小說中的男性角色卻往往比女性角色現(xiàn)實的多。在《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里,前前后后出現(xiàn)了這樣一些男性角色,推動了呂月月的一步步行動:男主角潘小偉、預備男友薛宇、隊長伍立昌、副隊長李向華、同事劉保華、同事紀春雷。這是“毀掉呂月月”小集團的主要成員。關于潘小偉,他是故事主線,少女偶像,各種分析珠玉在前,這里就不班門弄斧了。我此番關注的,是其它男性角色。在過去的討論中,這些可能被放置或忽略了。而這些角色的精準設計卻恰恰體現(xiàn)了海巖對社會的洞察力和批判力量,也體現(xiàn)了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
所有的男人中,最大張旗鼓的要做掉呂月月的就屬副隊長李向華了。李副隊長偵查員出身,一路爬上了刑警的位置,并放自己相戀多年的女友于美國多年,遲遲未前往與其團聚。在潘小偉出現(xiàn)之前,李向華并未表現(xiàn)出過任何對呂月月的防備或不滿。當然,那時的呂月月只是一個剛畢業(yè)分配到警隊的大學生,每天做些打雜的工作,是李向華絕對的“下屬”,距離之遠對李隊長夠不成絲毫威脅。但是當潘小偉出現(xiàn),呂月月在這個大案中迅速占據(jù)了重要角色,李副隊長的各種非詞就多了起來。他抓住任何機會在隊長伍立昌面前表達對任用呂月月的不滿,從質疑她的專業(yè)性轉移到質疑她的人品,不將之換掉不罷休。他甚至私下在預備男友薛宇面前似有似無的說了些似是而非的話,希望薛宇“勸勸”月月,不要掉入糖衣炮彈的圈套。在案子進入僵局,局里領導代領大家“批評與自我批評時”,他第一個舉手發(fā)言,旗幟鮮明的表達他對“呂月月”的不滿,甚至不惜直指呂月月已經被金錢迷惑,是案子破不掉的最大元兇。當呂月月和潘小偉逃亡后,在案情尚未清晰的情況下,他直接向上級領導要求對呂月月發(fā)出通緝令,直接斷定她“變節(jié)投敵”了。到底呂月月做了什么,讓這位李副隊長這么恨她?難道只是因為李副隊長某一次教訓呂月月的時候,呂月月頂了幾句嘴?
呂月月第一次和潘小偉出去吃飯,由于沒有匯報而讓整個警隊找了一個晚上。當然,李副隊長沒有浪費一分一秒,幾乎一整晚都在投訴呂月月。這里面李向華有幾句話頗為有意思:“要說專業(yè),她呂月月警校畢業(yè),科班出身,比你我都專業(yè)多了吧?可你看看她今晚干的這事兒,是一個刑警該做的嗎?”
是的,這句話直接暴露了李向華對呂月月最直接的怨念。對呂月月專業(yè)背景的遙不可及以及恐懼,是李向華一直要做掉呂月月最直接的動機。
和呂月月刑警大學畢業(yè)的高起點不同。李向華是從最底層的偵查員做起,一點點累計經驗,爬上了刑警隊副隊長的位置的。對于任用能力和前景都遠遠高于自己的手下,李向華是非常防備的。他對自己工作的熱愛,或者說對于得來不易的事業(yè)地位的留戀是超越了愛情的。這一特點有跡可循。李向華曾收到其在美國的女友的一封信,信中女友大量篇幅描述對李向華的思念以及自己在美國獨自生活的艱辛,那些肯下嫁大款的女人輕易就可以使用F等世界名牌,而自己卻還在苦苦等待男友前來團聚。在電視劇中,導演用了幾個不短的鏡頭去拍攝李向華讀信,信的內容是女友的畫外音,聽起來委屈又糾結,讓人不覺感嘆那個巨變時代的中國人對金錢和愛情的迷茫。但是當李向華讀畢抬起頭,臉上絲毫看不到對女友境遇的擔憂或牽掛,而是直接問老紀:“前兩天潘小偉送呂月月的包是不是F牌的?”當?shù)弥拇_是6000多塊的世界名牌時,李向華一腦門子鉆入了對呂月月拜金的定調和批判里。
李向華不愛自己的女朋友嗎?肯定不是。但他對自己當時地位的迷戀明顯超越了個人感情。他深知,如果去了美國,他將失去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而不是重獲新生。因此他一直拖著簽證的辦理,最后還是伍立昌托關系幫他辦了下來(這個情節(jié)設計也頗具深意)。而呂月月在警隊中的迅速崛起無疑讓他心有不平。他希望一切按照舊有的秩序,像他一樣,從底層一點一點升上來,而不是像呂月月這批大學生一樣空降,天之驕子一般的享有一切。
或許你會提,薛宇也是警校畢業(yè),為什么李向華沒有針對薛宇?李向華當然有針對薛宇。記得別的組來借薛宇參加射擊比賽嗎?李向華以辦案為由百般阻撓,多次勸薛宇放棄比賽。編劇和導演用了不少時間來描寫薛宇參加射擊比賽。除了要表現(xiàn)薛宇的能力,要通過歷次成績的起伏來表現(xiàn)薛宇在呂月月問題上的糾結,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讓觀眾看到李向華的表現(xiàn)。丁春誠飾演的李向華非常痞,面對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歇斯底里。他自始至終缺少大起大落的調調掩蓋了他內心的那些小想法,卻掩蓋不住有心人的留意。
再來說說隊長伍立昌。伍隊長在片中是個正義角色,講話義正詞嚴,提攜下屬,特別是在所有人都踩呂月月下水的時候,只有他非常堅決的為呂月月辯護。他也是偵查員出身,但與李向華的狹隘不同,他非??粗心贻p人的長處和能量。月月也在海巖面前毫不避諱,說隊長很給她機會,是個很開明的領導,是她和薛宇的偶像。伍隊長對呂月月的偏愛無疑被所有人看在眼里。所以當小提琴已經拿回來而呂月月失蹤時,處長將繼續(xù)追查呂月月和潘小偉的任務交給了副隊長李向華,這一決定無疑已經表明了領導對呂月月失蹤的判斷。伍隊長因為偏愛呂月月背了黑鍋。這一切的偏愛似乎來得有點過于強烈,有點超出了伯樂愛才惜才的范疇。但伍隊長的所有行為非常體面,讓人找不出半點兒蛛絲馬跡,覺得他覬覦呂月月。讀者也不好一直猥瑣的覺得所有的男人都是壞的,至少還可以留那么一個半個善良正直的美好人物吧?
可惜,海巖并沒有留情。伍隊長沒有露出痕跡,但他的兒子伍冬冬露了馬腳。一次呂月月拿了一鍋小雞燉蘑菇給冬冬吃,伍冬冬欲言又止,不停試探呂月月的婚姻觀。當呂月月直接問伍冬冬的初衷時,伍冬冬說了實話:“我想讓你做我媽媽,和我爸爸結婚?!毙≌f里和電視劇里沒有正面寫呂月月聽到這句話的想法,但稍有留心的讀者/觀眾都會問,呂月月這么聰明,難道不會立刻聯(lián)想到伍冬冬的這個愿望是否和他爸爸有關?呂月月畢竟還是小心的問了一句為什么,伍冬冬直言:“因為你像我的媽媽?!?br>
這個“像我媽媽”是指冬冬覺得呂月月和他已故的母親樣子像?還是冬冬覺得呂月月符合他對母親的幻想?這些書中和電視劇中都未做深究。但若聯(lián)系起背景,卻不難找到端倪。伍立昌鰥夫多年,每當有同事或上級勸他續(xù)弦,他總是搪塞:“冬冬不喜歡”。冬冬在故事里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朋友,小小年紀很能吃苦,善解人意,拉得一手小提琴。冬冬是了解父親的喜好,才說的這話,還是純粹出于自己的喜好才提出這樣的要求?他難道看不出呂月月每次和薛宇一起來,這兩個人是什么關系?但這個答案并不重要。冬冬對呂月月的接受,無疑暗示了伍立昌的立場。
作者還借冬冬之口多次表達了伍立昌的心情?!鞍职郑略陆憬闳ツ膬毫??我好想她?!?br>
追究到這里,在呂月月歸隊后,伍隊長對其的唾棄和打擊就有跡可循了。所有人都知道呂月月和潘小偉有事兒。所有人都看到了呂月月對潘小偉的死多么的肝腸寸斷。也因此,當所有人看到呂月月變成“英雄”后,大家的唾棄就更加嚴重。伍隊長眼中呂月月“太可怕了”,不僅僅是對自己看錯一個人的失望,更是對自己心中女神的隕落的忿恨。他曾為此背負了那么多沉重的包袱,而最終卻證明還是被背叛了。因此,他的恨留的時間最久。電視劇一開篇就表明了伍立昌在時隔多年后對這件事這個人的態(tài)度:“你有采訪證嗎?先去開個介紹信。”“我們這沒這個人?!闭l能想到開篇這么官僚冷漠的人,卻在故事的大部分時間里是個如此正義溫暖的伍隊長呢?
4 ) 風花雪月,化為烏有
現(xiàn)在都還能清楚的感受著當時看這部劇時那抑郁著的愛情。愛情是美好的,但是同時也是絕望著,呂月月就是這么守著一份無望的愛情,在痛苦和快樂中掙扎著,沉淪,自我救贖。
看來海巖的作品還真是不適合年少的人看呢,他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無助的企望,然后經過自已或者別人的救贖來走出深淵,可是深淵剛出,又入虎穴,讓人看不到希望的感覺。
5 ) 背叛組織又背叛愛人,但我還是希望她能活下去!
最近看了一些一直想看但又一直沒看的書或劇,《血色浪漫》因為書的精彩電視劇版是看不下去了,但因為劉燁想起以前大學時因住校而沒看完整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結果就想到了海巖,于是我不幸地打開了這部他的早期作品——《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從劇中的演員,拍攝的路線,片頭片尾的制作可以看出這部劇當時是花過不少心思的,是準備讓它火起來的,是沖著一部好的電視作品去的。但它沒有火起來,很多人沒有看過甚至都不知道它。我想如果不是后來徐靜蕾因為《將愛》紅起來的話,它將更鮮為人知。它缺乏海巖首部被搬上熒屏的《便衣警察》的新穎特別,也沒有后來幾近完美的《永不瞑目》的成熟流暢。
因為一些原因,我是原著和電視劇穿插著看的,最后也都各自完整地看完了。較之電視劇前面幾集的拖沓緩慢,還是看書比較容易進入故事進入角色。電視劇的情節(jié)和書中的基本一致(海巖的作品大都如此)。我是一個有原著情結的人,看到哪部劇拍得和原著不一樣了,我便會嗤之以鼻,甚至棄劇。但是這一次,當我原著已完結,電視劇還在看的時候,我是多么希望電視劇能對呂月月有所改編?。∠雭碛X得自己可笑,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
呂月月一開始就和海巖約定,除非她死了,否則這個故事將永遠被封存,是因為這個才非要置呂月月于死地的嗎?除了這個理由,我實在找不到呂月月母子慘死街頭這樣的結局意義何在?最后還要將其蓋棺定論為機會主義——那個之前一直表現(xiàn)得(書中也一直寫的)懂事故通人情的伍隊長,會不會太無情太落井下石了一點?其實對于呂月月的結局他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無論是書還是劇他都應該是這個故事中政府形象的代表吧。說得難聽點,難道一開始他不是看重呂月月的美色才讓她接近潘小偉的嗎?美其名曰:做思想工作。難道作為一個老刑警,涉世未深的漂亮女大學生和帥氣多金的富二代混在一起有多危險他不知道嗎?難道那個幾年都破不了案的國寶小提琴不是因為呂月月才失而復得的嗎?但是,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他看到呂月月有問題的一面時,他一下就拋棄了她,甚至是唾棄她!我們的政府就是這樣的嗎?我們的組織就是這樣的嗎?他說呂月月太可怕,我看是他太可怕了!如果不是他拋棄了呂月月,我敢說呂月月在得知自己有了潘小偉的孩子后可能選擇的就是保住事業(yè),而不是這個看似她生命中最后一根韁繩的孩子!這樣也就不會有后來的去香港,最后母子慘死街頭。這個人物顛覆得太快太徹底。當然,還有比他更快更徹底的,那就是呂月月。
書中呂月月16歲時被校長“禮貌地檢查”這一段電視劇沒有拍出來,后來在她自己回憶總結時也帶過一句,但是我看不出這一段經歷對后面的故事有什么作用,這可能也是電視劇沒有拍出來的原因吧。
呂月月的兩次變節(jié)我覺得放在今天的話人人都可以理解,但是90年代的時候,能理解的人就比較少了。一個20出頭涉世未深的女孩子,面對這樣一個多金,年輕,帥氣又深愛自己的男孩,怎么能不動心動搖?但那畢竟是一時沖動,畢竟他們的愛太淺薄,畢竟前路茫茫生死未卜。所以在最后的那個夜晚,和潘小偉一場大吵后的呂月月再度動搖了。她知道她還是有退路的,她一直都知道!呂月月和潘小偉在北京連頭帶尾也就相處了半個月,就算加上逃亡的最多也就一個月。她用了半個月的時間背叛組織,再用了半個月的時間背叛愛人。我不是否定呂月月,但她的性格根本不適合做一名警察。
同樣不適合的還有徐靜蕾本身。首先我從來不覺得徐有多漂亮(好吧就算她漂亮好了)。那時候她才剛出道,有點土,她的牙齒我也不說了。而根據(jù)書中的描寫,呂月月可以說是一個傾國傾城的大美人了。其次是氣質,我雖然不覺得徐有多漂亮,但她的氣質很正——太正了,而呂月月其實是有風情的一面的。潘小偉的死那里,電視劇拍得遠不如原著來得充沛流暢,再加上徐稚嫩的演技,大大削減了原著的震撼!
回北京后,呂月月徹底崩壞,就像電視里冬冬說的:之前的呂月月已經死了。至于故事,那也是狗尾續(xù)貂的存在,難道潘小偉的死不是對呂月月最大的懲罰嗎?非得置她于死地,暴斃街頭才算深刻?死其實很簡單,活著才是真正的懲罰!很喜歡書中的第二十六次談話,呂月月很好地總結了她的故事:她的幼稚,她的淺薄,她的盲動,將讓她付出一生的代價。如果能像她自己說的:她將用她的一生全力以赴地去愛,去換取兒子對他父母這段愛情的諒解——我想那將是這個故事最好的結局。但呂月月終究還是死了。也罷,我把它看作是潘小偉原諒了她。他還是愛她,還是舍不得她,所以把她帶走了。
電視劇有兩處值得一提的地方。男主角潘小偉由來自臺灣的男演員劉漢強飾演。我對潘小偉整體無感,但美高夜總會里他連發(fā)三槍擊斃黑社會老大一幕著實讓我驚艷(或者說是驚詫)。我一度還以為那是他的夢境……那凌厲的身手,那瞬間狠辣起來的眼神和劇中除那一幕之外的潘小偉是兩個人!那一瞬間的爆發(fā)力總算讓我記住了這位臺灣男演員。他的造型和自己當年癡迷的一位男明星是多么的相像。曾經覺得男生長發(fā)是多么的飄逸瀟灑,但今天看來卻是多么的不利索……原來人都是在自我否定中成長、改變。另外一處是王菲的《棋子》——當年她還叫王靖雯。個人覺得把這首歌作為插曲不是很貼劇情,可能還是王菲的歌始終有種不似人間的味道吧,但音樂響起時仍不免驚喜了一下。
海巖的作品應該不會再看,最喜歡的仍是《永不瞑目》。而這場風花雪月的事,我將自行把結局定格在呂月月帶著她和潘小偉的兒子湮沒在茫茫人海中,窮其一生去救贖他們的兒子,還有她自己的靈魂。
后記:
之所以說這個故事對自己很重要,是因為打從去年七月看完它后,自己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寫東西。從一開始的每天100字,到后來的300字,再到現(xiàn)在的500字……已經一年有余。認真對待寫作也已經半年多了。很難說自己能堅持多久,能走多遠,只知道想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的欲望絲毫沒有減退。那就試試看吧,繼續(xù)寫下去。如果寫作是一個情人,想對他說: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我的長篇言情小說《永生花》將于4/20上線豆瓣閱讀,敬請戳:
//read.douban.com/column/61499774/?icn=from-author-page
6 ) 有關風月
看了一部很老的電視劇 老徐的熒屏處女作《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我不擅于寫影評 只是慢慢的想 心中的郁結堵著放不開 于是想寫出來 額 算是一個拙劣的半成品.
小偉喜歡月月什么呢 無非是初見的美麗容顏 然而與其說一見鐘情 倒不如說日久生情. 有時候我會想 如果月月不漂亮,小偉會對這個拿槍指著他腦門的女孩子有好感么...小偉會愛上她么...如果呢...而很多時候是沒有如果的.
潘小偉打動呂月月的招數(shù)并不復雜 喜歡的單純 喜歡的誠懇.
一擲千金為紅顏 那個名貴的包包重點不在于它的名貴 而在于小偉的心意 (起碼當時的月月并不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孩子否則小偉也不會喜歡上她)當月月覺得實在貴重急著要退時, 一個大男孩居然紅了臉, 滿臉的不知所措. 直到一旁的老季出來打圓場,月月才被動的接受了.
一首《難道你現(xiàn)在還不知道》當老季攔了小偉第二次邀請月月跳舞,小偉徑直走上了舞臺有意無意的唱起了這首. 這令月月著實尷尬了一回. 但是月月不能喜歡他啊, 她是人民警察. 就算動心也是不會有結果的.
但是小偉是個性情中人 喜歡就是喜歡了 他管不了那么多 愛了就是愛了 不愿意去掩飾什么.于是按他大哥的話來說“拿了琴要去討那女人歡心” 乍一聽像是紅顏禍水 但是也著實說明小偉是真的愛上月月了 奮不顧身的愛上了.
一次他們談到顧城殺妻自縊,崇拜顧城的潘小偉被呂月月問到:“你也會像顧城那樣,死的時候要先殺了自己的妻子做墊背嗎?”他的回答是:“如果我殺了你,那就是舍不得離開你呀,我舍不得你,所以要帶你走,永遠和我在一起。難道你不怕我在陰間太孤獨嘛?”
而后來小偉在月月面前絕望的吞槍自殺 他卻并沒有帶月月走 愛的另一種極致是舍不得. 月月的背叛害死了他哥哥, 可是他還是那么的愛著她, 舍不得殺死她. 這就是小偉顧城式的愛情.
小偉在愛上面他那么單純,那么對她、對愛、對未來充滿了幻想! 但是月月毀掉了這一切.
如果我是月月 愛一個人做這個愛人的決定就是要負責任的 如果我答應了小偉,我就跟著他走下去 義無返顧隨他浪跡天涯. 那些世俗都不重要的...真的不重要...
這部劇一共20集 本人耐心也不夠 從第3集跳著看到第13集就不忍心再看下去了. 我不想知道小偉是怎樣死掉的, 不想看到月月最后淪落成風塵女的樣子, 更不想看到她和她和小偉的愛情結晶統(tǒng)統(tǒng)被殺的凄涼. 雖然我什么都知道了.
愛情應該在最巔峰的時刻結束,不應該拖得冗長到雙方都沒了力氣的時候蒼涼散場.
這樣想 也好 我看到他們愛情最好的時候 就不要去理會后來的世事變遷.
恩 就像《花心》里的一句“花滿淚飄落風中 雖有悲意也從容“
生亦何歡, 死亦何憂
我再也不要看海巖的任何一部作品 ... 這一次我是真的看的傷心了 沉重了.
玩了這么多天 該好好學習了.
現(xiàn)實還是簡簡單單的比較好.
貼一首簡單的小詩 命令自己忘掉這個沉重的愛情故事.
愛一個人,原來就是這樣
就是沉醉于罌粟花的芬芳
甘愿獨自背負所有的傷
面對子彈也肯敞開胸膛
哪怕前方是冰冷的死亡
愛一個人,原來就是這樣
就是愿意跟著他四處流浪
夜夜在愛人的耳邊淺吟低唱
時刻微笑著迎向愛人的方向
緊緊圈住愛人的手永遠不放
愛一個人,原來就是這樣
就是情愿將心放逐去流浪
流浪是為了找到一扇窗
可以讓你看見我流淚的臉龐
可以讓我看見你溫柔的目光”
愛一個人,你還必須做到這樣
她若是和你吵了架你得先投降
她若是喊餓了你得立即下廚房
她若是要你減肥你就不敢長胖
她若是要錢你就得去搶銀行!”
差了口氣,不知道是細節(jié)的設定還是演員的表演,精彩程度不如永不瞑目,和拿什么拯救你。不過趙寶剛拍海巖還是比丁黑強多了海巖作品比較厭女,每部作品的男主幾乎都為愛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這部劇男主有肖童的雛形,女主有安心的雛形。男主選的演員長得太過顯老,而且有點三級片的臉,即便在盡力表演大男孩單純的一面。傅彪可愛。薛宇和隊長太可怕了,因為對方不愛自己,就要給女人扣拜金女的帽子,隊長用完即扔。體質內的無情太可怕了,只會給呂月月帶枷鎖,卻從不關心同志的身心健康短評里有男的罵呂月月婊子,真是惡心的男權。就為了你一句婊子,全天下的女人必須只能愛屌絲嗎?
用最殘酷的現(xiàn)實照進最純美的愛情,真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情事,又是一場風雨飄搖的世事。片頭紅酒黑槍半埋于白雪之中,超有藝術感。
這個片就劇情就贏了,最喜歡的一部海巖作品~
組織是不可相信的,在關鍵時刻常常拋棄同志們,卻要求絕對的忠誠。女同志們在這個特殊崗位上壓力很大,面臨的誘惑很多,如果有凡人的七情六欲,一不小心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呂月月也好,安心也好,犯下大錯后只能茍且偷生,獨自飲恨,安心所處的時代尚有機會以德報怨,而呂月月所處的時代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只有橫死街頭了
已經不記得許多細節(jié)了,但是看得很感動,快10年了吧?那時的徐靜蕾很純很美。疑問的是,男主角長得不錯啊,怎么就不紅呢?
一定一定要看結尾....
海巖的書就是這樣看著內心糾結,當年還是小徐的老徐把年少青春的呂月月這個矛盾體演繹甚是不錯,凄美的故事、悲情的畫面,看了讓人揪心,但又讓人沉迷其中?。?/p>
最討厭的海巖女主了......貪婪猶疑又自私。但劇中呂月月身邊的主要男性,除了潘小偉,真的爹味兒得令人作嘔。那位丁隊長一開始就偏見看待她;薛宇的愛也是狹隘而高傲,當他“愛過”的人灰頭土臉地再次出現(xiàn)時,他可以禮貌地回絕,可他俯視地嘲諷真的很讓人討厭;還有濮存昕飾演的記者,最后的蓋棺定論以及聯(lián)手得出結論的伍立昌簡直惡心,他把涉世未深的呂月月帶到這個漩渦,即便是基于她本身的性格或人格缺陷走到最后,但他在呂月月自潘小偉死后回到北京和他的那次談話真的把他丑惡的嘴臉一覽無遺,甚至和自己的兒子說那樣的話,太可怕了……整個劇的主要角色除了潘小偉真的全體讓人不適!
有時覺得,這邊的海巖和那邊的瓊瑤是一類人,都是狗血劇高手,只是包裝手法不一樣而已,本質上差不多,在封閉混沌的80、90年代能炮制出一堆熱門劇,證明他們嗅覺好,會包裝,知道市場需要什么。他們應該在巔峰時期合作一把。
一把小提琴引發(fā)無數(shù)故事啊……電視劇片尾曲是陳琳唱的,我特別喜歡!
印象清晰的是有一場戲女主進了一個餐廳,里面放的是《the end of the world》。
回憶向。海巖劇啟蒙之作,故事有些復雜,黑幫情仇癡男怨女,那時的老徐水嫩的就像出水芙蓉,濮存昕客串的作家也很儒雅,潘小偉那位男演員也很帥,主角的愛情讓人唏噓,但是結局太糟心。片頭音樂縹緲至今念念不忘。
這些年下來,對徐靜蕾的濾鏡早就碎了。原著里的呂月月真的不招人待見,是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出賣潘小偉,僅僅是因為感受到了前途未卜,無利可圖了,潘小偉瞎了眼。劇里弱化了呂月月的自私自利,代價是會出現(xiàn)邏輯漏洞。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捧徐靜蕾犧牲原著的本意。姜武戲份不多,但是演的真好。
當老徐還是小徐的時候,也很青澀呢!
從這開始就不喜歡徐靜蕾。。。。。。。哎。。。。。。
說實話兩個人都是浪漫之人,女孩沒有安全感了患得患失,最后發(fā)生的一系列所謂的背叛都是她的安全感在做祟。
鄰家妹妹式的徐靜蕾比老徐時代討喜,年輕的濮存昕,和后來幾乎沒見過的臺灣男主角
徐靜蕾的純與媚就撐夠全場 劇情早已劇透 海巖早年作品 起伏架構得不足 但一些小的陰郁和鋪墊依然動人
當年她還沒成為“老徐”。
記得初中一個女同學說,去掉形容詞,這片名就是個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