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變的和不變的
很不錯的電影,那時北京亞運會正開,現(xiàn)在都開廣州亞運會了,逝去的是四合院里的隨便可以闖入你家的街坊鄰情,一起學騎自行車的女同學,見天兒胡同口打臺球的 胡同串子。不變的是我們一代一代被生活無情摧殘理想歸于現(xiàn)實,是我們亦父亦兄的父子情節(jié)夢想,是一茬又一茬校園里無盡的青春??吹讲科锞癫≡旱拿鑼?,才發(fā)現(xiàn)后來《大腕》《甲方乙方》里的精神病院情節(jié)都是馮小剛從這部片里找到的感覺,精神病院就是一種隱喻和象征。馮小剛現(xiàn)在是大腕了,已經不在把鋼筆磨的錚亮,茶泡的正釅,聽著歌劇憋詩了,估計他現(xiàn)在忙的也把自己的理想全忘 了,他演的工會主席也不知道是哪個國有資產的轉制企業(yè),現(xiàn)在一定是巨無霸型的大地方了,至于他老婆二十年前的角色看上去比現(xiàn)在還老二十年。審美和化狀發(fā)展的還真快,
馬車同學后來哪去了?長的還真像馮小剛
2 ) 不妨當作社會紀錄片來看
北京有兩個又老又丑的猥瑣男(另一個是葛優(yōu)),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之時,已界不惑,這本身就說明了社會的變遷.沒想到王朔還導過演,沖著這個也推薦大家看看
馬車在教室里那段,讓我想起我小學時有次老師要組織大家去旅游,大家眾口哼哼,我說了句"我可不是發(fā)神經要到那",同學們全都哄笑起來,因為老師宣布想出去玩的那個城市有間神經病院在我們本地俗成神經病代稱,老師這時拉不下面子,把我轟出課室,當時那個委屈...現(xiàn)在回想:在當時的語境下其實我是一點惡意都沒有,一個教育工作者竟然跟一個小孩過不去實在有點替他臉紅,其實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說開去的,看看人家老美六十年代拍的電影,里面的少年同學那個活潑牛B,不B都要給老師逼到B.中國經歷了幾代人的方塊生活后,也終于漸步開化起來,但看著現(xiàn)在網上一簇簇的憤青,仍然讓人懷5會不會又在某一個偉人胯下再火車鉆山洞
3 ) 你憑什么是我爸爸
這是王朔親自導演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電影,而馮小剛在這部電影中則是絕對的主演。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窺見日后幾乎所有與王朔或者馮小剛電影的痕跡??梢哉f這部電影是后來的這些電影的“爸爸”,當然,這個“爸爸”并不是那么好做。
電影中的人物大約處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過渡時期。喪妻的工會主席馬林生和兒子馬車生活在京城邊緣的某院子里。馬林生和馬車之間似乎有永遠不可調和的矛盾,當然,他也想讓自己和兒子的關系有所調解,但是這種調解似乎又會變成一種新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馬林生的懦弱、空虛、守舊、虛榮的身子上的外衣被王朔一件不剩的扒了下來。兒子馬車也不給自己的爸爸留一點情面,失去“夫權”的馬林生揣著即將崩潰的“父權”顫栗不已。
影片中,馬車在學校擾亂課堂紀律,這個場景日后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又再現(xiàn)過。事后馬林生親自為兒子寫檢討。在雄壯的交響樂中,馬林生像偉人一樣打開稿紙,揮舞著鋼筆?!拔液鲆暳司裎拿鹘ㄔO,這是資本主義惡性膨脹所造成的必然結果,不但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也傷害了辛勤培育我的老師,和廣大教職員工、家長、領導,以及全社會所有對我們寄予殷切期望的千千萬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解放軍們的感情。教訓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發(fā)人深省的。我要對自己大喝一聲:‘馬車同學,你危險了!’”這些今天還存在著的高度程式化的特定的權力話語今天還充斥在大大小小的會議或者活動中。但是在王朔指定的特定的語境中,這些毫無價值的陳詞濫調顯得荒謬而可笑。與國家機器有關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馬林生或者這一代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權力話語早失去了神圣的光環(huán),但是在沒有權力的代替物之前,或者權力更新之前,這種話語依然茍且存在。
馬林生密切關注著兒子馬車的隱私。他打開兒子的抽屜,拿著兒子的槍學習警匪片中的人物;拿著玩具電話說,“工會主席馬林生的四居室為什么還不分到他手里”,接著又“撥”了一個電話,“公安局嗎,請你們立即逮捕馬車同志”。這些對兒子隱私的窺探還不足以滿足他對兒子的愛。于是他摸馬車衣服口袋找那個馬車上了鎖的抽屜的鑰匙,卻被馬車逮了個正著。面對兒子的質問,他先是尷尬的說“我發(fā)誓,頭一次”,過了一會說又改變了語氣說“人權,那是成人的權利。你算什么?你的一切都是我給的,包括你的生命。從法律上說,你還屬于沒有行為能力,跟神經病差不多的那類人,不管你行嗎?”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父權幾乎凌駕在任何道德之上,甚至法律。父親查看兒子的隱私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隨著西方思想的介入,這種存在在中國大地幾千年的舊的倫理立即變的搖搖欲墜。馬林生在潛意識里其實已經知道自己的行為在新的社會格局下已經不道德,但是他還是想維持父親的光環(huán)。“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為你好??!”而馬車的回答似乎更有底氣,“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根本就不需要你為我好?。 痹谶@種斷裂或者掙扎中,歷史的荒謬感表露無遺。
在韋伯的社會學理論中,對于權威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問題,他提出了三種類型的合法統(tǒng)治。其中有一種是傳統(tǒng)型,也就是擁有權威的人按照傳統(tǒng),輩分,年齡等或者地位從而享有權威。中國的父權大體屬于這種類型。而這種類型的權威在這個開始慢慢變的功利和物質的時代是何等的脆弱和不牢靠。有時甚至不需要“馬車”們弒父,這種權威就會自我消亡。例如馬車挨“小跟頭”打后,馬林生給兒子出氣,撿起的武器竟是一塊蜂窩煤。后來馬車自己出了氣后,“小跟頭”帶人到馬家找茬,馬林生找回做父親的尊嚴僅僅是因為敢說自己是馬車的爸爸。這種尷尬不僅僅是屬于一個人的,而是屬于一代人。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兩代人之間的壕溝從來沒有如此深過。顯然這并不是個好現(xiàn)象。要改變這種局面,一是重新樹立權力者的權威,這不現(xiàn)實,重建被解構的權力需要再重建另一種權力。二是妥協(xié),等待時間把溝填平。也許這不是最佳的方法,但是是必由之路。
這部電影在所有與王朔有關的電影中我認為是最棒的。而其他國內導演的作品,似乎只有《卡拉是條狗》可以和它有一拼。它關注的人是城市中的絕對主流,他們填充著城市中的每棟樓房、平房,每條街道,而在我們國家的電影中他們又是絕對的另類。他們生活在水土不服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中,疲憊而且焦慮的追尋著幾乎消失的舊秩序。其實,他們也僅僅是一種無形的、荒誕的不公命運的消極接受者,他們與這種命運的施加者之間的矛盾與這個看起來欣欣向榮的時代相比是何等的荒謬。
也許,突然有一天我也會有個兒子,不知道會不會感到自己也變成一個命運的接受者。
本文版權屬于魏曉波(沙漠魚)個人所有,轉載請通知,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4 ) 好爸爸馬林生,好演員馮小剛。
每次看到馬林生孤獨的影子,都會想到我爹。
總感覺父親這個詞是和孤獨有某種關聯(lián)的,盡管我爹不是孤獨的。
但馬林生是。
那晚,馬林生站在在月光下,目光失神地大口啃食那個多汁的梨子。嘴張那么大,把梨子鼓鼓地包在嘴里,梨子身體里細小的顆粒在他的舌頭和牙齒里摩擦,發(fā)出單調的嗤嗤聲。他咀嚼時面無表情,背景音樂是《愛的奉獻》交響樂版,本是一首溫情的歌,放在這里怎么聽都和這樣的詞有關:孤獨,脆弱,難過,無法理解,無處訴說。
另一次,剛下班的馬林生逆光站在屋里,溫暖的橙色籠罩著他,鏡頭是躲在衣柜里馬車的主觀視角,馬林生慢慢的換衣服,用毛巾擦身,總感覺那樣的場景應該發(fā)生在孤寡老人的身上。
馬車過生日,馬林生自認和年輕人打成一片,擺出朕與民同樂的姿態(tài),極力暖場說冷笑話,桌上一遍尷尬。馬車將馬林生領到里屋,端些飯菜。透過門簾,馬林生緩緩夾菜送到嘴里,明顯的吞咽動作,喉結上下滑動,側影顯得那么落寞,而此時外屋傳來陣陣松了一口氣的大笑聲。還有,之后的獨自拿著照相機在幾乎無人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徘徊。
用天心小姐《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里的調調來說就是:“寂寞呀……”。
而馮小剛作為一位演員,是極其,十分,很優(yōu)秀的。他演得出馬林生的孤獨,演得出這個爸爸在面對兒子時的不知所措,演得出一個小人物的大悲喜。他有自己的風格,別人學不來,即使學了,也不像話。
特別是片子的前半部分,我百看不厭。
馬車在學校犯了事,馬林生為他寫長篇檢討書,并且教他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大聲朗誦:“馬車同學,你危險了!”那感覺,有馬小軍他老師的味道。卻認真嚴肅了幾分。可到了晚上,他坐在書桌前隨著交響樂用執(zhí)著鋼筆的手揮斥方遒,表情極其陶醉,我忍不住想笑,像馬車一樣,馬車笑他總做作家夢。我笑他什么呢。笑過之后想哭。
馬林生不得不在當爸的同時當媽。他說:馬車你給我把衣服穿上你以為院里就你一人啊。馬車你這背心穿幾天了都。馬車把你頭發(fā)撥拉一下。馬車你給我出來別在里面跟垂簾聽政似的。這些嘮叨本該屬于媽,馬林生卻說了,因為馬車他媽早就不在了。馬林生在馬車媽的墓前傷心地哭訴:我答應過你不碰馬車一根指頭,可我卻打了他,可我卻打了他。哭得傷心,聲音變調,我一邊掉眼淚一邊莫名其妙地冒出這樣一個念頭:馮小剛的演技真好。在酒館里吃飯,馬林生高了,摟著馬車激動萬分地稱兄道弟。表決心說不是父子是兄弟,以后也別叫我爸了。把馬車嚇得不輕。
馬車被人打了,馬林生情緒激動,要報仇。他抄起一塊煤球,右臂垂直向下稍稍向后,昂首闊步地疾行如同一個視死如歸的劍客。當快要接近目標時,卻徑直向前,到底是不敢。就這樣被敵人嘲笑了,于是羞憤地將煤球砸向地面,粉身碎骨的一地黑色。我的笑容僵在臉上。
翅膀硬了就想飛,馬車翅膀還沒長全就想飛了。他借口給馬林生找對象,其實想擺脫他的管束。徐帆將那個神經兮兮的女人演的極好,挑剔的口氣,尖銳的眼神,姿態(tài)極高。總是被親情電影沒有防備的攻下了。感覺這片有時想認真的表現(xiàn)一下父子情,有時卻荒誕至極,轉念一想,是王朔,便也覺得合理。
其實不太喜歡后小半部分,沒有前半部分來勁兒。難道,優(yōu)秀演員馮小剛,只適合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那樣過場,不適合貫穿全場?
5 ) 不是所有人都懂
個人認為,《我是你爸爸》是王朔寫得最好的小說。
第一次看小說的時候,自己才二十三、四歲吧?然后,卻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做了2年代理家長了。跟一個比自己小十歲的侄兒一塊生活,一塊成長。那些年的經歷和心理歷程,使我覺得讀馬林生就是在讀自己。
父母親是這個世界上難度最大的工作。一個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可能做好這個工作的。這份工,直接反映了一個人自身的修養(yǎng)、信心、內涵、性格個性特征,它可能使你的一絲絲的陰暗面都暴露無遺。我能充分理解馬林生,因為有過同樣的處境。
王朔對于人物心理的刻畫入骨三分。語言簡潔,富有畫面感。幾句簡單的對話,就能讓人身臨其境。所以一直認為他的書確實很好拍電影。但除了《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沒看過王朔其他的電影?!秳游飪疵汀肺也皇呛芟矚g。所以不評論了。
昨天出去逛街,在天河電腦城旁邊的小攤上發(fā)現(xiàn)了這部電影。喜出望外。回家一看,超出了我的期望。
馮小剛的演出很到位,很傳神。胡小培的表情非常有表現(xiàn)力。
6 ) 王朔迄今惟一擔任導演的影片
這部片子叫《爸爸》(1996),改編自王朔的小說《我是你爸爸》,可惜沒有通過審查,沒能公映。影片講的是父子關系,看著看著就想到了徐靜蕾的《我和爸爸》。考慮到以往王徐二人的種種八卦新聞,這個聯(lián)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呵呵。不過有一點很不同,徐的片子簡單,就是親情故事,但正因為簡單所以主題集中;王的片子枝葉太多,主題一大片,稀稀拉拉的。
王朔最可貴的地方在于化崇高為平庸,革命話語見了他都得瑟瑟發(fā)抖??砷L處也能變成短處,在《爸爸》里,每回到情感那里,人物就哆嗦了,有刻意回避的痕跡,整部戲沒有遞進,頭緒太多,結尾蹦出來哥爺爺,唐突。
這部片子也是馮小剛惟一擔任主演的影片吧。據說《爸爸》只是王朔的掛名,其實還是馮小剛導的。我覺得不太像。
牛逼
挺牛逼的
另類父子情深
馮導演得出彩,運鏡的角度也很贊,不過還是沒有小說好。
馬車同學!你!危險了??!
父子關係可以作為權政治的最好隱喻,一種專制管束與叛逆對抗,王朔的這部影片有著對於現(xiàn)實的洞察與諷刺,父子之間的對抗、和解以及父子與外界的互動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暗示性,既有對於體制的暗示,也有對於體制下國民性的昭揭,即犬儒的傾向。某種意義上,個體的犬儒表現(xiàn)與現(xiàn)實體制是互為原因的存在關係。
王朔的作品風格改編成電影總覺得剝離感很強,這種諷刺性很強的連續(xù)敘事在電影的片斷式剪輯下變得很不完整。早起的馮褲子演的確實挺好。
馮小剛的演技真不是蓋的啊,翻抽屜自說自話那段絕了~~不過對于本片有一下幾個疑問:1.前部分醫(yī)院那場戲怎么那么多傷者?如果是暗喻89的話為何影片背景安排在1995年?2.如果不是暗喻89,那為什么中間穿插看北京亞運會的片段?3.剪接有些亂。是不是廣電的刀子?
大人訓孩子那套說詞是歷代沿襲下來的吧
太搞笑啦
在舒緩的《愛的奉獻》音樂聲中,王朔、馮小剛奉獻出優(yōu)美好看的電影《我是你爸爸》。我上網一查,很多人都看過,我以為是剛剛出的dvd呢,看來什么時候已經賣過一輪了。不過這dvd也忒慘了點兒,一幅地下電影的表情,模糊,高反差,聲帶爆裂,泛藍,透著審查被斃的模樣。據說王朔就是跟監(jiān)視器前頭坐著,凡百雜事都是馮小剛張羅著,不易,要說??吹臅r候有反思,我跟我爸爸,其實跟電影里比較像,除了他不打我,剩下的都那么無厘頭。挺溫情的呀,怎么就斃了呢。
馮導表演更棒
有些意思
馬車同學 ,你危險拉! 最有印象的一部
1996年的陽光烤的人暖烘烘的,忘記了是幾月份的某個午后,我用整整一下午的時間,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我是你爸爸》。改編的電影里京味兒十足,可我怎么也回憶不起來當年小說里的情節(jié),惟獨記得那時的陽光,跟電影里的一樣燦爛一樣明晃晃。
這部片子,王朔的,諷刺就不用多說了,充斥在各個片段里,而影片中深層次的反思與對抗,值得人們回味,也是被禁的原因。
被禁的原因主要應該是中間醫(yī)院那十幾秒
打我?我嚇死他!
一星給王朔,一星給馮小剛,一星給馬車同學,一星給愛的奉獻及其他配樂,一星給因為這部電影而創(chuàng)作出《老師你好》的陰三兒
好看到舍不得一次性看完啊,和看王朔的小說一樣過癮,各種諷刺段子被馮小剛老師演得相當到位,也第一次覺得《愛的奉獻》這么好聽,配得真好。PS:醫(yī)院那段如果真的是諷刺那個著名事件,就太牛逼 了,立馬改五星!